发布时间:2023-03-01 16:26: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爱国主义教育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5-02
爱国主义是民族文化中一直保留的优秀传统,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校的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外,高尚的爱国情操也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攻击,一些院校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观念弱化; 诚实守信意识淡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网络成癔综合症严重。研究探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和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同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牢固地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从时代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发,强调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并在教育手段上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据有关文献显示,有29.1%的同学认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基地”得到爱国主义教育;26.3%的同学认为“社会”中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31.1%的同学认为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中获得;而有13.5%的同学认为从“其他”途径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应通过多渠道、系统立体的教育途径,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力争做出实际成效。
1 通过课堂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爱国主义丰富科学的内涵,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就应该把与时俱进的爱国理论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和教育中,正如我们现在努力让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相信、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行为,即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宣传科学理论的主阵地。除了最基本的“两课”教育外,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维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民族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文学佳作时,学生容易被这些作品感染,讲授的老师对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因子深层次挖掘,不难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时也可以融入爱国主义内容。就是对自己祖国的自然风貌以及自然资源的热爱,即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爱国主义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历史专业学生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民族气节和忧患意识。
2 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1注意营造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
学习场所悬挂的名人格言和肖像以及校园公共场所内应当广布如国歌、国旗等国家象征物和重要人物塑像,不仅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心旷神怡,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崇尚高尚的情怀,产生向上的热情,使学生德育品质得以升华。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氛围,要使与爱国相关的大量知识、材料、图像,体现在校园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从而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2.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的生理迅速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自我审视与自我塑造能力增强。学生在个体思维活动中,已经不局限于大多来自师长的“经验型”归纳,而更喜欢通过亲身实践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他们不喜欢说教,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而且能够按照一定目标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塑造自己的现象,并努力向全面的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需要随之产生,并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满足和充实。因此,作为教育者,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理性地加以把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可以时显性的,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去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时代精神。活动也可以是隐性的,通过举办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讲座、演讲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节假日期间安排学生去缅怀先烈,在教育基地里,给学生讲解名人们的光荣事迹观看图片,在身临其境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暑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公共服务,学校提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从中体会工作的艰辛,通过锻炼学生会更多的替他人和社会着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有很好帮助。
4 通过网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既是人们非常熟悉,又是人们学习和收集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校来讲,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网络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1主题网站建设
学校应该努力建设自己的主题网站,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师生头脑,把握好舆论方向,深入挖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主题网站维护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全球性的国际观念。
4.2加强论坛管理
校园论坛是高校全体师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对某项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的网络区域。学校必须贯彻落实“绿色论坛”理念,倡导用户使用文明用语,抵制不良信息。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论坛环境,广泛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辅助支持。
4.3充分利用博客圈、微信群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博客功能,通过建立博客圈拓展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始终与整个目标系统密切相关,以渗透式教学的形式真正在实践环节中将创新理念充分运用,使之更好地指导行动,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5 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心理问题
在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重视学生在使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正确解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从最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乐观面对世界。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爱国主义的教育途径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运华.关于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问题的探讨[J].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4).
1、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开学初制订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末总结评比。
2、建立班主任、少先队、思品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各班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和思品教育计划,结合本班情况,制订出班级工作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
3、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要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职责,做到严格要求,各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认真上好思品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思品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备课、有考核、有检查、有总结。
5、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大、中队辅导员和干部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一个月组织一次中队教育活动,两周组织一次小队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五爱活动。
6、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常规训练和文明礼貌教育,学校和班级要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思想品德评定。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三结合领导小组会议,研讨德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使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好德育工作。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社区教育;家长学校
我县被称为苏北小江南,作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县,如何将社区教育实验逐步引向深入,不断推进学习化社会进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政府发动,推进社区教育进程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应将社区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体系框架,政府应制订《发展社区教育规划》,社区教育委员会要正常开展工作,同时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成立相应的社区教育机构,政府发文,明确职责,下拨经费,正常运转。
其次,建立例会制度。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每年开2~3次工作会议,研究本年度社区教育计划的制订、目标的落实、总结考评等事项。及时协调处理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特别是经费每年要及时下拨到位,以确保社区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再次,落实并建立区域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特别是乡镇要本着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合效益和规模效益,切实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落实时应注重“典型性”“示范性”“教育性”。
二、社区推动,建立社区教育队伍
一是社区教育干部队伍。俗话说:“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为增强实施实验效果,应逐步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及社区教育管理素养的社区教育干部队伍。
二是组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水平、社会工作能力而又热爱社区教育工作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老、老干部、老教师和专家、学者、劳模、企业家及知名人士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还要建立一支热爱社区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队伍。
三、教育拉动,坚持三个层面
一是学校以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内容,开展青少年德育社会化为形式的社区教育。江苏淮安是的故乡,如开展“淮安儿女爱中华”系列教育活动,举行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剪纸艺术展、太极拳比赛、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建立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二是开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在已成立的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还应选举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征订家长杂志下发,评选优秀家长,开展家教合作专题研究实验,以提高广大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功能,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延伸,产品升级换代的加快,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建设,全力扶持成人教育的培训,特别是苏北地区要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必须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成人教育应当配合人力资源部门主动承担起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在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按照省市县工作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类培训,同时提请政府和部门协调及时组织成建制输出,从而使他们既能学到技能,也能及时就业。
四、社会行动,营造学习化氛围
一是建立“一师一班一生一户”连带教育责任制,切实加强职工(农民)教育,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大面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年培训率达30%以上。
二是在居委会社区和村委会社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宣传,并组织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营造创建学习化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是大力开展“1124”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一间书房、一台电脑、二份报刊、四百册书),在对广大师生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新型的学习化家庭的表率,使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首先成为学习化榜样。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延伸社会,来加速学习化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苏俊宏.论成人教育面临的任务与改革的思路框架[J].中国成人教育,
2002,(01).
[2]朱涛.新世纪的困惑:成人教育位置何在[J].中国成人教育,2001,(02).
[3]魏新民.发展学习能力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关键词]体育教育德育教育 素质培养 互相渗透
我们知道,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
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
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第五,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教师除了要强调正确掌握技术外,还要对同学们特别是那些怕弄脏脖子的女生进行不怕脏的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关键词]博物馆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62-01
引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青少年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素养是博物馆的崇高任务。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性的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贯穿于博物馆一切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展览,使大庆博物馆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科普知识,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基地,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情操,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各界合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博物馆职员对青少年起到教育作用。
博物馆职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参观的兴趣、道德修养和行为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博物馆职员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知识水平、特别是工作中的认真负责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无不作为个体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青少年,发挥着教育功能。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所以作为一名博物馆职员,绝不能忽视自身的启发和榜样作用,要以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高尚的人格影响青少年观众,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
二、博物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标志着青少年精神世界状况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旺盛,容易受到某些不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博物馆理应肩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更应充分认识新形式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养成遵纪守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良好意识。
三.博物馆是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
1.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并举,扩大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博物馆作为人类教育的公共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高雅的娱乐休闲场所、学校之外的“学校”,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教育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展示、学习互动和成果共享。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我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社会教育队伍,结合本馆资源,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发挥人才,设备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教育效果。向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2.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在接待服务过程中,博物馆坚持规范化、细致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标准,使每一位未成年观众在此都能够增长知识,有所收获,从而发挥好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馆完善接待服务制度、服务流程和监督机制。实行三级接待制度,根据观众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将接待工作分为三类。为了保证展览品质,提升参观质量,陈列部工作人员每日坚持两次对展厅进行全面巡查,及时修整、完善展览服务设施,保证最佳的展示效果。
3.利用举办夏令营,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博物馆的魅力?
民俗博物馆利用未成年人休闲的最佳时间,有针对性地举办未成年人喜爱的专题夏令营。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参观博物馆中旧时的大厅、备弄、私塾、闺房、儿童房和文人书斋等专题陈列,使他们对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还可以使同学们接触、体验、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通过学习编织中国结,便会领略其中深入浅出的道理,从而开启了稚嫩的心灵;坐在祖辈曾坐过的小凳子上游戏凝聚了民族智慧的九连环、华容道……,放风筝、扎彩灯……找回了珍贵的属于他们的童趣;在古宅中玩“老鹰捉小鸡”,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学书法、学剪纸,体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手工布艺,感受中国人传统的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诚实诚信的品德。夏令营的举办,加强了大家对博物馆的了解和认识,使同学们从内心深处熟悉博物馆、热爱博物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博物馆教育的功能,提高了全社会对博物馆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自2009年起,民俗博物馆连续4年举办了特色不同的夏令营,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更受到了南京市教育局的极大肯定,多次来馆进行调研,一致认为,该夏令营教育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未成年人参与,要求博物馆今后每年都能与南京市教育局联办这种寓教于乐,有特色的夏令营。
4.在博物馆网站中开设少儿网站,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
当今社会,网站也是博物馆对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窗口,各类博物馆可以把自己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以及教育信息和资源放到网站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为更多的人提供方便。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可在开设的少儿网站中设置知识区、活动区、手艺区、游戏区等项目。在知识区,可采用动画的形式,再配合展览的背景资料予以呈现,摒弃过去那种枯燥的文字稿,潜移默化中去传递知识。在活动区,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现场活动照片和文字予以结合,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在手艺区,可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步骤予以逐步分解,教习孩子们如何动手制作完成。在游戏区,可将传统的游戏项目以动画的形式教授给同学们,让他们去了解什么是九连环、华容道,怎样去玩滚铁环、丢沙包、抽陀螺等。总之,设置的少儿网站要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展示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它就像一把交给孩子们的钥匙,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大门,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 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 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 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 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 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 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 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 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 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 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 “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 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特别设置了道德教 育的时间。1960年,高中的社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 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贡 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 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 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三、197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 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 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其中小学的德 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德目构成。即:
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
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2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 、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
3.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13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 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计划时,要 考虑与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 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 具体,并且贴近于现实生活,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198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年12月,日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对加强道德教 育提出五点建议: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②通过整个学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③为充实中小学 的道德教育,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④从加强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校长、教导主任对道德教育的指 导,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指导,以加强校内指导体制;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 培养阶段,设法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强道 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 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 ,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新设生活科;为使高中教育 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更重 要的是,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关于 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 容。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14项、18项、22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的16项调整为22项,内 容如下:
1.关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坚强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责任感,④探索真理,⑤发展个性;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性观,⑤宽容与谦 虚;
3.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②义务与公德,③正义,④勤劳与奉献, 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尤其是通过“特别活动”的课外学习 室活动”和“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过“特 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 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是一致的。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他们不 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 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 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 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 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 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 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 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 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 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 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 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 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 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 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 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 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等。
关键词:学校教育 德育管理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3-02
无论是哲人还是普通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其生活均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而道德作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行为规范,也离不开生活的补养。因此,中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推进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并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经验,以辅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1 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效果不明显
中学的活动形式单一;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与实际脱节;说教色彩较浓,形式呆板单调;单纯的空洞说教,不能向我们展示鲜明的例子等。从以上情况说明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建立,但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仍和学生的实际和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德育评价理想化
由于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动态掌握以及缺少对平时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调整,就容易导致我们在制定中学德育目标以及进行德育评价时,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时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也容易导致德育评价理想化。这样的目标和评价必然使人感到无法遵循而难以实现,有时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由于德育的阶段性目标和评价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还常会犯“成绩好就等于品德好”和凭经验、凭直观印象的评价偏向。教学成绩上,对教学成绩的考核自然成为对教师、班主任考核的主要内容,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德育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中学已比较重视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但是我们在工作和访谈中仍了解到,如何使比较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良性运转,如何把校内参与德育管理的各种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合理的机构,依靠一定的机制来协调德育机构之间、机构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4 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尚未显现
中学德育管理者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尚需建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制度不建全,德育实效性不强。
2 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2.1 家庭教育、中学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采取下述有效方式构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首先,制定和实施班主任家访制。即班主任教师可利用放学时间或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家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思想观念、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管理方法、家庭的环境等,并依据所掌握的调查信息为家长制作一份家庭教育计划;其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家长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能够开展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和再教育,使每位家长均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除此之外,家长会给各位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各位家长可借此机会互相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综上两方面将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学生高效率学习,身心健康成长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校外德育教育配合策略
校外人员参与德育。传统理论背景下,课堂即为师生开展相关活动的场所,绝对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同时,诸多优秀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思考如何高效率运用教材,使学生健康快速成长等问题,却忽略了教材内容的实质,绝大多数教材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若能够从生活中选取部分高素质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并组织召开讲座活动,以此将有助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及人生幸福,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中学德育的预期目标。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该产物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积极联合附近的一些单位,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并由社区教育委员会承担组织德育活动的职能。总结来说,社区教育的德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第一,社区教育为德育合力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辅助下,中学既能够更好的制定和执行德育工作计划,又能够明确自身的德育要求,为多层次、全方位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第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优势拓宽德育途径,推进中学德育由封闭逐渐趋于开放发展。一是经常性组织社区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二是与社区教育协作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三是社区教育委员会可招募本区知名英模人士,并将其提供给中学,以便中学以其为例教育学生。
第三,开展社区教育能够丰富德育内容。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丰富了中学德育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第四,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教育委员会能够调动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力量为中学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将社会中因不稳定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破坏性控制在最低水平。
2.3 校内德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思想素质;三结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2-01
所谓“三结合”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一、“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各自的个性优势功能。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其个性则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上讲,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和形式规范性,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家庭教育的优势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持久面广。社会教育的优势则体现了空间广阔、绚丽多彩、人际广泛与贴近实际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及的。
2、三者教育的功能又存在明显缺点。从学校教育来看,视野有限,容易脱离社会实际;针对性差,不利因人制宜,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家庭教育则出现家教效益不等现象,家教方法相对简单化,单一化,家教目标的不集中和时空的有限性,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至于社会教育,其积极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使幼稚的受教育者根本无力抗拒,无疑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难题。
3、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保证。若偏废其一,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然会出现危机。
二、“三结合”教育目前状况
1、学校教育是短期教育,强化不力,不能使学生的某种思想行为达到“定型”水平。这样就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本可通过“三结合”教育的强化互补,使其走向成熟发展,但因没有优化组合,受到的却是消极的刺激,于是学生的思想素质难以提高。
2、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健全判断。学生能力低下,学校教育不佳,加上社会消极干扰,因此学生无所适从,盲目随行,行为多变。
3、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体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在农村贫苦地区,“留守儿童”约占百分之五、六十,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令人担忧。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吧之中,加之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
综上所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其幼稚性、可塑造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一种口头“朝向性”―嘴上说的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讨;行为上的“虚伪性”―校内外,家内外,言和行不一致。最终导致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
三、“三结合”教育的优化组合方法
1、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抓住当前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构造和谐社会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做好“言行一致”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强化学生的明辨力、控制力和意志力。
2、要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单而有力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要以法制手段强化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让所有家长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成为合格的“家教教师”。
3、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针对学校教育“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旅游、实践网络等方式,让其充分联系实际,从而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针对学校教育“因人制宜”的不足,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要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说心”、“家长会议”、“家长报到”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借以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理效益;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可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予以强制完善,以求优化。
4、要全面提高教育者本身的思想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队伍。要求教师必须履行既教书又要育人的天职,强化教师遵循新时期以“八荣八耻”为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规律、原则、方法,结合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学校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勾振宇.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策略论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2).
[2] 刘贤利.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