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7: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发病、自杀、危害家庭、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我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为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一、加强管理
科学的工作思路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我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确立了建好“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开通多种渠道”、“建立工作机制”的教育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工作网络和灵敏高效的工作体系。
(一)建好心理咨询中心。(1)严格人选条件,配备精兵强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的专兼职教师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并且经过系统培训,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新近兴起的专业,专业人员不足是客观现实。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在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3)加强中心工作环境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院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咨询辅导室以及相应的电脑、光电读卡机、WJZ心理测验软件、多媒体音像系统等工作设备以及热线电话、办公家具等。
(二)组建好三支队伍。(1)不断提高工作待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教师每天接触“负面信息”,自身承受着“心理净化”、“技能提高”等多种压力,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困惑,在各个方面给与优厚待遇,使工作人员心态平稳,避免了职业枯竭。(2)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轮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助人技能”、“班级团队建设”作为轮训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提高基本的工作技术能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3)加强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积极发展、补充会员,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丰富学生生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助人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开展多种教育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宣传心理健康观念,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我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学院无线广播电台开办“心灵之声”栏目,播放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心理健康的精彩文章;宣传栏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有关稿件;在各种文艺演出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每周周末免费放映“心理电影”。另外,在校园网上专设心理咨询网页,方便学生网上咨询。
(四)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1)违纪事件防范机制、危机事件应急机制。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本着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度过困惑期,预防恶性事件发生。(2)日常信息上报机制。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每周有汇报、每月有汇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3)教育措施反馈机制。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事后都必须做出总结,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向负责领导汇报,为制定教育措施和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规律,探索模式
(一)研究教育模式。我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分析大学生人格成长特点,研究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设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任务,确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设计”、“健康人格培养”、“职业心理教育”四大模块组成、交叉重叠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必要的支撑,目前,我们已逐步形成了公共课、选修课、训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1)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讲授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和基本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助。(2)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生涯规划”、“职业心理”、“人力资源”、“人格成长”、“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态”、“两性关系”、“爱情心理”、“压力管理”、“团队合作”、“潜能发展”、“自我探索”等。(3)开设“团体训练”、“专题讲座”等辅助教育内容。
三、开展活动
近年来,我院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一)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在每年五月由省高校工委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每年十一月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场咨询、电影放映、文艺晚会、系列讲座、团体训练、谈心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认真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我院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指导开展了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多项主题活动;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11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2004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挂靠在江苏建院学生工作处,是学生工作处下属的行政机构,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管理。2012年成立素质教育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又挂靠在素质教育中心部门下面,改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总体来看,江苏建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举办、过程监督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还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以及忽略了活动的真实效果。项目管理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项目化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一)项目的申请、审批和立项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依托素质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和利用素质教育中心的各种资源,在活动初期制订好申请、审批、招标等各个环节规章制度和程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可以选派专门的负责人来执行学生活动事宜。负责人和部门主任领导可根据这一学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工作思路来制订活动的总构思。项目申请人则根据活动主题和活动思想进行书写申请书,按照申请书的格式,明确活动的名称、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参与人员、经费支出、安全监督等一系列内容完成项目申请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领导和负责人可以按照活动范围、申请项目的性质和意义将申请活动进行项目分类,预测活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收集齐相关材料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管理层要秉着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删选和确定立项,也可以联合心理学的专家进行联合考查和审批立项活动。一经确定立项的活动方案,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样,活动的申请者可按照批复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按照计划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执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项目的总负责人、项目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的负责人、活动安全的负责人等。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为总负责人,那么二级学院副书记可以为第二负责人,心理辅导员可以为第三负责人。其次,要保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各项资源,保证活动实施的效果。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对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及时反馈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或者突发状况并及时有效地处理。有效的项目控制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科学合理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监督及结果验收
确定立项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将由申请人所在单位、个人或团体组织实施,设立项目的管理机构,统一全局管理所有的项目,而涉及和牵扯到的相关部门则要给以积极的配合。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监督和控制。第一,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监控。质量的衡量需要建立在活动质量监督体系和项目质量的目标分值的基础上,可以是量化为打分标准,也可以是结合团学活动的质量考核来进行综合评价,总之要全面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第二,要科学地进行控制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进程,预测不可控的风险和状况,做到有危机处理和防御的预案与措施。第三,高质量验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和成效。正确验收活动项目,不仅是管理的后续工作,也是活动项目总结和提高的阶段。验收时,按照活动项目申请时的计划和内容,管理层需要结合活动收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总结材料进行评估和验收。验收时也需要按照质量评价体系进行量化打分,验收合格的给予评比表彰,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反馈意见和整改措施,以促进项目在后续的执行中有所改进。
(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总结与评定反馈
项目负责人按时间结点进行提交总结,总结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活动报告、活动图片、活动视频、剧本等文艺类成果等。只要项目成果真实有效,且资料齐全,就可以申请提交项目总结。项目的负责人要按照事先预定的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来进行量化考核,针对考核指标中的体系分层打分,包括参与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参与者学生。项目负责人要给学生以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形成良好的活动效果,亦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团学素质测评等方式评定,纳入学分。通过一系列措施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增进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表彰与交流阶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管理层可以按学期,也可按学年为周期,对进行申报结项的各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项目,还可以评定出等级,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予表彰,以优秀的项目进行成果展示,促进其他项目负责人效仿学习,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氛围。
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建立平台,将历年来优秀的活动项目通过多媒体、多平台,如QQ、网站、微信、期刊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作为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优秀活动项目,营造积极向上、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项目管理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可以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活动能够管理得更加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1] 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 白恩俊.现代项目管理(上,中,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 白恩俊.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傅进军等.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
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9.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Proj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Yan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47-0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1]。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已经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学生工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院系为依托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面。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有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机构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但是这些途径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目前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成虚设,很少有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已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学生管理和人才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是下设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很多工作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分管和领导的,所以出现了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的概念混淆,而且在高校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多是简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独特的学科性和实践主体性[1]。还有一些高校把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补救性目标层次上,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4.64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3.做好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培训,扩大培训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中纳入学生宿舍的宿舍长,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链。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是建立在舍友之间,他们同吃同住,彼此深入了解,相互倾诉,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宿舍长扮演着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听、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的角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理档案的建立、朋辈辅导的技巧、沟通技巧、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通过定期对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胜任力。其次,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要应用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基层力量作用,契合自身生活实际与班级同学心理状况,以班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等活动,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并实施动态信息更新等。
4.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实现自助与互助。入学教育除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应借此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不同,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让大一新生很容易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时机。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穿插关于人格和生命教育,引导新生以积极态度去应对艰难和困苦,消除悲观消极的态度,避免产生轻生自杀念头,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新生自主调节多种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学业困惑问题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的建立,使新生在参与系列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自助与互助的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 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
[3] 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关键词: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
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数量不断增加,从最早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发展到现在涉及各个方面:学业、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性等。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重点逐渐从原来的治疗性模式向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中指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二级学院,缺少符合学科特点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效果不明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促进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展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试图设计一整套适合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3+3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发展性与治疗性相结合的3+3模式,即预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问题的出现;同时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并且采用家庭治疗模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全体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1)组织机构。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立专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每班分别设立一名男心理委员、一名女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员要掌握本二级学院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重点学生要进行跟踪治疗,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项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班的心理委员要掌握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向心理辅导员汇报,每学期认真填写班级心理健康记录本,配合心理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系列讲座。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消除产生困扰的源头。通过调查,笔者总结了各个年级的凸显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系列心理讲座主题。通过这些讲座,能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例如,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开设适应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大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上的问题,开设学习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和技巧;大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恋爱与性的问题,开设恋爱心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婚姻与性,理性解决因为感情引发的心理困扰;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就业压力,开设就业技巧及就业心态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积累面试技巧及改变就业认识和压力。此外,每年面对全院学生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和人际关系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发心理问题。(3)系列活动。设计开展符合时代特点、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例如趣味运动会、表演心理剧、拍摄心理微电影、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关心、解决自己及他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2.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
(1)危机干预体系。在二级学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干预制度,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力,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立即进行危机干预。(2)心理咨询。在二级学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担任咨询师,这样能解决由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不足,学生预约心理咨询排期过长的问题。(3)对个别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每个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家庭的印记,因此,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和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良认知的来源,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高校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与党团建设相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二级学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时,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很多学生不知道活动的举办及举办该活动的意义,导致自愿参与的学生很少,无法真正达到覆盖全体学生。在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多数都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虽然都学习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后期没有机会深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内容,导致缺少具体实践经验,在进行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时没有掌握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委员对本职务不明确、不重视。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多数心理委员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少部分心理委员工作热情高涨,但是并不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途径
1.提升二级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以“点面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即治疗性和发展性两手抓,在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方面心理问题的同时,注重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帮助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现代心理健康新观念,逐步建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朋辈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抓住互联网的宣传阵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经费,开展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活动,提高二级学院师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提高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
从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要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从事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成长和健康,定期提供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定期举办案例交流会和心灵休息站,排解负面情绪。
3.强化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朋辈教育理念,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一项关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诉求对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压力时选择将同学和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占到了32.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容易从朋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行为,同学之间“同住、同吃、知情、关心”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因此“让同学告诉同学”的方式效果突出。从院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心理委员三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作者:曲径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荆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二级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
越激烈的竞争与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不断增高。许多学校的调查都发现大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错综复杂,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因素、社会背景以及个人因素。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步向规范化发展,不仅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遍宣传,而且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在稳定水平。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浮现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缺陷:(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有资源浪费的现象。(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3)多校区办学,导致各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对策
很多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应该将两项工作分离开来。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来,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纯靠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得以实现的。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的人,需要考虑的是社会道德规范,是人的思想品质问题,存在对与错之分,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自然人,关心的是人的本身,不存在对与错之分。但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抛在一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很多方法和资源很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利用。
1.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是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尤其是刚进大学的新生最为激烈,最容易由于心理问题引起其他问题。但目前来看,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比较薄弱,而思想政治教育层级网络相对成熟很多,从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辅导员到团委干部及高层领导,这些力量和规范的工作结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全方位进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既成为更具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战士。因此,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困难及时协调和疏通,这样才能高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级网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解除,这是预防并减少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调查与建档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单凭调查结果是很难做到全面和周到的。所以有必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而细的信息及层级网络,为大学心理档案提供更详尽、更新的资料,做到对学生心理疾病的全面积极预防;降低其心理疾患的发病率。
3.在各个校区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挖掘基层的心理信息沟通员。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专职心咨询人员或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由于多数人比较内向含蓄,不愿向别人讲述心理问题,还有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怕被认为是精神病。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知找谁倾诉,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另外,多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在各个班级以及院系选出一些心理信息员,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具备发现问题的慧根,及时反馈信息,让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也有主动性。与此同时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心理困惑,督促有问题的同学积极求助。
健康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干预过程。高校作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时机最佳的教育场所,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健康教育人才的责任。在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还能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意识环境提供健康氛围。1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教育对象的绝对主体,他们的体质形态、生理和心理状态、意志品质、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略显不成熟,特别是遇到挫败等心理冲突时,难以自我调适。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1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在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上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体系。目前,以郑州市为例,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或读本中所设定的几个专题来实施。《体育与健康》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兴趣,通过体育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些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限,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材内容上如何把握尺度与深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心理应急、情绪障碍、负面生活自我调适能力等问题上尚有待研究。
1.2 缺乏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现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不少高校都是由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或体育教师兼任。其中多数任课教师未经专门培训,他们对心理健康、营养和常见病防治等知识都相对了解甚少。虽然高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知识水平比较高,但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有所欠缺。因此,不专业的教育师资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健康教育的各项任务。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中,常见到一些教师只采用单一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这样既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活动,使得多数学生的健康行为明显滞后于健康意识,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4 健康教育的学科价值不受重视
目前,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们只把健康教育当作一门选修课或一堂讲座来对待,或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体育教育的扩展内容加以讨论和处理,并得不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种作法势必会导致健康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使健康教育学科边缘化。
1.5 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方案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教学过程,并对被评价对象和模式作出某种证明。[2]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来看,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兴趣并不高,再加上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目标,使得他们不认真对待,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构建系统的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2.1 注重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
优化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必须重视健康教育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突出应用性的健康教育优化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发展规律,掌握其心理特征、行为态度及健康问题的表现、种类、形成原因等,有效的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设计、执行和评价。在教学方法上要贯彻一系列教与学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健康研究、健康咨询与治疗多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系统,使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能更好的相互协调配合,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显著地改善健康教育效果。
2.2 注重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对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信息量不可小觑。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已远远超出课本教授。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潜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加强网络多媒体参与,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专门网站,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和学习平台,并通过网络插入图片、视频,相关网站链接等,对课程教学内容做一补充和延伸,增加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知识的信息量。网络多媒体参与模式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讲评的教学形式,逐步实现高校健康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学。
2.3 注重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高校宣传途径多种多样,要想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有效的信息宣传渠道必不可少。除了在校园醒目部分张贴宣传画,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手机短信、讲座等宣传健康知识以外,还要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真实走进大学生校园生活,盲目的宣传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性。为此,下面优选了几种信息传播形式:(1)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对该课程重点推荐,并在学生会议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2)医疗、教学、心理、体育、学生管理等多部门合作,安排系列讲座,卫生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3)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环境的规章制度,如寝室熄灯时间、电脑房关闭时间等,转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4)广泛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辅导员参与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得到实际利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程中来。
2.4 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一味的停留在课堂教育掌握的健康知识上,还应该对其有实践要求,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来达成培养目标。如,行为指导:通过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教学实践能来发展、解决健康问题;健康咨询:大学生与咨询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集中讨论某一健康促进活动的活动方针。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使大学生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健康效应以及控制危险行为对健康的益处。让大学生自觉的对健康教育计划加以设计与实施,提高大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5 注重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档案
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上生活阅历较单纯,心身发育尚未成熟,在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学习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帮助指导。这就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查测试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再加上大一新生与成人及高年级学生相比,可塑性更强,健康教育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指导他们形成自学、自我保健、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的任何阶段、任何情况都能都有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3 构建高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73
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社会及国家的普遍关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1 把握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把握课程的设计原则。
1.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
高校应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贯穿到教学当中,并在课程内容构建上多增加实践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抗压和耐挫能力,加强心理素质。
1.2 教学方式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心理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上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理论性教学,而要通过实践体验与训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对教材的设计要求与编写
2.1 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定位和指导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材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上均取得好的实效性。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更需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及习惯,将心理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机结合,从而体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特色。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原则
笔者综合比较了一些高校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在教材编写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材的设计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写原则,既要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结合实际,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教材版面设计上应有文字及相配的美图,增强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材专题内容编写及教学板块设计
鉴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专题授课,笔者认为专题内容的编写,主要应以大学生成长为主线,应基本涵盖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概论;自我意识培养及调适;健全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与调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及性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及生命教育等。每个专题中可以包含“故事或者案例引入”、“知识理论讲堂”、“课堂活动”以及“自我探索-自测量表”等多个教学板块设计,从理论与应用的角度,兼顾心理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既要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需要,又要满足可读性、生活性及互动性的要求。
3 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
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要重视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等多种环节进行教学。另外,可以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如电影视频赏析、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冥想、案例引导分析等多种方式。
4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最终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研究透彻教材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做到对理论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2)教师应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确保讲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学;
(3)同时,教师应掌握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技能。教师讲课应有热情,精神饱满,做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强.浅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功效的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