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9: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2篇

关键词:岗位导向;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1.对课程创新的认识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区别于学历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一度比较强调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岗位导向”,在订单班中尤为明显。我校化工专业结合新疆化工大发展的优势,大量的与企业开展订单教育,开发了部分“岗位导向”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岗位导向”课程设置,其积极意义在于岗位技能强,特别是学生毕业后的“首岗”技能,学生直接上岗适应期短,受企业欢迎,但是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反馈角度看,也存在着学生素质不够全面的现象,“岗位导向”的课程设置,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岗位技能”与“终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这就要回到,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技术教育?两个概念的内涵都相当丰富,从简单的直观的角度来理解,技术教育侧重于专一性、岗位性的特点,而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全面性、发展性的特点,目标指向人的一生。学校教育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带走什么?”在建设国家示范校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更显得重要。因为“示范”包含着质量、榜样、创新的全面要求。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恰当选择自主发展的课程,是职业教育所必须做到的。 课程是专业的灵魂。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问题。

2.课程内容的开发

课程开发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脱离整体要求。我们对新疆境内近十家以上的大型企业进行了调研,对化工操作人员的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基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将化工操作人员从事的岗位工作,分为物料准备装置运行装置维护支持装置异况处理质量检测HSEQ管理7大工作领域,30个工作任务,凝炼出156项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它们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订单模块),专业方向课程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作为“岗位导向”课程开发,而专业核心课程要结合岗位能力需求以项目导向方式来开发,同时必须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及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国内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都开设有《化工单元过程》或《化工原理》课程,但课时量较少,以理论教学为主,讲求理论的系统性和计算,理论与实践脱离,同学们学完后不懂得如何去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现代化工企业需要大批掌握化工工艺生产操作又懂系统维护、工况分析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了本课程的开发,八名来自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对化工企业运行员岗位进行分析,得出该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而列出该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要求。有专家提出要把单元操作与设备系统维护放在一起开展教学,用更为完整的项目来带动教学。该提议得到企业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因此课程组决定将单元操作与设备维护融于一门课程之中构成《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维护》这门课,将过去的《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装置运行》三门课程的内容融合在了一起。

在完成岗位能力分析后,课程组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组的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到企业考察生产流程,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完成了《化工单元操作与维护》课程的整体设计和部分教材的编写。课程中,单元操作与设备维护知识被运用到六个实际生产项目之中,每个项目都以产品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工作任务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实现学生认知、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带动下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在实战中训练操作能力,并获取相关的必备知识。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的课时数从《化工单元过程与操作》的160课时逐渐提高到《化工单元操作与维护》的280课时,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技能熟练,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综合发展,

3.课程教学方法的突破点

以课程中的“精馏”项目为例,重构后的课程从七个方面挑战传统教学模式:

一是打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授课顺序,同学们可以直接按仿真操作指南,进行精馏的开车,出现一系列错误学生开始质疑时,引入精馏的简单原理,再实践。

二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工作,学生在掌握了精馏仿真操作后,分组进入实验室,老师简单介绍流程和阀门位置后,开始进行乙醇水的分离,同学们先分组制定方案,查阅资料,然后讨论,期间可以请教老师,当方案合理时,开始上装置操作。

三是竞赛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目前90后的职校学生普遍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但有极强的表现欲,因此竞赛可以使他们超常努力,课堂中可以经常设竞赛项目,精馏在操作结束时,安排竞赛,把优秀的选手推荐为学校大赛的种子选手

四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实践课由实习指导教师来上,理论课教师只上理论课。开始有些教师不敢上实操和仿真课,但我们只给了一年的时间培训锻炼,所有教师都已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五是考核方法改革,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包括四部分:即职业道德、工作过程质量、实训项目报告、 操作质量。其中:

(1)职业道德:在课程总成绩中倒扣分 0~50 分。包括遵纪守时、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爱护公物等方面。由教师评定。

(2)工作过程质量:包括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和课堂交流讨论表现。

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占3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前的准备情况、开停车方案的制定、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由教师和小组内成员根据标准评定,小组内成员互评占 30%,教师评分占70%。

课堂交流讨论表现:占30%,包括获取信息、语言表达、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由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分组成,项目汇报时根据标准进行评价,互评占 30%,教师评价占70%。

(3)实训项目技术报告:占10%,每小组提交技术报告。报告格式按要求撰写,写作符合规范。由教师评分。

(4)操作质量:占30%,按岗位操作规程,对每次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操作质量的评分由教师评分。

六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知识拓展的内容。在精馏项目教学中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必须有学生拓展的内容。如精馏项目,塔的设计就是拓展的内容,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完成的可以加分。

七是创新课程必须有实训作为支撑,《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维护》课程建设有1300平方米工厂化的单元实训车间,仿真机房工位数150个,配备单元操作仿真软件,化工管路拆装实训工位齐全,完全满足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大部分在实训场所完成。

4.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突破

创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能够驾驭课堂,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这对于老教师可能能做到,但对于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欠缺难于把握。在我校化工专业教师年龄梯队中,年轻教师占多数,如何能让改革的思想成果贯彻和实施,我们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和部分年轻教师对《化工单元操作与设备维护》进行了全程288堂课的课程设计,包括教案、典型任务的选取、教学案例资源、PPT、习题、竞赛方案、阅读材料等,边设计,边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更新,由开始的排斥接受积极参与,使教学改革得以实施。

5.创新课程的建设效果

通过本门课程设计和实践,为今后化工专业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由于创新课程的实施,我专业学生在历次疆内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新疆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二、三等奖

(2)由于创新课程的实施,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企业举办技能大赛,为企业培训人数每年达3000人

(3)学校成为全疆煤化工师资培训基地,并举办全疆化工技能大赛,为新疆煤化工石油化工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

第3篇

关键词:职教新干线;化工仿真;资源共享;远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80-03

化工生产具有工艺过程复杂、操作要求严格,并且常伴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不安全因素,给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现场实习、技能操练带来了困难,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于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真实操作控制环境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应运而生。

基于职教新干线开发的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空间”的开放、调控与交互功能,使化工生产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现了远程学习训练、随时辅导交流,与原单机版化工仿真教学软件相比,突破了必须在学院指定时间、地点进行操练的局限性,构建了一种达到 “人人、处处、时时”的全开放性化工仿真教学模式。

一、传统化工仿真实训软件的局限性

传统化工仿真教学软件是单机版的,学院购买以后,安装在固定机房,所有教学、训练都只能在该机房完成,其时空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软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如下两方面:

1.开放性不够

开发者完成研制工作后,系统即为完全定型的产品,使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进行训练和学习。

2.资源不够丰富

现有仿真实训系统一般仅限于展示生产工艺,缺少基础知识、设备结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元素。这一缺陷造成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的全貌。[1]

二、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设计思路

该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原则,以较好服务石油化工等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宗旨开发,依托职教新干线空间,将理论学习、交流沟通、在线仿真和考核评价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通过化工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对接湖南石化产品典型工艺,仿真操作过程对接实际生产过程,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这一平台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如下:

(1)服务器架构在本地,独立于世界大学城网络版仿真软件,师生通过职教新干线空间账号登录使用;

(2)该平台将职教新干线网络资源课程与仿真实训项目融为一体;

(3)构建仿真实训管理中心,全程指导监控、考核评价学员仿真实训效果;

(4)采用网游模式运行。学校用于实验和实习的仿真软件采用网游的模式网络化运行。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化工工艺生产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项生产任务。

平台的构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取开放平台

开放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是整个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的核心。职教新干线为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实现跨越时空教学交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习者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实现全开放性训练,满足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及远程教学提供了一条简洁实用的方式。[2]

2.科学遴选项目

随着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和工厂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围绕化工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需求,按照适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强和贴近实践等原则,对接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目前平台选择的主要训练项目有丙烯酸甲酯、合成氨、PVC聚合3个工段级项目及间歇反应釜、离心泵、精馏塔、吸收解吸、固定床、流化床等10余个单元级项目,其如图2所示。通过项目训练,有效促进学生对基本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技能的掌握。

3.设计多样功能

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工作和用于实验、实习的仿真系统整合在一起,具有网络教学多种功能。

(1)整合、共享教学资源。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将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PVC生产技术、合成氨工艺、反应器操作与技术等专业课程资源和仿真实训项目集成,构建了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

(2)开展远程教学与培训。将传统的授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网络化,实现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远程教学及培训。

(3)进行教学适时监控。教师利用选择性内容功能,为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小组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学路径,实现对课程进度的直观掌控和有效引导。[3]同时,平台管理人员对教师教学、学员学习、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并导出Excel进行汇报、存档等,使其成为良好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诊断工具。

三、基于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模式

新型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向”为主体,按以下四步将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即仿真预习——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拓展引导,下面以“合成氨生产工艺”课程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仿真预习。教师将授课班级学生分为三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工段的仿真预习。学生通过空间仿真预习,了解单元设备及工艺的基本操作流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

(2)课程教学。通过学生空间仿真预习(留言、私信、群组讨论),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评价反馈。学生通过空间仿真实训,开展师生群组讨论互动,老师汇总学生仿真实训信息总结评价。

(4)拓展引导。通过以上步骤训练,学生对合成氨生产工艺的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任课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拓展学习指导。

四、空间仿真教学成效

1.拓宽了课堂时空

该平台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传输最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链接点上提供的不同内容,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要求,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习地点从教室拓展到校外,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和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交流。

2.拓展了工学结合途径

该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再现典型化工生产流程、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原理,高保真动静态机理模拟开停车、操作、调试、事故处理等过程。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下,学员依据生产中各种工艺条件和过程参数的变化,进行化工单元实训和真实产品的模拟生产实训,开辟了工学结合新途径。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以现场实际为依托,通过虚实结合、循序渐进的仿真实训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革新了教学方式,动静结合的操作弹性等,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空间仿真教学发展思路

以与企业合作为契机,以真实的工业装置技术资料为依据,将先进的绿色化工元素植入科学设计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框架内,形成集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评价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动画“3D化工仿真资源”。对接湖南省内各大中型化工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与企业合作开发真实的实景3D仿真系统,进一步丰富网络仿真教学与培训资源库,其视频截图如图3所示。

当前,化工仿真空间教学已逐步成为我院化工类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探索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利用世界大学城内丰富的信息资源,组织开发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完整体系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忠伟,魏杰等.新型多功能化工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73.

第4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第5篇

关键词: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47-02

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的主要用途、生产方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知识,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有机化工生产操作、生产运行、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对有机化工产品介绍的数量较多,但每个产品的分析过程大体相同,加之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复杂抽象。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因教学形式单调、内容空洞陈旧,使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很多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机械、反应工程、化工安全生产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实际操作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工程技术理念,才能将课程讲得生动透彻。根据这个要求,聘请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兼职教师通常是本行业的骨干力量,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熟悉本行业的实际运作,具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聘用兼职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下厂实习锻炼的方式加以培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1)回顾性学习。《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已学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过长,许多内容学生都已遗忘,增加了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通过温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应用热力学知识分析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条件时,教师可先复习物理化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将其应用在分析具体产品的反应条件上,这样就顺理成章,显得游刃有余。

(2)总结性学习,举一反三。《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知识点多,如果不进行归纳、总结会显得非常散乱。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找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起来。例如,在烷烃热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艺过程中,反应器中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水蒸气在化工生产中的各种作用;产品生产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反应器,其撤热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可结合反应工程课程的内容,总结归纳初步确定反应器类型和反应器撤热方式的方法。

(3)专题课堂。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材中,有几种产品在介绍完工艺过程后,又添加安全生产的内容。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而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笔者通常将这部分内容归类,专门给学生上一堂化工生产安全课,即从物料特性、工艺条件、单元过程及操作方面综合分析,说明工艺过程的危险所在,并提出相应措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4)角色互换教学。《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虽然知识点多,但大都不难,同时有很强的规律性,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规律,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动手制作PPT,上台讲课,最后进行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层出不穷,而教材介绍的都是传统成熟的生产工艺,教师应将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工业发展及科研新动态、新方向引入课堂。另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工行业或生产工艺,如果能够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认同感强,更容易引起共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灵活处理,切勿拘泥于教材,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调整和补充。例如,笔者讲到乙炔生产时,重点介绍的是电石乙炔法。但在全国范围内及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地区,天然气制乙炔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因而在该项目教学内容中补充了天然气制乙炔的生产技术。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王丽华介绍了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实际生产环境,克服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2)将工艺仿真实训引入教学。受有机化工生产大型化和自动化的限制,《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训一直以来是教学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可以通过工艺仿真实训的方式进行弥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工仿真实训室。例如,讲到甲醇、醋酸等产品的生产时,在学习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后,让学生在仿真操作中感受开停车的过程、工艺参数的调节控制方法,将书本上的枯燥文字说明转化成直观的操作,使学生充分感受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3)增加工艺实训环节。《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由于涉及产品繁多,加之实训装置造价昂贵,动辄几十上百万,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实训装置。我院于2010年购买了一套DOP仿真工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工艺仿真+工艺操作实训”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其他方法。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相关化工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条件成熟的还可考虑将课堂搬进车间,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与企业加强联系,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认真思考,锐意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红梅,魏勇.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2]宋慧婷等.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22(2).

第6篇

[关键词]双学双做;学习任务;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5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84-02

一、“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引入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介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汽车维修岗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主要学习汽车发动机构造的各种主流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典型的技术操作及标准规范,零部件的结构及检测,常见的故障诊断与分析。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的学习,并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以往的教学方法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理论后实训,即理论讲授和实训按1:1课时分配。理论教学也是面面俱到,知识原理复杂、抽象,实训课内容单调、无重点,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起不到启发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建立以职业道德为导向、技能操作为主流的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也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涵义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任务为目标,技能操作为根本,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及课外时间分组自学的“双学”方式;“双做”则是通过教师做、以做代讲,学生做、以做代学,每个学习任务单元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授课模式。“双学双做”是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操作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教和学没有内容限制、时间限制、主次限制。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和做为主导,教师的教与做为引领,做中讲、做中教,而学生是在做中学和做后学。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做和学,还要在课后学,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并加深和理解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掌握任务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目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汽车专业针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施了“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

二、“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为例。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采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替代了原有的先以结构原理、构造特点的讲解再以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消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现状,也为未来该领域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但就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理论知识模糊、实践认识不清等不足之处。

“而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尺有度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任务明确、内容实用、知识点突出。同时“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情景和生产企业的实际保持“一致性”。

现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学习目的与职业素养的统一

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重点是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通过重点学习发动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检修和故障排除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造能够正确地进行检测、维护和技术处理能力,同时也为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打下基础。因此,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汽车企业所必备的职业理念及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特别是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将基本理论知识按发动机各机构、系统、总成、部件构造及工作原理划分为学习任务单元,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学工一体化的统一。体现出学习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运用于工作过程,指导于工作过程,由工作过程导入学习任务,而通过工作过程又可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深及巩固。依据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来设置学习任务的内容,按照汽车企业发展的层次和工作过程的实用性来制定学习任务中的具体项目。真正意义上的把该课程的理教学、技能训练及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教学、内容、模式及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学习任务以模块化形式覆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既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也是知识体系的更新,突出实用、实际的原则,优化知识结构并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项目与过程、重点部分与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使得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的内容体系更加突出其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

(三)学习内容与技能操作的统一

由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汽车结构讲解各种装置的机构、作用、组成及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类型,维修标准和技能要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习内容是以学习任务中的项目来设置的,按照各机构、系统的分类、分项并按步骤实施学习任务中项目的内容,提高项目技能方面的训练力度、深度,严格按照学习任务工作页的要求将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用技能操作的方式来体现。通过任务、项目引出知识点、结构、原理及类型,现场实物讲解根据需要进行技能操作,通过操作对知识点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再以学生为主体按项目技能要求独立完成技能操作的全过程,这样便形成了“双学双做”一体化的模式,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学习,让基础理论在实际操作中起到指导作用,实际操作的掌握又能加深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也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教学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内容是以项目为主,采用学习任务为目标、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的正常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师通过学生在技能操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评价,且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结构、原理及操作要点,学生先做,教师再讲、学生边炼、教师边教,按规范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习结果与职业技能需求的统一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教学结果,通过相关教学手段最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并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项目实施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推行“双学双做”教学方式过程中,以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及感染力,使得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真正掌握发动机构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并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不谋而合。

三、“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具体如下。

(一)主要教学设施

主要教学设施以发动机结构实训室、发动机实训台架、发动机电控实训室为教学场所,配以多媒体教学、汽车整车调试车间及汽车发动机各种零部件的综合实训室。

(二)课程进度安排

课程学习以学习任务为单元,共分8个学习任务,含盖课程的重点知识及基础理论,每个学习任务由相关技能项目组成并配以学习任务工作页,项目内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掌握基本理论为辅的模式,并且兼顾职业竞技的内容。

(三)双学

以学习任务中的项目引入故障现象描述、任务导入、项目描述、信息收集而进入一体化教学状态,由此,先由教师以现场实物为载体进行分析、讲解引入相关基本概念、原理、结构。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实操,拆装、分解机构或系统进行零部件的检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再按一体化工作页的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性的完成项目及通过自学来掌握其中主要知识点,以达到课堂学习与自学的双学目的。

(四)双做

教师在引出学习任务及技能操作项目后进行现场演示,即教师先做、边做边讲,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视频进行结构及原理的归纳、总结,对实操中未能体验或涉及的部分进行完善和提高。教师做完学生做,也可多次交叉进行、使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双学双做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指导教师教中做、做中教,形成了知识点与技能面真正意义上的“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总结、改进和提高。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一门具有较深理论基础、较复杂的结构原理、技能操作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课程。由于课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与学生比例等方面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按某一教材、课件或授课讲义进行教学。所以应在原学习模块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并突出重点,项目设计含盖基本理论及技能训练,项目内容突出实用、适用、够用的特点,一体化工作页应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进行调整、完善、补充和提高,提高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做到既适于教师讲、又适用于学生做和学。

(二)在教学资源方面

除必备的教学设备、零部件、仪器外,应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精炼,适用“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课件、工作页及试题库。高质量的课件和一体化工作页可替代教材和试题库,课件的内容应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取代大量的文字描述其工作原理、受力分析、类型与分类等。一体化工作页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部分以不同的形式编入,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参考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讲解及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其余部分,则通过课堂现场技能操作完成。教学资源准备的充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在成绩考评方面

学生成绩考评是“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一环,即使其它工作都做到位了,但成绩考评工作没有做好,不仅不能如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通过成绩考评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汽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双学双做”一体化课程成绩考评工作还应该从多方面改进与提高。首先,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元,制定不同的成绩考评方法和内容。如发动机总体构造学习任务单元,主要是介绍发动机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各主要机构和系统的功用,涉及拆装检测的项目不多,那么其成绩考核主要以完成一体化工作页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分类、工作原理、零部件的功用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学现场实物来进行识别、判断,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讨论方式进行考核,让学生在学中考,考中学,不仅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好。其次,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元,由于内容不同、难度不同,工作量不同,其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对机体与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学习单元,由于其知识点内容相对独立,而又侧重于拆装和检测及故障诊断的项目,考评就要以技能操作,检测仪器及专用工具的使用为主,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因此,考核成绩的比例就会增大。第三,对于汽油机燃油系统、柴油机燃油系统学习单元,应该侧重部件的结构、原理及性能测试方面,而不能偏重于拆装方面的考核,而应侧重检测方面考核。第四,在成绩考核评价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及时解答和纠正,把考试也变成学习过程,这样做的学习效率很高。第五,通过学习任务工作页考评中的自我评价、总体评价来认定对本学习任务单元掌握的程度。

五、结束语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纯理论讲授及单一的实训课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贯穿于“双学双做”教学的始终。

知识点与技能操作穿行,既不乏味,又不枯燥,把抽象复杂的结构原理变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技能。采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形象化教学手法实现了“双学双做”一体化的职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辉.一体化教学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现代职业教育,2016(12).

[2] 刘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学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27).

[3] 梁建玲.一体化教学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新浪微博,2016.9.4.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安全教育;目标要求

化学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与农业、轻工、建材、纺织、电子、国防、医药及日常生活等密切相联。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行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更严格[1]。高职化工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化工行业的重要力量,将直接负责企业一线的生产操作、管理等工作,其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行业的安全和发展。

一、开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化工安全教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行业、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高温、高压等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统计的资料表明,在所有工业企业发生的爆炸中,化工企业约占1/3。化工行业的中毒事故数量及职业病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随着化工科技的进步和产业规模的急剧增长,化学品生产方式及化工行业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工生产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改变,都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5年间,因危险化学品泄漏导致的爆炸事故达48000多起,平均每天27起[2],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化工行业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成为影响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化工安全事故中,人往往是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事故的肇事者,据世界各国对事故成因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7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矫正不安全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3]。因此,对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2.安全教育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约14.25万亿元,增长16%。“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l0%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行业总产值增长到l6万亿元左右[4]。在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化学工业引发的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有的会引起环境污染事件,引发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恐慌,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也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面向当前及未来化工行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预防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将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安全性,为化学工业的继续快速增长提供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安全教育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安全教育是化工专业学生职业安全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从事生产操作、工艺控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化工生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素养。高职学生大多无化工行业经历,对化工行业及物料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缺乏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了解安全生产规程及事故的原因、防范及应对处置措施。在校期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进入企业很难应对复杂的岗位生产环境,势必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及自身职业生涯的隐患,也会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顺利推进和实施。化工行业固有的危险性与学生薄弱的安全基础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具备必须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奠定岗位安全生产基础,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安全教育的目标要求

1.明确安全教育的要素

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人、物、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引起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造成人有不安全行为的环境条件。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某些环境因素也会引发物的性能的变化。因此,安全教育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研究人、物、环境三方面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出现的条件和形成事故的规律,探讨控制危险、预防事故的有效对策和手段,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5]。安全三要素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安全教育要使从业者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技能,从本质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排除生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2.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三不伤害”等安全发展理念,掌握化工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危险性,理解化工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待各项安全工作,能在任何活动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养成遵纪守法、按章办事、严格按岗位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等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

3.充实必要的安全知识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了解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及可能发生事故的环境与条件,掌握常用化学危险物质的理化性能、潜在的危害性,能应用相关参数及物质的理化性质辨识物料、储罐、设备、装置等存在的风险,掌握燃烧、爆炸、中毒、触电、灼伤等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各类危险事故防范和处理处置方法。

4.掌握必须的安全技能

围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要求,掌握化工安全操作技能,能根据安全规程从事生产操作,规范进行电器及压力容器安全操作、安全检修、静电防护,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运输,安全防护、安全分析与评价。能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分析生产、储运等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可能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预案,正确排查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工程技术方法和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危险。掌握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腐蚀、防化学灼伤的方法,并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避免伤亡事故、职业中毒、职业病等事故的发生。

5.熟悉安全管理原则和方法

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安全状态。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管理要素及安全管理原则和方法,能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生产实际,制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危险源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基本方法,利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将化工安全专业知识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手段相结合,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少损失的目的。

三、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1.开设化工安全技术相关系列课程

开设《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生产》、《防火防爆》、《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技术、工业防毒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装置安全检修、电气安全、劳动保护、安全分析与评价、安全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对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生产与防护、应急处理与处置等有全面的了解。规范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控制、考核评价等管理,提高课程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技能都达到化工安全生产的要求。

2.专业课中融入安全教育

高职化工专业开设《化工设计》、《化工工艺》、《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设备维护》、《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课,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与化工安全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化工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综合评价,确定设计方案。对其生产工艺条件确定、设备选型、施工建设到投入运行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分析,提供防范措施,同时要对化工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中间体、产品及废弃物进行危险性分析。将先进的安全监控方法、设施和预警系统引入课程,通过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消除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在《化工工艺》课程中,要使学生掌握典型产品工艺设计和生产所用的原料、中间体、产成品的理化性质,比较各工艺控制条件(反应温度、压力、投料的速度、配比、顺序等)下存在的风险,学会优化工艺防范事故的发生。《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使学生理解流体流动与输送、吸收-解析、精馏、离心泵、反应器等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的同时,介绍单元操作中常见事故及处理方法。对于《化工设备维护》课程,要强化设备管理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特种设备、大型生产设备、压力容器、储罐、仓库存储设备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装置的管理与维护。同时要强调各类安全环保装置、防电、防雷、防爆设施的重要功能。在《化工仪表与自动化》课程中,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虚拟车间里预设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使学生辨识安全隐患,分析各类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引导学生结合化工岗位生产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安全分析和评价,找出事故隐患,通过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进行事故预警和预防,并能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3.加强实践环节的安全教育

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化工专业学生学业期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其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直观性、实效性。制定实践环节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多途径推进实施,注重科学管理,使安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验实训教学中,要将安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每次实验实训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在理解实验实训目的、原理、操作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报告,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安全注意事项在预习报告中明确列出。实训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危险性分析,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前对每次实训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等有清晰地认识,明晰实训的安全要求,规范操作程序。实训结束后要做好安全善后工作,及时关闭仪器设备,清理现场并做好记录,记载实训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存在问题,消除危险。在顶岗实习前进行专门的系列安全教育,包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危险性分析流程、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运转失灵到故障、异常、事故、灾害)及防范措施等,事故多发部位、原因、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常见事故和典型事故案例,生产劳动保护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制定企业实习安全须知,与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岗前安全早预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环节开展企业生产现场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具有危险隐患辨识能力、电气安全监控能力、防火防爆监控能力、安全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4.将安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全过程覆盖、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各重大节假日、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环节直至学生毕业前,开展全过程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有专项安全教育,每周有普适性安全教育。在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请企业安全管理负责人、生产一线技术员、专业消防队员、医院急救中心负责人等来校开设多形式的安全讲座,实现安全教育全员参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系列讲座、案例分析、火灾逃生及灭火演练、安全救护演练、视频图片动画观看、化工典型事故处置软件操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选取企业常见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实例,引导学生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模拟操作训练。指导学生编制重大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使学生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防护和急救常识,了解应急救援装备的选择、使用、检查及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及事故现场处置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5.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提升安全素质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以培养和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多个层面营造安全氛围,形成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使参与安全教育和管理活动内化成为师生的自我需求与自觉行动,将“要我安全”转化成“我要安全”。加大校园安全宣传力度,在学生活动密集的公共场所、各实训中心、校园内配电房及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设计安全提示宣传板块,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内广播、橱窗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进行安全宣传。开展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等安全知识图片展,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聘请专家开展安全法规咨询,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教育演讲会、安全宣传小报制作比赛、暑期安全宣传社会实践、家用化学品安全防护宣传等活动,定期开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四、结语

为行业企业培养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安全要求的,有实践能力、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保障。面向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强化安全教育,既是本专业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学生人身安全、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开展全面的、高效的安全教育,可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建立符合时展的安全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安全素质和系统安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景良.化工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

[2]陈晓伟.多种隐患亟待全面排查[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4,(2):30-31.

[3]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4):207-208.

[4]陈瑞峰,等.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J].化学工业,2012,(Z1):8-10.

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89-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应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开设了《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通过近十年的建设,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两轮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定位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是应用化工技术等相关专业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典型精细化工产品工艺路线的分析与选择、催化剂的选择与使用、生产设备的选择、生产工艺流程的组织、生产操作及控制,生产异常现象及故障排除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化工类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能检索各种文献资料并加以处理;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出产品的小试方案;能运用各种单元反应的原理分析产品生产中的影响因素,优化小试工艺条件;能选择合适的药品、辅助材料等原材料,并能对各种原材料是否合格进行判断;能正确进行投料和卸料;能合理选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安装、调试;能根据小试方案组织实验室制备,并能及时发现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能选择合适设备对制备的中间产品、粗产品进行分离提纯等;能使用常规分析方法和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对中间产品、粗产品、产品进行检测,实现对小试过程的质量监控;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能正确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并能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对小试实验进行正确的判断;能根据小试过程拟定出合理的产品工业化生产方案,并能对所设计出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能利用所学知识改进现有工艺和优化配方等。

知识目标 熟悉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掌握磺化、卤化、还原、酰基化、烷基化、氧化、缩合等单元反应的反应机理,掌握其反应规律及特点;理解“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节约、安全)管理”的内涵,并能在实验过程中自觉遵守;熟悉实验室常见事故和应急处理办法等;掌握精细化工实验(实训)室常用的设备如电动搅拌器、加热装置、离心分离机、真空泵等的使用方法;熟悉过(抽)滤、蒸馏、萃取、重结晶、分馏等单元操作的原理;掌握旋转粘度计、旋光分析仪、阿贝折光仪、分光光度计、熔点测定仪等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与处理的方法;熟知实验室及企业生产车间防火防爆防毒害等防范方法及措施;熟悉常用精细化工过程放大的方法和原理;理解配方原则和生产工艺条件确定的方法;熟悉生产原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检测方法;熟知物料的处理方法和加料方法等。

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为将来在企业从事的化工操作、化学检验、生产控制与管理等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节约、环保、低碳、成本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7S现场管理”使学生养成规范管理的意识;在实验数据、现象记录及报告书写时,体现出诚信、规范意识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项目汇报答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谈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体现出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素质;培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迎接挑战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等。

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能力和知识目标的要求,我们把课程内容进行了知识结构的整合与重构,将原来理论知识体系下的章节内容整合为四个项目,选择了四大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作为载体实施教学。

项目一: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分类,化学结构与性能,学会认识与选择原料,掌握磺化工艺特点及常用磺化工艺,能够根据工艺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及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项目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生产。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了解合成材料助剂的分类、常用助剂品种及典型产品(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合成原理,学会认识与选择原料,确定合成路线,掌握酯化反应基本原理,选择合适的酯化工艺并根据工艺正确选择生产设备及设备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项目三:食品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的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特点及分类,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及合成工艺,学会认识与选择原料,确定绿色合成路线,掌握工艺特点并能够根据工艺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及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项目四:乳胶涂料的生产。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了解涂料的定义、组成及分类,熟悉常见涂料的品种及乳胶涂料的配制方法,掌握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方法,学会认识配方各种原料的性质与作用,合理选择生产设备及设备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等。

教学组织实施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也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和组织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出生产任务,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引导学生课堂理论学习,课程的系统性与讲课的发散性兼顾,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精细化工领域的生机与活力。

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但并不能因此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项目的实施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支撑。但理论知识讲什么内容、怎么讲、讲多长时间等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最主要内容、核心工艺及学生自己难以自学的内容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笔者在《精细化工生产技术》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筛选出最核心内容、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及典型工艺在课堂上讲解,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例如,项目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我们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磺化工艺原理及常用的磺化工艺及特点介绍给学生,其余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在“必需、够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集中理论讲解,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实验教材为中心的套管式教学,不能给学生更多动手机会和动脑时间。采用项目化教学,学生不再拘泥于实验教材,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优选工艺制定小试方案,并以小试方案为依据,组织实验室产品制备,根据实验室制备过程优化工艺条件,选择合适的工艺、合理的设备给出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案。

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度高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须要学生向教师及其他人分别展示自己的作业、产品、方案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将项目小试方案、制备出的产品、工业化生产方案等进行介绍和展示。汇报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学生在汇报时允许其他人评论并提出不同意见,通过思想的碰触,经常能够迸发出很多新观念、新方法,更有一些书本上不曾涉及的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解决。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及完成任务的质量、数量,采用产品评价制,以平时项目考核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为辅的考核方法。将考核评价设计为两部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期中过程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课堂汇报+实训操作+项目完成报告)、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终结性评价包含自主项目评价及知识考核(考试)两部分,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相比更加合理。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以典型精细化工产品为载体,呈现真实的生产过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积极性更高,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工程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实验技术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毕业生反馈发现,学生到企业后上手快,能适应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与总结,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熊熙,尹洪.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雨龙.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以《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轻工业,2009(6).

[3]陈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2010(7).

[4]姚小平.《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1(1).

[5]徐怀春,刘俊,赵宁东.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2(12).

[6]许金星,毕浩娟.“IC版图设计及应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总结[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4).

[7]朱曙光.高职《数字测图》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总结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21).

[8]陈小中.高职课程项目化实施教学效果分析与总结[J].福建电脑,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