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2 15:01: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人所任学科有三个班,分别是802、803、804三个班,在一年级刚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时学习的兴趣很高,气氛活跃。上学期的生物期末成绩与全县比差距很大,班与班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是学生习惯了原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注入式教学方式,对新课程下的新教学方式一时还不适应,形势非常严峻。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进度安排
周次、授课内容
1——2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6——7生物的进化
8——9传染病和免疫
10——11复习期中考试
12——13用药和急救
20xx年初二生物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一)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继续担任初二四个班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续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该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思想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具体目标:知识方面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初二生物下学期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生物的延续和发展”“健康的生活”为中心展开的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以及健康的生活。进度详见教学进度表。
三、教学措施
教师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
四、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生活情景图片化;进一步加强了可读性。
初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应增加趣味性。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实践内容。让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生物学习思维。
新的学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的希望,在开始将工作一步一步努力做好,用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0xx年初二生物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二)一、指导思想
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过程与方法:
1、期初“三个一”:订一个奋斗目标、找一个互助伙伴、提一条教学建议。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共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密切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
2、每堂“三个一”:提一个学科问题、记一个知识结构、出一份测试试题。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让渡给学生。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如: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把握和理解记忆。
(5)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 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内容编排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书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五、基本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备教法、备学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瞄准教学目标,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发现法、检测反馈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4、备作业。注意控制好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量,结合考点、突出重点、精选习题,把握好训练的质,除了少数课后实践性的作业之外,其他知识性书面作业尽可能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及时反馈,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效果。
5、备教学流程。精细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引领,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注意知识教学、分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20xx年初二生物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三)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
第一章 、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节)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6节)
第三章 、 生物的进化 (4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 (共3章)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3节)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2节)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3节)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习1周
数学诊断性测验难度信度效度1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传统测验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犹为凸显。单一的分数不能反映学生使用的认知成分或技能,也不能诊断出学生答错题目的原因,更不能挖掘考试信息的深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诊断性测验(diagnostic test)是诊断性评价使用的工具,是运用测量手段,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而编制的一种测验。一般在学期末或学期前,即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之前进行,目的是了解、评价、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鉴别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为补救教学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诊断测验的编制与开发提供了许多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诊断测验编制做出了努力,值得参考借鉴。但这些研究提出的理论比较局限,不够精准,实践性欠佳,因此未能被广泛推广应用。
八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转折点。这一阶段学生知识掌握与否,直接影响他能否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八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掌握情况,以鉴别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九年级学习提供参考。同时,教师通过数学诊断性测验,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和发展状况,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并通过诊断报告获得有关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信息,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整体和个别需要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改进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其它研究人员进行更广泛的诊断性教育研究提供测量工具和方法。
2研究方法
2.1测验的编制
2.1.1测验内容的确定
本研究的内容为八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用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形式。参考国内外诊断性测验的样本,本测验题型分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三大部分。以义务教育新课标准为依据,并参照多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经验选择初步编制题本,一级目标10个,二级子目标63个,题目总数204。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分为三种水平。尚未掌握:是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基本掌握:是指已基本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完全掌握:是指完全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每个子目标的题目设置一般为三个,少部分5个。标准定为:题目设置为3个,3个全对则为完全掌握;2个全对,基本掌握;对1个或0个,则为尚未掌握。题目设置为5个,5个全对则为完全掌握;4个或3个全对,基本掌握;对2个或1个或0个,则为尚未掌握。选择、填空题答对则满分,否则0分,计算题按参考答案酌情给分,完全答对计满分。
2.2测验的实施
2.2.1预测
在赣州市信丰四中随机选取了八年级一个班(60人)样本,进行当堂施测,每次90分钟,分10个时间段完成全部测验。回收有效问卷60份。将难度系数 0.30以下和 0.95以上、区分度 0.19以下的试题删除,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增删。测试题的二级子目标减少至53个,题目总数减至176个。
2.2.2正式施测
选取赣州市信丰四中刚升入九年级的三个班学生。1班60人,2班58人,3班60人。剔除无效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总计1574份。16、17章施测各为45分钟,其它每章施测为90分钟。
2.2.3统计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难度分析
主观题的难度用平均分除以满分来表示。选择题计算矫正难度系数CP。本研究把项目的难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小于0.20、0.20~0.39、0.40~0.59、0.60~0.79、大于0.80,对应的依次是最难、较难、中等、较易、最易。测验难度以百分比或通过率表示,是等级量表,因此转化成等距量表,查出Z分数,Z分数就视为该题的标准难度。各分测验的难度等级分布为:最难项目测验13有2个,测验11、14、15、16、18、19各有1个。最易项目测验11、15、17各有2个,测验13、16、18、19、20各有1个,测验12有3个,测验14有5个。1个分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在0.2~0.39之间,7个分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在0.4~0.59之间,分测验12,14试题难度分布在0.6~0.79之间。各分测验样本难度分布在0.640~0.994之间。
3.2测验项目区分度分析
鉴别度指数分为四个等级,小于0.20认为区分度很差,区分度尚可:0.20~0.29,区分度较好:0.30~0.39,区分度很好:大于0.40。各分测验鉴别度指数分布0.47~0.62,即各分测验项目区分度很好。
采用相关法对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分测验以及总分的相关区分度见表1。
表1表明,十个分测验与总分的相关在0.350~0.799之间,且均在0.01上显著。与鉴别指数法所分析的各分测验的区分度结果一致。
3.3信效度分析
采用克龙巴赫系数方法来估计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14~0.744之间,各分测验间较同质(表2)。
用测量标准误对信度分析得到各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在1.496~2.145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均在三个标准差内,说明测验信度较好。
本测验编制按照八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大量试题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题目编制成测验试题,初步编制成题本后,还进行了一次小样本施测,将难度系数0.30以下和0.95以上、区分度0.19以下的试题删除。并请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数学教研员,结合相关教材、测验目标、教学大纲,参考各教学单元时数的基础就题本呈现的内容、形式进行调整。最后,测验的二级目标减少至53个,题目总数减至176。因此,整个过程保证了此测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并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测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3)。
经KMO统计量检验,各测验的KMO在0.607~0.860,Bartlett' s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显著性。说明各分测验适合用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主成分法进行初始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测验十一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5.918%;测验十二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6.007%;测验十三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8.626%;测验十四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80.174%;测验十五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81.758%;测验十六能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方差的67.006%;测验十七能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方差的63.540%;测验十八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73.181%;测验十九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7.206%。;测验二十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能解释总变异的64.008%。结果表明本测验符合构想。
4讨论
4.1测验的内容
诊断性测验旨在运用测量手段,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测验的编制必须配合学校的课程。本测验编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内容编写。对新旧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主要是代数知识、几何知识,只是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稍有不一致,这也为编制测验时提供参考的依据。老版本的教材八年级才设置几何知识教学;新版本的几何知识在七年级就以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向学生加以介绍,这样不仅易于学习,还能和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新教材把统计和概率的初步知识以及推理知识也纳入到课本中来。
本研究编制测验的目的是诊断学生的基本技能、知识掌握情况。编制的数学诊断性测验包括十个分测验。分式、反比例函数由于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掌握的知识点很少,在测验中题量相对较少。实测时,因条件限制,只在一所中学选取研究对象。就代表性来看,范围应该更广泛些。从测验结果分析,总测验包含10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题目在总测验当中的量不能太大,测验时间又有限制,题目代表性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尚需完善。
4.2测验的项目分析
测验的项目分析从主要是对项目难度、区分度等进行分析。理论上来说,项目难度值在0.5左右较好,但诊断性测验旨在测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试题难度小,则说明学生掌握良好,大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掌握,因此对难度系数要求不高。从各分测验结果来看,除了第20章平均难度系数为0.365,其它各章平均难度系数分布在0.509~0.804之间;从总测验题量分析,最难的题目占总题量的4.5%,较少。大部分题目难度系数落在0.4~0.79之间,总测验的难度系数为0.628。可见测验题目属于中等偏易,试题难度分布符合测验要求。
项目区分度用鉴别指数法和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各分测验的平均鉴别指数(D)在0.47~0.62之间,各分测验中项目鉴别指数大于0.4的项目均占最大比重。区分度小于0.2的项目占总题量的10.2%。采用相关法对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区分度越高,越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用相关法计算分测验以及总分的相关区分度,十个分测验的区分度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区分度较好。从测验区分度结果来看,试题总体达标。
4.3测验的信效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我们采用克龙巴赫系数。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14~0.744之间,可见所测内容较为一致。各分测验的测量标准误在1.496~2.145之间,总测验的测量标准误为1.267,都在3个标准差以内,说明测验分数与真实分数之间的误差比较小。从这两种信度估计的结果来看,本测验的信度系数比较高,测量标准误比较小,符合测量学的计量标准。
在结构效度考察上,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所得各分测验的因素负荷矩阵,来评量问卷的结构是否符合。经KMO统计量检验,各测验的KMO在0.607~0.86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达到统计显著性,说明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8个测验都得到两个大于1的特征根,2个测验得到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且解释测验的总变异都达到了50%以上。说明本测验符合构想。
参考文献:
[1]刘经兰,戴海琦.小学四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的编制与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3).
[2]孟瑛如,苏肖好,简吟文.澳门地区小学学生数学诊断测验之建置与发展[J].特教论坛,1997,6(4):56-68.
[3]杨晓辉,张兰英.诊断性测验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2,(4).
初二开学一个月总结
紧张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年级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平稳运行,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管理方面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阶段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学生思想成型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一个关键期。在管理中我们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狠抓尖子生和后进生,力争把每一项工作抓紧、抓严、抓实。
二、教学工作: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狠抓课堂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1、实行教研活动每周公示制度。每个备课组以备课组长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现了全年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2、继续发挥“班级教学单元”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班主任为总调度,统一协调各班语、数、外、理、化等九科三科的教学进度、作业量、课余辅导,从时间上保证各科间均衡发展,不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不断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防止学生出现偏科现象。
3、认真落实月度检测制度和周末作业公示制度。每一次月度检
测和期中考试后,年级组和备课组都认真组织质量分析,及时进行针对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调整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从期中考试和月度检测成绩来看,各学科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刚刚结束的地理生物10校联考,我校地理、生物总评在10所学校中名列第二。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各科教师利用课间甚至休息时间强化了学困生的辅导,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
4、组织全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期中大检查、研讨课等活动,进一步规范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升了全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的语、数、外、理化学科竞赛等活动扎实有效地,是对年级教学工作的有力补充。
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英语、语文老师,在早上7:00左右就来到学校,开始紧张忙碌的一天,晚上有的一直要到学生离校才回家,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其他任课老师皆是如此,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有的老师家里有病人或孩子需要照顾但没有耽误一节课;有的生病并没有完全康复,但心里想的还是学生,带病坚持工作,对此老师们无怨无悔!
四、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
1、本学期学生管理的重点仍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提出“全员育人”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更需要全体教师都要参与进来,各学科教师不断加强课堂管理,“谁的课堂谁负责”,全年级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六位班主任老师,早来晚归,和学生朝夕相处,班级管理盯得紧靠得上,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细心的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爱;组织的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同学创造一个体验成功、展现个性的机会。 到目前为止,六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能够平稳运行与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六位班主任老师的未雨绸缪、事先筹划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与温馨
组织了学生迎元旦书法展、跳绳比赛,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队列会操比赛、逃生演练等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六、不断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 ,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好的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召开了有关微机和地理、生物中考年级家长会,营造出了良好的中考氛围;六位班主任不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QQ群、等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在家如何配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工作反思:整体上,我们各方面工作都在逐渐走上正轨,处
于一个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班级管理上,还有个别班有着较多不稳定的因素,暴露出不少问题,对学困生的帮教,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指导;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的教育和辅导还做得很不够等等。因此,我们今后还要在加强班级的有效管理上,注重整体学习风气的培养,牢牢把握教学质量关。
下学期工作打算
一、工作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和各部室工作安排,依据本年级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年级组自我管理的职能,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探索年级组工作新思路。本学期,八年级组继续坚持各项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每一个环节,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构建一支“ 积极、向上、敬业、快乐”的集体。具体工作如下:
二、强化年级教师队伍的管理
1、加强年级组教师的思想建设,转变观念,发扬肯干、巧干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2、继续把教师的团结协作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全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实施“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快乐工作”的工作理念 ,发现问题要与年级组老师及时沟通,善于沟通 。
3、年级组长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身
先士卒,以身示范,要有奉献精神。
4、定期召开年级组教师会,总结上一周工作,及时上传下达学校办公会精神,布置年级工作,确保年级组各项工作与学校保持一致。
三、教学工作: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狠抓教学教研、作业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地理、生物将参加中考,微机将组织补考。这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给理、生物中考复习搭建平台。
四、学生管理及班主任工作
1、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抓好安全教育:以安全教育为工作核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年级组的每一个教师都时刻要把安全这根弦绷紧,来不得半点松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班主任是班级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对安全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
2、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抓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的教育。
3、不定期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一、对历史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效用,我个人认为,历史教育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有重要的作用,犹如名言:“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我所在的学校,前几年由于师资不够,根本就没有开设历史课,直到最近几年,师资略显充足,才开设历史课,但是很多教历史的都不是专业出生,师资配置不合理,初中历史课随便找一个老师就可以胜任,这部分老师自己对历史都不是很了解,对历史课的深刻内涵、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历史学科的特点等一无所知,据我所观察,他们主要是对历史线索进行讲解,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历史事件,但是对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如爱国、民族团结、尊敬他人等等基本不会涉及。这显然就淡化了历史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社会长远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
二、历史教学资源严重不够。由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历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在农牧地区,历史教学中只有教科书,有的学校会给历史教师配历史教师用书,极少学校可能会给老师和学生配齐历史填充图册,历史挂图、地方志、博物馆开放、图书室等等,在农牧地区简直就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农牧地区农牧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展开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课”、“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一些家长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某些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由此看来,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科多了的教师或过几年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历史的。试想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而到了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必然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这就给九年级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难度与更高的要求。所以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见,要想搞好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把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优越性。
解决问题的几点想法: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可见历史的重要性。
“态度决定一切!”谦逊的态度变化来源于对其本质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办公室里,同行们坐在一起,时常为学科的实际价值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有人认为学习地理,便于出行,便于认知天下。可就没几个人会认同历史的价值,更有甚者认为:历史课无非就是故事课而已。老师放放录像,学生看看电视,也就打发课堂四十五分钟了,不用老师,学生也会无师自通的。所以,历史课人人都可上,也就难怪一门主科随便搭一两个班的历史的课务分工不足为奇了,尤其是我们的老同志,教教初一初二历史,也算是领导对他们的照顾了。即使同是所谓的“小学科”的政治、地理、生物同历史放在一起,我们不少人呢也会争着上历史,不一定是对历史的热情,可能是冲着历史课的“方便”。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了。
学历史不是简单的了解历史故事,学历史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历史,增长历史见识,不用犯历史性的错误。犯一个数学错误,我们可以从来,犯一个历史错误,世间是不等人的,就没有从头再来的寄回了。可以说一个历史学家不一定是个政治家,但一个政治家必须是个历史学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比如说后期,为什么会拒绝国共“划江而治”这一苏联的建议,的请求呢?也就是要吸取西楚霸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历史教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二、专职教师的配备。
在市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报名表少,区区历史只有十几个人,平均两所学校才有一人报名。细一分析,竟还有不少兼职老师。这样的师资配备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专职方能做到专心。“品质源于专业,教育成就未来”。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品质。
三、考试模式的改变。
就本人自以为中考还是以闭卷考试为好。我也并不主张加重学生负担,更主张的是全面发展。我们也不用担心学生负担,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置之死地而后生。中考可以简单一点,也不能以开卷形式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我觉得还是以考查史实为主适当提高到理论层次更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点。初中阶段以打基础为主,拔高、拓展、升华更适合高中生。
一、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置身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算一个起点。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材,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深入课堂
本学年我深知作为物理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四、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
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数理两学科。大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求真务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 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主动找他们来了解原因。他们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里,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里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少批评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提高措施;方式方法
一、探究学习,搭建实验平台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通过课堂实验教学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作为生物课授课教师,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能因时间紧、会考任务重,就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其次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者靠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让学生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大力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验证性实验教学大胆地转变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努力搭建学生课外的实验平台,提供实验器具,布置的所有实验让学生尽量在课下设计完成;改变以往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分组演示实验,按照不同的实验方案分层施教,尽量创造人人设计实验、人人参与实验的良好局面,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求新的求知欲望,最终通过课堂实验教学来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七年级上册的四个演示实验,如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氧等都属于探究性实验;七年级下册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八年级上册的发酵现象等都属于是探究性实验。这些实验需要学生按照课本的操作步骤或者自己的设计步骤去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做到引导搭建平台的作用即可。
二、创设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征,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地营造集体探索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集体学习、集体感受成功来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个实验叫《观察植物细胞》,这个实验本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学生对于如何观察实验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明确如何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并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制作玻片标本的材料必须要薄而透明,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染色,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才有助于学生观察。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当中,我们安排学生去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完还要检查学生观察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无法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就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应付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总之,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讨论,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积极性。
三、精巧设计,规范操作步骤
在课前准备一些采集和培植的实验标本对实验课的开展至关重要。学生在采集标本和培植标本的过程中会对所采样的标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有一很直观的认识,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即使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标本和实验设备,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去自由地做实验,对一些有难度的实验,教师应该精巧地设计,尽量设计三个以上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按照三种方案去进行生物实践活动。同时,依据制定的生物课实验教学计划,教师还可以对一些连贯性强的实验进行重新组织安排,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前对实验的流程多操作几遍,并注意相关的事项,力争在课堂演示过程中能一次性演示成功,可避免学生对一些科学理论产生质疑,同时也会避免一些突况和不可预设的情况。比如,对于“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还原”等只是进行简单的试剂配置并且所用时间较短的实验,对它们的准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前一天进行即可。但是如果在课前缺少必要的操作演示,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很好的预计,课堂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总之,作为生物课授课教师,我们应该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尽可能多的、学生易于操作和观察的各种实验方案,把生物实验课题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做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生物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翻转课堂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25-02
当前,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很受欢迎。基于此,本文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微视频设计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特点。“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属于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该内容由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部分组成。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是本章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设计以微视频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视频,能够增强对本节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领会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为:(1)知识目标。简述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阐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并比较其异同。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其应用。(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Flas演示有氧呼吸过程,能够分析并阐明有氧呼吸的原理和具体过程,区分各阶段的异同点。(3)情感目标。认识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并实施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阐述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二、教材处理
(一)教材内容处理。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微视频前,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版块,每个版块又细化为几个微目标,做成4个微视频。具体内容编排详见表1。
4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各个领域的应用 5分14秒
(二)微视频教材内容组织。每个微视频内容的编排思路大致遵循以下基本流程:片头―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片尾预告。视频中配备有文字、图片,还有Flash演示动画,实验探究视频还有剪辑好的部分操作过程,且在整个微视频中贯穿有旁白解说。
三、微视频制作流程
微视频制作流程如下所示:
编排微视频内容制作PPT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后期处理(配音加字幕)学生代表观看视频编辑修改并完善视频编辑用于课堂教学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进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探究与发现学习。提前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课余时间观看“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系列的微视频,配套设计课前练习,让学生在视频学习中完成练习,并提出疑问统一汇总给教师;教师结合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练习的情况以及学习体会来制订本节内容的教学计划。
(二)课中,交流与分享,内化知识。课堂上,教师先随机抽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再将学生课前学习遗留的问题展示在PPT中。本节内容学生遗留的问题是:
(1)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否与无氧呼吸的一样多?是否都产生酒精?
(2)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装置和无氧呼吸装置还可以怎样改进,使实验更加严谨?
(3)有氧呼吸生成物中的CO2和H2O 中的O分别来自哪种反应物?其能量都有哪些去向?
(4)无氧呼吸为什么只能释放少量能量?释放出的能量去向?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哪里?
(5)人及动物的骨骼肌,发生哪个反应?苹果呢?酵母菌、乳酸菌呢?
(6)影响细胞呼吸的具体因素都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重放视频并进行小组协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后展示成果,从而逐个击破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最后,让全班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的学习以概念图的形式进行总结。
(三)课后,教师安排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固化知识。教师提供一些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链接网址,还有不同层次难度的拓展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加深知识的内化。此举有利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观”理论。
五、微视频教学反思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够省出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变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对于差生来说,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视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者,对教师来说,在微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学会制作与编辑视频,不仅能够提高业务能力,而且微视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面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困难。此外,笔者第一次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与完善:一是课前微视频自主学习的监控力度有待加强。虽然给学生提前一星期观看视频学习,课堂中通过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但还是会出现有些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敷衍了事,提出的问题不合实际,干扰教师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的现象。二是课堂中时间的控制力度有待加强。在教师展示学生课前遗留的学习问题中,让学生合作讨论再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的引导与组织、讨论时间的把握都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三是课后学习的拓展延伸实施效果不够显著。表现在受限于教学条件,没有人手一本的平板电脑,学生住校上网不方便;还有来自各个学科的学习压力,学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后的拓展延伸学习。
【参考文献】
[1]谢娅.中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胡艳.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新目标版八年级英语下册》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