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8: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言文学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其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展开了探讨。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 怡.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侯正林. 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2009(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文化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言的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韦国艳.浅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0.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承载着其他文化的知识体,没有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就没有我国丰富的知识世界。汉语言文学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展现着人们生活的价值,其中心内容是我国优秀文学文化遗产。汉语言文学代表着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表达。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就业难这个现实情况不断放大,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是日益苛刻,复合型人才需求走俏,当前的情况下,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需要一场改革,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实用性人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学而至用的素质教育,使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
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要点,这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有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足。长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变成被动,对于学习表现为兴趣不足,不主动摄取而被动接受,甚至出现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未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教程版本较老,并未及时作出更新,没有跟上现实社会的潮流和步伐。
2.2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学生和家长普遍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平时会说话写字,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足够应用日常生活,不想耗费过多的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上,同时,他们认为现在招聘单位青睐专业课好的学生。结果,学校也把主要精力向专业课程教学上倾斜,导致汉语言文学变成冷门,学生和老师对此教育逐渐漠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学校有所展示,并逐渐成为很多学科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知识点图文声并茂地展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进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学校依然采取教师灌输学生知识的单线教学手段,这样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明确教育的基本思想,端正教学的态度。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这个原则,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培养优秀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主体到局部做到统筹规范设计,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课程设计质量,增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结构体系是每个课程点以及课程内部结构有效而有机的结合,能否最大程度做好课程优化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就是要改革以往过时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做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当前的课程体系实际的应用价值。总结起来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实际应用为方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的课程设计要以此为基础,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我国经典文学知识素养。由于此专业的文化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做灌输式的文化传递,要不拘一格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评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前的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各种传媒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要对各种文化问题实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定教学创新意志,突破思维定势,勇于拓展思路,开辟出新颖的教育思路,行为上要专心实践,善于探索,不断总结和前进。
3.3转变教学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改变。从前的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当今社会,这些人才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主动去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精华。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人文科学列为了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足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么作为影响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无可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对人类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将业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大多数高等教育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育是为实践服务的,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业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能,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紧跟时代,设置有关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2)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结构规划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保持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最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3)稳定性原则。课程需要更新,但同时也需要维持稳定性。因为从文学的角度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专业中的一些基本课程是经过多年实践考验的,已经被证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中核心的部分,是必须保留而不能轻易取消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设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现状 教学策略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老化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是去主动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恶性循环,使得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削弱,甚至出现厌学心理。除此之外,课程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及时系统地进行更新调整,出现了知识陈旧老化,不能与时展更好结合等问题。主客观条件下,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缺乏创新性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这也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个性的发展需要来进行合适的教学。但是,就教育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办法,这不仅降低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严重打击了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学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只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没有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到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来很有趣味的一门课程让学生觉得只剩下了语法、词汇和写作这些东西,无形之中给学生戴上了枷锁。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所造成的。
二、教学策略探究
(一)逐步完善课程的结构体系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首先要做好社会调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在高专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加大比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延伸到其他学科,并将其与汉语言知识相融合。选修课内容可以包括哲学、艺术学以及新闻学等等。这样的课程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既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启发式和引导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综合采用:其一,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一种朋友之间合作的交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之中要有意识地去提问题,师生共同探索,解决疑惑;其三,自主式教学方法,当今信息科技很发达,学校要给学生充分提供图书馆全息信息通道、学分选修等平台,让他们去探索感兴趣的问题,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我们也应该积极利用这个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此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的特点,让课本上的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相结合,并展示在多媒体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来进行感悟。另外当我们确定讲课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课下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整理,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充实我们的理论,还要加强实践,真正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上也要掌握一些相关技能,比如新闻学和文秘等;第二,学习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上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性;第三,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我国目前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掌握新的知识理论,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成果。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是文明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它在促进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提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它的社会功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针对目前的这些问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更好促进学生发展,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汉语相关知识和文化,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的讲授,而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则基本忽略不考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在保障传递知识文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形成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发展情感、提高人文素质。
2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味的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是被迫的接受知识文化,而不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能动的交流,这种教条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但是部分教师过于这种教学手段,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传递,有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3.1培训教育理念,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信念。目前,高师院校的汉语文学教育理念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构建积极健康实用的课程体系。高师院校要将这些教育理念形成文件材料,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并切实的将这些教学理念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去,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杜绝浅尝辄止的学习后,教学依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学生的人文素质难以提高,不符合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汉语言文学是涉及到民族发展的基础学科,因此,其教学工作要遵循统一的直道思想和原则,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汉语言教师努力专研教法,发明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从课程改革的层面上看,要对教师的这种积极性予以肯定,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和实用性层面上看,很多教学方法的效果有待商榷,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只是为了改变教学方法而改变,并没有结合汉语言本身的特性和课程内容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课改需求,而任意改变教学方法,这与教育理念产生了背离,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掌握教学的实质,制定可行教学方法
目前教育届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实质众说纷纭,但对于汉语言教学的本质却达成共识,即主要由文字、文学和文化三部分递进组成,这三部分中,文字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基础,是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传承的载体,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字规范性的教学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汉语言文学知识,并不意味着指讲授汉语言文学的应试知识,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而是传递给学生今后能够应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汉语言知识。可见教师要从分认识汉语言教学实质,制定可行的方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数是教学的指挥棒。而高校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的,汉语言教学也从分数的高低转变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由表层知识传递转为文化内涵培养,基于这种教育转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