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三大工程论文

三大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三大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三大工程论文

第1篇

1.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2.科技规模增长,投入强度提高,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五位。

3.初步具备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达到同类国际实验室装备水平,已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网络技术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底止,全国电话用户8.3亿,移动用户4.8亿,均居世界第一位;上网人数1.37亿,上网计算机数5940万台,宽带接入量3530万台,占世界第二位。

4.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的水平大幅提高。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5.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上升为第四位,在三大国际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6.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0595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7.高技术产业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总产值达到34367亿元,对全部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5.5%。

8.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第2篇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目前,职业学校的师资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可通过实施“两大策略”、构筑“三大家园”、开展“四大活动”、推进“五大工程”,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合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马骋,女,江苏省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58-03

职业学校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目前,职业学校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一强两弱”现象,即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弱。职业学校应通过多种路径,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着力于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合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以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一、实施“两大策略”,点亮教师的职业人生

(一)师资强校策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如学校制定了《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师资五年培养规划》,对师资队伍建设做到长远布局、精心谋划。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我校每学年开设专家讲座2~3次,从技能大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拓展教师的视野。学校投资300多万元,为每位教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每学年提供300元让每位教师购买专业书籍。学校还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全校教师的培训活动。做到学校经费再紧,教师培训经费不缺,教师课务再重,教师参观学习的安排不误。

(二)机制保障策略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学校可通过机制创新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1)“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机制。学校在评优评选、职称评聘、学期考核等多方面优先考虑有工作实绩的人;(2)“不准看的人笑干的人”的作风机制。倡导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力;(3)“动态聘任,活化分配”的用人机制,职业学校要推行全员动态聘任制和中层干部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职务聘任制,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饭碗,做到“优者上,劣者下,平者让”。

二、构筑“三大家园”,放飞教师的职业梦想

(一)“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

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职业学校应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中职校可通过“我爱我校”论文评比活动,抒发教师热爱学校的情感,激发教师的爱岗敬业意识。[1]开设“道德讲堂”,邀请全国励志专家来校作报告,在教师中开展“让人生在事业中闪光”等主题活动,提升全体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利用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榜样引路,激励他人。每学期,在教师中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鼓励教师与教育大师为友,在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开展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活动,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教师的职业风采。

(二)“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

职业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打造人文生态的校园环境。人的一生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如何让教师在学校中找到家的感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热情。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领导班子坚持办公会议制度,有事集体讨论。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校园里充满着温馨的阳光。学校还通过每年的教职工运动会,采用集体项目的比赛形式,增强同事间的合作能力。在这样的学校工作,教师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工作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不断迸发。

(三)“追求卓越”的活力家园

要做就做最优的,要创就创最好的,职业学校应从各种创建工作中磨砺教师。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从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到省高水平示范校创建,学校抓住了机遇,教师也获得了机会。学校先后建设了江苏省品牌专业2个,省示范专业3个,苏州市精品专业2个,开发了苏州市精品课程4门。教师参与其中,课改理念得到了加强,行业背景得到了认识,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课程改革给学校注入了活水,创新大赛给学校增添了活力,专题论坛给学校带来了活意,多彩活动让学校气氛得到了活跃。学校的师资建设始终站在了高平台、高起点。

三、开展“四大”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美丽教师活动

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以张家港市创建美丽城市为契机,开展争当美丽教师活动:践行行业精神,塑造教师的美丽形象,要求教师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关爱学生,塑造教师的美丽心灵,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贴心人;为人师表,塑造教师的美丽行为,学校发动全校教师进行爱心捐资活动,帮助学校贫困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美丽课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造生态课堂、快乐课堂、兴趣课堂、活力课堂。

(二)创先争优活动

职业学校可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带领一帮人,感动一帮人。每年对评选出的学校各级各类先进个人、技能标兵、获奖能手进行大会表彰,激励他人。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校“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的评选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鼓舞全校教师的士气,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服务活动

职业学校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教师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入开展专业教师进社区活动。[2]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在杨舍镇清水湾社区开设“技能加油站”,进行家电维修、金融咨询等便民活动,让教师了解社会、增强能力;学校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动青年教师服务港城、建设港城;开展专业教师进企业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进行职工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师的素质高了,业务好了,翅膀硬了。

(四)岗位比武活动

职业学校学可结合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师“五课两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岗位比武。在学校开展优质课、示范课的评比活动,推荐优胜者参加上一级的赛事;开展专业教师的技能比武,组建校优秀技能竞赛团队;开展全校教师的论文评比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开展校内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丰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岗位比武活动,能使学校的师资水平得到大提高、大发展。

四、推进“五大工程”,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名师”工程

职业学校应把骨干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名师工程”:(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在培训进修、公开课开设、成果发表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教师进入名师行列;(2)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3)通过教代会加强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了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通过“名师工程”,让学校教师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题的“青蓝”工程

目前,职业学校学校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普遍较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如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要求学校30%的青年在工作五年内获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称号。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观摩活动,遍借金针;(2)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针对教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反思;(3)深入开展“过三关、上五课”活动,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站稳、三年过硬、五年出彩;(4)开展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实行导师制,采取以老带新岗上传,压担推磨岗上练,评估督导岗后帮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示范。

(三)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主题的“协作”工程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1)本校努力培养了一支奋进高效的领导班子团队,学校领导班子做到率先垂范,开拓进取;(2)培养了一支顽强拼搏的技能竞赛团队,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全省的技能赛场上摘金夺银,成就了学校技能竞赛的辉煌;(3)学校还培养了一支组织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团队,他们攻坚克难,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主题的“培训”工程

职业学校应着眼未来,以新理念为支撑,以校本培训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强化科研能力和过程培训为手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快学校校本培训步伐,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学校要设立师资专项培训经费,每年保证有5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可通过参加省厅组织的“四新”培训、企业顶岗轮训、骨干专业教师的出国培训、组团出国短期考察、研究生学历进修、与劳动部门及相关高校联合对专业教师的专题培训等手段,拓展教师的培训途径。

(五)以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题的“共建”工程

为壮大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学校可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评选和考核奖励条例》,并与企业加强合作,实施“共建”工程。具体做法为:(1)共建“目标”,学校针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翔实的培养目标;(2)共建“计划,学校应充分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与毕业考试等;(3)共建“课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4)共建“课堂”,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给本校专业教师授课、开设讲座等;另一方面,派遣本校专业教师给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丰富教师的阅历;(5)共建“师资”,委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的生产工艺和技能。例如,通过共建工程,教师的视野拓宽了、业务水平提高了。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

“春光明媚放眼亮,策马扬鞭自奋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职业学校应以创建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务实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职业教育的新品牌,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开永旺.基于六个维度的高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6):26-27.

第3篇

近年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得到了各级人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方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长孙国强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防震减灾转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来,贵州切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制定了《贵州省防震减灾条例》,分解了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各地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逐步建立,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地震专家机构--贵州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联席会议。201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政府了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通过“国家数字地震网络项目工程”的实施,全省以贵阳国家基准地震台为中心,3个国家级地震监测台为骨干,13个省级地震监测台为补充的数字化地震监测框架网络初步形成,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最低只能监测到3.5级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1.5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2.0级以上地震。地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钟以上跨入智能化,实现地震后能10分钟内准确速报。省地震局通过岗位大练兵,地震速报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届全国地震速报竞赛中获成都赛区第一名。

应急救援实现跨省作战。2009年修订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和《贵州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继了地震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按照这些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决策系统。我省已经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消防总队、武警总队和卫生厅抽调骨干组成。这支队伍能够承担省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任务。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队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得到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锻炼了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跨省作战的实战能力。

地震科普宣传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委党校领导干部主体班培训计划。省地震局编写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识》科普读物,编辑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识》画册,编辑制作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影视光碟。近年来,地震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科普专题讲座122次,筹划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39次,制作宣传展板734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400多条,制作、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27万多份,赠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学60余万师生参加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近2000万群众直接参加了各种宣传互动活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日渐提高。

服务民生步入常态化。近年来,省地震局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坚持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政策措施,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务民生。近几年来,实施了首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处理了多起“不明震动”事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还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的《贵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对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背景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成果论文,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确立目标、强化措施,谋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观念等的影响,我省地震忧患意识较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低,地震前兆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效监督不够等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到远。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和地震基础研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地方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完善执法监督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贵阳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最低监测精度达到1.0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速报。力争使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将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设防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地震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为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第4篇

【关键词】全自动洗衣机;PLC;编程设计;步进指令;运行功能

Completely automatic washer control circuit PLC automatic control

Luo Jihong

(Hunan commerc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Hunan Changsha 410205)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ypical completely automatic washer actual control request,step-by-steps the STL instruction programming method using the Mitsubishi PLC sequential control,in the I/O assignment foundation,carries on the PLC trapezoidal chart programming,and analyzes the explanation to the procedure movement function.After the PLC hands-on simulation debugging,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control request.

Key word:Completely automatic washer;PLC;Programming design;Step-by-steps the instruction;Movement function

1.引言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用工业自动化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性、灵活通用、易于编程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近年来在工业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首[1]。本论文针对全自动洗衣机的实际控制要求,运用三菱PLC技术中的经验设计法,在I/O分配的基础上,将整个全自动洗衣机实际控制系统分解为进水、搅拌、排水和清洗四个部分[2],进行PLC梯形图程序设计和程序功能分析。

2.控制要求

全自动洗衣机分为洗涤和清洗两大工作过程,其工作周期和控制要求相同,故整个控制要求如下:

2.1 接通电源,开进水按钮,等待到达额定水位,关进水阀门;

2.2 正转洗3s停机1s反转洗3s停机1s,反复100次;

2.3 开排水阀门,排水1min;

2.4 继续开着排水阀门,高速正转2min;

2.5 关排水阀门,开进水阀门,等待到达额定水位,关进水阀门;

2.6 正转洗3s停机1s反转洗3s停机1s,反复100次;

2.7 开排水阀门,排水1min;

2.8 继续开着排水阀门,高速正转2min停机。

3.I/O分配

全自动洗衣机的I/O分配,见表1。

4.I/O接线图

5.状态转换图

6.程序梯形图

7.程序功能分析

7.1 洗衣机进水

当PLC处于等待状态S0时,按下进水按钮X0,计数器C1复位,同时状态继电器S20置位,输出继电器Y0得电,打开进水电磁阀;当到达额定水位X1时,状态继电器S21置位。

7.2 搅拌机正反转

STL S21闭合后,输出继电器Y0失电,关进水电磁阀;同时输出继电器Y1得电,搅拌机开始正转,3s之后,状态继电器S22置位,Y1失电搅拌机停止,1s之后,状态继电器S23置位,Y2得电搅拌机开始反转,3s之后,状态继电器S24置位,Y2失电搅拌机停止,计数器C0计正反转1次;当计数器C0未达到100次时,状态继电器S21置位,进入下一个搅拌正反转周期。

7.3 洗衣机排水

当计数器C0达到100次时,状态继电器S25置位,输出继电器Y3得电,打开排水阀门,1min之后状态继电器S26置位,输出继电器Y3、Y4得电,打开排水阀门,并启动高速正转电动机,2min之后,计数器C1计数1次,排水完毕,洗济周期结束。

7.4 洗衣机清洗周期

此时计数器C1未达到2次时,状态继电器S20置位,输出继电器Y0得电,打开进水电磁阀;当到达额定水位X1时,计数器C0复位,同时状态继电器S21置位,进入洗衣机清洗周期,完成搅拌机正反转100次之后,再进行排水,排水完毕,计数器C1达到2次,PLC返回等待状态S0。

8.结束语

以上全自动洗衣机的PLC程序经过上机模拟调试,与实际控制要求完全一致,方便实用。在程序设计上,本系统还可采用PLC基本指令编程法或经验设计法。另外,由于论文篇幅原因,没有绘制本系统的外部接线图,读者可对照I/O分配表进行设计(输入接PLC内部工作电源,输出接外部负载工作电源)。

参考文献

[1]孙振强,王晖,孙玉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程[Z].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2]吴存宏.浅谈PLC在全自动洗衣机中运用[J].家用电器科技,2000(8).

[3]蒋金周.全自动洗衣机的PC智能控制[J].机电一体化,2004(8).

[4]胡学林.可编程控制器教程(实训篇)[Z].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68.

[5]石玉明,张屏.基于PLC的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7(3).

[6]王盛.用PLC实现洗衣机的“一键式”全自动控制[J].硅谷,2008(11).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19-02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两强一好”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大学生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以大工程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依托,以全程职业营销技能训练为重点,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以及GMAT营销资质认证培训等,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营销岗位适应能力,在本科层次率先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前三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等内容,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完成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训练,并针对顶岗实习中现的企业营销问题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该模式以全程发展技能实践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探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衔接学习与实践、实践与就业的关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该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实效,形成了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特色。最近两届毕业生中的试点就业率高达100%。学生们从业于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服务营销相关的工作。这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办学方针的指导。从特色专业建设的角度而言,更是市场营销专业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执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成果。

一、“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基础,以校企联合为手段,协作就业为目标,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各种实践基地,探索顶岗实习、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双证制等多种指向就业的教学手段,形成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通过认识实习基地,企业现场人员的讲解,使学生获得专业的感性认识;聘请企业经理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讲授专业实战课程;第四学期通过课程置换,深入实践基地完成企业营销策划书,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认证考试,获得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职业资格认证(GMAT);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共同组成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规范相关的制度,并由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出联合指导计划书和培训方案,针对企业实际为学生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最后就企业营销问题完成毕业论文,优秀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就业。

二、“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更教育教学理念。“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将学生真正推向社会,与市场需求接轨。这之中的核心环节是职业分析,此项工作的进行必须要与企业具体工作紧密结合,不能照搬照抄或是凭空想象。通过企业的工作分析和专业教师探讨的职业分析,了解企业一线工作的实际具体要求,收集第一手的资料。特别要注意相应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这样,就可以知己知彼,在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具体要求嵌入其中,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为此,营销专业学生、教师都要切实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质量。通过专业讲座,课堂教学渗透,获得学生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专业调研、座谈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使教师认识到位,提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课程建设要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在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体现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在构建专业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后,要开发和建设每一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当中要求每门课程的建设都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方案,从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制定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系统性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对需要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职业行为习惯,要在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体现。对专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要在不同课程标准建设时统一标准,各门课程按照一致的要求规范学生,达到反复强化形成内化意识的效果。

该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从浙江义乌商学院的“淘宝实验班”的做法中得到了启示,在《服务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指导学生的创业相结合,学生们自主创业,合作开设了实体店面和淘宝小店,在同学中反映强烈。真正学以致用,积极性很高。

3.专业实验条件与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开展各种实训项目,必须加强营销实验室建设,选用营销主干课程实训软件,开设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人员推销、销售管理、市场调查和预测、广告策划与管理、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实训,要保证实验员和教师的指导水平;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除了硬件建设以外要特别重视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从制定实训活动的规章制度、设置与管理实训课程、营造实训室职业文化环境、实训课程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和体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实习基地建设是“3+1”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动员各种力量建成5~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一些分散性的实习单位,制定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各种制度,包括安全教育制度、保密制度、带队与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与评定制度与登记备案制度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在可行的条件下,要借鉴企业制度的要求,将企业岗位工作制度移植到学校,使校内外实训活动的制度要求相衔接,统一标准,减少学生校内外实训的距离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实习环境,进而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在此,还要特别指出,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内的实训环节要在要求上、制度规范上尽可能地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即每门课程的实训部分以及每一门实训课程在对学生职业的要求上都具有一致的部分,这些部分就是需要学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多门课程的反复强化,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树立职业意识、具备职业道德的目的。

4.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及建设要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虽然各高校都大力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真正意义的“双师”是很少的,通常只是某某老师取得了职业资格证而已。那种既是企业里掌握营销实践真谛的实践专家,又是高校里具有理论水平的高师实在太少。从企业里请兼职教师也困难重重,原因是:第一,目前还没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因而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里的实践专家们通常营销理论水平有限;第三,兼职教师的时间有限,经常影响教学的正常组织和教学计划的实施。

解决师资问题的途径有以下三种:第一,是教师的引进和聘用。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做好工作分析的工作,确认该专业需要配备什么样的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如何界定。在肯定包容教师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积极进步,饱含“正能量”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第二,是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教师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外部培训,一方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素质。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到高校“盯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技能,使教师能够真正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中体现的职业素养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第三,是对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可以减少工作量的限制,鼓励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成长为“大师”。对于效果突出的,给予奖励。反之,对于不按照有关要求履行职能的,采取必要的措施惩治或者督促其改进,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基本的人文保障。

总之,该专业在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充分发挥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联动效应,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这有利于学生全面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管理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宋彧,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2.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3.刘篪.从营销专业建设入手培养学生营销职业素养.[J].市场营销导刊,2009(6)

4.马颖,张好东.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化教育.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揭示国际工程科学变革的基础上,对我国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错位、工程伦理维度缺位、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深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恢复工程教育本质,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丰富工程教育内涵,开展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教育、促进职业生涯良性发展三项建议与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教育 工程科学 工程人才 工程伦理 工程职业化

一、国际工程科学的变革

(一)国际工程观嬗变——由“征服”走向“和谐”

工程活动是在一定工程观指导下进行的。传统的工程观片面强调工程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忽视工程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把工程作为一项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生产活动的“大工程观”概念逐渐被国际工程界所接受。“大工程观”要求把工程实践看作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运作体系.而工程活动是以一种既包括科学技术要素又包括非技术要素的系统集成为基础的物质性实践活动0。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工程活动不仅涉及科学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还必须兼顾考虑工程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为此,国际工程观由单向度的关注人与自然,发展成为全面考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逐渐由“征服”走向“和谐”。

(二)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观流变——由“符合”走向“适用”

传统的工程教育质量观是以符合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其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维度、技术维度的考察,体现的是“符合性”特征。随着社会对工程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演化,传统教育质量观逐渐被以“适用性”为特征的新教育质量观所替代。新教育质量观主要表现为对能力维度的考察和对社会需求度的满足。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观由“符合”走向“适用”,对国际工程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各国工程教育界逐步将以知识为经纬构建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变革为以能力、素质为经纬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地由知识考察、技能达成转向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错位

科学、技术和工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李伯聪先生认为:“可以简单地把科学活动解释为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技术活动解释为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工程活动解释为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其中工程技术架起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长期以来,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技术”不过是“科学”的应用,“工程”不过是单纯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对“工程”概念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简单套用“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错位现象。在知识与能力培养问题上,套用“科学人才”培养模式,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在能力培养问题上,套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侧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忽视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工程教育不再以“工程”而是以“技术知识”为对象开展教育教学,丧失了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工程人才”是与“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并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虽然三者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和成才规律,但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科学人才”以探索、发现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科学知识掌握,思维方式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性”,其肩负的使命是在理论指导下“发现已经存在的世界”;“技术人才”以发明、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而“工程人才”则以实践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思维方式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的“构建性”,其肩负的使命是在实践理性指导下“创造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世界”。工程活动是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环境要素等诸要素的集成、优化的特殊活动。工程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工程人才”特有的成才规律决定了工程教育必须坚持以“工程”为对象,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培养“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技术知识教育。

(二)工程伦理维度缺位

工程职业属于专门职业。由于工程师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复杂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工程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契约:一方面工程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享有高度的自律;另一方面,社会也要求工程师应当具有更高的行为标准0。随着工程实践对社会影响的不断加深,工程人才必须自觉转变自身角色,肩负更大社会使命;不仅要成为工程技术的统治者、工程知识的守望者,更要努力成为社会福祉的创造者;不仅要关注工程中的技术应用的先进与落后,更要突破技术眼光局限,关注工程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不仅要肩负起对雇主的忠诚、职业的忠诚,更要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肩负起对社会的忠诚;不仅要努力实现“把工程建好”,更要着力“建好的工程”。

随着工程人才自身角色、肩负责任的不断演进,工程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工程伦理学逐渐成为一门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工程主体的行为规范为对象的新学科。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便明确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含伦理教育内容;1996年推出的美国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的修订本也包含了工程伦理的内容。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于1999年发表声明强调:唯有新一代的工程师接受足够的处理伦理问题的训练,方足以在变迁中的世界承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科技人的工程师的角色,也唯有如此,工程师才能够在21世纪的专业工作中具有竞争力。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各类工程专业组织也都制定了本专业的伦理规范。工程伦理学的发展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工程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必须包括培养工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与国际工程伦理教育相对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学科建设、专业研究机构设置、专业研究队伍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尚需完善,与国际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缺位现象,导致我国工程人才缺乏自觉的工程伦理意识,与我国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符,迫切需要加快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转变工程伦理教育缺位现象。

(三)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

伴随着我国工程实践的迅猛发展,我国工程职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注册工程师制度建立、工程职业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制定、工程职业社团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严重脱节,特别是对于工程职业化必备的工程经验获取、工程规范习得以及工程职业身份认同在现有工程教育中呈现弱化,工程人才从完成学校专业学习到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良性路径尚未形成。

个体直接经验被贬抑将会直接导致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丧失。作为工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动力源泉的工程经验习得,在现有的工程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而学生无法获取工程经验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职业规范不仅包含显性规范,更包括道德规范等隐性规范。职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职业角色的理解。工程人才职业身份认同与工程人才的责任与肩负的使命密切相关,工程人才肩负着保护和促进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的崇高使命。职业规范习得和职业身份认同教育不仅包含着显性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隐性教育,要科学地内化于工程教育之中,通过工程人才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建构达成。现有工程教育轻视职业规范习得和职业身份认同,存在着将职业规范习得、职业身份认同简单地等同于讲授工程技术手册、行业行为规范守则的简单化倾向。

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将学校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割裂开来,健康良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被人为分割成从“学校一工作”再从“工作一职业生涯”的过程。“两端论”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工程教育的关注焦点局限于“工作”而不是“职业生涯”,工程教育片面以满足学生就业而展开,忽视学生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诉求。

三、工程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深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恢复工程教育本质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囿于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中,以“技术知识”为对象,而不是以“工程”为对象开展教育教学,工程教育丧失了“工程”话语权,唯“技术知识”现象严重。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广大工程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恢复工程教育本质。

工程活动中内在地存在着许多重要的、深刻的哲学问题。哲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思考或展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工程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建构和实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工程中蕴藏着哲学,工程需要哲学,工程教育更需要哲学。正如美国哲学家米切姆(Carl Mitcham)曾经怀着热烈的感情并模仿马克思的语调说:“全世界的工程师,用哲学武装起来!除了你们的沉默不语,你们什么也不会失去!”以工程哲学为理论基础开展工程教育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工程教育内涵的认识与把握,特别是对于加深对“科学”、“技术”与“工程”分界问题的工程哲学本体论认识,有助于突破传统工程教育的藩篱,将极大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因此,要针对工程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对话、碰撞、反思,特别是从工程哲学、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及教育学等方面对工程教育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

(二)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丰富工程教育内涵

为顺应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对工程伦理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过:“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工程师。新一代工程师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新的工程理念和新的工程观。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师时,必须重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而不能只注重技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工程师不仅要改造社会的物质面貌,而且必须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福祉服务。”0工程伦理是贯穿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维度,科学、合理设置工程伦理课程是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反对将工程伦理学视为可有可无的工程教育附属品的庸俗化、简单化处理。工程伦理学可以采用独立设置课程的方式,也可以将工程伦理学融入其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单独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全面认识和把握工程职业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融入式课程有助于学生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背景及工程史实,深化理解工程伦理与工程科学的密切关系。

第7篇

【关 键 词】砼双杆、汽车起重机、专用吊架、施工

中图分类号:TH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110kV输电线路工程,是嘉峪关电业局110kV 电压等级达标投产的示范工程,本工程质量要求高,工期紧(2003年3月15日开工,2003年8月31日竣工)、施工任务重(铁塔组立628基,其中砼双杆601基,再加改线拆除砼杆99基、组立100基)无形当中给本工程施工增加了困难。

为保证砼双杆组立质量和按期完工,经现场实际调研和方案优化比较,如选用传统的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砼双杆、将会造成工期滞后以及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为此本工程砼双杆组立优先选用了汽车起重机整体组立的施工方案,它不仅可以减少工器具和劳动力,而且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再者他的施工现场布置、施工方法简单,同时也减少了好多安全隐患。现将110kV嘉镇线汽车起重机整体组立砼双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介绍如下。

12t汽车起重机整体组立砼双杆的范围和条件

本施工方法适用于地形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平原或戈壁滩等地区。

本方法适用于组立∮300mm直径、高度在22.5米及以下的混凝土双杆。

3、施工方法简述:

3.1采用汽车起重机整体起立砼双杆时,先将砼杆在基础附近的合适位置进行整体组立―18米杆焊口位置对准底盘中心、22.5米杆下焊口位置对准底盘中心且朝顺线路方向布置。

3.2.地面组装时严格按施工图纸、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进行施工,具体要求详见砼杆组立施工作业指导书。

3.3吊点位置选择见图1、表1

图1:砼杆吊点位置示意图

3.4汽车起重机专用吊架加工图见图2

图2专用吊架加工示意图(单位:mm)

3.5汽车起重机整体组立砼双杆流程图3

3.6将汽车起重机支于两杆坑连线靠杆根侧0.5米,离坑口2.5米外。汽车起重机支放处地形必须平整、坚实和稳固。

3.7按照冲天抱杆吊点布置各吊点,绑扎好后将两根砼杆主、付吊绳分别用10t U型环连接在专用吊架侧面的两个预加工好的环中,再将汽车起重机吊钩连于吊架的上圆环中。

3.8 根据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起立双杆方法对砼杆及叉梁进行补强。

3.9起立前检查各部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工艺要求。

3.10在横担处前后各绑两根控制绳(¢20棕绳),待砼杆起立进入底盘后,利用四根控制绳调直砼杆,在杆根各绑一根控制绳,起吊过程中利用杆根控制绳控制砼杆慢慢移动以便底盘就位。

3.11 当起立开始时,应收紧倒链,使主、付吊绳受力基本一直。砼杆起离地面后应由专职质检员观察砼杆有无弯曲,如有弯曲利用付吊绳上的倒链调直砼杆后方可继续起立。

3.12起立

3.12.1起立开始后时,应派专人监视汽车起重机在起立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当杆起立约0.8米时,应暂停起立,做冲击实验,并检查各吊点受力是否正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起立。

3.12.2随着电杆的起立,随时观察汽车起重机的稳定情况以及电杆的受力情况,杆根控制绳应统一听从工作负责人的指挥匀速松出和收紧。

3.12.3当砼杆起立25-30°,随着砼杆的起立,砼杆根部开始向主杆坑方向移动,此时应用根部控制绳控制砼杆移动速度,防止砼杆被挂住或因地形不平造成砼杆猛烈移动增大汽车起重机的受力。

3.12.4当电杆起立80度左右时,应由专人控制电杆顶部拉线,注意不要使电杆顶部及横担碰撞汽车起重机吊臂。

3.12.5电杆根部刚起离地面时,应停止起立,利用杆根部控制绳调整砼杆根部对准底盘,然后起重机慢慢松出吊绳,直至杆根落入底盘窝地。

3.12.6电杆就位后利用横担处的控制绳调直砼杆后及时进行回填。

4.砼杆重心高度的计算

4.1计算荷重的选定

4.1.1砼杆的自重:应采用设计重量,而实际上由于加工时砼杆壁厚往往加大,所以应按实际重量,一般情况按设计重量的1.1倍计算;

4. 1.2铁件、金具、绝缘子的重量按产品规范计算;

4.1.3叉梁系砼制成,也须加大0.1倍。一般计算荷重可分担到两头叉梁抱箍处,但叉梁中间若与补强木相连时,应按简支梁分摊叉梁重量的一部分到补强木支点处;

4.1.4附加重量,如拉线等其它附加重量,按实际考虑;

4.2钢筋砼杆有标准的钢筋砼杆段、叉梁、横担等组成,其重心高度与杆段自重及横担、叉梁等结构的重量有关,而杆段自重及横担、叉梁等结构的重量均为分布荷载,如图4。需将其视为集中荷载,以计算杆塔重心。

图4钢筋砼杆自重荷载分布示意图

4.3杆塔重心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G杆 ―杆塔重量。H4 ―砼杆的重心高;

G叉―叉梁的重量, H3 ―叉梁重量的力的作用点高度;

G横―横担的重量;H2―横单重力作用点高度;

G地―地线吊杆重量;H1―地线吊杆重力作用点高度

18米杆重心为=9.5 米; 总重=5162kg

22.5米杆重心高=11.8米; 总重=6384kg

4.412t汽车起重机18、22.5米杆起立过程:

4.4.118米杆起立所需汽车起重机吊臂高:

h=10.2米(吊点高)+ 0.8(主吊绳)+0.6(专用吊架高)=11.6米;

22.5米杆起立所需汽车起重机吊臂高:

h=12.5米(吊点高)+ 0.8(主吊绳)+0.6(专用吊架高)=13.9米

4.4.2 根据12t汽车起重机的起重性能曲线表和现场试吊,12t汽车起重机的起重高度和起重重量均能满足18米、22.5米砼杆的

整体起立。

图5汽车起重机吊臂高度示意图

5、汽车起重机专用吊架的作用:

汽车起重机专用吊架由项目经理李永琥设计绘图,送变电机具研究所验算并加工。详见专用吊架加工示意图2

选用整体立杆方法布置吊点,将需增加汽车起重机的吊臂高度,同时降低了起重机的起吊重量,选用12t汽车起重机起立18米砼双杆,根据汽车起重机起吊曲线表和实际验算,12 t吊车满足不了18米杆的起重要求;如缩短整体立杆吊绳长度降低吊点高度,将会增大两杆横向受力造成砼杆弯曲产生裂纹。

选用本方法:单吊杆主、付吊点进行吊点布置,然后将两套吊绳连于专用吊架两侧吊环、再将专用吊架上部吊环与起重机吊钩连接即可――它可以降低吊点高度,缩短吊臂以增大起吊重量。同时,吊架长度等于砼杆根开,在起吊中可以消除两杆横向受力。

6、表2:汽车起重机组立砼杆工器具一览表

7、安全、质量要求

7.1起吊过程中,严禁任何人在起吊砼杆下走动。

7.2基坑回填过程中严禁松出吊绳,待基坑回填完、拉线作好后方可松出吊绳。

7.3吊绳与杆身连接处应垫以麻袋及软物,以防损坏电杆表面。

7.4汽车起重机进行起吊作业时,作业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并用枕木或钢板等将吊车支腿垫起,以扩大吊车支腿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7.5汽车起重机的稳定性随起立方向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后方的稳定性大于侧面的稳定性,而侧面的稳定性大于前方的稳定性,所以,尽量使吊臂在起重机的后方作业,避免在前方作业。

7.6汽车起重机的支腿一定要完全伸出,否则,将严重降低起重能力。支好吊车支腿后,应检查整机有无不稳定或支腿活动现象,并将汽车起重机调平,并回转一周,确认运行稳定后方可进行起吊作业。

7.7在起立过程中应匀速起立,汽车起重机受力过大时,应停止起立,查明原因处理后继续起立。

7.8电杆根部在地面上拖动时,注意防止电杆损伤。

8、汽车起重机整体起立砼双杆施工绩效评估

8.1根据上叙施工方法和现场实际操作可以看出,该方法与传统的‘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砼杆’方法比较有以前特点:

8.1.1简化施工现场布置,较‘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砼杆’现场布置,可以减少制动系统、两侧拉线系统的设置。

8.1.2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表3:人员组织比较

8.1.3经济效益比较

起重机每天平均起立混凝土双杆15基;汽车起重机台班:1000元/天;

经计算汽车起重机起立每基混凝土双杆需:130元/基

人力每天起立混凝土双杆5基;根据内部定额:360元/基

本工程汽车起重机总起立混凝土双杆781(改线200基)基

节约资金=781基×360元/基-781基×130元/基=179630元

* 本工程利用汽车起重机起立混凝土双杆可节约179630元

8.1.4工期比较:本工程投入施工队5个

工期提前=781基÷(5队×15基/天)-781基÷(5队×5基/天)≈20.8天/队

* 可以提前工期20.8天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