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6: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服务设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服务设施

第1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布点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the Longyou city planning practice,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etting standard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atching on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acility site and the scale are discussed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及概念

当前,随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事业日益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建设,促进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就需要推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指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此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多,而且建筑的形体和立面也比较丰富而多样。可以创造出具有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最能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城市特色。

公共服务设施,涵盖的内容很广,根据相关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包含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社区服务、绿地、市政公用和其他等11 类。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的时候,为了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都纳入规划,可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将新近结合城市、社区建设提出的重点设施、以前缺少针对性规划的设施,以及现状缺口矛盾较突出的设施作为重点。龙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里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四个方面。

龙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旨在结合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和安排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现状概况

1、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教育设施:现状城区有中学6所,小学6所。城区中学生总数为11272人,其中高中生为4664人,初中生为 6608人,生均用地25.2平方米。城区现有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教中心(内设电大、电视中专、树人学校)、职校等,总用地约6公顷。。

文化娱乐设施:主要有龙游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馆、文化科技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总用地约4公顷。

体育设施:现有县体育馆一座,占地0.67公顷,位于太平西路。

医疗卫生设施:城区现有综合医院两所。县人民医院,占地3.24公顷,床位300张;县中医院,占地1.58公顷,床位160张;另有妇保院、肿瘤医院、骨伤专科医院、卫生防疫站、药品监督所各1所。

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各类设施数量偏少,结构体系不合理。目前,龙游县城区各类设施总量少,许多设施建于八、九十年代,与龙游作为浙江省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极不相称,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需求。

(2)、空间布点不均衡。城区中心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满足居民需要,城东、北片设施非常匮乏,布点不均衡,现有设施不仅大大超过其服务半径标准,同时也增加了设施的负荷和城市交通的压力。

(3)、各类设施用地紧张、规模小、扩容难。由于历史等原因,城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规模普遍不高,老城区尤显突出。这些设施的空间的需求进一步增多,现有用地规模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亟需扩大用地规模。

龙游县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较落后,文化娱乐、体育等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代表龙游城市形象的公共服务中心,而且公共设施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与城市地域中心职能不相符。

三、布点规划的要点

与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范围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所包含的172.80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区为主。包括县城建成区,龙洲街道、东华街道、小南海镇、詹家镇的部分村庄,分为城西片(老城区)、城东片、城北片三个片区。

1、规划定位

龙游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与龙游县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与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符合,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能改善城市环境。通过规划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多样、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广大居民生活,促进龙游最佳人居环境的建设。

2、技术思路

(1)、以方便居民使用为根本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时,需兼顾行政体系边界、规划体系边界的划分,以及服务半径的要求。以社区居民能够方便使用为最终目标。以行政体系的社区划分为主,规划形成城区级(中心城市)为基础——片区级(城西片、城东片、城北片)为主体——社区级(阳光社区等7个社区)为重点的三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能更好地方便片区的街道参与规划实施推进。

(2)、综合考虑差别配置标准

建设标准是设施的重要规划属性,规划中需要考虑确定各类设施的配置标准。公共服务设施一般都有各自主管的职能部门,在确定标准的时候,需要将不同标准进行综合,不同口径进行折算;充分考虑不同来源标准的要求,结合龙游实际条件适当取值。

(4)突出重点的同时,综合考虑远近期

在设施配置时,首先要解决的矛盾是“无”,然后是“不足”。在设施缺口大的地区,受空间资源条件限制,一般先按较低标准配置,远期有条件再按较高标准配置。在龙游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在人口密集、土地紧缺的老建成区,考虑近期保留,远期实施的布点提前进行规划控制,防止空间资源流失为其他用途。

四、布点选址与规模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基本要求在于设施的合适选址和规模达标。在进行各类设施的规划选址的时候,确定需增配的设施数量、规模、服务范围后,依此寻找合适的土地空间资源。部分新增设施在已有规划上有选址的,则可以顺利完成选址落地;若以前没有对应规划,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土地空间资源。有一部分会随着新址选点或功能不再需要,成为闲置资源,应充分调动闲置资源,安置合适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第2篇

关键词:现状;研究;实践

1 目前徐州新城区公共设施的现状

(1)环境设施不完善。城区街道上的交通标志、导向设施基本完善,主要道路上有信号灯、地面分道线、路障、绿篱带等,基本完整,但是次要道路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筒、电话亭、景观亭等。缺乏与街道护拦相配套的辅助设施(如人行天桥),迫使行人或者绕路。

(2)环境设施质量差。徐州市新城区整体情况概述,由于垃圾桶设置过远,导致行人在附近找不到可扔垃圾的地方,为此垃圾满天飞,影响周围环境质量。另外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引入人文关怀理念,缺乏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3)缺乏个性与文化。新城区街道或是公园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身心放松的同时,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所处城市的个性。然而新城区内现有的有些公共设施缺乏对新城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使得公共设施成为缺乏个性。为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结合各地地理环境、文化特色进行生态化设计,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而徐州市新城区的候车亭不能体现当地民族风情,没有很好的利用古彭城的楚汉之韵和本土民俗文化进行设计。

2 生态城市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关系研究

一个城市公共设施的生态化与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相吻合的,那么就要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生态城市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的“生态”是指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使它们在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健康与共存。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化地去指导如何规划与设计的思路,合理解决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问题,使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和谐。还有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关系。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地域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这些公共设施的造型和色彩,都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地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场所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都市形象品牌文化和美化作用,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防止过度的城市化,不能忽略了民族“根”的东西,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高层次的享受接轨,同时领略本土文化的朴实,体会传统文化感染力。实现本土文化的传统延续,形成生态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机制,使传统文化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形成旅游生态景观,并加强生态教育,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对观赏者的永久吸引力,推动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环境意识,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把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形成了以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又凭借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的建设。

3 徐州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再生设计与实践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范围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公共设施的生态化设计需要从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以点带面的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公共设施设计的全过程和公共设施的每一个要素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遵从自然生态。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创造者,还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思想进一步延伸到人的精神领域,通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设计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当然,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自然而隔离人与自然,也就是说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从情感上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突出地域文化。意在表达民族文化,如公用电话亭,尽可能设置在街道明显处或是在景区相对僻静的地方。对于其形态从中国传统“屋顶、门”的造型形态出发,以独特的徐州地域建筑风格造型为蓝本展现在新城区中,丰富城市公共环境和空间的同时,也强调其造型的艺术性、民族性、生态性,设计了具有半封闭特点的公用电话亭从形态语言上明确传达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倾向。从生态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模块的组合数量,做了一定的减法设计,这样就省却了不少材料和安装工艺等方面的费用,同时也方便了保养和维修。使之成为新城区景观区和街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彰显出现代都市地域文化内涵。

(3)强调服务功能。意在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如道路导引指示牌:一种是以极为简洁明了的设计语言设计的,这套方案直接明了地传达了指引的方位性的特点,并配合以基本的文字说明,让市民看到后一目了然;另外一种则通过模块构件的相互拼合形成以代表徐州特有的地域文化的汉画像石石刻的形象,在展现生动活泼的基础上又满足了道路指示的功能需求。这样分门别类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日后的管理及维护工作。新城区公园和广场简介传达着对于关于景点的相关背景信息,所以景区景点简介牌的设置地点一定要明确,尽量做到大方醒目,使游客在需要时能够方便地了解到这些信息。这是对景点简介牌设计时必须首先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只有达到这一点,才会满足设计对使用功能的基本需求。

(4)形态灵活多变。在外观设计方面灵活度和自由度。如售货亭、书报亭造型上的楚汉文化、剪纸文化运用,材料采用废弃加工塑料和玻璃制作,色彩体现自然环境的绿色,体现新城区时代气息和“新”的特点,并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体现地域和生态性特点。在结构技术上采用的是可拆卸的形式,减少连接件及零部件的数量,选择螺丝钉、卡合的方式,增加其灵活性,避免部件之间用粘合剂,因为粘合不利于公共设施的组装和拆卸,特别是化学性的粘合剂,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整体结构多采用通透形式以增加服务的界面,在选址方面也充分考虑它的位置及朝向,以便人们通过别致的造型、灯光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提醒人们的注意,方便寻找。

4 小结

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是人类处理公共设施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举措,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实践中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城区景区与街区的公共设施设计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它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区的细部设计,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使生态设计、生态观深入人心,构建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设计通过景区内公共设施的设计达到提升城区整体形象,使公共服务设施达到人、公共设施、环境及使用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宗跃光,等.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11).

第3篇

狠抓落实。齐抓共管,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司其职、科学合理地设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每年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评,严格奖惩。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足市情,从薄弱处求突破,普及上求提高,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大资金争取、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有效解决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

二)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高”即:城乡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总体目标。通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内容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升学率达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3%高中毛入学率达75%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基本目标:2012年。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全市公办中小学基本实现规范化学校标准,完成覆盖全市的基础教育网络化建设。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2主要工作任务: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合理配置原则。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规范化和均衡化发展。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加强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建设,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实现师资力量的区域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重点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3近期工作重点:全市完成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完成30%加固施工改造任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争取民生工程评比单项考核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力度,培育一批名教师;加大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和区县职教中心建设力度,积极筹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技师学院,构筑人才发展保障体系。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012年,1基本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8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们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2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动态增长的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本设施投入,推进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同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近期工作重点: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乙肝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开展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继续扩大新农合保障面,2010年筹资水平提高到150元;通过卫生培训、进修、招募、支农等多种形式,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三)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1基本目标: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绝大多数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管理服务规范高效。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以上。逐步建立覆盖全面、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要求,2主要工作任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采取分类施保,体现阶段差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社会综合救助平台。对城乡家庭生活困难又未纳入低保对象的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害等困难人员,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实相关征地保障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序推进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及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搭建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健全面向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服务制度,加大就业和全民创业基础建设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3近期工作重点:加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台账;扎实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三项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好困难企业就业扶助政策;加强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征缴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保障标准,加快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扶助困难家庭脱贫。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0%行政村都有一个“农家书屋”有条件的村实现“一个标准篮球场、两张室外乒乓球台”从根本上解决全市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1基本目标:2012年。实现城乡群众广播电视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力军作用,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2主要工作任务: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尽快完成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把文化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到社区和农村。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紧扣徽州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把徽州文化品牌优势变成文化产业优势,全面促进徽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确保全省民生工程评比单项进入先进行列;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3近期工作重点:年完成49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组织好国际山地车节、登山大会等集体育、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国际赛事活动;完成174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41个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作,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完成57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五)构建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实现应保尽保,1基本目标: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或实物配租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并逐步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户数2012年达到1.5万户。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消除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农村群众居住条件稳步改善,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明显提高。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政府主导,2主要工作任务: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售,加快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机制,逐步改善农村地质灾害区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3-5年内使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抓好现有申请对象的保障资格审查和认定工作,3近期工作重点: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调查摸底等基础性工作。年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m2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规范租金补贴发放程序,确保中央补助的资金按规定及时发放;加快推进廉租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六)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1基本目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全市平安县(区)达标率100%平安乡镇达标率在94%以上,平安村(居)达标率在90%以上,平安单位达标率在85%以上,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安全保障服务体系。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公共安全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2主要工作任务:改进公共安全服务方式。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应急并重、常态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救援队伍,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技防和人防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加强城镇、旅游景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预防火灾能力。逐步改造“四无小区”提升小区防控水平。加强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安全体系,抓好公共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消防安全等日常监管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3近期工作重点: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强化维稳责任制工作落实,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巩固平安和谐的社会基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将技防措施向农村、城郊结合部及案件多发地区、路段和部位延伸;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落实群防群治措施;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市委、市政府成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积极作出相应的决策和部署。市直各责任单位要联系部门实际,抓紧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稳步推进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相应措施落到实处。

第4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含山新城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example to the Anshan Metro 3.32 km2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by configuration status quo of the Anshan County central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he overall plan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new city controll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nfiguration analysi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th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quantific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planning plots configuration design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other cities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Keywords: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shan Metro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从目前我国的规划体系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介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编制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能从城市片区的整体需求出发,根据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用地及周边的条件,对这些项目进行具体规定。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规划控制对于设施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中的贯彻落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项目概况

1.1基地区位概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本次规划地块,位于含山县城新城区内,面积3.32平方公里,毗邻105省道,交通条件及周边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如图1)。对于中心城区规划结构而言,本次规划地块属于将要打造的新城中心,地块与西部工业片区仅一路(105省道)相隔,属于各片区的过渡区域,规划时应给予充分考虑。

1.2规划片区功能定位

按照含山县总体规划的要求,并考虑与城市西北片区的关系,将该片区的发展定位为含城新区宜居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打造“宜居、宜游、宜交流”的生态住区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的新型生态片区。

2、含山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2.1老城区公共中心不明显

老城区公共设施大多沿道路两侧布置,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活动环境氛围,同时缺乏明显的城市公共中心。老城环峰路、环峰东(西)路和华阳路两侧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成型,老城改造时尽可能对其重新塑造利用,不是大拆大建,因此需要通过整合空间设计纳入到规划中,扩充其合理规模,营造良好的公共活动氛围。

2.2公共设施配置不尽合理

公共设施的配置建设缺乏整体安排、分级操作的思路,整体上规模不足以支撑城区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分区上缺少按照合理服务服务半径的布局,加大居住生活的不便,同时也让不同居住片区缺乏中心归属和心理认同,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不到位。

2.3水平、规模有待提高

整个城区缺乏环境友好的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公共设施的塑造没有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老城区商业零售网点较少,公共服务设施普遍规模小、档次低,距离宜居城市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本次规划片区内部基本为大大小自然村,地块内部仅有一处公共建筑,即气象局。考虑到含山整个片区的发展要求,该片区现状公共设施建设明显不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3、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公共设施配置

3.1《含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中公共服务实施配套分析(见表1)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363.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06%,人均12.99M2。

表1

总结:在《含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中,公共设施用地总量达到规范要求,但部分规划指标与规划指标相差过大,如商业金融用地规划过多,而其他公共设施(如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教育科研等)用地规划不足。因此在本次控规中应充分考虑各类公共设施指标的协调问题。

3.2含山县相关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分析

《含山县新城中心区概念规划》中规划的范围城市建设的实施还没有完成,最关键的原来是规划内用地的西侧路网已经改变,以及原来的用地布局与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了。

《含山新城西区控制详细规划》是2008年编制的,当时依据是老版总体规划《含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含山县在新的背景下已经开始编制了新的总体规划,新的总体规划的确定的城市发展区的范围,用地西侧的边界已经超过了《含山新城西区控制详细规划》当时规划的范围,最重要的城市用地布局也与原来控规确定的用地布局不一致,城市道路网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导致《含山新城西区控制详细规划》已经不能完全指导城市的建设。

本次规划的范围不包括上述两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次规划的基地与两个控规的用地相邻,用地存在布局相互协调和衔接的需求,二是: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在部分公共设施方面配置不足,需要在新城区进行空间上的落实。

3.2.1新城中心区(257.7ha)概念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及比例:

表2

总结:在新区规划中,有增加公共设施的用地比例,但部分公共设施尚未规划,如体育用地。

3. 2.2新城西区(323ha)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及比例(见表3)

表3

通过上表比较可以看出在新区规划中,部分公共设施尚未规划,如行政办公用地和体育设施用地,这与实际需求是有矛盾的。

4、控规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4.1区域协调性原则

主动承接总体规划中定义的功能定位,展开与北部组团、老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等周边区域的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形成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

4.2土地集约利用原则

第5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新建住房;价格

1 引言

公共服务设施是在城市中分布的,主要是用于服务大众的教育、医疗、体育、商业以及绿地公园等社会基础性的设施。从满足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角度来看,充分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必要的前提。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但是大多数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利于保证城市的宜居性。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问题也会对新建住房的价格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在特定地理和空间区域内表现为有限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称之为地方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公共物品均衡性供给也是影响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同时,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欠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甚至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的背景、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具体政策安排均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可借鉴的经验便不充分,为其顺利实施寻求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则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所谓的空间可达性,Spatial Accessibility,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域对外联系的度量标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空间可达性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空间可达性也受到了政府的宏观规划部门以及土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最为关注空间可达性的可能还是地产开发商,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空间可达性对于商品房的价格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几种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及其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2.1 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对于居民来说,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年轻的买房群体,他们买房之后,在不久的将来就必然会面临着孩子的教育问题。购买改善型住房的购房群体则基本上都正在面临孩子就学的问题。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直接决定住房价格,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的城市学区房价格较高的原因。从整体上来看,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力是几种公共服务设施中最高的,中国人向来有注重教育的传统,很多地产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不惜花重金与名校合作,在新开发的项目周边建设分校,或者直接在开发的住房小区内引入优质教育机构。所谓的“公办民助”是指,该机构组织的性质是公有的,但是接受民间的辅助。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医疗等准公共产品方面。这部分的供给运作主要是“公办民助”的形式。采取“公办民助”的形式。具体的操作上,教育和医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是“公”,即政府是建设的主导,而民间资本则在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效果也非常好。该项目自2002年年底启动以来,通过荷兰的赠款和国内的配套政策支持,完全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引入到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的运作环节,在这个项目覆盖的中国十个小城镇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大大增强。这种模式的运作能够有效的解决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2.2 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健康,也开始意识到了医疗服务设施对于宜居舒适程度的影响。从目前购房的消费群体的年龄分布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处于20岁到50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式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和孩子的健康是他们最大的追求。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购房者一般都会考虑到周边的医疗配套设施的可达性。而少数的中老年人购买的改善型住房,更加会在购房的时候考虑到自己医疗保健的便利性,因此,也必然会考虑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同样对于新建住房价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3 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着自己的身体持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尴尬事实。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通过运动来调节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能够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更加的游刃有余。因此,在购房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考虑到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尤其是年轻的购房群体。有不少开发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提高自己的楼盘价格,而自己建立体育馆,比如湖南长沙的“富基世纪公园”就兴建了“蓝宝石体育馆”,使得业主能够在小区内就能满足健身的需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虽然该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好、价格也并不低廉,但是却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2.4 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消费者购房之后,必然面临着生活和消费的问题,因此,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就必然会影响到新建住房的价格定位。一般而言,商业繁华地段的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较强,因而住房的价格也就会更贵。这点我们并不需要去做更多的分析,实践就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

2.5 绿地公园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绿地公园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以上文提到的“富基世纪公园”为例,该项目最大的弱势就在于比较偏远,然而,项目的开发商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因为离市中心偏远而地价相对较为便宜的优势。在开发的小区中间,新建了一个占地几百亩的湿地公园,并打造出了“第六想人居”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它的价格定位也相较于周边项目更高,销售情况也更好。由此可见绿地公园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住房定价的的重要性。

3 结语

现代的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并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问题,也会因此使得不同的地段的房价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研究了教育、医疗、体育、商业以及绿地公园等社会基础性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于新建住房的价格的具体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房产开发和价格的定位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轶军, 郑思齐, 龙奋杰. 城市公共服务的价值估计、受益者分析和融资模式探讨.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4) .

[2]郑思齐, 符育明, 刘洪玉.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 支付意愿梯度模型的估计.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1): 97~104.

第6篇

划定适用范围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京政发[2015]7号文)明确提出,政府应担负起“保基本、兜底线”的责任,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依据7号文精神,结合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代建模式过程中的利与弊,建议对今后的房地产开发代建项目,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划定代建模式的适用范围。

从以往的代建案例分析,采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模式的主要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此类设施由于能为项目增添附加值,比较受开发商青睐,在代建设施中所占比重也最大。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建议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设施应该区别看待。

幼儿园建议继续使用代建模式。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育儿理念的不断更新,本市幼儿园供求矛盾突出,居民对于幼儿园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公立幼儿园,一时很难满足需求。幼儿园通常建筑规模不大,相关设计标准较为明晰,与居住小区建设的关系紧密,使用代建模式有利于实现同步性和多元化。从调研情况看,开发商和政府主管部门都没有反映突出的问题,表明相关运作比较成熟,各方认可度较高。

中小学建议原则上由政府投资建设。中小学使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模式虽然提高了建设速度,增加了学位数量,但反映出的问题也比较多。最为突出的是开发商的逐利行为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共品属性造成一定的损害,引发社会问题。在部分新开发的区域,代建本是为了尽快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结果“学区房”的出现反而加剧了学位紧张,事与愿违。随着城市发展阶段从聚集转为疏解,大规模的住宅开发项目越来越少,代建学校的机会和必要性都随之减少,义务教育的缺口主要体系为“软件”的不足、优质资源的不均衡。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是政府本身的职责所在,政府投资建设有利于统筹布局和保证公平性。因此,建议此类设施原则上一律由政府投资建设。特殊情况下需要代建,应在规划阶段明确服务范围,并禁止进行商业性宣传。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议进一步明确标准。该类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级医院,其中使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模式的主要是服务中心级别的设施。结合前期的调研,代建的主要问题在于前期没有提出详细的建筑标准,导致开发商仅仅是建了指定面积的房子,位置、布局等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这一问题通过加强沟通、明确相关标准,可以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代建模式。

使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模式的交通设施主要有公交场站和社会停车场两大类,需要分别对待。

公交场站建议由交通部门负责投Y建设。对于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公交场站的建设和项目本体基本上是脱离的。此类设施对周边道路等设施的要求具有较强专业性,范围也不仅限于开发商项目所在地块内,需要对整个区域提前做出详细规划。接收方反映,建成移交时在转弯半径等方面经常不能满足线路运转要求,而且周边的建筑、道路已经建成,无法重新整改,只能闲置或当作停车场使用,反而是一种浪费。公交场站用地不需要分摊土地开发成本,建筑工程量也比较小,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财政负担也相对较轻。

社会停车场代建中没有发现突出问题,而且投资额比较小,对项目整体的影响不大,可以使用代建模式。同时,鉴于社会停车场本身属于“准公共产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同样适合以其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多元化投资和运营,而且各方面探索成果已经较为丰富。因此,代建模式应该仅仅作为多元化中的一元,而不应成为主流。

市政公用设施应区别对待。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的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涉及最多的垃圾处理设施,属于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对提升项目品质没有好处,开发商积极性也不高,通常采取能拖则拖、能躲则躲的策略。此类设施建议由相关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布局、提前建设。第二类是水电气热供给设施用房,专业性较强,通常为项目级配建设施,使用代建模式的社区和街区级设施较少,此类设施也不建议使用代建模式。第三类是邮政设施,相关运作比较成熟,没有突出问题,可以使用代建模式。

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包含内容比较庞杂,涉及社区办公、文化、体育、养老、派出所等多种用途,也应采取差异化措施。

养老设施由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起步较晚,目前都尚未投入使用,问题也尚未暴露。但参考教育类设施的经验,预计随着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养老设施的市场价值将逐步显现,可能会成为继“学区房”之后被开发商利用的又一大卖点。因此对公益性的养老设施和经营性的养老设施,应该作出清晰的划分。如果养老设施定位为公办,建议由民政部门负责投资建设,防止公办养老院出现与“学区房”类似的问题。与此同时支持社会资本自主投资、经营养老设施,实现多元化。经营性养老设施完全可以单独出让地块、单独立项,没有必要与住宅开发项目捆绑。

社区办公用房和文体设施等,一般在项目级中都要代建,社区级和街区级的设施只是在建筑面积上更大。各级设施都面临着标准缺失问题,在建立标准的基础上,在项目级代建的基础上增加社区级、街区级的代建也并非难事,因此比较适合使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模式。

派出所、消防站等特殊用途的设施一般体量不大,而且专业性较强,不适合由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实践中使用代建模式的本身也不多,建议不纳入代建模式适用范围。

完善代建模式

对于可以使用代建模式的公共服务设施,针对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政策到位、标准明确、沟通充分、流程规范”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政策到位。

目前代建模式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依据函、请示批复、会议纪要等低层级文件居多,有时甚至无政策可依,有必要在全市层面出台政策,让代建模式有法可依。

建议出台总领性的管理办法。建议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规划、国土、发展改革、税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一是划定适用范围。建议采取“正面清单”的方式明确可以使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模式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清单之外的不允许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二是明确代建模式在规划、土地供应、立项、建设、移交各环节的基本流程,特别是针对在一般项目流程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给出统一政策。三是统一明确产权归属,即代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产权是放在专业管理部门、放在具体使用单位、放在国资委、成立专门的托管机构、还是由接收部门自己确定。四是明确制约手段,要求先完成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后办理商品房部分预售许可政策,令公共服务设施的移交与商品房部分的销售构成制约关系,促使开发商按时按质完成建设并移交设施。

建议出台相关的土地政策。建议由规划国土部门牵头出台政策,明确无偿代建的公共服务设施统一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明确土地划拨手续在什么时候办理,需要哪些前置条件;明确土地出让金是直接免收还是先收后返,因施工误差多出来的建筑面积是否免收出让金。

建议出台明确的税费政策。建议由税务部门牵头出台文件,明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税费政策。特别是明确移交环节产生的税费怎么交、谁来交,如何计算、如何减免等。

其次要标准明确。

标准问题已经成为代建设施顺利移交和使用的最大障碍。以书面形式明确标准,可提高建设效率,减少纠纷和二次拆改,也是对市场经济中契约精神的尊重。

建议提前明确设施性质。在规划阶段,最迟于土地出让之前就应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的性质、服务范围等,写入土地招拍挂协议,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开发商销售时在醒目位置公开这些信息。特别是幼儿园、体育场馆、停车场等可以是公益性也可以是营利性的设施,在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上不能含糊。

建议按项目明确建筑标准。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构成复杂,由市政府出台一个全市统一而又十分详细的标准比较困难。建议根据前期与使用部门的沟通情况,以项目为单位,将详细建设标准写入土地招拍挂协议,或在土地出让的同时,由开发商和使用部门签订代建(接收)协议。具体标准可以各类设施的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尚没有行业标准的设施,应由专业主管部门牵头尽快制定。达不到标准的政府有权拒绝接收,达到标准的应及时完成接收并为开发商办理预售证等手续。

建议制定代建协议模板。建议由市规划国土委或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拟定代建协议模板,征求其他相关部门意见后公布。并要求具体项目签订代建协议时在模板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代建协议模板的内容应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标准、装修标准、性质、具置、移交时限、移交方式、接收方、违约责任等。

再者是沟通充分。

既保证沟通充分到位,又要符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不能随意增加审批环节,重点还是要在政府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机制。

建议建立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由市规划国土委牵头组织,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及市级教育、卫生、民政等专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各领域的需求,对一段时间内重点代建什么、代建多少、主要建在哪、设施性质等问题给出方向性意见。

建议建立市、区两级沟通协调机制。市级层面与区级层面考虑问题的角度各有侧重,建议以市、区两级规划国土系统的联络为纵向骨干,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区规划国土部门无法在本区层面协调的事项集中汇总上报,由市级规划国土部门联系其他市级部门协调解决。之所以选择规划国土系统,一是便于在前期阶段及时解决问题,二是规划国土系统在代建各环节与各方均有密切联系,便于汇总情况;三是因为该系统是直管,纵向联系较为密切、便利;四是借鉴丰台等区的经验教训。

建议明确要求各区将部门间沟通前置到土地出让前。对可能需要代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块,建议统一要求各区在出让方案确定之前充分听取使用部门意见。土地出让完成后,使用部门与开发商签订代建协议,此后各个审批环节均不再要求开发商出具使用部门意见材料,各部门也不得再提出额外要求。

最后要流程规范。

建议统一立项要求。对于立项的必要前置条件,特别是关于是否必须出具使用部门意见,是否要完成土地划拨手续等目前做法不一的问题,应给出全市统一的政策。建议统一在签订招拍挂协议的同时,签订规范的代建协议,并随后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地块的土地划拨手续,此外无需再提供使用部门的书面意见,以减轻企业审批负担。对于保障房等非招拍挂方式供地的项目,也应在办理立项前签订代建协议。

建议统一联合验收。建议由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组织,在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F行竣工验收方式的基础上,应邀请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已明确了具体使用单位的,应邀请使用单位一同参与验收。如代建设施没有达到代建协议中的要求,主管部门或使用单位可依据代建协议及相关文件规定反对通过验收,但不得以未约定事项为由反对通过验收。

第7篇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内涵和国人旅游方式的不断发展与转变,旅游公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公路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运输通道”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自身就是既有景区(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当地旅游资源中。作为旅游公路这类新的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服务设施也在提升区域形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公路 服务设施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海南旅游公路定位

旅游公路是海南“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服务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性项目。在“打造一个体系、提升三类水平、突出五大特色、基本建成环岛滨海旅游公路”的全岛旅游公路发展目标下,打通主干道通往旅游景区的连接通道以及景区和景区之间的通道,建成环岛滨海旅游公路是实现旅游公路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海南旅游公路规划

海南将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着力打造东部椰树海岸、西部金色海岸、中部生态旅游带的旅游新格局。新改建的旅游公路包括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山地雨林旅游公路、滨河沿江旅游公路及其他旅游公路。

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包括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滨海旅游公路、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滨海旅游公路、文昌滨海旅游公路等。

山地雨林旅游公路包括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路、抱由至尖峰岭旅游公路、霸王岭至王下旅游公路等。

滨河沿江旅游公路包括琼海万泉河沿线旅游公路;其他旅游公路包括居丁至南丽湖旅游公路、龙沭湾旅游公路等。

环岛旅游公路主要通过延伸沿海公路主干线,分期、分段建设。其中,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置要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展示海南文化,从而实现旅游公路的交通、景观和游憩功能的有机结合,兼具视觉体验和游憩休闲等功能。

服务设施建设必要性

目前,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业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服务方面。新型旅游公路也是如此,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设施中提供无微不至、精细入微的服务,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国内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建设也应该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作为旅游公路这类新的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服务设施也在提升区域形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功能上来说,旅游公路应配套交通信息、旅游信息、天气信息等信息设计,同时,应尽可能考虑设置一些观景台、休息区,最大限度满足游人休息、尽可能方便满足游人欣赏公路沿途美景的需要。

服务设施建设的类型

参照《海南省旅游公路设计导则》(2012年1月)中设计原则,旅游服务设施包含公路服务沿线的各类服务于车辆和旅客等服务对象的公路服务设施(含解说系统),但不包括其他与公路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如房车基地、汽车旅馆等。

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服务目的、功能、配套、环境等因素,分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观景休憩区和停车休憩区四类。

旅游服务中心:综合兼顾部分游客集散功能。主要功能是提供旅游、文化信息及旅游公路相关宣传信息;满足休憩、休闲的功能;满足停车、加油的功能;满足维修保养车辆的功能。

旅游公路驿站: 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加强公路的旅游功能,提高行者的舒适程度。主要功能是供管理养管人员使用;供游客短暂停留、休憩;供骑行者补给必需品;以展示地方特色为主,包括信息展示和特色产品销售;提供旅游公路的宣传信息。

观景休憩区:观景休憩、大巴及自驾车停留。主要功能是供游客短暂停留,欣赏周边景观;还可提供科普、展示信息。

停车休憩区:大巴及自驾车临时休憩。主要功能是供游客短暂停留、休憩;可提供科普、展示信息。

实例节点分析

以乐东旅游公路为例,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经过龙沐湾,龙腾湾,龙栖湾,三湾之地,全线长为51.75公里。建设连接乐东三湾的滨海大道,可以很好的将龙沐湾、龙腾湾、龙栖湾等海岸线旅游资源挖掘、串联、整合形成国际知名的高品质的旅游集成产品,对逐步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秉承“龙游乐东,乐在其中;低碳环保,发展带动;智能服务,便利交通;相约三湾,意随心动”的设计定位,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置旨在通过沿途服务设施的功能及配套的设计,力图尽快让游人了解三湾特色,尽早融入海岛生活。

旅游资源影响度分析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西南部,靠山临海,与三亚市毗邻,地势北高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高山峻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北部与邻县交界处;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的昌化江沿岸;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一带。通过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公路沿线主要景观资源有尖峰岭、西山岭、莺歌盐田,近海观景处以及主要河流白沙河、丹村河、莺歌海盐场河道、望楼河、抱套河等。因此,应将沿线的景观资源纳入到旅游公路的景观中来,并设置相应服务设施供游人休憩游览。

旅游资源是旅游公路的核心。旅游公路廊道景观是旅游公路价值的集中体现,与游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廊道景观一般分为距离公路100m以内的核心控制区;距离公路800m以内的生态控制区;以及距离公路800m以外且在公路视线范围以内的一般控制区。在乐东旅游公路中,按照沿线规划及现状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公路建设实际,针对沿线的景观资源则采取了“嘉则收之,俗则避之”造景与借景并重的办法处理,最终实现对全线的廊道景观控制。

旅游公路的旅游资源挖掘正是依托廊道景观,通过对旅游资源位置分析得出旅游服务需求较大的点位。如该点位有景可观,或者在适当需要提供服务补给的位置设置旅游服务设施,使得旅游服务设施做到观景与服务并重,从而提升旅游公路整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旅游资源影响分析,得出受旅游资源影响较大的点位。

节点设置影响因素

旅游服务设施除了依托上述廊道景观,还需考虑内外部交通的接口,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乐东旅游公路为例,通过对主要城镇位置以及规划公路网分析得出,外部接口主要是指西线高速的立交联络线接口,国道连接线接口。内部接口主要指省道穿越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佛罗镇、莺歌海等城镇的道路交口,以及沿线的港口。这些接口都是影响旅游服务设施设置位置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区域交通影响分析,得出受区域交通影响较大的点位。

节点确定

通过对旅游资源影响分析以及区域交通影响分析,得出受旅游资源影响较大的点位及受区域交通影响较大的点位。再根据上述点位的排布进行排列组合,如相近的点位可通过位置合并、提高设施级别来满足游客需求。

此外,在选址上从交通技术的角度,保证沿线附属设施与主线线型相适应,保证车辆出入的通畅;还应考虑给水水源以及电力供应的影响。通过分析沿线附属设施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因素,从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环境的理念出发,确定其修建位置。

沿途服务设施通过配套交通信息、旅游信息、天气信息等信息,以及设置观景台、休息区等,最大限度满足游人休息、赏景的需要。其位置的合理设置,不仅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提升区域形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海南旅游公路导则》海南省交通运输厅

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3. 陈孝.海南省公路网络结构演变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2.6

第8篇

为了有效脱离传统的城乡社会二元格局,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成为了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从而构建更加系统化且完整度较高的新型服务类社区建设模式,能在推进整体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进程的基础上,保证管理效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的优化。

1新农村社区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11公共服务概述

第一,公共服务的内涵。公共服务项目主要是由政府机关产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和公共消费,能在提高平等享受产品的基础上,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服务项目。[1]因此,要深度解读公共服务,首先要从其实际价值出发,公共服务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社会性产品,也是政府在执政期间应用的公共资源,在实际管理体系和控制模型建立过程中,能有效实现公共价值,并且能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公共需求回应,确保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为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公共服务项目是公民平等拥有的社会产品,其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平等化,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问题和控制要求,力求平等地改善公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真正实现核心理念的建构和发展。[2]另外,在实际经济体制建立和应用过程中,要将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性合作的基础,真正凸显政府的服务价值和核心理念,确保处理维度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也为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的优化提供动力。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环境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公共服务的特征。公共服务项目最大的特征就是权力性和普遍性,加之其自身具有公平性特征,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分析,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模型的有效性,要求为公共服务项目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3]公共服务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正是基于此,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处理和综合控制,并且重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体制,结合实际运行模型提高关联度,形成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市场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提升整体运行效果和控制实效性,也为农民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提供平台和基本保障,从根本上促进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稳定进步。

12公共服务视域下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

正是基于当前社会转型的实际要求,各级政府应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对于公共服务理念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要结合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进行细化分析,城乡社区则应由行政化色彩向全面服务型转变,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有效的社区管控机制和管理措施。

2公共服务视域下新农村社会模式创新对策

21公共服务视域下新农村社会模式创新对策“村与社区一对一”模式

在推进公共服务理念的过程中,践行“村与社区一对一”模式,主要是将行政村作为基础单元进行社区重建,并且对相关范围进行集中划定,在管理体系中,要求一个行政村针对一个农村社区,并且将村委会作为工作主体,集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建设工作,在实际应用模型建立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结构不仅仅承载着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基层政权顺利实施的有效机制,基于此,村委会在管理体系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能边缘化。从多个层面分析整合资源,乡村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在问题解决和综合处理方面依旧有较大的优势。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分析,有较健全完善的社区基层组织实现村民自治和行政结构的统一处理。[4]

22公共服务视域下新农村社会模式创新对策“村与社区一对多”模式

这种处理机制和控制模型符合当下较为主流的管理模型,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运行机制和控制措施,保证整体管理资源的有效性,并且也能深度分析和集中整合社区建设效果。这种运行机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村落管理模型中,由于村落居民以地缘、亲缘、血缘为纽带,建立了较为传统且完整的村落?Y构,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相关村落居民有着共同的资源、相同的环境体系以及相似的文化要求,在建立社区的同时,能实现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控制措施,积极建构系统化的处理维度和管理模型,要立足自然村落开展社区建设,保证整体管理结构和控制体系符合相关要求,从而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运行模型,并且便于组织和村民参与,具有一定的社会约束力,也能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视域下新农村社会模式创新的价值。[5]

23公共服务视域下新农村社会模式创新对策“村与社区多对一”模式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模型和控制维度,在实际设计机制建立过程中,结合处理措施和控制模型,提高有效性和管理措施,并且进一步有效优化处理维度和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升级综合性治理效果。每个社区确定一个中心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分析,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的同时,对服务设施和基本体系进行综合整理和系统化分析,确保管理模型和控制维度之间的有效性,建立服务设施的同时,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讨论,为社区范围内各村提供服务。这种运行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和分析,并且整体财力投入份额较小,能在提高公共产品实际价值的基础上,保证公共服务项目相对集中,也有效规避了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的问题,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处理策略,能保证整体效果的最优化,并且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模型和控制维度,确保城镇化处理策略符合实际需求,也为管理模型的全面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相关地区管理人员要积极创建服务型社区,利用其自身的价值提高管理效果,并且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性处理,以增强社区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