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7 18:49: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学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育,护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
2014年4~6月,笔者有幸赴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修,期间参与了护理系的日常教学、学术会议、参访医院等活动。现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的状况介绍如下,并与同行们共享研修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台湾护理教育层次现状
台湾地区护理教育的院系设置、学历层级以及学分要求划分细致,目标明确。教育体系分高等教育体系与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两大类。高等教育体系院校设大学护理系,以大学教育为导向,学制4年,要求修满128学分,获学士学位;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专科学校学制的“五专”和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制的“二技”与“四技”,偏重技术教育与应用。“五专”招收初中毕业生,修满202~210学分,授予副学士学位。取得副学士的“五专”毕业生再接受2年制的技术教育即“二技”,修满76学分后授予学士学位;“四技”学生修满140学分获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采取弹性学制:硕士2~4年,最低需修满36学分(包括硕士论文6学分);博士4~8年,学位论文12学分,再至少修满36学分,才授予学位[1-2]。
2大仁科技大学的育人实践
大仁科技大学属于技术职业教育体系院校,招收“二技”与“四技”学制的学生。学校地处台湾南部,生源主要来自南部各县、市、乡。护理系学生未来的就业以面向基层医院、社区为主。
2.1教学资源
2.1.1硬件设施
①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室里设施完善,配备有电脑和高清投影仪,能实现实时上网。学校有专门的多媒体学习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可直接进入该平台使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操作录像,学生也可以进入该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还可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②实训中心配置:设备齐全先进,材料充足,整洁有序。人体模型功能齐全,如胃、膀胱等空腔脏器采用可卸装的塑料袋,根据教学需要盛放相应液体,学生在进行插胃管和导尿操作时有更直观的体验,可以训练和考查学生对胃排空异常、胃出血、尿液异常等病情观察判断的能力;气道异物模型可供学生练习并正确掌握气道异物急救技能;高仿真多功能模拟人可根据模拟病例设置各种情境:如通过声控可模拟不同患者的咳嗽、喘息、恶心等声音,通过监护系统可出现相应的异常数据变化等。学生练习用的耗材(手套、纱布、棉签、消毒液等)基本是全新用物。有些物品在不影响再次使用时(如纱布),会重新包装、喷印有效日期和封口,作为“合格”用物给学生实训练习。
2.1.2教材资料
观察学生所用的教材,可以归纳为:①版本各异,但都较新;②教材的编者以业界(临床护理)专家为多;③内容图文并茂,护理技术操作图解详细,多以临床的实景拍摄,也有模拟示教,但用物和方法都显示临床最新的现状。因临床护理不断进展,台湾地区对护理教材的更新普遍较快。大仁科技大学对学生教材的选用上,只是建议而没有统一或者指定哪个版本的要求,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购买、借用相应教材,或打印教师的上课讲义。学校同时很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更新,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将最新的护理知识、用具以及技能进展等带进课堂,并提供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教材给学生。
2.1.3师资力量
大仁科技大学很重视护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招聘新的护理教师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必须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教师分临床带教教师和校内教师。临床带教教师在各家医院或社区负责本校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无带教任务时到学校协助学生实训课的教学和系里一些行政工作;校内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及行政工作,每年还须完成6~9周的临床带教任务。另外还常态化地聘请临床护理督导、主任和专科护理师参与校内授课。
2.2教学特点
2.2.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很像朋友。学生对教师用“名字+老师”的格式称呼,显得尊重而亲近。课堂上师生显得平等轻松、互动频繁,学生会随时举手发表自己就讲授内容的疑问和见解,实训课会不时和教师讨论操作方法、技巧等;课后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较多,学校无专门的教职工食堂,所以师生经常会共同进餐、运动;教师办公室也是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有需要随时可以找到教师。
2.2.2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自由灵活,理论课期间允许吃早饭、喝饮料,虽然无具体限制,但几乎没有因香味或声音等让人感觉到有学生在教室里进食。实训课学生穿系服上课,听课和练习时学生可以席地而坐,但听课和练习都很认真,很少有私下说话讨论跟课堂无关的话题以及玩手机等现象。
2.2.3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给学生的作业任务清晰,授课过程轻松活泼、注重互动,上课期间会不时问学生“这样可不可以?有没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全人照护”这个人文理念的灌输和言行引导。教学中大多采用临床情境模拟教学和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处置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等。实训课1名教师一般带教4~8名学生,课前学生自己先观看教学视频,课间教师就关键处做提醒和示范,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为主,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差错缺点多予启发式的指导纠正,激发学生思考及正确运用知识。学生练习认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方面做得非常好,与患者交流自然亲切。有些简单的操作项目或者学生掌握比较好了,教师就会随堂抽考学生,作为平时成绩之一。
2.3考试考核
采用学分制,要求清晰而严格,平时缺课、迟到、小考、期中、期末考试都会影响到学分。以基础护理学为例,共5学分,其中“学理”(大陆称为理论)2学分,“技术”3学分。“学理”考试有期中、期末考试,平时还有2~3次的小考,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总评合格才能拿到2学分;“技术”考核包括技能项目的适应证、注意事项、护理观察要点等相关知识笔试及仿真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内容,学习过的技能项目均在备考范围,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项目。考纪严明客观,考风良好,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周全细化,方式是按照临床护理流程进行,体现“产学”结合,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学生进入考场后,教师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快速做出分析并确定操作项目,核对医嘱并执行签名,核对患者并解释,用物准备,进行操作(中间会回答教师的一些提问或者对自己的操作无法体现的知识加以解释等),整理用物。教师根据表现逐项打分。期中、期末及平时抽考和相关知识笔试均合格才能拿到3学分。未通过的学生则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重修部分或全部,并需要交付不同数额的重修学费。
2.4学生实习
分基护实习、高护实习及“最后一哩”。学生在学完基础护理学后(大二暑假),会去医院进行为期3周的基护实习,即大陆的见习;高护实习即大陆的毕业实习,要求完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精神卫生护理6站点,每站至少3周,学生根据实习要求和各家医院的特点专长进行选择,所以学生会到多家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主要由学校的临床教师带教,医院的护理人员(台湾学生统称学长、学姐)协助完成实习目标:包括病史采集、护理病历书写、医嘱处理、交接班、常见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考核由双方共同完成,分别占50%~60%、40%~50%;“最后一哩”又称专科选修实习,是学生自己选择就业的医院及科室,实习6周,由医院护理人员带教,相当于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
2.5授帽仪式
有幸参加了护理系学生的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台湾称为“加冠典礼”,这是学生自己的盛会,全场由学生主持,隆重而活泼。最具特色的是:学校给在护理岗位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颁发各类奖项,统称“大仁之星”,并由他们给学弟学妹加冠,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切实的身传言教式的勉励和影响。
3思考和启发
3.1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大陆和台湾相似也存在护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包括人力数额不足及临床实践经验不够)现象。很多护理教师在任教前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甚少或者没有,在职期间根据单位规定定期进行的临床实践,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只是临床护士的“跟班”或“助手”的角色,少有独立顶岗工作,以致难以深入掌握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情况。这些都容易造成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临床实践整合连接、教学内容跟不上临床进展、与临床实际脱节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亟需进一步完善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机会,拓展成长途径,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进行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
3.2发展专科护理教育
台湾地区护理院校专业划分细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强,非常注意结合护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重视专业的拓展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如针对妇产科的护理,大陆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仅开设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而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则开设了妇女健康照护、产科护理学、孕产期照护3门课程,使学生对该专业的知识、技能可以掌握得更加广泛和精深。部分院校除护理学专业外还设置麻醉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专业方向[3]。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尝试在学制、课程和师资3个方面进行改革,发展专科护理体系,扩大护理领域的专业面,以适应临床的发展及医院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
3.3重视慢性病护理能力的培养
台湾学者提出:教育应注重配合社会的变迁,护理课程应多元化、全民化及务实化、护理教育训练应本土化[4]。目前大陆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临床常见病、急性病的观察护理及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疏于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因而增加慢性病的护理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患者、家属、社区或其他医疗团队人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健康教育、协助健康行为建立的技巧,提供连续性照护、护理质量改进、领导和管理能力等课程知识,会让护理教育的目标更符合社会及民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3.4避免护理知识的重复教育
当前大陆护理教育模式中的专升本都有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这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针对这些学生,是否可以将前期学习过的课程改为选修课,另外增加充实新知识、新进展、未来就业的准备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各方面都随着学历的提升,而有机会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和发展。
3.5增加实习单位的选择范围
目前,大陆很多护理院校在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上相对比较固定,以附属医院或者二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为主,而随着社会需求的更加多元化,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可以综合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今后的就业区域、方向等,打破自始至终在一所医院实习的模式,有几家特点专长不同的单位让学生轮转,包括社区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养老机构、特殊病种专科医院等。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工作岗位的性质、特点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缩短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距离。
参考文献
[1]李金磊,颜美琼.台湾地区护理教育及认证制度概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16.
[2]台湾大学护理学系暨研究所.课程安排[EB/OL].[2011-02-01].http://mc.ntu.edu.tw/department/nurse.
[3]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2-283.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4-02
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1]。据调查我国脑卒中患者数约500万~600万,每年新发病例120万~150万,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病死率60/10万~120/10万,存活者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包括肢体、语言、认知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由于经济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重返家庭、社会,但患者仍需大量的维持性训练,否则可能使已取得的疗效衰退[3]。由于脑卒中患者本身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不仅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主要照顾者的负担,影响其照顾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压力及护理对策阐述如下:
1主要照顾者的概念及其一般情况
1.1主要照顾者的概念
国内外对主要照顾者规定为和患者生活在一起,主要负担患者家庭照料的人。一般指父母、子女(包括子女的配偶),根据照顾任务的轻重程度分为主要照顾者和一般照顾者。焦建余等[4]指出所谓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指配偶或兄弟姐妹等与患者有亲属关系的主要负担照顾工作的家庭成员。由此可见,对于主要照顾者的限定主要集中在与患者的关系及照顾时间两方面。
1.2主要照顾者的一般情况
在庞冬等[5]的研究中,患者的配偶占84.4%,子女占15.6%,平均年龄64.02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31.1%,高中或中专57.8%,大专11.1%。杨红红等[6]的研究中,配偶占60.8%,子女占31.6%,平均年龄58.8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54.4%,高中及以上45.6%。国外的研究情况中配偶占70%,子女占14%,平均年龄55岁[7]。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主要照顾者的年龄偏大,而且配偶占大部分,文化程度也偏低。患者的配偶在照顾患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不仅可以给予患者精神方面的安慰,而且可以对其他非主要照顾者进行组织协调。
2主要照顾者的压力情况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照顾者的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Berg等[8]的研究表明,98例照顾者中有30%有抑郁症状。Visser-Meily等[9]也指出54%的照顾者有显著的照顾压力。Morimoto等[10]指出长期繁重的日常生活护理给主要照顾者带来的负荷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王丽霞[11]的研究中157名主要照顾者中有照顾压力者占总人数的63.7%,由此可以看出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大多数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主要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日常生活及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担任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承受的压力最大,包括,①身体压力:表现为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疲劳、头痛等;②社交压力:表现为社会联系和拜访朋友的次数减少,使得照顾者社会功能变差;③工作压力:表现为照顾者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间,利用休息时间照顾患者,有的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④经济压力:主要是由于照顾患者所需的医药费、营养费和特殊设备费等;⑤心理压力:表现为恐惧、紧张担心和烦躁不安等。其中身体、社交压力最大,工作、经济压力其次,心理压力最小。
3主要照顾者压力的影响因素
3.1照顾者因素
照顾者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①照顾时间:随着照顾时间的延长,主要照顾者所承受的压力会增大,与患者一起住的照顾者比没与患者一起住的照顾者承受的压力更大。②共同照顾者数目:共同照顾者的人数越多,照顾者的压力越小。如现在很多家属请护工或者保姆帮忙照顾患者,主要照顾者就有时间休息,其生活质量相应提高。③主要照顾者的年龄,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他们本身就存在年老力衰的问题,如果同时照顾脑卒中患者,他们的压力就会很大。④主要照顾者认为照顾患者对自己不利,任务重,压力大。
3.2患者因素
患者的因素主要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依赖程度越高,照顾者为患者提供照顾和康复护理就越多,相应花费的时间、体力、经济支出就越多,而个人的社交活动和工作时间就越少,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越好,照顾者的压力越小。
3.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网络为其带来的维护,情绪性保证的其他资源[12]。当某人遭遇不幸时,家庭、亲友、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可以有效降低和缓解压力的强度,使其平稳地应对压力,摆脱困境。而缺少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面对同样强度的应激刺激时,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都较为显著,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照顾者照顾压力越低。因此,社会支持和家庭网络与照顾的压力有关,家庭和社会支持越少,照顾压力就越大。
3.4其他因素
如医疗费用的支付来源、和文化程度都会对主要照顾者的压力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照顾者的压力。文化程度低的照顾者感觉到压力比较大,可能与疾病知识及利用资源不足有关[4]。
4减轻主要照顾者压力的对策
4.1护理人员对照顾者进行全方面指导
家庭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多数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对于家庭康复护理知识缺乏了解,常采取错误的家庭护理和行为,这样不仅使照顾者的压力增加,而且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向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的同时,还应扮演同行和患者的咨询者、指导者,为患者提供专门、系统、连续的护理服务和对照顾者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提高护理能力。
4.1.1指导照顾者正确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急性期指导照顾者将患者置于抗痉挛,以预防或减轻以后出现的痉挛。并告知患者卧位的注意事项,指导照顾者对患者进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在恢复期,传授主动运动的技巧,包括床上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以及一些作业疗法。在患者后遗症期应告诉照顾者,通过技巧学习、使用辅助器具及与环境相互适应等,仍可以恢复患者一定的能力。对于存在言语及吞咽困难的患者,应教给照顾者对患者言语及吞咽功能训练的技巧等。
4.1.2做好家庭访视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家庭关系、照顾者本身的健康状况、有无护理经验等,判断照顾者的能力,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上全方位地为照顾者提供及时有交的信息支持,并促进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理解和协助。
4.1.3帮助照顾者树立信心和希望护士应该为照顾者讲解患者的病情,并表示尽可能使其完全康复或达到某种自立状况,从而解除家属的焦虑。护士还应定期家访、满足照顾者不断更新的信息需求,同时积极评价家庭护理工作,不断加以鼓励,使其树立信心。
4.1.4积极关注照顾者自身的健康需求护士应经常询问其照顾者对目前生活的感受,了解照顾者自身的健康需求,正确评价其家庭整体健康状况,使照顾者感受到被护士重视而有安全感,从而采取积极方式应对健康问题。
4.2强加社会支持系统
脑卒中患者居家主要照顾者负荷水平与社会支持度呈负相关,提高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照顾者的负荷水平。照顾者的身体负荷与信息支持关系密切,加强信息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身体负荷。通过建立专门机构供照顾者咨询医疗护理的相关信息、社区护士上门指导、定期举办学习班等方法加强信息支持。照顾者的经济负荷与工具支持关系密切,加强工具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负荷,如提供家政服务以及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加强工具支持。
4.3开展出院准备服务
出院准备服务是指患者入院后就有计划地指导并解决主要照顾者和患者的问题,使患者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安心出院,焦建余等[13]指出开展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可以明显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能力。护理人员可以自患者入院时就开始评估患者及其照顾者的需求,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出院后追踪,以使患者和家属获得持续且完整性的护理,使照顾者适应照顾角色,在患者回家后继续有效地护理患者。
脑卒中患者[14]主要照顾者承受着身体、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减轻这些压力对照顾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照顾者更好地适应照顾角色,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多种渠道的信息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度是降低主要照顾者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
[2]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35.
[3]蔡海鸥.脑卒中后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49-50.
[4]焦建余,冯云辉.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63-165.
[5]庞冬,那利,路潜,等.社区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负担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5-287.
[6]杨红红,吕探云,徐禹静.脑卒中患者居家主要照顾者负荷水平与影响因素的调查[J].上海护理,2005,5(1):7-9.
[7]Smi Choi-Kwon, Hwa-Sung Kim, Sun U,et al. Faetoes affeeting the burden on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in South Korea[J].Arch phy MedRe-liabil,2005,86:1043-1048.
[8]Berg A, paloma KiH, Lonnquist J.Depression among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J].Stroke,2005,36:639-643.
[9]Visser-Meily A, Post M, Schepers V, et al.Spouses' quality life 1 year after stroke:prediction at the start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J].Cere-brovasc Dis,2005,20(6):443-448.
[10]Morimoto T,Schreiner AS,Asano H. Caregiver burde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Japanese stroke caregivers[J].Age and Aging,2003,32:218-223.
[11]王丽霞.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压力与照顾能力的研究[D].福建医科硕士论文,2006.
[12]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80.
[13]焦建余,王,黄东锋,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服务与照顾能力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