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银行会议总结

银行会议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会议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银行会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策略;金融监管

引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的崛起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引进使得各地农商银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作为地方资金流动的第三方平台,农商银行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是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主要中介,有利于帮助银行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对内部运营体系造成的冲击,下文将围绕其会计风险问题展开探究。

一、现代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特点

其一,客观存在性;在银行会计处理中,人们无法准确估计风险产生的时间及带来的后果,因而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度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至关重要,但会计原始凭证受限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难以保证真实度;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会计人员被造假技术“蒙蔽”双眼,难以清楚识别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只能简单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来对会计凭证进行核对,导致错误的无法避免。其二,工序复杂性;传统会计处理方式对于由于审核人员操作失误导致账面出错的处理方式较简单,仅需用红字冲掉出错的账单,再重新记录正确的结果。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得当会计审核某环节出错时,对错误进行分析及纠正的难度增加。比如,在银行交易处理系统中,会计人员在操作出现失误后,交易系统的复杂性导致操作人员难以迅速找到受影响的会计分录,需要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处理原则有透彻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会计分录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二、农商银行会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银行管理模式欠完善。我国目前采用率较高的管理模式时总分行制,这种制度是以总行为中心,并在其他城市设立由总行统一管理制度的分行,分行遵照总行的要求进行经营和管理。由此,出现了管理层级多、管理人数需求量大、指令传递不及时、信息沟通渠道长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出现真实性不可靠的现象发生,影响着银行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也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且这种业务程序呈阶梯型的组织结构,导致了上下级关系明确,“集权”和“分权”结合困难,周期性长,难以全面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

(二)银行核算程序有漏洞。一般情况下,农商银行应当通过人民银行来进行所有跨系统的转汇业务,但部分地区的农商银行还是通过其他商业银行来进行此项业务。因此,在银行内部管理能力不足和会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核算人员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会计核算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凭证造假、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摊销成本不准确、编造会计报表等现象,造成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信度降低;同时,部分农商银行内部岗位与职责的关系不明确,制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更多的关注本部门利益的管理模式,也有碍于形成协作、平稳的内控环境。

(三)内部会计控制欠全面。现实中,大多农商银行更多的是将经营重点放在如何扩大规模上面,而对于建立起来的网点门店往往管理不细致,内部也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制度方面相对落后,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还有部分地区农商银行在风险监控方面,只制定监管条文,但却不注重实施过程中具体落实,造成了财务风险频现。同时,内部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没有统一界定,从而财会人员无法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继而也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制定统一标准的工作审核标准。

(四)监督管理职能相混淆。工作实际中,大多财务会计常常是身兼多职,既进行着风险管控又掌握着行政管理,使得风险管控工作丧失独立性,不能全面履行风险监管的职责。有的地区农商银行内部财务会计人员除了要进行日常的账目计算工作,还要负责着内部的风险管控。这样的工作模式导致管理层能够直接干预财务核算工作,从而导致一些银行领导为了一己私欲,擅自干涉财会工作,使银行风控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财会工作者进行数据表格处理的时候居多,无法与实际市场方向相结合,从而极易出现“想当然”的决策。

三、防范农商银行会计风险的实践对策

(一)全面革新银行会计规范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行业内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财会规范并不单纯的指法律规范,其中还包括了职业道德建设,包括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一系列的方面。由法规、制度、准则三者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要求其下属单位严格执行,如有违反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不仅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还要制定详细的农商银行财会人员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在行业内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会计信息揭示披露系统。结合银行实际,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和思想,以行业现有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在财会信息的公示方面进行加强,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业财会信息公示标准,规定统一的最低标准,确保财会工作信息公示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注意对机构的资本占比、风控管理方式和途径、银行的流动资金拥有率这些重要信息的核查、公示等一系列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地区的农商银行应当针对地区水平、行业机构档次的不同,根据各自经营状况,建立适合信息公示标准。

(三)建立健全会计风险监督体系。虽然银行的经营目的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应注重对盈利和经营稳态的双重考量,把经营中的责任划分具体到部门,具体到责任人。比如,可以通过周期性会议总结的方式,安排银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数据分析;搭建合理的信息反馈渠道,便于当财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及时上报并在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则予以表彰奖励。

(四)提高银行会计人员风险意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会工作者除了掌握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之外,还要自身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化金融办公模式。提高财会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将法律制度要求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此外,通过有关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掌握信息化财务的办公方法,防范新经济社会时期可能会出现的银行内部财务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经济时代,帮助商业银行深入了解会计风险,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极具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只有在充分了解会计风险的基础上,才能有目的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降低银行运营中将会面对的会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红江.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1)

[2]付同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2)

[3]黄丽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4)

[4]郑军玲.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问题探讨[J].企业研究,2014(10)

第2篇

实习是一个过程,于我而言更是一种经历。过程意味着收获,收获知识、经验和友谊。经历意味着开始,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对其做一总结,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为在建设银行三月有余之实习划上句号,也为新的起点夯实基础。

整个实习分为三个阶段:首月,在市分行会计部综合科和结算科,从阅读会计制度汇编和分析财务报表着手,重点了解建设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会计核算相关流程和运行模式,以及对公支付结算业务的基本制度和相关流程;次月,在渝中支行公司部和个银部,从了解各种主要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流程出发,重点领会建行各项内控制度在具体业务流程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尤其关注信贷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风险的控制措施;最后月余时间,分别在观音岩分理处和渝中支行营业部,通过对记帐、复核、交换、信贷、出纳、个人理财、银保、银证等柜台相关岗位业务的学习,更为直接的观察到各种业务的工作流程尤其会计核算,以及建行基层分支机构日常运营情况,更在成功转型的观音岩分理处体会到了有效的制度带来的秩序与效率。期间,还先后参加了局机关年中工作会议及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新会计准则、三大模块等方面的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对银行监管工作有了初步的轮廓。

实习期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从“两房”托管到巨人雷曼轰然倒下,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正迅速席卷全球。虽然得益于银监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所倡导和指引的逆周期建设,使得我国银行金融体系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和对次贷危机的“免疫”。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无国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亦难完全独善其身:四大行投资次贷亏损,更值得担忧的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着迅速恶化的外部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运营环境骤然变差;当前,房地产业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实体经济下滑和宏观政策压缩利润空间都已经迫在眉睫,银行业经营风险不可小觑。张瑞敏的成功秘籍是“向失败学习、向成功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次贷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面检查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镜子。因此,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监管如何失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思考就一直贯穿在实习过程中。

虽然关于此次金融动荡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例如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金融领域激励制度的扭曲、金融创新领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和欺诈、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等等,但是各国监管当局没有阻止这些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在我看来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方面,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而监管体制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在过度相信市场自我监管能力的思维下,没有处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监管机构不但没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风险防范,使得金融衍生品不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而且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而且缺乏对创新产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的重视不够,没有深入分析和评估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缺乏全面严格监管的激励,因为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程序会提高服从成本,从而降低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同时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将部分业务向某些监管宽松的地区转移。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处置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经超出国际平均值,且已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在很长时间内,不良资产将是我国金融行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并且逐渐实现了商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商业化和专业化。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仍然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良资产回收率。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含义

所谓不良资产,即商业银行在不是良好的经营状态的,无法及时给商业银行创造利息收入甚至无法回收本金的金融资产,通常又被称为不良贷款,常常包含可疑、次级、损失贷款和利息。

(二)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金融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从本质上看,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体现在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的特殊体制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最重要原因;2、政府行政干预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3、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是最主要的问题:4、其他原因:信用环境难以改善,银行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还不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以及信息透明度不够,审慎的银行会计制度缺失。

二、金融不良资产投资的法律关系

(一)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所涉及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债权转让受到法律限制以及对策。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债权人拥有将合同权利部分甚至全部转让给第三者的权利,但前提为“按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在《担保法》中的六十条和六十一天指出:借款合同可以附一最高额抵押合同,但是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券不能被转让。根据上述规定,一旦最高额抵押货款形成不良贷款后,金融公司便无法进行收购。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良贷款中最高额抵押担保的货款比例较高,这样便引起资产管理工作收购不良贷款是否合法遭到质疑。针对该问题解决措施为:首选确认最高额抵押贷款是否合法,并由相关部门适当修订《担保法》,取消对最高额抵押贷款的转让限制相关规定。

2.债权人通过公告的形式来履行通知义务无法律依据以及对策。《合同法》中明确指出:债权人负有通知债权人的义务,没有通知便转让的对债权人不具备法律效力。然而,法律关于债权人的如何履行通知义务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在收购不良贷款后,个别商业银行会以公告的形式通知债务人,假如法律否认该通知方式合法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便不会对债务人产生效力。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应该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规定中赋予不良贷款转让公告通知的法律效力。

(二)不良资产出售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就《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关于不良贷款出售的问题,仅仅从原则上规定了因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资产应该按照竞争、公开以及择优的原则操作。但是考虑到不良贷款的出售常常跟金融资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最大程度保全资产有关,因此法律应该对其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以便提高不良贷款出售的效率,减少不良贷款出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以免国有资产流失。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为,可以尝试对不良贷款投资者享有的权利进行明确规定,并明确指出购买不良资产的主体资格,并指出不良资产的出售形式、出售程序等。

(三)债转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从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工作来看,具有向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获得的债券变为对借款企业股权的能力,然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拥有债券股的决定权,该权利为政府部门所有。因此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规定要明确指出债券股转股的条件以及范围,并非通过重组具体的不良资产方案来直接参与,另外还应该在决策债转股时,重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筛选和决策,以防政府独断。

(四)在金融不良资产监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我国之所以陆陆续续出现各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学习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从而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提出了新途径,要想最大程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势必要构建一套完善且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在该法律中要明确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收购、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应该遵循的规定等,加强对政府对金融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详细规定监管内容,实施内部控制,处理好外部监管跟公司内部的控制关系,从而让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符合规范,将其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三、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

(一)金融不良资产剥离的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所遗留下来的巨额不良资产,分别拨给专门为此成立的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追收,拍卖,,以尽可能的为国家挽回损失。这四家公司从成立至今共接受了三次不良资产。第一次是在1999年,国家将四大商业银行及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共计1.4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至四家资产管理工作,第二次是在2004年的5月,方式将部分资产不根据账面价值转移,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相应比例;第三次为2005,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3季度,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累计7366.6亿元。

(二)现阶段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1.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第一,以物抵债。主要指根据相关规定,把握抵债资产的实物情况、产权、维护成本、评估价值、变现能力以及升值、贬值趋势等,小心地确定抵债资产抵偿的总数,针对剩下的债券依然保留追偿的权利。第二,修改债务条款。需要首先分析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从而制定新债务条款,协同债务人重新制定还款计划,严格执行相关担保规定和保障措施,督促债务人积极履行规定。第三,资产置换方式。要围绕提高资产变现和收益能力,保证资产来源合法、机制公允以及产权清晰。第四,债务人分立、合并以及破产重组,针对方式需要构建对应的操作和审批制度,按照这些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追偿债券类资产。第一,直接催收,需要对债务人的还款能力进行监控,并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以便尽快收回贷款本息。第二,诉讼追偿。该方式主要建立在诉讼可行性的前提下,需要按照债务人的财产现状,对诉讼的时机、方式以及目标进行确定,然后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债务人严格履行规定或者申请执行,以便及时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针对违法、无法公平的判决结果、裁决时,应该及时上述。情况必要时,还需要提起申诉,并保留相应的记录。第三,委托第三方追偿债务。该追偿债券的方式需要建立对委托债券的价值进行独立判断,然后再充分结合委托债券追偿的难易程度、效果、追偿能力等支出一定的委托资金,并需要对方的行为进行监督,以防资产出现损失。采取风险方式的,需要制定严格的委托标准,选择优良的方,明确规定的时间、授权范围、费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第四,债务人(担保人)破产清偿,应参加债权人会议,密切关注破产清算进程,并尽最大可能防止债务人利用破产手段逃废债。对破产过程中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裁定应及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竟争力

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牌照,而是团队,是团队的定价能力和处置能力,特别是定价能力,决定了资产处置的利润空间。

(一)团队定价能力分析

第一,某项投资资产的现时价值是由其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决定的,但不良资产的形式不一,种类繁多,未来现金流不易预测,资产的价格确定有实际难度。

第二,准确合理定价是资产处置决策的基础,可以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可以防范处置工作中的道德风险;是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的核心要素;

第三,通常不良资产定价采取的分析步骤有如下:①查阅不良资产档案,准确进行法律审查;②要确定定价分析基准日和获取企业报表数据;③然后着手查阅不良资产档案、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企业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必要时提请中介机构审计;④具体主要采用帐实核对等方法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描述,并根据各种资产的类型,结合不同资产的特点,合理确定企业资产的市场变现价值,汇总得出企业有效资产价值。⑤确定负债性质,计算各类负债总额;⑥计算债权回收率;⑦计算债务人企业可以偿还的债务额,确定债务人企业及其担保人的偿债能力;⑧根据不良资产买方市场的情况,债务人还款的意愿、谈判的情况等因素,对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确定的参考价格进行修正,得到不良资产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处置价格。

(二)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

提升不良处置能力,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基金化手段等常规手段进行,为不良资产化解、困难企业脱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创新不良资产化解模式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起不良资产证券化,充当收购人、发起人、发行人、管理人、投资人(次级)、增信人等六个角色,全程参与不良资产化解。选用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实质管理人,以基金名义收购和持有不良资产等,运用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对基金实施有效监管,保护基金持有人的资产安全。

2.可通过基金化手段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由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选择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设立重组并购基金,运用注资、增信等方式引导有限合伙人资金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定价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石召奎.中国AMC探源:我国金融管理公司运作透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2001.

第4篇

一、财政性存款缴存的历史回顾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年10月,人、工、农、中四总行联合下发了《关于颁发各专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划缴存款的范围和委托人民银行账务的规定的通知》((1984)银发字第257号),要求各专业银行将其吸收的存款按财政性与一般性存款进行分类,财政性存款作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各专业银行要100%划缴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城市区办、行和县支行每旬调整一次,在旬后5日内办理,县支行以下处、所,可以每月调整一次,在月后8日内办理。90年代中期,专业银行改革为商业银行后,包括以后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仍按上述规定向人民银行划缴财政性存款。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原来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将金融机构原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中央预算收入、地方国库存款和发行国债款项等财政性存款仍作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由商业银行100%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范围调整后,其划缴方式不变,即各商业银行按规定的时间将财政性存款全额就地划缴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近年来,虽然人民银行陆续对各商业银行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范围进行了调整,但其缴存方式和时间等规定一直没有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趋动导致财政性存款缴存不足。一方面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手续费低,成本和收益倒挂,导致金融机构把一些该纳入财政性存款缴存范围的资金纳入一般存款。假设,某一金融机构划来财政存款账户全年日均余额为100万元,按日均余额万分之五计付手续费,可获得500元收入,但如果按一般存款缴存,按现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0.72% 可获得利息收入7200元,如果把这部分资金上划到上级行,所得的收益就更高。另一方面,财政存款属全额缴存、全部“冻结”,而一般性存款按法定准备金率缴存,按现行缴存率,两者之间存在约八成左右的缴存差额。在资金紧张的环境下,“可用资金最大化”很容易成为银行机构违规操作的主要诱因。

(二)现行管理规定缺乏系统性,人民银行监管难。一是相关规定不合理,柜面监督难。按照规定,金融机构在办理缴存(或调整)财政性存款时,月初需提交上月末日计表,而在中、下旬却不用提交日计表,造成基层人行在办理金融机构中、下旬缴存款业务时,只能凭金融机构提供的财政性缴存款科目清单核对缴存金额,无法对金融机构的中、下旬缴存款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对,缴存全凭银行机构自觉。二是缴存科目不规范,人民银行审核难。人民银行总行多次对存款范围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但是没有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实际监管过程中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账户资金来源和性质难以查实,无法确定资金的科目归属。三是处罚依据不明,执法处于两难。对于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违规处罚,人民银行总行在1984年以(1984)银发字(70)号文明确了处罚标准,即欠缴行为的处罚为“日万分之二”,迟缴为“日万分之四”,而且都明确为罚息。《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金融机构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高达“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让金融机构难以接受。这使得基层人民银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大大削弱了执法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三)人民银行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管理存在漏洞。目前,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负责组织财政性存款管理、监督和处罚工作,会计部门负责日常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和核算,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会计部门往往只注重核算,对金融机构报表资料的真实性缺乏检查;而货币信贷部门对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变动情况等缺乏必要的掌握和分析,实地检查难度增加。

(四)有关规定时间跨度长,经办人员模糊不清。划缴财政性存款是一项相对老的业务,从1984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业务人员的不断更迭,新接手的会计人员大多仅依靠“师傅”的言传身教,没有系统性的文件依据,由于人员频繁更换,时间太长,文件散失等原因,部分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经办人员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的具体规定模糊不清,造成实际操作与文件规定形成偏差而尚未察觉。

(五)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处罚制度体系不完备。在执法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违法违规事实,一般实施了三种处罚:一是对少缴财政性存款的,视为少缴存款准备金,按《商业银行法》第77条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的罚款;或者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银发〔2004〕302号)规定“中资商业银行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的……对其交存存款准备金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比例处以罚款”;二是对漏缴财政性存款的,视为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行为,依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22条规定“……金融机构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视情节给予罚款。三是对漏缴财政性存款所获利息,视为不当得利予以追缴。理由是漏缴财政性存款是被当作一般性存款按准备金率存入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也视为准备金存款记付了利息,而作为财政性存款缴存是不应记付利息的。有金融机构认为上述处罚均值得商榷,理由是: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没有财政性存款缴存法律条款,早期法规制度中虽有但已失效,要求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缺乏依据;其次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2条赋予人民银行的9项检查监督权中,不包括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监督;其三是银发〔2004〕302号未明确提及财政性存款缴存处罚,比照一般性存款缴存处罚依据不足,即使比照也只对所管辖法人金融机构有权,部分处罚权限不够;其四是上述处罚综合数额过大,一般金融机构难以承受。上述异议的存在说明,人民银行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制度研究不够,没有及时填补法律上的空白,相关管理与处罚制度应该及时给予完善。

三、加强和改进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将财政性存款缴存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规范财政性存款在银行流动性调控中的管理行为。一是建议人总行会商财政部全面测算财政性存款与一般性存款总额,将财政性存款与一般性存款合二为一,综合制定一个合理的缴存比例。此办法有利于简化操作和监管,没有繁琐缴存范围核定、调整等工作环节;有利于地方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减少商业银行恶意竞争而破坏利率政策;同时还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维持现有管理构架,实行分开管理,分别缴存,但要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或明确。同时兼顾地方利益,可在总结人总行国库现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允许有条件的人民银行分支行试点国库现金管理。

(二)制定《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性存款缴存行为。尽快出台《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时间、范围、缴存程序和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手段及相关罚则等做出具体规定,为规范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提供法律保障。一是明确缴存范围。统一各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科目和报表样式、种类,并对科目所核算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二是明确监管部门。建议将监管职责划归国库部门,由其行使对财政性缴存款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这样有利于国库部门了解缴存款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国库部门与税务、财政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的监督。三是明确处罚规定和处罚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严肃性。

第5篇

实习是一个过程,于我而言更是一种经历。过程意味着收获,收获知识、经验和友谊。经历意味着开始,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对其做一总结,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为在建设银行三月有余之实习划上句号,也为新的起点夯实基础。

整个实习分为三个阶段:首月,在市分行会计部综合科和结算科,从阅读会计制度汇编和分析财务报表着手,重点了解建设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会计核算相关流程和运行模式,以及对公支付结算业务的基本制度和相关流程;次月,在渝中支行公司部和个银部,从了解各种主要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流程出发,重点领会建行各项内控制度在具体业务流程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尤其关注信贷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风险的控制措施;最后月余时间,分别在观音岩分理处和渝中支行营业部,通过对记帐、复核、交换、信贷、出纳、个人理财、银保、银证等柜台相关岗位业务的学习,更为直接的观察到各种业务的工作流程尤其会计核算,以及建行基层分支机构日常运营情况,更在成功转型的观音岩分理处体会到了有效的制度带来的秩序与效率。期间,还先后参加了局机关年中工作会议及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新会计准则、三大模块等方面的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对银行监管工作有了初步的轮廓。

实习期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从“两房”托管到巨人雷曼轰然倒下,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正迅速席卷全球。虽然得益于银监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所倡导和指引的逆周期建设,使得我国银行金融体系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和对次贷危机的“免疫”。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无国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亦难完全独善其身:四大行投资次贷亏损,更值得担忧的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着迅速恶化的外部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运营环境骤然变差;当前,房地产业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实体经济下滑和宏观政策压缩利润空间都已经迫在眉睫,银行业经营风险不可小觑。张瑞敏的成功秘籍是“向失败学习、向成功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次贷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面检查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镜子。因此,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监管如何失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思考就一直贯穿在实习过程中。

虽然关于此次金融动荡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例如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金融领域激励制度的扭曲、金融创新领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和欺诈、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等等,但是各国监管当局没有阻止这些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在我看来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方面,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而监管体制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在过度相信市场自我监管能力的思维下,没有处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监管机构不但没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风险防范,使得金融衍生品不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而且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而且缺乏对创新产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的重视不够,没有深入分析和评估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缺乏全面严格监管的激励,因为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程序会提高服从成本,从而降低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同时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将部分业务向某些监管宽松的地区转移(本人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规制、管制或者监管竞争,只不过研究是环境保护领域)。

在我国,银行业的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九成以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业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通过实习期间对国际上银行监管理论的新发展,次贷危机所暴露出来的国外银行监管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历史现状的学习,结合对建行内控制度,尤其是相关高风险业务的工作流程以及主要风险环节措施的了解;我意识到,当前银行监管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有必要予以改进和完善。首先,新的银行监管理念和技术的运用,虽然监管理念经历了从重市场准入管理到重持续性监管,重合规性监管到以风险监管为中心,重外部监管到强调银行内部控制,但是这些理念要在实践中得以有效运用尚需完善非现场监管技术、风险识别技术以及信用衍生品监管技术上。其次,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当前人行和银监在监管主体职责上存在不明确的地方。而随着金融控股公司,银保、银证以及外资银行进入,混业经营已经出现并必将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传统金融子市场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因此,跨部门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日趋重要,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更好和更紧密地监管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其三,提高信息供给质量。信息是决定监管有效性的关键,信息供给不足会产生监管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目前存在信息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不统一(如会计制度的差异,是否上市),信息披露失真等现象。信息质量不高将直接影响直接监管,以及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和大众传媒等非正式渠道监管的有效性。第四,矫枉不能过正,也不能因噎废食。当前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人们更关注的是金融安全,但不能因此弱化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的盈利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必须效率与稳定并重,在二者的平衡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次贷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强大自己和增强在国际金融领域话语权的机会。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稳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在自身特色的企业愿景和企业文化,这是一家银行的成败和是否能够长生不衰的根本。

第6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 国际经验 文献综述

一、引论

近年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许多中国金融机构意识到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伴随一轮轮政策的推进,绿色金融正成为下一步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的提出,“绿色信贷”一词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信贷还“绿得不够深”的中国,研究“绿色信贷”在中国如何实践发展问题是极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对绿色信贷的产生与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近年学者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以便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文章涉及文献主要包括各大银行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关于绿色信贷的年报、各大媒体报道及国内外学者已发表的著作及论文等。

二、绿色信贷的含义

从18世纪开始,人类产业文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过程,而代价却是环境的破坏。20世纪末,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只有在发展的同时顾及到环境,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于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DC)提出,并最终被广为接受。与“应让后人也能公平的享受和我们一样的自然和环境资源(Asheim, Geir B., 1991)”类似的概念不断产生。而金融作为一门相对而言年纪不大的学科,也参与到了整个人类的“绿色计划”中,“绿色金融”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信贷”应运而生。

国际上关于绿色信贷的准则,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是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 简称EPs)。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9家银行在伦敦主持召开会议,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会后由荷兰银行等4家银行自发地在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基础上共同起草了一套针对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即赤道原则。2003年6月,包括4家发起银行在内的10家大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2006年,赤道原则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改调整并了EPⅡ。赤道原则的订立在国际金融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截至2013年4月已有78家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加入赤道原则,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尝试加入它。目前,EPⅢ正在修改审查过程中,不久将会。

国内学者对“绿色信贷”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在此取一个相对折中的定义:所谓绿色信贷,从名义上讲就是对绿色经济加以支持的信贷资金,然而在显示中往往存在一些非法的企业和项目,达不到环境部门的标准和要求,对此不提供信贷支持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绿色信贷”(邓聿文,2007)。这个定义的优点在于不仅将那些对环境做出贡献,在企业生产中没有污染,或者污染达标的企业纳入绿色信贷范畴中,还包括了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但缺点在于没有指明向企业提供支持的主体。广义上来说,该主体可以是政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狭义定义中主体为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本文取绿色信贷的狭义定义。

三、绿色信贷在国外的发展与研究

(一)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在“赤道原则”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了“绿色信贷”的行列。国际上“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其他地区如非洲和墨西哥在近两年也有银行成为“赤道原则”成员。总体来说,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在法律建设方面明确环境责任,如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根据该法案,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在政策指导方面构建激励机制,如英国政府颁发“贷款担保计划”,规定小企业可向金融机构借贷最高可达7.5万英镑的款项,政府担保80%;有绿色信贷相对统一的标准等等(曹小奇等,2008)。

在绿色信贷产品开发问题上,发达国家也走在前列。现今的绿色信贷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零售银行类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信用卡等)、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类产品(包括项目融资和商业建筑贷款)以及资产管理类产品(包括财政绿色基金、投资基金等)(UNEP FI,2007)。

(二)学者研究动态

“绿色信贷”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国外的相关研究一般更注重研究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环境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对而言,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者们很早就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指出应将金融结合到可持续发展中(Marcel Jeucken,2001)并分析发展环境金融可以获得的资金途径(Eric Cowan,1999)。这些资金途径不仅为环保技术和污染控制措施的投融资提供机会(Thompson,1998),还为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和品牌建立了环保的立场。

总体来说,无论在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产品开发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发达国家都处于相对成熟的地位。

四、绿色信贷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一)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2007年7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了绿色信贷的应用方式和范围,要求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等,以保障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2008年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手册”,明晰了我国的行业环保标准。2008年10月,兴业银行在京召开会,城市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由此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了《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0》,并在之后的连续三年时间,每年都了相关年报。2011年2月,我国首家绿色金融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银行也各自展开了对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探索,如各大银行已基本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不予贷款,已经放贷的部分迅速收回,切断其信贷资金链,严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闸门,将重点放在绿色企业上;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启用了“绿色信贷项目标识”,将绿色信贷项目区别对待等。从《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以及各家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宣传来看,十多家大银行似乎都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它们对绿色信贷的支持以及实行的决心。

(二)学者研究动态

在2007年国家明确地提出支持绿色信贷之后,国内的学者们也将目光集中到了绿色信贷的身上,开始了对其各方面的研究。诸如绿色信贷的必要性、目的、激励机制、遇到的阻碍和政策法律建议等文章都是当时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认为,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从降低环境风险、提升经营绩效的角度,还是从与国际接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说都很有必要(何德旭、张雪兰,2007)。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执行绿色信贷不应仅仅因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要求,还应该认识到绿色信贷对其银行自身发展的诸多好处,可以说是名利双收。部分学者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分析(马萍、姜海峰,2009)和收益分析(朱萃,2010),指出在绿色信贷执行初期,银行会面临边际成本上升的情况。在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目前的实践状况中,这一点显得非常明显。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时,短期内回报低、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偏离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是许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项目时犹豫的重要原因。但从长期来看,绿色信贷会增加企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量,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朱萃,2010)。而对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曹洪军、陈好孟,2010)则指出,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银行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易与企业合谋。面对这样类似的问题,又有许多研究者从法律和政策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将绿色信贷政策法律化(夏少敏,2008),构筑畅通信息沟通平台(李东卫,2009)等等。

五、总结

从政府报告、银行年报、各大媒体报道和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文章来看,我国的绿色金融之路正在行进之中,绿色信贷似乎也在飞速发展,但事实上,绿色金融仍没在国内形成规模。

首先,从行业自身来看,新能源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已经有一段时间,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快速增长后停下来整合是正常现象。只不过,由于遭遇美欧“双反”,整合过程可能变得非常惨烈(林伯强,2013)。其次,虽然银行对于“两高”项目呈现一定的渐离趋势,但由于绿色经济(如新能源)出现的问题,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越好的银行可能面临越大的风险(林伯强,2013)。目前新能源产业普遍低迷,银行过于涉足绿色信贷将会造成其大量亏损,这是银行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目前绿色信贷项目并没有如前文所述的“飞速发展”。另外,虽然各项政策要求不断更新,但至今,绿色信贷的评估标准仍没有完全统一。银监会等个政府部分虽然通过文件等形式了许多要求,对银行业强调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一个系统、量化的绿色信贷评价标准。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是今后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arcel Jeucken.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M]. The Earthscn Publication Ltd., 2001.

[2] Asheim, Geir B. Unjust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Elsevier, 1991: vol. 54(2): 350-371.

[3] Eric Cowan. Top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Finance. 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

[4] Thompson P. Bank Le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Opport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8:243-252.

[5] 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4-9.

[6] 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侧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07):70-73.

[7] 朱萃.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及发展途径[J].企业导报,2010(06):126-127.

[8] 曹,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2):17-22.

[9] 夏少敏.论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化[J].法学杂志,2008(04):55-58.

[10]李东卫.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J].节能与环保,2009(06):16-19.

[11]邢程.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发行的股价效应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12]曹小奇,郭焦锋,,等.“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http://.cn,2008-09-03.

[13]田友春.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实践之“点、线、面” [N].证券日报,2013-04-25(C02).

[14]丁冬.46家企业被切断信贷资金链[N].中国环境报,2010-08-09.

[15]王璐.绿色金融如何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13-04-15(09).

第7篇

会计工作总结,涉及一些财务方面的预算,所以,在写这方面的时候,一定要写清楚,这样别人就很容易知道了财务的一个去向。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会计每月工作总结及计划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每月工作总结及计划表范文一:做为管理者,能与支行负责人一起奋力拼搏,务实创新,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深化会计改革,狠抓基础建设,规范业务操作,强化监督职能,加?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惫芾砗团嘌担銮糠缦辗婪赌芰Γ猜瓿闪巳旮飨罟ぷ魅挝瘛S眯墓芾恚腥诵怨芾恚⒂胫辛斓即锍晒彩叮阂滴穹⒄褂敕缦辗婪兜淖钪漳勘甓际且恢碌模娣毒腔。俏私ㄐ幸滴竦奈冉》⒄埂J筥_支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2013年度安全行建设综合考核中被市分行确认为15个a类行之一,考评分为97.7分,名列第一。会计基础工作等级被市分行确认为8个二级等级行之一。在市分行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开展的“抓服务、树形象、促营销”的柜面服务竞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具体如下:

一、会计核算方面

1、委派会计主管能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建行各项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正确组织会计核算,对重要会计事项进行审批、授权、签字,在全行员工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全年储蓄、会计、外币、信用卡、房信业务的核算工作。

2、狠抓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督促网点按《会计基础工作等级验收评分标准》逐项检查落实。

为顺利实现升二级目标,__支行多次组织柜面人员学习《会计基础工作等级验收评分标准》、《会计基础工作等级单位验收程序》,以强化柜面人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及升级意识,并组织柜面人员加班加点整改存在的问题,还多次组织柜面人员进行了点钞考试和柜面服务基础知识考试,最后对照《会计基础工作等级验收评分标准》自评分为90分,并及时向上级行报送了关于达标升级的材料。四季度经分行会计结算部检查验收,会计基础工作达二级。

二、会计内控方面

委派会计主管负责组织会计检查及日常查库工作,每旬查库一次,每月全面检查一次,对稽核工作进行日常检查、指导。重点加强以下四方面的管理:

(1)加强授权管理。督促网点负责人、业务主管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对重要会计业务和大额收付业务的授权工作,必须先对业务和有关凭证进行严格审核,再进行授权或签字。加强授权卡及操作密码的管理,定期修改密码,防止授权卡被盗用或借给他人使用、密码失密等现象的发生。

(2)加强对现金、重要单证的管理。落实日终综合员核对每个柜员的现金及重要单证并双人上锁、尾箱双人接送、交接、异常现金支付进行严格审批、报备等规章制度。

(3)加强对单位定期存款,保证金存款,承兑汇票,银行汇票的核对和监控。

(4)加强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控制。如银承、承兑、贴现、个贷、资金挂账等业务的管理,严格执行双人折角验印制度。

(5)加强自助设备的管理。坚持每日双人清机制度,及时处理长短款,随时排除设备故障,确保设备运行率达95%以上。

会计每月工作总结及计划表范文二:转眼间,我一年的工作又要结束了,在一年的工作中,我可以说是做到了最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自己的银行会计出纳工作上越做越好,这些都是我工作数年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超越,相信自己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做的更好!

____年在全行员工忙碌紧张的工作中又临近岁尾。年终是最繁忙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心里最塌实的时候。因为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会计出纳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已的收获,都没有碌碌无为、荒度时间。尽管职位分工不同,但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为行里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将全年的工作情况向全行职工作以汇报:

一、全员拼“新百日会战”,向最后一季要成果

在临近年终的最后一季,市行“新百日会战”的各项指标下达到支行,支行下到各科部。我部所有职工都在第一时间积极的行动起来,配合行里完成各项指标。虽然“新百日会战”所大力宣传的各种产品大都是对个人客户的,但是我部员工只要有机会就向来办业务的客户宣传新产品。尤其是“得利宝”业务问世以后,我部员工向工资客户力推此项产品,滴水成河,为行内存款的上升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行领导多次强调,存款是责任,不是任务。就是想让职工转变思想,把行里的事当成自已的事,变压力为动力,当我们正视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和为行里工作的乐趣。员工们不再抱怨任务繁重,而是把“新百日会战”当成一个活动去积极的参与。

二、积累经验及时总结,稳扎稳打注重实效

这一年的工作和考核,又使我部员工得到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很多教训。我们一直重视员工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职工的工作质量都是达标的,但仍有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这样势必会对我行的整体服务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我部一旦接到上级部门的个别业务操作变更通知就及时的组织员工学习,减少核算差错。

三、重视业务核算质量,贯彻市行各项制度

今年是我们商业银行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经过六年的打拼和积累,我行的羽翼已经逐渐丰满,准备更名挂牌,开始新的征程。然而,如果要使我们景星支行真正走在全行的前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我行会计出纳部经常组织员工进行理论学习、岗位练兵。对市行传达的每一个文件、通知都认真贯彻。让员工树立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不推、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我部一直坚持向时间要效益、向工作要质量。在核算上无重大差错事故。

四、加强日常工作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我部的内部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各项工作都有明确分工,员工病、事假都严格按照规定及时请假。

在安全防范方面,对柜员日常工作所用的各种公章、名章都严格做到每日下库保管;对重要凭证的领用,都有专人负责;明确柜员的权限,不得擅自授权;对于市行要求上报的反洗钱可疑业务及时上报;随时提高警惕,杜绝诈骗。总之,我们要将一切防忠于未然,不做亡羊补牢的无用功,力求使全行的工作在稳健中谋发展。

五、培训员工操作能力,顺利通过柜员考试

今年是对全行职工个人业务考核要求最严格的一年,综合柜员上岗考试,直接关系到了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行里不想让任何一个职工掉队,我会计出纳部,为了使每个员工顺利的通过考试,带领员工们利用工作之外一切所能利用的时间,积极准备考试。其间,我们组织了员工点钞,打字的基本技能考试。组织员工去培训中心进行业务上机打操作的练习。

有些员工工作、家庭的各方面负担都很重,考试给其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思想包袱很重。为帮助这样的同志,我部各个员工在考试期间,经常互相交流思想,一起钻研考试的命题,接受能力快的同志,耐心的给其他同志讲解。体现出了团结同志的精神,更让员工们感受到了行内大家庭的温暖。考试临近期间,大家都想争分夺秒的看书,但行里的各项工作是不可以停滞的。时间是自己的生命,因为这关系到自己是否有资格上岗;时间更是全行的生命,因为有那么多的客户需要我们为其服务。我部全体员工都义不容辞的选择了后者。在考试期间,没有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耽误本职工作,在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看到了员工们的可爱之处。

六、在工作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服务上还达不到要求,有时态度生硬,不使用文明用语。

2、核算质量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工作不够认真细致。

以上是我部200_年全年的工作总结,向全行领导及员工作以汇报。这一年中的所有成绩都只代表过去,所有教训和不足我们每个人都牢记在心,努力改进。工作是日复一日的,看似反复枯燥,但我们相信“点点滴滴,造就不凡”。有今天的积累,就有明天的辉煌。

生活中有很多的压力需要我来克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时刻的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能把我的工作做好,我的工作并不难,但是由于会计出纳接触的是钱,这是对一个人的巨大的挑战,稍有差错,就会出现很大的失误,导致工作进展的极不顺利。我早就意识到这种情况了,所以我会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了,我相信我会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我会在来年的工作中做到最好!

会计每月工作总结及计划表范文三: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我院检查指导财务工作。一年来,我们财务人员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_”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大文件精神,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围绕我院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医院会计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医院会计工作总结今年新开展的主要工作

1、我院为加强经济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在医疗系统尚属最新的经营模式,目前,在全国没有成型的办法,我们根据有关理论知识及我院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停地摸索、探讨。

制定了全成本核算办法和操作程序,自今年1月1号实施。通过全成本核算,增强了广大职工的成本意识,杜绝了浪费现象,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收入以32%的增幅情况下,但相关成本却相对降低,例如:其他材料消耗01年为16万元,02年为12万元,节约4万元;卫生材料消耗占医疗收入比,01年21.19%,02年15.85%,02年比01年降低5.34个百分点;药品费占药品收入比77.12%,02年75.57%,02年比01年降低1.6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业务收入比去年增长32%,业务支出比去年增长12%,与去年相比增加广告费28万元、院报费用4万元、技术协作费20万元,奖金增长65万元,扣除以上这些不可比因素业务支出仅增长8%。

2、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经院办会研究决定,我们制定了调整方案和竞争办法。

在院领导、工会、纪委、人事科、审计科支持帮助下,财务机构、人员进行了调整,全院财务人员实行了集中管理,财务科共分4个组,组长进行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通过公平、公正地进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调动了全科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组组长认真负责,开拓思路,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3、我院目前财力非常困难、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严重制约着我院的业务发展,院领导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走负债经营求发展的路子,申请利用以色列政府优惠贷款购进大型医疗设备,贷款总额200万美元。

财务科积极主动跑卫生厅、财政、计委、银行、经委等部门办理了贷款项目的立项、报批、可研、担保、转贷等工作,投入了很大精力。

4、积极参与了本年度奖金分配方案的制定工作,遵循了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运用了收入、成本、目标、质量考核等多项指标,环环相扣。

使我们在创收的同时,注意了节约;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兼顾收入、成本、质量,向着目标而努力。这个方案自4月份实行以来,极大的激励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1-3月份业务收入486万元,比去年同 473万元增长了2.7%,今年4-10月份业务收入1609万元,比去年同期业务收入1191万元,增长了35%。

5、做好ISO9000文件编写工作,受到领导好评。

在医院ISO推行办指导下,我们认真负责,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组织科内人员反复讨论,共编写73个财务作业指导书,并受到医院的通报表扬。

6、年初我院对全院各科室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为各科室重新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保证了我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今年下半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专项管理,我院在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财产物资组,目前我们正为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做各项准备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通过这几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收获非常大,学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如:在制定成本核算办法时,经常到书店查找有关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知识,参照银行系统全过程成本核算办法。在我院决定举债经营时,我们学习关于如何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了解了国际负债率和我国规定负债率的警戒线分别为60%和50%,利用好负债,将会给医院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只要负债,就有财务风险,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风险预警、控制、管理等工作。总之,有付出就有收获。

二、医院会计工作总结各项日常工作圆满完成。

1、严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健全了费用报销制度及审批规定,并能认真执行,层层把关,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2、积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为领导及时提供经济信息,今年召开了两次财务经营分析会议,对我院财务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全面分析,看到成绩,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证了我院经济活动有序顺利开展。

3、完成了省物价局、省卫生厅交给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工作。

搜集了上万个数据,填制各种表格,分摊计算出我院近三百项医疗项目成本以及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出院人次成本,写出了《2001年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分析报告》。完成10项新的医疗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的申报工作。按物价局的要求,我们深入科室进行了严格的物价自查工作,我院完全按医疗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无乱收现象。根据ISO的要求制定了物价管理规定、病人投诉制度、价格维护制度等规定。规范了医疗收费行为,使物价管理上了新水平。

4、让病人“看放心并交明白钱”,自今年以来,我院努力改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为不影响工作,住院处利用晚间调整了软件程序,5月份在实行“日日清”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项项清”,此项工作方便了病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真正做到了让病人“看放心并交明白钱”。也促使了医院加强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提高了诊疗质量和水平。

会计每月工作总结及计划表的人还看了:

1.财务人员月度工作总结

2.会计个人月度工作总结

3.会计个人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4.会计个人工作月度总结范文

5.会计个人工作月度总结

6.会计月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8篇

十年后,中国已经有100余家银行跻身世界前1000家银行之列。

与中国银行业的历史性变革相对应的是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工作自银监会成立以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了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工作的全新局面。

监管革新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成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正式确立。

银监会成立伊始,就结合我国实际以及以往监管经验,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以及审慎有效监管的新目标和“良好监管”标准,这些被视为银监会监管文化的核心和指导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原则。银监会还进一步确立了实施“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成为对商业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有力武器。十年来,银监会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国情,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以及资产流动性等方面加强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取得了良好成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并充分考虑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积极推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应用,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于2013年1月1日实施。

十年来,银监会着力推进银行业改革和提升监管有效性,银行监管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监管法规工具不断完善。十年来,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构建了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为核心,以各项审慎性监管规章和审慎性经营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有效银行监管规则体系。为实现有效银行监管,银监会自成立以来,制定和了一大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审慎监管有法可依。例如,在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使市场准入标准更加规范全面;在机构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方面,出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指引》等规章;在透明度监管方面,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文件;等等。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层次清晰、内容完整、体系统一、开放透明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监管方式方法持续改进。从成立开始,银监会就着手建立包括资本充足率在内的资本约束等审慎监管框架。十年来,银监会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从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市场退出与风险处置等方面对监管方式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完善,不仅使我国的银行业监管迈向了国际化,也使监管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在市场准入监管方面,银监会遵循科学、合理设限,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的思路,以法律规定和审慎监管原则为基础,从调整市场准入标准、管理方式和程序着手,推动市场准入更加规范、简化和透明。准入程序突出依法、简化、规范和透明;准入标准合理设限;准入审批时限日益高效。机构准入坚持风险为本,业务监管坚持审慎原则。十年来,银监会在准入监管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对完善金融服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鼓励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非现场监管方面,十年来,银监会在规范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有效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启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即“监管流程重整”,实现了监管流程的根本性变革;2005年,修订并颁布了新的监管评级体系,2006年,《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规范了对银行业机构持续监管的流程;2008年,“银行早期风险预警综合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成为银监会专业化、信息化监管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2010年,建立了大型商业银行“腕骨”监管指标体系;2011年,将国别风险纳入监测范围,并完善了大型商业银行的并表监管,使日常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在现场检查方面,银监会按机构类别设立现场检查部门,从加强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联动、规范现场检查操作流程、提高现场检查人员素质、推进现场检查软件开发等方面强化了现场检查,同时加大了对违规行为和风险问题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广现场检查系统的使用,确定了重大现场检查项目,注重创新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监管工作绩效。积极运用相关调查权,不断提高了监管的权威性。

在市场退出和风险处置方面,银监会成立后,重点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风险机构的市场退出取得进展。十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与重组取得突破,城市信用社的整顿和风险处置基本完成;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的风险处置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有序展开;等等。目前,银监会正在参与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置条例。风险处置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监管交流与合作出现新进展。十年来,银监会密切了与国内宏观经济部门、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协调和监管合作,与证监会、保监会建立了“三方协调合作机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提高了跨业监管的有效性;全方位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了畅通有效的跨境银行业监管协调和合作机制,不断提高了跨境监管水平。

逐步扩大监管合作范围,不断丰富监管合作内容。截至2012年底,银监会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订了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当局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共同探讨国际监管热点和难题。2011年4月开启了首届两岸银行业监管高层磋商。在此基础上,银监会与境外监管当局合作,多次实施跨境现场检查。积极参加了其他全球和区域性银行监管组织的各项活动。成立不久的银监会就成为了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会议和东新澳中央银行会议的正式成员。

在国际合作中的参与引导能力持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监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制定,很多建议已经在国际新监管标准中有所体现;协助完成了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多项调研和专题评估工作,并完成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相关工作和美联储综合并表监管评估工作。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监会在参与国际监管规则改革、健全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制、防范跨境风险传染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大行涅

从十年前被认为技术上濒临破产,到如今跻身全球大银行之列,我国大型银行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用凤凰涅来形容绝不为过。

统计数据勾画了大型银行实力提升的轨迹:

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62万亿元,是2003年末的4倍多,占银行业总资产的44.9%。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一方面,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经过多年大幅“双降”,目前保持基本稳定。2012年末,五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96%,远低于2003年的20%。另一方面,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2012年末,五行拨备覆盖率从2003年的25%增长为294%。

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2年末,五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65%,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0.64%,高于国际同业平均水平。

盈利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五行实现净利润7704亿元,平均资产利润率1.32%,平均资本利润率20%。同样,经营效率也有所提升,2012年成本收入比33%,低于2006年的39%。上述指标基本都好于国际主要商业银行的表现。

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稳步推进。2012年末,五行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一级机构129家,在境内设立了16家非银行类附属机构,逐步形成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覆盖投行、基金、保险、租赁、信托、消费金融的综合化银行集团。

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2012年末全球银行业市值排名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占据前两位,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列第6、第7和第27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上,按2011年末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排名第3位,建设银行第6位,中国银行第9位,农业银行第10位,交通银行第30位。在美国《福布斯》杂志2013年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上,工商银行位居首位,这是该榜单推出10年来中国企业首次登顶,建设银行位居次席。此外,中国银行于2011年、2012年被金融稳定理事会确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在这些令世界惊羡的业绩背后,大型银行深化改革、苦练内功,经营管理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

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大型银行在成立股份公司后,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明确了各方的职责、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议事规则,形成了“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治理机制。公司治理实践不断向国际先进银行靠拢,从“形似”逐步走向“神似”。

持续的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得到确立。在银监会的引领和推动下,大型银行积极实施新资本协议,将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落实到发展战略和业务计划的制定、风险管理等各项环节。一方面,强化资本约束意识、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理念,有效抑制了长期以来的“速度情结”、“规模情结”。另一方面,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将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等科学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资本配置、业务计划、客户营销、风险管理和绩效考评等领域。此外,从资本来源上入手,通过增资扩股、自我积累、改革重组、境内外上市、引进机构投资者、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资本充足水平大幅提高。

经营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大型银行在初步确立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品牌意识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管理方式变革,以客户为导向再造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和外部专业化组织实现管理和业务创新,经营模式逐步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结构、盈利结构等不断趋于优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幅提升,经营范围拓展到投行、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多个领域。

风险管控和抵御能力持续增强。大型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日益精细化、全面化和主动化,构建了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架构和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以及对董事会负责、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以“三道防线”为主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的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大型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加快推进技术工具、政策制度、业务流程、数据仓库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以及风险管理专业队伍的培养,夯实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

金融服务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大型银行逐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服务工具、服务方式、服务渠道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与综合化的金融需求:服务工具从传统的存、贷、汇单一产品,扩展至资产负债类、类、衍生类、资产证券化等多个领域;服务方式从被动提供金融产品,转变为针对不同层次客户提供复合型、差异化产品;服务渠道从有形网点、人工操作、柜面服务,逐步向以电子化为载体的无形网点服务、自助服务延伸。

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当前,面对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型银行纷纷启动了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深度调整,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效率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以2012年为例,五行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4286亿元,增速12%,涉农贷款增加9449亿元,增速18%,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另一方面,逐步扭转高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面对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趋势,大型银行着力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度依赖资本占用高的信贷业务的情况,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低资本占用型的业务,控制风险资产的过快增长,积极向资本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同时,加快综合化、国际化进程,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正是这些内在的修炼与提升,在有力支撑骄人业绩的同时,确保了大型银行持续稳健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稳健经营、独树一帜。

股行突起

股份制银行被称为中国银行业的“夹心层”:在资产规模、资本实力、网点分布、客户基础等方面难以比肩国有大行,也不具备城市商业银行的地缘和政策优势。然而,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股份制银行走出了一条业务特色化、管理精细化、机制创新化的发展道路,在多项金融服务领域异军突起,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3年以来,股份制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举措,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架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经营规模、市场占比持续提高,资本实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力量。

从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12年末,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资产总额为23.53万亿元,负债总额为22.21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末的6.16倍和6.04倍。反映在市场份额上,2012年末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从2003年的10.71%上升到17.56%,总负债比例则由2003年的10.76%上升到17.78%。

从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来看,截至2012年末,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7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85%,12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不良贷款持续保持低位,2012年末,股份制银行不良率0.72%,远低于2003年的7.95%。拨备率逐步提高,截至2012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14.68%。

从盈利水平来看,2012年,股份制银行实现利润2526.26亿元,较2003年增加2380.08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21.12%,资产利润率1.21%。

股权结构多元化是股份制银行的特点,也是一大优势。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就股权结构的现状来说,各家股份制银行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有些银行大股东为地方国有企业,例如浦发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是由上海市国资委唯一控股的国有独资公司;有些银行则以民营经济持股为主,如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下,股份制银行积极构建独立运作、有效制衡、协调发展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实施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开始显现。

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是股份制银行发展的“主旋律”。多年来,12家股份制银行逐步调整经营战略,下沉客户基础,延伸传统业务,打造特色品牌。其中,多家银行经过精耕细作,已经在某些领域实现了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竞争优势,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

招商银行在零售银行领域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2004年,招商银行启动“一次转型”,业务重心转向零售和中小企业贷款。2009年,招行开始“二次转型”,不断巩固零售业务的先行优势,其市场领跑者的角色愈加鲜明。

兴业银行则在同业业务领域具备强劲的竞争优势。2007年,兴业银行突破了同业业务传统方式,创新开办“银银平台”,向中小银行机构输出技术与管理,并借此扩充网络、吸收同业存款,积聚了大量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有力支撑了业绩的高速增长。

民生银行小微业务品牌特色日益鲜明。民生银行从2009年开始,把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为小微企业,正式提出了“做小微企业的银行”理念。2012年,民生银行提出“小微金融2.0升级版”概念,通过成立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及扩充小微专业支行的路径,对小微金融服务进行全面升级。

将践行社会责任与业务发展相融合同样是股份制银行的突出特点。在监管部门的推动和引导下,股份制银行业务定位充分契合国家政策导向,如重点服务小企业、“三农”,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各行在深耕金融服务的同时,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浦发银行为例,2006年浦发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率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至今已持续8年;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助学教育、扶贫帮困、低碳环保等公益事业,率先建立中国银行业“全行志愿者日活动”长效机制,以完善的责任管理、先进的责任文化、积极的责任实践赢得各界赞誉。

城商换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城商行从当初偏居一隅、风险频发的存贷款网点,发展到今天遍布全国、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生力军,更成为我国推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城商行法人144家。共设立分行455家,其中省内分行346家,省外分行109家。共有营业性网点9387家,其中县域支行1780家。资产总规模达123469.26亿元,资本充足率达13.68%,核心资本充足率达11.49%。2012年实现利润1367.59亿元。

由于历史原因,城商行股权结构具有地方政府控股比例较高、股东构成本地化以及股权相对集中而股东人数众多等特点,股权结构不尽合理,这种特殊性使公司治理在城商行的整体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银行三方协同作战,既创造性地走出了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的新路子,又开创性地为城商行改革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坚实后盾。2006年开始,城商行较为集中地开展了增资扩股活动,通过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优质民营企业股东,城商行改善了内部经营环境,股东队伍不断壮大、多元化,股权结构逐步优化、完善,从单一化股权模式到多元化股权模式的转变形成了股权之间的有效制衡。一方面,城商行与优秀金融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贷款结构,充实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合力作用,创造性地探索地方性商业银行化解风险、改革发展道路的可行性。城商行的公司治理在经历了搭建框架和完善提高两个发展阶段之后,目前架构整体完善,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随着公司治理的完善,城商行董事会专业性不断增强,在风险管理实践和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开始促进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各城商行以“科学引领、风险为本、分类监管、稳健发展”为监管引领,基本形成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按照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原则,基本建立起分工相对合理、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并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之间、相关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边界。部分城商行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同时,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流程银行改革,风险管控规范化和效率得以提升。截至2012年末,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18.66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81%。可以说,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理念的树立和增强是城商行取得的最为显著的、革命性的进步,对城商行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影响积极而深远,就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收益之间辩证关系达成的共识对城商行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面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挑战,中国银监会在强调宏、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作为指导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核心思路。在此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结构、稳健发展、精准定位成为城商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追根溯源,城商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方经济和市民需求,经营定位也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商行制定与银行自身的发展水平相匹配扩机构、增规模的发展规划,将机构设置下沉于当地;充分发挥“小、快、灵”的特点,专注于服务小微、服务社区、服务市民,着力促进县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包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依托传统优势,或结合本土文化总结提炼,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专注于小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透,在城商行群体中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哈尔滨银行建立了以小企业贷款、农户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主体的小额信贷体系,以哈尔滨为中心,确定向黑龙江省、东北地区和全国延伸的小额信贷发展格局,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的战略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银行积极塑造特色化产品服务,着力培育在市民银行、绿色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经营特色,以创新引领业务发展,以特色赢得市场竞争。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城商行只有坚持稳健发展的道路,坚持宗旨和定位,坚持特色立行,坚定不移地为小企业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好核心业务,做好品牌,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农信脱胎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现代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在农村金融中,农村信用社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先后经历了恢复“三性”、“行社”分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但都没有摆脱资不抵债的困境,没能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直至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并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苏等8个省市启动试点,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大幕才正式拉开。2006年,改革范围扩展到全国。在银监会的牵头组织下,各有关部门、各省级政府大力支持配合,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根据银监会的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总数2411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合作银行147家,经营网点7.5万个,员工78万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和外的所有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资产总额15.5万亿元,比改革前(2002年末,下同)增长6倍,其中贷款余额7.8万亿元,增长4.46倍。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5.3万亿元,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产权基础得到有效夯实。通过实施股份制为主导的多元化产权改革,调动了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参股积极性,实现了资产规模、质量、结构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改革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累计增扩股金4450亿元,资本金总额达到4939亿元,支撑新增信贷投放4.5万亿元;清理规范了名为股实为债的存款化股金和以贷充股的贷款化股金,将资格股转化为投资股,使股金真正具备了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资本属性。截至2012年末,我国已有86.1%的农村信用社完成了资格股改造,资格股占比由改革前的近100%下降到2.4%,企业法人持股比例由不足5%提高到28.7%,股东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意愿明显提升,基本解决了所有权虚置、内部人控制等深层次问题。

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完善。在稳定和扩大县以下营业网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造,累计取消了32952家乡镇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基本建成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制度,改变了农村信用社法人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局面。全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337家,占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数量的15.6%;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农村信用社的48.7%、50.4%和59.5%。

机制转换成效显现。探索建立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治理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基本解决。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和支农战略导向,推进优化资产结构,加强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激励约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高管人员的选聘机制不断完善,新员工招聘管理更加严格,人员素质明显提升。201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轧差实现税后利润1593亿元,比改革前增加了1661亿元;当年上缴各类税金798亿元,达到中央拨付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资金总额的47%;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1.1%、17.7%,接近银行业平均水平。

系统性风险基本缓解。处置化解了大量历史包袱,彻底扭转了资不抵债的状况。实施风险监管,指导加大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力度,农村信用社新增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比改革前下降997亿元,92.1%机构已全部消化历年亏损挂账。不良贷款余额比改革前下降1607亿元,若考虑分类口径变化因素,不良贷款实际下降56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比改革前下降3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增提拨备3762亿元,拨备覆盖率由3.3%提高到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