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口译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72-02
一、引 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但是口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从源语到译语的解码。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该明确口译教学的目的和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辅之以口译技巧的传授。
二、提高口译教学策略
1.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口译任课教师应积极热心于口译活动,具备丰富的口译实战经验,这对口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各种口译活动中应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是平日课堂上传授不了的。口译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是口译经验积累精华的讲授,而不是纸上谈兵。另外,口译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支持和鼓励口译教师从事大量口译活动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口译能力和口译教学的关键。
2.完善口译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开设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成功开设课程的原动力。传统的口译课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教材语言书面化、理论化,没有结合口译灵活多变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分离,素材不够真实,针对性较差,题材不够丰富等,这些方面仍需要改进。其次,口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模式单一,没有口译现场的气氛,学生易乏味,散失口译学习的兴趣。有些口译教师还以口译理论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违背了口译实践性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参与口译练习的机会较少。这些都是提高口译教学的障碍。再次,现在高校中的口译课程多半是以听录音――记笔记――跟读――复述――口译这一程序来进行,缺乏新意,并且录音并不能完全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训练气氛,所以应加大现场模拟口译实践的力度。尽管这样的练习给学生的压力很大,但是却能给予学生亲身体验口译实践,从而领会和掌握许多口译技巧和经验。最后,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高校的口译课学时只有32~36学时。这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远远不够。以这样的课时来开设口译课,教师在课上只能草草带过一些理论的讲解,并不能深入开展强化训练,学生也只能大概了解,不能精听精练,慢慢也就丧失了口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于以上几方面的不足,我们应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口译特点,加强口译训练,增加课时数,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缜密、科学、规范地进行口译课的课程设置。
3.教导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
听力、语音、语法、阅读、口语等是口译学习的前提。然而,在口译课的技能训练中,很多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帮助和纠正学生语音错误、语言障碍方面,致使口译训练中断。口译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学效果,也达不到口译训练即时性的目标。因此,在开设口译课前,通过必要的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的基本能力,让学生了解口译的特点、技能、译员的素质等是开设口译课的必要准备程序。
4.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
口译必备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是指译员自身具备的翻译技能以及一些通识的知识,如:会议安排、应变技巧、词汇积累、语言结构和用法、理解和表达能力等。专业知识指口译涉及的某些特定的领域,如:政治、财经、法律、教育、医药等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这两种知识,口译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口译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口译的通识知识和口译技能,如:笔记记录技巧、复述跟读技能、即兴表达技巧、口译基本转译技能等以外,还应该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专业知识,以便学生能更加轻松、熟练地应对各类口译的挑战。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是提高口译整体质量和效果的奠基石。
5.增强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
“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自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口译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由此可见,口译课作为为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入门课,应该首先让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地进行口译训练的习惯,了解口译的特点、过程,改变学生陈旧的翻译观念,培养科学、刻苦、孜孜不倦的翻译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口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如:数字的口译、复述、短时记忆训练、公众演讲和逻辑思维训练等,辅之以口译理论的讲解,如:转换、增减译法、调整重组、分合译法等。口译内容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题材为主,如:外事接待、商务洽谈、旅游观光、会议洽谈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翻译理念和意识才能进一步增强。
三、口译能力的培养
1.听力与记忆笔记训练
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听力,是译员获得源语信息的唯一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源语,理解、分析、重组、最后表达为译语,这一系列过程的基点就是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听力能力。听力训练分为课内听力训练和课外听力训练。课内听力训练以泛听和精听为主。泛听指能概括出所听内容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说话者的语气、态度、立场等。精听是指能就某一特定的信息加以逻辑分析,如:日期、地点、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学生边听边复述和跟读。课内听力训练由教师掌控、监管和辅导。课外听力训练以学生自己为主,坚持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收听一些有用的新闻、财经、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如:收听BBC、VOA、中国国际广播或者收看CCTV9的电视节目等,以便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从这些新闻性和时效性较强的节目中获取有用而丰富的知识材料,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忆是保证口译准确性的关键。而口译笔记的技能训练是锻炼短时记忆的方法之一。口译笔记的记录要素,即注意力的分配、句子之间的逻辑词汇、笔记符号的创造与熟练运用,都对口译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笔记能即时补充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不足,让译员掌握口译内容的关键词汇、细节具体的信息,如:年份、数字、专有名词等,从而保证口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口译笔记符号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口译笔记技巧,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2.各种口译技巧训练
学生应具备的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跟读与复述、笔录和现场模拟技巧。跟读复述训练主要是以短句、长句和段落为主。复述练习是训练识别意义结构的有效方法。锻炼培养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意义结构而不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上。循序渐进地由中文复述过渡到英文复述。在段落复述训练中可以加以笔录训练,简要记录下所听内容的关键、重点词汇,从而增强记忆能力。由于大部分的口译教材都缺乏真实性,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现场模拟口译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现场应变的能力。安排部分学生充当观众,部分学生充当译员,且轮流交换角色。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录像,以便对训练效果作出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场口译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3.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
口译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的程序、特点和性质,提高口译技能的意识。在大量的实践中训练口译技巧。在关键的听辨过程中听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听取信息就意味着听取意义、接收和分析信息,即理解的过程。没有理解,就无从口译。因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口译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扩展,还包括专业知识、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加强和扩充。其中,进行快速、准确的逻辑分析和推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判断生词词义、段落划分和归纳段落大意以及顺应发言者思维来实现。同时,专业术语、行话、缩略词等的记忆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终阶段。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区别,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熟悉两种语言句式的相互转换是译员流利地用目的语表达的前提。此外,译员的体态礼仪、表情动作、语音节奏都要完美恰当。教师可通过各种公众演讲、即兴演说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口译真正起到沟通的作用。
4.双语思维能力培养
口译员应具备双语思维的能力,并能在双语间进行娴熟的转换。由于学生学习汉语在先,对英语内容的理解受到约束,形成固定的单语思维的模式,所以在理解时很难透过表层理解信息的深层意义。因而,在学生的口译训练中会出现中式英语表达和不地道的汉语语句现象。打破源语的思维模式,建立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是口译训练的中心。教师可通过口译断句练习、段落重组和切分等训练来培养学生双语语言和思维的转换。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专业是培养口译人才的重要基地。口译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口译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双语基本功,牢固掌握口译技能,因地制宜,强化训练,真正改进口译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2 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30~32
3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教学目标方法
口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对某些议题的探讨深入广泛,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口译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口译任务。目前,我国口译员培训主要集中在各外语院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语言背景,非语言背景学生仅占极少比例。这种专业背景过于单一的学员组成,造成我国口译员队伍的专业背景过于单一,不利于我国职业口译员队伍自身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非常必要。本文主要探讨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内容、步骤及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1.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这种工具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而思想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个体不同而不同。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专业,比如生物工程、医药、汽车工程等,英语仅仅是他们的一个工具。理论上讲,语言水平等同的条件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本专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信息时,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英语专业学生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正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其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极大地挤占了英语语言的学习时间,英语课程及课时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及课时数量。到了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大量各种专业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挤占英语课程的课时,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ESP)大多数高校每周只有2课时,数量上更是无法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不难理解,整体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不及英语专业学生。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语言方面的劣势使得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不能照搬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口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遵循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多种。Pchhacker认为,从历时的角度看,口译最为明显的分类标准是交际的社会语境(thesocialcontextofinteraction),即口译发生的情景(setting)。按此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商务口译、外交口译、军事口译、法庭口译等。按照口译所需的技巧和知识可分为会议口译和一般口译。会议口译包括交替传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Interpreting),需要完整全面的口译技巧、多领域的知识和极高的A、B语水平。一般口译可以简单概括为商务口译(In-houseInterpreting)和陪同口译(Escort-Interpreting)等。对于一般口译而言,交替传译技巧就可完成任务,语言水平要求低于会议口译,一般只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社会对不同口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不尽相同。如果把口译人才总需求比作是一个金字塔形状,那么,对一般口译人才的需求就是庞大的占总量达80%的金字塔中底部,会议口译人才的需求仅仅占为数极其小的塔尖部分。
综合考虑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优势、课时少的现实,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比较合适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在提高学生的A、B语水平的基础上,主要传授交替传译的入门知识,训练其交替传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技巧,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并从中发掘人才,为更高级别培训(如会议口译)输送后备力量。
二、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内容
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培训,仲伟合认为口译教学的内容可以综合概括为三个模块,即: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口译技能板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而言,应该以大学四年不同阶段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为语言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重视语言水平提高和口译技能教学甚于百科知识教学,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托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采取语言(英语)知识+口译技能的模式。
口译是一种耳听口说的活动,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口译语言教学的内容当然也应重视口头语言。这种口头语言包括A语和B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需要提高的无疑是作为外语的英语口语(B语)。但是,作为口译教学内容的B语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口语课教学往往注重日常生活情景常用言语的教学,如商店购物、机场接人、餐厅就餐等场合使用的日常表达用语,属于生活口语类。在口译活动中,译员虽然也需要这类口语,但是仅掌握这类口语是无法完成口译任务的。要想做好口译工作,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口译工作言语”。这是一种在社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为了某种工作之故而使用的特定的口语。与生活口语相比,因为使用的交际场合常为正式或者半正式,它的语级较高,可启用正式或者庄严语体;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信息量较大较浓缩不易记住需要比如笔记等口译技能帮助记忆;用词较为严谨,甚至在某些层次上很专业化,比如使用一些生僻的技术用语,这些场合惯用的套话等。“口译工作言语”在生活中几乎很少使用,却是译员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和提高的。
因为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一般口译人才,需要用到交替传译技能,所以技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听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辨别;口译短期记忆训练;口译笔记;目的语信息重组;演说技巧;数字传译技巧;译前准备技巧;协调能力训练等。各种技能的训练方法不尽相同。比如短时记忆训练可以通过复述练习、影子练习等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包括当众中英文演讲、就给定的主题和情景用中英文描述等,而笔记技能教学包括笔记符号的选择,链接关系的处理,笔记的布局原则等。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的英语学习可以分为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学生的专业课开设较少,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多数高校周课时一般为四节到六节。提高阶段,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多数高校的英语课时被压缩至二节,英语学习进入专业英语学习(ESP)阶段,英语教学强调英文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运用,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很多高校也鼓励开设双语(英汉)专业课程。这种以内容为教学重点的课程(content-basedcourse)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做是提高阶段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受专业课程的挤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不论在基础阶段还是提高阶段都是较少的。口译教学安排应该尽可能结合英语课程进行。基础阶段,学生英文水平有限,还不能进行全面的口译训练。但这并不是说不能进行任何的口译技能教学。在此阶段,教授某些口译技能不仅可以进行,而且能够促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同时还能够减轻提高阶段口译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压力。但是这时的口译教学只能算做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的辅助手段之一。在提高阶段,口译教学应该结合该阶段开设的专业英语(ESP),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强化口译技能和B语作为工作言语的教学。这时,口译教学为主外语教学为辅。下面详细阐述。
1.基础阶段
在基础阶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一些口译技能训练,可以促进英语教学。这些技能涉及口译的各个环节,涉及听解、记忆、笔记、表达、译前准备等操作过程。
在精读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合适的口语语篇特征鲜明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口译技能训练。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课的课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于2001年9月21日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身份,请学生特别注意讲话是在9.11刚刚发生之后不久,作者发言的场合及目的听众组成等背景知识,让学生在看课文之前对课文内容等进行预测,然后对照课文检验预测的准确程度进而讲解译前准备的口译知识。进入课文讲解阶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篇特征,逻辑结构等,熟悉此类讲话的结构措辞等。讲解完毕,引导学生进行断句、口头翻译成汉语等视译训练。为巩固学习成果,可以提供更多同类型讲话,供学生进一步练习。
口译员在工作现场的听解要求比一般人日常交际过程中的听解要求更高,更全面。不管学生将来是否继续口译学习,掌握口译员的理解技巧对其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应对各种学生最为关心的听力考试及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等都将大有裨益。在听力课上可以融入口译听解技能教学,包括训练学生通过积极地听取材料有效理解不同的语体、分析其中蕴含的信息单位以及信息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脱离词语的束缚获取其中蕴含的意义、遇到数字、术语、模糊点等时如何应对等。随着听力课程的推进,听力材料的内容在不断加深,材料长度也逐渐增加。比如到了二年级有些听力教材的单篇材料长度达到将近400单词。受人类工作记忆容量(7+2个单位)和保持时间(2~15秒)的生理限制,即使学生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信息,也难以在听完后全部记住,如何记住理解了的信息以应对相关考试(比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部分的句子听写)就成了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时,口译员的脑记和笔记技能就可以融进听力课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讲解笔记符号的选用,如何做笔记最为省力,最应该记什么等,并结合材料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记笔记的意识。
当众清晰简洁流畅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任何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才能之一。口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要求大家当众阐述观点后,不妨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引入公共演说技能的教学,就语速与语调的控制、如何纠正不良表达方式等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
当然,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打好语言基础。口译技能教学只能见缝插针进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时也为其进行后续的口译学习准备条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提高阶段
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对部分英语程度较好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口译训练的条件更为成熟。首先,其时这些学生大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文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更为扎实;其次,学生英语学习进入提高阶段,专业英语课取代了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比例扩大,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这些都为口译教学的正式开展准备了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口译教师解决了专业术语方面的难题。这时,口译教学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脱离,单独开设。教学对象也不应该再是全体学生,而是英语程度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口译人才,而非单独的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口译知识技能和进一步提高B语水平。
此阶段,口译知识技能的教学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微观方面包括上面所说的口译分项技能,比如听取与分析技能、短时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表达能力、译前准备技巧等。这些技能在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只是有选择地作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手段穿行,并非教学重点,学生难以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到了三、四年级,口译教学应该全面地加强训练上述各项微技能。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其他类型口译教学,如采用复述练习、影子练习(ShadowingExercise)等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理解过程中的词语脱离练习等训练学生的听取与分析技能等。
宏观方面教学主要围绕如何训练学生把上述各种微观技巧协调运用于具体的口译任务。教学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因为该类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掌握一定交替传译技能的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所以,设计选择口译任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可能的就业领域、甚至该领域内、行业内经常需要口译的场合(setting)等因素,选取一些典型的出现频率高的口译情景进行设计。
至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尤其是B语言水平虽然与基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一个合格的译员所需要的B语水平相比依然有相当的差距。口译教学依然需要非常重视学生B语水平的提高。不过,这时的英语教学与基础阶段有所不同。首先,英语语言教学不再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而是融入口译课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教学生译前准备技巧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口译任务对可能遇到的词汇术语等制作并记忆词汇表,进行听取与分析技能教学时让学生分析不同口头语篇熟悉其逻辑结构等。其次,这时英语学习的内容由基础阶段的普通用语为主转变为“口译工作言语”为主,是学生所学相关专业领域的典型口译情景所需的典型工作言语。比如,企业产品发表会,公司开业典礼致辞等场合的常用语体。
本文作者:贺婷婷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外语系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认为,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理论是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能达到准确的目的,而交际翻译能达到简洁的目的。根据纽马克关于翻译方法的V型图,语义性翻译更重原语,采用的多为词对词或直译方法;而交际性翻译更重译语,采用的多为归化或意译方法。口译的特点及口译教学的要求按照所要完成的任务,口译可分为会议传译、陪同口译等;按照进行的形式,口译可分为同声传译、连续传译等。会议传译可采取同声传译或连续传译的方式。陪同口译和电话口译则一般采取连续传译的方式。少数高校同时进行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教学。大部分高校则由于设备和师资以及学生口译能力的限制仅开设连续传译的课程。然而,对学生进行陪同口译和会议传译(口译的两种主要形式)的训练则是口译专业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陪同口译和会议口译的不同特点陪同口译是指译者在接待、商务、旅游、参观、游览、购物等活动中提供口译服务。会议口译,顾名思义,是指译者在国际会议、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中提供口译服务。陪同口译发生的过程一般是活动的,较为非正式的,译员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有效快速地向目标语接受方传递源语发出方的信息。译员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交际翻译。会议口译一般发生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译员的翻译较为书面。因此,译员翻译的形式更靠近语义翻译的范畴。交际翻译与意译的关系以及语义翻译与直译的关系交际翻译集归化及意译的优势。意译是指译员抛开原文的束缚,理解原文的意思后,采用意译的方法,以白话译出。意译与交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使译文对目标语受众产生相同的效果。语义翻译集逐字翻译和直译的优势。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直译和语义翻译的相同点在于在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
针对陪同口译有效快速的特点,根据交际翻译的原则,陪同口译的训练和教学中可侧重意译的方法;针对会议口译内容较为正式的特点,根据语义翻译的原则,会议口译的训练和教学中可侧重直译法。语义翻译准确以及逐字翻译的特点,适用于会议口译讲话者内容正式书面的特点;而交际翻译简洁及意译的特点,适用于陪同口译高效的特点。首先来看看交际翻译理论或者说意译的方法在陪同口译中的应用。例如,在一次中方与外方的商务洽谈过程中,陪同口译员可能面临一些即时性的、非正式场景的句子,如“我们上车吧!”这个句子在英语中直译为“Let’sgetontheminibus.”或“Let’sgetinthecar.”虽然这样的译法能够传达信息,但在非正式场合,这个句子听起来非常的不自然。其实在陪同口译中,这个句子只需译为意译为“Let’sgo.”,在场的人看到停在前面的车,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上车走吧”。再如,在一次商务谈判中,双方很难就交货日期达成一致,客商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在目标语中为“Arethereanyothersolutions?”,这个英语句子其实并没有表达出客商希望厂方想一些办法帮助他们解决交货日期的愿望。虽然意思传递清楚,但并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这个句子可以意译为“Whatelsecanyoudotohelpus?”。下面看看语义翻译理论或者说直译的方法在会议口译中的应用。会议口译的句子比较正式,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使用直译的方法可以在目标语中较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思。例如,在一次教育主题的会议中,讲话者说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十分注意推动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意用最新的知识成果、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这句话可以直译为:“Wehavealwaysgivenprioritytoqualityimprovementin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payingparticularattentiontotheteachers’educationalconceptrenewal,thedevelopmentofstudents’overallqualityandtheeducationofstudentswithlatestknowledge,educationalmeansandmethods.”同一个句子,在商务陪同和正式会议中的不同译法可以保证目标语的自然、地道。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如果出现在会议中,则可使用直译法译为“Developmentistheabsoluteprinciple.”。而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商务陪同的场合中,则应使用意译为“Developmentistheonlyway.”或“Developmentisofvitalimportance.”让这句话听起来更口语化,也更自然。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业界一致认为口译能力/技能不能等同于双语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口译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但从职业教育角度,应该如何审视职业岗位能力呢?职业能力的内涵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CBE职教课程论的核心思想是把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表作为课程的首要资源,强调学生“会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来陈述课程目标,并应用“标准参照测验”测量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教育课程观是按照围绕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过程观来构建课程,而不是按照为实践先储备知识的准备观来构建课程。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模式也被冠以项目课程或者任务引领型课程。这种课程要求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口译工作流程(以交传为例)来分析口译岗位(以国家二级交传口译员为例),其职业/岗位能力或者更确切说是“岗位胜任力”如表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文军的研究认为翻译能力中包含理论研究能力,实际上理论研究能力并非翻译岗位所必须的能力,但在口笔译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理论对翻译确实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因而笔者认为口译岗位需要口译员具备“在相关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听译或视译”的能力。而在为期一年的澳大利亚高级口笔译文凭课程(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为例)中,翻译理论课仅为一门80学时的《翻译理论基础》,而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而无需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二、CBE职教课程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准确地说应是“任务胜任力”,因而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既然这里包含了“任务”和“胜任力”两层意思,那么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学者也认为课程应让学生能在与各种相当复杂的职业情境交往中,特别是从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中取得经验。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能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进行情景式的口译教学设计对口译教学有多重要。如刘育红认为,情景建构可以帮助课堂教学与口译活动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在译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只有在具体的高度仿真甚而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完全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因而本文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环节中模拟仿真的口译工作情景。CBE职教课程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力求高仿真度
例如:教师提前两天告知学生他们即将为CNN某记者就西非人口贩卖问题访谈节目进行现场口译。表2是基于能力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均感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授课效果良好。一些同学在日志中写到“观看口译录像后,发现许多方面需改进,如缺乏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经历此次口译任务,学会了如何进行译前准备”。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堂课时,学生普遍口译准备耗时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搜集资料数量有限、形式单一,杂乱无章。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英汉口译任务无需查阅中文资料,绝大多数同学对该话题的热点词汇如“蛇头”和“人贩子”等概念模糊,对于非洲的“娃娃兵”“隶”等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知之甚少。对于主题知识和背景情况的缺乏了解给学生口译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障碍。通过首次体验式“口译准备”,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口译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到第二堂课时,同学们口译准备的时间普遍达到3小时左右,找到的主题知识材料包括音频、视频、中文材料和英文材料,话题相关知识范围也扩大不少。事实证明,如上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口译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学材料选择需紧紧围绕口译工作实际
前面探讨了口译课堂听译部分的教学,这里笔者想以视译为例。我国口译界更多地把视译当作同传的分支———带稿同传。实际上,视译对于联络陪同、商务洽谈、旅游走访等场合的交传译员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旅游景点文字介绍的口译、法庭上出示的文字证物的口译等。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考试认证局(NAATI)翻译资格考试3级口译将视译列为其三大题型之一。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观点,只要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就必须纳入教学范畴。由于视译的特殊性,输入语是书面语,而输出语则是口头语。教师对于视译材料的选择需慎重。视译的材料应该是口译职场可能碰到的书面材料,如书信、报告、公司简介等,而遇到演讲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同样,口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视译长篇文学作品的情况更为少见。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用来做视译教学的。对视译训练材料的有效选择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是否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能力鉴定需体现职业教育要求
关键词:三段位 关键词翻译 句子翻译 段落整合
一、引言
口译,由于其独特和瞬间的形式,需要有扎实的综合能力为基础。经过口译展开的交流,实际上是译员的思维在第一时间的反应,也是译员双语能力的体现 ―― 中文与英语的整体水平。由于口译是一个瞬间的行为,译员的娴熟程度取决于其知识的积累和各种技巧及经验的合理使用。因此,口译是否能符合“标准”,在很大层面上依赖于译员的临时发挥。在任何场合下,口译均要求有“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梅德明,2006:8)。
执教口译,执教者须具备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学术上的敬业精神和深厚的双语文化底蕴。执教高级口译(采用梅德明编著的《高级口译教程》),若仅是机械式的照本宣读,其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会把口译课变成了精解阅读课。笔者认为,解决口译教学中最困难的部分可以从源头着手,先针对原句中的单词或短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选词,探讨各个词汇的优劣,从中找到地道的用词或用语。其次,在把握了正确选词的基础上,展开对句子的试译,努力寻找最佳的句型。最后,在确定句子的框架上,运用英语篇章的连贯理论,展开对段落的整体翻译。用上述的三段法,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口译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疑问,“师资是学生之外第二项重要的教学关键因素”(杨承淑,2005:11),教师应作周密而详细的备课,才能使三段位教学法发挥最好的效果。
二、三段位教学法的目标
在口译教学中,教学的最终使命是让学生达到自如口译的标准,并完成段落的完整翻译。尽管段落的句子长短不一,如在《高级口译教程》中,有些段落的句子短到一句,但有些却长达约十句。在这种情况下,均可采取三段位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强化式训练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正式担任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三段位教学法的组合
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能翻译好整个段落的前提是译好句子。对句子的深入理解和准确的选词,能使翻译的句子达意并优雅。针对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译法,但译文必须始终紧扣原文。
当然,句子的口译,无疑要从词或短语出发,所以须先讲解词或短语,或在词或短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放开自己的思路,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进行“语言搜觅”(鲍刚,2005:118)。“搜觅”的过程,目的是找到最佳的表达。就原文中的单词或短语展开“渐进式”的思维,然后逐步“累积”。先在点上找到句子的切入点,努力找到最恰当的句型来表达。由此展开的口译执教,可以使学生的译文更规范。
本着这样的执教理念,笔者采取的三段位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段位:为句子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寻觅对等的最佳选词或短语;
第二段位:在选择了最佳选词或短语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句型,完成句子的口译;
第三段位:在译出句子的基础上,展开对整个段落的串译,引入必要的衔接手段,使整个段落的翻译浑成一体。
四、三段位教学法示范 / 以下四个段落均取于《高级口译教程》
原文1:当然我们还应该充分意识到,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而是来自于人类对大熊猫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任何一种克隆技术无法弥补的。我国政府早已明令禁止在长江中上游砍伐树木,这对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教程306页)
第一段位:先要求学生对以下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从而得出以下几个可能的对应词:
繁殖能力:reproduction /procreation /multiplication capability
破坏:destruction /damage
弥补:compensate for/amend/redress/offset/counterbalance/make good
明令禁止:explicit order/formal decree/public proclamation to forbid/outlaw
砍伐树木:chop down/cut down/fell trees/log
生态环境:natural habitat/sanctuary
第二段位:句子的翻译宜以中文的句号作为一个句子分开处理,本段位的关键在于找到最合适的句型。所以,本段可分为三句翻译。
4.1.1 当然我们还应该充分意识到,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而是来自于人类对大熊猫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评注:显然,考虑到be fully aware后面的句子很长,本句的子句句型宜采用宾语从句,而从句中的“不是…而是…”结构,可以采用comes not from …, but from…。
译文:Of course, we should also be fully aware that a major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the giant pandas comes not from their reproduction capability, but from humans’ destruction to their natural habitat.
4.1.2 这是任何一种克隆技术无法弥补的。
评注: 本句比较简单,句型容易对应,但“弥补”的英语对应词颇多,如:compensate for /amend/ redress/ offset /counterbalance /make good,这些词汇略有区别,其中最佳的还是“make good”。这个短语的定义包括:1)To make up for/compensate for;2)To prove to be true or valid;3)Repair;replace or restore…
译文:This is something that cloning technology cannot make good.
4.1.3 我国政府早已明令禁止在长江中上游砍伐树木,这对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评注:“明令禁止”可以照字面译出。副词“无疑”可以放在句中或句首。如在句中,突出了后者;如放在句首,则强调了整个句子。
译文:Our government has long before issued the formal decree to outlaw the logging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is undoubtedly a good start (Undoubtedly/unquestionably/unarguably this is a good sta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giant pandas and their sanctuary.
第三段位:本段位的任务是把上述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整体,在组合这三个句子时可以发现,如果将第二个句子译成定语从句,则能造成连贯的时空感,进一步说明这种破坏是无法用任何方法来弥补的。而且原文“…无法弥补的”含有语气严厉,在译文中应体现出这一层的意向。因此,连句串译时不妨可用not…at all来体现。在最后一个句子前须加上副词therefore,使整个段落浑成一体。所以组合后的句子译文如下:
Of course, we should also be fully aware that a major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the giant pandas comes not from their reproduction capability, but from humans’ destruction to their natural habitat, which any type of cloning technology cannot make good at all. Therefore, our government has long before issued the formal decree to outlaw the logging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is undoubtedly a good sta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giant pandas and their sanctuary.
原文2:我国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与世界各国和海外文化的广泛接触,孕育了中餐烹饪的独特艺术。中国有句古话至今还广为流传,叫做“民以食为天”。 几千年的推陈出新和不断累积,使中餐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的青睐,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友好使者。(教程321页)
第一段位:以下关键词的对应英语词是学生集思广益的结果:
孕育:give birth/rise to/foster/develop/generate/nourish
中餐烹饪:Chinese cookery/cooking/cuisine/food
独特的:unique /special/extraordinary/exceptional/distinctive
古话:old saying/proverb/maxim
民以食为天:Food is god for the people.
Food is No.1 need for the people.
Food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people.
Food is humans’ essential/basic need.
推陈出新:innovation/creation/evolution/development/refinement
不断累积:continual accumulation/collection/aggregation/improvement/experience
海外人士:people overseas/overseas people/ diners/gourmands/gourmets
青睐:preference /favorite/affection
第二段位:本段可分为三句处理。
4.2.1我国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与世界各国和海外文化的广泛接触,孕育了中餐烹饪的独特艺术。
评注:这个句子当然可以完全按照中文的次序处理,译文如下:
译文一:China’s long history, vast territory and extensive contact with other nations and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the distinctive art of Chinese cuisine.
评注:但是,如果考虑到英语句子具有“end weight”的特点,则可以处理成被动语态。
译文二:The distinctive art of Chinese cuisine has been developed by China’s long history, vast territory and extensive contact with other nations and cultures.
4.2.2 中国有句古话至今还广为流传,叫做“民以食为天”。
评注:可以把“民以食为天”作为“古话”的同位语来处理,进而突出“广为流传”,“古话”习惯上译作“old saying”。
译文:An old Chinese saying that “food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people” is still popular today.
4.2.3 几千年的推陈出新和不断累积,使中餐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的青睐,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友好使者。
评注:“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友好使者”可以译成定语从句,以求句子之间的平衡。“海外人士”在此是泛指,用“people overseas”即可。
译文: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innovation and continual accumulation have made the
Chinese cuisine a popular preference among more and more people overseas, which serves as an envoy of friendship in China’s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第三段位:在组合这三个句子时可以发现,第三个句子与前面两个句子之间,隐含着一种因果关系,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应通过加入相应的衔接词来实现“形合”,译文如下:
China’s long history, vast territory and extensive contact with other nations and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the distinctive art of Chinese cuisine. An old Chinese saying that “food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people” is still popular today. Thus,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innovation and continual accumulation have made the Chinese cuisine a popular preference among more and more people overseas, which serves as an envoy of friendship in China’s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原文3:但是,中国的普通家餐却完全不同于宴席。一个成年人平时在家就餐时,通常只吃两小碗米饭,或一大碗面条,或几只馒头,外加几个荤素炒菜,而非以菜为主,以米饭或面食为辅。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从一餐饭中所摄取的热量有75%来自谷粮。(教程322页)
第一段位:本段的关键词语分别可作如下翻译:
家餐:home /home-made/household meal
馒头:steamed buns/bread
摄取:get/have /draw/obtain
谷粮:cereals /cereal crops/grains
第二段位:本段如按句号断句,可分为三句。但第二句太长,故可将其分为两句翻译,把“非以菜为主,以米饭或面食为辅”作为一个独立句子处理。这样,就变成了四个句子。这种情况在口译时时有发生,应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其掌握应变之道。
4.3.1 但是,中国的普通家餐却完全不同于宴席。
评注:“普通家餐”如译成 Chinese meal可能被误解为中式餐肴。加上home 或home-made或household可明确是在家里做的。
译文:However, an average Chinese home-made meal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a Chinese banquet.
4.3.2 一个成年人平时在家就餐时,通常只吃两小碗米饭,或一大碗面条,或几只馒头,外加几个荤素炒菜。
译文:When dining at home, anusually consumes two small bowls of steamed rice, or a large bowl of noodles, or several pieces of steamed bread/buns, to accompany some meat or vegetable dishes.
4.3.3 而非以菜为主,以米饭或面食为辅。
评注:本句中的主食为“staple”。
译文:The staple is not dishes, but rice or wheaten food.
4.3.4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从一餐饭中所摄取的热量有75%来自谷粮。
评注:此句有两种译法,译文一用代词做主语;而译文二采用非人称名词做主语。
译文一:For most Chinese, they obtain 75 percent calories from cereal crops for every meal.
译文二:For most Chinese, 75 percent calories come from grains for a meal.
第三段位:联句成段,整段的译文如下:
However, an average Chinese home-made meal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a Chinese banquet. When dining at home, anusually consumes two small bowls of steamed rice, or a large bowl of noodles, or several pieces of steamed bread/buns, to accompany some meat or vegetable dishes. The staple is not dishes, but rice or wheaten food. For most Chinese, 75 percent calories come from grains for a meal.
原文4:作为一种世代相袭的传统,中国人就餐时围桌而坐,人人手里都有一碗主食,炒菜放在桌子中央,大家一起食用。这一古老的风俗习惯反映了食物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占据餐桌中心位置的是炒菜,而不是鲜花,晚餐的主要话题常常是食物。菜肴的各种色彩和材料搭配,给人以美的享受,共食一碗菜的习俗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当然,在一些卫生意识比较强的地方,人们共食在餐桌中央的菜肴时,必须使用“公筷”或“公用”汤匙,以防疾病传染。(教程322、323页)
第一段位:关键词的翻译可有以下选择:
世代相袭的传统:hereditary /ancestral/patrimonial tradition/a tradition that passes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古老的风俗习惯:time-honored /age-old custom and convention/usual practice
重要地位:important status/position/place/standing
搭配:mixture /combination/blend/composite
美的享受:an enjoyment of aesthetic pleasure/aesthetic delight/relish/gratification
有助于:helpful /conducive/beneficial/favorable/contributory to
团结:unity /oneness/togetherness
在一些卫生意识比较强的地方:with more places/environments emphasizing health awareness/consciousness/with people’s growing concern over health
“公筷”或“公用”汤匙:serving chopsticks and/or spoons
以防疾病传染:for health reasons/so as to prevent any possible contagion/contamination/to prevent any possible spread of contamination
4.4.1作为一种世代相袭的传统,中国人就餐时围桌而坐,人人手里都有一碗主食,炒菜放在桌子中央,大家一起食用。
评注:这一句太长,口译时分成两句较佳。
译文:As a hereditary tradition,the Chinese sit arou-
nd the table when they dine. Everyone has a bowl of staple food and shares the dishes that are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4.4.2 这一古老的风俗习惯反映了食物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占据餐桌中心位置的是炒菜,而不是鲜花,晚餐的主要话题常常是食物。
评注:这一句在口译时须分成三句处理,而且在第三句前需加上连接词进行衔接。
译文:This time-honored custom and convention de-
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food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the dishes rather than flowers that are at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And the table talk at supper is generally on food.
4.4.3菜肴的各种色彩和材料搭配,给人以美的享受,共食一碗菜的习俗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译文:Different colors of dishes prepared by a set of ingredients give one an enjoyment of aesthetic pleasure, while the custom of sharing the dish in the bowl is contributory to the unity of the family.
4.4.4当然,在一些卫生意识比较强的地方,人们共食在餐桌中央的菜肴时,必须使用“公筷”或“公用”汤匙,以防疾病传染。
评注:针对原文“在一些卫生意识比较强的地方”可以从口译技巧角度考虑,因为这句涉及了直译与意译的方法。“With more places/environments emphasizing health awareness/consciousness”是根据原文文字的直译;而“with people’s growing concern over health”是原文的延伸,作为意译。“公用”的选词为“serving”较妥。“以防疾病传染”用“contagion/contamination”来表示“传染或感染”之意。或者这也可以借用意译手段来处理。用“公筷”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健康与卫生: for health reasons。文字虽雅了一些,但与“传染”在形上很不相同。如读者或听众是西方人,此用法略胜筹一些。
译文:With people’s growing concern over health,
when they share dishes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only serving chopsticks and/or spoons are used to remove food from the bowls for health reasons.
第三段位:整合后的整段口译如下:
As a hereditary tradition, the Chinese sit around the table when they dine. Everyone has a bowl of staple food and shares the dishes that are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This time-honored custom and convention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food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the dishes rather than flowers that are at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And the table talk at supper is generally on food. Different colors of dishes prepared by a set of ingredients give one an aesthetic enjoyment, while the custom of sharing the dish in the bowl is contributory to the unity of the family. With people’s growing concern over health, when they share dishes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only serving chopsticks and/or spoons are used to remove food from the bowls for health reasons.
五、三段位教学法归纳小结
根据第一段位用词或短语的翻译例子,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口译先要在选词上下功夫,力求精准,这样才能顺利展开对句子的翻译。第二段位中的句子翻译,在表达上要达意,努力译出原文的韵味和内涵。做到有“针对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杨承淑,2005:14)。第三段位的段落口译,是把句子进行组合,通过英语的衔接手段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三段位教学法遵循口译的特征,努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新词汇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句型应用能力,最后对段落的组合使学生“目有全牛”,而不是纠缠于个别短语或句子。通过反复操练,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使他们的译文更灵活、更流利、更标准。
梅德明指出:“口译培训的三大要素是教师、教材、教法。三大要素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手段,教法是保障。”(2006:21)这种三位一体执教口译的理论,倒也体现在笔者建议的三段位教学法中。句子的选词是关键,把握句型是手段,最终的保障是实现整个段落的统一和连贯。
当然,在实施三段位的教学法时,选词要有一定的规范,才能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对一些选词用句,“对应幅度”(刘宓庆,2006:33)可适度放开。
六、结语
口译教学是一门对执教教师要求颇高的课程。口译要快速、准确、流畅。其实,口译的精髓就是精确和灵活。因此,执教口译切忌采用划一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段落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执教法。实践证明,三段位教学法是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鲍 刚:《口译理论概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6]北京外国语学院:《汉英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1988。
[7]翁 良、杨士熙:《英文习语大全》,商务印书馆,1926。
[8]陆谷孙:《英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9]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6th Edition[Z]. 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Merrian-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
ition[Z]. Merrian-webster, Incorporated, 2003.
[11]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Second College Edition[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2.
[12]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hird College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译;课堂教学;背诵;合作学习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口译课程成为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基于这一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为针对已经具有一定基本功的学生,提高他们语言学习的再生与更新能力,培养他们现场口译的技能。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口译课堂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种即时、动态且复杂的交流过程,与笔译相比,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口译人员作为协调者,必须准确理解原话并迅速地把听到的信息由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口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求译员在准确理解并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进行转换,最后将信息表达给另一方,使双方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对译员的听力、词汇、翻译技巧和表达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二、口译的教学重点
针对口译的特点,教师应将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掌握翻译技巧及提高表达能力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针对以上内容进行大量科学系统的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1、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口译的第一步是能够听懂一方的讲话,这与学生们平时的听力练习有很大不同。经过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们的听力练习多是以做题为主,而且听力材料均为标准的录音材料。而口译中的听是结合速记和理解的过程,听力材料是实时的,口音因人而异,这都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速记知识,结合个人速记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快速有效的速记体系。当然,理解的重点并不是每一个词汇,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心信息。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学会抓重点,而不是一字不漏的记录,尽量做到记得少而又全面。听力材料也要选材广泛,在标准发音的材料之外,还应尽量多听各种非标准发音的语音材料。记忆能力是口译的关键,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练习得到提高的,但是对于较多的口译内容,还需速记补足记忆的不足。
2、重视翻译技巧的掌握
目前现有的口译教材很多都是大同小异,仍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基本上还是围绕某些主题罗列出词汇和阅读材料,没有突出口译课程作为一门翻译课程的特点,对翻译技巧和口译技能的讲解与训练不够重视。因此,很多教师在口译课堂上继续沿用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侧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语言技能过关并不代表就能胜任口译工作,所以教师在口译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翻译技能的讲解,指导学生充分练习,使学生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虽然选修口译课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词汇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词汇的选择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西方人在享用主菜前先喝汤”,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Western people drink soup before enjoying the main dish.”西餐里的汤一般都较稠,通常需要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所以“喝汤”应译为“eat soup”;又如“一场小雨”应译为“a light rain”而不是“a small rain”。
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在口译过程中仍停留在直译的层面上,即只考虑到词和词的对应,而忽略了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驴唇不对马嘴”应译为“to compare apples to oranges”;“细腰”应译为“a small waist”,而不是“a thin waist”。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加积累,多背诵地道标准的句型和文章。关于背诵的学习方法,笔者将在下文详述。
另外,在口译中经常会遇到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宗教艺术或饮食文化等情况,如何用标准的英语准确地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是学生们面临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由中国人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或布置学生课下收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节目。在口译中会遇到很多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风格的中国词汇,在翻译的时候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如“饺子”、“包子”等食物,译成“jiaozi,” “baozi”,然后用英语解释其食材和做法更合适。
总之,口译教学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积累英汉常用口译用语,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根本。
三、提高口译课堂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课时内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合作学习和背诵法应用于口译的教学过程中。
1、将合作学习应用于口译教学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口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准备口译资料,有利于学生共享资源,省时省力,也有利于他们更全面地准备材料。教师在分组时应考虑学生之间个体能力的差异,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分组,使小组成员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互助,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还应明确评分标准,检查学习成果后,应及时对小组整体进行评分和评价,并对小组的表现予以反馈。
在口译课堂上,模拟演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小组演练或角色扮演能够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及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纠正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观摩也可以向其他同学学习,有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口译技能。教师作为监督者应该确保小组成员的全部参与,也可以指导各组组长组织分配任务或角色,保证经常转换组员参与的任务和角色,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将合作学习应用于口译课堂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译技能,是提高口译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
2、将背诵应用于口译教学
背诵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将背诵法应用于口译教学中。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来看,背诵式的语言输入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句型及一些固定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从语言输出的角度来看,背诵法可以减少母语的干扰作用,使语言学习者能够流利地输出正确的语句。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课外作业。由教师选取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并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材料,留作课外作业,指定学生课下完成背诵。教师在布置背诵作业时,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背诵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完成任务之后的成就感。课下背诵可以加强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
课上检查可以是复述或默写的形式,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模式,就相同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口译拓展练习,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或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这可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当学生体验到背诵学习法的乐趣和益处之后,背诵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总之,将合作学习和背诵法结合对于提高口译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口译的教学过程是充满挑战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辅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口译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慧红.中国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 李雪燕.小议背诵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5.
[3] 龙艳,陈惠.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口译课堂的应用[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
[4] 王金波,王燕.口译的特点与口译教材[J].外语界,2006.5.
[5] 王永秋.英语口译训练探赜[J].长春大学学报,1995.4.
关键词:短时记忆;口译;教学
英语翻译主要包括笔译和口译两个部分,但日常英语教学中提到的翻译通常是指笔译。由于应试需要以及条件限制,英语笔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是一个工具性的语言,既然是交流的工具就应该体现其交际性。人类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是口头交流而非文字交流。因此,口译更能表现出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这应当引起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英语口译多数为即兴口译,这就对译者的短时记忆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培养学生口译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短时记忆的实质和特点
人的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短时记忆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特点有四个:一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二是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三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四是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都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二、如何在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
1.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一个口译者想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自己听到的信息,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筛选能力,因为想要做到一字不漏地短时记忆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其信息筛选的能力,如对人名、地名、场所名、时间等的敏感度。毕竟在一定时间内大脑的记忆容量还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先抓重点、记要点,理解主干信息,从而在此基础上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扩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信息筛选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除了极个别正式场合要求口译者逐字逐句地翻译外,绝大多数的场合只要能翻译出内容的大致情况即可,有的细枝末节是可以忽略的。因此,教师应着手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即在接收全部信息后,不需要从头到尾逐字翻译,而是能迅速地整合信息,突出重点,把琐碎的信息梳理成型,然后翻译出来。
3.扩展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口译的基础,如果连单词都不理解,口译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树立一个基本观念: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有了基础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重要性;没有基础,技巧就等于零。尤其对于新闻、贸易等行业中经常出现的重点单词更应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有重要的单词不被译者理解的话,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者的短时记忆能力。
4.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等传播资源。口译需要大量的练习,而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多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这种条件。作为教师就应学会开发和利用一切合理有效的资源,比如英文版的欧美大片儿、美剧等。这些资源不仅能被应用到课堂中,更可被用于学生的课后练习。而且,电影、电视中的语速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口译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隔一小段时间暂停一次,学生进行短时翻译,对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提升很有好处。
5.培养学生清晰的逻辑思维。开始短时记忆训练时最好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为与信息点存储的精准度相比,逻辑线索的清晰度更重要,而且训练过程也更漫长。我们日常与人交流时,有的人说话得体、语言通顺;有的人则语病频出,逻辑混乱,经常让人产生误解。这就说明了逻辑思维的重要,只有思维清晰了,才有利于学生短时记忆的培养。
6.学会利用缩写及符号来辅助短时记忆。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即席翻译或其它形式的口译都需要记录,而且口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作记录的好坏,尤其是连续口译,更需要记录。碰到长句时,需要一定的短时记忆能力将捕捉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符号、缩写字母等。口译的记录也是一门大学问,记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口译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给学生传授一些缩写、符号记录法等来辅助学生的短时记忆。首先,口译人员应记住,别人一讲话,自己就要立即动笔作记录。其次,口译人员要学会尽可能一边听一边不断地进行逻辑分析,同时进行记录。
由于口译人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接受、理解、处理和输出,这就决定了口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除了要传授学生口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外,更要对学生进行短时记忆的训练。当然,口译对学生的英语素养要求较高。教师应进一步对口译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来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廉俊颖.短时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科教文汇,2007,(09).
[2]孔菊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张玉翠.口译中的短时记忆及其训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06).
(一)缺少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口译教材
目前的口译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口译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务现场口译》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世纪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上述两种教材在内容上,虽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但在有的方面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相距甚远,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实用性。
(二)口译课学时少,学生实践的机会欠缺
高职院校的学制短,有的学校安排将近一年的校外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口译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学期,每学期16周课,一学期32学时。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在几十人一个班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在9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译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课外不抓紧时间大量练习,口译教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三)能够进行口译教学的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大学毕业直接登上讲台,缺少教学经验,更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口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况且班级学生多,上课学时数有限,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来实现口译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四)口译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教师上口译课是给学生讲口译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译实践。而许多口译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说汉语,学生翻译成英语;或者教师播放汉语录音,学生翻译,最后教师点评的陈旧模式。课堂学生人数多、时间短,课堂上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就更少,记录正确答案反而是学生唯一的目标了。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语言上的充分锻炼。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下的合作式口译课程教学。也就是以项目为依托,把教学过程采用几个项目来完成,在方案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然后让学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进行口译实践,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二、以项目为依托,改进口译教学
(一)选择适合学生口译教学的内容,确定具体项目,自编教材讲义
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口译技能训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较高的汉英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是一门高技能的实践课程,在选材上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英语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尽量避免太难、太深的内容。口译材料的准备要有背景知识介绍,并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对学生进行课上口译训练。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从典型的工作任务出发,包括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同场景的口译训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欢迎外宾、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商务谈判、商务宴请、安排旅游、欢送外宾等。教学内容模块包括:模块一:欢迎外宾(接机、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块二: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参观并介绍产品性能、特点、功能等)模块三: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模块四:商务宴请(致欢迎词及祝酒词)模块五:安排旅游(制订旅游行程及介绍地方特色)模块六:欢送外宾(表达进一步合作并赠送礼品)以第三模块———商务谈判项目模块为例,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任务:模拟实践情景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地点:酒店咖啡厅人物:外贸业务经理、商务客户教学目标:①掌握商务谈判用语;②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商务谈判③在真实的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口译现场翻译能力。教学要求:①能够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②掌握外贸业务工作流程。教学内容及步骤:1.参观工厂,介绍公司,让外宾了解公司产品并介绍公司最新产品。2.进行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与外宾进行谈判,表达愿意与对方进行合作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组有三名学生,其中两名学生进行对话,有汉语对话,英语对话,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口译员。训练之前,教师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对话的内容及场景,这样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进行口译的情景,做起口译来就会轻松自如。另外教师在进行口译训练中,还要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做对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实践口译技能。在课堂训练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学,完全没有紧张情绪,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口语训练。口译教学课堂应该选择多功能翻译实训室。因为该实训室采用了先进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每位学生都戴耳机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对话内容,每位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并对所听内容做好记录。另外,该训练系统还可以将训练的过程进行录音,使学生产生现场口译训练的感觉,还能进行查漏补缺,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二)教学方法
第一,授课前的准备。任课教师在进行每个教学模块教学前,首先把本模块能够用得到的常用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英语知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内容,任课教师还要给出几篇与本项目有关的英语对话。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有必要事先检查学生对已给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在课外收集该项目的材料,编写对话。第二,课上演练。课上演练是指学生就事先准备好的对话进行实践,同时要求另外一名同学就他们的对话进行现场口译。这样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商务现场口译,显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学生的口译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练过程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使学生体验到了现场真实感。
(三)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聆听其他同学的表演,并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纠错时加以改正。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提问,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听讲,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没有弄清楚,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使每次总结,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提升,并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加深记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