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6: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装实训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际全球化的深入,使我国服装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同时也面临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服装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掌握知识,开拓思想,为培养服装设计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调整课程,使服装教育向产业转化,进行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快速适应市场,从而确保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实训力度,以全新的方位,建立适合高职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已迫在眉节。该专业,其实质就是市场化的设计,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而这正是大多服装学院的缺口、市场的急需。我们在服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专业定位
1.1 重新审视服装专业的发展现状。服装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我院服装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成长阶段、90年代初辉煌阶段和前几年的退缩危机阶段三个时期。1986年我校开办了内蒙古第一个服装专业。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兴起,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规模随之发展壮大;90年代成为辉煌时期,班级扩大到6个,可近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尴尬”,办学规模也在缩小,2003年已缩减到1个班,只招到19名学生,2012年只招3个班级。考察其它兄弟学院的服装专业,其发展的历程基本与我校相同。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已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因此,服装专业如何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高等职业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学院自开办服装设计专业以来,本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致力于吸纳和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人才。经过近3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习基地。
1.2 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目前,该专业正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大胆探索模块式、项目引领型教学新模式;同时,与相关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要开展面向企业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聘请了部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企业或社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现有的实习、实训情况是:服装设计专业有3个服装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4个,其中一个用于服装CAD教学,素描,摄影实验室1个、展厅1个。其承担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有关专业课和职业能力课与职业能力体验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用具及实验用品配置齐全,能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规范,专业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文件齐全。实验、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均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2004年12月服装实验室通过了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随着学院新校区的落成,艺术系服装实验室将有1200M2的实训、实验室建成,届时,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2.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2.1 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现场、真实职业环境,适应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以服装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制作师、生产主管、服装跟单、市场营销、产品展示等职业岗位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从事服装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总体设计上要突出开放性,集教学、培训、科研、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以服务本校为主体,同时与周边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享,向社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开发等。探索有效运行机制,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2.2 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在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0万基础上,拟建成系列化实验实训室。具体分解为以下 5 个中心:
——完善服装工程基础实验实训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相应软件,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师研发工作中心”。
——设置面料室和资料室,建成“服装设计信息中心” 。
——更新服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建成“服装设计 CAD 中心”。
——改造服装生产线,建成集裁剪打板、缝制工艺、整烫和质量检验一体化“生产实训中心” 。
——增加配套性设施功能,建成“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3.服装设计实训基地项目的功能
3.1 承担实训(实践)教学工作。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密跟踪行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适时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服装职业岗位群和服装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具有专长、敬业、勤奋、合作、开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实训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全院学生范围内及社会下岗转岗、企业在职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鼓励学生在校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开展“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 CAD ”、各种电脑应用软件等的培训与鉴定。
3.3 开展校内外专业课题研究。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课题的研发推广工作。
3.4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学院服装工程实训基地基本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有: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打板室、形体训练室、服装 CAD 室、画室、摄影室、立体裁剪室、服装表演工作室。利用上述实验实训条件,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企业提品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宣传等项目的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充分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今后还将扩大为周边地区及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基地服务的范围。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5 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服饰产品研发 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利用实训基地在社会上带来的窗口效应,鼓励教师多方面与企业沟通合作,建立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有关服装的新款式、新工艺、新技术等,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饰表演、策划、产品推介 利用学院服装设计与展示专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条件,为推动内蒙古服装行业的品牌效应,可承担时装表演与策划、企业服饰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企业产品的订货会、各类服装服饰博览会或相关行业(如汽车展销会模特)等宣传及有关服饰商业活动。
订单式培养及岗前培训 结合我区服装行业特点及产业集群,可根据企业和地方需求,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专门技术培训,如操作工培训、各类纸样打板培训、服装设计培训、生产管理培训等等。
4.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机制
4.1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1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系部全面负责统筹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教学安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系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系部除正副主任外,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专门负责资产管理、日常管理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4.1.2 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特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指导。
4.1.3 多渠道筹措资金。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保证财政拨款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借助知名企业、校友会、兄弟院校、国际合作组织等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4.1.4 “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考察调研,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使更多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4.1.5 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不断总结完善;实训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使它们合乎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核心技能的相关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做好实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如学生实习实训报告的存档。
4.1.6 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4.2 基地资源共享措施
4.2.1 利用基地资源,与自治区劳动厅保持联系,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
4.2.2 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除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外,不断扩大为周边地区和相关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的领域。
4.2.3 利用基地资源,为带动呼和浩特服装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并向自治区内延伸。
5.实训基地总体评价
本项目在准确的把握服装人才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全力挖掘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内涵,以培养服务服装产业的实操人才为目的,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
5.1 实训基地与企业经营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服装教学体系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实际需求,树立服装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将设计作品转化成产品, 为服装高职教育和企业运作之间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5.2 通过市场运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其中包含着很多科研课题,如生产管理、缝制技术以及设计、样板、教学模式、实训教学等等,可以与其他专业互动,就市场急需的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服装贸易 、服装 QC、跟单、进行学科交叉。增强教师实践阅历和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5.3 通过产、学合理的持续互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创新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强化学生动手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学生按企业岗位需求标准进行技能培养,让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熏陶;按照企业标准,针对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明示制作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规范操作,让他们不仅学技能、学经营还要学做人;按照服装职业功能模块教学,由学校在教学(实习)现场进行职业功能模块考核评定;以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命题进行知识与技能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展工作。
5.4 开展对外培训,提升社会效益。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与中国服装协会、广东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的合作,推行农民工培训,解决农民工就业,缓解广东的用工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机会,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关键词]特色课 课程改革 服装设计课程
一、构建背景
大环境下,我国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改革。国务院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高职教育输送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从理论学习到能力实现的课程。中职服装专业学生在设计方面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策划能力相对于大专生、本科生较弱,文化底子薄是中职服装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制定的中职服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掌握服装设计基本技巧,具有较强服装制作能力,并懂得服装生产现场管理和市场营销,能从事服装设计、制板、电脑绘图、质检等岗位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培养的是中高级技术人才,可以为企业输送一线车位工人、跟单员、制板员、设计助理等。
二、构建原则
第一,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中职教育就是关注“中职学生”。关注中职生的能力发展、兴趣发展是中职教育最基本的原则。第二,以“能力发展”为根本原则。李炳亭的《教育发现》中提到: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共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特色课的建构关键。第三,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即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第四,建立适合地方经济、符合学校实情的特色课。每个地区的服装产业结构、经济状况均有不同。长三角、珠三角的服装行业相对发达,因此对中职服装教育以及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采编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目标
以“能力本位”的思想紧扣职业特点,技能活学活用,综合全面发展是我们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服装设计特色课的构建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实现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技能学习再到综合技能实训,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服装设计特色课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并重视、保护、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天性。再次,特色课的构建还需要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有效衔接,为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的整体教学做好准备。
四、建构的主要内容
①对知识内容的重新整合。服装设计课程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有很多,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内容,学生不仅不能连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容易学后忘前,教学时间也不充足。归纳服装设计的知识包括服装廓型、服装元素“点、线、面”、服装造型、服装形式美法则、服装风格、服装色彩、服饰图案、配饰设计、整体设计等这几方面,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知识模块,在以主题开展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将每个知识点都渗透在其中。②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素材:服装是一个变化发展非常快的行业,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流行趋势,专业学习要及时地把握资讯,有良好的时尚嗅觉,这是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同时,能够有效地整理、分析并采纳素材、运用素材也是学生要掌握的技能。③专业技能的训练指导。中职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训,并能够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训练,提升专业技能,因此技能训练的时间占了课时的三分二。正如中国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中所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让学生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地掌握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
五、建构特色
①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特色课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课程,课程的授课形式不必拘于一格,应积极探索“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实训指导”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另外,使用多元教学策略,既注重了学与思结合、思与行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鉴别并利用学习资源。②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方面可以借鉴或运用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法方法,这样可以灵活掌握学习内容,使专业学习更系统。③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时尚性、前沿性是服装设计特色课的要求之一。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主题内容的审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纳、运用等有效的自主学习,再结合课堂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够高效展开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延伸,从而使教、学、评三个环节真正做到有效。
六、评价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等评价体系都在变革中。根据服装设计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服装特色课在对学生评价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①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呈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学习与技能实践,可以从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训练内容的数量以及实训过程中是否自律等等几方面建立评价体系。②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评价:学习服装设计需要不断地累积素材、更新素材。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对课堂专业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素材的收集、整合以及运用能力都是评价的内容。自主学习还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解决实训中的技术问题。③学生的达成能力评价:实训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是连贯、可实施、有效的,因此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始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进而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并保证实训任务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要求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因此,服装设计课程的评价方法和形式可以以实训任务报告、素材日记、综合实训、考试、自评等多样化形式开展。
七、总结
特色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文化的一种形式。特色课的构建将打破以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授课形式,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形式,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系统,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它关系到所有孩子的未来和整个民族的发展。李炳亭先生谈到:一节课应该要看到课堂背后的两个支撑,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因此,优秀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素质匹配,如何建构知识、态度、能力结构更加合理的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是服装特色课课程建构与推行的首要问题。最后,特色课特在哪?还要遵循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结合学校、学生、专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来改变,若违背或忽略这些客观情况,再有特色的课也违背了原则,只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德)希尔伯特·迈尔.备课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项目驱动法的基本理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法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也就是“项目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工作”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在该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项目工作”完成后获得相应的教学知识和实践能力。“项目工作”主要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工作任务,在进行项目驱动法教学时,按照具体的实施环节进行,一般分为情境创设、问题牵引、计划实施和效果评价四个方面。
二、项目驱动法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探析
1.项目设计
根据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选取符合项目驱动法的专业课程,然后将项目驱动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首先,确立项目驱动法以“项目工作”为核心,因此,在设计项目驱动法教学时,需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需求,将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
2.情境创设
在项目实施前,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小组成员完成各自学习任务的同时,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学习情境一般是以问题牵引或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设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进行学习情境创设时,一定要注意所学习的“项目工作”内容与课程学习内容相适应。
3.实施计划
学习分组与项目任务确定以后,就要针对不同级别的任务,创设出特定的工作情境,做好项目任务的分解,从而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在具体的实施中,采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各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工作期间,对涉及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教师安排时间进行集中讲授。在每次计划实施后,都布置一定量的理论作业和实训作业。在小组同学完成项目工作以后,按照项目工作的实施进度和教学进展,写出相应的实训报告,巩固学生的项目实训效果。
4.效果评价
项目驱动法效果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最终成绩为辅。简单来说,就是在项目驱动法教学当中,采用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技能考核结果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重点突出职业技能的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发言情况、交流情况等,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学生项目工作完成后的项目成品,考试成绩就是学生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根据各部分考核结果,按照各部分比例,评价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
三、做好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
项目驱动法在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下,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因而教师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态度,不再以专业教材为准,而是将教材作为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参考书,整个教学过程根据项目进度要求,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打破学科界限
实施项目驱动法,教师一定要对服装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实施项目时,也可以跨多门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提高,在教学项目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项目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也在综合性学科领域拓展中完成岗位熟悉,增强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重视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加强教改管理
高职院校重视服装教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三方面开始,首先是加大投资力度,在院校中增加图书资料种类和数目,为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理论参考;其次,加强高职院校服装专业项目驱动教学的校企合作,为学生的项目实践找寻新途径,给更多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机会;最后,突破教学常规,允许学生在项目实践时,打破学校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下完成项目工作。
四、小结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
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专业到综合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和上机训练为基础,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为补充,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2.1管理机构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重心在各个学部。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领导管理小组、教务处、督导室、教育技术与资源设备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处等。以教务处等为代表的校级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质量管理,以评价为手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
2.2组织成员
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员以及实习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校专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相对较多的特点,教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定》、《专兼职教师试讲记录》等系列管理文件。积极鼓励专职教师挂职锻炼,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各学部通过严格的面试、试讲,层层把关,聘请企事业优秀管理人员兼职实践教学一线岗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处、学工委、学生自律委及实习单位等都应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另外,学生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每学期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的教学反馈,都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力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系统
3.1基础设施
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社会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锻练的需求。
3.2实践教学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和实践指导书等纲领性文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并经实践不断检验才确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修改。若有改动,必须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还需不断完善学期实践制度方案,实行《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等相关制度文件。
3.3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4]。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系统
4.1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准备检查:主要检查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指导书等各项教学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教案的准备情况。坚持听课检查:学期中实行校、部级领导干部、同行专家、教务人员、专业秘书等听课制度。各层次不同人员不定期或随时到实验室及实训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考核检查:实践课程考核以主观判断为主,质量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类别和学科不同的特点,采取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创意设计书、项目设计书和小组答辩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2研究与调控制度
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汇总收集各类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部门,以便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5]。
4.3信息反馈与评价制度
校内通过督导检查反馈,领导听课反馈,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汇编督导和教务简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使各项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各项监督措施能够得到及时落实。校外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实习单位反馈,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4.4激励与奖惩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使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结果与奖金、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考核和学习培训资格等结合。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表现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相反,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条例》和《学生手册》相关处罚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
5结语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人才培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才能更好地为服装行业服务。专科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也不同于高职教学,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艺术设计修养,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要做好专科教学的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目前,服装行业发展势头猛进。中高档服装市场及与服装相关的配饰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企业的规模生产、规模销售等均为服装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服装生产和发展的集中皆需求大量的服装专业人才。
1.招聘岗位分析
根据2009年东华大学的《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中得出,服装专业招聘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
2.就业需求分布
招聘重点城市分布: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东莞、中山、温州、宁波、佛山、金华、泉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招聘需求占65%以上:,基本反映了服装产业的区域分布。据2009年1月份的无忧指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省这四地对服装业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从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来看,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
3.紧缺人才分析
据2010年的无忧指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省这四地对服装业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在服装业的当前发展态势下,缺乏以下儿类人才:生产管理人才、高级业务跟单、市场营销人才、零售管理人才、视觉陈列人才、设计师、店长等。虽然这些岗位在现今的招聘会上属于中高层次的招聘条件,但也以此可以嗅出市场对于这几类的人才需求量相当大,也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才需求状况,也说明此类岗位是人才培养的缺口,有利于高校针对性地与就业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4.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分析
通过调研访问众多服装企业,他们对大学生评价最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轨,但要求高,又缺乏实际能力。其实现在的企业都很现实,看重工作经历和技术,希望员工能尽快为公司创造价值。从调查中了解到,企业对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排序如下:专业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知识、个人修养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组织协调能力。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这一要求为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63.4%企业认为学校应培养技能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即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某品牌公司老总表示,服装设计的学生在刚接触专业的时候应该先让他们做技术操作(使用缝纫机),一方面为了专业教育的入门,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职业教育,明白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1.整合基础课程,优化教学效率
以前培养方案的《素描》《色彩》《服装图案》等基础课程,融入于《时装画技法》课内,教师在讲解时装画的同时解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等内容,绘图板与设计软件结合实现服装效果图。如此做法不仅课程生动形象,使知识点相互关联,且节约课时,能更有效地利用。
2.加强工艺课程,切实培养应用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即教学要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实践能力上必须加强。服装工艺制作类课程安排于每个学期,以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付诸于实践,更好地理解设计――版型――成衣之间的关联,也切合服装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学上将服装工艺技术分别安排于第一至五学期,以达到学生工艺技术循序渐进的过程:会做――做对――做好。
3.加强实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
课程实行品牌化、企业化、工厂化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不足。他们将一个个课程改为一个个项目,彻底打破原有的专业教育体系,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达到像在企业实习的学习效果。服装设计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向学生介绍服装设计原理,再进行市场调研,绘制效果图。而采用品牌化、企业化、工厂化教学模式,尽量压缩了介绍设计原理的时间,学生直接进入实际操作。由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组组长,负责接项目和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及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实施的项目化,可以是虚拟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是校企合作,教师从企业里接项目进行教学、科研,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校可以成立与企业细分相对等的项目组,改良众多专业学院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通病。在教学上,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用人需求,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力优先”为原则,设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形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以强大的服装产业为依托,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订单式”培养人才
诸多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处于服装产业集群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使青年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专业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加大合作空间;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兼职机会,巩固教学成果,加强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服装业从原先的服装制造,正向创建自主品牌转型,且鉴于当前经济危机形势,更加快服装企业创品牌的脚步,以满足服装产业的人才需求。
(一)制定教学任务书
针对前面的课程设计,在授课之前,校企双方教师应就课程目标、实施意见共同商讨,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分解,理清各阶段的子目标、标准及达成手段。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中为某品牌服装企业真实开发产品实施项目化课程所设计的一个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应明确课程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双师”分工、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安排,这是产品开发类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课、弹性课时
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师资教学任务分配设计,为了解决企业师资方的时间受限问题,在该教师时间节点授课时间外,为有效监控项目推进效果,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进行时间点外的授课与辅导,达到课时分配的柔性化。企业教师对于学校的前导及后续课程知识链接比较模糊,因此,校方教师在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节点之外的其他课程时间内,要有意识地针对企方提出的项目,系统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课上提出下一季企划案的设计思想和要求,并下达在两周内完成企划方案的阶段任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校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服装商品企划、版式设计等相应知识的讲授或知识串联,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划方案的制作,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内交由校企双方教师联合验收。这对校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可提升其“双师”素质。
(三)作业形式向产品转化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作业
通常以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经过企业综合考核后,作业中优胜者的作品会出现在企业的新品定货会中,以产品形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考核方就不仅仅是学校、企业,而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考量。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不仅是对课业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于职业能力的综合评定。
二、项目化课程教学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双、五化、多手段检验”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运用了“双师引导、双线教学、双场地实训”的课程实施思路。构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共同培养局面。第二,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课时分配灵活化、授课时间弹性化、授课方式多样化、作业形式产品化”的课程实施尝试。第三,采用了调研报告、开发方案、产品画册、产品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检验方法,集中展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
基于结果的项目验收,基于销量的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使课程的验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或某位教师,而是来源于产品进入市场的销量,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也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检验方法。这样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难题。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产学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项目化教学在共同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之上,又结合了共建师资、共建实训环境等相关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产品销售利润,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四)对以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决
第一,动态教学计划的尝试,在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第二,在课程中引入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在解决企业教师授课时间受限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的安排,为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第四,在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终市场的检验成为成品转化的考核标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第五,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向职业能力转化,学生能够凭实力到企业实习直至就业,校企合作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化。
三、对课程的思考
(一)可以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融合、校企联合”的产学共建尝试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可以尝试在共建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在成果建设上,实行相近专业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结合服装设计与鞋类设计、家居设计等专业的特点,形成作业到作品的成果呈现;再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开发新季产品,形成作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化。
(二)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师资建设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教学、项目推进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协作,搭建教学、实践交叉组合的师资建设平台,在双赢的局面下,提高企业与教师双方素质,为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校企双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发展到共同承接社会培训工作,扩大校企双方的社会影响。
(三)持续进行探索,开辟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转化除了市场价值之外,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既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校方应起到主导作用,可结合教学、项目的实施经验,积累相关素材和案例,积极准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反馈,形成教育成果在社会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可集合成员的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究,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从本文所讲的整个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在课程推进中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正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对接”要求。这也再次说明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高职教育工作者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四、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化课程;服装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40-04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依托“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念,让学生在大量的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学习和实践,而这类课程的一个典型形式就是项目化课程。
高职艺术设计类项目化课程,要求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通过将企业项目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以真实项目承接者的身份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本文以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为例,展开对此类课程如何设计与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一、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在课程设计之前,首先要选定一家设立有设计开发部的校企合作服装企业,最好是品牌服装企业,这样的企业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开发程序较正规,便于与教学周期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可以将合作企业真实的新季产品开发项目直接植入课程内容,按照企业一个完整的品牌服装开发流程和开发要件,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品牌服装企划方案制作、新季产品款式开发、品牌产品推广方案设计等三个模块。这样的内容模块对设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在课程推进的各阶段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依托真实项目开发流程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真实训练,是对职业能力很好的培养。同时,在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企业真正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实施环节,也促进了校企间的深度合作。
(二)课程时段与进度的设计
对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产学结合以往最难实现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研发工作的时间点与学校课程时间点之间的矛盾。从上面讲到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品牌服装公司的新季开发项目需要相当的综合专业能力。因此,一般应放在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展,这时的学生已经在校学习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另外,根据服装产品开发规律,服装企业的新季产品开发通常分春夏、秋冬两季,分别在3月、9月左右即开始着手准备设计方案,集中开发的时间一般为2至3个月。因此,校方在进行设计类的项目化课程时段与进度设计时一定要将开课时间尽量安排得与企业开发时段同步。在突出项目真实性的同时,这对于解决校企产学研结合的时间矛盾也是一种途径,更为项目的分段和总体验收节点提供阶段依据。
(三)课程教学师资的设计
在服装产品开发类的项目引进之后,组建合理的师资团队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把这类课程讲授好,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双师型”教师必不可少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设计开发人员的介入。由企业设计总监或设计主管亲自布置开发任务、讲解开发要求并参与课程各阶段成果的验收,将真实的职业标准和开发流程带入课堂,学生会有更深刻的项目真实感。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企业人员往往在授课时间、授课技能、课程管理等方面会稍显不足。因此,“一课双师制”的校企教师共同授课形式可以形成很好的资源互补,成为项目化教学师资设计的最佳选择之一。
(四)课程组织的设计
教学组织往往是决定课程实施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项目化课程组织也是一个涉及师资科学利用、学生合理调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按“三分原则”进行服装设计类项目化课程组织的设计。
1.项目分解。因为完成的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真实项目,既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和综合训练岗位能力的目的,又要保证提供项目企业的项目工期和项目质量,这就需要授课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企业项目推进的规律。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服装产品开发项目按课程内容的三个模块进行子项目拆分,再将不同模块设置成若干个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推动整体项目有序进行。
2.教师分工。在“双师”甚至“多师”授课的过程中,只有师资工作任务分配得合理了,才能实现这一授课方式的优势。按照这样的思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可以设计成:各阶段任务的布置、预期目标由企业教师提出;系统跟进子项目、传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技巧、组织学生团队配合等由校方教师完成;各阶任务的验收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承担。企业教师由于时间受限,采取时间点授课的方式,即项目初期布置任务、中期检查反馈、结尾验收等几个节点由企业教师负责,其他课程时间由校方教师负责跟进。
3.学生分组。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将学生分成3至4人一组的项目组,学生轮流在各个子项目中担任组长和组员,以小组研讨、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阶段任务。这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转换成了设计总监,项目组长的身份转换成了设计主管,而项目组员的身份转换成了设计师。
(五)课程考核的设计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要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要求等相适应,因此,其考核设计就要求突出“三个结合”,即教学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教学与实践实训的结合、教学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结合。那就需要考核学生将设计思维转化为设计实物甚至是进入市场的商品这一核心内容,为学生的适岗、创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
(六)后续课程的设计
较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需要进行三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项目化课程可直接衔接后续的顶岗实习,即被企业选中开发产品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后续的顶岗实习。
二、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一)制定教学任务书
针对前面的课程设计,在授课之前,校企双方教师应就课程目标、实施意见共同商讨,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分解,理清各阶段的子目标、标准及达成手段。图1为笔者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中为某品牌服装企业真实开发产品实施项目化课程所设计的一个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应明确课程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双师”分工、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安排,这是产品开发类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课、弹性课时
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师资教学任务分配设计,为了解决企业师资方的时间受限问题,在该教师时间节点授课时间外,为有效监控项目推进效果,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进行时间点外的授课与辅导,达到课时分配的柔性化。企业教师对于学校的前导及后续课程知识链接比较模糊,因此,校方教师在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节点之外的其他课程时间内,要有意识地针对企方提出的项目,系统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课上提出下一季企划案的设计思想和要求,并下达在两周内完成企划方案的阶段任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校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服装商品企划、版式设计等相应知识的讲授或知识串联,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划方案的制作,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内交由校企双方教师联合验收。这对校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可提升其“双师”素质。
(三)作业形式向产品转化
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作业通常以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经过企业综合考核后,作业中优胜者的作品会出现在企业的新品定货会中,以产品形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考核方就不仅仅是学校、企业,而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考量。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不仅是对课业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于职业能力的综合评定。
三、项目化课程教学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双、五化、多手段检验”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运用了“双师引导、双线教学、双场地实训”的课程实施思路。构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共同培养局面。
第二,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课时分配灵活化、授课时间弹性化、授课方式多样化、作业形式产品化”的课程实施尝试。
第三,采用了调研报告、开发方案、产品画册、产品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检验方法,集中展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基于结果的项目验收,基于销量的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使课程的验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或某位教师,而是来源于产品进入市场的销量,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也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检验方法。这样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难题。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产学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项目化教学在共同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之上,又结合了共建师资、共建实训环境等相关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产品销售利润,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四)对以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决
第一,动态教学计划的尝试,在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
第二,在课程中引入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在解决企业教师授课时间受限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
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的安排,为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
第四,在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终市场的检验成为成品转化的考核标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
第五,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向职业能力转化,学生能够凭实力到企业实习直至就业,校企合作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化。
四、对课程的思考
(一)可以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融合、校企联合”的产学共建尝试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可以尝试在共建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在成果建设上,实行相近专业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结合服装设计与鞋类设计、家居设计等专业的特点,形成作业到作品的成果呈现;再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开发新季产品,形成作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化。
(二)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师资建设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教学、项目推进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协作,搭建教学、实践交叉组合的师资建设平台,在双赢的局面下,提高企业与教师双方素质,为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校企双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发展到共同承接社会培训工作,扩大校企双方的社会影响。
(三)持续进行探索,开辟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转化除了市场价值之外,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既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校方应起到主导作用,可结合教学、项目的实施经验,积累相关素材和案例,积极准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反馈,形成教育成果在社会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可集合成员的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究,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
从本文所讲的整个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在课程推进中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正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对接”要求。这也再次说明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高职教育工作者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综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突显其职业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最终目标。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过程并非是对学生某一技能的单一锻炼,而是对其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课程贴近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产物,符合市场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反过来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3-01).[2014-07-29].http:///zwgk/index.htm.
[2]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EB/OL].(2011-08-08).[2014-07-29].http://cmki/kcms/detail.
[3]刘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EB/OL].(2010-03-20).[2014-07-29].http:///KCMS/detail/detail.
[4]明兰,廖建军.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EB/OL].(2014-02-28).[2014-07-29].http:///KCMS/detail/detail.
[5]王金英.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EB/OL].(2010-04-15).[2014-07-29].http:///KCMS/detail/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