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7: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下一步工作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为切实做好民政领域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发放范围、时间安排。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民政局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
二、全面部署、加快推进发放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把握时间节点,推进工作进度,1、1-6月发放城乡低保2089.626万元;2、1-6月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9.951万元;3、1-6月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2.365万元;4、1-6月发放孤儿生活费8.829万元;5、1-12月发放优抚补助158.9751万元;6、1-6月发放特困人员60.99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年纪大且多为精神、视力、言语、肢体等残疾人)、孤儿、重度残疾儿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对象银行卡持卡人或保管人多为监护人。
(二)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民政资金工作中,乡(镇)报送卡号错误或部分补贴对象随意变动卡号和联系电话且不告知,导致退票甚至反复退票现象时有发生。
(一)进一步落实签订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监护供养协议,落实乡镇、村(居)监管责任并实施动态监控措施。
(二)督促各乡(镇)按照文件规定发放,加强资金发放的监督,严格发放对象和程序。
一、高度重视,制定方案
为切实加强全区冬季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制定《区2020年建筑施工领域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检查工程安全生产、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市场行为等三个方面。
二、明确范围、落实责任
此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范围是全区在建工地。重点检查内容:一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的制订、论证、执行情况,深基坑、高大模板和起重机械设备等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安全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脚手架操作层防护、卸料平台安装使用和临边洞口井口安全防护等防范工作;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及项目部安全管理规章细化完善情况;企业及项目部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二是“六个百分百”落实情况,建筑工地围挡及大门规范设置、物料覆盖、道路硬化、车辆冲洗设施、渣土封闭运输、建筑垃圾日产日清以及绿化美化工作;三是重点检查民工工资“一金三制”落实情况,民工工资保证金的缴纳、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和劳资专管员的设立、用工合同的签订、民工工资每月银行的流水等。同时检查项目经理、总监等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到岗履职。通过开展隐患排查,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结合实际,狠抓实施
为了保证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按制定的工作方案狠抓组织实施,并结合冬季施工工作特点,组织专家对全区在建工地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截止目前,共检查在建工地18个,查出安全隐患70处,已完成整改60处,10处安全隐患正在整改中,下达停工通知书5份。
一、基本情况
(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审批流程。设置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实施“一窗受理”,将“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刻制、税票申领”三个环节合并,并压缩企业设立登记至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已办结压缩开办时间企业5035户,免费发放公章3467套。
(二)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建设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网上登记全覆盖,实行“一网通办”,与税务、公安部门信息共享、数据联通实现了“零见面”、“无纸化”、“零费用”。截止2019年10月23日,我县实有市场主体59689户,比2014年开始商事制度改革,上涨255.7%,其中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占比88.9%。
(三)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健全长效机制。按照省、市局关于加快推进“六个一”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局进一步“减环节、压材料、降成本、提效率”,强化基础保障。
(四)全面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目前,我局政务服务事项总计198项全面上线安徽政务服务网运行,彻底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取消名称预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3月1日起,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开放市场主体名称库、明确名称字号禁限用规则、放宽名称使用条件。同时取消营业执照遗失报纸公告,改为在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扩大公示覆盖范围,减少企业公示成本。
(六)推进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工作。自2019年5月1日起,通过手机APP认证系统,对新设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实施自然人身份实名验证工作,解决了身份证被冒用、“被股东”等问题。
(七)构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及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机制。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开通专栏的同时,设置线下专窗,配备专职人员,推进“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高频事项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
二、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标、找差、补短、增效,确实梳理出企业开办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
(一)部门间的配合不足。由市监部门牵头改革,难以协调其他单位,自市局要求实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以来,我县全程电子化“一日办结”企业办结情况在全市排名时高时低。其中,市监部门严格按照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办理,办结率为100%。
(二)综合窗口体制未捋顺。自2018年11月28日实行营业执照、公章、税票综合发放以来,截至目前仍然由市监窗口代为发放,数据资源局未按照文件要求设置综合窗口、未安排人员发放营业执照、公章、税票。
(三)落后的软件系统跟不上快速的改革进程。全程电子化外网申报系统不稳定,时常出现网站卡顿崩溃等问题,企业申报步骤略显复杂,电子签名不容易操作。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需要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机制,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改革工作。
今天,这次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夏粮收购工作电视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动员部署今年的夏粮收购工作。徐市长就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夏粮收购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徐市长的讲话指导思想明确,针对性强,工作措施有力,既是今后粮食工作的总指针,也是今年夏粮收购的总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就这次会议的贯彻落实,我再强调以下两点:一、加强学习,吃透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上来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粮食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政策措施。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期,国务院、省、市又相继召开了专题会议对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不少新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__]17号)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等配套文件中。这些文件的主要内容以及上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会议精神,是我们做好下一步粮食流通工作的指南。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学习研究,真正吃透精神,切实做到把政策把握准,把帐算清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这次粮改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我县的粮食工作做好,做扎实。
二、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今年的夏粮收购工作
现在夏收已全部结束,夏粮收购工作即将展开,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抓住时机,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落实好收购资金,确保完成好今年的夏粮收购任务。
(一)正确分析当前粮食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性。20__年是我省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由于粮食市场放开,经营主体增加,资金供应政策变化,加之粮食连续几年减产,社会粮源减少,夏粮收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去年省里下达给我市收购任务3亿斤,今年增加到5亿斤。市里今年下达给我县的夏粮任务比往年增加,在8000万斤左右,加上我县要建立县级储备,今年的夏收任务相当艰巨。为切实做好今年的夏粮收购工作,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各有关部门要逐级分解落实收购数量,严格责任,完善措施,努力打好夏粮收购工作的“争夺战”。
(二)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这次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部门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职能不是弱化了,而是进一步强化了。粮食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责任,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承担起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的重任,引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好主渠道作用。20__年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放开后,夏粮收购价格由市场形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随行就市、依质论价、优质优价”和“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自主确定收购价格。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张榜公布粮食收购价格和质量标准,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做到质价相符、储存安全。要认真做好粮食收购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收购方式,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
(三)认真落实好信贷资金,保证夏粮收购资金需要。粮食市场放开后,农业发展银行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需要,调整信贷管理思路,积极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搞好夏粮收购。对充实地方储备粮所需收购资金,要按现行政策规定,确保贷款需要;对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经营商品粮所需收购资金,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给予贷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做好资金供应工作,支持粮食企业多收购夏粮。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粮食风险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将应拨付的各项政策性补贴逐级拨付到基层粮食企业,支持企业搞好夏粮收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钱随粮走、库贷挂钩”的规定,及时回笼货款,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严禁发生新的挤占挪用。粮食购销企业在用足用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的同时,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筹措收购资金,以满足粮农卖粮的需要。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挤占挪用责任人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四)积极完善地方储备体系,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储备粮是各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物质手段,根据省政府要求,我县将建立县级储备体系,同时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省级储备。粮食部门要充分发挥仓储设施好、技术人员多等优势,抓住夏粮收购的有利时机,搞好地方储备。要加强储备粮管理,严把入库质量关,确保县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一季度,我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超前谋划,积极工作,各项目标完成较好,为全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一季度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114.5万元,同比增长17.4%。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2780万美元,同比增长45.3%。其中进口额2435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出口额344万美元,同比增长186.1%。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七个企业在我市农家店建设与覆盖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并印发覆盖情况手册。召开了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会议,对今后两年便民店全覆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工作。我们通过“三下乡”活动,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单(册)等形式,宣传 “家电下乡”惠民政策,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家电下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认真做好特殊行业的年审工作及规范管理。审核我市各典当行2011年度的年审材料。审核新增两家典当行的申报材料,并将报送省商务厅。
(五)、规范并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的监督管理。对度汽车以旧换新及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报贴资金进行清算。
(六)、家电以旧换新。组织各区县筛选企业参加省厅第二批家电以旧换新的销售企业及回收企业招标。
(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切实维护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一是加大对《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条例》的宣传,加强对生猪屠宰工作管理,推行“两证两章”制度和台帐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家畜定点屠宰企业肉品质检验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了肉类食品安全。二是推进酒类流通溯源信息化管理。严把酒类市场准入关,强化酒类流通许可证和随附单制度。散白酒备案登记率达到96%。召开了全市酒类工作会议,对全年酒管作出了安排部署。
(八)、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分析形势,宣传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的一系列稳定出口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成本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出口潜力。同时积极协调财政、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外汇、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改善金融服务、优化进出口环境等;指导企业用足政策,以政策促出口,扩大企业出口总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关键词:国库 集中支付 改革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精神,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要求,惠民县于2006年起探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试行顺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于2011年实施“会计核算中心”整体转轨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改革。目前集中支付系统运行稳定,部门、预算单位反映良好,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我县改革基本情况及其采取的措施
(一)改革现状
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自2006年试运行以来进展顺利,截止目前我县分2批先后对一百余个县直预算单位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县直预算单位覆盖面达到100%。2012年开展了第一批预算单位公务卡试点改革。于2015年10月开展实施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改革,将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推广实施。预算内资金,各专户资金,非税资金,单位往来资金全部纳入集中支付系统。2015年1-10月份共办理支付资金180138万元,其中直接支付148721万元,办理授权支付31417万元,直接支付占比达到82.6%。
(二)推动改革采取的措施
1、制定有效的制度办法
根据省、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方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惠民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惠民县转变会计核算中心职能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惠民县县级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惠民县关于实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文件正式下发到各单位,确定了银行、试点单位与资金支付范围。设定了改革的具体业务流程以及与之配套的会计核算办法、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框架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统一账户,集中管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全部取消,按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开设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在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相应取消各类收入过渡性账户。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全县所有财政性账户全部集中到了国库,实行集中管理。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由单位自行管理。
3、加强学习,强化培训
在改革正式上线运行前,我县召开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培训会议,使各试点单位的财务人员、银行、清算银行工作人员以及局内部有关科室工作人员,掌握了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改革过程中还多次举办了试点单位财务人员会计培训班,对提高各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面对拨款流程所涉及环节比较多,单位不很熟悉的情况,财政部门除加强业务培训外,业务科室对每一笔拨款进行跟踪服务,确保拨款的及时性。二是定期召开预算单位报账员座谈会,对集中支付工作征求意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领导反映,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切实做到方便单位用款。三是预算单位银行的选择按照方便、就近原则,在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间合理划分各预算单位银行。通过方便用款单位用款,提高办事效率。
二、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简化了拨款流程
实行集中支付以后,对预算单位拨款,预算内资金不再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起草指标文,专户资金不再用内部付款凭证,相应地在支付系统中为分管业务局长设置分管业务科室指标复审与查询权限,对拨款进行把关,简化了拨款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财政账户实现了集中管理,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全县所有财政性账户全部集中到了国库,实行集中管理。国库对所有财政性账户进行了归并,共撤消账户11个,归并资金1007余万元。进行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暂时不需支出的财政性资金不再沉淀在预算单位,而是全部集中在国库,便于财政部门统一调度、统一使用,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资金的拨付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财政部门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改变了过去事后监督为现在的事前、事中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一方面由于我县是经济发展困难县,县财政仍属于典型的“要饭财政”,县级财力十分困难。现在各方面综合改革有愈演愈烈之势,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持。有限的财力难以全面支持各方面改革事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目前尚不能涵盖所有财政资金,如社保基金、政府采购资金尚未纳入。乡镇全部实行集中支付,还需要分步骤推进。另一方面现有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仍不完善。非预算单位资金支付仍需要实拨,增加财政部门和用款单位负担。涵盖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资金支付、银行业务等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尚不完善。
(二)人员和业务技能储备不足
随着财政事业的发展,各项财政改革和财政业务推陈出新,各方面对财政国库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临精细化、多元化发展的国库工作,现有人员配备不足,每人都承担着较重的工作职责。基层财政国库人员接受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知识储备正面临各种推陈出新和更新换代的考验,各种业务和信息软件更新、出台后难以迅速消化吸收,给财政国库工作带来一定被动。
(三)信息化水平偏低
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如还没有建立起快捷的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财、税、库、银之间尚未建立起高效的网络连接,财政无法直接获取税务、人行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存在障碍。财政部门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也未能实现信息共享。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
一是在不改变财政对资金拨付和使用监管的前提下,简化集中支付流程,方便用款单位。二是实施乡镇集中支付改革,在乡镇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在全县乡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四是进一步扩大公务卡改革范围。开展第二批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并协调人民银行与银行开展合作,协调商业银行加大刷卡机具投放范围,营造公务卡使用环境。财政部门将加大对公务卡使用的跟踪监督,确保公务卡制度改革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
县国库要做好财政部门各科室、银行、人民银行、预算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增强工作联系紧密的有关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要想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顺利开展下去,真正方便预算单位使用资金,必须取得相关单位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今后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一方面要加强对试点预算单位的改革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建议银行多增设存、取款窗口和回单柜,方便单位办理业务。
(三)建立完备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
紧紧围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测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的现代财政资金支付监督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付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确保资金申请、审批、支付各个环节,相互独立、互为制约。二是建立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财政资金支付清算的内控管理制度,防止资金支付清算风险。三是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的投诉机制。及时受理预算单位、银行和收款人投诉,研究投诉受理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认真解决好资金支付中发生的投诉问题。
参考文献:
[1]邢红清.对基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01)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金融资源以市场自动调节为向导的合理分配趋势更加明显,金融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从而吸引大量的内资、外资向我市合理流动,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类资金需求,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在我市建立起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机制,形成共建、共有、共保、共享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在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下的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是构建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产业政策与国家金融政策、信货政策协调一致,政策环境良好,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银企关系融洽。二是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三是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初步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金融信用为动力、企业信用为依托、公民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信贷征信体系。四是构建规范的制度环境。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逐步形成政、银、企密切配合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内容
(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按照市政府提出的“420工程和六大支柱产业”合理确定信贷政策,通过择优选项,调整信贷结构,加大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促进信贷资金良性运行,确保金融资产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金融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二)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通过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引导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加强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监督检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三)抓住有利契机,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充分运用有关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指导,帮助商业银行完善手续,做好资产剥离、核销等工作,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后劲和活力。
(四)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促进经济金融有机融合。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改革,引导和监督经济主体依法改制和破产,盘活企业存量,促进经济发展。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规范企业改制,依法保护银行利益,对银行资产不落实的改制企业,不得批准其改制方案,不得办理产权过户。
(五)落实行政规费减免政策,支持金融业发展。各职能部门要降低银行处置抵债资产和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的费用。对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金融部门处置抵贷资产和进行债权诉讼过程中的各类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缔和纠正超范围、超项目、超标准的不合理收费。对于政策范围内的收费,要给予适当减免,帮助金融机构处置盘活金融不良资产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六)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定期开展企业逃废金融债务集中清理,对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好金融债权确认。政府要支持司法机关对金融债权案件的审理和执结,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个人、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进行依法处理。金融、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执法部门要根据司法裁定加大执法力度,实施联合制裁。稳妥处置和化解历史包袱,有效防止出现新的逃废债。
(七)丰富信用环境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创建质量,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1、进一步深化“信用乡镇”创建。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各地要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对已评定的信用乡镇、村、户,按照“支持、整改、摘牌”的分类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出台相应的正向激励机制,将信用乡镇的创建活动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符合信用标准和条件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对信用下滑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好或完全失信的实行摘牌处理,取消信贷支持。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放大额农贷的有效方式,提升小额农贷级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开展创建“信用社区”活动。在全市泛开展“信用社区”、“诚信经营户”、“诚信商业街”、“诚信企业”、“诚信单位”的细胞工程创建活动。依托社区载体,将创建活动与积极拓展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零售业务,推动下岗再就业担保贷款工作结合起来,搭建信用平台,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适时开展繁荣社区经济的金融产品,服务创业经济。
3、大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促进银企良性互动。各地各职能部门要创造有利条件,改善企业外部运行环境。人民银行要遵循“谁培植,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培植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引导和督促。各金融机构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实行派驻客户经理或驻厂信贷员工作联络制度,为企业及时提供金融服务。建立科学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对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库,直接纳入重点支持的黄金客户目录,公开统一授信、提供可循环使用信用,促使其做大做强。对一时难以达到评级授信标准和条件的企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信贷或法人代表个人资产抵押的形式发放贷款。切实改进和完善信贷流程,合理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额度和利率水平,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绿色通道,促使一批有效益、有潜力的好企业、好项目得到有效扶持。
4、进一步落实信贷支持优惠政策。认真贯彻政办发[]10号文件精神,对优质信用A级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5、运用多种举措,盘活资金存量。各地各金融部门要充分运用行政的、经济、法律的手段,分阶段分步骤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继续做好清收国家公务员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的工作,同时大力清收企事业单位逾期贷款。
(八)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指导意见》等法律、政策,研究、部署、落实担保公司的组建工作。采取先期政府主导、财政适当出资、动员企业参股,后期主要为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信用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服务。
(九)整合信用资源,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按照《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发[20号
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信用体系,强化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和服务信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政府信用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整合分散在各行业和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展企事业信用征信工作,制定企事业征信评估标准和监督办法,建立健全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事业征信评估标准和监督办法,建立健全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档案,促进企业自律。政府牵头采集各类非银行信用信息,不断充分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展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特许经营、市场运作、专门服务”的思路,建立规范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独立、公正、高效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十)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和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金融经营指标、发展指标、优质企业培植指标、不良贷款降比指标和内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把自身发展和信用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十一)坚持做好金融稳定工作。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辖区金融业的整体风险进行监测、分析。正确处理金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建立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全市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评比办法,制定和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做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确保全市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运行。
(十二)开展集中行动,严厉打击洗钱、制贩假币、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地下钱庄、商业贿赂等金融犯罪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成立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规划、制度和措施,协调督办和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及检查活动。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抓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道德建设、治理经济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争做诚信人”等活动结合起来,按照“大力宣传、循序渐进、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利用传播媒体和其它多种形式,做好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部门和全体市民参与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形成共同改善和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一、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2013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总目标,加大企业协调、指导、服务、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工作创新和措施落实,重点放在着力实现“五个一批”上,切实推进全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一)开展民营企业人才情况调研走访活动。2013年,由局长亲自带队、组织全局精干力量,深入辖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听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对辖区生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公司、金融资本集团公司、试验机技术有限公司、继、压力容器等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走访调研活动中注重认直听取企业人才工作情况汇报,详细察看有关政策和资料,广泛征求企业在人才引进、教育、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掌握企业人才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和不足,广泛宣传各级人才政策。在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库,搭建人才信息沟通平台,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学习人才政策、掌握人才政策、用足用好人才政策。
(二)积极开展“企业家队伍建设推进年”活动。紧紧围绕“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总目标,加大企业协调、指导、服务、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工作创新和措施落实,切实推进全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加省、市企业家高层管理培训班(EMBA、MBA)、经营论坛、“产学研”洽谈会、技术人才培训班、“民营经济发展年会”等各项活动。充分利用我区在财经大学、大学等驻地高校建立的培训基地,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训和引进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二是认真做好人才评优和推荐选拔工作。分层分类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库,从中择优向“企业英才”、“英才”、区“金融商务人才”集聚工程等人才项目积极推荐。加强对入选人才的联系、沟通和服务,认真落实好上级给予的政治、培训、津贴、资金支持等各种待遇,激励民营企业家发扬以“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为核心的“优秀建设者”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多做贡献。三是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大力倡导"诚信廉洁,依法经营,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搞好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局人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其它成员为副组长,科室主任和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为组员,局办公室主任为联络员,形成了机关、企业人才工作网络,具体负责上级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和人才工作开展的组织实施。二是及时报送人才工作信息。制定全年人才信息报送计划,成立人才信息报送工作小组,由联络员按计划组织信息员及时报送人才工作信息,注重报送时间和质量,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2篇,年终总结讲评,对优秀信息报送人员进行奖励。三是指导民营企业搞好人才服务管理工作。指导各类民营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和教育培养活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公司积极引进海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发展急需紧缺创业人才;金融资本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省工商业联合会,聘请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从财务、企划、人资、培训等方面为企业员工和会员提供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东侧试验机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技术练兵和比武,对技术出色、业务精通、技术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好的员工给予重奖或培训、津贴等激励政策支持,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四是圆满完成《关于加强非公经济体企业科技人员管理》提案答复工作。在深入调研走访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科协、区经信局等有关部门和东侧试验机技术有限公司、压力容器、继、时代试金、大可汽改装等民营企业,仔细了解掌握上级和区有关政策、规定、办法和工作措施,听取企业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给予了提案政协委员圆满答复。五是搞好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帮助驻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重点民营企业建立实施全方位跟踪服务和“包企驻岗”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搞好对驻区企业人才引进的服务,详细了解掌握辖区民营企业人才底子、工作现状、人才需求、人才流动等情况,以及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和引进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意见建议,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或成立工程(技术)中心,为企业发展创新动力、搭建平台、开辟空间。广泛开展“激情创业”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和区直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创建绿色审批流程和通道,打造投资项目审批无偿代办服务“金名片”。为20余家入驻民营企业提供无偿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织代码等行政审批许可手续80余件次。广泛开展“深入基层、服务企业”调研走访百家企业活动。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结合每个企业自身实际,采取一企一策,在用工、用地、融资贷款、产业政策、专属服务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和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30余件次。
2013年我局的人才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在不足和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工作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部份民营企业对上级人才发展政策和工作措施不甚了解,开展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的积极性还不高。二是仍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方式,民营企业点多、面广,隶属关系复杂,需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未完全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形式和手段还不丰富,仍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留人难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思路研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促进各类人才素质提升,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工作对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率。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组织化程度。努力贯彻落实各级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政策,为企业做好人才工作、发挥人才作用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加大联系企业工作力度,增大服务覆盖面,引导企业以集聚各类人才为着力点,以人才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主要手段,不断充实壮大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企业人才资源库。
三是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