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7: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早恋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思想教育情绪变化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2-02
目前,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只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们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代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当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中学生经历这个人生中关键时期的时候,需要周围人的关心和呵护,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关心,就会使学生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不能再关键时刻塑造起完整的人格,继而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早恋、暴力、孤僻等……所以,加强对中学生青春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
一、目前中学生青春期阶段主要的心理问题以及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表明,中学生青春期主要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常见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大,喜怒无常、易怒,易气、意志力薄弱、或自卑自责,或自负自大、自暴自弃、思维缓慢、以及考试焦虑症、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且不稳定、自我心理承受力过低、沉迷网络甚至出现网瘾,初次之外,一些学生还会出现行为极端,思想偏激以及过早涉及感情问题等现象的表现。并在具体行为上出现喝酒、吸烟、骂人、打架、逃学、厌学、说谎、早恋等错误的行为。下面我们就列举出主要的问题加以研究:
(一)首先,在青春期时期,一些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发生极大的转变,一些中学生会从开朗活泼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自闭,有时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会发生在不经意之间,甚至不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物的逐渐丰富,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定位,甚至有时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不如身边的人,有时会觉得自己无法与他人沟通,总是把自己关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愿意向他人打开自己的心灵,对外界、对他人都存在着自卫和抵触的情绪,本来以前性格开朗活泼,但就会因为青春期的种种原因,使中学生的心理发生显著地变化,这一心理问题的长期发展会影响中学生的对外沟通和交流能力,同时会使学生变得自闭,保守,而且也会导致中学生的思想极端,偏激,这些不良影响会影响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不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其次,在青春期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就是叛逆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最根本原因是一组矛盾的存在,也就是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想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由于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大多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依靠他们去辨别是与非,对与错,因此在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就增强了中学生的期盼独立的意识,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不愿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想用自己的是非观去认识和决定事情,不想受到父母更多的干预,一旦父母对其的做法提出异议,一些孩子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尤其是对一些事物是非判断,更加不愿意听从父母的看法或建议,并有着强烈想要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愿望;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确定性结论习惯性持有异议,并经常对这些结论提出质疑,有时甚至会大肆的进行批评和诋毁。虽然目前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很强,但不得不说,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的不足,在社会上会经常碰壁,所以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从父母处寻找解决办法和帮助,再加上由于其年龄偏小,没有经济实力,在经济上难以独立,这就使得中学生不得不依赖父母。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就激化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这种心理也成为中学生青春期的一个典型性问题。
(三)在青春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早恋,早恋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成长,以及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阻碍,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就更加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劝阻,在他们眼里,青春期的爱情是美好的,而且他们也相信这种感情能够持续永远,他们现在喜欢的人也会是一辈子陪在他们身边的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不要在秋天做春天的事的道理。
二、进行中学生青春期思想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由于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导致中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现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许多不良现象,因此学校、班主任、家长应该了解并掌握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的教育技巧,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世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或事,保证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平稳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家长、学校应该多方进行努力与配合,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爱,从而避免其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针对早恋这一问题,家长和老师不要直接采取过于极端的方式进行阻拦,应该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使他们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分清主次,认真学习,鼓励他们把现在的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将孩子们所谓的爱情友情化,鼓励孩子与心仪对象先做朋友,两人一起努力,共同朝着目标进行努力,让孩子们从内心开始转变思想观念,把爱情放在次要的位置进行处理。
(三)面对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权威来压抑孩子,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要与孩子成为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性的方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经常与孩子谈心,共同解决好问题。同时老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带来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健全和完善的人格。
三、结束语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生理发生迅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在转变个人性格特点,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青春期同样也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学生青春期思想教育工作,是塑造中学生完整人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工作。所以针对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有关心理特点,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和引导孩子平稳,愉快的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陈文凤;田秀红.初中生性审美及异往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3年01期
[2]杨俊超;蔡景冬.发掘教育要素特性,开创中学“三生教育”新视野[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2期
[3]赵宇.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9期
【关键词】 婚姻与性治疗; 性感集中体验; 夫妻性生活; 家庭幸福指数
家庭婚姻中的性问题是困扰夫妻关系和谐的大问题,婚姻与性治疗是针对婚姻、夫妻关系与性问题特别是障碍,采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为方法的干预手段。目前,解决障碍的有效方法,国外大多采用性感集中训练。本课题中采用一种改进的新方法,这就是性感集中体验,辅以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验,全国有近百对夫妻接受了婚姻与性治疗。本文利用和谐婚姻追踪调查问卷,对于接受婚姻与性治疗的夫妻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研究,观察改善后对其婚姻关系的影响,探索婚姻与性治疗在促进婚姻和谐与家庭和谐上的重要作用。
1实验对象
本实验采集了80位接受治疗的男性患者的追踪问卷。他们除7位在2011年接受治疗外,其余都是在2012年接受治疗的;93.8%的患者为高中以下学历,只有5位有大学学历;其中67位已婚,年龄在25~50岁之间,13位未婚,年龄在25岁左右;皆因自觉障碍问题而就诊,经检查和诊断,采用性感集中体验为主,辅以心理咨询和药物进行治疗,均接受5~7次的治疗。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对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使用卡方χ2检验的方法,P
2实验结果
2.1婚姻与性治疗对患者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效果
在改善性生活是否和谐(性生活和谐是以被试经治疗前后对比性生活状态的满意度自评)方面的疗效如表1所示。
4讨论
本课题的目标是探讨婚姻与性治疗对于建立和谐家庭的作用[1-8]。在家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中,性生活的不和谐是重要的一个原因。要想促进家庭的和谐,必然要消除不和谐的因素。改善夫妻关系,促进性生活的和谐,解决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成为心理疾患的障碍就成为我们此项研究的当务之急。
有些观点认为只要两人有感情,性生活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婚姻中性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的评价,出现了严重的低估[1-3]。约80%的男性认为性生活在婚姻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30%的男性认为性生活的比例应该在80%以上,而70%女性也认识到了性生活的重要性,20%的女性认为婚姻中性生活的质量所占的比重超过了80%。通过对80位受访的男性患者追踪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婚姻与性治疗在性生活质量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治疗,夫妻性生活和谐的比例由初诊时的68.8%上升到93.8%,婚姻与性治疗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夫妻性生活;患者阳痿的比率由初诊时的73.8%下降到38.8%,对患者阳痿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治疗后发生的比率也显著降低,由初诊时的86.3%下降到70.0%,的症状发生了显著的改善;治疗后对性生活质量改善的结果显著,性生活不和谐的比率下降为0;治疗后每月次数增多,产生了显著的改善;现在的水平也有所提高,现在对性生活的要求增多,兴趣增强;总体来说,经治疗后,患者自评,好转率达到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婚姻与性治疗对患者性生活方面实质性的改善,那么经过婚姻与性治疗对患者婚姻家庭生活各方面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表现在对夫妻之间的信任关系上,婚姻与性治疗使夫妻相互信任的程度提高,总是能信任对方的比率由初诊时的48.8%上升到81.3%;其次,也促进了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总是能交流沟通的比率由初诊时的20.0%上升到45.0%;第三,也有利于减少夫妻之间的争吵,原来时有发生的争吵比率由96.3%下降到72.5%;第四,婚姻与性治疗后患者对自己婚姻现状评价为幸福的比率由初诊时的68.8%上升到93.8%;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经过婚姻与性治疗,患者倾向于给自己的家庭幸福生活给予更高的评分。
在我国,随着婚恋观念的变化,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1-6,9-12]。性生活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婚姻家庭的幸福指数和夫妻之间的感情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内涵。从我们的追踪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婚姻与性治疗不仅对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有实质性的改善,而且对建立和谐家庭,促进家庭幸福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胜昔,吴露萍,陶林,等.深圳青年男女婚恋观念和调查报告.中国性科学,2011,20(9):40-44.
[2]胡序怀,陶林,何胜昔,等.深圳流动人口择偶模式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11,20(10):39-45.
[3]孙龙.流动人口的婚姻与择偶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7):23.
[4]孙琼如,叶文振.国内外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2010,16( 6):104-115.
[5]甄宏丽,胡佩诚,陶林,等.女性主观性唤起状态下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96-400.
[6]甄宏丽,胡佩诚,陶林,等.男性性反应中注意力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877-880.
[7]陶林,忽新泰,何胜昔,等.在计生服务机构组建生殖与性医学科的理论探索.中国性科学,2009,18(10):18-21.
[8]陶林,忽新泰,何胜昔,等.在计生系统发展生殖与性医学科的经验.中国性科学,2009,18(11):6-8,15.
[9]胡序怀,陶林,何胜昔,等.深圳中学生性健康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中国性科学,2011,20(8):28-31.
[10]胡序怀,陶林,张玲,等.深圳中学生早恋发生及影响和关联因素调查.中国性科学,2012,21(1):32-37.
“90后”大学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90后”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符合时展规律的新型管理理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
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5 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91.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弊端。
6 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创新与探索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
7 人际交往靠网络
调查显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数“90后”会表现得慌乱和手足无措。
二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免产生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 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是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承认,自己在进人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情感是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思维独立,过于自信 “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快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显著增强。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浓厚,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喜欢挑战、思维活跃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历史使命的召唤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面前,“90后”大学生面临的矛盾更尖锐,内心的冲突更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4 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而面对心理问题,多数“90后”选择逃避,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5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及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性,如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和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习性则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
6 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世界所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荒废学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7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这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内心焦虑、无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四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分析
1 针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对策
老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学生遇到问题后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快地适应、感觉到爱并产生安全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使之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 针对父母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使之成为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人。敢于让孩子多吃苦,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快乐,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为之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只会抹杀掉孩子的独立性。
3 降低对网络过度依赖的方法
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使之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对网络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长处,摒弃弊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分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从而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要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
4 轻松减压,缓解情绪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出客观的、可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5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6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在校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让他们在步人大学校门起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化解自己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而产生的诸多疑惑,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90后”是时代造就出的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宠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思考,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21世纪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代“90后”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迎接困难,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施福新.大学生四种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载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18 -11-12.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9所省属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264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64份,有效率为93.3%。其中男生占45.3%,女生占54.7%;一年级学生占17.5%,二年级学生占34.7%,三年级学生占28.2%,四年级学生占19.6%;本科生占68.3%,专科生占31.7%。
二、调查结果
(一) 男女大学生恋爱基本情况
有26.9%的男生和43.7%的女生正在谈恋爱;有13.4%的男生和29.1%的女生谈过恋爱,但现在已经分手了;有17.8%的男生和11.7%的女生正准备谈恋爱;有17.5%的男生和25.9%的女生在大学期间不准备谈恋爱。
(二) 男女大学生婚恋年龄比较
1.初恋时间比较。13.0%的男生和5.7%的女生的初恋时间为初中阶段,且男生高于女生。初恋时间始于高中阶段的男女大学生没有区别,分别占23.3%和21.4%。而在大学一年级女生开始谈恋爱的比例比男生高出5个百分点,而在其他学龄段没有区别。
2.理想恋爱时间比较。有30.9%的男生和34.1%的女生认为最理想的谈恋爱时间应该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处于第二位的是在大学二年级,男生占26.2%,女生占26%,而认为在其它时间比较理想的较少。
3.理想结婚年龄比较。男生的理想结婚年龄平均为26.7岁,女生的理想结婚年龄平均为27.0岁。但是男女生的理想结婚年龄范围都比较大,介于法定结婚年龄与40岁之间,个别人选择在40岁以后结婚,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4.与配偶最理想的年龄差比较。有近一半的男生和女生都认为与配偶最理想的年龄差为男生比女生大3岁以内,还有25.6%男生和15.9%的女生认为男女年龄相差3岁以内即可,对年龄没有要求的男生占6.1%,女生占4.2%,但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女生比男生大3岁以上。
(三)男女大学生恋爱动机比较
男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虽有一定的差别,但主流是好的,有44.8%的男生和50.5%的女生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爱情,建立家庭。但有6.4%的男生谈恋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理的需要;有21.2%的男生和10.6%的女生是为了寻求刺激、摆脱孤独;有8.4%的男生和7.1%的女生是为了积累经验;有17.2%的男生和23.5%的女生是为了证明个人的价值等不正确的动机。
(四)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比较
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较大的差别,他们首先都看重对方的人品,在回答问卷时有47.1%的男生和54.5%的女生选择了“首先考虑对方的人品”。在其次考虑的因素中男女生有了显著的差异,男生看重的是对方的相貌,而女生看重的是对方的能力,第三考虑的都是孝敬父母及个人修养。对于男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历、身高、性格、事业心等女生也比较看重,但不是主要因素,而男生对于女生的性格、性感及温柔贤惠情况比较看重。
(五)男女大学生恋爱道德观比较
男女大学生在恋爱道德观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有一半的男女大学生认为三角恋和多角恋是不道德行为,应尽快选择一个;有35%左右的男生或女生认为恋爱自由,无须指责,而有15%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可以优中选优或者是更刺激能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对于婚外恋有23.9%的男生和15.7%的女生选择了“只要不破坏家庭,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在恋爱期间发生过性关系的,只有11.4%的男生和15.5%的女生认为一定要结婚。
(六)男女大学生性观念比较
男女大学生对婚前和同居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85%以上的男生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主动性,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婚前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完全是个人行为,无需别人指责”,而女生持这种态度的也占70%左右。男生对恋人对自己的性暗示和性要求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而女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虽然处于被动状态,但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对方或处于默认状态。传统的观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淡化,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恋人或配偶曾经和他(她)人有过的。
(七)对取消禁止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规定的态度比较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有关规定,对于这一举措,男女大学生普遍认为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表明了国家对大学生更加尊重,深知这并不是提倡在校大学生结婚,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但对在校期间大学生结婚的态度上,男生赞成结婚的要比女生高出7个百分点,分别为13.0%和6. 2%,而有45%左右的男女大学生都选择了顺其自然。而在问及是否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时,有1.4%的男生和0.5%的女生选择了肯定会结婚,绝对不会结婚的男生占52.3%,女生占70.9%。
三、结论
男女大学生在婚恋时间和恋爱的动机上存在许多共性,表现出早恋的倾向和爱动机多元化,理想的结婚年龄均为27岁,理想的年龄差为男比女大3岁以内。男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人品是男女生首先看重的,其次男生看重的是女生的相貌,女生看重的是男生的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孝敬父母。男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观有一定的问题,有大半学生对三角恋和多角恋比较认同,甚至认为是正常现象,对于婚外恋有20%左右的男女大学生表示不破坏家庭是可以接受的。男女大学生的两性观念比较开放,且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和主动性,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恋人或配偶曾经和他(她)人有过的。
参考文献:
1.杜林,风笑天.婚恋观和恋爱现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6(2).
2.唐昆雄,贾付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贵州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调查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12).
3.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9).
1 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于漪老师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时下的大语文教育要求教师们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以课堂教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比如当今的人口资源、环境污染、自然保护、城市开发、网络纵横、克隆技术等更大问题,还有诸如打假、反腐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要让他们了解。还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文物、园林建筑等都要涉猎,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其身处斗室而心知大千世界。这样,学生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从而拥抱整个世界,激起创作欲望,一吐为快,洋洋洒洒,假以时日,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能潜滋暗长,创新的灵感就会随时迸发。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2.1 做学生的好向导,写作的领头雁。
在作文教学中,归根到底,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首先,教师要勇于与学生一起“下水”甚至比学生早“下水”。身教胜于言传,与其实不然站在岸边指点,不如亲自下水示范,只有“深入虎穴”,方能味其甘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写作。从不动笔的老师很难让学生信服。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选文必须切合作文实际,必须向学生强调,优秀作品都体现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赏析其选材、构思、主题乃至语言,给学生以启迪,从而领悟作文就要体味生活,多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用心之锤、纸之砧锤炼生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关键要指导学生读好书,读精品,根据实际可选择精短散文或小说。写作基础差的,应以范文或优秀习作为主。还可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纸、看电视、听收音机,并定期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鉴赏、思辩能力。
2.2 把题目命在学生心坎上。
“题好一半文”,命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质量。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命题要激发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把题目命在心坎上,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3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3.1 鼓励学生勤写随笔。
写随笔是提高作文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叶圣陶说:“我手写我心。”写作的外延等于生活,而随笔恰恰相反是生活的结晶,与学生的思想密切相联。学生如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那么写作不再是苦差使,而是一种情感的渲泻。不少佳作正是长期记录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激情如鲠在喉时,往往文如泉涌,下笔千言;而有时文思枯竭,搜索枯肠都不得,这就是写作心境的重要影响。写随笔则是优化写作心境的有效途径。不限制时空,篇数、题目、内容的随笔,自然能让学生在高涨的写作心境中自由驰骋,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哪怕是一些句子和段落。这些“抓拍”下来的瞬间的心态和思维的火花,非常可贵,日积月累,将是一笔富足的写作资源。学生拥有了足够的素材和对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就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游刃有余。如果再辅以到位的讲评,热情的鼓励肯定,结构立意、语言方面的点拨,并推荐优秀习作发表,久而久之,学生文字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兴趣浓厚且信心大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笔者所教学生,初一时多是亲情友情,同学纠纷;到初二时,已经能从运动场上看到“失败未必不英雄”,也能对诸如“网络时代”、“新人类现象”、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到初三时,“早恋问题面面观”,“绿色生活之我见”,则是信手拈来,颇见功力,那新颖的观点,透辟的理解有时令笔者拍案叫绝。一旦“瓶颈”打破,学生很快便能登堂入室,探骊得珠,议论文、说明文、甚至是诗歌、小说等文体也能得心应手起来。
3.2 形式多样,激趣促文。
关键词:主体性;整合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86-01
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话理念的实施:强调对话的主体性,注意对话的整合性,实现对话的创造性,臻于对话的愉悦性。
阅读实质上是通过“对话”,将“第一文本”转变为“第二文本”的过程,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必不可少。
一、重视“对话”的主体性
在阅读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因为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一)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对于学生,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生命运动。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阅读活动,阅读对象是人类文化的杰作,那么,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传承文明、提升自我的过程。这样的读书就构成了对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而“物我的回响交流”也许更能显示“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的实质:既然是“对话”,就不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的灌输,读者的被动接受,读者也会有“回响”。正是在“回响”中,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二、重视“对话”的整合性
在阅读对话中充分发挥学生“对话”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能“说话”,进行“对话”。然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社会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将这些“对话”关系进行整合,以服务于阅读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的意义。比如,初中实验教材将4篇写狼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蒲松龄的《狼》写狼的凶残、狡黠,毕淑敏写狼的聪明、神勇,《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狼的兽性,《狼和鹿》又告诉人们打狼引起的生态平衡。然后,从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角度提出了8个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研究,再撰写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无需经过教师的“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实现“审美期待”,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是新课程合作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大有必要,至少有以下三点益处。一可激发兴趣,增加自信。学生的阅读,亦是张扬自我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自我,凸现个性,或组成阅读兴趣小组。二可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增进了解,形成阅读惯性,或开展阅读心得交流。三可相互砥砺,不断提高。“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晤言一室之内”,“针锋相对”地辩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进行阅读个性“秀”,取长补断短,不断进步。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走向开放、走向合作、走向交往是时下阅读教学的方向和主要形式。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
(三)学生与社会的对话。学生与社会对话是新课程探究学习理念的体现。“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社会对话,旨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吸收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初三语文有“爱情课”――《泰坦尼克号》
罗斯:我爱你,捷克。
捷克:你必须赏我这个面子……答应我,
你要活下去……你永远不要放弃……
无论怎样没希望……
现在答应我,永远遵守诺言。
让学生模拟爱情对白,明白什么是坚贞伟大的爱情。因为中学生早恋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显得很有必要,这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有裨益。
三、重视“对话”的创造性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枝头盛开着多少杏花?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园墙用什么建成?有着怎样的高度?以及诗句中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着怎样的审美意义……所有这些,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对话”。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自由感悟,自主表述,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色彩斑斓”,这样的阅读感悟才能“多姿多彩”,才能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得到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
阅读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这种愉悦的新境界,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已经描绘得如此美丽: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心灵鸡汤 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教学是有关生命教学,而生命教学重要内容是健康教学。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提出的这一理念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35%的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考试焦虑、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这些问题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阵地,而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心理和行为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生物教师应该有效地挖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学生适时地奉上“心灵鸡汤”。
我根据生物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总结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生命价值观等心理教育。
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其中自然界的无穷奥秘,生命现象的神秘莫测,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我们在讲授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道理,任何生物的生存都要在竞争中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来,人类也是这样,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每位学生都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在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后,学生了解了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懂得了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了成年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在学习视觉和听觉时,告诉他们视觉和听觉障碍的形成原因,出示了我国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数据统计及不同的致残原因,数字触目惊心,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最后,我向学生倡导为了救助病残,将来可以捐献自己的角膜、骨髓等器官。在交流中,同学们讲了上课时的感受,并决心将来也做器官捐赠者。
例如在讲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还是很困惑,既然吸烟吸毒有害健康,为什么身边还有那么多人吸烟。青少年的吸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青少年甚至把吸烟当成成熟的标志。我没有一味讲解吸烟吸毒的害处,而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回家上互联网搜查吸烟吸毒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毒副作用,准备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在课上,学生积极上台交流,师生一起学习。最后学生呼吁,为了自己、家人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保障社会安全,请大家一定要不吸烟,拒绝。
又例如结合《生命活动调节》和《动物的行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条件反射和学习行为的本质,尤其是分析了巴普洛夫的发射试验,明白了学习是后天,学习能力是不断强化训练而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而正常人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同,和后天的不断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在讲到生态平衡的调节时,可以给学生强调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二、结合生理学知识,重视青春期心理教育和性心理教育。
在初二生物课上,教师经常看见一部分学生偷偷翻阅《人的生殖》。这一现象表现出处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快速发展,他们的性意识萌动,性心理上表现出了神秘感和好奇感,对性知识开始感兴趣,十分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也有着较强的交往欲望,生物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现象。由于我国性教育严重滞后,性知识对于学生是个神秘的领地,由此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与性有关问题,如性犯罪、未婚同居等。为避免学生盲目地从一些媒体中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应把青春期性心理卫生结合学生自身的生理变化进行教育。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模型等帮助学生学习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通过介绍人体生理变化及发育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男孩遗精、女孩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要正确看待,不必恐惧和担心。结合受精卵的形成及在母体的孕育成长,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学生对这些生理现象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后,面对自身发育的生理变化,才能消除神秘感,才能够从惶惑、不安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感受生命的珍贵,同时破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改变其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从而真正懂得男女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认识到早恋的危害。预防艾滋病及其他性病,正确对待异往,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立志做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例如讲到人的身体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阐明我国为何实行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课堂上在分析了遗传病的成因后,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为何把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并非不讲人情,棒打鸳鸯。
三、利用实验课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心理素养。
在生物实验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每一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地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做《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和心脏解剖实验时,让胆子小的同学多参与动手活动,训练胆量;为自卑、内向的同学多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帮其树立自信心。比如显微镜下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因为在已讲解了显微镜用法之后,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较快地找到物象,这时,我就多让那些总不敢抬头的同学讲一讲看到的现象,并在详细描述之后,让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这样使他们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越来越有信心。例如,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之后,开展“新农村改造后生态资源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6—8名能力、性别、成绩不同的学生构成,并选出组长。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查阅资料、访问、实地调查取样、实验分析等环节,写出调查报告。最后,举办成果交流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从中学到了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得到了不断内化。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另外,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在实际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城市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
城市农民工子女是指非本市籍而在本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由于生活、学习和文化等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和城市规则格格不入,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造成各方面的不适应。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将一个自然人训练、教育、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通过与别人的接触和互动.学习并内化社会规范,而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最终实现个体社会化。社会化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了社会群体行为方式、并将社会文化内在化了的“社会人”,这一目标使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偏差行为
对“偏差行为”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主要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类:(1)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不遵守学校纪律,上课说话,小动作多,不按时交作业,考试作弊,顶撞老师,旷课,逃学,欺负低年级同学等。(2)违德行为,即不遵守社会公德。如公共场所不懂礼貌,不讲文明,说话带脏字;不爱护公物.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和废弃物,骑车出入校门口不下车,坐公交车逃票,不给老弱病残让位,拾遗不报等。(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违反社会规范的的行为,这种偏差行为更多的只是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常而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损害。如身着奇装异服,言行怪异,离家出走,早恋.吸烟,赌博,甚至吸毒,酗酒,自杀等。这些偏差行为大多是由轻微向严重型发展.如不即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最终使城市农民工子女更难以被城市人群所接受。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影响因素
社会化的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前者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决定着社会化的文化目标与内容。后者是直接对个人社会化起作用的环境.即受化者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最早的单位,几乎任何人都出生于某个家庭,家庭在客观上成为人生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其自身的诸多素质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是家长个人修养差。如不讲卫生,言行粗鲁,与人相处不讲究方式,夫妻双方经常吵架打架,有时甚至跟学校老师闹矛盾,骑车出入单位大门不下车,和门卫起争执,上公交车不买票或不给儿童买票,到超市白吃东西或顺手牵羊,赌博等。他们这些有心无心的错误,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而且成了子女模仿的消极对象.严重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是家长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农民工多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子女,更不必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了。很多家长甚至无力照顾好孩子的三餐闻题。把钱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至于孩子拿钱做了什么,家长就不闻不问了。有的孩子住地离学校较远,早出晚归,孩子学习如何,做了什么,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有精力过问。
三是家长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或因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工高中以下学历,85%以上的家长最看重的是分数,而对其它教育根本不重视。更有一些家长从自身的处境出发有“读书无望”的错误认识,认为“学多了也不一定有用”.至于养成教育,更是根本没考虑过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动辄训斥或打骂.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深入心灵.只是表面的管教,对孩子来说这种家庭教育几近空白。
四是家长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oo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l9.67%.月收入在500元一800元的占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人超过了1500元。而子女的学费。
借读费等超过一个农民工年收入的64%,这对于一个农民工家庭来说确实是一项庞大的支出。农民工在没有特别谋生技能的情况下。拖家带口进城工作.能在城市中生存下来很不容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为减少支出,选择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中,居室狭小,条件恶劣,狭窄的空间无法使农民工子女养甫皂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无法给他们提供追求更多知的机会.如购买课外读物,参加文化活动等。
(二)学校因素
社会需要系统地对新成员进行训练.而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化手段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它是社会化的专门职能单位…。由于经济困难,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在专门开设的简易学校,这些学校收费相对低廉,但是其软件设施与公办学校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弊端.例如:硬件设施不达标.安全问题难以保障.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籍管理难以统一,教学管理不规范等。即使在公办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差,会影响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业绩考核.这样就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不愿意接纳农民工子女,勉强接纳后也会不时流露出厌烦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待遇不同,在教育权利是不平等的。公办学校的同辈群体,即城市同龄人对其排斥,歧视也随处可见的。或对其谩骂、羞辱、孤立,或对其疏远、冷淡、嘲笑等。农民工子女面对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同龄人的排斥和学习上的困境,其心里支撑力相当薄弱。
(三)自身因素
一是旧有的生活习惯使然,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各方面差别都很大.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来自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家庭,他们无论是从农村转来还是出生在城市的,总是沿袭着父母旧有的生活习惯,如个人卫生脏乱差等。农村生活条件差,不可能时时洗脸洗手,更不可能天天洗澡,没有那么多衣服,就谈不上经常换洗衣服,他们把这些生活习惯带到了城市并习以为常.即使到城市后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节约的习惯仍然使家长舍不得为孩子在个人卫生和整洁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二是自卑感与抵触情绪,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父辈在城里社会地位较低,一些城市居民轻视农民工.甚至是农民工子女也会遭到歧视:再者因为农民工子女从小就缺少系统正规的学前、学校教育,在接受知识方面大多数不如城里孩子.在个人艺术特长方面,总体程度较低,相比之下,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秀面。容易产生自卑感;还有生活条件的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在穿着打扮、平时吃喝、学习用具等方面均不如城里孩子,有些情况下还会因此遭到城里孩子的嘲笑。这些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使他们在与城市孩子的交往中产生失落、自卑感,最终使他们产生白暴自弃或是逆反的心理。自暴自弃者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索性就这样了,不再进取;逆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处处和教师、学校、社会对着干,会成为问题少年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社会化,其养成教育的实施相对更困难一些。
三、对农民工子女实施养成教育的社会途径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框架下,影响青少年的发展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层系统中有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优化微观系统是基础
微观系统是与农民工子女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家庭是育人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这要求家长们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良好品质不需过多的说教,便可潜移默化在孩子身上;但是如果家长作风不正,精神上的污点也容易“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应该率先力行,做好孩子的表率。二是家长要关注孩子,教育孩子。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起重要作用。家长要用足够多的时间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转变和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做好家校衔接。教育儿童是全社会的事,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有义务帮助农民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如开办家长学校.开设符合实际的授课内容,利用家长会开展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家校联系本,主动与家长电话联系等。
(二)创造良好中间系统和外围系统是主阵地
中间系统直接参与的各组织之间的联系。外围系统是不直接影响对象的环境和单位。对农民工子女来说主要是指学校,学校是对全体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机构,学校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养成教育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学校和老师应本着积极地角度影响市民看待农民工子女.尊重他们的合法地位和权利,通过教育端正城市居民的认识,培育城市和农民工的亲和感,认同感,提供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交流互动交流的机会,逐步化解农民工与市民间的误解与隔阂。
二是要平等实施教育,同等标准要求。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开展的各项活动时,都要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抚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落差,让其克服自卑感,从心理上站起来。同时不能因为是农民工子女就放松要求,同样严格才能达到同样的目标,教育他们真正从自身做起,从良好的习惯做起.培养其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