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7: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理论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开放性应用题 教学效率
引言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感觉到学习应用题很困难,教师教学也比较吃力。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兴趣才逐渐消退,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多采用题海战术,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效率,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当前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就是问题的形式比较单一,结构也比较封闭,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作用,出现了严重的类型化现象,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思路,缺乏创新意识[1]。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想到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关注学生对问题是否真正理解,也没有过多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题目的实际意义,只把它当成纯数学问题对待。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对应用题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十分费力,削弱了教学效果。
2.如何加强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应用题的教学不像其他的公式和定理的教学,它集几种表征为一体,包括数学表征、算式表征、计算表征等,所以要想优化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工夫。
2.1问题来源于生活
问题往往来源于生活,而且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所以教师在选择应用题素材的时候要结合生活实际,尽量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最好是学生亲身感受过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2]。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只有文字教学的模式,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也为学生学习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做好了铺垫。
2.2加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只有学生读懂了应用题,才能更好地学习应用题,而只有理解了题意,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连应用题的文字解释都弄不明白,就会导致新旧知识发生断层,给以后的学生带来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剔除掉应用题中的“无用”成分,直达题目的核心。
2.3注重分析题目结构
只有加强学生对于题目的结构分析,才能直达解题重点。解决应用题的重点就是找到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通过对题意的分析,知道了已知条件以后,再去发掘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实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应用题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开放型的应用题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该题目时,只出示应用题的一部分条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补充一些条件,然后解决应用题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目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补充应用题的条件时,往往会存在差异。而不同的条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更活跃。
2.5给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知识并且能够应用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教师的指导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课,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在启发、指导、设计问题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参与到数学应用题讨论中,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真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力。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
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还要收集和整理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领学生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从而让他们真正领会到数学应用题的价值所在,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83-02
Abstract: As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form, it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reform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phenomenon of doing information-reform of “taking teacher as center” as traditional-teaching design and proposes to put the blended-learning theory of “with teacher as domination and students as object” into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design research in classrooms. Taking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network as an example, we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an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 and adopt all links and elements of scientific arrangement in theory-course teaching process to form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design model in the theory learning in class. This method has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vidences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方向。经过几年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很多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有了较大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地方普遍存在 “重建设、轻运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等弊端。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建的再多再好,教师不去更好的使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将流于形式。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心。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它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和手段,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核心。国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改造不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特征与优势。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学习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更加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作用。
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国际上主流的学习方式,它将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主张学生信马由缰自我探究,强调通过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目标,形成新知识。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学习探究,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
国内外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学习时间,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等信息化教学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重大变革 [2]。这场教学变革既强调贯穿课程始终的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等线上学习,也强调课堂面对面学习等教师亲授的线下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 “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2]”,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认知行为与方式,实施课上与课下混合、线上与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混合的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认知过程。
3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他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3]。
“Intel未来教育计划”总结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被称为“典型模式”,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王文槿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作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和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3]。
4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校公共课,开课范围覆盖电子信息类几乎所有专业。该课程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技术、因特网互联接入技术、网络安全与故障处理等,涵盖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必学课程。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较为难懂,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模型的复杂和抽象,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加入,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形象,但如何在理论课的框架下科学安排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信息化环境,系统组织学生自主协同学习,这就需要研究针对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4.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主题,教学者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是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教学内容目标、线上学习目标、线下教学目标等。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分,只有持续有效的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经验。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认可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教学目标分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能力目标分析,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能力。
4.2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完成的手段与方法,是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包括目标、内容、操作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描述[4]。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紧密相连,以问题引导学习任务,以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全过程,因此学习任务设计关系到教学过程的优劣。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对问题导向和问题支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任务的走向和完成程度。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手段,理论的抽象性让信息化理论课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变得非常重要。一般的理论信息化课堂学习任务分为四类:概念学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设计出不同虚拟学习环境,让理论变的具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真实性、复杂多样性、协作性、学习活动信息化。
4.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析,学习者兴趣、情感、态度分析等。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的特征,才能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平台能够将学习者特征实时传递给教师,这使得教师可以全程掌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论课是较为单调和枯燥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会随着理论的深入而减弱,实时监控学习者特征,能使教师围绕当前学习者特征,设计问题导向,调整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4.4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形成有效认知的必要条件。建构主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才能产生有效认知行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学习情境应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驱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设计学习情境不能凭空幻想,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要面向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课的学习工作场景很难在生活中实现,也无法应用于生活中,这就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各类信息的集合,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三维等形式,可根据需要营造立体多维的虚拟工作学习场景,实现无法在生活中实现的工具和场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和四层模型学习难度大,将其模拟成七层和四层居民楼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学习资源在线实现,学生可自主模拟数据传输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深度挖掘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场景和资源,是理论课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的重要原则。
4.5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决定课堂发展走向,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全程监控和直接参与。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设计、互动、监控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参加活动,适时生成学习过程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并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可设计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式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案例实践活动等。这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研讨开始,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质证、练习,充分理解知识点之后,分组进行案例实践和分享学习。因此,一堂理论课学习活动既是整体又相互独立,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单独设计与实施。通过学习活动的指引,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协作学习到独立实践,完成知识学习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应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赫.陈晓慧.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8-60.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大赛发展历程回顾与评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22-23.
关键词: 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改革 策略分析
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学识是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设计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设计了机械加工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所以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机械制造技术还有着实践性和强大的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教师一定要创新,要采用全新方法,因为传统机械教学手法教授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脱节,传统机械教学手法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机械动手能力,机械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在机械制造专业课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突破点,对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机械制造课程教学现状
自机械制造专业在教学中开课以来,各大职业学院老师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手法,即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传授学生新知识,然后督促学生练习所学新知识,让学生进行本门课程知识总结与巩固,最后布置一系列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以老师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参加的活动都在老师引导或教导下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是单纯地记忆和练习,没有实现深入了解教材和知识的目标,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很丰富,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于学生缺乏自我学习和思考空间,加上实际动手操作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之间无法互补。老师们必须明确机械制造专业要求的重点是学生对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不是单方面掌握理论或者实践,因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技术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上表现出兴趣缺乏现象,老师要注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做,不能一味给学生演示,时间一久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认为实际操作没有挑战性,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二、机械制造技能训练与一体化教学
在机械制造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及时改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全面了解和跟随现在社会企业需要,根据社会企业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便于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实际技能操作,并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讲究的是实际操作,然后操作与理论相辅相成,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对职业学院教学的新要求。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技能训练,技能作为机械制造专业最主要的环节,训练方式十分重要。职业学院教师们根技能训练需要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技能训练当中,不能根据以往教学模式盲目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要通过技能训练使机械制造教学形成一种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老师时刻按照教学内容需求组成模块式教学,再实际操作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可以实现教学新目标,即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同样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时刻谨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牢记一体化教学的初衷,即培养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优秀人才,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机械制造一体化人才培养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不光指向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机械制造一体化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对于这类人才,我们不光要求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当拥有很熟练的实际课程操作技能。对于这类教师需要培养,在培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的同时,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旁听,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也在学习老师之间的教学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教师渐渐可以独立进行一体化教学,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教师的考试检验一体化教学培养成果。
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要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充分理解一体化的含义,理解一体化教学目的。职业学院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出理论性十分强大的学生,而要培养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老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同等注重,在理论教学上结合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理论,以此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从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根本出发,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即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生。
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操作中加以运用,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融入对实际操作的培养。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一体化人才,还加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让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到一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极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使用能力,这样的一体化人才是被社会需要的,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模式;化学基本理论;高中化学;化学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19-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情况与复习现状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等方面。从近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来看,对基本理论的要求层次总体较高;从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来看,基本理论知识试题所占的分值较大,难度和区分度较大;从近年的阅卷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基本理论部分的得分情况比较不理想。源于这类基本理论的试题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或结合化学实验、或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或以图表呈现信息,其思维量较大,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的要求较高。
笔者于2013年1月对江苏省某两所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师和部分高三理化类学生以“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复习情况调查”为题进行调查,随后对学生在调研考试中的基本理论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分析表明:(1)53.6%的教师和67.5%学生认为基本理论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化学平衡移动”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基本理论部分的难点;(2)55%的学生认为基本理论“思维难度较大,理解透彻较为困难”;(3)51.3%的学生认为“听老师讲能懂的,自己做题有时会无从入手”;(4)39.3%的教师认为基本理论的复习“耗时较长,效益却不尽如人意”;(5)50%的教师在基本理论的复习中“主要采用习题训练的方式”展开,60.7%的教师认为“找不到更好的复习方式”;(6)两次考试中学生的基本理论试题的错误率均较高,得分率相对于其他而言较低;等等。
鉴于此,笔者提出应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并进行教学尝试。在教学中,课堂整体氛围良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思维的力度、强度明显上升,教学成效也有较大提升。
二、问题链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链”,是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己有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转换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系列的(一般在3个以上)教学问题组。问题链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体现问题间的能级增益。
从不同的维度,问题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比如从呈现方向看可分为正向链、逆向链、双向链等,从适用过程看可分为导入链、课中链、复习链;从问题指向看可分为聚焦链、发散链;从问题表现形式看可分为图表链、文字链、图文链,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高三化学过程中,往往不是某单一类型的问题链,而是多种类型问题链的综合应用。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使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到“最近发展区”所搭设的“脚手架”。王后雄提出设计问题链时应该关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问题链”是否具有层次性、递变性、情境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是否集思考价值、智力价值和情意价值于一身等。
在中国知网以“问题链”为主题进行搜索并统计分析,表明当前问题链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中小学理科教学。问题链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问题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启迪学生思路、训练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
三、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中的教学实践
在高三化学基本理论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差异、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高考的考试要求层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链,以满足不同理论专题复习的需要。笔者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的教学实践中将问题链教学模式构想为如下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高考复习,因此就需要形成“知识点——解题技能——考查要求”的一体化,亦即在形成问题链的同时,教师既要精选课堂配套训练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指导,还要做好反思评价和巩固提升,以便做好补充跟进和训练强化。
1. 案例1:化学键
[设计说明]对于化学键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判断、典型物质电子式的书写的考查,题目难度适中,注重细节和基础的考查,融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以综合推断题的形式呈现。从试卷分析看,学生对“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得分情况良好(得分率约85%),而错误原因主要体现在审题不清或概念辨析。对于江苏高考而言,在试卷最后的选做题中,学生基本都选做《物质结构与性质》一题,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将必修和选修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基于此,本课的问题链设计主要立足于对化学键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细节的强化,通过追问、对比、辨析等方式展开课堂复习。
[课堂实录](片段)
(说明:以下实录中,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T: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S: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T:化学键的概念是怎样叙述的?
S: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T:那么,化学键有哪些类型?又是如何进行定义的?
S: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T:(投影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请各小组深入讨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并进行对比,我们能够获取哪些信息?(各小组自主讨论)
S1:组成微粒不同,离子键的是阴、阳离子,而共价键的是原子。作用力也不同,离子键的是静电作用,而共价键的是共同电子对。
S2:形成的条件不同,离子键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对共同形成。
S3:离子键概念里说“结合成化合物”,而共价键的没说,这说明离子键存在于化合物里,共价键则不一定。(T:S3同学说的很好,请你继续说说离子键、共价键与单质、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从一些例子就能知道,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里。共价键可能存在于单质里,比如O2等非金属单质,也可能在化合物里,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比如HCl中只有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有离子键,也有共价键,是离子化合物。
S4:我觉得可以再详细一点,只要含有离子键就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里一定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比如S3说到的NaOH,再如NH4Cl,也是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而共价化合物中只能含有共价键,不能有离子键的。还有,形成离子键不一定要有金属元素,比如刚才说的NH4Cl,就都是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同样的,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也不一定是离子键,比如AlCl3中就是共价键。
T: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各小组讨论的都比较到位,尤其是S3和S4的小组,来,掌声表扬(鼓掌)。那如果只有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呢?
S:一定是共价键,当然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反思评价]此问题链为“正向链”为主,辅以“发散链”。其中,在给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分析这个发散性问题后,各小组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巡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讨论的广度、深度达到甚至超出了笔者的预想范围,比如对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的讨论。这个问题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化学键相关概念的分析和辨析,促成学生自主构建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2.案例2:电解池原理的应用
[设计说明]电化学内容是高考必考知识,对电解池的考在电解规律的应用(根据电子守恒计算、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溶液pH变化)。学生对电化学基本原理能较好的把握,但是在解题中往往存在思维定势,比如对离子放电顺序记得太死,难以实现根据题目信息作出灵活处理。基于此,本课的问题链设计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聚焦式问题链”和“发散式问题链”为主对典型例题进行剖析,既体现对考点的把握,也注重对解法的指导。
[问题链]笔者在教学中以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第28题图为例组织教学。
[反思评价]该课的问题链设计中既较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更注重对思维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升。如书写Y极的电极反应式就体现了对题目信息的处理。课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反映该课的思维容量显著增大,经过问题链的持续驱动,能将相关知识基本“连成线、结成网”了,对题目的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学会了要关注题目中的信息,破除了原有的对微粒放电顺序的思维定势。
3. 案例3: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设计说明]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化学基本理论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是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知识的综合应用,一直是历年高考试题的核心热点和高频考点之一。在高考试题中,通常以压轴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是江苏等地的必考题之一,更是学生考试过程中的“恐惧题”、“猜测题”。此类题型的命题角度通常为三大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同时必然涉及“两个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三大守恒”,能“分清主次”,即溶液中是以电离平衡还是水解平衡、一级电离还是二级电离、一级水解还是二级水解为主。基于此,本课的问题链设计以“递进问题链”为主,辅以“发散问题链”通过对精选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进行解题技能方法的指导。
[课堂摘录]
(说明:以下为课堂实录略去学生活动的部分,仅是对问题链进行表述)
[问题1]室温下,将0.1mol·L-1 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20mL 0.1mol·L-1 醋酸溶液中直至过量,请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2]请分析在此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的pH如何变化?能否用二维坐标图进行表述?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如何变化?
[问题3]当V(NaOH)=0时,即图中A点,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仅为醋酸,那么该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如何分析得知的?这些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并写出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的表达式。
[问题4]此时为单一的弱酸溶液,若是单一的弱碱溶液呢,如0.1mol·L-1的氨水?若是二元弱酸溶液呢,如0.1mol·L-1的H2C2O4溶液(25℃,K1=5.4×10-2,K2=5.4×10-5)?
[问题5]当V(NaOH)=10mL时,即图中B点,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情况如何?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问题6]在pH变化图象中,介于A、B两点之间的任意溶液中,其溶质组成是否相同?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否相同?为什么?
[问题7]当pH=7时,即图中C点,此时溶液呈中性,其溶质组成情况如何?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问题8]当V(NaOH)=20mL时,即图中D点,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情况如何?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问题9]D点的溶液为单一溶质盐溶液,那么如果是Na2CO3溶液呢?
[问题10]Na2CO3溶液是正盐溶液,如果是酸式盐溶液呢,如NaHCO3溶液?已知NaHCO3溶液呈碱性。
[问题11]那么如果是NaHSO3溶液?已知NaHSO3溶液呈酸性。
[问题12]在图象中,D点之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如何?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否始终保持一致?为什么?
[问题13]结合上述分析过程,若已知某醋酸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则该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反思评价]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醋酸溶液中的实验过程,对单一溶液(弱酸、弱碱、正盐、酸式盐等)、混合溶液(弱酸和正盐、正盐和强碱等)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分清主次”,同时也将“三大守恒”合理地融合进来,从学生反映来看,复习效果是良好的。其次,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思维活力,促进团队意识,也纠正化学用语规范。此外,本课还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根据上述分析过程,请尝试分析将0.1mol·L-1 氨水逐滴滴加到20mL 0.1mol·L-1 盐酸中直至过量的情况”,以此督促学生进一步巩固提升。
四、结语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部分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元素化合物部分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更加关注学生思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笔者运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开展基本理论复习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该类试题的得分率有显著的提高。当然,针对不同的基本理论怎样设计更加合理科学的问题链,仍然是有待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江苏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化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11
[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3] 王露萍.试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J].化学教学,2011,(3)
[4] 黄光荣.问题链方法与数学思维[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
摘 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三个阶段潮起潮落的发展演化与内在轨迹显示,行为主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一化学金属教学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分析 对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 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分析疯狂英语学习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在智育中的消极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a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思想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冲击与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演化对基础教育改革观念变革的启示》的相关课题: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2B
397);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S130049)。
关键词 媒体和技术;情境学习;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58-02
1 时代背景
媒体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好像孪生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对信息化社会中所衍生的“数字土著”们,媒体与技术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媒体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技术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媒体却又是日新月异。它们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最终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从最初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原子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观已经不陌生了。而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的确确又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 H M)是当代系统论述媒体问题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曾经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书中提出三个关于媒体的观点:首先是媒体就是信息;其次,他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此外,他认为媒体有凉热之分[1]。这些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过强烈轰动,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正如他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对他们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需要,1993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实质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祝智庭,2001)[2]。这之后美国先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心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计划)、学习资源建设(2000年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2005年计划)和促进教育变革(2010年计划)的发展途径。直到今天,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成为了载体与典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数并茂)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2 教育媒体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逐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视觉教育、再到视听教育、以及视听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的正确使用逐渐成为合理使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诸多经典视听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献中,前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戴尔及其名著《教学中的试听方法》描述的“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当时以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如图1所示,“经验之塔”提出了视觉教具层级分类模型的发展,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验依照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说明人类学习经验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经验,再到中部“观察经验”,最终能上升到顶部“抽象的经验”,甚至发展到最简单的语词或数字符号的布鲁斯・乔伊斯等人在其《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3]
总得来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是对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任务,找出现存的教育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按照教育媒体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传统常规教育媒体,有印刷材料、图片、黑板、实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类是所谓的光学投影教育媒体,主要指幻灯、投影和电影;
第三类是所谓的电声教育媒体,主要指扩音、无线电收音、录音等;
第四类是所谓的电视教育媒体,包括电视接收和监视、电视和摄像等;
第五类是所谓的计算机教育媒体,有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网络。
现在的应用主要是将计算机与前述各类媒体的功能都整合起来,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3 情境学习理论
对情境理论要从生态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下来进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讨论过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原则,那就是,人的头脑中存在无需中介性变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为对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补充,人们提出了功能主义,它假定心智状态作为系统一个功能而存在;最后,关键是系统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组成系统的材料,因而使系统(不一定是人脑)可以产生心智状态(Fordor,1994)[4]。
一般说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探究式和情境式这三种。那么,在情境学习理论下如何来引导教学模式正常地运行呢?例如,当代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知识载体的自由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有机体―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和互惠的关系。应用到学习理论,就是莱夫和温格的合法边缘参与(Lave和Wenger,1991)。这种假设也更加说明了媒体是传递信息载体,同时媒体也是人体延伸,特别是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因此,以现代化媒体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关注的焦点。
4 数字化校园
中国国内的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术创造和支持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开发,来完成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是以网络为载体,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处理为数字资源,同时开发和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来源于“E-Campus(数码校园)”,要求网络基础、环境(设备、教案等)、资源(图书、课件)和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数字校园这四大系中,应用支持系统是校园数字化的核心[5]。目前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研发基于最新、最具发展前景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云计算,建设基于云环境中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与此同时新的尝试已经开始。由于手机通信已经发展到4G时代,它在传输声音和数据上大大超过前代,同时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线漫游。正是新通信技术的革新,使新的传播媒体也迅速进入校园及社会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别是高校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数字化社区的组成部分。
5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最基础的信息应用技术建设,直到今天,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同教学和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是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却没因此止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仍然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整个社会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任何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已经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任何媒体和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称作冷热媒体与新旧技术的交互,但是整个周期内人们使用他们所积累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新的周期内,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如何支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进,是值得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瞿葆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自主创新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一、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几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研究目标。
(一)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
针对课题组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就“语文课程标准”“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等材料进行研究。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做好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整体安排,分阶段进行,组织相配套的研讨课、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家长会、卷面调查、学生竞赛活动,及时总结、调整试验的计划,及时交流、推广实验的经验。
(四)课题进入课堂,语文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计划及任务,通过课题交流会议,促使每位成员都明确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相关内容
(一)理论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1.确立研究主题,组织学习讨论
2.制定、论证实验方案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1.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⑴分解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⑵加强课题规范化管理;
⑶阶段性调测评估。
2.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9年2月)
为重点实证研究期,在上述研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开展深入研究。
3.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完成实验中期报告,并予以必要层次鉴定,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总结经验、成果鉴定及推广
3.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愿望
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所以举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对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视,特在五月底召开了以“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重要性。
2.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起家长的重视
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我们觉得与家长达成共识,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习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习惯
自主创新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2.指导学生制定自主创新的学习计划
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低年级以自主识字、读书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自主阅读和写作为重点,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努力的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3)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品质
1.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着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动笔。
2.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以大纲为准则,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问题,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质疑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时间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3.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抓好听评课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听评课计划主要分以下三轮进行:
①上好引领课;②搞好普听课;③组织好加强课。
四、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
2.本课题组成员学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3.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二,大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创新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
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
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
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
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
第四,开展学习竞赛;
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
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