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8: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学习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
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
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
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
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
“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
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
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 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 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 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 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hi138\Com]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hi138/Com]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论/文/网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抛锚式教学的思想雏形最早起源于1929年,应用最成功的范例是由约翰·布瑞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于1984年开发的基于12个冒险故事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该故事系列主要针对美国五年级以上学生,按照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nycm)推荐的标准,将相关的数学问题镶嵌于影碟故事当中,通过提供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激励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持续性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科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迁移。[1]贾斯珀系列在课程设计上将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了融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建构性、协商性以及实践参与性,作为有效克服惰性知识的抛锚式教学被成功运用于该系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抛锚式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文、历史、数学、大学英语、高校管理类等相关课程,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并不广泛。
一、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及教学设计特点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通过创立允许学生与教师持续探究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帮助学生体验不同领域专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以知识为工具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专家视角来探索相同情境,通过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整合其已有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2]我们将创立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知识带入“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称作“锚”,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创设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抛锚”。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大致包括五个:创设情境(“锚”的设定)→确定问题(“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锚”的设定及“抛锚”。[3]
由于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缺乏贾斯珀系列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惰性知识。学生只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结果(记住了),而不是将知识作为解决问本文由收集整理题的手段(不会用),通过抛锚式教学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一是借助多媒体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创设与真实的情境相关的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问题或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是有探究空间的劣构问题,具有挑战性、真实性,情境中应有复杂的线索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存在着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实现意义建构;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设计更为深入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兴趣,完成知识的迁移;三是促使学生有效地应用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来不断地对方案进行优化,即通过形成性评价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四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作用,使其以熟练新手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将教师由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教学促进者与辅助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保险学”课程引入抛锚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防范产生“做中学”后遗症
目前我国开设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近百所,有四所高校专门设置了保险学院。保险专业发展较好的院校开始尝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很多学校已经在大四开始开设一些与真实工作场所类似的实验课程,能够将学生直接带入真实的工作情境,高校教师也较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采用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让学生动手去做等,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得真知的过程。但在如何引导学生将惰性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完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如何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如何提高持续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上存在较多不足。另外美国学校教育曾因大量采用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产生了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抛锚式教学的五大教学环节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5]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学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自己提问、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较推崇谦虚、含蓄,学生上课时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强,有时会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在出风头。“保险学”课程采用抛锚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转变教师长期以来在课堂上作为专家形成的语言霸权,发挥教师作为熟练新手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设定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形成性评价环节,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根据他人的反馈对成果进行反思与修正,提高协作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解决惰性知识的运用障碍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保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性弱,这是由于双方的目标不一致造成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本科学生上学时理论知识学习多,实践经验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到工作岗位就能上手,是职业培训,两者之间存在的偏差可以借助教学设计来加以调和。另外很多大学生不习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水平,无法正确处理批评性的意见。大学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进入环境宽松的大学生活,需要学习如何制定生活学习的目标。在大二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专业知识学习时,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通过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学会工作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寻求他人帮助及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等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学会如何处理他人的意见;通过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识别问题,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转贴于
(四)抛锚式教学与“保险学”课程特点能较好地融合
“保险学”是我国保险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金融学、会计学等其他财经类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课程特点是基础性、实践性、操作性强,课程内容涉及保险史、风险管理、经济学、法律、精算、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与学生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高度相关,便于未来学生知识的迁移。高等院校保险本科专业“保险学”课堂教学通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与保险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保险监管、社会保险等,几乎涉及全部后续保险课程,容易设计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保险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本课程内容广泛,深度有限,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其未来工作生活联系紧密,较易营造真实情境,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其中大部分章节都可采用抛锚式教学设计,如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保险等。
(五)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他甚至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其角色由以前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教师不再是以前学生心中的“万事通”,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让学生对“保险学”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且兴趣盎然,引入抛锚式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深刻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三、“保险学”课程的抛锚式教学设计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学生先修课程只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和“财政学”等公共课程,与“保险学”课程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经济法”、“风险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都未开,学生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少,但又都泛泛地知道保险。因此在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有意义建构,为帮助学生做好工作准备,本文由收集整理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个积极的、感同身受的人物。本节以人身保险这部分内容为例进行抛锚式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人身保险的学习内容分析及“锚”的设计
“保险学”课程中人身保险的学习一般包括人身保险的定义、人身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每种人身保险又有若干具体分类、定义及标准保单的主要条款,如人寿保险又可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它们各自的定义、细分类以及标准保单条款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的记忆性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由于后续专业课程有人身保险课程,因此较深的内容并不适合在“保险学”课程中涉及。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原则、保险合同等相关章节的内容都吸纳进来,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设定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探究相关问题的答案,完成意义建构。
根据学习内容,“锚”设计如下:
金启是保险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再保险集团下属的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工作,风险管理部门经常需要为不同的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为投保人拟定投保方案。由于他刚毕业,部门经理希望给他多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要求他根据单位的某客户的情况为其设计一份人身保险计划和财务计划。但他在学校时从来没有接触过人身保险方案的设计和财务计划的制定,如何能设计出一个能让经理满意、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方案呢?金启陷入了沉思。同学们,如果你是金启,你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吗?
(二)抛锚式教学中问题的确定——“抛锚”
图1 金启的任务思维导图(人身保险计划)
图2 金启的任务思维导图(家庭财务计划)
当宏观背景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确定问题——即“抛锚”。问题一经确定,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也就随之确定下来。我们需要将学习内容镶嵌于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完成人身保险方案设计与财务计划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对项目先进行分析,即设计财务计划需要哪几个步骤、掌握哪些知识。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确定为完成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参考,并鼓励学生各自设计不同问题,但必须清晰、易于实际操作,具体如图1、图2所示。[6]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诸多的拓展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持续探究兴趣,达到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目的。如金启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怎样的,某客户面临的风险有哪些,他目前的风险管理方案是否合适,人身保险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如何,目前世界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何,中国再保险集团的性质、保险经纪公司的主营业务、我国的保险集团有哪些,我国的前五大人身保险公司是哪些,它们主要的人身保险产品是什么等。还可以用思维导图就拓展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向。
(三)抛锚式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当问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阶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4~5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设计不同类型的项目5~6个,如为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双亲单收入家庭、双亲双收入家庭及有子女家庭中子女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企业的团体人身保险等。每一组领一个任务,让学生处于金启的角色去学习调查、了解、设计不同类型家庭的人身保险计划与财务计划,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根据教师的参考意见来完成项目,并将创意列为评价学生成果的一个指标,在课堂组织讨论阶段通过不同组员之间的调查结果来进行对比、交流、讨论。
在这一学习阶段,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主要充当学生的协助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好学习参考书目、查阅的网站资料、学生最终提交的成果以何种形式设计等建议,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
(四)抛锚式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7]
学生学习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必须经过一个来自同伴和他人的反馈过程。通过他人建议来反思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项目进行不断的修正。如果没有反馈,学习将变得相当困难,这一过程就是抛锚式教学中所倡导的形成性评价的过程。通常课堂上可以采用自己评价自己小组的成果、他人评价自己小组的成果、教师评价总结等形式,然后学生根据评价对方案进行优化并完成上交。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给出学生自评与评价他人的一些标准,如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能力、形成性评价能力、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创作能力等,尽量避免分组学习后项目最终成为个别人任务的现象。抛锚式教学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特别的环节,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能较好地完成项目,教师上课时做好观察记录、对学生进行表现型评价就可以了。转贴于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学生普遍在这一环节较为薄弱,很多学生不擅长上课时的总结发言,因此需要在这个环节多锻炼学生。另外教师在总结评价时应当教会学生在口头总结时能对内容进行分类总结介绍。
四、“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的
教学策略与媒体支持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8]这句话也适用于大学生,因为听、看与做的结合符合人脑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抛锚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很容易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听、看、做的结合,可以说抛锚式教学的整个环节离不开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面仍以上述教学内容为例,来谈谈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媒体支持。
(一)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策略[9]
1. 抛锚式教学的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时,学生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制作展示文稿,因此需要给他们在课后进行充分准备的时间,教师应当提前两周或一个月将需要完成的项目告诉学生。课堂上,首先将项目背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完视频后就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分析项目,为完成项目需要做什么准备。之后为学生展示教师以思维导图形式对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学习用类似的软件来理清思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成果的标准,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最好能建一个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如qq群、博客、邮箱或电话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与讨论、后续的课堂成果展示以及评论与交流做好后续的教学准备。
2. 课堂讨论的组织
在正式的课堂分组讨论阶段,首先组织学生上台汇报学习成果——自己小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并请同组组员对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要求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然后请其他小组对该组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是教师的评价与总结,并要求学生针对大家的意见对所提交的成果进行修改、定稿后上交,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定为平时或期中考试成绩。
(二)“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设计的媒体支持
抛锚式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而被广泛采用并推广的,媒体的支持手段在抛锚式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锚”的设计上,可以引入一段视频或flash动画,视频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也可用绘声绘影软件来设计。这样就可以将故事的背景以可视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较易创设真实的情境。
其次在“抛锚”阶段,采用mindmanager软件编辑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任务需要的步骤、搜集的信息、分析的方法等。
再次在自主学习阶段与协作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学会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专业网站(如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保监会网站、保险公司网站等)信息。
最后在形成性评价阶段,要求学生提供的成果形式是多媒体演示文稿,鼓励学生学习使用ppt、概念图、思维导图、电子书等多种形式提交最终学习成果,供不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参考学习。
一、我院人身保险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院人身保险课程进行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之相匹配,否则将是空谈。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以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明确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加大课堂实践性教学力度,真正实现由知识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变,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2、市场需求呼唤着我院人身保险课程进行改革
保险行业属于服务业,在保险人才需求市场上,人才需求方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在人才招聘时不仅要求应聘人员有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还要求应聘人员能有相关工作经验,上岗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独当一面。而人才的供给方——各高等院校,由于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输送的专业人才与保险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这就使保险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保险公司大量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同业之间挖墙脚现状严重;另一方面,大量的保险学专业毕业生四处找工作,四处碰壁。出于这种怪象,对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保险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我院人身保险课程进行改革
我院保险学专业从开办至今,已经经历了十二年的发展。招生人数从最初的每届几人到每届几十人再到2012届和2013届的一百多人,招生规模从原来的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该专业在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如生源减少。我院2014年仅招到22名学生,生源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了生源,这对于我院保险学专业的发展来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扩大我院保险学专业的生源,吸引更多的高考学子前来报名就读,就必须改革我院保险学专业的教学,提高保险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打响我院保险学专业的知名度。
二、我院人身保险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
1、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大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任课教师可根据所担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院,各种类型的课程运用的最多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人身保险课程也不例外。据了解,我院人身保险任课老师整个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法,只有在某些章节穿插着一些案例教学法,有的时候偶尔会运用到一次项目教学法,至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用过,教学方法极其单一。
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我院人身保险课程目前在课程安排上是45学时的纯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践学时。众所周知,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太细,占用大量的课时,而缺乏实践教学,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厌学逃课。此外,我院该课程在考评时,没有实训考核,考试成绩只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甚至有的老师不给平时成绩,只看卷面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性
人身保险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用性较强,这就要求人身保险专业的老师应是既具有教师资格证,又持有权威性的人身保险从业资格证,既懂保险理论,又精通保险实务,熟练掌握寿险流程并能运用自如的“双师型”教师。然而,我院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大多忙于学校的绩效考核,一门心思扑在提高学位、及课题研究上,将教书育人放在了次要地位。从事人身保险教学的老师不要说进寿险公司挂职锻炼,很多老师根本就没去过寿险公司,搞不懂人身险业务操作流程,只能照本宣科,教出的学生难免与寿险市场的需求脱节。
三、我院人身保险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
首先,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主动思考回答问题,课堂不积极发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考前突击,考场作弊的现状。其次,对人身保险课程的课时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我院人身保险课程由原来45学时的纯理论教学,改为48学时的理论教学和8学时的实践教学,共56学时。为了使保险学专业能够更好的实现实践教学,我院新建保险实训室,开设实训课。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训进一步巩固人身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寿险公司业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以及客户服务业务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解决承保和理赔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2、把握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好教学内容
保险学专业开设了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法、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理赔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相互联系的,有的甚至许多内容重复。教师在担任人身保险课程的教学时不能把该课程孤立起来,应与之融合到整个课程设置中,处理好人身保险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和互补关系,避免本末倒置和重复讲述。如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法这些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在保险学中重点讲述后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那么在人身保险课程中还应结合案例重点讲而不能不讲。至于寿险精算理论、利息理论、人身保险营销、人身保险核保与理赔这些内容,都相应的开设了专门的寿险精算与利息理论、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理赔等专业课,则在人身保险课程中可不讲。
3、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多渠道教学
现阶段,我院培养重点还放在校内资源上,应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邀请银监局、保监局领导以及保险公司资深成员来我院为保险学专业学生开设讲座,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其次,创建与保险公司相应部门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进入保险公司去了解操作流程。学生能够直接与保险公司人员交流,对于其困惑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了解与掌握,便于学生知识点的运用。同时,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市场调研、公司实践和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教学内容和效果。
4、培育“双师型”师资
保险公司的培训讲师都是在一线营销岗位上锻炼一定时间后才有机会晋升讲师,因为只有自身经历与实践过,讲师在授课时才更加有底气,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才能使自己所授内容更有说服力,让学员更加信服。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师也应如此。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在学生深入保险公司实践操作时,让老师也进入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型”师资。
参考文献:
[1]《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刘桂梅,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10 年第6期(总第 133 期)
[2]《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方法探析,陈欣欣,财经界,[J]
[3]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方荣军、刘玉焕,市场周刊·理论研究,[J],2008 年10月号
[4]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仝爱华,经济研究导刊,[J],2012年第31期,总第177期
【关键词】管理型医疗保险;医科院校;医疗保险;教学改革
管理型医疗保险(Managed Care)是一类把医疗服务的筹资和与提供结合起来的医疗保险系统。管理型医疗保险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健康维持组织(HMOs),优先服务提供者组织(PPOs)和专有提供者组织(EPOs)等。在美国,即使这类保险组织的直接覆盖人群尚为数不多,但管理型医疗保险在节省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方面的成效,其他的私人保险、政府保险计划中都已大量采用其管理方式。而英国建立的国民健康体系(NHS),通过国民保险制度将管理型医疗推广到全体国民。虽然在资金和效率方面也受到不少诟病,但不可否认其作为基本医疗保障的作用。
无论从节约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是从提升公众健康的社会效益来看,管理型医疗保险都是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管理型医疗保险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医改”的成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处于变革中,相对落后的保障制度和相对超前的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会是其他国家医保模式的模仿,但必定是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理念在中国实际情境下的发挥。
相应地,高校的医疗保险专业作为面向这一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应充分预见并适应这个趋势。
一、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理念、特点和优势
管理型医疗保险,是一种预付费的医疗保障模式,与传统的费用报销、直接支付补贴或指定专人服务的医疗保障模式相区别。管理型医疗保险向人们提供更为开放和灵活的医疗保障服务,同时致力于通过健康教育、健康监测、健康管理来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进而减少医药费用支出。所以,它包含了两重理念:首先,它要通过事先筹资以维持组织的存在,在医生、患者和第三方支付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合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定期的重新选择中延续下去,从而激励整个组织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控制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型医疗保险在运作中的特点,也成为它的优势所在。
(1)管理型医疗保险充分地介入了保健和医疗服务的过程。传统的报销审核,是一种事后监督,保方不掌握全面信息容易被蒙蔽,而且就已经发生的费用也容易引起与医、患方的矛盾。与报销型的医疗保险相比,管理型医疗保险是在事前、事中就确定支付范围和支付水平,整个服务过程都处于保方的管理和控制中。保方激励医患双方采取合理的行为,能够从源头控制医疗成本,取得显著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与支付型的医疗保险相比,管理型医疗保险更能在病种上承担广泛的医疗保障作用。
(2)管理型医疗保险提供的是开放而灵活的服务。传统的提供服务的保障方式下,被保障的医患双方是固定不变的服务关系,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被保障人群的自由流动。而且供需关系一旦封闭,就容易造成供方的激励不足和效率低下,进一步引起医疗资源的争夺和不公平分配。管理型医疗保险在筹资环节或服务环节赋予被保障方选择的权利,对保方或供方形成优化服务的压力。
因此,管理型医疗保险与传统的保障模式相比,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在医疗服务的供需之间承担往来资金和信息沟通的桥梁。管理型医疗保险的优势,要通过理解这一理念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来实现。
二、现有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差距
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医院产权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医科院校利用本校的医学教育资源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中医疗保险是一个很重要的专业方向。作为医学与保险学的交叉衍生专业,它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医疗保险专业领域的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出医学和保险学两个学科的混合。但是,这些医疗保险专业设置,并不能满足管理型医疗保险对人才的要求。以我院为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差距:
1.培养目标含混不清
现有医科院校所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医疗保险方向的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大多数学校和我院一样,设立的是四年制本科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设立的是五年制本科专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这些专业对所培养毕业生的市场定位和职业角色并不明确。将要成为管理人才的学生,未来要管理的对象是不明确的,在校期间只是广泛的涉猎医学、经济学、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及相关社会实践。这样的培养目标只能适应介入医疗过程不深的保障模式:学生经过这些知识的积累后可以担任一定的事务性工作,在具体的商业保险机构或社会保障部门接受不同的岗位培训。而对于管理型医疗保险所需要的人才,则需要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是要参与一种特殊的医疗服务(“managed care”的核心词汇是“care”而不是“managed”),就是能够面向医疗机构对医疗过程实施控制,或者面向被保险人对其健康状况实施干预。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医科院校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来,也是优势所在。如果不能突出这个优势就会混同于其它的保险或管理专业。而医科教育耗时长、成本高,依托医科院校的教育背景反而成为这些专业在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劣势。
2.课程设置缺乏重点
医疗保险专业的“复合性”体现在要将医学和保险学两个完全独立课程体系的课程结合起来。在仅有的本科培养年限中,既要安排医学专业课程,又要安排保险学课程,课程数量偏多,两个专业的课程在课时上的矛盾颇多。特别是医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本身对保险学课程体系不熟悉,在引进课程时多有向综合性院校的保险专业借鉴的部分,无法对课程进行精化和优化;而对医学课程因为比较熟悉而容易进行压缩与合并。以我院为例,为了精简课程在2004年和2008年两次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保险学专业的课程比例始终较高,超过医学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占第一位。而医学课程门数和学时数都有所下降,还取消了医疗机构集中实习的安排。经过这样的调整,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对医疗过程越来越不了解,而且也缺乏进一步学习积累的能力。管理型医疗保险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医疗过程中通行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完全具备这样的要求,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使之具备到实践中再学习的前提条件。一个完整的、与临床医学学生同等份量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毕业生能够担任第一线的实践任务,学生才有机会积累实践经验。而现有的混合式的课程设置不能为毕业生提供这样的条件。
三、医疗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也为了推动整个医疗保障事业的繁荣和学科的发展,医疗保险专业应适时地转变,拉开与一般的保险专业的差异。
1.学制和培养目标的转变
医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学和科研力量通常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作为新的专业学生还缺乏高层次学历深造的机会。再加上医疗保险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人员奇缺的现象已经有所缓解。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直接获得高起点的管理岗位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因此,医科院校的保险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在基层提供管理型医疗保障服务的人员。而在技术能力的培养方面正是医科院校的长项。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因此培养具有医学学士的五年制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从高校能力和国家政策两方面来看都是可行的。
使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医疗实践技能,不仅使毕业生面向医疗市场的就业面更广,能够适应管理型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而且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其中的一部分人更容易成长为优秀的管理人才。
2.课程设置的转变
因为要围绕培养目标,为学生完整地设置一系列的医学课程和见习实习安排,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一个难题。医学课程的主体地位要占用大部分的课时,在剩下有限的学时内体现医疗保险专业教学的特色,是不容易做到的。在国外,例如管理型医疗保险的发源地美国,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医科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接受双重本科教育的,医科学生都能具备很好的人文素养。在我国必须将两者融为一体,那么就要对管理类和保险类课程进行合并以压缩学时:在每一门课程都由原来的若干个相关的课程组合而成,向学生介绍这些课程中最基本的的理论知识和现况概貌。一方面让学生接受社会科学理论的熏陶,有助于他们领会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的知识索引的储备,有助于在需要时进一步学习。
在这些高度精品化的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双学位、第二学位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另外,还可以积极引进国外的相关证书培训,例如美国健康保险协会(AHIP,前身为HIAA)的医疗保险论证考试。作为美国健康医疗保险最重要的行业组织,该协会规定人员培训的核心课程,对中国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总之,未来医疗保险的发展重点将不以风险转移为要,而是以风险的管控为主,这是医疗保险专业培养人才所要紧扣的市场脉搏。
参考文献
[1]付昕,袁杰,陈庆梅.医学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66-68.
[2]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13.
[3]刘海兰.论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科技资讯,2008,20:221.
【关键词】PBL;社会保险学;对策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直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或者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具体是指在学习中利用教案等手段将学生置于一个应用知识的与实际相似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教案和呈现的问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决定该专业本科生在工作中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基础的关键所在。开设PBL工作坊是一个成熟有效、便于推广应用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第一,PBL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PBL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加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生活中、体验中、知识积累中发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目的。第二,PBL学习实践的情景可以凭借教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来联接,不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硬件条件便于获得。第三,PBL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贯穿于学习全程,PBL本身就代表了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以人性为根本的群体,以感性为依据的伦理行为将引导学生在知识基础之上更具有人文情怀和公共精神。第四,目前国内关于PBL在各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都有涉猎,各有特色,这说明PBL可行性和可推广性非常高。更加重要的是,立足医科院校的实践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社会保险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接下来以《社会保险学》的“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的课程为例来介绍PBL的实践应用。
一、PBL教案撰写要点
社会保险教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考察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及真实情况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制度这项社会政策从决策到实施、反馈的整个环节的实际情况。第三章的内容是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偏重理论性。因此案例比较偏重于对于社会历史事件的描述,尽量将学生置于19世纪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时期,给学生留下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让学生循着这些线索去挖掘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PBL教案应该根据每个章节的不同内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践化。一个设计良好的PBL教案应该来源于社会化或者生活化的场景,并能够引出学习议题,促使学生探讨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案是实践与理论的整合,是具象的事务与抽象的学习目的的整合,不应像传统教科书以片面的知识逻辑构架,教案应该包括时空场景、群体、社会制度以及行为、逻辑与伦理等。在此教案中,社会保险的产生的历史场景在第二个教案中被大致勾勒出来,学生会沿着“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初期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等历史场景去寻找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的足迹。从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化场景,再从场景中让学生寻找学习议题,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整合。
(二)合理化。PBL教案可以是真实的教案,也可以是具有虚拟成分的情景或者故事,生活化的教案以及其他要素的填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身旁的琐碎事务并引发其思考,但是这些的前提是合理严密的逻辑以及极强的专业性。教案中要素的填充一般是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作为学习议题的线索,另一个作用是起到教案起承转合的连接作用。
(三)教案应该符合《社会保险学》的课程大纲。教案目的是服务于整门课程的学习,合格的教案设计需要将学习目的、重点、难点,依据课程的教学顺序完美的糅合在教案之中。PBL所含中的知识应该是全新的,不应该在理论课程中讲解过,也就是说不应该是作为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实践的课程,教案符合课程大纲的设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习目的前提。这其中既要保证全面性,也要保证重点难点的特殊性。例如本教案中,这一章的学习目标是首先掌握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每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其次是掌握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掌握社会保险发展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二、PBL小组讨论流程控制
《社会保险学》PBL实施方案包括小组准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评价体系的准备。
(一)小组准备。将本专业一个班的学生(总人数为28-30人)分为四组,每组7-8人。(最多不超过10个人)分组方式尽量采取打破原有班级、宿舍、性别、班级座位等界限的随机分组方式,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案分幕以及课时安排完成多轮学习。小组成员的角色有以下三种:小组老师1名,承担学生内控责任以及小组成员角色。小组组员5-6名,需要全程参与流程、讨论教案、分享观点、回馈效果和主动学习。小组记录员1名,负责小组观点的记录,但也必须参加讨论。
(二)小组讨论事前控制。首次进行PBL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向学生说明PBL的学习理念,了解在小组讨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讨论的目的,讨论后需要提交的内容以及考评体系的具体情况。硬件准备包括有一个共同可以看见的黑板或者一张大白纸,一个可以上网查询的设备,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两两进行目光交流的方桌或者圆桌以及每人一份纸质教案。
(三)小组讨论事中控制。本教案分为两幕,每幕讨论分为两次进行。1.第一次讨论。第一次讨论需要进行暖身。由小组老师带领小组成员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内容可以采取常规介绍或者利用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之后进行角色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讨论热情和凝聚力并且确保PBL学习有序进行。暖身之后进入正题,小组老师只将第一幕的资料发给小组成员,并组织成员就教案以及五个思考问题建立问题提纲和分析内容进行讨论,根据“已知事实”和“待查信息”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在纸上做记录,整理出需要学习的议题,并上交给教师,方便教师督导和监督。2.自主学习。在第一次讨论中,由小组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料获取知识,收集信息,针对来源不同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讨论和评价,以个人为单位根据学习的议题和提纲,学习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注意学习不能各自分工学习不同的内容。3.第二次讨论。在小组老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分别汇报、分享学习的成果和方法,针对这些学习的内容汇总,并讨论不同的见解,提出可能遗漏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方法。在此次讨论中,小组老师要及时提示小组成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并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内容予以启发和补充,对于偏离学习目标的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小组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就个人及小组其他成员在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度、贡献度等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评价,小组老师也要就本教案、本小组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反思和反馈。4.小组讨论事后控制。PBL评估是小组讨论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评定、制定未来教学方针和PBL学习的成败。整体而言,PBL评估系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对小组老师的考评、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考评、对教案的考评。这里重点介绍对于学生的考评,学生考评分为小组老师的考评以及小组成员互评两部分内容,根据分析解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享精神和互动沟通四个方面,将小组老师对学生的考评分为四大项,12个小问题,分别赋分,加总为学生的小组老师评分总分,满分100分。学生互评体系分为内容建设性等6个内容,分贝赋分,总分也为100分,教师评分部分权重为70%,小组成员互评权重为30%,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分为该部分内容的最终成绩。
三、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学习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主动学习上,从一定程度上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一系列过程达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案以及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敲门砖,教案的编写对于PBL的顺利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有:第一,教案引导不充分,学生难以按照教师期望寻找到学习的知识点。比如本章的教案虽然基本涵盖了本章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在找寻的时候,会遗漏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反而对于“义仓”这个知识点做了大量的学习。第二,教案中无法完全覆盖知识点,造成某些知识点遗漏的问题。教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逻辑性,为了将教案塑造成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故事,某些知识点难以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其中,造成知识点遗漏。而且由于教案是专业课老师来完成,尤其是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完成,专业性有余,但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忽略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难以体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第三,教案信息分布不均衡。个别教案在个别幕中信息量偏大,学生负担过重,而在某些幕中却难以找到知识点进行讨论。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产生这种情绪有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对于PBL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学生认为PBL仅是普通的小组讨论,或者是“翻转课堂”,小组中推选出一个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只需要协助其查资料完成汇报即可。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小组讨论寻找出学习的知识点之后,将每个知识点分工,各个成员完成自己的问题即可。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实践课对于理论课的“验证式”教学,教师对于教案中的知识点还会进行讲解,因此放松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二,PBL学习法显然加大了学生的课余学习工作量,时间紧、搜集途径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不如传统讲授接收到的知识量大。
(三)反馈和评价形式化。按照PBL流程,每次讨论问题之后,小组老师都要对同学进行评价,以及同学间进行互评,可是现实是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要么没有反馈匆匆下课,要么象征性的给予评价,只言片语,草草收场,没有起到真正的反馈作用。究其原因,第一,是小组老师和小组成员没有认识到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下次讨论时也没有按照反馈的那样注意到修正,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反馈没有什么意义。第二,小组老师的反馈技术有待提高,可能对于同学们表现出的问题或者特点把握不准确,导致反馈效果打折扣。第三,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个别同学对于互评的同学只是一味地“说好话”或者要么不关心,没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对策及建议
(一)反复打磨教案是保证PBL学习目标实现的基础。教案是学生讨论的蓝本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故教案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撰写教案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过培训、审核、实践等一系列的流程来控制教案的最终质量。高质量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整理和完善打磨,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实践的检验。在应用中,撰写案例的老师应该在全程记录下案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偏离预期的关键事件。例如,案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在指定时间完成等来进行案例的考量,以此来作为案例的修改依据。
(二)合理规范的流程控制是顺利完成PBL学习的保障。PBL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随意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不受控制的漫游,学生需要通过合理规范的引导去完成指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一方面,PBL学习需要完整的流程规划,包括前期准备、中期目标的检视、后期的反馈需要有完整的书面材料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小组老师是完成流程的有力抓手,需要在每一次小组学习中围绕学习目标灵活地把控、适时引导,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和心得。
(三)注重PBL理念的灌输和反馈评价。学生在没有接触PBL之前,学习目标基本上在缺乏自知自律的情况下被动完成,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不知道为什么学而学和沉默的学习状态,因此,需要在学生接触PBL的过程中注重PBL内涵理念的灌输,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来完成PBL学习,更重要的是PBL学习的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PBL学习,并且在过程中重点通过后期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和教师以及整个PBL进行反思,这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好帮助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表现状态等;学生间的反馈,帮助学生不仅关注自我,更关心团队的其他成员,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对PBL的反馈,完善PBL流程。
作者:王海漪 刘艳花 宗苏秋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8-130.
[2]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40.
传统的经管类课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览无余地传授,学生被动等待接受,教师在教学中对学情缺乏分析,学生在“填鸭式”的模式中也难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辩论式案例教学是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问题答案观点进行辩论的方式进行案例的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为在辩论中取得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迫使学生主动查阅和筛检资料、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发言锻炼口才。在教师合适的引导下,辩论会出现,形成热烈的气氛,学生们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积极参与互动过程,从而会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具体应用记忆犹新。在保险学教学的辩论式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模式:教师选题流程讲解角色选定资料准备课堂辩论辩后总结。如为让学生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一论题有一个深刻详细的认识,教师选定题目“为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努力的主要方向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为保证辩论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事先针对辩论式案例教学进行规则制定和流程培训。该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辩论双方各自包括5个成员,首先,正反方按照先正后反的顺序依次轮流发言,由主席综合各方观点进行总结后进入群众发言旁证阶段,群众发言为自由发言,人数应确定在3~5人之间,群众发言完毕后进入正反方补充论据阶段,最后为教师总结阶段。同时,提示辩论者,在发言时尽量以事实和案例为依据,以课本基本理论知识为凭证。通过对这一题目相关内容的查阅和辩论准备,综合双方的观点和论据,会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于我国保险业中保险人和投保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辩论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学生课前需要准备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要参与辩论,课后要进行总结,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具体案例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辩论式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辩论式教学能够使得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特别强调提供充分的问题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是简单地灌输,更多的是指导和引导,不是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开拓创新,使信息多项传输,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2互动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2.1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
要提高课堂的互动性,首先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互动提供一个自由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有理有据的观点,随时发表见解和看法,消除学生发言的紧张感和局促感;不看重观点的对和错,重在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到相关知识,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2注重讨论和辩论的过程,开拓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保证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对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评价和总结时,要注意由过程到结果,特别是关于思考和辩论类题目,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分析思路,开拓学生的思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对于辩论式案例教学,关键是要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将其变为少数同学获取额外奖励分数的加分项。
2.3把互动纳入课程考核,提高知识运用、独立思考类题型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