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师德师风学习教育

师德师风学习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2: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师德师风学习教育

第1篇

一、我的收获:

1、要热爱教育事业。从教初期,我缺少这种热情,只是机械地完成各项工作。随着与学生的接触,他们的笑脸,他们的问好,他们的爱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爱上了他们,爱上了我所从事的工作。有了这种爱,付出再多也不会觉得累。

2、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犯错误是难免的。我们要公正地对待做错事的学生,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一学生挨批评背后骂人,得知这个情况我却一笑置之。雪上加霜的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冲动,激化矛盾,师生关系还会出现危机。

3、要学会欣赏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毕竟全能全才的人只是少数,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许多方面都是个门外汉。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不会只关注结果,更看重过程。学生善于思考,我就表扬;学生善于表演,我就称赞;学生善于创新,我就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他们才会学的更投入。

4、要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从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每次找学生帮忙我都会说谢谢,形成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怎样形成,就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教育名家的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原因之一我想就是对学生随处可见的尊重,“请坐”、“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话,在课上会发挥更强大的功效,让学生放松情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存在的不足:

1、自身素养不够,易受情绪控制。在面对喜欢挑衅的学生时,缺少足够的冷静。在面对不爱说话的学生时,缺少足够的耐性。

2、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现在的孩子喜欢多才多艺,花样翻新的老师。如果总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学风格,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倦怠。

3、缺少研究精神,只满足于现状。常以自己能力有限为借口,不思进取或喜欢让人牵着鼻子走,没有探索教学新理论的热情。

三、整改措施:

1、多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多进行反思,积累经验,以多样的方法和自己良好的心态来教育、帮助学生。

2、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与学生多沟通,寻找默契点。多看教育名家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2篇

通过此次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要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献给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教育学生,赏识每名学生,相信每名学生都能成才,使他们在老师的爱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我坚持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服务奉献、争当先锋模范”为重点。长期坚持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系统的学习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主,强化学习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教育目的。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能教育学生。”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情况。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新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转变理念,迎接挑战。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是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和谐、探索、实践、经验、反思、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给自己增加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的面对学生。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第3篇

时间:是2013年7月2日~2013年7月12日,共11天。

地点: 许昌市双龙湖开发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

人物:一群怀着共同目标,想改变自我,学会做人做事,进而不记报酬奉献自我的力量,感化更多的现代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事件:做义工(即志愿者。台湾等地为义工一说,内地为志愿者)。

起因:我的名字叫陈乙辉。虽然我这个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爱我胜过爱他们自己,但是我不知足,心胸狭窄,爱抱怨发脾气,经常一副别人都欠我的样子。 父母看我每天不开心,想各种办法劝解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心的阿姨。她是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她告诉妈妈,她的亲身经历。原来,她在几年前也非常痛苦,因为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她感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现在她是万万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想要救父亲。就这样,阿姨向人诉说起她的过往。这时,她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个老师并告诉她,传统文化可以救她和她的父亲。由于内心对父亲的孝心,她虔诚的接触、学习这种文化。慢慢的父亲的病有了了改善。看到父亲的改变,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并决心弘扬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果: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放下并活在当下。

现在我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以前的我吧:以前,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妈妈每天把我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因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而且孩子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妈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当我瓜瓜坠地时,妈妈看着襁褓中的我,要给我温暖的母爱。可以说家里的饭,妈妈不重样的给我做,我还经常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合味口。要知道,妈妈做的每一吨饭里都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我说了多少伤母亲的话,不知道,那是数不清的伤啊。一不开心,就冲妈妈发火,就这样持续了10多年啊!每次我生病,妈妈总会在我身边照顾我;当我考试不理想,妈妈会为我分析原因;当我与他人发生摩擦,还是妈妈在一旁给我一个温暖的茶杯。可以说,有了妈妈,我什么都不怕,妈妈的爱让我茁壮的成长。这一切的付出,我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现在想想,我是真的孝啊。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知道:诸事不顺因不孝。经常性的跟妈妈顶嘴,伤妈妈的心,我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还让车撞着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咒骂,怎么倒霉的事情怎么总让我碰着呢。现在想想,这是因果报应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我的恶的心念的感召害了我。

再说说学过传统文化我的感受。学过传统文化,首先我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乐观豁达,慢慢学会了把眉头收起来,以一个微笑 面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人要活得有价值 ,这样也不枉此生。 其次,我懂得了孝顺父母,父母只要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我就要感恩他们。百善孝为先,可是反思一下自己,你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做到孝顺父母了吗 ?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会谈回来的当天,我就跟母亲跪下了。这一下虽然什么也解决不了,因为对父母的伤害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像木桩里的钉子,你扎进去想,上面会有深洞的。光说知道错了不行,还要 行动,帮助家人干干家务活,给母亲做按摩,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一句贴心的问候。我的改变就从这些细微之处显露出来。第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身心健康和谐。以前的我,不自信,走路弯腰驼背,还皱着个眉头。论坛里老师教我们站姿坐姿,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很多人不会站,不会坐。这里我就告诉大家怎么站的,怎么坐的。我教的是传统文化的礼仪站坐姿。首先,坐姿:上身与地面垂直,双手右手握住左手,把手顺势放在腿上双臂自然下垂,大腿与上身、小腿与大腿成90度的弯,双腿并拢面向正前方。如果双腿向右侧歪,那双手放在左腿上,反之亦然。其次,站姿:两脚分开呈60度,双腿直立,上身挺胸收腹,双手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肚脐上方,眼睛直视前方,面带微笑。个人卫生要打扫好,这样心情愉快,办事效率也高。

第4篇

新世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语文教学理念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任重道远。做为教师,我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成功的关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终日处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不愿意与人合作交流,也可以说是不懂的怎样去与他人合作交流。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

2.重视美育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渗透,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教渗透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一是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二是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五是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六是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3.享受成功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意愿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一位教师介绍过这样的体会: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句子是这样的: "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 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 随后又问道: "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 呢?" 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

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5.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6.应用教育知识,灵活开展语文教学

6.1教师的教育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2教育的责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7.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教育心理

第5篇

从教15载,越来越感受到困惑不堪,身心俱疲,正在从事的事业怎么了?幸福与惶恐如影随从,间隔出现。衡水的一位校长曾感叹:“我们也许都是教育的罪人”。

为什么?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超负荷的延长时间,超重量的完成作业,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冰冷的排名的数字,无情的分数成绩。

德慧双修,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智慧,通过授课导师的阐释,让人茅塞顿开。内德,外得,从基础做起,从本源开始。

让孩子们内修“德”,学会发现,懂得感恩,知道付出,明晓方向。就可以静待花开,

苦恼自可消解,幸福自然降临,

父母唠叨之苦,即是父母关怀之爱

上学辛劳之苦,即是磨炼提升之途

家境贫寒之苦,即是逆境搏击之路

……

第6篇

调查对象的学习风格总体倾向于最喜欢视觉型(均值=15.77)、直觉型(均值=15.67)和封闭型(均值=14.25),最不喜欢内向型(均值=10.71)。

这一调查结果较符合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特征。首先,由于农村地区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信息的闭塞,中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仍属于传统模式,即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便是信息输出的全部工具。因此,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刺激的途径被动地接受课堂信息。其次,由于中学还存在中考的压力,所以教师的教也主要是以学生如何考高分为中心。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分发给学生大量的试卷和各种阅读材料以准备各种考试,如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学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主要是通过视觉刺激的途径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对视觉型学习的偏好。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使用Rebecca L,Oxford设计的学习风格测量表,笔者对安徽省金寨县分别代表好、中、差的三所农村中学八年级154名学生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随机抽查。问卷一共有55个项目,总共调查十一种学习风格类型。它们是:1.视觉型;2.听觉型;3.动觉型;4.外向型;5.内向型;6.直觉型;7.理智型;8.封闭型;9.开放型;10.综合型;11.分析型。反应方式为四个等级:0=从来没有,1=有时会,2=经常,3=总是如此。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项。对收回的140份有效问卷,笔者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ciences)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总体英语学习风格倾向

通过使用SPSS中的描述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受试者的总体学习风格倾向情况如下表:

中学生对直觉型学习风格的偏向是这一年龄阶段特征的表现,因为年龄在学习风格的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Peck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会慢慢地从综合型和直觉型发展成为分析型和理智型学习风格。直觉型学习者能在缺乏现实资料的情况下,对事物的意义、相互关系之间的可能性等根据自己的预感和直觉做出判断。本次所调查的八年级学生多为13和14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经常凭个人的预感和直觉对事物作出判断。因此,他们经常偏向直觉型风格。

封闭型学习者易注重事物间的细节及相互间的关系,他们常将学习中遇到的新信息当成一种威胁,不能容忍语言学习中的模糊不清的现象。这类风格的形成常与英语教师的方法分不开,因为课堂上,教师通常把所有出现的新的信息解释得清清楚楚,再让学生去做练习进行巩固,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遇到新的问题就会出现害怕、焦虑的感觉。研究表明,封闭型学习风格有碍语言的学习。

内向型学习者的特征是喜欢安静,以集中精力,外表冷淡,不善交往,寡言少语,但不介意长时间从事一项学习活动。根据笔者个人的中学教学经验,再结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性格特征,中学生总体上多为外向型性格特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所调查的对象在内向型风格上的均值最低(均值=10.71)。

2 高低分组学生学习风格的比较

根据调查对象2007年期末英语统考的成绩,本研究将140名被试者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以25%为分割点,高分组人数为37,低分组人数为38。运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对两组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学生只在开放型和封闭型学习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其P值分别为0.012(

开放型学习者多注重事物间的相同点和联系,而忽视事物间的差别或细节,在学习上能同时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和补偿性策略,能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变通。研究表明开放型学习风格有利于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封闭型偏向者往往英语学习成绩较差。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必须与学生的“学”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对知识的掌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是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收效却较少,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失配,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了语言习得的规律。而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将学习风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以上对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风格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建议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因“风”施教。农村中学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和落后,英语教学还相当传统。英语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一种教学模式支配几十个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到了忽视。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表明,学习风格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学习风格测量工具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研究,建立学习风格档案库,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同时,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如研究中发现,农村中学生偏向视觉型学习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呈现图画、文字、图表或者其他的视觉实物来向学生输入信息。Mosston和Ashworth在研究中指出,有经验成功的教师应该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意识、灵活地变通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光注重那些与自己学习和教学风格相同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事实上,成功的英语教学在于教师的“教”应与学生的“学”相适应。所以语言教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真正做到因“风”施教。

2引导学生养成多种学习方式,扩展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教师除了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采取有意识的匹配策略外,同时,也要采取有意的失配策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风格,以满足不同学习任务的需要。王初明在研究中指出,多种学习风格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喜欢封闭型学习风格,这类风格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遇到新的语言点和信息总是希望老师能讲解的清清楚楚。针对这类风格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猜测和联想的学习任务,如通过上下语义环境来猜测新单词的意义,从而鼓励学生培养开放型学习风格。

3 了解自己的学习和教学风格,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教学,较偏向那些与自己风格一致的学生,而忽视与自己学习和教学风格不一致的学生。这类被忽视的学生,由于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因此学习成绩也就不理想。要做到“教”与“学”真正相适应,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和教学风格,从而才能公正对待每位学生。

第7篇

关键词: 学习风格 研究历程 内涵 语文教学策略

一、学习风格的研究历程及倾向

学习风格也称学习方式(Iearning style),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1]。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不早,但是研究势头比较迅猛。初期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对学习风格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等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近期的研究则注重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好。研究者从学习者的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倾向上存在的差异,为分析学习者的动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教育者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3]。

国内的相关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理论性的、实证性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方面的,并以应用于教学实践方面的实证研究为多。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学习和验证,缺少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从学科范围来看,我国目前关于学科的学习风格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的习得方面,在广度上还有待于扩展。总的来说,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还不很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风格的研究趋势是越来越好,随着个别化教育的推行,学习风格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关于学习风格内涵的探讨

对于什么是学习风格?国内学者对其各有独特的解释,观点纷呈,下面列举一些。

1.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先生把学习风格界定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胡斌武先生则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4]

3.廖泽英认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个体对作业做出反应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涉及个体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5]

4.郝贵生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6]

5.苏凤朝和卢俊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偏爱的较稳定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7]

6.黄黎明、高凌飚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动机和策略的整体。[8]

尽管这些学者对学习风格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学习风格的实质是学习者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或倾向。二是认为学习风格的本质特征是稳定性和独特性。认为稳定性是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很少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性是指学习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三是认为学习风格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风格的界定,但这些学者的界定无疑为我们研究学习风格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三、基于学习风格研究的语文教学策略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陷入了“少慢差费”(吕叔湘语)的困境,教学过程格式化、教学目标统一化、考试答案标准化,学生的能力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目标。以下就学科教学现状谈谈国内学者基于学习风格理论对语文教学策略的几点建议。

1.根据个人的生理偏好有目的地安排教学。在学习风格的要素中,生理要素常被忽视,却异常重要,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先要满足学生在生理方面的需求。比如满足学习者对声音、光线、温度、坐姿、学习时间等的偏好。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而应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

3.面对所有学生,建构均衡的匹配教学模式。不同学生获取知识的感觉通道是不一样的,有听觉型,有视觉型,有动觉型。根据学习风格理论,只有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4.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学习风格理论认为,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学习风格。而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风格基础上,制定并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5.调整学习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测试学生,更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传统的学习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自评和互评对学生是终身受用的。

四、结语

学习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张扬学生个性的形势下,更要立足学生差异,加强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辛勤努力,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我们对学习风格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当然,由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起步时间不长,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需要广大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进行艰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4]胡斌武.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1996.9.

[5]廖泽英.试论学习方式差异与因材施教[J].学科教育,2000.5.

[6]郝贵生.论学习方式的现代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第8篇

关键词:热能动力;泵与风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1-02

一、厚基础

泵与风机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泵与风机的基本原理、性能、结构和运行调节等方面的必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泵与风机性能试验技术,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要求掌握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性能曲线、相似理论、泵内汽蚀现象、运行与调节等基本内容;理解泵与风机的结构及平衡、密封问题,以及泵与风机的选择;重点掌握速度三角形、能量方程式、叶片出口安装角对理论能头的影响、泵与风机性能曲线与管路性能曲线、运行工况点及影响因素、等效相似三定律、比转速、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允许汽蚀余量与允许几何安装高度间的关系、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串并联运行特性、变速调节和非变速调节方式及其经济性等核心。对于重点内容,教学中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层次剖析,通过反复举例加强理解;同时,采用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观点或讲解,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对于较难理解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通过加强平时测验,促进了日常对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由于教学内容具有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由多媒体、教学录像、仿真模型和实物模型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等直观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理性认识,如多级泵的内部结构、离心风机和轴流风机的静叶调节结构、轴流风机的动叶调节结构等。同时,在实物和仿真模型教学中,除教学大纲的要求外,对于当前应用广泛的其他类型的泵与风机也进行了介绍,如液环泵、螺杆泵、带有增速齿轮的液力偶合器、射流泵等,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

二、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剖析问题是学习效果检验和再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论知识付之实践的必然途径。实验教学作为这一转换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勤于观察思考,认真对待每一实验环节,避免走过场,同时,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课程要求的实验有离心式风机进气实验和离心式水泵性能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要求熟悉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启动和停止步骤,掌握性能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和性能曲线的绘制,明确泵与风机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实验测量方法及仪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虽然实验属于验证性的,但也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点,这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理解,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如离心式风机进气实验中,布置在风机集流器入口和风机入口前的静压测点其用途有何不同;进气实验装置入口处为何要装有集流器,稳流栅对静压测量有何影响;风机全压、动压和静压如何计算,风机静压与测点静压有何区别。离心式水泵性能实验中,为何泵在启动前要注水,停泵时也要闭阀停泵;离心泵进出口的真空表和压力表的作用是什么,流量变化时仪表参数如何变化及其原因;为何要对实验所得测试及计算结果采用转速相似定律进行换算。上述中的多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因此在实验前或实验中对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并进行引导,实验中要求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通过将实验现象和理论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逐步提高,实验报告书的整体质量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注重对实验中的边缘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力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离心泵性能实验中,在绘制扬程和效率性能曲线时,对应泵出口阀门接近全开状态时,有1~2组数据严重偏离其他数据,性能曲线突然开始“陡降”。此时,这些实验数据是否属于坏点、要不要进行剔除,都可以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再结合大流量区容易发生的汽蚀现象及性能曲线的“断裂”特征,让学生去判断此时是否出现了汽蚀现象,从而说明数据的有效性。而且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单独进行离心泵汽蚀状态下的性能与噪声特性实验,进而获得汽蚀状态下离心泵其他参数的变化特征。这些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和获得正确结果的关键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强能力

“强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三个要求,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更是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必然要求。实际中,碰到的现实问题相对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如何根据实际现象提炼出科学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既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一定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基本理论的完全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基本概念或理论的深入剖析,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管路性能曲线这一概念,是指管路系统能头与通过管路中流量的关系曲线,以泵为例,即把单位重力流体自吸入容器表面输送至压出容器表面所需作的功。虽然教科书给出了表达式,但若将泵的吸入管路阻力作为泵的组成部分,同学很容易理解泵性能曲线的变化,但却不清楚管路系统性能曲线如何变化;而且,对于实验室的实际系统,多数同学并不能正确地确定管路性能曲线。这反映出对于这一基本概念并未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说明“工况点不变”这一核心内容,就可以清晰地从图中反映出管路性能曲线的变化,而且易于理解。又如变速调节中的相似工况点概念,变速前后的运行工况点不一定是相似工况点,这与实际管路性能曲线有关;若管路性能曲线通过原点,这二者是相似的,否则需要利用相似抛物线来确定相似工况点;而且,泵的管路性能曲线有可能通过原点,而风机的管路性能曲线有可能不过原点,这可通过举例加以说明,做到实际问题实际分析,避免生搬硬套。另外,对于有关教学内容,可适当、适时进行拓宽。如在讲授两泵并联运行时,对于实际中常见的抢风抢水现象,结合实例可从原理上进行分析;又如变频调节虽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但需从初投资和节能效益两个方面,说明其调节范围并不适于整个符合范围。而且,对于实践中尚待解决或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科研进展进行了相关说明。如切割定律反映的是切割前后对于工况点的关系,并非切割前后运行工况点的对应关系,如何确定其运行工况点的关系;又如,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运行中常见的叶片调节不同步现象所引起的性能曲线变化等。上述问题的讲解和分析,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完善考试方法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考核内容和方法应全面反映教和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等各个环节。为此,泵与风机课程改变过去单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探讨了多种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的考试方法,力求反映教学全过程。考试方法上,采取开卷方式,试卷中将必要的复杂公式附在试卷上,或给出相关提示,或可通过翻阅课本或笔记进行查找,避免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学习方式,将考核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上面。为此,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试卷内容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学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分值为15%~20%,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和参数变化的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和用途等,旨在考察实验基本原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掌握情况;二是简答题中增加综合型和分析型题目的比例,某些小题的考核内容不再仅限于某一节或某一章中,而是涉及多个章节中的知识点,旨在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分值为15%~20%;三是计算题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较强或综合型题目的比例,分值为20%,旨在考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实施效果来看,整体水平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取得了预期效果,表现在:基础理论掌握情况良好,实践能力明显改善,综合分析能力有所增强,并涌现出一些勤于思考、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同学,促进了学生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泵与风机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目的是将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贯穿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瑾,秦侠.环境工程专业“泵与风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M].中国电力教育,2010,(13):84-85.

[2]刘海华,段跟定.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M].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36,238.

[3]李春曦,叶学民,吕玉坤,等.改善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M].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