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认知实习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我校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也有部分实践练习,但很多都是纸上谈兵未曾付诸实践,通过这次实习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体验社会竞争的残酷,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积累各方面的经验。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调整以往眼高手低的心态,着眼于现实,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把实习的岗位作为了解一个行业的窗口。

此次实习基本到达了预期目的。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及时与老员工沟通,了解工作事项,做到了尽快的适应环境,基本掌握了所需的工作技巧,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潜力。通过与同事相处、团队协作,与外界沟通中提高了独立处事和处理困难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其中有几位同学还受到单位的表扬。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学习认知能力有所提高,思想上成熟了不少,以往看待问题的方式发生改变。

当然,在实习期间,部分同学也存在如下问题:

1.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即态度不够积极,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即疫情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实习。特别是3+2班的学生,实习期刚好与疫情重叠。2月9日-3月25日学校要求中止实习,导致多数学生未能按要求开展实习,只能通过替代方案如学习慕课进行弥补。3月25日重新开始后,由于毕业论文任务紧迫,部分学生已无法继续实习。

2.部分学生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

第2篇

论文摘要:解读古典诗歌应遵循其本身的风格选点切人,把词语和意象作为解读或欣赏的切人点。选择词语切人,体察其情境意义,把某一词语所传达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结的特定时空范围及与之联系的一切“关系形象”中去综合考察。选择意象切人,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结合古代诗人“神会于物”的特点,把会于物的神发掘出来。两点切人,纵深发掘,再现古典诗歌中的意、志、趣、艺。

    古代诗人很早懂得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为了发挥诗的抒情功能,多方面探索,特别是把抒情同写景结合起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为了抒情的需要,古代诗人精心锤炼语言,使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当诗人要表达某种情感时,他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形象来传达,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古典诗歌本身的这一特点,就为我们明示出解读的方法:选点切人,纵深发掘。即把语言和意象作为切人点,向纵深发掘出古典诗歌中的意、志、趣、艺。

一、词语切入

    古典诗歌一向是以精于炼字著称,诗人在选择、铸造语言的时候,总是竭力追求言简意赅、辞约义丰,追求含义无穷或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分析诗歌的语言,实际上是探求古代诗人“精于炼字”的苦心过程。探求诗人“精于炼字”的苦心,必须把诗人选择、铸造的语言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即理解词语的情境意义。情景意义的理解需要通过语境体察的过程深切领会普普通通的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里焕发出来的艺术光彩。

    要品味一个词语的情境意义,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地伸展思维的触角,把某一词语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结的特定时空范围及与之相联系的一切“关系形象”中去作综合考察。

    《琵琶行》的开头:“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氏长庆集》)枫叶、荻花,字面意义枫之叶、荻之花而已。要领会其情景意义,就必须把它们放到特定的时空范围—得阳江头和秋之月夜去琢磨:秋天枫叶流火,荻花吐白,在月光的笼罩下,自然红得黯淡,白得凄迷。得阳江头由枫叶、荻花点缀,便越发显得凄清、宁静,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再从“关系形象”的角度深人钻研:与“枫叶”、“荻花”相关联的形象除月光外,一是瑟瑟秋风,一是感知主体,即诗人自我形象。红得黯淡的枫叶,白得凄迷的荻花在瑟瑟秋风中苦苦挣扎,前者从整体上强化了萧瑟、凄冷的氛围,后者使这一词语的全部情感意义找到了归宿—诗人滴居江州的郁闷心情。

    古典诗歌词语的时空关系考察把握并不十分困难,而对“关系形象”的探究则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关系形象”正是词语的情境意义体现得最充分、最有魅力的所在,因此,对“关系形象”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古典诗歌中用语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关系形象”,我们只有扩散思维的指向,找足找满与某一词语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有联系的关系形象,词语的情境意义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昌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少陵集详注》)诗中连用号、卷、飞洒、挂、昌、飘转、沉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共同涉及的“关系形象”主要有三方面:风、茅屋和诗人自我。狂风之大,屋破之惨,再现了大风破屋的情景,这一层比较明显,不难发现。而风中目睹破屋情景的诗人自我这一方面的深层形象却难以顾及,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一个衣衫破旧,在大风中焦灼不堪、愁苦无奈的诗人形象。

    《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少陵集详注》)其中的“走”字,从诗句表面看仅涉及动作的发出者—耶娘妻子;其实不然,还涉及动作的趋向者—行人;动作的目击者—道旁过者,即诗人自我;动作的施动者—唐朝官兵。从四方面的“关系形象”人手,深人研讨,就不难发现,一个普普通通表示“跑”的意义的“走”字,在这里既写出了行人眷属们一路追奔呼号的形象,表现了他们与亲人生离死别之际内心极度的悲枪、绝望,还透露出“行人”出征的仓促,又刻划出官吏的穷凶极恶、驱赶“行人”的形象,更传达出诗人寄寓其中的满腔悲愤。

二、意象切入

    所谓诗人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和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形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它总是漫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意志。王夫子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鲁斋诗话》)这是对古代诗词情景交融艺术的总结和概括。读古典诗歌要学会对形象的分析,结合古代诗人“神会于物”的特点,把会于物的神发掘出来,才能从层见错出的具体形象里发掘融合于其中的情感。

    一般地说,意象按其表达方式可分为四种:

    1、描述性意象。就是通过描述具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类意象几乎都是以自然景物的客观状态出现,暗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感。对于这样的意象,读者应体会景物所组成的画面色彩,通过对景物色彩的寻味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一般来说,诗人笔下的景物色彩总是与诗人的心境相吻合,景“忧”情忧,景“喜”情喜。《涉江》:“人淑浦余擅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犷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蔽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楚辞·九章》)这段描写了淑浦山地景色:深林冥冥、猿犷出没、山高蔽日、幽晦多雨、镶雪无垠、乌云袭击。诸多景物交织出一个肃杀冷漠、扼杀人的生机与活动的原生状态的荒蛮的深林境界,其色调大致可用两个词概括:荒寒、冷峻。身处这一恶劣环境中被无罪放逐的诗人心境,即由此可见:荒寒一凄苦、寂寞、愁绪满怀(哀吾生之无乐);冷峻升孤傲、倔强(不变心以从俗)。

    杜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昊万里船。”(《杜少陵集详注》)这首诗统篇写景,景物的色调和人物心境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朝气蓬勃,情趣盎然升热爱和赞美大自然及春天。

    有些诗中,画面色彩和诗人心境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蕴藉的关系。这就需要于进一步对画面色彩进行调色。《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苏州集》)这首诗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涧连幽草,深树鸟鸣,野渡自横,晚来潮急。其色调是荒僻、孤寂,如果把这种画面色彩简单地和诗人心境对应起来,那就歪曲了诗的本意,“独怜”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诗人对此景独有情钟,这样,就给画面涂上一层“喜”色,自然流露出恬静趣味的隐士心情,高雅志趣。

    2、比喻性意象。就是通过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种意象在诗中有的比较明显,一眼就可以看出,有的比较含蓄,明写景物,暗写人事,需要细心领会。后者注意从分析喻体形象人手,然后找出与之对应的关系—本体形象,最后点明喻体形象和本体形象的“相似点”。

    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少陵集详注》)此处,诗人采用了许多比喻性意象。喻体形象“片云”·—一片浮云,在天空中愈飘愈远,和月亮在深夜里相对,共享孤独。本体形象(诗人)—飘泊不定,思归不能,孤独寂寞。这里诗人自比“片云”,生动贴切,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鲜明地表达出孤独寂寞之感,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同样诗人用老马自比:老马能识途—老人仍可用,表达诗人壮心不已、希望皇上重用的愿望。

    孟浩然《临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集》)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曾任宰相的张九龄的。前四句写景,诗人面对湖水生出渡湖的意思,从而自然引出后四句,即上书张垂相的内容,也是诗的主旨所在。喻体形象“欲济无舟揖”—想渡过湖水苦于没有船和浆,本体形象—诗人想出仕苦于没有引荐自己的人。以“欲济”比喻想出仕,“无舟揖”比喻没有引荐之人,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愿望—希望别人引荐自己。最后两句用“垂钓者”比喻执政者(本诗中指张九龄),“羡鱼情”比喻诗人出仕的愿望,更委婉地表述了诗人对张九龄的希望和自己积极出仕的心情。诗人虽有求于人,却无乞求之相,无吹捧之辞,含而不露而又用意分明,全借助于比喻性意象。

    3、拟人性意象。就是通过拟人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种意象,诗人赋予以生命和情感,和诗人自我之间形成情感对流。“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物之情感即诗人情感。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稼轩长短句》)上闽景物描写的中心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看见稻花,闻到稻香,可知年成。但在稻花香里说好年成的却是蛙不是人,蛙也为丰年欢唱,无知之物尚且如此,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在丰收在望时的兴奋心情及诗人对丰收喜悦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全集》)诗人赋予山以生命和情感,将山人格化,山跟人彼此相看不厌,说明诗人和山互不厌弃,相依为伴。山喜爱诗人,因为诗人也是孤傲、高洁;诗人喜爱山,因为山也孤傲、高洁,不象人世间那样肮脏。这样不仅增加了诗的情趣,而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孤独和嫉世愤俗的心情。

    4、象征性意象。指通过象征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种意象常常作为写实的景或物出现于诗中,但绝非仅仅是实景和实物,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借托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种意象的分析,读者应借助必要的背景材料,否则难以体会出象征意义。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长吉歌诗》)如果不了解李贺所处的安史之乱后,国家元气大伤,统治者奢侈,宦官专权,藩政割据,外族侵扰的时代;如果不了解青春年少的李贺,一腔热血,不忘驰骋疆场一展雄才,却始终得不到当权者的器重这样的思想,那么,就很难看出诗中骏马的境遇和期望正是诗人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的写照,马只不过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借托之物。诗的一二句先勾勒出骏马活动的背景,这壮阔的场面、辽阔的地域,是骏马思之若渴、施展才能的最好天地,又何尝不是诗人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处?三四句正面写骏马,真可以说“此马非凡马”,它有抱负,有才能,勇武神骏,英气勃勃。这匹膘肥力足,跃跃欲试的骏马,不正是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诗人吗?“何当”二字,明写骏马的愿望和豪情,暗写骏马现实处境的悲哀,可悲的是,骏马的愿望终究不过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想而已,“何当”是询问,也是感慨,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慈情绪全灌于此。

第3篇

关键词:技校学生 技能与素质培养 认知性实习 学习性实习 生产性实习

在技能实习教学中,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演讲法,师生互动机会少,课堂易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技能操作就更不适宜了。笔者学校学生技能实习分三个阶段:认知性实习阶段、学习性实习阶段、生产性实习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培养侧重点各不相同。

一、认知性学习阶段

认知实习课堂讲究“清、树、养”。清――除去学生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树――树立安全意识、现场管理意识、避险意识;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21天以内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第一阶段(1-7天)主要是行为特征刻意规范、不自然;第二阶段(7-21天)主要特征继续重复、刻意自然;第三阶段(21-90天)主要特征不经意、自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进入一个新领域完成自我改造的过程,同时良好的习惯会有助于人走向成功。

在认知性实习教学中,首先梳理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模式,利用一周的时间刻意规范。例如每天进实习工厂之前,老师先检查工服穿戴是否做到“三紧”,女生戴工帽,自检手机状态,以后每天自然地形成规律,自查互查仪容。在熟悉机床手柄的课题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中拖板、小拖板及大拖板手柄进退方向,通过训练口令横进、纵退,横退、纵进,在不断的操作流程强化过程中最终达到“条件反射”的结果。

第二树立安全意识,遵循现场管理意识及避险意识。刚进实习工厂实习的学生,对工厂没有正确的认识,与在教室里的学习区分不开。看见机床和工作现场好奇多、考虑少,加之都是十五至二十岁的年龄,好动,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如学生在熟悉各手柄时,站在脚踏板上,两人共同操作一台机床,你推一下我躲一下,不留神头撞到机床上或工具柜上,出现流血事件,或是看见蓝色的铁屑好看,用手触摸受伤。在这一阶段实习教学采用安全实例教育,课堂演练,互动总结,让他们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保证实习教学顺利进行,实习工厂还设置专职安全巡视员,专查安全文明生产,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及违章操作,指正操作者的站位,对劳保护具的佩戴,工、夹、量具的摆放,设备周围人与物的定置,实习工厂有严格的规章可循,只有按照制度办事,才能避免安全事故。

第三养成好习惯。通过两周的时间,使学生基本养成一定的习惯,刻意去执行遵守,为下一步学习性实习打下基础。在每个课题中刻意规范一个动作、一个行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塑造职业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实习工厂在强化学生的好习惯中每天实行三次讲评,即早操8:15结束后第一次讲评,内容包括卫生区讲评、早操讲评、强调安全。其中,安全事宜要强调以下几项:检查机床踏板是否完整安全;检查机床二次保护接地线有无松动与脱落;检查机床主轴保险挡块及行程限位挡块有无松动与脱落;启动机床,使其低速运转10分钟观察是否有异样。第二、第三次讲评时间分别为中午、下午下班前15分钟,讲评一天里的安全、纪律、卫生、违章、技能掌握等事宜,强力促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实习操作习惯。

二、学习性实习阶段

学习性实习阶段主要解决教、管、学的问题。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管――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学――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

现代教学培训中,实习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老师扮演着主持人、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的多重角色,发挥着教练、导师与督导的作用。教练的作用就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建议和鼓励使其更加出色,导师就是给那些经验不够丰富的人以职业上的指导,督导是修正那些影响工作成绩的方法或问题,修正学生的行为。现代教学培训的职能特点是促进和帮助,即由过去以强制性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给予者转变为鼓励、帮助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例:在钳工实习中,进行锉削课题的实习教学。

1.实习老师首先按照实习课题,讲授实习中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明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讲授锉削要领,包括锉姿、如何运锉、锉削速度及工件应达到的平直度要求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锉削课题中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2.示范技能操作。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按此要求重复操作训练。

3.学生集中练习。经过一个基准面的考核,分别找几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全班示范,学生互相做点评,纠正出现的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讲评每名学生的优缺点及全班学生在此课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授课中,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完成一项课题或部件的最佳操作方法和步骤,先让学生们有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练,效果会更好。

4.反复练习,老师严格把关。此阶段主要是找问题挑毛病。教师需准确地发现、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训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操作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并确保安全生产。

5.初见成效。此时以鼓励为主,通过进行学习小结分享成功,及时总结推广,以点带面,通过树立典范,用正确的行为示范来指导、帮助学员纠正错误,以每年各级政府组织的技能大赛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

6.更上一台阶。挑出优秀学生的工件作展品,给全班学生定目标、定进度。同时引出工时、零件质量、测量方法、技术要求及考核和评价。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实习课堂流程如右图所示。

此阶段一般为一年的时间,学生养成的好习惯已从刻意、不自然逐步跨入到刻意自然,到最后的不经意自然。

三、生产性实习阶段

生产性实习阶段首先解决“六转变”问题。一是身份转变,学生变成生产现场的一员;二是环境转变,学校实习工厂变为生产车间;三是质量观转变,工件由成绩分数变成产品零件,要求100%合格;四是关系转变,师生关系变成师徒关系,同学关系变成同事关系;五是心态转变,被动变主动;六是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性实习变成生产性实习。

第4篇

通过此次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1.首先是个人角色的转换及整个人际关系的变化——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从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同样改变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本以为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新的环境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让我很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工作单位这个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中。

2.在心理上努力去适应全新环境的同时,最大的体会莫过于实际工作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我亲眼看到工人师傅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在实习过程中使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这种工作作风。在家属管理工作中,她们会经常碰到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来咨询一些问题,她们中有些不识字,有些眼花,有些耳聋,工人师傅们耐心细致地一遍一遍地讲解,真正做到“您的需要,我的责任”。通过这次实习,工人师傅们这种作风和精神值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3.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不能把自己要求太高。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可能会越大,但适当的期望与渴望还是非常必要的。不能认为我在学校里读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万字、听了多少堂课,自己了不起了。我毕竟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比起工人师傅来还差得很远。学校生活暂告一段,社会生活刚刚起步,应该在步入社会后,继续学习,不断增长和扩展知识面,才能使自己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4.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要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关键在于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也是可以在工作中逐渐掌握的。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基础也不可能吧工作做好的。比如我刚到一些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并且这和我在学校读的专业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疼,可是经过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多看别人怎么做,多听别人怎么说,多想自己又该怎么去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终于在短短几天对工作有了系统的认知,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了,这光靠嘴巴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今后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把事请干到最好。

5.少埋怨

第5篇

组织管理有缺陷一般高校都将社会实践归口于团委或学生处管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假期例行活动开展,往往仅由一纸文件通知,学生在接到通知后多数是自行安排,一般不会想到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凌乱,内容简单重复,没能起到锻炼成才的目的。团队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甚至更为严重。活动前的策划准备不充分,没有经过与实践接待方的详细沟通,策划内容不切实际,安全保障不到位;社会实践活动执行困难,活动项目实施改变较大,流于形式;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空洞无力、甚至没有总结。

二、职业生涯理论的切入点

(一)社会实践阶段论

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中,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较好完成发展任务才能顺利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基本没接触过职业社会,所以,大学阶段需要完成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中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的双重发展任务。因此,这一阶段不仅要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同时还要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大学里的社会实践就成为完成这一生涯发展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个性需要、职业兴趣、能力水平,还要完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了解工作、了解岗位、适应职业,初步完成职业准备。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可分为三个发展期:探索期,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实践中加以尝试;训练期,针对探索期的决定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参与相关实践项目,有目标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选择;择定期,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二)社会实践环境模式论

霍兰德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到其兴趣和人格的影响,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在霍兰德理论中,提出大多数人属于六种人格类型,同时有六种环境模式与这六种人格类型相对应;人们寻找的是能够施展他们的技能同时表现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的职业;人们的职业行为是由其人格和环境特征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社会实践中这六种环境模式同样存在: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当学生处于兴趣类型与实践环境一致和相容的情境下时,个体满意度会较高,主动性会增强,效率也能得到提升;相反,在兴趣与实践环境对立和相斥的情境下时,个体的负面情绪会占主导,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这六种环境模式,让学生在每次社会实践中选择与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宜的实践项目参加。

(三)社会实践动态适应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提出了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即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个人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人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情势而调整,如个人能努力维持其与工作环境间符合一致的关系,则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借鉴此理论,社会实践本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符合适应论的背景,随着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应提供给学生更适宜的平台和机会。所以,所组织的社会实践项目不能一成不变,应有阶梯性和发展性。可在低年级阶段设计相对简单的实践任务,到高年级阶段安排复杂的实践任务,从而维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实现动态适应。

三、职业生涯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改进措施

(一)职业化:职业指导提前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应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实效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紧密联系,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学生走上职业道路前的铺垫。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应安排职业指导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之前,一般考虑在策划阶段,学生应提前完成自我认知,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同时对职业有初步意识,了解什么是职业,能对职业做出选择,即完成社会实践阶段论中的探索期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普及,通过组建生涯团体辅导小组来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探讨,通过邀请校友、成功人士讲座及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来促使学生思考开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辅助职业认知。

(二)阶段化:一个年级一个主题方向

根据社会实践阶段论的观点,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分为三期,分别是探索期、训练期和择定期。结合高职学生三年的在校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将这三期嵌入到大学三年里。大一年级对应探索期,大二年级对应训练期,大三年级对应择定期。大一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自我认知和初步职业认知,可通过参加生涯量表测试、自我总结反思认识性格、兴趣;通过参加和活动认识个人能力;通过聆听讲座、生涯人物采访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这些途径,不仅是生涯教育的手段,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大二阶段,在大一探索期所做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同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训练和完善,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大有作为的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开展诸如职业调查、假期实习、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深入职场的短期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大三阶段,这是学生完成“职业人”转变的最后一步,学生在这一年里要将短期的职场体验转换为个人的职业选择,或重塑职业目标。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目标是完成岗位实习,初步体验职业生涯。可以开展的活动有择业指导、岗位宣讲、毕业实习等活动。

(三)匹配化: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所需各项能力,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学生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各种可能,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多种尝试,而不是仅仅只局限在自己所擅长的单一领域。学生的心性不定,兴趣转换极快。因此,我们在安排社会实践任务时应将霍兰德六种职业类型都涉及,要求每位学生每种职业类型都有参与。有亲身体验才能分辨适合与否,既验证职业兴趣量表结果,又进一步了解职业兴趣类型。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任务难度和人员组合,每项任务都应设计为高低年级学生同时参加。对于低年级学生,实践重点在了解项目内容和实施流程;对于高年级学生,实践重点在完善项目、指导新人、实践创新,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安排,力求使每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伴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加,学生能从较低位的人职匹配逐步成长为高职位的人职匹配,再辅以职业技能迁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求职成功率,最终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体系化:打破现有教育划分,将社会实践与实习整合为一门课程体系

第6篇

(一)学生思想准备不足。

在不熟悉新的职业环境中,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的生产劳动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学生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大大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频繁“跳槽”、“自动流失”。②

(二)实习中疏于监管。

目前,酒店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时都采用了大量使用实习生的策略。在学生见习及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由酒店负责,所以酒店方面应该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而一些酒店完全忽略了学生虽然在酒店实习但依然是“学生”这一角色,酒店一线管理者一开始就对学生重使用、轻培训;重惩罚、轻激励,在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如何对学生心理进行及时疏导方面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学校应多方努力,以文字形式规范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督促酒店领导关心实习生,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及时进行沟通及疏导。

(三)实习后忽略总结。

实习结束后我们往往疏忽了对经验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提高,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却忽略了这关键的环节。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工学交替不断深化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勇于实践,但却疏于思考,使以往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没有得到理论提升,长期在原地踏步,甚至造成一些突发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四)对实习学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在实习期间容易发生突发事件,实习期流失率高,归根到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实习目标,教师及酒店没有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按计划对实习学生进行轮岗实习。没有职业生涯的规划,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学生在长达一年的实习生活中总觉得“难熬”和“漫无目的”。

二、预防突发事件对策

(一)加强实习前干预指导

1.服务理念灌输。

在新生入学伊始,邀请优秀毕业生和酒店合作开设一门新课“快乐服务”,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服务理念灌输;在学生在校两年期间,开好《服务心理学》课程。认知见习结束后举行一个见结会,分享实习收获,扩大受益面。同时还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给大家现身说法,讲如何在酒店行业发展。

2.工学交替调研。

(1)召开座谈会。

(2)出台工学交替问与答。

(3)现场答疑。

3.给每位家长寄一封公开信。在实习前向每位学生家长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向家长详细说明工学交替目的、意义、时间、实习要求,希望家长能大力支持工学交替,配合学校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减少学生的心理抵触情绪。③家长、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会让实习的效果更好。

(二)加大力度保护学生权益经验告诉我们,工学交替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利益。

学生实习的收获是检验三方合作是否有效的标志。如果一味地忽略学生利益,学生就会对实习采取不认真不合作的态度,甚至对实习产生反感,加剧工学交替的困难,造成突发事件居高不下,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三、结语

第7篇

 

本文根据学生专业实习的规律提出了专业实习的KEA-P模型,并从工业制造业和商业零售业的专业实习两个方向,探讨了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辅导的实习规律和实习模式,将有助于全方位培养本学科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一、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提出的背景

 

本科生的专业实习环节和实习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在探索的问题。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的社会实践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至少占2个学分。但是相当比例的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习,一是苦于缺少实习基地;二是缺乏规范的实习指导模式,使得不少专业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基于KEA-P模型的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本学科的全面教育,促使和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到和感受到在校园中学不到的东西,强化学生在专业课中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全面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便于学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社会。

 

此课题的研究旨在充分依托国内教育实习基地的资源,通过合理地设计实习方案,选择科学的实习模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认知,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受到创造、由学习到生活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丰富所学的知识,加深对专业课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二、关于学生专业实习的KEA-P模型

 

学生专业实习的KEA-P模型(见图2-1),是指在实习的节奏上,按照“知识点与原理—体验与实践认知—习得与收获”的逻辑关系,借助专业实习这一平台,循序渐进地达到传授知识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借助实习这个平台,让学生体验之后更牢固地掌握所要给予学生的东西(Takeaway)。在中国现存的教育体制下,“感受教育”非常欠缺。专业实习这一过程,更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为这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部分。

 

(一)知识点与原理(Knowledge)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的教学中,学生大量地接触到很多知识点和原理,但仅是停留在课堂里,大量的课时用于“知”、“识”、“记”。虽然有时会配合一些案例教学,学生还是会感到陌生和生硬。本科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不像MBA的学生,MBA的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快,讨论起来,可以轻松地结合工作实际的问题进行探讨,效果比较好。因此,将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与原理放在实践实习这一平台上(注:知识点与原理对应专业实习平台是双箭头),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对关键的知识点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一)体验与实践认知 (Experience)

 

专业课的学习,有些原理和方法会重复出现多次(由于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内容的雷同,许多知识点是重复的。)。比如: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 组织结构模式等。学生会感到这些东西是干巴巴的,十分生涩。通过专业实习,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公司,与经理和主管座谈,参观流水线作业等,学生会体验到, 其实,许多原理和方法都是来自企业工商管理实践的总结提炼,并非全部来自学院的研究。有了这些体验,学生会得到有益的启发。不但会加深对方法和原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开发出学生某一些方面的潜能,对未来步入社会的影响是无法量化估量的。

 

(三)习得与收获(Acquisition)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知识、原理和方法,通常都是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专业课教师通过标准答案的方式来判卷打分,学生所得的成绩,就是一个学生一学期的考核结果。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强调通过一学期的授课,能让学生掌握什么?给予学生什么?学生能带走什么(Takeaway)?通过专业实习这个平台让学生实习体验之后,更牢固地掌握要给予学生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Acquisition )。

 

总之,“知识点与原理—体验与实践认知—习得与收获”这一专业实习模式,是实习辅导教师从一个新的角度,指导学生从事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的探索。辅导教师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程辅导和帮助。

 

三、两个方向的实习模式

 

两个方向的实习模式是指在实习的内容上,结合KEA-P模型从工业制造业方面的实习和商业零售业方面的实习这两个方向来探索。

 

(一)制造业方面的实习

 

制造业方面的实习,重点应当放在现代制造业的专业实习。因为制造业的管理,无论在模式上、制度上,还是在方法和手段上,其创新和变革一直引领着管理领域。例如泰罗的计件工资制、著名的霍桑试验和JIT(准时生产制)等。因此,高校借助一些大城市的产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充分利用城市的这些带有义务教育性质的宝贵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汽车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针对传统产业--首都钢铁公司实习”的KEA-P实习模式组织形式:老师准备“知识点和原理”—组织参观—组织讨论—学生形成报告

 

(1)关于K(知识点或原理)

 

形式:导师专业辅导

 

专业课老师辅导专业实习,要结合其实习基地、实习项目的实习内 容,预测出学生关心的问题,准备好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参观首钢,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将知识点和原理放在“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或组织模式”上。提前要求学生们准备相关的知识和首钢的背景材料,并准备要提问的相关问题。

 

(2)关于E(体验与实践认知)

 

形式:组织参观实习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传统产业中有首都钢铁公司,位于北京的西部,气派的钢城已经有专门为学生和游客开放的“钢城一日游”项目。老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体验和了解钢铁从炼焦到高炉炼钢的全过程。实地观察到了钢铁厂的规模和炼钢的流程。了解了企业的规模就便于学生思考“企业组织结构的模式问题。

 

(3)关于A(习得与收获)

 

形式:老师组织讨论

 

参观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管理的组织模式”这一知识点展开讨论;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企业适合不同的组织形式或模式”课题的探讨;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实习作业--“举例说明现阶段大中小类型企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围绕“管理组织模式”这一话题,学生结合教科书的“管理组织形式”的内容,可以具体地体会到这种连续作业的炼钢厂或化工厂由于其规模大,但生产的连续性要求,最好选择“模拟的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

 

2.“针对现代制造业—北京现代实习”的KEA-P实习模式

 

北京现代制造业中有“北京现代”和“福田集团”等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北京市教育实习基地。这些产业基地,包括许多高科技产业园区,都有为首都的高校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义务。如北京现代每年接待的高校和单位的参观数量非常可观。

 

(1)关于K(知识点或原理)

 

形式:导师专业辅导

 

老师准备的知识点可以是:

 

①生产作业管理--JIT(准时生产制)(Just in Time)和“混流作业”

 

②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物流配送模式

 

③市场营销--促销方式

 

(2)关于E(体验与实践认知)

 

形式:组织参观实习

 

老师带学生参观北京现代。学生的兴趣浓厚,不但有北京现代的介绍资料片播放,学生还可以带着耳麦边听流水线的讲解边参观汽车装配流水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效果很好。学生在参观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提前准备好的,一边参观,一边提问,一边记录,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更便于学生吸收知识。

 

(3)关于A(习得与收获)

 

形式:老师组织讨论

 

参观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就“JIT(准时生产制);物流配送模式;北京现代的广告促销方式”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围绕“JIT(准时生产制)”这一话题,学生可以体会到现代汽车制造业的准时生产制模式是如何使成本降低的;汽车零配件的物流配送是如何准时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配送到车间工位上的;学生亲眼看到和感受到了什么叫“混流生产”。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商业零售业方面的实习

 

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商业零售连锁企业的专业实习,不仅可以了解商业零售业态的类型,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从流通型企业的的运作环节中感受到商业的运作模式。

 

商业零售业方面,实习的重点应放在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商业流通环节的认知上。首先,市场调研要求动手能力强,从问卷、设计到实地调研,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每个环节辅导老师都应当辅导到位。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流通环节包括采购进货,定价,商品销售,企业促销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些环节,有助于营销专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商业运作过程。

 

例如:“针对商业零售业—国美电器或京客隆店实习”的KEA-P实习模式

 

实习重点是:提高市场调研的能力

 

对象:北京数家国美电器或京客隆店

 

1.关于K(知识点或原理)

 

形式:导师专业辅导

 

老师准备的知识点可以是(侧重掌握方法):

 

(1)主要是市场调研技术与方法。如调研方案设计、抽样方案设计、问句设计、问卷设计、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市场营销方面的渠道管理、品牌管理、促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2.关于E(体验与实践认知)

 

形式:组织群组座谈、抽样调查、商场现场观察、抄写价签、消费者购买行为观察、消费者问卷调查等。

 

全班分为几个的实习小组,教师在实践中起着关键的实习导师的作用。教师从选题的把关、项目的定位、调研方法的选择、资源的整合、资金安排给予把关。学生往往在这个阶段非常需要导师的指点。

 

导师应当在以下三个阶段给学生以指点:

 

第一, 在抽样选点和问卷设计阶段。学生学完市场调查学之后,真正动手亲自设计问卷可能是第一次(许多学生参加过手持外单位设计好的问卷下点调查活动,但从未自己设计过问卷),无论是问句的设计还是以问题提问的口吻,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专业问题的设计,学生们普遍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导师应当逐句把关。一般需要两三个回合才能定稿。

 

第二, 在实地调研阶段。学生下点调研,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有些是根本想象不到的,比如:对方拒绝接待等都十分普遍。导师要协助学生克服和解决困难。比如,开具单位介绍信、经费协调问题。在这个阶段,集思广议显得十分必要。此外,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 在形成报告阶段。导师要在以下几方面把关: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数据和有效问卷的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图表的使用、分析的逻辑和条理性、专业知识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结论的合理性等。

 

3.关于A(习得与收获)

 

形式:老师组织总结和评价(含四个步骤)

 

第一, 导师要求每个小组提交按本科生论文的格式要求装订好的市场调查报告。

 

第二, 各小组做好反应整篇报告的PPT(含调研过程的照片和相关背景资料),每组用十分钟向大家汇报调研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第三,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第四, 老师根据各组长给出的每个组员的参考成绩,结合出勤、讨论等因素为每个学生打分。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给出加权平均分(考勤占20%;准备文案研究阶段占20%;实地调研阶段占40%;撰写报告阶段占20%)。

 

总之,每学期一次的专业实习课程,不仅较好地起到了辅助专业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动手,几个人一组完成实习报告,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也训练了和提高了学生在完成报告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情商方面的能力。这就是学生获取的收获和习得。(老师有时候可以给出答案,有时可以没有答案,仅让学生享受“体验过程”。)

 

结 尾

 

“基于KEA模型的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探讨,从“知识点与原理—体验与实践认知—习得与收获”的这一认知规律出发,围绕制造业和商业的专业实习,两个方向探讨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的实习规律和模式。第一,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的KEA-P模型。指出基于KEA-P模型的指导思路。导师指导学生要提出相关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第二,指出导师在实习各环节的指导方法;分析了社会实践课程与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创业创新教育的关系;研究工和商两个实训基地的实习模式(包括结合实习的方式,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实习指导的一般规律。提出导师面对问卷设计、市场实地调查、,抽样设计、统计分析、撰写报告等不同阶段,至少应重点参与三个阶段的专业指导。

 

带领学生跨越实习中的各种障碍,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工商管理专业实习这一过程的本身,对学生而言,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是最大的收获。

第8篇

进行全过程教育管理

在学生的实行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时间方面。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就要对其进行有关实习的教育管理。(1)要让学生对到酒店去进行实习对旅游管理的意义有所了解,要使其知道,这是在专业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2)要使其了解酒店实习的真正意识——不是单纯的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他们对企业了解。对社会进行了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作为专业课教师,对他们也要进行教育管理。在实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实习期间有关的挂历制度,管理要求的培训,对实际的规章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要对其进行有关人事安全的教育以及有关做事以及做人的教育。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沟通,使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有实际的了解。在实习结束之后,学校要进行实习结束之后的总结与探讨,要通过开会来使学生进行实习报考,但是,要起到实际的效果,不能只是走形式。

从行为上。职业道德是一个人进行社会活动以及工作的重要原则,它是一个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关的道德情操等等方面。学生能在没有走出校门之前,不会涉及到职业道德的问题,有的学生连比较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都没有。因此,当他们在实习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以说,在实习之前,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骄纵,多数都被溺爱,自主能力比较差,安全意识,行为规范意识比较弱。在酒店中进行实习的时间比较长,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靠自己来管理。所以,要注意加强他们的职业规范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尤其是安全教育。在实习之前,学校要将企业的有关制度给学生讲解明白,另外,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给他们提醒以及警戒,使他们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层次认识方面。要使学生对酒店实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实际的实习中,有的学生对实习抱有过高的期望,但是在实际的实习中又不可能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还有的认为管理人员过分严格。因此,不认真实习。所以,要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严格的最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其工作要做到认真谨慎。还有的同学不愿吃苦,不相从基层做起,不够理解服务行业。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认知教育,使其对酒店实习有体格高层次的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的操作性比较强,所以必须要从服务员做起,慢慢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办讲座,邀请酒店的管理人员来进行演讲,使学生对当前的酒店行业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了解以及看法。使他们在进行实习的时候能够认真对待,易于管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