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的重要性

第1篇

一、用朗读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底子薄,发音不准、写错别字、犯语法错误、写文章不通顺等现象比较突出,作为语文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笔者在两年的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朗读可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学生把“沁”读成了“xin”,“寥廓”读成了“liao guo”,“苍茫”读成了“chang wang”。笔者通过朗读了解了学生的读音情况,遇到不会读或者读错的字及时纠正,提高了学生的基础。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主张朗读,他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中可纠正学生的读音,掌握字词的书写。

二、朗读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武器,有了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读书的快乐。

1.声调激发

每个字都有声调,并且一个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读音。

比如“东西”这个词,在“东西南北”中跟“买了什么东西”读音不一样,前者读第一声,后者读轻声;又如《故乡的榕树》中的一句话——“那样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跟平时孩子回到家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我回来了”读音也不一样,前者读轻声,后者按声调读。学生知道了声调的趣味时,带着一副好奇的眼神看着笔者,纷纷朗读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声调激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语言之美。

2.奖励激发

奖励在心理学方面来说,是一种有利的效能感应。在教学中,笔者常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训练。如加分,给学生加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因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包括平时分和卷面分,其中平时分占了30%,学生主动上台朗读一次,加2分平时分。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中,都变得主动而富有激情,争着上台朗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养成了朗读的习惯。于是语文课堂从“满堂灌”到学生做主人的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得开心,在愉快中度过。

三、 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口头语言表达和文字语言表达。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表达,“读”都是前提,朗读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最好的。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最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熟读成诵,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积累了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背过来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步骤,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中深刻意义的最好方法。朗读不仅能提升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重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86

首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要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摆正学习语文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如果对学生本身来说,不认同语文这门学科,那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远在其他学科之上。因为,所有学科的学习成果,最后都需要通过语文来表达和展示,所以,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在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面都优于普通学生。

一、善于听课、会听课

我们都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各种消息和不了解的知识,而语文水平高的人,特别会听。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一句话的中心思想,能快速总结出讲话者的意图及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拿学生听课来说,有的同学能够从课堂中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但有的同学因为语文基础差,不能很好的吸收知识点。作为老师来说,也不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就导致了上课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二、善于表达,会说话

会说话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成绩带来哪些益处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上课过程中,一位学生举手要提问,这时候,因为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问题,想要问的重点也没有表达出来,他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甚至会因为问题与答案不符,对这位学生造成误导。还有,根据日常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脑中所想会比口中表达的快很多,如果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就没法做到流畅的回答问题,对知识的进一步探讨形成阻力。如果从长远发展来说,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日常交际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了解都必须通过沟通来实现。作为一个社会人,开口就是废话,不能准确、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人,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还有一个误区大家要知道,有质量的对话,不一定是那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一人独白,而是有营养、能传达信息的对话,这也是大家一直在讲的概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学生时代就要养成“好好说话”的习惯。

三、善于读书,读好书

这里说的阅读不止教科书,还包括课外阅读。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阅读是最强有力的辅助。高中时期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量,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知识,并且游刃有余的阅读更多的图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知识的增多,学生会渴望学习到更多,从而进行更深入的阅读。随着阅读面的逐渐宽广,了解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无论是什么,都想随手翻阅,并从中获取知识。如此一来,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便搭建完成,并越来越完善。在课外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好的阅读并吸收到知识。

四、善于写作,文笔好

语文知识充足且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作文成绩不会太差,文笔好,辞藻华丽且优美。很多学生为什么成绩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预测中,作文成绩太低导致整体的测试成绩不高。那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结果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储备不足,语文成绩基础差,很难系统的写出有条理且流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高中学生的作文,不仅流于表面,而且字词句不通顺,这是知识单薄、词汇不足、基础不扎实导致的。

综合这几点来看,语文的学习尤其是高中时期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面对高中学生,语文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我们应该如何修正和提高呢?

首先,培养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按理来说越早培养越好。但有句话说的比较贴切“好饭不怕晚”,好习惯的养成任何时间都可以。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是高中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日常课本知识的传授外,在课下要组织学生阅读,在班级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特例,有的学生,很喜欢课外阅读,但语文成绩并不好,反而拖累了学习,这就是在课外阅读时,没有对课外读物进行适当的筛选。老师可以每周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及类目,每周的作文课或者分享课,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并总结从中学到的知识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更能加深印象,从而吸收到好的知识。在阅读时,重点或者有意思的话要做标注或摘抄记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同类型的内容便能快速反应。

其次,提高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反馈,自己对作文就是讨厌,不感兴趣,大多数时候会抓不住作文的命题及出题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越来越讨厌作文,把它当成了一种负担。这种情况,老师要做的就是教导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现代作文,很多都是命题或者是看图写作,隐含的意思都通过文字或图片巧妙的表达了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把高中阶段的作文出题类型做分类,再通过同类型的命题来做练习,经过系统的练习和纠正,学生在审题和写作时就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题方法。想提高的前提就是反复的练习,学生可以对同一个主题进行不同方向的写作,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每日记日记及短篇的作文写作练习,都会有所收获。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提问 重要性 注意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应用的一个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提问环节对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并且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希望教师能够更好的将提问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更好的辅助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改过程中要求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有效的提问无疑能够使课堂教学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提问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代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较之于其他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问法更容易操作,较之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提倡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今天,将提问法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查漏补缺

将提问法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也是有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也较大,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一个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的话题。提问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教师而言,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对几个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都难以有效的掌握,说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师就要思考是不是遗漏了相关的知识点,抑或没有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因此查找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也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在教师课堂上没有提问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然而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可能难以有效作答,此时学生才发现了自己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漏洞,进而及时加以补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提问,能够起到很好的查漏补缺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提问引起重视。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氛围引起重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能够产生促进作用,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提问,对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很大帮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整个课堂教学是静悄悄的,有些学生急着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有些学生急着记笔记,如果教师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讲解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课堂教学氛围将会变得十分活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看似是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接受知识点的过程,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尤其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问与答的关系,期间教师与学生还要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也并不仅仅局限与知识的交流,更是渗透了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提出问题,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当然,要想通过问题的提出达到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多下工夫,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直接就能够找到答案,那么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就会被缩短抑或消除;相反,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师生之间就问题展开讨论,自然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获取学科知识。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给学生留出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更是有限的,而提问是一种能够调动全体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方法。

第4篇

关键词:阅读;口头表达;理解鉴赏;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读”是“说”的准备、“写”的基础、“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要内化语言,形成自己内在的能力,首先要加强阅读。在中学,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对阅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课堂鲜有读书声。这绝对背离了教学的要求。在这,我且谈一谈阅读的重要性,以便抛砖引玉。

一、阅读之于口头表达

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自清说:“朗读对于说话也有帮助。”我们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过不了关,皆因平时疏于阅读,懒于阅读。平时积累得少,到了表达个人意见、抒发自身见解时,自然是心中有千般想法而拙于言辞,谈不上流畅,更谈不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了。我们羡慕演讲台上演讲者的出色表现,盼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凭借自己的口才赢得别人的赞誉。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一个演讲者要取得成功,肯定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训练、积累。只有读多了,口头表达能力才会提高。“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途径。任何一个人,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准确、流畅地说出来,离不开多说,更离不开多读。因此,唯有多读,才能增加词汇量,以免词不达意;唯有多读,才能美化语言,以免“出口成脏”;唯有多读,才能在不同的场合、语境中处理好正确的语调,以免贻笑大方。

二、阅读之于理解

阅读对理解文本内涵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已明确地指出了阅读的作用。一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文本’。”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由老师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以来,我们更是大量设置问题,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探讨,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殊不知,我们忽略了理解文章的重要前提――阅读文本。实际上,不少学生在仅有的几分钟之内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有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障碍都没来得及扫清。这种情况下谈什么自主探究呢?众所周知,学习语文重在实践、训练。而“读”又是最基本的实践和最有效的训练,直接决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没有以扎实认真的阅读训练为前提,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毫无头绪,要他们怎样去思考、探讨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的阅读就无法通晓文章的字面含义,领略文章的丰富感染力,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我们应该首先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咀嚼、消化文字语言,吸收、储备语言营养,从而为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透彻地体味文本意蕴做准备。

三、阅读之于写作

阅读对写作有重要的影响。由古至今,无时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早已成为至理名言。古人一直强调多读,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张志公、吕叔湘等语言学家也早就对阅读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我们的学生普遍怕学语文,更怕写作文。每次写作训练,总是叫苦连天,不知如何下笔。有的好不容易动笔了,但写到中途就江郎才尽,再也写不下去;有的总算把文章凑成了,可是文思不畅,句子错漏百出、词不达意。这正是因为学生平时读得少,积累得更少,临场也就只能慨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这时候,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向学生指出、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好文章需要足够的知识积淀,而厚实的知识积淀需要大量的、持之以恒的阅读;认识到只有广泛地涉猎、不断地积累,写作时才能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下笔成章;认识到读得多,才能从别人那得到借鉴,把别人的优美的词、句引入自己的文章中,使自己的文章生色;才能在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慢慢地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使文章给人愉悦,给人享受。

第5篇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了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做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做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辨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住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再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的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

培养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后,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让学生寻找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重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会存在着“语文就是课堂教学”的错误认识,忽略了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确实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平台,然而想要把语文学得透彻只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实际与语文结合起来,形成语文与实践的结合,才可以真正了解到语文学习的奥妙与乐趣,为语文学习打下最为坚固的基础。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中,语文老师总是课堂的主角,正常情况下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由老师设计好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来进行解答,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知识转化率很低。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对于语文的积极性不是太高,真正参与到这一环节并且主动的学生很少,最后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的知识转化率很低。即使学生与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的教学效果依然比较低。

2.学生喜欢在愉快的环境之下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把课本上的文章进行分析,然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学生的天性,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完全激发出来,就可以完美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所以,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将课堂的形式变为语文活动,学生对于参与其中就会变得特别积极,而在参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就会得到缓慢且稳定的提高。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晏子出使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在“狗国、狗洞”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拓展晏子的其他故事,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晏子的特点,从而调节语文课堂的愉快

气氛。

3.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要借助某些问题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里面扮演一些角色,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品读各类文章,不但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比设计一些问题强得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分析

1.小学语文学习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前提

学好语文这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新力等等。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之后能够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怨痰幕础,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

2.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这就和唐诗宋词差不多。学生有着各种疑问,其中一点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种历史久远的知识。简单来说,对小学生而言不仅仅要通过来学习唐诗宋词去了解古人的心情与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与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种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把自己学到的所有东西在自己的语文作文中表现出来。

三、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措施分析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组织管理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不管是在时间的安排还是课堂的形式上都是非常妥善的。很多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依据任课老师的感受以及教学目的、方法和主题进行相关的核实工作,完善乃至建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再者,由于现阶段学校对于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关注力度比较大,所以能够建立真实、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具有的有序性,能够完美地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融合,也能明显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实践教学的必须条件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实践教学不单单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这需要任课老师、学生、学校、教学环境、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的通力配合。现阶段,很多学校所具备的语文实践教学设备与经费还是较为完备与充足的,学校在语文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方面的规划也是非常详细的,也正在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如何科学设置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现阶段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有:利用多媒体设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与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图片与摄影的展示,对小学语文课堂从具体到细节进行重现,让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由此来加深印象,增加了解。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实践教学,不单单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对于他们未来有多么重要,更能让学生受到语文的熏陶,迅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注重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汉语拼音教学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它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等能力密不可分。汉语拼音教学不仅可以辅助小学生进行识字和学习普通话,还可以在识字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语言文字交流必须以拼音为载体,因此,学好汉语拼音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

儿童刚入学,识字的数量并不多,但口头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少。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入学前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进行口语练习,像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但是学生口头掌握这些词汇并不成形,因为他们不认识这些词汇的书面形式――汉字。当学生学习了解汉语拼音后,识字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通过把汉语拼音与汉字字形联系起来,了解字义,记住字形,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工具性就显现出来了。

小学语文课堂在拼音教学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识字,并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与写作。儿童独立阅读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然而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面对纯汉字的书本读物他们既读不懂,也读不通,只能“望书兴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拼音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凭借汉语拼音,学生可以无障碍地阅读课内的书本知识和课外的诗歌、寓言等读物。广泛地涉猎书本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增长见闻,活跃思维。小学生的早期阅读对学生智力、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汉语拼音使学生的早期阅读成为现实。

此外,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帮助写作的功能。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提倡“拼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方法。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总是等到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后才开始写作。在这种作文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学生的写作手法不熟练,作文水平很难达到课堂的要求。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能说不会写的问题,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识字量不足,对于识字量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拼音代替汉字,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早解决词汇量与书写量不成正比的现象。

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不断地陪伴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学好汉拼音的重要性,正确运用汉语拼音,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本文要探讨的阶段既不单指时间意义的阶段,也不单指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绝非是将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为已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级的提高,而且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

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

二、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能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能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