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2 15:0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习指导教师评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探索出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组成员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我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笔者了解到我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试目的过于明显。根据问卷结果显示,49.79%的同学认为这是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一大不足。虽然我国已倡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年,但纵观我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学生是否能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作为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单词讲解、语法讲解或是课后习题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别提以英语为媒介向学生传播不同社会文化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学校和教师的这种错误教学理念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当被问及“学习英语的目的”时,竟然有47.57%的同学表示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过级或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而仅有4.73%的同学表示学习英语是出于兴趣爱好。可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已经狭隘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根本没有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在问卷调研中,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公共英语课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时所要做的仅仅只是听老师讲以及认真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英语的必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这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也直接导致54.25%的被调研学生表示英语课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兴趣。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问卷调研结果显示,79.28%的同学表示现行英语考试体系没有意义或是根本无法衡量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这是由于我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仅仅采用书面方式,且试题大多直接来源于教材当中的课后习题、教材所配套的习题册或是历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试卷。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本和习题,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需要太认真,只需要在考前狂背相关知识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通识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实践。学校和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育人”,即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有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美学艺术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授英语课时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接触到广博的学科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高尚的情操。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的特点,选取难度适中,集文化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材。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所讲授主题相关的语音、图片或是视频,并将他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身也应转变学习观念。学习不是被动的、单向的,而应是主动的、全方位的。只有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自发主动地不断完善自己。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缺乏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长期被漠视,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影配音、话剧表演等活动。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容易消除由于自身英语基础差而产生的焦虑感,使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同时,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发挥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关键作用。通识意义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摒弃现行考试体系只重结果而完全忽视过程的缺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课堂参与程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终结性评价应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采用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就业;门槛回归;虹吸效应
一、引言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认知文化背景中,交通的便捷正在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生活方式,随之带来的区域经济影响也将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依然遵循相应的内在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一带一路”配套政策的执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促使各区域在整体经济系统中的结构的转变,区域职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基于交通可达性水平的改变,使得区域间空间相关水平大幅提高,区域经济在交通网络的空间溢出作用下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应地发生规律性变化,财富分配的非均衡导致了人口的流动。近代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和人口相对于土地的压力差异,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从工资率较低的地方流动到工资率较高的地方,春运时“人海”是这一问题最直观的表象,以江西省为例,根据统计数据,劳动外流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由期初11.7%增长至期末的16.3%。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是造成就业转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但却并非是唯一的原因。西方学者如MeKeown(2004)和Hatton等(1998)认为,交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就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此类观点与罗森斯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的“大推动理论”中所提到的通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劳动力就业的经验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线性关系可以描述,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地区就业的影响可能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可一概而论,在当今欧美,多数国家并未出现由于交通运输建设的飞跃促使就业在区域间进行高度集中的状态,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交通便捷对于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也是存在争议的,诸多学者认为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得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虽然可能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但也无形中给该地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在城市规模较小的地区,一方面交通事业的发展则可能使得自身资源被周边大城市“吸走”,从而在区域间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小城市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获得了大城市专业转移“腾笼换鸟”所带来的就业红利,即出现“回弹效应”。此外,不可否认地理上的距离与城市收入差距仍然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交通O施的完善可以有效拉近远离沿海地区与核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因此可能对于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改变要更为明显。因此,交通与就业相关性受到了多重特征的制约与影响。交通的便捷对于地区就业的影响应结合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析,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本地劳动力就业市场就业的影响,是颇具价值的研究出发点。但是,从笔者的研读分析来看,从社会经济层面针对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似乎有所疏忽。
本文利用2003-2013年的地级城市相关就业、交通以及收入等数据,系统研究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乘数效应。将考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二三产业就业变化的乘数性影响,结合城市经济人口乃至社会文化的特征,利用门限回归等计量手段考察不同经济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城市交通建设水平对就业结构影响乘数的差异。估计结果显示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制造服务两个行业的就业都有提升推动作用,对服务业的影响高于制造业。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以及距离核心发达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的距离不同.交通便捷对于两个行业劳动就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异。我们的研究说明,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加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上会对本地就业水平产生促进作用,但其效果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缘环境的不同有所差别。大力推进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央地各级政府的其他政策相配合,才能使本地就业水平享受交通便利带来的“红利”。在“十三五”期间,国家仍然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式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这势必造成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然而这种交通便捷造成的经济与人口集聚如果无法对落后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交通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就无从得以较大程度地发挥,因此本文将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交通建设的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二、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就业问题的文献评述
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试图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来拉近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加速商品物资的流转,这导致劳动力异地迁徙的现象更加普遍。Aschauer(1989)运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产业生产效率与公共基础投资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其中高速公路以及城市机场对于产业进步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而Munnell(1990)的研究可谓正式拉开了学者们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就业问题关系研究探讨的帷幕,他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会对企业的“落户”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会影响到地区的就业情况。之后Duffy-Deno and Dalenberg(1993)研究也指出道路的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政府雇佣劳动力参与建设,另一方面,交通网络的完善势必“引致”厂商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这两方面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就业水平的上升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正向影响。Dalenberg等(1998)进一步针对美国本土内48州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与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各地区劳动力就业水平。上述研究的结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虽稀松平常,但在此后却引发了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劳动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热度,Duranton andTurner(2012)同样基于美国样本进行的数据分析则指出,高速公路与城市就业水平之间的弹性系数是正向的0.15,这充分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但在针对细分行业的实证分析中也存在为数不少与上述结论相背离的研究,Carroll and Wasylenko(1994)的研究就表明高速公路投资对美国制造业就业水平产生了细微的负向影响。而Cohen and Paul(2004)利用上世纪末的美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分析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只不过在他们的研究中两者间负相关性较为明显。对于上述研究结论的差异,一些学者从短期与长期的视角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如Demetriades and Mamuneas(2000)针对经合组织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期内对就业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其在短期内的作用。
(二)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进行的估计检验
通过上一部分的实证过程已经基本证实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就业水平的结论,承前所述,假设(9)式中λ的取值受到样本城市距离中心城市距离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控制与影响,是否城市经济中服务业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的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就业吸纳的能力效果越为明显,能够使劳动人口流失的现象得到一定控制?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所谓的最优化区间呢?传统检验方法是以构造交互项进行检验为主,但这种方式难以探查到具体的门槛水平,同时在处理非线性问题时,如果基于某个指标对数据进行先验性的假定,进而将数据的非线性转化为线性,这很可能会导致模型设定偏误。因此从科学性而言,通过门槛模型检验是解决非线性模型最简洁的方法之一,本文藉此建立门槛面板数据模型来测度收入水平在交通基础设施及就业水平中的门槛效应。
所谓门槛值,实质上指的是导致数据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折点”,早先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通过分组检验(Grima等,2001)、交叉项模型(Kinoshita,2001)来设定或搜寻门槛值,前者比较先验主观地强行设定门槛值,而后者虽然可以内生性地找到门槛值,但却无法对该值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所以现在的研究比较多的是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模型,其特点在于将门槛值作为未知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建立分段函数,并对内生的门槛值进行估计和检验。当存在n个门槛值时,我们以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建立门槛面板数据模型,模型如(11):
在多门槛问题中,除了估计出门槛值与系数,对于门槛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格栅搜索法(Grid Search)进行,但计算量极大,Hansen(1999)提出了确定门槛值的思想为模型残差平方和最小时对应的门槛值λ,继而对众门槛值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针对(8)与(9)式,原假设为:Hn:A.=A,,如原假设成立,则不存在函数分段问题,回归是退化成线性模型,门槛效应不存在。S0为在零假设下的残差项平方和加总,S1为存在门槛效果下的残差项平方和加总。
Hansen(1999)建议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来获取渐进分布,进而构造出概率值P。门槛值的检验原假设为:H0:λ1λ=2,其似然比统计量为:
LR同样为非标准正态分布,Hansen(2000)计算了其置信区间,即在显著性水平为a时,当LR1(A)表示显著性水平。
根据前文对模型估计及检验方法,本文利用stata12.0统计软件稳健的估计方法,首先对各组回归进行Bootstrap自抽样门槛检验,对门槛的数量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就业影响的问题上,都应对grppc进行双门槛分析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就业的影响,具体检验结果参见表3。
门槛效应检验过后,进行门槛回归分析,在制造业的就业问题中,GDPPC双门槛值分别为63333与155690元,在两个门槛值所划分出的三个区间内,样本数从低到高分别为2337、608以及113,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城市人均收入低于6333元时,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和作用,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交通对于本地就业吸纳的正向影响愈发明显,当收入超越155690元之后,@种作用大约是两门槛之间的接近10倍,在服务行业内,交通对就业的影响基本也呈现出了上述表现,只是在门槛值上略有不同,中间区域显得相对狭小(72795与115829之间所包含的样本为403),而且交通对于服务业的影响相对更为稳定,表明交通对于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虽然也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而增强,但增强的幅度并不像制造业那样体现出了几何级增长速度。综合上述估计结果,结论是制造业经济越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当地就业提升的作用越大,而且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对就业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地区。在经济水平较为一般的城市,交通的便捷只会加剧人口的外流,而对本地就业可能不会产生太直接的影响,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人口外流趋势的减缓,交通对于本地就业的带动作用显得更加明显,其中实体制造产业受到的激励效应要更为明显,可能源自于交通便捷对于产品外运及配送成本的减低大有裨益,从而提升行业的利润率水平,由于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制造业通常也比较繁荣,因此劳动者在就业选择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制造行业。此外,城市的政府预算支出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正相关于两行业部门的就业水平,这与前文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图1与图2表示制造业以“地区收入水平(GDPPC)”作为双门槛变量,图3和图4则是服务业以“地区收入水平”为双门槛变量时的“似然比”序列职LR1(y)作为门槛值函数的一个趋势图。很明显,我们发现这几个门槛估计值对应的LR值远小于临界值7.35(取95%的置信水平,在图形中由虚线表示),因而是真实有效的。
(三)以空间距离分组进行的估计检验
接下来,继续检验样本城市距离核心城市的距离是否也在“交通一就业”关系中扮演了一定的作用关系。由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通过面板构建的数据不适合采用门槛进行检验,本文考虑按距离分组的方式抽取子面板进行估计分析。需要特别再次强调的是,此处对于城市之间空间距离的设定,包含两类,其一是各城市距离我国核心城市最近的公路里程;其二是各城市距离所属省会的公路距离。这是因为对于一座非核心非省会城市而言,北上广等大型中心城市固然是人口流出的主要去向,但考虑到户籍、迁移成本甚至可能是心理上的路径依赖等原因,所属省份的省会城市也往往容易成为人口迁移决策时重点考量的区域,因此也不能忽视,本文在图5与图6中分别绘制了城市按距离北上广远近以及城市距离省会距离远近分成四组样本的散点和拟合线图(即按距离远近将278座城市分为4组),通过这种方式直面分析在不同距离组城市中交通基建对于本地就业的影响,在图中就业水平采用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总和,两图中的(a)-(d)顺序表示距离由近至远的四组样本城市情况。从中很明显可以感知到,在不同距离的城市组中,样本分布以及拟合线的斜率是不一样的,似乎在四分组的中间区域内拟合线的斜率最大,而在两头,尤其是远距离地区,交通对于就业反而产生了抑制作用,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空间地区,交通基建对于就业的影响可能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进一步,本文分别根据两类空间距离进行分组实证回归检验交通对于制造以及服务行业就业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5与表6所示①。在表5中,整体上城市的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随着其距离北上广城市距离变化呈现出“先扬后抑”的特征,具体来说距离核心城市最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不显著,表明该地区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创造并没有受到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其交通上的便捷使得这些地区人口可以更为顺利地流向大城市,这造成了当地制造的就业水平没有受到本地区交通建设水平的显著影响,联系到现实一些大城市周边出现一些所谓的“环XX贫困区”,这一点似乎很好理解。而距离沿海地区较远的2/4以及3/4地区内,该影响系数是显著的,而且在较近的地区内正向的影响系数值更大,这可能恰恰反映出这两个地区内人口外流受到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小,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拉动其就业吸纳水平的提升。而在最远的4/4区,该系数则又变得不显著了,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距离较远,经济水平相对滞后,在交通便捷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迁徙情况会显得更为突出,事实上,落在4/4区的主要是东北黑龙江以及西北疆陇以及西南云贵地区的一些城市,这些地区确实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拘束,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而从服务业的情况来看,整体上接近于制造业的影响系数表现,也是在2/4以及3/4区内系数最大且明显,但不同之处在于1/4以及4/4区内系数也是显著的,但这两个系数绝对值并不大,这也就意味着服务业的就业可能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依赖度要更明显一些,这与表2的结论是一致的。而如果以距离省会城市的距离划分进行估计,表6的结果则显示,交通一就业影响系数仍然体现的是“先扬后抑”的特征,在2/4以及3/4区内两个行业部门的影响系数最大且明显,而在1/4以及4/4区内两组系数则不明显,意味着距离省会最近与最远的城市受到交通影响最大,前者会加速向省会城市汇集,而后者则又可能凭借交通上的便利流向周边其他省份的大城市,从而导致本地制造服务部门的就业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只有中间水平的两个地区才能受到交通便捷所带来的“就业红利”。而控制变量中,在分组回归上表现出了一些差异,这表明政府支出规模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就业的冲击和影响也随城市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在部分区域内,政府预算支出并未同前文一样表现出对制造与服务业就业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于两个行业部门的就业多数情况下基本表现出稳定的促进作用,只是系数值略有不同。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撰写的源起是对媒体所报道的北上广年节期间“空城”现象的反思,这种现象在我国以高铁等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当下愈发突出,而且在未来有可能更为严重,就业的异地迁徙将继续成为我国劳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趋势,这对于城镇化战略实施,实现劳动力本地就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富,先修路”。传统理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被我国政策制定者所接受,理论上交通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利润率,进而带动人口的本地就业水平。但现实中交通建设对于本地经济的拉幼饔檬导噬洗嬖诰薮笠晌剩地区之间发展往往由于交通的便捷进一步拉大,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被突显出来,但修路是否能够拉动本地就业水平这一问题之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讨论与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本地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都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总体上本地服务业受到交通促进的效果更为显著。由于人口外流,经济落后地区受到交通便捷带来的本地就业扩张影响较小,而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就业本地化的贡献越大,在空间距离上,表现出的特征是靠近核心以及省会城市的地区,由于人口外流成本的降低,交通建设带来的便捷不会对本地就业造成积极影响,而在相对距离居中的地区,其就业受到交通的影响最大。而在远离核心及省会城市的地区,经济的落后,交通的建设也会促使人口大量外流,对于本地就业并无裨益。而在总体上,较之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水平受到的交通影响较为稳定。基于此,本文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就业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减低出行成本,提升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第二,交通对于就业的提升在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非生产型服务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对于制造业以及配套生产型服务业,其拉动作用表现较为有限,这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交通事业的过程中给予实体产业一定的政策倾斜,扩大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
第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固然会提升社会总体就业水平,但必须考虑到空间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其中的影响,经济落后以及靠近发达城市的地区,由于交通便捷会导致劳动力的流失速度加快,往往无法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获得就业上的刺激.因此央地各级政府除了继续加大中西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外,还要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强化发展的均衡性,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经济和就业协调的发展。由此,在鼓励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产业发展以及实现就业增长目的的同时,要切实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减少劳动力向其他核心城市进行流转。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探讨运用新媒体技术中的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搭建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平台相关技术,实现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就业信息,完成学生个性分析和测评,以及进行一系列基于学校、专业、学生个人的数据统计。
[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大学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85?03
[收稿日期] 2014-01-16;[修回日期] 2015-03-28
[作者简介] 徐昊翔(1982-),女,江苏南京人,法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
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内容。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往往是通过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和体现的[1]。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信是大学生使用率极高的交流通信工具,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顺应了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微信这种新媒体新颖的特点。
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指导性越来越重要,前瞻性越来越必要,理论性越来越需要等方面[2]。
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以教师、辅导员为中心,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为目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互动、数据统计等分析。因而,一种融合学生个性分析、心理测评、职业匹配、工作信息统计等多维度的新型工作模式亟待研究。
(二)微信的特性
1967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 Goldmark 发表的一份关于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中首次提到“新媒体”。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各种户外电子媒体等为内容传输和现实终端的载体[3]。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11 月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其最大特点在于其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的特质,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摇一摇”“漂流瓶”等社交插件。该社交软件一经推出,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4 年1 月,已经吸引近6 亿用户,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4]。相比网络社区另一微工具——微博而言,微信有着更为独特的个性。微信、微博主要区别如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微信具有跨运营商、跨平台、低成本、时效性强、关系性强、互动性强、工具性明显等优点。
尤其是2012 年8 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其基于一对多的关系,更具有凝聚性、高效性,侧重于用户的管理功能。公众号后台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包括用户管理分析、群发图文消息分析、用户消息分析、接口调用分析等)为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可能性。公众号的平台接口功能为不同功能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综上所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率高、内容可形式多样且便于分享、信息推送迅速可实时更新等特点,搭建高校就业工作公众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三)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调查报告》[5]显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微信用户已经占到了整个用户群体的一半以上(见图1 和图2 数据)。可见在高学历人群中,微信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用户基础。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使用的沟通工具。
二、微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的打造
(一)总体思路
微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主要用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体目标是实现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就业信息,完成学生个性分析和测评,以及进行一系列基于学校、专业、学生个人的数据统计。结合工作实际,就业微信平台设计分为三个模块,即就业信息模块、个性分析模块和数据统计模块,如图3 所示。
(二)功能及界面设计
1. 就业信息模块
就业信息模块主要用于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相关内容。此模块分为:学校简介、专业介绍、招聘信息、笔试题库、面试经验。
2. 个性分析模块
个性分析模块主要从心理学理论及量表出发,以学生心里评估、个性分析为目标,进行个性的测评和工作匹配度的评估。此模块分为: 适应能力测试、MBTI 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力测试、九型人格测试、DISC 性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组织协调力测试。
3. 数据统计模块
数据统计模块主要从数据统计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记录、统计、分析数据,为高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数据支持。将此模块分为:就业率、第一次跳槽时间、职业健康指数。
(三)系统流程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主要通过自定义菜单来完成用户的互动,通过菜单项的点击和关键字的识别来自动返回相应的内容,如图7 所示。
三、结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开创新的工作模式,努力使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本文研究如何发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师生互动性、收集处理数据等方面,微信平台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以微信平台为代表的移动新社交媒介势必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2] 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2005(2):115-117.
[3] 曹培庚.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120-121,127.
[4] 唐绪军.2014 年新媒体蓝皮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关键词:生产实习;卓越工程师;道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2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卓越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道路勘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生产实习4周,是仅次于道桥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
对道桥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生产实习参与到生产第一线,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在实习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体会道桥工程师的工作特点,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实习熟悉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常用的建筑材料,道路和桥梁各部分的构造特点,道路桥梁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获得道桥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现场工人师傅的接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生产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道桥专业的生产实习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了实习效果。
一、道桥生产实习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 实习基地少
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不同于建筑工程等专业,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作为生产实习基地。道桥专业生产实习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情况来制订生产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地点。而大型桥梁和道路工程项目往往又远离城市,就近寻找有价值的工程项目相对较难[2]。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建立了部分实习基地,但是这些施工企业对学校安排的生产实习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担心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事故,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会影响施工企业的名誉和经济效益。因此,有些实习单位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往往让学生只在办公室看图纸,规范、整理内业资料,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习深度,影响实习效果。第二,学生人数较多,施工企业安排实习难度较大。以我校为例,道桥专业两个班,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两个班。如此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实习,企业安排起来确实困难重重。第三,参加生产实习的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不够牢固,到企业实习期间不仅不能给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管理上的诸多不便,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所以施工企业一般不愿意或只同意接受少量的实习生,这就给我们安排生产实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实习经费短缺,实习时间短
道桥专业的生产实习地点一般多为远离学校市区的施工现场,实习经费往往会出现严重超支,不能满足实习内容的需要。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适当缩短生产实习的有效时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生产实习的时间一般为3―4周。而土木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较长,少则数月,多则1―2年,甚至更长,且工程项目受项目规划、工程规模、复杂程度、施工条件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在4周的实习时间内,工程项目一般只能完成部分分项工程,学生只能到实习单位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看看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不能参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导致实习内容不够全面。
另外,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而生产实习多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进行,适逢高温、多雨季节,很多工程都无法顺利展开,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任务就很难全部完成。且这个时期考研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这使得考研的学生无心实习,在实习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习过程中走马观花,甚至逃避实习,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3]。
(三)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习过程监控力度不够
由于高校扩招,每年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均达到一百多人,而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只有3―4人。指导教师人数少,精力又有限,难以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和现场考核。如果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实习场地分散在全国各地。因为实习经费等原因,实习指导教师不可能深入每个实习现场进行深入指导,只能通过电话网络解答咨询学生的疑惑问题[4],学生的实习质量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来保证,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往往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另外,由于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数都是直接由高校走上讲台,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指导效果。目前高校具有“双师型”的教师数量较少,而且青年教师也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深入生产一线锻炼和提高,因此生产指导教师的水平很难短时间内得以提高[5]。
(四)实习考核方法不科学
目前,对生产实习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为主,同时参考出勤情况,由实习指导教师来评定成绩,一般为五级制的评分方法。虽然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是实习的主要成果,但是学生的实习报告往往不会选题,就其内容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每天的实习任务再加上一些实习体会,有些同学甚至照搬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内容,实习报告内容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也没有自己归纳总结的内容,内容乏善可陈。这样导致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往往感觉是在阅读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规范[6],不得不从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规范与否上进行批改,写一些套话评语。这种主要以实习报告来评定实习成绩的评定方法,既不能反映学生在现场的实际实习情况,也不能体现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道桥生产实习
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障生产实习效果的基础性工作[7]。实践证明,由指导教师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如同学、朋友,往届毕业生等)临时联系的实习工地,一方面加大了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临时安排往往也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应由学校领导出面,与有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高校除了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如人员培训,工程硕士培养等),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实验设备,或通过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甚至以此为契机,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学校除了选择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施工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外,还可以与监理单位、设计研究院和检测机构等单位加强联系与沟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因为这些单位往往同时管理着不同类型的施工项目,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施工项目,可能其施工进度也不同。企业可根据实习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项目,或在各个项目间轮换实习,使学生在4周的实习期限内,以一个工地为主,其他工地为辅,尽可能使他们对各种工序、各种施工工艺都有所了解。如我校2012级同学中就有一些同学被派往天津某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实习。
(二) 改革实习模式,鼓励自主联系实习
鉴于目前生产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实习经费短缺的情况,提出了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变集中实习为部分分散实习[8]。这种实习模式,鼓励学生按照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及个人特长,自行选择或由教师协助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鉴定。这种实习模式的关键在于制定严格的过程监管程序,确保学生实习效果。
在这种模式下,联系的实习单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另一种是由指导教师推荐到一些急需实习生的单位进行实习,这些单位由于短期内骤增的生产、科研或检测任务,需要招聘实习生。大部分学生以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居多,一部分学生由指导教师负责推荐。如2014年天津某道桥设计所,由于道路设计任务比较紧急,我校推荐了10余位优秀的学生,经过培训后都能胜任设计工作,最后圆满完成了设计工作和生产实习任务。这种实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检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招揽人才的平台,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习过程控制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实习任务的完成质量,甚至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外,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横向项目研究或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平台,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工程实践经验。
另外,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除了校内教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之外,高校还要在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担任现场指导教师。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实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并对年轻的实习指导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而且可以加强实习效果[5]。
除了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还应重视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实习过程的指导是生产实习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近几年来,生产实习采取校内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向指导的方式。每个工地都安排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每人带3―5名学生,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现场向其咨询和探讨。现场指导人员负责记录学生的现场表现,并给出实习鉴定。指导教师采取抽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学生每周应通过电话、邮件或其他方式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工地的技术工作。
(四)完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的生产实习考核,应该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生产实习的考核应体现多主体参与考核、全方位、全过程的实习考核[9]。
多主体参与是指生产实习考核应包括学生自我鉴定、指导教师考评和现场指导人员或实习单位鉴定。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是指在实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的监控和考核。生产实习中,现场指导教师或工地负责人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和现场表现,为最终考核提供依据。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每次学生的汇报内容,通过问答的方式简短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评分依据。实习结束,由指导教师答辩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答辩。学生可以以PPT等方式进行汇报,主要反映现场的实习内容,主要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心得体会等内容。评委除了对学生实习情况给出评价外,还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这种答辩方式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也能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同时对实习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最后,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综合上述考核内容,确定出勤、现场考核、过程考核、实习答辩、实习日志和报告等各个环节所占比例,经综合评定后给出生产实习成绩。增加了实习现场考核和过程监控,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杜绝了学生谎报的可能性。强化答辩环节,使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新形势下,如何改善生产实习的效果,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对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实习环境,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发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脱离的地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自主联系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提高学生就业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初步构建了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了生产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上措施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2]廖玉凤.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实践与
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3]崔诗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探索[J].聊城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4][7]刘剑,马世媛.道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面临的问题及
改进建议[J].时代教育,2015,(5).
[5]曹伟军,欧蔓丽.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
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建筑,2011,(1).
[6]徐雷.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业务实习 有效管理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JG0213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供不应求。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而业务实习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块,对提升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许多高校都为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了业务实习教学环节,但从当前实习实际情况来看,大多都难以达到业务实习的设计初衷和预期效果。
一、当前会计信息化课程业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实习的岗位和机会比较少
由于业务实习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加之实习的时间一般较短,致使一些企业和社会公共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业务实习机会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虽提供了实习岗位,但大多属于内容简单、缺乏技术含量和锻炼功能的岗位,学生技能难以得到提高。
(二)业务实习时间达不到教学要求
由于企业的工作安排及学生忙于求职考研、会计资格考试等原因,致使实习经常中断和提前结束,因而使实际的实习时间大打折扣,难以达到课程规定的学时要求,从而影响了业务实习的实际效果。
(三)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不够
目前许多院校一名指导教师往往指导多名学生,同时还不能丢下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致使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时间、精力缺乏而沦为形式。同时,实习地点分散、实习责任不清等原因,使得学校一般只将学生带入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的动态管理和后续指导不够。此外,由于实习学生不属于企业正式员工,因此一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较松散,很少对实习学生系统培训和指导。
(四)业务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实际评价中,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实际的鉴定评语撰写中有失客观公允,加之学校对实习考核结果审查不严,对实习学生旷工、缺勤等不予处理,致使考核评价流于形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效果。
二、提升会计信息化课程业务实习效果的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业务实习创造更多机会
学校应充分动用教师、校友等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构建,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化操作岗位和机会。同时,在业务实习前,学校应主动与实习企业签订业务实习协议,明确实习中的管理和指导职责,加强双方对业务实习学生的管理、指导和帮助。
(二)加强对业务实习的有效管理
学校可尝试建立实习联络中心,加强与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经常性联络;建立业务实习质量监控中心,对学生实习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有效监控;根据实习分布情况,建立区域实习服务小组,确定小组长,加强与指导教师、学校的联系,提升对学生队伍的自主管理。
(三)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能作用
针对需要带队实习的指导教师,学校要科学配置教学、科研任务,使得指导教师能有较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积极履行职能,通过带队、抽查、走访和电话网络等交流方式,加强与企业和学生的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四)完善业务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与实习企业的合作联手,综合考虑和反映到岗率、操作技能、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积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学生业务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并提升对实习结果的充分运用,建立良好的实习考核奖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结束语:
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业务实习是其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基础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提升业务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改庆. 会计信息化及会计教学变革现状研究[J]. 中国市场,2015,52.
[2]吕能芳. 会计课程业务实习管理策略[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刘敏. 会计信息化课程业务实习管理体系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2+1”教学模式,是指前两年在校学习、实习,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心淡化,导致了学生顶岗实习的严重萎缩。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就业”,认为这样可以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企业也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生产”,认为利用学生顶岗实习,可以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必须建构和运行合理的、科学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一、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理论依据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理论依据是ISO9001中的过程管理。ISO9001的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
将其迁移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中,主要是针对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开展顶岗实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及顶岗实习成绩评定这三个问题,从实习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查及管理工作的总结、改进几个方面着手,使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施步骤
1.过程策划――建立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方案
结合学校专业计划、课程方案和企业生产计划、培训方案,认真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并共同分配实习任务,实习任务分为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
(2)成立顶岗实习管理部门和制定相关制度
成立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制度,包括负责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方案,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及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管理等。
(3)制定实习文档
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管理文档,用以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主要包括:实习协议书、实习生考勤表、实习生业绩记录表、实习生实习评分细则表等,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2.过程实施――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实施
(1)开展顶岗实习前的专题讲座
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岗前辅导。所以,在顶岗实习前阶段,由专门领导小组安排上岗前的思想动员,并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参与学生的岗前辅导。
(2)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要长期派专人外出考察调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宽学生的实习领域,为更多学生提供理想的实习岗位,并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如期参加实习。
(3)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严格遵守教育部和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的规定,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前要与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实习协议,并要求所有参加学生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4)安排专任专业教师指导实习
派专任专业教师进行顶岗实习指导,制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对学生数量较多而且比较集中的单位,实行定点管理;对学生数量较少、学生分散的单位,实行跑点管理。
3.过程监测――顶岗实习过程的检查
(1)实习单位考勤评价
制订实习生考勤表,由实习指导师傅填写,纪录学生一周的出勤情况,一个月结束后将出勤情况汇总交给学校,这样能直接反映学生实习期间是否遵守实习单位的各种劳动规章制度。
(2)学生实习业绩记录
制订实习生实习业绩记录表,纪录学生的工作绩效情况,如完成多少件合格产品、报废多少件产品等。这样能将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考核要求运用到学生实习的评价过程中。
(3)实习指导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指导教师要对每一个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将评语填写在实习生实习成绩总表中,并鉴定其实践等级。
(4)管理领导小组评价
由顶岗实习管理部门的领导,根据每月到企业的走访情况,以及学生返校教育时上交相关的考核资料和企业的反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作出评价。
4.过程改进――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工作的总结、改进
顶岗实习结束,学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采纳企业的评价意见,根据学生实习的各项记录,客观地进行学生实习鉴定工作;(2)要做好就业推荐工作;(3)要对企业的实习指导师傅进行评选优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只要我们把整个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做细、做好,对学生的就业和下一轮的顶岗实习安排就会“水到渠成”。而且,实施顶岗实习的精细化过程管理,对于形成校企长期合作、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骈啸风,戴林东.中职“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08,12:49-52.
[2]殷翔文,马斌,马成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27.
实习学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服务行业等领域从事市场开拓、营销策划、采购管理、营业管理、销售管理、办公文案管理、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等项工作。
二、参加实习班级、人数及实习形式
(一)实习班级及人数:d04营销1、2班,共计76人,
(二)实习形式:系部集中统一实习与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分散实习相结合
1、推荐实习就业
由学院、系部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原则上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对于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不再参与第二次分配,学生必须自行寻找实习单位。
目前的实习单位有:
张店牵引电机厂、山川医药机械有限公司、黄河龙集团公司、金帝购物广场、淄博糖酒站、淄博商厦、胜大集团、奥德隆集团、淄博可口可乐公司、大福源超市、桓台聚鑫化工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淄博分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淄博分公司、淄博鸿运物流、淄博弘志外运、淄博新星集团、华光陶瓷、东泰集团等
带队教师:巩象忠、张长学、赵传波、白雪、刘萌、崔子龙
2、自找单位,自行实习
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自愿组成实习小组,进行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有关的实习活动。
具体指导教师:赵传波、巩象忠、张长学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袁长明毕思勇
组员:巩象忠、张长学、赵传波、白雪、刘萌、崔子龙
实习小组的任务是:
(一)帮助联系或落实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
(二)检查实习进度,反馈实习意见,帮助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实习指导老师及有关事项;
(四)考核学生实习成果。
四、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实习时间及进程安排
系部实习就业动员大会定在xx年1月9日下午14:00-15:00,地点6306教室。实习分为二个阶段,即毕业实习阶段和毕业论文撰写、答辩阶段。每一阶段的实习内容和主要目标如下:
(一)毕业实习阶段(xx年2月10日至xx年4月10日):所有学生均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上进行实岗操作。具体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并结合日后工作意向自行确定。自行安排实习单位的学生须在2月20日前把实习单位接受函交与辅导员;没有联系到实习单位者,与辅导员联系,由系部协调安排。
1、实习要求:
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已学习过的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一步缩小理论教学与企业营销实践的差距,为以后学生很快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2、实习内容:
(1)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所在实习单位有关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深入到企业营销活动的有关部门与科室的具体业务中去,进行实岗操作,尽快适应相关岗位要求和熟悉岗位技能。
(2)实习期间撰写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xx字。
(3)结合工商系网站给出的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行设计初步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3、实习报告格式要求:
(1)、封面:论文题目(字体3号)、系别、班级、姓名、学号。字体为:黑体、四号。
(2)、正文:仿宋、小四号。
(3)、纸张:a4。用微机打印。
(4)、实习报告中须有实习单位对毕业生的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写出评语,并根据实习情况评定成绩。
(5)实习报告不少于2千字,上交一式三份。
(二)、毕业论文写作、答辩阶段(xx年4月10日至xx年5月26日):
1、毕业论文写作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
(1)、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检验学生专科阶段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全面检验
3、毕业论文要求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搜集、整理毕业论文题目的相关资料,拟订毕业论文的提纲,撰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具体参见工商系网站上的论文指导书)。
(3)在论文的撰写方面,要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把观点和材料密切结合起来,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可靠,分析透彻,论证有利,结论科学。论文不少于3千字。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凡毕业论文的书面主要内容为抄袭,或弄虚作假,伪造数据者,成绩以不及格论处。
4、毕业论文选题。各位同学请参考以下论文题目作为你的毕业论文选题,也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题目。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见附表一。
5、论文指导教师安排见附表二。
五、实习成绩考核
(一)实习报告考核(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