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8: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信息化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精心开展统计教育工作。
统计业务素质的提升是开展统计工作的保证,鉴于我区统计人员少、任务重的基本特点,我们将加强统计教育作为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借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市局培训通知精神,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要求,在市局的各业务科室领导亲临指导下,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有侧重点的对统计法、星级企业管理、统计指标、统计口径、联网直报平台等相关知识对镇级以及企业120余名统计人员分专业分批次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对做好统计材料归档和统计台账填报进行了指导。同时应区管委办的邀请,对管委办的同志就统计相关指标进行了讲解,管办的同志普遍反映这次讲座对了解统计工作和统计的科学性,知晓统计数据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树立尊重客观事实意识有很大帮助。
(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条不紊开展经济普查工作。
今年上半年是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关键时期,为提高我区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质量,确保本次普查数据真实反映我区经济发展情况,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在现场登记阶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地毯式普查,工商、地税、国税等多部门数据进行比对,尽最大可能做到不重不漏;普查数据严格把关,尽力确保真实准确。同时在市普查办的具体业务指导下,数据上传、数据审核、初步汇总、数据验收等工作扎实推进。
(三)严要求、宽处罚,扎实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临港区统计中心自收到市局统计执法检查通知后立即行动,积极对辖区内的企业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首先到乡镇统计站一边检查镇级统计基层规范化情况,一边指导、督促乡镇健全镇级统计台账,整理统计资料;其次,在对全区全部“四上”企业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进行分专业指导并编制相关参考台账的情况下,采取百分之十抽样的方法,对全区11家企业进行了统计执法检查,严格按照统计执法检查内容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当场指导整改,并要求企业撰写整改报告。
(四) 及时准确、保质高效,求真务实开展常规统计工作。
我们本着常规工作求质量的基本原则,工业、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专业的XX年统计年报和XX年上半年统计定报及时准确上报;同时外商投资联合年检、开发区统计报表、蓝区监测报表、统计从业资格证报名考试等工作扎实推进。
(五)创新方法、提高效率,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方面通过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初步汇总,对照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宏观层面剖析我区经济变化,撰写了《临港区工业经济五年间的变迁》,为领导进行经济发展目标定位,整体把握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我们将常规统计报表的审核与企业调研相结合,在统计月报、季报审核的同时,实时根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奇异值对企业进行调研,要求企业核实相关数据并对数据变动做出合理解释,将了解的企业动态通过简要分析、月份资料、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给领导参阅,这既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同时便于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动态,极大地提高了调研效率和统计服务水平。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在市统计局的具体业务指导下,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常规统计工作,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统计工作方法,主动配合统计改革,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推进统计服务再上新台阶。
一是借助统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进一步调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积极督促企业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努力确保企业统计人员100%持证上岗,千方百计稳定统计队伍,督导统计人员参加统计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工作扎实、业务素质过硬基层统计队伍。
二是紧紧围绕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三个全部”目标,扎实推进统计改革。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将不断拓展统计联网直报应用范围,争取在XX年实现“三个全部”的目标,在市统计局具体指导下,加强企业统计培训和指导,积极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品出厂价格联网直报改革;主动配合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及时修正、公布相关经济指标。
三是夯实基层统计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统计日常工作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统计工作制度,明确统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对统计资料的审核、评估、上报、保密和档案管理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对乡镇统计站的人员配备、业务培训、办公条件、信息化建设、统计台账建立、统计档案管理等内容逐一量化。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和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工程,全面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四是建立企业调研长效机制,推进统计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在继续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qq群进行调研和各专业统计定报数据审核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区管委工作的重点和经济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加强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领导指导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BIM(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协同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61-02
0 引言
现代大型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众多、项目功能要求高以及全寿命周期信息量大等特点,建设项目设计以及工程管理工作极具复杂性,传统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实践证明,信息错误传达或不完备是造成众多索赔与争议事件的根本原因,而BIM技术通过三维的共同工作平台以及三维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为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和解决思路,为解决建设工程领域目前存在的协调性差、整体性不强等问题提供可能。
1 BIM的内涵
1.1 BIM概念的提出 美国乔治亚技术学院的查克·伊斯曼(Chuck Eastman)博士于30年前提出BIM概念:“建筑信息模型综合了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功能要求和构件性能,将一个建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单独的建筑模型中,而且还包括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维护管理等的过程信息。”[1]这是对BIM最早的定义。
McGraw Hill(麦克格劳·希尔)在市场调研报告中对BIM的定义为:“BIM是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
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为:BIM是一个三维数字化技术,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2]。
总的来说,BIM是一个建设项目(或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属于共享的知识资源;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BIM模型的信息可为所有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可以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在共同的模型中实现协同作业。
1.2 BIM技术的特性 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是对工程对象的全面描述,能够连接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BIM模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3]:
1.2.1 模型信息的完备性 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设计信息、施工信息、维护信息以及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化的模型和工作流程,使设计过程变得可视化、可模拟和可分析计算,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利用,提高建筑信息的复用率。另一方面,由于BIM模型包含了建筑物构件、设备的全部信息,能为项目的概预算提供了数据支持,提高了效率和精度,同时又为业主进行成本控制和后期运营维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2 模型信息的关联性 信息模型中的对象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能够对模型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件。如果一个对象模型发生变化,所有与它相关联的对象将被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关联性设计不仅提高设计的效率、减少图纸修改的工作量,而且解决了图纸之间长期存在的错误和遗漏问题。
1.2.3 模型信息的一致性 在建筑全寿命期,各个阶段都在共同的模型中进行信息共享,不需要重新输入相同的信息。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在不同阶段模型对象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而无需重新创建,可解决大型建设项目一系列复杂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共享问题。
以上特性使得BIM技术能够实现满足建筑生命期协同设计和协同管理的要求。应用BIM对建设项目进行实体对象实施过程的集中管理,可以克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如有效的信息传输、累计方式等多方面根本性的变化。
2 对比BIM与CAD技术
2.1 2DCAD技术概述 在工程设计中,CAD应用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绘图精度、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了设计周期。在工程施工中,出现了投标报价、概算预算、合同管理、网络计划、材料管理、人事工资以及财务会计等软件系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用二维的图纸表达三维的建筑,必然要将本来完整的图纸割裂成平、立、剖等多个不同侧面,引入了大量重复信息,效率低下,方案比选和管道碰撞检查也变得复杂抽象。总的来说,二维CAD软件系统存在以下不足:
①各专业协作设计缺少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②2维设计禁锢了设计师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③设计修改工作量巨大;④图纸审查和细节检查复杂抽象;⑤项目各参与方缺少信息交流平台,存在信息断层。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设计以及项目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2.2 BIM相对2DCAD的革新
2.2.1 BIM是数字化数据库的设计模式,即以数据库的方式来替代传统的图纸模式。这样,能够使建设工程中的信息快捷、准确地查询、删除、更新和保存。
文章当中几次提到修燕主任的学习和从业经历不想做再次的说明了,虽然记者在听到她的自我介绍后有些失态的脱口而出:“没有人比您更适合做信息中心主任了!以您的经历来做这个职位简直太完美了!”
而我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采访进行到最后修燕主任的一段话:我的祖籍不在新疆。我父母是山东人,他们是因为“支边”而来到新疆的,而我则是在新疆出生长大的。父辈这些兵团人是在戈壁滩上挖“地窝子”过来的,应该说兵团人的特点就是比较有韧劲,而这种精神也传承到了我们这一辈。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我们医院工作,在复旦大学读完硕士后又回来了,拿欧盟奖学金到欧洲留学后还是回到了这里,现在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毕业以后我仍然打算留在这家医院。也许我是一个不太善于改变的人吧,但是我觉得新疆这块土地确实需要一些能够用心做事情的人来更好地建设她,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这段话给我的感受就像修燕本人给我的感受一样:超凡的智慧和思想用最平实的方式表达着!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暨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始建于1956年。建院50多年来,经过几代“新医人”的不懈努力,在祖国西北边陲一片荒芜的戈壁上建设起了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管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新医一附院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作用和价值,信息化建设进行发展了10多年的时间,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现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修燕就是新医一附院信息化建设承前启后的一位践行者。
更换电子病历系统为医院带来变革
与修燕主任的畅谈是从新医一附院正在建设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始的。该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于2006年,系统的上线对于医院来讲是变革性的,医生从手写电子病历发展到在电脑上录入患者的病历信息和医嘱。修燕介绍说:“当时医院上线电子病历系统的时候还没有关于这个系统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当时信息中心就按照医院的需求完成了电子病历的上线。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卫生部相继的一系列针对电子病历系统的相关规范的出台时,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和卫生部要求了。因此我们就提出了或者更换或者升级电子病历系统。我们随即成立了电子病历项目小组进行专门的工作,主管院长列席小组的工作会议。评估和论证的时候非常严谨,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其中一个月是在做案头工作,整理我们对电子病历系统的需求以及了解目前业内主流电子病历产品的情况,另外一个月是调研分析阶段。随后我们完成了两个分析报告拿到院里讨论,一个是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的现状和展望,一个是电子病历系统更新的SWOT分析。几经讨论,最终更换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这对于医院来说又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因为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临床医护人员将面临习惯改变的过程。我们医院的医生有1000多人,护士有2000多人,这种改变可能带来的震动可想而知。2011年底医院最终决定更换电子病历系统,2012年春节之前完成了招标工作,2月份就开始了新老电子病历之间的切换工作。”
新电子病历系统在临床科研、质量控制两方面表现突出。修燕介绍说:“电子病历采集的数据能有效利用非常重要。随着医院在科研方面要求的不断深化,将电子病历中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就成为了医院对电子病历系统的重要需求之一。结构化、智能化以及质量控制都是我们对电子病历迫切的需求。比如说,电子病历只能做到时间上的质控,那么我会认为它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新电子病历在质控环节设计得很好,特别是在质控前移这一点上做得比较细腻。”
在谈到电子病历具体的切换过程时,修燕表示,医院和电子病历厂商进行了为期4周的切换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跟医院各个其他系统的接口工作等。之后,选择了高血压科、胸外科和骨关节外科三个科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点,这些科室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它们是为了试点效果的可推广性。目前,医院正在进行科室分批次更换电子病历系统的工作,以2周一批,一批约10个科室的进度进行推进,预计到7月中旬完成全院新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工作。
从管理逻辑的角度看电子病历建设
在被问到“作为信息中心主任为什么对质控理解得如此深刻”时,修燕主任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从业经历。医学、管理学、法学的学历背景;曾担任医务部副主任和质控部主任,现任信息中心主任。在与修燕交流信息化建设思路时,她很善于从管理逻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电子病历应如何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这正是她所拥有的经历积淀下的难以复制的思想和感悟。
“我曾经做过质控部的主任,所以对于质控环节的设计和重要性感悟更多一些;我曾在医务部工作多年,对医院的医疗过程和相关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我学过医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又学的是卫生管理。如果说这些是我的一点点优势的话,那么在信息技术方面是做一个信息中心主任最为‘短板''的地方。如何来弥补这个不足呢?我想我是很幸运的。第一,我们中心的副主任,他是西安交大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医院最初建HIS系统时他是总工,对于信息技术能够为医院实现什么认识得极为透彻;第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说到底是为管理服务的,我正好是学了这样的专业,帮我去思考如何建设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怎样才能使信息系统成为医院决策的支撑力量。”修燕以电子病历为例介绍了自己从管理逻辑的角度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我做过质控部主任,对质控的理解会更深刻一点,比如电子病历系统要既能在研究生书写病历时把质控的环节融入其中,又能与医疗流程相吻合。因为一些研究生没有医师资格证,所以不可以书写病历,但事实上在教学医院的很多病历书写都是研究生在做。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授权给研究生书写的相关权限。比如说我是本院的医生,我可以授权所管的几个学生可以书写病历的附属帐号,但是他们不可以提交病历。也就是说,研究生能够书写病历,书写后上面有他的签字,而病历提交的时候必须是上级医生审核后才能确认提交。这个操作流程的设计,一方面满足了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即有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的人才能做独立诊疗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医院对医学生进行培养的要求,而且使上级医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又比如,医院的质控体系一般分三级,科室中的质控小组是很关键的一环。质控小组审查过的病历可以及时修改,而不是等到患者出院在核对电子病历时才发现错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质控模块,对所关注的病人进行监控。比如大量用血的患者,我就可以通过电子病历实时监控了解他的治疗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主管医生。”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纷繁复杂,每个环节都要面临选择。医院的科室繁多且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会有不同的诉求。对此,修燕说:“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是要有统一的规范和流程的。遇到科室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会去做分析,从管理的角度判断哪个科室的需求是更合理的,更符合大多数医护人员习惯的,甚至科室的这种需求是不是违背医院核心制度的。科室提出问题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对此,我们会拿到电子病历项目组中进行专门的讨论。因为在这个项目组中有医生、护士、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信息中心的同事们,我们会从各自的角度谈看法,讨论哪种需求更符合医院未来发展的要求。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都是有道理的,但从医院管理和发展的角度讲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习惯不一定是正确的。一旦项目组认为科室提出的需求是合理的就修改相关的设计,如果我们认为提出的是不符合医院管理和发展需求的意见,就会向科室解释项目组的决定是怎样得出的,告诉科室为什么医院会这样设计和布置系统。”
这种视角、思路和工作方法可能与学习管理的背景有关,过去的学习和工作对于现在的工作是有帮助的。信息系统往往有管理思想的融入,而同样的系统是否能使用好,与医院本身的管理与信息系统内设管理流程如何调和是有一定关系的。“有的问题可能是信息系统本身的,但更多的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所以有‘信息系统是替罪羊’的说法。当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先从管理的思路出发,会更容易判断哪个环节其实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特别是在医务部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医院的流程非常熟悉,有助于判断出问题在哪儿,应该怎么解决。”修燕介绍说。
用分析报告指导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围绕着医院当前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而确定的,就像之前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围绕着HIS系统进行的一样,因为最初的医院信息化多数只在收费和挂号环节体现。修燕说:“目前,医院的临床工作全部体现在电子病历当中的,特别是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和思路集中体现在了病历当中。医院在面对各种检查和审查,以及三甲医院评审时都离不开病历这个媒介。通过对病历的审查可以折射出医院的各种核心制度是不是落实了。临床医生的工作也围绕着病历进行。医生何时应该进行查房,查房的内容是什么,患者的诊断思路是什么,怎样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何做临床判断……这些都在病历中有记录。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医生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患者诊疗的角度,这两条线都体现在病历中。过去是纸质的病历,现在是电子病历,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卫生部提出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开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在谈到如何用分析报告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做决策时,修燕说:“还是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例,我们在选择系统之前就做了非常详细的梳理。刚才提到了我们信息中心的副主任在信息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且信息中心这个队伍是具备一定系统开发能力的,之前医院的HIS系统都是由我们自己开发的。针对电子病历系统,我们写了两个调研报告,一个是电子病历的现状与展望,一个是我院电子病历升级的SWOT分析。这两个报告都是1万多字的报告。在‘电子病历的现状与展望’这个报告里,我们阐述了电子病历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比如针对临床需求还有哪些是达不到的;卫生部若干相关规定、电子病历基本功能、推荐功能等内容中,哪些功能是非常好的,新系统中需要实现的。这些展望加上日常临床、管理中提出的合理需求的积累就是我们在电子病历系统上的需求。第二个调研报告是我们做的电子病历升级的SWOT分析,包括不同升级方式的优势、劣势,以及危机和挑战。这个报告里我们主要讲了医院是要仍然采用过去的系统逐步进行完善,还是需要换一个新系统来满足医院的需求。这两种方式各自都有风险,我们也对它们各自的风险都进行了分析。两份报告都交给了院领导以辅助他们做出决策。信息中心的辅助决策角色已经日益清晰,信息中心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相关的数据提交给院领导,而调研报告的形式是我们认为非常全面的方式之一。”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以下简称“湘雅二院”)脱胎于1906年美国雅礼协会在中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院之一——雅礼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卫生部直属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素有“南湘雅”美誉。医院占地面积230余亩(其中医疗用地156亩),医疗建筑面积22.2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3500张;设有26个教研室、40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78个病区,以及7 个研究所、23个研究室(中心)。这样一家医院的临床数据规模可想而知,如何采集更为详实的临床数据,并进行整合和分析,湘雅二院信息中心主任黄刊迪说:“我们非常重视电子病历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临床数据平台的建设,这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重点。”
让医生选择电子病历
湘雅二院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基础上的。
招标电子病历时有好几个公司的系统可以入围,那么到底选择哪家公司,黄刊迪说:“医院以患者为核心,而服务患者的主要是医护人员,电子病历好不好用,最好充分尊重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医生的意见,所以,医院对入围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试用,试用结果作为占有一定权重的评标依据。”
谈到电子病历上线过程,黄刊迪提到:“湘雅二院共有75个病区,平均每天在院病人约3000人,按道理电子病历系统上线难度大,但实际过程比想象的容易,医院派出了一位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负责配合,3个多月就完成了。看来,让直接使用者选择系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聚焦临床数据平台
目前,电子病历还是通用型的,同一套系统要适合不同专科医生的需要,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黄刊迪介绍,湘雅二院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目标是临床专科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深入各个临床专科,了解医生深层次的专业化需求,而且还需要将所有医疗设备产生的各类临床数据,尽可能自动地采集起来,按统一的标准汇总到临床数据中心,使临床信息系统只从临床数据中心获取临床信息,而不再用点对点的接口方式从各个业务系统提取临床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子病历的完整性、归档性、可及性和安全性。
黄刊迪提到目前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与HIS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主要是电子病历提供商没有自己的HIS,只能通过接口与其他公司的HIS交互信息,这种交互方式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医嘱处理是临床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所有临床信息都有可能在这里被利用,所有临床指令从这里发出,执行情况和结果也需要反馈回这里。因此,医嘱系统与电子病历之间的信息耦合强度非常高。如果说电子病历是临床信息系统的核心,那么,CPOE(计算机辅助医嘱输入系统)就是电子病历的核心。所以,下一步临床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医嘱系统从HIS迁移到电子病历里来,在电子病历中实现CPOE,这样可以让HIS减负,也可以让临床信息的交互更为直接和自然。这样做的效率和可靠性都会显著提高,也能够确保临床信息流的完整,更好地实现临床质量的闭环控制,凸显电子病历的系统效应。
医院目前的临床信息系统在界面集成和流程集成方面也有欠缺。医生往往需要操作不同的系统以处理不同的医疗事务,比如,随访病例需要打开随访系统,收集和分析临床科研数据时需要打开临床科研系统,很不方便。尽管Portal和单点登录技术可以实现界面集成,但目前集成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是界面不够友好,交互性能不够敏捷。临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让医生完成所有临务的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更关注医院内部医疗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能否提高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能否降低医疗差错成为衡量这个系统是否成功的标志。
1林业科技档案的主要特点
1.1专业性
科技档案与其他档案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产生、形成于科技活动中,而科技活动是分专业进行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性的特点是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1]。林业科技档案除了具备科技档案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咸宁林科院为例,在对竹类、杉木、油料作物等方面的研究时,归档材料就含有调查记录表、观察记录表、施工记录表等大量的专业调查数据;如潜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就包括建筑施工图、工程预算书等归档材料,涉及建筑、水利等多个方面、多个专业的内容。
1.2成套性
林业科技项目在立项、审批、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成套性的特点,即围绕着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形成,每一项都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记录了完整的科研项目活动。
1.3阶段性
由于有的林业科研项目周期长,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采取按阶段归档的方法,即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进行归档,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就可以将该阶段形成的科研文件整理归档,补充到该科研项目档案中去,这样的方法既利于收集、整理,又科学、有序。
1.4保密性
林业科技档案是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在科学试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不懈努力的成果,反映了林业建设真实记录,在某些方面具有专属性和独创性,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定期研究和审查林业科技档案的内容,适当调整保密范围和密级,确保林业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源的安全。
2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模式传统
林业科技档案是林业生产活动的记录和凭证,又是林业生产活动必要的参考和依据,在林业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2],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不够。从档案保存方面看,纸质多于磁质、磁质多于光质、光质多于声像,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很多林业科技单位只是简单地把档案信息要素录入计算机,在查询、借阅、管理、利用上缺乏技术支撑,严重影响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2.2科技人员存档意识淡薄
部分科技人员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意识淡薄,只重视科学实践活动和科技成果论文的发表,轻视档案资料的收集,没有认识到林业科技档案是林业科技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有的人上交档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往往是等到检查验收时临时抱佛脚,致使档案管理难以顺利开展。
2.3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强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给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部分林业科技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或进行专门培训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特别是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直接参与到科研活动或科技项目具体过程中,对科研项目本身缺乏基本了解和认知,仅凭个人经验进行分类,导致归档不完整、不准确、不系统,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技档案收集质量。
2.4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
有的林业科研单位对林业科技档案管理认识不足,对科技档案资源运用不够,存在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规范化建设投入少等问题,致使档案管理水平层次低。
2.5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很多林业单位设立了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但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专业的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着林业档案统一管理难、归档立卷难、资料查阅难“三难”问题。比如在林业科技档案统一管理方面,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林业档案规章制度,各类林业资料往往没有统一由林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造成林业科技档案不健全、不完全、不集中问题。
3林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规范
3.1明确归档范围
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保证林业科技档案整理的规范化程度,切实遵循林业科技档案以课题成套进行归档的特点。一般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组织收集资料归档。具体包括: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技术考察及调研报告、课题论证报告、科研课题研究计划和协议书、合同;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各种检验分析报告、实验报告,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设计文件、图纸、重要的往来技术文件、课题鉴定申请书、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决算材料、科研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获奖证书、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明;推广应用方案,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成果宣传报道等等。
3.2确定归档时间
归档时间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归档文件的质量,决定着归档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归档时间应根据林业科技活动的规律和科技文件的形成特点来确定。对于周期较长的林业科研项目,一般采取按阶段归档的方法,即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进行归档,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就将该阶段形成的科研文件整理归档,补充到该科研项目档案中去。对于活动周期不太长的林业科研项目,可在该项目结束后进行归档。此外,有的林业科研项目不仅周期长,而且由若干子项目、子课题组成,这些子项目、子课题一般相对独立,可在每个子项结束后对该子项进行归档。为便于记忆简易分为:按阶段归档;在一项科技活动结束后归档;按子项归档;按年度归档;随时归档。
3.3划定保管期限
林业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般分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划分原则为:凡是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该永久保存;凡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利用价值的可以定期30年保存;凡是在较短时期内,具有利用价值的可以定期10年保存;凡是介于相邻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档案,其保存期限一律从长。
3.4注重日常管理
在林业科技档案中新技术、新品种、知识产权和种质资源都具有非常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作为存储这些信息的载体—林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建立健全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统计、移交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等,以严格的制度管人管事。
4强化林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措施
4.1强化认识
作为林业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的必要资源;是发展林业经济、创造林业效益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基层科研单位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将所需经费列入单位年度财政经费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建立利于档案内网在线查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外,林业科技档案工作专业性强,档案管理人员要强化认识,与时俱进,除了学习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补充林业科技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同时,有关单位应及时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林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抓好专业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才会科学、规范、有序,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才会便捷有效。
4.2完善制度
林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档案管理制度的保障,相关林业科技单位应以国家有关档案管理制度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林业科技档案管理规范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正规化建设水平。
4.3加强应用
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与林业科技发展,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林业科技单位要善于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林业科研人员要主动挖掘本地区林业科技发展特点,善于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科技档案信息,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将实用的致富信息送到林农手中,为林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围绕特定课题及时地、连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对口径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直到课题完成,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充分发挥好服务保障作用,使课题研究人员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4.4实现信息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把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单位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从收集完整齐全、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着手,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林业科技档案管理之中,从档案的收集、分类、编目、存贮、查询、借阅、归档等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
4.5建设相对稳定的档案管理队伍
林业科技档案工作连续性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考虑,必须抓紧抓实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充分调动从事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根据林业科技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安排相对固定的人员管理林业科技档案,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延续性,从而促进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4.6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较于传统建筑工程,现代建筑工程规模更大、施工周期更长、施工难度更大、机械化程度更高。正因这些特点的存在,必须对建筑工程配备更加科学、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在该行业的施工管理还不尽如人意。本文简单介绍当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一、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相关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较大、安全生产与安全教育相对滞后,每年由于建筑安全事故而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仅低于矿山行业。
对于一起建筑工程事故来说,引起事故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安全管理。一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想要从根本上降低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就必须从安全管理措施的优化做起。根据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相关调研报告,现简单介绍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
施工企业逐利过度,安全管理不到位
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注重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经济效益,对工程安全管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或者说重视了却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多见于口头上,缺乏实际的行动。形式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使得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几乎没有施工安全防护以及安全检查环节或者敷衍了事,导致多种安全隐患存在,日积月累,这些隐患在一定条件下便导致了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筑工人安全素质低,安全教育程度不高
要想将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必须从安全教育出发,我国建筑行业的劳动密集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人文化素质偏低。安全教育是提高广大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我国安全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致使安全管理教育工作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此外,即使上面制定了相关安全教育规定,但是规定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安全台账也只是在“造”台账的阶段,直接造成了施工人员的受安全教育程度不够,。
施工环境因素变化多,安全隐患问题繁多
建筑工程施工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安全隐患,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均在露天下完成,各种临时性设施较多,参与施工的工种较杂,不同工种间立体交叉作业,施工环境变化多。每一个安全隐患都有一定的概率演变成事故,当安全隐患问题不及时整改,就会越积越多,这就大大的增大了事故的发生概率。另外,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流动性极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
二、 如何优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一)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施工企业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同施工安全的关系,将两者放到同样的高度来对待。因为任何的小问题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事故。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政治及社会责任感。对工程项目经理而言,他们应该提升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要让全体施工人员包括项目管理人员明白,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除了和自身生命、财产相关外,还同政治、社会息息相关。为此,只有转变自己的旧观念,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二)采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
安全管理即是企业的生命,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的安全责任网格体系。
1、加强安全生产机构的建设
每个施工单位都应加强自身安全生产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它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完善的机构是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真正做到处处有人管、层层有人抓。而管理队伍建设,最好由那些精通相关业务且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要职,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责、权、利贯彻落实到位。这对于将安全管理工作引向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形成从企业、项目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要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此,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各企业可把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入到安全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点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加速信息的周转,为安全管理者的决策处理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3、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根据相关国家安全生产法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保证每个企业员工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缺乏良好的教育,这些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企业制定出安全操作规程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就有现实指导意义。另外,在对他们进行相关操作规程培训的基础上,以考核的形式对他们颁发培训证书,并监理的奖优罚劣的制度,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水平,还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推进安全管理技术的规范化、程序化落实
落实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现场作业秩序。规范化、标准化是对建筑施工现场的最基本要求,施工企业应该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将施工现场各项活动有效地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统一,避免了某些人的主观随意性。在逐步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两个“有效”:(1)促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倒逼施工质量的有效提高;(2)落实安全管理的程序化,以较低的人力和财力成本完成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质量、效益三者有效循环。
三、结语
本文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安全管理是企业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的工作,将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到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中,实现建筑工程安全、质量、效益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
[1]甘志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问题对策[J].工程管理,2011,(15):304.
[2]姜玉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刊,2012,(10):200-203.
[3]万改霞.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施工术,2012,(11):95-98.
[4]李祝江.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 [J]. 科技风.2011(10).
[5]王自成.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分析 [J]. 中华民居. 2011(09).
1.项目决策阶段的预结算
1.1项目决策阶段预算的重要性
首先,决定项目在什么位置建设,这需要通过地区和地点的多次选择,选取建设地区,也就是要符合市场规律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这要依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来决定选取建设项目的地区,建设项目的地点选择是否正确,将决定拟建项目的成功与否,这也会对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关。建设基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环境等外在因素也将对建设项目有所影响,这都涉及了不少的费用问题。除了项目的位置决策,项目的建设规模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项目投入使用的预期年份以及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情况或者使用效益,对拟建项目规模的合理性选择,可以减少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很多麻烦,这对项目的成败关系重大,也就对投资水平有直接影响。
1.2项目决策阶段预算的控制措施
在前期项目决策阶段,重要的是做好投资预测,这样才能降低从工程施工到竣工过程中的费用成本。
1.2.1 收集整理基础资料 工程项目地址的水电情况、交通情况、地质形态以及材料设备等,这些都是在项目投资前需要了解的大量资料。工程预算人员,要对这些基本资料有准确的把握,分析材料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确保投资预测的准确性。
1.2.2 市场可行性分析 一切准备的材料,都要通过市场调研来进行论证,才能确保其准确性,要对项目所做的产品及其服务的市场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要仔细斟酌此类项目的目前情况、市场前景、未来发展趋势等。通过市场调研,作出市场可行性分析报告,才能对拟建项目进行正确的经济价值评估,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这是项目建设中论证的关键。
1.2.3 技术与经济有效结合 过去,我国的工程建设总是出现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现象,经常是项目建设书由工程的技术人员提出,而投资估算却由不懂技术的财务人员进行预算,这就导致技术人员在没有经济理念的情况下制作项目建设书,财务人员则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了造价预算,这就导致在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不够准确,要想做到有效、真实的工程预算控制,那么工作人员在做出市场调研报告之后,要结合建设项目的真实情况,在项目功能和生产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满足效益的增收。
2.设计阶段预算的重要性
工程设计阶段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整体策划及实施手段的决策过程也是整个工程中对经济控制的关键环节,预结算对于设计方案的优化起到决定作用。在设计阶段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优化设计的方案,这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之一。首先,业主要对即将拟建的工程设计任务对外公布招标通告,由通过资格审查的单位提交设计方案,业主可从多家设计中择优方案,这样既有利于投资设计的合理竞争,也有利于节省资金,降低设计成本,对项目的建设投资等方面均能有效控制。
另外,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还可以根据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指用一组特定的标准,对设计方案中的项目功能、工期及设各、材料、造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能力评析,从中选出既满足建筑要求又节约成本的方案。通常是用投资回收期法、全寿命费用限值分析法等各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定,选择出技术上可操作、经济上较合理的优选方案。
2.1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费用中所占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安造价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以上。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从而影响了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
2.2开展限额设计以有效控制造价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设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然后按项目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及概算,再用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及概算。因此,各专业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双赢策略,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融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为一体,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被突破。当前普遍存在着设计不精、深度不够的情况。这是增加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由于设计频繁变更,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依据开发经验和投资估算的要求,必须有效地确定设计限额(造价、三材消耗指标等),并建立奖惩考核激励机制。对哪个专业或哪一段突破了造价指标,必须分析原因,用设计修改的办法加以解决,克服那种只顾画图、不顾算账的倾向,变“画了算”为“算了画”。并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只有在设计阶段切实做好工程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才能为以后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打好基础,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3.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3.1项目招标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招标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便于供求双方更好地相互选择,使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基础,进而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开发商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3.2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
3.3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
3.4做好开标、评标、定标工作
首先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开标、评标、定标工作,评标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招标人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过程和结果。
3.5合理低价者中标
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作为业主方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争。所谓合理低价,是在保证质量、工期前提下的合理低价。
3.6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
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同时,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此外,应争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的有效措施。
4.施工阶段预算的重要性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实施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工作为:工程变更与合同款的调整;抓好过程管理,减少工程索赔;建立建设监理制,对工程质量、进度、造价进行全面控制;从技术、经济方面采取措施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建设工程价款的结算工作。
4.1工程变更与合同价款的调整
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造价的影响,要尽量减少工程变更。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如果必须变更,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如果变更不可避免,应当尽快变更,施工单位应尽快落实变更。变更后的合同价款,首先应当考虑适用合同中已有的、能够适用或者能够参照适用的,其原因在于合同中已订立的价格是较为公平合理的。
4.2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投资控制系统
建立建设监理制,追求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责任,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对经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按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套用材料单价及费用定额进行核价后支付相应的工程进度款。
5.竣工阶段预结算的重要性
该阶段是造价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以政策为依据,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
6.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从决策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进行工程造价全面的进行,才能更加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熊晓花,邹娟. 关于建筑工程中预决算审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3).
[2] 张凯宇. 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J]. 建筑经济,2006(S1).
[3] 蔡韬.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法[J]. 四川建材,2009(6).
[4] 欧阳武. 建筑工程预结算的审核方法讨论[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9).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软件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应用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周内铁路企业市场竞争的空间也随之扩展到全世界,面对全球化的竞争,铁路企业管理变革也将向着更高、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铁路企业不仅需要整合内部资源,也需要将更多的外部资源整台进来。如何有效地借助管理信息化这一平台实现铁路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是铁路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明确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铁路企业信息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铁路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表明,数以亿计的信息化投资似乎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收益。在铁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信息化黑洞”、“上信息化项目是找死,不上是等死”等问题的出现,始终困扰着铁路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优点
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的构成主要分为会计核算软件、资金管理软件和全面预算管理软件这三种。
(1)会计核算软件统一了铁路企业所属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
所谓会计核算软件,是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括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程序,它是由一系列指挥计算机执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程序代码和有关的文档技术资料组成的。会计核算软件统一了铁路企业所属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对于建立财务信息管控平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强化业务阳光操作以及提高财会工作效率方面取得的成效。会计核算软件具有功能丰富的账务系统。
支持多账套核算;支持财政部颁发的多种会计制度;支持多币种核算,多项目辅助账核算各功能相互切换,窗口叠加,实现真正的多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科目设置提供实时校验与数据窗及自动汇总功能,使账务初始化工作简单流畅;批量凭证复制和凭证模板功能,让凭证填制工作事半功倍;会计科目提供科目联想等四种录入方式,得心应手;凭证填制过程中,可随时新增科目,查阅账簿,实用方便摘要库提供摘要文字实时联想,提高录入效率;凭证查询,账簿查询区公普通,高级方式,支持多条件组合查询账簿格式提供三栏式、外币三栏式、数量三栏式、多栏式、应交增值税等多种格式,自由切换。全程试算功能使账簿记录随凭证数据变化而实时更新所有查询预览结果均可转换为EXCEL和HTML格式。凭证和账簿的打印方式多样,支持连打、套打,格式参数修改,自定义纸张,方案导入导出。
同时,会计核算软件具有功能强大的报表系统,能够自动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通用会计报表。应用分类标识、统一汇总法轻松编制现金流量表;报表数据可提供条形图,饼状图、曲线图形象显示及打印输出。
(2)资金管理软件以铁路企业的资金流转为核心。
提供资金存量分析、资金预测分析、预算结构分析、单位结构分析、资金预算执行趋势分析等分析报表;实现资金明细信息和资金余额信息的多维分析,实现资金余额的同比分析。资金管理软件全面覆盖了与资金相关的收入、支出、借、还款等各项业务,并提供多种自定义核算项目供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核算。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大量实时,详尽的报表,并且可以根据事先能够确定的定期交易,对未来的资金的流入、流出进行展望。其业务覆盖面广,能适应铁路企业现阶段和可预计未来的各种应用,包括:收款付款、内部结算、国际结算、存款取款、贷款还款、资金拆借、资金调拨、银行划拨、筹投资管理、信用管理、外汇买卖、票据管理、利息计算、利息结转、利息调整、银行对账、金融信息平台等等。
(3)全面预算管理软件能够使铁路企业更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全面预算通过合理分配铁路企业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铁路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控制费用支出,并预测资金需求、利润和期末财务状况等。近日,国内首部针对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应用的调研报告正式公布,报告称未来五年是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市场的井喷期,国内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市场将增长300%,预计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5.41亿元,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将成为仅次于ERP的第二大市场规模的管理软件。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可以在预算定额测算、标准成本制定、预算编制申请审批、预算执行审批流程(网上报销、采购申请、合同支付等与预算执行有关的业务审批流程)、预算执行对比分析等方面协助铁路企业在全员(不仅仅财务人员)、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全业务(经营收入、支出、筹、投资、财务等多方面)范围内更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4)信息化系统软件有效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快建筑施工铁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管理通过一系列数据计算、模拟项目管理的实践环境,通过大量的数据来检测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一系列可行性操作进一步规范化,以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时代的趋势和要求。从而圆满的达成目的。信息化管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井然有序的实施项目规划,合理的分配项目成员之间的任务。一旦任务被确定实施,任务之间的分配、次序和步骤便立刻开始计划和评估,在提供文档管理和项目方案的同时,为用户提供密切跟踪项目管理进度表,以帮助用户对项目管理实施全方位监控。四,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带来的思考
(1)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流程、资金投入、技术选型、人员素质等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铁路企业管理者对铁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不仅要在财、物上都给予大力支持,更要身体力行,建立相关的行政制度来促进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2)在投入信息化建设前,铁路企业应有明确的规划。
确使软件系统的规划和公司业务流程的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铁路企业管理者意识的改变也很重要。信息化必然带来流程的标准化,铁路企业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标准化带来的短期损害降到最低,否则,标准化就有可能损害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管理就会进入“死胡同”。再次,管理者对于信息化建设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而软件公司则是基于铁路企业现状,前瞻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如何实现二线并行显得尤为重要。物流信息化既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给将来业务发展留有后路,因此,信息化系统的可扩充性至关重要。
×县关于农村实用人才的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类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造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为农民致富、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强有力保证。为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农业局党委组织有关人员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现状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人。其中农民技术人员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人,发放绿色证书人,农业种植果树、蔬菜(包括食用菌养殖)等农业方面人才人,林业包括育苗、花卉等人,畜牧饲料、家禽家畜养殖、兽医等人,水利农田水利、水产养殖等人,农机机灌、机耕等人,经济经济管理、营销大户等人,能工巧匠及其他人才人。
、我县农村人才开发培养。从年代以来各乡镇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了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共计人。今年,我县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核心户培训的同时,依托农口各部门、农广校等在有限电视频道开办了农民教育课堂,扩大了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期,参训人员达名,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期次,培训余人。从今年起,依托农广校、职业中专等学校开展了农村人才的对口培训,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依托本地的“田专家”、“土秀才”带动广大农民进行传、帮、带,培训内容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紧紧围绕畜牧、食用菌、名优水果等主导产业开展培训,重点围绕优质肉羊、瘦肉型猪、食用菌养殖、速生丰产杨、苹果、网箱养鱼等农户开展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到今年已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合作协会个,带动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了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委员会。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以来,共评定各类农民技术员人。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十分匮乏,这与我县推进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思路
一是农村急需的人才类型为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种、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建筑和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机电、机修、家政服务等。二是农村人才的培训内容主要为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技能技术、经营管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三是农村人才的培训方式突出以乡镇为基础,“支部协会”为载体,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四是培训时间视培训内容和对象而定,培训经费上,社会公益性方面的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应以个人出资为主。五是农民技术员职称的评定,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规范评审颁证行为,防止出现多头评审颁证的现象。
三、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及早规划。建议尽快制定《加快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做好十一五期间,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划。
、组建机构。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配备了人才办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涉农部门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的职能职责;二是在全县各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和人才服务所,专门考察配备专职事业人员到该岗位工作,为搞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培养人才。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规范完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突出抓了公共知识的培训,依托各职能部门开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在农村人才培训方面,突出以乡镇为基础,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支部协会”为载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共同寻求科技致富之路。
、职称评定。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
、人才表彰。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和表彰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先进模范人物、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树立典型,形成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化。
、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大中专毕业生等,引入到农业生产指导、教育行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人才市场。一是完善人才服务中心,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人事人才服务工作;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建议
、解放思想,营造氛围。一是对农村人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
、完善政策,整体开发。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上,通过调查摸底,将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汇集起来,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并以此为重点,建立优秀乡土人才选拔与引进并举的工作体系,努力在人才数量方面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村人才培养上,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永久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在农村人才的选拔上,建立优秀乡土人才选拔与引进并举的工作体系。在农村人才的管理上,要采用“分级管理、政策激励、盘活人才、促进发展”的方针,激活人才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的运行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推向农村干部领导岗位。在农村人才的表彰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规模效益并带动周围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优秀人才,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以营造开展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良好环境,给农村优秀农村人才更多的实惠。在农村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壁垒、城乡壁垒的界限,支持和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到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大胆使用农村人才。
、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优化人才“硬”环境。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创事业平台,增强全县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村人才的聚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优化人才“软”环境。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好务,努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共同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