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9: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设备工程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职;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改内容;实施
《安装工程施工》是一门研究如何按设计图纸要求,将设计选定的安装材料(如管材、构件、配件、附件等),用适合的联结材料(如法兰、各种胶液、不同形式的铰链等)和联结技术(螺纹、热熔、粘贴等),通过科学有序的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将安装材料固定在基层上来完成使用功能的专业课,是强调“职业能力、应用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备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安装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接受知识困难、掌握知识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上课困难的状况。为了响应学校积极开展课改的号召,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拟对《安装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探索、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
一、 教学方法
改革《安装工程施工》现行教学方法,以实际安装工程项目为任务,实行按图施工为教学内容,采取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先操作、后讲解,边操作、边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需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得来。现行教学计划中规定“在一学期内,先在教室内讲授《安装工程施工》理论知识,再到实训室讲授其实践知识,后集中1周时间在实训室进行《工种实习》实践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在校生实践后的反映表明:集中的1周实践教学学到了知识,却感觉知识点的凌乱,是局部施工,且与施工现场的施工内容脱节;而前16周的课堂教学等于浪费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将现有的“先教室由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再在实训室讲授实践知识,后集中1周实践操作”课程教学方法,改为将教室安排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按“在一学期内,以完成一个实际安装工程项目为教学任务,按图施工并结合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先实际操作、后讲解,学生边操作,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边指导,各工种中、高级工协助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实际工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即专业教师选择一个一学期能完成的安装工程项目,在施工现场按设计图纸要求,先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示范,紧接着将学生按实际工作量分组后轮流施工,在他们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指导。在完成一道工序后及时集中并总结、讲解系统理论知识后,用同样方法再进行下一道工序。并按“水电工布线、排管正常的施工工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直至完成该项施工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限定工期,实行劳动竞赛,奖励优秀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了解完成一项任务,各工种之间的搭接与协作的重要性,施工的连贯性等;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材料施工到基层上,将平面转化为立体;安装后实际效果的好坏又能很直观地启示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体现设计思维的最主要的环节,而施工工艺的精湛更会为精美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材料与施工”的有机统一,而且可以实现“技术型、应用型、具有大专层次的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更快适用社会做好理论、实践的能力准备,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二、 教学计划
调整现行教学计划,结合建筑行业工艺逻辑,整体安排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先后顺序,是《安装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
校内实训基地面积已经很大,设备也已很齐全,但仍然会出现场地不够、设备不够,不同专业大量学生聚在实训基地,或很长时间内实训基地比较空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计划的安排出现了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同一学期造成的。为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按建筑行业的“先土建、再安装、后装修”的工艺逻辑,结合本院所有专业的特性,调整全院实践教学计划,尝试将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不同学期。如先“建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房屋施工,再“建筑设备专业”配合实施布线排管,“建筑监理专业”进行施工监理,并于该学期内将房屋施工好;紧接着下学期 “建筑装饰专业”的室内外装饰施工实践教学,“建筑设备专业”配合完成水电布线实习;同时“园林绿化专业”在室外进行美化实践教学施工,“建筑设备专业”配合完成水电布线实习,学期最后再进行水电安装;并于该学期内将室内外装修好、室外绿化好;再下学期 “园林绿化专业”配合植物绿地的养护,“建筑装饰专业” 配合施工维修。这样整体、有序地安排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避免同届多个不相干专业(如建工专业、建筑装饰专业等)同时聚在实习工场,这样既有利于安排教学,又不会造成诸如各工种实习师资短缺,或工种实习教师工作量的加大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佳。
调整建筑设备专业现行教学计划,把计划中第四学期的每周4学时的《安装工程施工》理论课与每周4学时的实践课、整周实训合并,集中在第四、五学期分段安排完成一个具体的安装工程项目,以次完成《安装工程施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整周实训的教学任务。
三、 教学实施
提供足够的教学空间、合理配备师资力量、合适处理实训成果,是《安装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计划实施要求有足够空间,以高职建筑设备专业12届为例,需要提供3套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商品毛坯房。足够空间需要有足够场地,因每套毛坯房至少需长10米、宽8米的场地,三套估计需宽24米、10米。考虑连续三届的实践教学,如工民建专业12届学生施工完1套毛坯房,同时建筑设备专业完成水电布线排管;下学期装饰专业12届、园林专业12届学生分别同时美化室内、外环境的同时,建工专业13届的学生在旁边进行毛坯房的施工,重复12届的学习任务;再下学期装饰专业13届、园林专业13届学生在美化,建工专业14届学生在兴建第三套。故需要学校提供至少长24米、宽10米的区域场地。
教师要求:每个两室两厅实习工地上,除专业主讲师外,另需实习工地配备不同工种指导教师1―2名。目前,师资力量已具备,工种指导教师配合专业教师的安排,完成等分工作量及界面;完成用工分组;完成操作示范、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施工准备、实施施工、进行验收直至完成每个任务。
施工成果处理:施工后的成果,实为教师与学生一学期辛劳所得,应该存留两年。一来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二来可以给来检查及参观学习者以实物展示,三来可以供下届学生学习。直至第四年即15届即可敲拆12届房屋,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场地并进行新的一轮实践教学。
通过上述对《安装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高职《安装工程施工》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人才质量又是企业选择学生的关键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将是市场紧缺型的,且需求量在逐年呈上升趋势。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智慧城市的兴起,以及智能社区的发展,使得建筑智能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进而促使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此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据中国发展网获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设备与工程等专业是2001年至2016年建筑企业在整个土建大类中需求量较大的,且在不断大幅上升。建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企业紧缺热门专业的排行里一直处于前列,且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稳定且不断上升。在调研中得出,企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有机统一的,要求掌握建筑电气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经过对全国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探究,可得出以下共性问题:
(一)专业理论性知识讲授比重多大,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讲授未能达到紧密结合。
(二)由于本专业实践操作性强,但很多院校的实训室条件又很差,其中包括设备工位不足,设备落后等,且达不到建筑行业对该专业的要求。
(三)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充分体现行业属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一)建筑电气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修改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和理论、建筑配电与照明技术等一定范围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向建筑电气设备行业,从事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岗位能力,适应现代化建筑小区电气系统安装、检修、运行维护、智能化管理等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岗位适应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建筑工程公司、建筑消防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电气工程一线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监理员等岗位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通过教师进现场学习,教师进课堂互听,教师进企业锻炼等多种手段,扩展思路,积极思索,研究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创新型课程发展道路。在与企业的深入学习锻炼中,针对建筑电气专业的职业岗位,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提炼岗位的任务及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出一套创新型教学思路。即:“专业基础功专业核心功职业综合功创新创业功”。再在职业素质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公共基础课与素质能力拓展课。课程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发展规律,以现场的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实际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将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来教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每个教学项目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以及岗位能力的循序渐进,争取做到与工作过程相吻合,零距离接轨,切实达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议
高等职业教学意在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需求,若在教学模式中构建出以政府、企业、学校与行业四位共同培养这种架构,即: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共同育人,利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办公及教学用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施工图纸、设备安装等文件,行业为学校提供行业标准,以达到资源共享,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育人的优势表现在:1.学校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定期或不定期有秩序输送学生去企业学习,实实在在参与到真实的设备安装、维护、调试的工作过程中,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学生在定期或不定期进入现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同学也可将在学习课堂上遇到的操作问题带在实际工作中去不断体会最终得到解决,这样其教学效果就会更好。3.专业相关教师在寒暑假可在企业进行连续时间的锻炼,从而使得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4.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就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到实习时,学校安排学生去学校的电气工作室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工共指导下,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更显著。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加工单元 控制系统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52-02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得以不断推进。本文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加工单元控制系统实训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掌握加工单元控制系统的基本安装、控制程序的编写。
2.知识目标:加工单元部件的认识和安装方法;采用一个按钮控制启动/停止的程序设计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相关程序设计引发学生学习PLC综合控制技术,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4.职业素质目标:获取知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例主要讲授加工单元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控制,重点是掌握加工单元的安装与控制程序的编写;难点是安装过程中的安装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就可能存在很多隐患。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分解动作,反复观看视频安装过程以及各部件的功能,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安装过程编程思想。
三、教学对象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相关前续课程知识,并掌握了PLC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但学生在学习PLC综合应用过程中,一时难以迅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要领,为此需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示范录像,通俗易懂地讲解加工单元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编程等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与教法设计
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安装与控制系统编程,在实施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熟悉关键控制程序的编写。本课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教一体化”教学方式,即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网络课件,生动地教授安装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实训,并对一个或两个小组的程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共同分析,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目标。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2.教学设计与分析。见表2。
六、学生实训
1.实训方式:(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训,完成一个按钮实现启动/停止的功能;至少用三种方法实现。(2)学生个体进行站点的建立和管理。
2.实训内容:通过讨论各小组分别编写程序。
3.实训检查评价:选出1组同学的练习进行展示;教师再进行总结评价、讲解,总结归纳在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七、总结
本课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充分关注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有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信息技术贯穿始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拓展了课程教学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宗晓倩,汤慧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5(28)
[2]李科.高职《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识读”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3]王青燕.信息化环境下任务驱动型《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齐鑫物流教育,2014(12)
[4]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5]龚志刚.中职信息化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
[6]盛靖琪,陈永平.自动线安装与调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题(2014JGZ159)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土木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土木工程专业向前发展。在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研究土木工程各主要工程的施工原理及方法,具有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发展快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上有必要采用一系列措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土木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
一、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授课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授课质量的保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授课教师有较高要求。授课教师除了需要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因此,在组建师资队伍时,最好选用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可到工地上锻炼一段时间,并配备专门的老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加强教学能力的锻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在专业领域多学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个人知识宝库。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土木工程是个发展中的学科,各种工程的施工技术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大胆介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根据学科发展前景,增加先进的、实用性较强的有关知识,引进一些先进项目的发展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应重视工程技术基本概念、施工原理、工艺方法及新技术的讲解,并根据专业特点,对工程内容分清主要内容及次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为主体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等)主要讲解,次要内容(主要为辅助工程,如砌体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次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后给予答疑。教学内容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的每一分钟都能学有所获。
三、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灌输的模式,缺乏启发式教育;讲得多,缺乏讨论、实践,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高,学习气氛差,学习效果上不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必要进行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或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某工程项目,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师生互动,然后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过程,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流程和结构构造、建筑设备等,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笔很难将这些实体过程、内容讲解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教师将不易讲解的施工原理、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建筑设备等制作成动画视频或图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让施工现场直观、形象、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是有步骤、有层次的不断深入进行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实习环节。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课程设计以某一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并计算施工参数;集中或分散组织学生深入施工单位实习,进行实际工程的施工及管理。理论教学过程须辅以实践教学过程,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工程中,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
我校践行成功素质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在课程设计环节上,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并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的选题,使选题内容既能体现施工技术的发展要求,又切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题上,可采用灵活的方式,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习环节上,依托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指派指导人员和学校指派指导老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双重指导,并要求学生对每天的实习内容记实习日记,并形成实习报告。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不断融入到实际的施工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形成新的教学的方法,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俊卿.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与教育, 2007(9).
[2]王金圳.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5(3).
鲁班文化——提升育人内涵
两千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奉为“始祖”,成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正是缘于这种独特的尊崇,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内,从整体设计到建筑风格再到道路命名,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学校党委书记徐公芳在学校第八届鲁班文化节上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50余年的办学史,也是一部鲁班文化传承的发展史。”
2002年,学校正式升级成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之初,鲁班文化就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校本教材,进入课堂,以此熏陶一届又一届学生。建经11-6班学生邵赛男,入学两年,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拿到特等奖学金!”这个曾经被老师贴上“爱玩”“叛逆”等标签的女孩,在参与“鲁班技能节”“鲁班杯”创新创业竞赛和“专业义工”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渐树立了成为“鲁班传人”的信念,一改过去作风,以积极向上、热情好学、认真负责的全新面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与邵赛男有一样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来佳黎就是其中之一。在来佳黎的心里,鲁班文化的系列活动是她最喜爱的校园活动,即使已经毕业,她仍然对学校组织的“专业义工”志愿者活动念念不忘。“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去建筑工地走一走,给工人们宣传施工安全、质量意识、消防知识。”她还告诉记者,自2006年以来,她和同学们已先后到过杭州、绍兴、湖州等不少建筑工地,开展施工安全知识教育达1211人次,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专业义工”。“我们学校目前有7500余名在校生,他们中80%以上的人都参加过青年志愿者活动,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活动。”院长丁夏君说。“专业义工”志愿活动是传承鲁班文化的一个载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岗敬业的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更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鲁班文化的薪火相传,2006年,学校设立了“鲁班创业园”。如今,创业园内形成了科技创新孵化园、创意项目孵化园、创业项目孵化园和创新创业培训园四园鼎立的格局,分别发挥着扶持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模拟创业、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功能。与此同时,创业园也成了师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以2010届建工系毕业生陈华鸿为主的研究创新小组就是利用这个平台,通过研究建筑施工中脚手架屡屡发生倒坍事故、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开发了外悬式外墙脚手架,获得了国家专利。
随着鲁班文化的深入人心,学校又引入企业文化,以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项目丰富、发展、提升鲁班文化的内涵,实现校企文化的联姻。据介绍,学校已与浙江省建工集团、亚夏集团、绿城集团等多家企业实施校企文化战略对接,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普及相结合,把鲁班文化与现代建筑行业文化相融合,突出建设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
2012年3月29日,学校“鲁班人才学院第一期”正式开班。鲁班人才学院遵循“以学员为主体,以社会为平台”的培训理念,以专家授课形式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以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学员自我教育、社会实践方式锻炼学员的工作能力。课程主要由政治理论学习、人文素质修养、分组讨论模式、志愿实践训练和魅力论坛五大部分组成。“这种以虚实结合方式建立的二级学院,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精英培训计划,强化学生的自治能力。”学校党委书记徐公芳认为,只有紧密结合办学实际,才能真正继承鲁班文化,才能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素质教育变为独具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建立“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从传播到参与,“鲁班”已经成为浙江职业技术学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化符号,成为学校重要的精神力量,被学生们奉为“精神营养”。
合办学院——拓宽育才渠道
2011年6月29日,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部信息指挥中心内嘉宾云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五洲管理学院的签约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这预示着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的合作学院正式成立。
校企合作学院成立后要如何运营?丁夏君院长说:“校企合作学院实行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由专门的理事会进行管理。学校还设立了院务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开设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设备安装三个专业订单班是第一期的重点。订单班的专业课程和教材由企业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参与开发,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务实课程和《建筑结构》教材就是校企共同开发的成果。”
此外,合作学院还建立了专业技术交底和安全上岗、实习导师、日志和周汇报结合、巡回检查、总结报告、联合答辩等六项制度,并与企业共同建立和完善了定岗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瞿龙深有体会地说:“合作学院这些制度保证了‘学生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目标的真正实现,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动性,使学校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亚厦学院与五洲管理学院成立后,学校又与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绿城学院。合作办学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多维度发展,不但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了校企共赢,而且有助于双方在综合管理、科研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增加彼此的情感与相互依存度。
2012年4月,学校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排水与暖通两个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建设融入了浓厚的伟星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是该公司目前企业员工内训的国内基地。据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方先生透露,此次合作已经列入浙江省高职教育2012年校企合作十大案例。他说,共建实训基地(中心),学校将企业的最新技术与工艺引入,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提升实训室建设层次的基础上,丰富了实训内涵;企业则可借助学校的场地和师资力量,优化员工培训的内涵和环境,拓宽吸引人才的渠道。
校企合作办学院业已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给校企双方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夏君并未就此止步,他说:“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更是主要的解决者和协调者。这样一来,不仅合作关系不稳定,学校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尤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2012年11月23日,学校与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浙江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其下属企业,联合成立了浙江省建筑行业人才联合培养学院和建筑装饰人才培养学院。行业联合学院打破了校企“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多家企业与学校的相互合作。丁夏君院长将联合学院的育人模式概括为“1+1+X”,即一所学校、一个行业协会、X个行业协会下属企业。
“加合学院的企业,将人才需求申报至联合学院,联合学院再将信息提供给学校,学校则根据企业申报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行业联合学院在全国属首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辉激动地说。如今,行业联合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大纲的制定等事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何辉副院长说,按照计划,今年9月,行业联合学院将正式开始招生。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要求。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程衔接又是其基础。如何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不仅关系到中职与高职教育专业内部衔接的顺利实现,也切实关系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要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整合区域内行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资源,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层次结构,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熟练的一线工人和初中级人才。高职生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上要比中职生有进一步的提升,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基本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并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院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内同时开办中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成败。我院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需要,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不同和职业能力水平要求的差异。
二、课程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三、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建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之间的接口,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路线。中职学生学完相关的中职基础课程后又去读高职,只需要追加学习高职的相关基础课程,就可以获得整个高职阶段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的职业课程内容,而且还扩大和深化了课程内容,真正整合了中高职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及掉链的问题。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能力与课程衔接体系,中专主要培养建筑施工与技术人员,大专主要培养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人员。中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大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中专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量计价、建筑CAD绘图等;大专的核心课程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建筑设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中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测量放线工(中级工)等;大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从培养方向到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再到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对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要求,都是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
四、教材编写的衔接
编写中高职校本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学情,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中高职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中高职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为目的形成教材结构体系和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突出职业实践活动,穿插各类图片、表格、工艺流程图,增强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入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将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到教材中去,体现岗位的针对性。教师编写中高职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删减,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实现中高职人才目标的有效衔接。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
(一)具备高职教师任教基本条件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取得高等教育法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具体到各省是通过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既能教书更要育人。第三必须具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如城市规划、建筑经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学、心理学),了解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二)具备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主要体现为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教学情境设计能力等;教学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案运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场面控制能力、专业操作教学指导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教材编著能力、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能力、立项教研教改课题能力、形成并推广教研教改成果能力、团队合作共同研究的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能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能力、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等等。
(三)具备相应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建筑设计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一般来讲需要5年以上的成长锻炼。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熟悉建筑项目从立项至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设计实践要求,并能从事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如建筑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房地产咨询等),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很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培训是作为任务、考核条件、评价标准必须完成的,至于每位教师各自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逐渐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存在着陈旧落后、缺乏新颖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盲目超前的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只有通过自我参与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的制定,才能真正起到服务教育、服务教师的作用。
(二)培训形式欠灵活,培训途径受限制
根据与各兄弟单位相同专业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培训通常的形式为:一是到普通高等院校接受脱产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学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积极的创造条件送本校的教师到国外、综合类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本来就不足,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要使大量的教师都进行脱产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二是到培训基地在职进修。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假期和节假口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但是由于这些师资培训基地主要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的学习机械、被动,并且很少联系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进设计院、地产公司业余锻炼。高职院校将教师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希望利用业余锻炼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但由于客观条件受限,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往往不能在实际岗位上工作,同时建筑项目往往周期较长,或工作时间过于集中,教师本人也难免有临时观念,较难深入实际,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双师型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培训经费难以落实
为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各高职院校都强调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困难很大。
1、从上述我们对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14.9%,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高职教师的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教师双师素质的严重缺乏,也就是专业技能知识的严重短缺。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批准部分高校对高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对全国新成立的那么多高职院校来说,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太多,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覆盖面不够广,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难度加大。
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推动下,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资紧缺,同时多数由中职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还保留着中专教育或继续招收中专学生,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有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业余时间很少,要脱产培训的可能性很小。 转贴于
3、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经费问题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的特点,培养的是与社会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直接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消费的教育。与此恰恰相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相对于普通高校少之又少,学生的学费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国家开始对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有所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高职院校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目前经费的落实成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一)校本培训
1、通过引进职教专家讲座、开展职教理念大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高职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树立属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引导教师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经验并逐步内化。
2、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学习,邀请业内专家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及时了解行业内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工程实践推广经验,引导教师在某个研究方向的深入和不断提高。
3、以加强科研工作为推手,组织专业教师对高职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攻关,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一批教育理论扎实,掌握专业前沿学术动态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在相关课程领域具有一定建树的骨干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队伍。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全新观念,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形成各种教研教改团队,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励中青年教师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的不同,对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要求,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比如: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和撰写教研论文等活动,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和反思教学的能力(包括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整体行为、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评估方式的反思等),为他们在教学领域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5、合理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体系。通过院办产业、系办产业和教师专业工作室,搭建面向产业市场的产学研结合平台,鼓励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能面向市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师徒制培训
“师徒制”长期以来是以技能为主的行业培养、传承技艺的典型模式。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技能要求,针对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的培训途径。系部要为初任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其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有序、有力、有效地指导和引领。尤其在实际地教育教学情境中,指导教师帮助初任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实践逐步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学技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知识和能力,为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础。同时指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对旧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提炼,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精细的设计,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教育机智。“师徒结对”促进了指导教师与初任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
(三)(设计)院系合作
如何构建双方合作平台是院系合作的关键。从近几年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得到了点滴经验。
1、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对教师进行实践轮训。与合作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师资的协议,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行业、企业的各种活动并到行业或企业中去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生产工作,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现状,强化专业技能。参与行业、企业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工作;拜行业、企业专家为师,以提高行业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这样专业教师可及时得到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和实践,获得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
2、主动与合作设计院接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具有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专业建设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学校与企业紧密交流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积极寻找院系共同利益点,在技术与项目上互惠互利,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为设计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达到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