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2 15:00: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验小学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规范体育教学,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体育课堂常规要求:
1.课前:
(1)认真备课,制定科学有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内容。
(2)上课教师必须提前2分钟到教室带队。教师上课必须带点名册,上课后立即集中学生按点名册点名,报到情况要在当天内向班主任反馈。
(3)上课所需的体育器材,应在课前准备到位,不得占用上课时间。等训练内容结束后,方可让学生适当地自由活动,且老师必须在旁组织。
2.上课
(1)上课铃响开始上课老师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及要求。就本节课的安全问题提出相关要求。
(2)队列练习
依次进行稍息、立正,向左、向右、向前看齐,四面转法。
(3)准备活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热身活动,或进行游戏练习,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4)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始终管理好学生,不得中途离开学生,不允许学生在课内时间离开上课场地。老师一定要全程跟进课堂授课,做游戏环节时老师要参与和学生一起,不可以放羊式、遥控式教学。
(5)体育课教师的教学时间应达到25分钟以上,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6)学生自由活动期间,学生不得离开体育教师的监控范围,只能在操场,不得回教室或厕所等其他不可监控的地方。
3.下课
(1)在下课前5分钟,要再次集中学生点名,总结学生表现。上课及训练结束后应及时清点器材数量,检查是否有损坏,并及时送还库房。
(2)报数、清点人数并做好记录。
(3)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讲评。
(4)组织学生放松身体。
(5)下课铃响,才能下课,不得提前下课。
具体流程参考如下:
课前准备(2分钟)——清点人数(1分钟)——活动身体(2分钟)——队列练习(4分钟)——正课讲解(5分钟)——教师示范(2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错误纠正(2分钟)——学生展示(2分钟)——自由活动(8分钟)——集中点名(1分钟)——全课小结(1分钟)——放松身体(2分钟)——正式下课。
二、体育大项目检测:
1.检测项目
一、二年级:立定跳远、扔沙包、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三、四年级:垒球、行进间跳远、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五、六年级:垒球、行进间跳远、跨越式跳高、起跑姿势;
2.检测安排
时间
检测对象
检测项目
检测人员
检测地点
协助人员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立定跳远
扔沙包
队列队形
起跑姿势
立定跳远:
彭小芳、彭慧嫒、
况精灵;
扔沙包:黄思文、
阳选秀、任琴;
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叶帆、林龙、
何天文。
立定跳远在排球场,扔沙包在足球场,队形队列在篮球场。
沙包和卷尺由喻司宇老师负责准备;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垒球
行进间跳远
队列队形
起跑姿势
垒球:
刘婉娟、冷相连、
黎彩蕴;
行进间跳远:
况丽玲、王玲、左勇兰;
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李雯、何斌、
黎雪梅。
垒球在一年级教室前,行进间跳远在塑胶操场内,队列队形在排球场。
垒球和卷尺由江红老师负责;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垒球
行进间跳远
跨越式跳高
起跑姿势
垒球:
肖美华、王芳梅、金勇;
行进间跳远:
陈飞羽、黄小梅、李波涛;
跨越式跳高、起跑姿势:
李婷、毕坚、
黄婷婷。
五、六年级垒球在一年级教室前,行进间跳远在塑胶操场内,跨越式跳高在足球场。
垒球和卷尺由张彩蓉老师负责;跳高设备由邹杰、黄大鹏、黎龙老师负责。
4.18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立定跳远
扔沙包
队列队形
起跑姿势
立定跳远:
彭小芳、彭慧嫒、
况精灵;
扔沙包:黄思文、
阳选秀、任琴;
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叶帆、林龙、
何天文。
立定跳远在排球场,扔沙包在足球场,队形队列在篮球场。
沙包和卷尺由喻司宇老师负责准备;
4.19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垒球
行进间跳远
队列队形
起跑姿势
垒球:
刘婉娟、冷相连、
黎彩蕴;
行进间跳远:
况丽玲、王玲、左勇兰;
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李雯、何斌、
黎雪梅。
垒球在一年级教室前,行进间跳远在塑胶操场内,队列队形在排球场。
垒球和卷尺由江红老师负责;
4.20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垒球
行进间跳远
跨越式跳高
起跑姿势
垒球:
肖美华、王芳梅、金勇;
行进间跳远:
陈飞羽、黄小梅、李波涛;
跨越式跳高、起跑姿势:
李婷、毕坚、
黄婷婷。
五、六年级垒球在一年级教室前,行进间跳远在塑胶操场内,跨越式跳高在足球场。
垒球和卷尺由张彩蓉老师负责;跳高设备由邹杰、黄大鹏、黎龙老师负责。
5.16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立定跳远
扔沙包
队列队形
起跑姿势
立定跳远:
彭小芳、彭慧嫒、
况精灵;
扔沙包:黄思文、
阳选秀、任琴;
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叶帆、林龙、
何天文。
立定跳远在排球场,扔沙包在足球场,队形队列在篮球场。
沙包和卷尺由喻司宇老师负责准备;
5.17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垒球
行进间跳远
队列队形
起跑姿势
垒球:
刘婉娟、冷相连、
黎彩蕴;
行进间跳远:
况丽玲、王玲、左勇兰;
队列队形、起跑姿势:
李雯、何斌、
黎雪梅。
垒球在一年级教室前,行进间跳远在塑胶操场内,队列队形在排球场。
垒球和卷尺由江红老师负责;
5.18
每10个学号为一组,检测当周抽签决定检测学生。
垒球
行进间跳远
跨越式跳高
起跑姿势
垒球:
肖美华、王芳梅、金勇;
行进间跳远:
陈飞羽、黄小梅、李波涛;
跨越式跳高、起跑姿势:
李婷、毕坚、
黄婷婷。
五、六年级垒球在一年级教室前,行进间跳远在塑胶操场内,跨越式跳高在足球场。
垒球和卷尺由张彩蓉老师负责;跳高设备由邹杰、黄大鹏、黎龙老师负责。
3.检测要求
(1)人员选定
严格按照学号叫人,不得随意换人。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与检测人员说明原因,否则记0分。
(2)带队整队
年级组长负责通知班主任按学号招集人员,一年级李喜连老师负责按班级顺序排队,二年级赵仕彬老师负责按班级顺序排队,三年级况雪艳老师负责按班级顺序排队,四年级付婷婷老师负责按班级顺序排队,五年级胡志刚老师负责按班级顺序排队。
(3)检测顺序
各班有序进行检测,每次检测都是三个项目,必须三个项目全部完成方可离场。一年级检测顺序:立定跳远、扔沙包、队列队形;二年级检测顺序:立定跳远、扔沙包、队列队形;三年级检测顺序:垒球、行进间跳远、队列队形;四年级检测顺序:垒球、行进间跳远、队列队形;五年级检测顺序:垒球、行进间跳远、跨越式跳高;六年级检测顺序:垒球、行进间跳远、跨越式跳高。
(4)检测过程
每次检测一个班一个班的进行。每个项目三位老师负责,组长(第一人为组长)负责统筹指挥,调整队伍及总分计算,其余两位老师负责记录学生成绩。
(5)检测方法
a.除队列队行外每个学生有三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b.学生需连续三次完成检测;
c.一个班级学生全部完成所检测项目马上进入下一个项目;
(6)评分标准
学生成绩参考测评标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记10分,良好记7分,合格记5分,不合格记0分,总分100分,测评老师要计算出总得分。
(7)每次检测年级的蹲点领导需在场调控,指挥现场,防止突发事件。
4.注意事项
(1)每位检测老师务必认真负责,公平公正;
(2)检测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安全,若出现安全事故,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
(3)给参与检测的老师(包括体育老师)绩效考核每次加0.5分。
三、体育教师业绩考核:
1.课程开设(20分)
详见上高县实验小学管理手册第19页。
补充:
(1)教师必须清点上课人数,不得出现缺席情况。若有学生逗留教室或其他地方的情况每次扣1分。
(2)体育教师整堂课必须认真组织,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完课堂知识后学生活动或游戏教师要设计好环节并参与到其中,不得放羊或自由活动。学生休息时必须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如发现有放羊行为的每次扣1分。
(4)教师在下课时要再次集中学生清点人数,总结学生表现。下课铃响,才能下课,不得提前下课。若教师提前下课或没有集中学生整队直接下课的,每人次扣1分。
以上检查以教导处日查和随机检查为准。
2.检测与成果(75分)
(1)每学期大项目检测年级平均分最高者计20分,其他老师权重计分。
(2)每学年举行两次大型比赛,每学期一次。下学期以广播体操、球操之类为主,上学期以运动会为主。取老师任教所有班级的平均计算,每学期最高分10分,其余老师权得计分,共10分。
(3)在县级及以上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分别加分。县第三名(三等奖)加1分,县第二名(二等奖)加2分,县第一名(一等奖)加5分,市第三名(三等奖)加5分,市第二名(二等奖)加10分,市第一名(一等奖)加15分,省级及以上加15分。满分15分。
(4)校本课程检测30分,详见管理手册第20面。
3.口语表达课改
计3分。详见管理手册第20面。
4.教师参赛
计2分。详见管理手册第20面。
5.其他
(1)考核第一名的体育教师年度考核直接评为优秀(如果常规打分能评为优秀,则直评指标顺延)。
(2)在编在岗教师若连续三年得分第一则在第三年直接评为县优秀教师。
(3)若代课老师得分第一给予1000元现金奖励。
(4)体育课上出现安全事故者一票否决。
(5)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者一票否决。
(6)本方案学校有最终解释权。
笔者下面以“雨的形成”为例进行说明。1.实验原理。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例如,烧杯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随着热空气上升,在杯口处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2.传统实验方法。(1)将石棉网放置在三脚架上。(2)将装有热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3)点燃酒精灯,放置在三脚架下。(4)将装有冰的小瓷盘盖在烧杯上。3.传统实验方法的缺陷。小瓷盘的底是平的,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很难聚集在一起,不容易掉下来。4.实验装置的改进。用其他器材代替瓷盘,分别是蒸发皿、勺子、易拉罐底、纸质牛奶袋的一角。这些器材的底部为拱形或锥形。5.改进后的效果。受冷凝结的小水珠很快聚集在拱形或锥形材料的底部,小水滴迅速变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掉了下来。6.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与三脚架的高度要匹配,以酒精灯能在三脚架缺口处自由出入为宜。
二、有对比效果的材料促使抽象概念形成
笔者下面以“毛细现象”为例进行阐述。1.实验原理。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2.传统实验方法。将两片玻璃合并在一起,放置在水中,水会沿着玻璃的缝隙上升。3.传统实验方法的缺陷。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片玻璃之间有水迹,此时让学生归纳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是实验材料太少,二是因为实验器材展示出的只是“隙”,而没有“孔”。4.实验装置的改进。增加实验材料,且将实验材料设置成对比组,具体材料如下。(1)单片玻璃和两片合并在一起的玻璃。(2)玻璃棒、细玻璃管和报废的温度计。(3)打印纸、餐巾纸。(4)塑料条、涤卡布条和棉布条。(5)橡胶棒、冰糕木棒和木条(可选择一年生植物的茎)。5.改进效果。将以上对比材料同时放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有许多惊奇的发现。生:两片合在一起的玻璃片中间有水,单个玻璃片没有水。生:玻璃棒上没有水,细玻璃管里有一小段水,废温度计棒里有一大段水。生:塑料条上没有水,布条上有水。教师引导:水可以在哪些材料中上升?它们有什么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此时学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顺利地抽象概括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即“毛细现象”这一概念。
三、丰富多样的材料促使课堂有意外收获
“巍巍宏舍,渺渺海滨,江苏路畔是我校……”这是著名音乐家劫夫1934年在青岛市实验小学任音乐教师时创作的校歌。今天,青岛市实验小学依旧矗立在青岛市江苏路畔――青翠的伏龙山南麓,浩淼的前海之滨。
学校始建于1901年,前身是德国总督府小学,1949年更名为青岛江苏路小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小学,1992年被评为全国百所名校,1994年被青岛市教委命名为青岛市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8439平方米,建筑面积8502平方米。学校有36个教学班,学生1523人,教师101人。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提出了“适切教育――每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探索切合学生身心规律、适应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教育之路,努力实现每一个生命适性化地成长。学校围绕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领域开展好三项教育研究工程:一是适性教学研究。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小学新课堂实践探索,把云计算引入课堂教学,搭建学校私有云学习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针对个人优长、自身需求和问题解决的个性化学习,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具有特色的适性化课堂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创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探究、共同体验的课堂。二是自能德育研究。以学生成长蓝图为统领,以学分管理为手段,建设自主呈现、自主管理的“自能成长”德育品牌,培养“充满好奇、乐于学习、敢于担当、善于交往”的自能小公民。三是个性课程研究。建设学校特色的“榉树”课程,搭建A+B+X的课程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平台,贴近儿童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学校自主研发架构了私有云学习平台,包含学校管理、适性课堂、适性教育、网络课程在内的适切教育整体云平台,不断延伸它的功能,借助“云”构建智慧校园,尽最大努力满足更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校创建了创客体验中心,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去主动“打开”世界,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意、想象的能力。学校深入研究电子书包课堂,借助云技术,实现了由助教到助学的转变,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了条件。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语言素质呢?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它包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在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写道:“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二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一名教师只有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1.表达能力;2.教态;3.说好普通话的能力;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热爱学生。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密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对三角形下定义时,说:“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不严密的,因为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可能是三条不相交的直线。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有的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就不清楚了。接下来教师一定要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可是教师没有问,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在长方形中。接下来学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相同点是对边相等,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认识,而不把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放在一起认识呢?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包含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又都是特殊的四边形,还可以画一个示意图。而这节课教师只讲了这三种图形都是四边形,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问,也没有讲。教师只有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和严密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复习一道判断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的题,教师出示的题目是“判断出直角”,这话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应该说,“判断下面每个角,哪个是直角?”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没有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话就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问完好以后,她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象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没用的话,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没有关系的话,请不要说,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上课的时间多么宝贵,就40分钟啊!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学会探究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小学科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利用实验室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把现代化教学实验和实物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更好地去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上好科学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对科学追求的梦想。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喜欢科学的学习。科学实验室是做好科学教学实验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实验室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多数小学都配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实验室是小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小学科学实验室要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标准配备,对于30个班级中等规模的小学,起码要有两个专用实验室和一口仪器室,每口实验室的实验桌凳24套以上,保证2人一桌,一人一凳;仪器室要有16个仪器柜以上。对实验的设备和物品也应该按教学实验要求去配备,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在实验室和仪器室完备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有一个实验准备台。
配备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也是建立规范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小学科学在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上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实验室建立起来后,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摆上了实验设备后就没有人去管理,老师在做实验前,要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去准备各种实验用具。老师自己用完实验用品后没有规范摆放,导致下一节课的老师到处找不到自己要用的实验用品,时间长了,许多老师就不去做实验了,小学科学的实验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高兴就去做,不想做也就不做了。有了专职的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提前按照实验计划,为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用品,老师上课时不用自己去准备,做起实验就很方便了。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科学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叙述最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地方必须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去创设教学情景。在科学实验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做好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在呈现方法和效果上,比原始教育技术的实物实验要更生动,更形象,也更容易吸引学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力》。当时听得很迷糊,因为导入部分就一个实验活动:用弹弓击倒一堆纸杯。其实我一直在思索,何必花上25分钟去用弹弓击倒?一节课就40分钟,接下来怎么办?后面15分钟做什么?怎么来得及?课上完了,仔细一反思,不由得笑了,原来在这25分钟内,学生通过玩弹弓,已经认识到了力有大小,有方向性这两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是在不露痕迹的时候,玩得最开心的时候,曾特就像和他们聊天一样,随口让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环节真如他的讲座所言———“我的课,眼里只有学生,没有后面的听课老师”,是啊,课堂是为了谁?当然是学生,不是说说而已,曾特说到了也做到了。有了这个巧妙的开端,后来的生活应用,学生简直就成了一群科学天才,无论以何种形式去考他们,他们总是能够把力的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做到位,甚至可以做到极致,还有部分学生要不是下课铃声响了,他们也许会自己就开始设计验证一些奇思妙想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学生意犹未尽,我也一样。想想吧,如果是用视频播放,那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科学实验,要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像、录像,图片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几种现代化手段可以“各取其长,融为一体”。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有位教师结合现代化的科普知识的《潜望镜的秘密》,从潜望镜的秘密开始导入课文:先观看一段视频,潜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水面的敌情,然后画面在潜望镜上定格,让学生对潜望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研究透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利用潜望镜去观察事物的变化和效果。在学生自主实验以后,再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潜望镜的观察实验。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让各小组分别使用潜望镜,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归纳总结潜望镜的秘密,教师在巡视之后,使用课件对学生学习略作提示,学生立刻想到了潜望镜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秘密,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老师切换到了另一张幻灯片,原来上面是刚才学生能想到的一些方案的示意图,也有个别没有想到的,学生们一看都很感兴趣,立即在后面的实验中接着进行探究。本节课在这部分教学环节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学结合得恰如其分,既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小学实验操作要重视教学引导
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去探索和追求,实现科学的梦想。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做好实验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整个过程中要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只是略加点拨,主要是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索,学生自主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边做边玩,边玩边学。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要求学生按规定做实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同样是现代化的设备、技术,也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固然有优点,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被我们所用,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可能起到消极作用。对此,还是应该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从长远角度想,结合实际情况,多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两面性,然后在实验教学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去做好科学实验,不能因为现代化设备就可以放弃真实现象的观察和实物的利用。
一、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能浮的那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这个过程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
二、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教师可选择一些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电路的连接过程,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一些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动画显示。这就充分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科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
五、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
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强化了目的性教育,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2、倡导个性化,坚持“说清楚后再做”。
在实施时,教师的指导就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对学生的方法进行归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确定的各种方法一一作指导。学生实验前一定要汇报操作的方法,把实验方法说清楚明白后再做。
3、明确分工,强化组员的责任意识。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的好处,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方法,就是要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可以首先让每组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
4、强化检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提高探索延伸实验的积极性。
课外延伸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自主性,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片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做,检查和评比是促使学生去主动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检查使学生有压力,采用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质量是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学要素,本研究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据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素材――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构模型。为了验证教材模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小学的启蒙教材,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武术教材研制方法论;作为武术教材素材的武术文化;试验研究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试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各32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教育学论著、课程论著作、教学论著作、体育教学论著、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统检索了我国近代以来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学术刊物,综合参考有关论文100余篇。查阅了大量的中国体育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武术史的资料,搜集了建国以来所有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武术教材研究和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1.2.2调查研究法
1.2.2.1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2001年10月对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和教材改革的认识。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2.2访谈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对有关课程论专家、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和部分武术教师,以及实习学校教师、实验学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访问调查和座谈。
1.2.2.3教育观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课题教材实验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采用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课上课下、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等情况)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1.2.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条件相当的两个班级采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选取数量相同、条件基本相当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分为新教材试验班、传统教材对照班。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相当,同一教师,后测相同。第4次课结束时进行集中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原大纲教材内容分析 1961年武术纳入教学大纲以来,基本采取了将竞技武术简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闭锁式运动为特征的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与模式。
后历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都提到要简化教材内容和突出武术特色。然而,由于武术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个经典内容,以解决所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在有限教材空间内要解决处理诸如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组织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典型性和适应性等关系确实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选编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因此,就出现了教材套路动作技术繁、难,内容陈旧、重复,结构单一;内容之间无系统性、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在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尽管每次武术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但过多的规范性动作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现了教师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
2.2武术教材设计理念和学校武术教学目标 处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和教育对武术的要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领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武术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结构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健身性的统一;趣味性与健康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武术教学的内容,武术课应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目标,并使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内容各有侧重,为此需要重新设计建构全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通过对上述依据的全面考虑,可以确定一个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即:1)参与武术运动,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运动体验,培养武术锻炼兴趣,养成武术锻炼习惯。2)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术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竞争、合作、探索、创新精神。5)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意识。
2.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学校武术教材在方法论层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简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竞技武术的压缩版。寻找一个绝对的教材标准并实现“大一统”实属困难。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选优方法论。在此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技术体系,体现武术运动的形式结构,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借鉴了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教材内容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机制。
武术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对武术运动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各种武术运动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因素;改变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难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对这些素
材进行改造,基于整体、递进的原则将武术文化素材按照学习者生理和心理规律重新排列组合,即完成了武术教材的建构。
2.3.1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说明
2.3.1.1武术游戏 武术游戏涵盖了功法和格斗运动形式,并有所扩展。通过两人或两队斗智斗勇,或设置攻防的情景,充分挖掘武术中的游戏元素、对抗元素、趣味元素,正规的散手、摔跤在这里可以变成限制条件的攻防游戏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武术游戏以运动心理学“开放式技能”理论为基础,将成为学校武术的一大特色。
2.3.1.2武术达标 武术达标是将武术功法运动定量化,运用心理学目标设置理论,在闭锁的身体练习方式中增加了开放性因素,例如以踢腿达到本人身高的相对位置评分,限时打靶计数等等。武术达标使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富有竞争性和可操作性,适于教学组织。
2.3.1.3精选套路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征和标志,是目前学校武术教材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套路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锻炼价值,学校武术的套路可以是传统的经典套路,如江苏版教材中的弹腿、河南地方教材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以及浙江的龙泉剑等都是典型范例。
学校武术的套路也可以是自创的现代套路,如2002年新版的“人教版”体育教材中的“健身拳”。该套路打破拳种界线,虽然只有14个动作,却包括了戳掌、冲拳、虎爪、双塌掌、插掌等5种手法,弹踢、顶膝、头撞、挑肘等击法以及一个拿法和一个摔法,这么多攻防元素集中在一起,兴趣盎然,易学易教,代表了套路创编的方向。
套路创编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创新的套路将受到欢迎。
2.3.1.4武术操 武术操是学校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于大范围推广,可以配乐、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其它运动形式结合,“跆搏操”在国内外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编创出健身价值高、易于接受,富于特色的武术操。
2.3.1.5安全防卫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一些必要的安全防卫是每一个公民在面向社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武术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整合提炼,配合安全教育进行防卫术训练,将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还未系统化,但应该是今后武术学校教学的拓展方向。
2.3.1.6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可以以课外读物、多媒体教材、校园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将武术文化融汇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
这种构架模型涵盖了现有武术运动的各种形式,但既不同于竞技武术,也不同于传统武术,是有学校领域特色的武术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以目标体系为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以目标来统领内容,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而是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以便使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武术教材模型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2.3.2教材内容排列和组织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应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单元构成等有所侧重和区别,充分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起符合其年龄段特点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戏、武术操、简单套路等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丰富学生对武术的体验,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进行趣味性强的身体锻炼,并根据学生伴随生长发育而出现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有侧重的安排教材,为下一步较正规的运动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武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运动素质和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渐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运动技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基本的武术运动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加深其武术运动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形成爱好定向,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
2.4教材试验
2.4.1武术启蒙教材试验研究在深入研究武术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教材模型,本研究设计了武术的启蒙教材,通过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
本实验是采取后测控制实验。试验随机抽取体育学习水平大致相近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3年级2个班,在四次试验教学后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按照对武术的知、行、意3个维度。按照“李克特”量表从正方向到负方向的顺序依次对选择结果由高到低赋值。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课堂行为、知识、继续学习意愿等两班之间方差比较和查看T检验结果,sig(2-tailed)值都小于0.05显示,显示两种教材学习结果差异显著。
武术启蒙设计试验教材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结论:
1)武术开放式运动技能比闭锁式运动技能更能激发小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按武术的发展顺序安排教材顺序更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学生能被教材吸引,课堂行为积极,表现出较强的运动参与愿望。
3)条件攻防是安全开展武术对抗练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并有较高的继续学习愿望。
4)试验教材更适于教师教学;教师不必有武术专业的背景,但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4.2武术操推广试验 武术操、有氧武术操分别在北师大试验小学、北京市三帆中学和北师大试验中学进行了推广教学。北师大试验小学和三帆中学都将武术操作为大课间广播操,教学推广效果良好。
3 结论与建议
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要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复杂而具有很大难度的教材,决非将其局部的某些套路简单地拿来就可承载中华武术的多种文化内涵。体现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它需要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赋予其中的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性、健身性、审美性等教学价值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等多种途径,综合与分化相结合,对学校武术教材进行整体的建构。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的基本特点是:1、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了游戏、达标、精选套路、武术操、安全防卫、武术文化等技术和知识体系。2、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相结合。
当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目标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和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考与探究。教师如果能结合知识点和学生学情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案式目标”,就能及时地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学案,是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充分了解班情、学情、生情的基础上,设计的可供学生自主探讨的具有一定目标导向性、启思性的一系列问题。“学案”是手段,“自探”是实质。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学案,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教学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围绕“学案”,运用一些学习方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教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做学生的参谋和协作者,也可以做协调者和解释者。
二、实施策略
1.设计学案确保其可行性,让学生的探索“有价值”。
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巧妙而科学地设计学案。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精准解读文本:其一,要和编者对话,以了解教材的演变史;其二,要和文本对话,以明白其思想精髓;其三,要和自己对话,问自己从文本中读到了什么;其四,要和学生对话,明了学生能从中读到什么,并确定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最佳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最优化的“学案”,便于学生自探。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我最棒”。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根据学案目标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是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股干劲。另外,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平时的方法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3.强化自学方法的实效性,让学生自学“有办法”。
要切实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对自学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其一,教给学生阅读、重难点圈画和检测自学情况的方法;其二,要教给学生从书上寻找答案的方法;其三,要求学生寻找一些题目来巩固自学成果。要鼓励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敢争辩、能质疑、挑战教师和表达不懂的地方,让学生在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进行“头脑风暴”和“自我挑战”。这样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4.教师适时点拨精简化,让学生的探究“少误差”。
教师看似看客,其实要随时掌握班级里的情况,在学生的“混战”中捕捉信息,及时调控课堂,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解决学生遇到的不能自由解决的问题,做学生汇报过程中的“助推力”,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高效性。而教师的点拨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评讲要精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5.及时检测反馈,让学生总结“助建构”。
这个环节比较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巩固学习效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概括,也可以小组讨论概括,还可以请教师一起总结;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多样。
三、实施重点
在实行“学案自探式”教学时,教师要时刻做到: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时时观察学生进行学案自探时的效果,如有不妥,可临时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自探。
1.要根据知识特点预设学生的活动场。
“学案”必须便于操作,在施行学案自探时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多种形式组织自探活动。在学生围绕学案自探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有了科学合理的学案作引导,学生才会获得更多的探究时空,才能实现自探效益最大化。
2.要预设学生个性的差异表现场。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学案目标定位应各有侧重,内容选择也要有所不同。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3.要布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场。
设计学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在学案自探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4.要创设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着陆场。
给学生一片“自留田”是学案自探的一个基本精神。有了学案,学生就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阵地”、“第一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
5.要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场。
设计学案、使用学案同样要兼顾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方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课堂上营造起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的学案自探情感场,让孩子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在情感世界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