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9: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数学教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提问艺术性 提问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一、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1.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

4.适度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第2篇

视觉思维的应用,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展开.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这是让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够更加夯实的一种方式.高中数学课程中涵盖的知识点比较丰富,几何部分和代数部分的难度都在逐渐加大.重要的是,两个部分间的融合与衔接越来越多,数形结合的问题在课本中非常普遍.要想让学生处理好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的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获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深化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于各种数学图形以及图形中反映出的数字关系有更好的认知.这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将抽象知识实现转换,并且能够使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运用视觉思维理论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将视觉思维理论渗透至学生的学习中.高中数学研究了集合、函数、几何以及代数等内容,运用视觉思维,能够让高中学生把逻辑思维与视觉意识联系在一起,在结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视觉图形与意向效果,对抽象性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讲“函数”时,函数图形起着重要的作用,函数图形可以帮助高中生加深对函数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这是视觉思维的一种典型应用.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获知,并且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得到良好构建.

二、引导学生构建自身视觉意向体系

要想让学生形成自身的视觉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视觉意向体系.视觉意向体系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学生对于相关的基础知识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这些内容,并且透过数与形的结合与转换来高效地处理各类实际问题.学生如果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视觉意向体系,不仅证明学生对于相关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对于数形结合思想有很好的认识,并且是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要深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视觉意向体系很有帮助.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需要画出不同抛物线图,并假设已知其中某两点的数值,让学生写出其抛物线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理解什么是焦点弦、怎样利用韦达定理以及怎样计算抛物线的弦长、弦的斜率以及弦的中点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相应的数学规律,对问题加以研究,针对不同抛物线有不同的几何性质.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良好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视觉意向体系,并且逐渐提升学生解决各类综合程度较高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学生的视觉思维应用能力

第3篇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此时图书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事业中,高中图书室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图书室也担负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图书室对是补充师生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图书馆的特有功能,引导教师以及学生对图书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图书室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库,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图书室的现代化建设,将图书室的作用发挥出来。现阶段,图书室不再是简单的搜集、整理相关的图书资料,而是要开发、研究以及利用信息资源,根据读者不同的需求来提供不同的资料。

二、高中图书室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一)图书室有助于拓展师生的知识面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然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依靠学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在开展这方面教育的时候,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课外资料,从资料中汲取相关的能量,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高中图书室是以教学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为教师、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资料。高中图书室是知识的宝库,并且也成为教师、学生进行学习以及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高中图书室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在校的高中学生。高中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他们要努力学习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但是如果高中生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到图书室阅读相关的资料,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高中图书室服务的另一个对象就是老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会对教育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定期阅读相关的书籍来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高中图书室也成为各科教师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我校图书室为教师每年都订了各科教学参考书以及与各学科相关的书籍,如课《课堂•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数学通讯、英语周报、数理报、中国考试、中国音乐教育、生物学教学、历史教学、阅读与作文、中国学校卫生、班主任之友、等等。此外,还为学生订阅了如中学生、课堂内外、求学、文摘报、发明与创新、中国青年、时事报告、思维导读伴你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阅读与作文。

(二)图书室有助于推动教研、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前,教育事业处于改革的新时期,其最主要的动力就是要依靠科研实践。教育工作者往往会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关于后进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等内容,在研究完之后再运用到实践中,从中再总结出宝贵的经验。然而以上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图书室,图书室为这些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相关的资料。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研以及科研活动的时候,要将图书室中的资料利用起来。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经常阅读一些报刊杂志,了解到当前教研、科研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将新动向告诉其他老师。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教材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图书室的负责人应该采购最新版的教材,从而可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有一些教师所需要的资料是比较罕见的,因此图书室的负责人应该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去购买,尽可能的满足每一位教师的需求。

(三)图书室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高中图书室不仅仅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提高师生政治思想水平的场所。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因此青少年的政治思想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青少年担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国在历史上所取得的辉煌,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优秀作品,如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好,那么就可以快速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体力等多个方面。但是有一些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都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图书室管理人员要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让他们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但是课本上的知识较为枯燥无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不妨给学生推荐几部名人传记、文学巨著等,然后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其中人物的人格魅力,然后无形之中也感染着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引言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比如:学习一个新的数学公式,我们首先应该思考:“这个数学公式是怎么推理得来的?”“这个数学公式代表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我们要结合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探讨、研究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所以说:会学习,会思考,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针对现在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的快节奏学习生活,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和思考的相辅相成,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贯以来,我国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被动”地接受和掌握,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高中学习压力增大,不少学生都处于“厌学”状态,而高中数学更是让多数学生都为之头疼的科目,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自然学习效率不高。新课程改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遇到新问题不会主动思考和解决,只想依赖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解题,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然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学会自己主动思考和解决,而不再依赖老师的解答。

3.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新世纪的急需人才。传统的教育方法所培养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因为缺乏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渐被淘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迎合社会所需。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1.无疑可问。

高中课程大多“时间紧,任务重”,高中数学作为典型的难学科目更是让不少学生头疼。时间的紧张,科目的繁多,大量的练习题都让学生焦头烂额,再加上在我国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早已习惯老师讲解例题、难题,只要理解、掌握就行,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造成“无疑可问”的状况。

2.不敢问和不知道怎样问。

一些学生对于老师存在畏惧心理,对于发现的新问题,不知道怎样向老师提出,更怕老师认为问题过于简单而否定自己,不敢与老师沟通和探讨。久而久之,问题便“烂在”脑袋里,发现问题的意识逐渐被磨灭。

3.没有机会问。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再加上高中时间的紧张、学习科目的增多,课堂上多为老师讲解知识,课下学生被大量的练习题包围,找不到机会和老师交流和沟通。

三、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解决策略

1.让老师成为问题意识的引导者。

目前一些老师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或者会发现问题但不能解决。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去思考,不但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解决,造成不健全的人格。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寻求更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全面地发展。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地给予肯定,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勇于和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针对于高中数学的复杂性,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以其复杂性和抽象性成为学生的头疼科目,学生往往“谈数色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讲相关的故事和事例,使学生对于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新课程产生兴趣,学生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教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这样老师和学生都轻松了不少,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材往往在新课的开头就设置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可是大多数老师往往直接忽略掉,而“开门见山”地开始新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二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机会。学生通过开头的教学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而且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开始思考,接着寻找解题的思路,然后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解题,老师加以引导,对知识记得更加牢固,而且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题目时会主动地思考,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模式,让数学变得不再“可怕”。

5.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爱问、敢问、会问。

对于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给予鼓励,即使是没有价值的小问题,我们也不要给予批判和否定,这样学生就不会害怕自己发现的问题不是好问题,而不敢向老师提出了。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都是没有价值或者重复、类同的问题,不仅会浪费我们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隐患,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程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新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处”发现新问题,恰当地向学生提出,如:“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老知识有联系?”“这个新的公式是如何推理出来的?”“我们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解答这个问题?”等等。学生逐步掌握新课程问题的侧重点在哪里,自然会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而且自己主动参与让自己乐在其中,学会提出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会爱问、敢问、会问。

6.贴合生活实际,增强问题意识。

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从质疑开始发现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地培养学生,让教学融入于生活,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方位地理解和解答问题。这样学生越来越有问题意识,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各“奇思妙想”就会层出不穷,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结语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且课堂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珍.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学实践,2010(9):1-1.

[2]陈宝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2011(10):45-46.

第5篇

1.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认识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革.虽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行最彻底的一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次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的,例如:视图与投影、始建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以及数学建模等等,这些内容在现在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是对原来的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如对立体几何的处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因此,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提高.众所周知,高师院校是培养教育基础工作的根源,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综合型人才的重担就要落高师院校的肩上.因此,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3.现代高科技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和高科技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

脱离原来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内容创新、素养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培养目标———端正的思想、品德兼优,并遵循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原则:一是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甩掉传统的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方式应该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知识的强化,拓宽学习领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五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构成了课程体系,然而对课程类别、各阶段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分支机构的改革就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构成了完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创新、实践”为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主要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是改革数学专业课程.数学课程是在校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中,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难.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合理、适应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教学设备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渐渐地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于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等学习中,只是有老师教,学生学,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现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实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第6篇

一、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其间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相机给予指导和帮助。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寓教于乐,力求生动活泼,并能敏锐捕捉住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能有序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不能听任学生信马由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体现在全过程中。首先,研究课题的选择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设想,教师再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后,进行目标实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引导者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关于数学的信息,因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被动摇、弱化,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理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位监控者,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到”且“能学到”的数学才是职责所在。因而要促成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这成为教师在新的数学教学中所要贯彻的重要思想。

“引导”即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行动。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

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标签式”地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切不可无视其中虽显稚嫩但蕴含智慧的“火花”,或简单将其“格式化”。引导可以是能力点中方法的点拨和思维激发,也可以是在知识点的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惘困惑、不知所之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时,教师不是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之火。

三、教师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合作者

探索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行为,它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在学生的探索学习中所起的脚手架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脚手架的作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应该是教师作为学习合作者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师参与学生数学探索的学习,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合作者,是学生数学的支持者和理解者。当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时,要放下架子,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地探讨、学习,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获得提高。实际上教师也能从学生的研究中受到启发,由单纯的传授、输出转变为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形成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第7篇

一、 “问题”的分类:

作为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1. 为了学习探索数学知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而主要由教师构作的数学问题,如教科书,复习参考书中的练习题和复习题等;这类问题往往是已完成数学抽象和加工的成品问题。

2. 出现于非数学领域,但需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比如来自日常生活、经济、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应用数学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还是“原坯”形的问题,怎样将它抽象转化成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是关键。当然,这两类问题是有交集的,它们彼此的边界也是模糊的,如可列方程(组)求解答文字应用题的一部分就在这个交集中。

二、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

1.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三、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 尝试 自主 反馈

情境 引导 解决 梳理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 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 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 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第8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有机整合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其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高中教学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式太多,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整合方式与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整合其实就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性和相互渗透性,从而将系统中的各要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使系统各要素发挥其本身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其实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在各个学科中,且与教学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与我国教学有效衔接在一起,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其主要有两个目标:(1)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2)可以把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创造型人才,进而使学生都有一个较强的独立创新思维。

二、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容

由于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导致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传授语法以及相关的词汇知识。而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特点

1.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趣味性较浓的教学课堂,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用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中的真正意思。由此可见,要创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必须要靠多媒体辅助方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多渠道的进行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并让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个体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感官,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把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检索与阅读资料的能力。譬如说: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章进行修改,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既可以给语文教师提供很多的资料和教学方法,给我国的语文教学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化难为简,突出重难点

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将复杂的课程内容逐渐转变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而在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把重难点做得更透彻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容,促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把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其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以便于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工具,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不然会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