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2 15:02: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承受着性、婚姻伦理观念冲突带来的迷茫和痛苦,经济指标攀升与婚姻质量下降同时呈现在社会舞台之上。本文从幸福婚恋的原则、大学生的婚恋困境和婚恋教育的内容途径共三个方面,并结合当前热议的婚恋话题做分析探讨。
一、幸福婚恋的原则
(一)真爱原则
两性结合唯以真爱为最高原则,两性关系中,真爱就是至善,就是道德。真爱是婚姻的良心。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吸引[1]。任何除以真爱为目的的爱情、婚姻,都不具有道德性。
(二)平等原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夫一妻制度深入人心,夫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爱护,共同创建了平等、和谐的婚姻关系。但是不合理的观念也依然存在。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单位《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65%左右的女性希望男性的收入比自己多一倍以上;超三成受访女性主张“男性为结婚买单”或“男方出大头,女方出小头”。社会学家李银河分析认为,有些女性存在弱者心理,觉得男方购房理所应当,这是典型的封建观念,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女性独立、夫妻平等的精神不符。
(三)自由原则
首先是婚姻自由。“男女婚姻问题上,任何人出来包办强迫的办法,任何第三者的人及‘神’的干涉行为都不应有存在的余地”[2]。其次,婚姻关系维系中相互间的自由,不能乱加干涉,双方互有隐私,互相尊重。没有尊重,责任心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是要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3]。最后,国家法律保护男女离婚的自由。
二、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困境
(一)契约主义
婚姻要求门当户对古已有之,固然有出于婚姻幸福合拍的考虑,其实根本上是一种基于文化互利互换的观念。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人与人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如此,婚姻如同一张契约,待价而沽的过程便是签约前的谈条件。广东省某高校在指向婚嫁条件的调查中,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42%愿意“双方共同奋斗,贷款购房”,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负担轻一点”。在访谈中了解,“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在女生中具有一定的认可度。[4]
(二)性观念的开放
1、婚前
中国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谈性色变,婚前更是视为“生活作风问题”。当现在,婚前同居、试婚的现象日趋普遍,人民也对之持宽容的态度,也有人认为是道德失范和滑坡。2004年重庆某高校对881名大学生进行的性观念调查, 23.5%的男生、10.2%的女生和12.8%的全体大学生有过,有高达67.2%的学生对非婚同居持认同态度,仅有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应坚决反对”。[5]广东省茂名某高校2008年的统计,有14%的学生有过性经历。在观上,有21.4%的大学生认为“性是恋爱的内容之一”,有助于加深感情,36.5%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无须指责” ,18.3%的同学赞成“学校应当免费向学生提供避孕用具”。 [6]
2、婚外
一些近年来的新生词汇如“包养”、“二奶”、“小三”、“”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来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统计,对于婚外的态度,87%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9%的学生选择“说不清”,4%的学生选择“其它”。对于配偶发生婚外,选择“难以接受,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其余选择“说不清”,男女生并无显著差异。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内部隐藏的是利益的互利互换,拜金和泄欲在这里找到了交易的机会。男女两人之间一旦形成爱情关系,就不容许有第三者插足,也不容许其中的任何一方同时涉足第三者。这些现象违背了婚姻专一、责任、自律、尊重等原则,对婚姻双方、子女及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3、不断攀升的离婚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婚姻状况被作为个人隐私并加以保护,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婚姻办理手续去繁就简等因素,不满于婚姻生活的人不再禁锢于传统的观念,通过解除婚姻的途径,进而谋求更高水平婚姻生活质量的现象也越发多见。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791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另有1310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4800多对夫妻离婚,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7]。来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统计,在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39.1%的同学态度谨慎,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2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三、 大学生婚恋教育内容和途径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但在婚恋观念上仍有需要重塑的 一面。
【关键词】 同性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G 479 B 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7-0601-03
Cognition and Homosexuality Among 487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WANG Hao.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Xi'an(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d ucation on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ith interview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 aire survey were conducted in 50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 Results By the propaganda of media,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olerant to homo sexuality as well as understand it, and 4.9% would try it. About cognition of ho mosexuality,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whether homosexuality can transmit diseases or not, can destruct marriage system and so cial stability or not and it can become one kind of sexual orientations developi ng tendency or not in different gender (P<0.01). In attitude to homosexuali t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different gender only on the question of “if people opposite homosexuality around you, can you still support it”. Ne ither in cognition nor in attitude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stu 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Conclus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 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ar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but they still need to remodel in t heir normal marriage opinion.
【Key words】 Homosexuality;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同性恋是存在于人类少数人中的一种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性定向。《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 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对同性恋的定义是:在正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 续表现倾向,同性成员具有吸引力。这种倾向指思想与感情而言,伴有或不伴 有;与此同时,对异性成员可以毫无倾向,亦可仍有减弱的倾向或正常的性 行为。同性恋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已存在了几千年,史册里就 有“龙阳”、“断袖”和“娈童”之类的故事,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同性恋才越来 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专业的学者对同性恋问题的研 究日益深入;社会主流文化(包括“官方”的态度)对同性恋“亚文化”也越来越宽容;同性 恋人群的各类活动也从“地下”逐渐转到“地上”[1]。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同性恋现象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已处于恋爱、结婚的适龄期,对婚恋、性 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 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减少不当性 行为及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将西安高校分成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与独立院校(三本)3组 ,再从各组中随机选取样本组成此次调查的对象。共抽取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和行 知学院500名一~四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97.4%。其 中,男生244名,女生243名;年龄18~26岁。
1.2 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与个别访 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收集条目,再对调查条目进行合并 、筛选及删除。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年龄、性别、生源、专业等人 口学资料;第2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13个项目,分为对同性恋的认知7个项目和对同性恋的 态度6个项目。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
1.3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严格筛选,统一编码,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 所有被调查者都听说过同性恋并看到过关 于同性恋的相关报道,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57.9%;80.1%的被调查者 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61.6%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且不同性别的大学 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39.0%的 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破坏婚姻制度及社会稳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破坏家庭与社会安定;仅有10.1%的大学生认为同性 恋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比女生更认同于这种趋势。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2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见表2。
大学生中认同同性恋的占57.9%,认为法律应该接受同性恋的占68.0%;会接受同性恋者 表白的占9.7%;能接受亲友是同性恋的占41.1%;如果周围人都反感,仍然能够支持同性恋 的仅占3.1%,且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会尝试同性恋的占4.9%。不同 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话题都不感到陌生,所有被调查的同学都听说过同性恋 ,也看过相关报道。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介绍与宣 传。常春[2]2002年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排序依次为报刊85.7% 、电视48.5%、同学朋友41.1%、广播41.1%,与笔者研究相似。此次调查还显示,80.1%的大 学生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与李汉风[3]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李汉风的 研究表明,中国同性恋人群中60%的人感到极度痛苦,30%~40%的人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 美国卫生部一项报告表明,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有30%是同性恋青少年,且同性恋青少年潜 在的可能自杀率也比其他同龄人高2~3倍。因为受歧视,同性恋者9%~13%的人有过自杀 行为,30%~35%的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63%的同性恋者感到“相当压抑”,67%的同 性恋者感到“非常孤独”,超过50%的同性恋者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 活和工作[4]。本研究中,仅有58%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个结论与 国际上对同性恋的认识是一致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正式将同性恋排除于疾病范畴,并将它作为一种少数人的自然状态――与异性恋相平行的状 态[5]。我国2003年4月20日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对同 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 态。在对同性恋的认知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仅在同性恋是否会传播疾病、是 否会破坏婚姻制度与社会稳定以及是否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调查还表明,57.9%的同学认同同性恋。200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调查显示,认可同性 恋和同性的受访者仅为10%[6]。2004年,索阿娣等[1]对北京广院 学生调查表明,50.9%的被访者认可同性之间的恋情。刘电芝等[7]2004年的研 究表明,18%的大学生对“同性恋倾向”在观念上持接受态度,4 2%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表示 宽容和理解。张龙杰[8]2005年的调查表明,41.4%的学生表示赞成或认可同性恋 ,对同性恋持比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此次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又有提升,且认为 法律应认可同性恋的大学生占到68%。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 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将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能够接受同性恋表白的大学生占到 9.7%,但会尝试同性恋的仅占4.9%。
研究还表明,只有41.1%的同学能够接受亲友是同性恋,曹宁校等[9]2003年的调 查显示,63.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朋友是否是同性恋并不太在意。
此外,若周围人都反感同性恋,还会支持同性恋的只占3.1%,这一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 差异。可能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态度有着直接关联。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 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认同虽然可以理解为社会前进、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也反映出大学生婚恋观念必须重塑的一面。
4 参考文献
[1] 索阿娣,钟盎,周芝艳,等.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以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为例. 青年研究,2004(4):30-38.
[2] 常春.同伴教育:崭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当代青年研究,2002(1):26.
[3] 李汉风.同性恋者,何时回归阳光下的生活.神州,2005(10):42-45.
[4] 《医学心理指导》编辑部.关注大学同性恋.医学心理指导,2006(8):4-12.
[5] 张书义.同性恋研究述要.天中学刊,2003,18(1):116-119.
[6] 湖南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结果惊人10%认可同性恋.重庆晨报,2002-10-31.
[7]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3):68-74.
[8] 张龙杰.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婚前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11):899-900.
关键词:青年员工;思想状况;调查
一、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青年员工价值观存在偏差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45.6%的青年员工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工作的动力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有23.4%的青年员工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认为钱可以少赚一点,但是工作任务要少一点,环境要好一点,缺乏吃苦精神;仅有31%的青年员工把工作岗位当作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主要原因分析:
1、30岁左右的青年员工正面临着结婚、购房、养子等问题,工作时间不长,没有太多的积蓄,他们多数又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无法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所以济问题成为了困扰他们的最现实问题。
2、部分青年员工家庭条件优越,特别是集团公司子弟,父母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除支援子女购房、购车、结婚外,甚至还有一定积蓄,可以说,这些员工衣食无忧,压力相对较小,对于他们而言,工作仅仅是一种生活选择,有的甚至把工作当做消磨时间、结交朋友的工具,只是被动地参与工作,没有工作的目标和动力。
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观普遍出现多元化、功利化趋势。对于个人的评价很多时候是以金钱为标准,无论什么职业,衡量成功与否的因素首先是“能赚多少钱”,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冲击。
(二)部分青年员工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本次调查发现,34.63%的被调查者对单位的管理模式不满意。50%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单位内部管理,远远高于购房、婚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压力。
主要原因分析:
1、现在的90后员工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吃不了苦、受不了气,不愿受人管教,逆反心理严重。
2、我矿员工的籍贯比较多样化,除晋城当地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地人,就晋城当地人而言,不同县区的方言也不同。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员工习惯用方言交流,尤其是基层区队的部分干部,在班前会、安全会上传达上级精神、安排布置工作也讲方言,导致部分外地员工听不明白,出现沟通不畅、安排布置工作产生误会的问题。
3、煤炭行业的特性注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对于很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员工来讲,家庭、校园的舒适环境与煤矿特殊的工作环境形成强烈反差,造成部分青年员工对环境不适应,内心感到压抑。
4、我矿统一的分配政策会导致专业岗位不一致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工作多年都无法评职称,由于岗位要求,还必须考取相应的学历和技能等级证,让部分人产生挫败感。
5、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基层区队、班组的管理相对还比较粗放,一些管理人员在安排工作上态度比较生硬,让一些青年员工感觉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感觉不到温暖,造成逆反心理。
6、276天工作日生产组织,打破了原来的工作、休息模式,给部分员工回家休息、办事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利,一时还难以适应,有抱怨情绪。
(三)部分青年员工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调查发现,只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而去年这一数据为70.2%,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30.3%的被调查者表示“压力很大,走一步看一步”;12.7%的被调查者对企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
主要原因分析:
1、受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低迷状态,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尽管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炭市场就呈现出下行趋势,但是这几年我矿的各项任务指标完成的都较好,收入有下滑,但是影响不大,今年以来,工资收入大幅减少,大家明显感觉到经济压力,尤其是机关、地面、后勤人员。
3、部分员工对政策的了解不够透彻,仅仅知道国家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具体了解不够清楚,对于利好政策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对发展前景比较悲观。同时,企业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普通员工层面感觉不明显,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性,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加剧了悲观情绪。
(四)停薪留职意愿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20.28%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收入进一步下滑,满足不了房贷、车贷、日常开支的话,会选择停薪留职。
主要原因分析:
1、部分员工有一技之长,在企业感觉得不到认可,认为离开企业,能够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2、有些员工认为企业当前实行的部门合编、精简干部等改革措施,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太看好,认为提升的空间不大,想另谋职业。尤其是配偶不在矿上的员工,聚少离多,家庭关系维系比较紧张,在看不到发展前景的情况下,会首先选择维系好家庭关系。
3、有的青年员工受周围朋友、同事停薪留职的影响,从众心理作祟,不能踏实工作,有停薪留职的冲动。
4、部分员工亲属、同学、朋友都是集团公司的员工,对集团外其他企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觉得其他单位待遇要好。
二、建议意见
(一)企业要加强舆情监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
企业要加强舆情信息监测,畅通情绪交流渠道,及时发现员工思想出现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通过邀请心理咨询师解答、召开座谈会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同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行动,将价值观教育与舆论引导相结合,通过报纸、广播、网站、微信等多种渠道提供全天候、多维度、宽领域、开放性的舆论工作,让青年员工接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浸润和感染。
(二)支部要转变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调整
支部要改变简单生硬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尊重青年员工的差异,在管理上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建立起青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要及时分析、动态掌握,将每天的班前会开成“座谈会”、“团队学习会”,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达到交流经验和体会、相互支持和启发、共同完善和提高的目的,进而引导青年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三)团委要发挥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
针对当前形势对员工思想的影响,通过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当前危机形势,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积极投身于安全生产之中。开展“假如我是一名管理者”主题活动,让青年员工换位思考,认可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继续选树青年典型,将不同工作岗位的青年代表在度危求进、增收节支等方面的先进事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用身边的榜样感染人、激励人,促进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将青年普遍关注的事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发送,扩大影响力和受众面。
参考文献:
[1]李明国.企业青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大庆石化公司样本[J].中国共青团,2016,(10):54-56.
摘要:依据“女性学”理论,探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迪路径。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女性学;女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2016年底,在中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就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据《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女大学生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未来的她们无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复杂变化,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面对审美看法、学业态度、就业选择、自身安全意识、婚恋价值观等关乎今后人生方向的重要考量,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惑和彷徨。本文拟从女性学域提出对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探解路径,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提出
2015年,复旦大学国家网络传播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2]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婚恋观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数据显示,40.2%的人会关注女大学生是否应该接受被包养这样的道德伦理问题;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则显示,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捷径……[3]当今中国,恰逢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在急剧社会变革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没有相应带来性别平等情况的改善,相反情况可能不进反退。在很多人都说“在中国男女已经足够平等了”的时候,数据显示却给出人们另一个答案:世界经济论坛的《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排名第99位,再创新低[4]。这说明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对女性来说并不理想:从出生时的“弄瓦”①、非自然选择性别;入学时失学女童增多、未成年人频发;就业时面临的职业性别隔离和性别歧视、职场性骚扰、升迁发展的玻璃天花板;面临婚姻时的剩女难嫁、老公出轨、家庭暴力、离婚贬值……面对如此不乐观的现实状况,女大学生更多的是困惑和手足无措。整容之风盛行、妇女回家的呼声渐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遇到了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转型发展,各种思潮汇聚、各种诱惑出现、各种欲望涌动,不断制造出新的女性社会问题。鉴于此,针对目前女大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问题,需要依据女性学理论来探解这些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女性学①(Women’s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高校,如今已经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学科。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男女学生通修的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早已经在普通大学开设。而中国的女性学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妇女女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为重要发展目标。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学专业确定为高校新增专业,并开始招收首届普高本科生②,学位授予门类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属法学门类,女性学专业正式进入国家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将性别教育贯彻到高校,通过以性别为视角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贴近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实际,为其释疑解惑,对女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面对择业、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很大帮助。为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自身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培养大学生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价值观念和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点,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二、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在女性学域探解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要考虑三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建构,需要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二是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观教育,需要以马克思关于妇女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三要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为基础。因此,本文在研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社会性别理论、女性解放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一)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是197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Rubin)提出的。“社会性别”在英语中为“gender”,它与“sex”是相对的。Sex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两性存在着性染色体、荷尔蒙、脑结构等纯生理方面的差异,是生理性别,自然存在物;而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在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是社会文化在二者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二者行为角色、气质特征以及社会地位和分工等的社会期待,是文化构成物。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5]。通俗点说,社会性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子气和女人味的社会既定角色模式。比如:男孩和女孩从出生取名的不同;从小喜欢颜色及爱好的不同;成长中性格坚强与柔弱的不同;成年后社会责任的期待不同……所以,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教母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一语中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也就是说,社会性别的男女,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的社会文化制度造就的男女,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为赋予的性别。而这种人为赋予的社会性别差异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制度造成的男女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平等。社会性别理论对这种不平等提出挑战,为两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女性主义就是女性寻求自身权利的过程。哲学家尚塔尔•墨菲则用一句话来概括:“对我来说,女性主义就是妇女为平等所进行的斗争。”国内一些女性学研究学者认为,从价值观培养角度出发,男女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应该涵盖在高校教育之中。通过规范高校性别教育的内容,构建社会性别教育的文化,来化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性别困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普及社会性别理论,消除女大学生对女性主义的误解,纠正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建构,使她们从“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自卑性别心理中走出,不再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定位为“性别弱势群体”,从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协调意识三个维度去建构包括性别观念、性别角色定位在内的健康的社会性别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女性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女性问题的著作,一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理论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经典作家文章中有关女性问题论述的重要概括和经典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性解放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着手,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通过独特的实践道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阐明了女性之所以受剥削和受压迫的根源,指出了女性实现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为全世界女性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性别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女性解放理论深刻强调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女性解放的前提、基础、条件、内容以及女性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和历史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6]这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争取平等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对傅立叶“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7]这一观点很是赞同。女性解放既是女性自身的事业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只有女性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才能实现。而所谓的女性解放,是指女性不再受父权的压迫,首先在经济上独立,进而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和男性实现平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这将是人类史上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解放事业。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接受客体对接受主体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接受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9]这个接受包括知识层面的接受、信念层面的接受以及行为层面的践行三个维度。那么,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上一些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女大学生客观地审视生活中出现的性别问题,使她们正确看待不同性别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能动接受,从对自身行为模糊困惑到对人生规划有一个清晰定位,最终达到行为层面的践行———也就是形成科学的性别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探解路径
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女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性别教育,可以使在校女大学生增加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了解,促进对踏入社会后面临问题的反思,使她们今后在面临一些贴近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实际,诸如性别角色、交往安全、就业发展、身心健康、恋爱婚姻、分手失恋、离婚权益、家庭暴力等诸多挑战时能够自信从容、处变不惊,豁达面对,冷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
(一)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价值把握。在现代社会,女性被物化被商品化:女大学生找工作要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富豪相亲要美女没有性经历;小三儿要年轻貌美才能上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获得有利的身体资本,为了在婚姻生活中战胜入侵者,为了逾越现有的身份嫁入豪门改变命运,女性不惜整容、隆胸。如果说三寸金莲是对女性的压迫和践踏,那么隆胸、整容与之又有什么区别?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明白社会上这种扭曲的审美现象是把女性当作商品,是对女性尊严的一种消费,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对女性新的剥削压迫手段和形式。引导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培养气质,培育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地善良、乐观自信、关爱他人才是真正的美。
(二)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的态度和追求,是其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人生态度表现。对女性来说,首先要有自己的职业,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人,人格才能够独立,获得尊严。现代女性大多接受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在智力、能力上并不比男性逊色。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女性经常受到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在职业升迁上也仍然存在着无形的“玻璃天花板”压抑。甚至有一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甚嚣尘上,更有政协委员提议“妇女回家”。女性“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10]25在这些落后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下,在这些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价值偏差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了功利性、从众性等特点。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白女性要从他者走向自我,不仅要像恩格斯所说的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要有主体意识,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独立自信的人格,才能打造一个完整的女性自我。
(三)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的态度、看法和行为倾向,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体现。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交替,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趋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恋爱对于大学阶段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冲突,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老公吗?如何对待婚前,未婚先孕了怎么办?失恋了是不是人生的天空就塌了?这些跟父母和老师难以启齿的问题令大多数女同学困惑和苦恼。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承担起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学会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和避免在恋爱中受伤害;理智对待感情,调整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近年来,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大叔控”“试婚”“闪婚”这些与婚恋相关的词是屡见不鲜。“钓金龟婿”“傍大款”“包二奶”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这些现象、观点和争议对当代女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让女大学生明白只有自身独立才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不能依附于他人。正如波伏娃所说:“这条路很危险,因为他一旦踏上这条路,就会被引向被动、迷惘和毁灭,成为他人意志的造物,其超越将会受挫,其各种价值将会被剥夺。”[10]9新的《婚姻法》颁布后更是证明,只有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才会给自己安全感。比找一个能给自己幸福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会给予自己幸福。而经济的独立、生活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则是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所以,对于女大学生,在学好本领、成就事业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恋爱观、金钱观和幸福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女性自身独立的人格,才能成长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年。
(四)引导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总则”中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现代社会的女大学生而言,自卑、依赖他人,仍然是需要克服改进的弱点。引导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才能树立科学的性别观,不因为性别而自卑脆弱、怨天尤人,面对性别歧视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不盲从不屈从,善于发现自身性别优势,勇敢树立性别自信;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在就业市场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做到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不需要依靠别人和取悦别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性别的优劣势,正视性别差异,珍视性别尊严,摒弃社会上的物质拜金的观念,抵制消费和物化女性的行为。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引导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她们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社会性别理论培训,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11]重视高校的女性学课程建设,通过女性学课程教育来加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命题。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希望依据女性学理论,从女性学域来探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摆脱自卑、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持经济独立、实现自身价值;指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异性关系,处理男女两性的矛盾和冲突,对将来走上社会后如何承担好各自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引导女大学生在面对新的女性问题时,秉持科学的立场和应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们能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以自由、独立的女性精神,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既能够肩负起自身社会责任,又能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从而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和谐有序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复旦《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EB/OL].
[3]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近六成要嫁富二代[EB/OL].
[4]何农.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N].光明日报,2016-10-25(01).
[5]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5:1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7]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9-250.
[8]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9]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4.
[论文摘要]为增强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扩大教学改革的空间,有必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从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评机制的重构等三方面推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
自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05方案”以来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全国通用,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有助益。然而,正是其通用性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教学层次及对象特点,同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使其切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 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
自2006年起 ,我们开始使用教育部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有教材的逻辑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1.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重点讲“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而“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略讲。
2.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以及学科的前沿动态来讲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报告精神引进课堂,引进学生的头脑。
3.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讲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在新时期如何认识爱国主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 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4.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
5.增加教学实践内容。从性质上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这又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形成。为此 ,除理论讲授外,我们从 2007级开始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在 48学时中,用 16学时进行教学实践,即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拓宽视野。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材内容优化的总方向,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教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既要利于学生“内化”思想道德原理、法律知识,又要利于沟通实践环节。为此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1.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导。所谓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与法律知识、法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它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又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从我校教学资源网站中挑选出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
2.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因素来组织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为此,在上课前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从设问出发展开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3.自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结合相关的音像资料,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体现先进性。多媒体课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对理论的理解更深人,使课堂教学摆脱了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
4.在实践教学的操作方面,制订出“全程化、序列化”的实践方案。即围绕教学总体目标,把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确定系列主题展开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用”结合,“知”“行”相融,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考评机制的重构
如前所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本课程考评制度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查。为此,我们改变了 “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 ×70%”的传统考评方式 ,于 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 “平时成绩 x40%+期末考试 x40%+实践成绩 ×20%”。主要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占结业成绩的40%,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El常考察。占结业成绩的 10%,即满分值 10分。日常考察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校内校外 El常行为的考察。考察依据以班主任和学工处提供的数据为准。对违法或违纪现象的扣分办法与学校《学生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相衔接。若行为既无违纪,也无违法,则记满分。(2)课堂表现。占结业成绩的 15%,即满分值 15分,课堂纪律和课堂提问各占7.5分。课堂纪律由任课教师考查,对迟到、早退、上课时看无关书籍者相应进行扣分,扣完为止。如无上述现象,则记满分 7.5分;课堂提问分即时回答和分组讨论后回答两种方式。任课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或案例,要求学生 口头作答。每位学生以5分为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发言的积极性及正确性给予适当加分,以7.5分为限。(3)课程作业。作业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占结业成绩的 15%。作业次数按教学计划安排,由任课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经过一个星期的思考、阅读资料形成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批改、评分,并向学生公布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期末考查。这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终结性和综合性测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卷面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占结业成绩的40%。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相结合,融合教材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采取学校通行的办法进行改卷、统分。
3.实践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方式进行,老师设计出调查主题和相应的调查问卷,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选定主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每位成员必须调查 5个以上的对象。共 16课时,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调查时间,实践地点不限。每组最终提交一份 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及原始调查数据和资料。实践分数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四、改革成效与经验体会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也较高。总结起来,我们有如下经验体会:(1)施教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对各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施教者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成效。(2)施教者要有“不唯书”、敢于探索的勇气,才能激活教学改革思路。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和很强的实践指导j亩:义。但是,学术权威不等于实践权威 ,将学术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身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要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又不能囿于现行教材。(3)只有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取得好的成效。众所周知,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既定理论体系下,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如何结合”成为比较难把握的问题。这就需要施教者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把握所处的地区、学校及专业学生的特点,据此制订有关的教学改革策略和方案。(4)施教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应当以平等、真诚、宽容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为提高课程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 行为特征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17-03
随着高新传媒技术的发展,4G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也使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迅速且多元化社会思潮碰撞交锋。部分高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心理素质脆弱,注重自我价值实。本文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探寻提升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促进青年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本课题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真实有效的第一手实证材料,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为构建合理有效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供支撑。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构成情况
课题组运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测试。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委托各班班主任及相关人员完成。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97.2%。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一)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有关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问题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后可知,近八成左右的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水平较高,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对待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存在错误思想及模糊观念(如表2所示)。
在对社会不良习气的认知上,大部分学生都对社会不良习气感到担忧并能自觉抵制。如对于社会“攀比”之风,有77.3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去与人攀比,且对此种现象表示担忧,想去阻止(如表3所示)。
在对学生的目前生活心态调查中,学生认为目前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是正确的、有朝气的,充满学习激情及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也有部分学生对自身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后的职业前途感到迷惘,导致对目前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及钻研精神(如表4所示)。
学生对个人的课余生活安排及兴趣爱好方面,9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在业余时间善于学习和发扬个人的各种兴趣爱好,个人的业余时间是过得非常充实满足的(如表5所示)。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婚恋观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恋爱及婚姻观念。而今高职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甚至是走进婚姻殿堂在也大有人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观,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情感需求,即对亲情和爱情的需要。在对学生恋爱的目的是为未来的婚姻做准备,还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谈恋爱的问题上,有33人,31.13%的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婚姻”;13%的学生认为“大家谈我也谈,与今后的婚姻问题关系不大”;有11.31%的学生认为恋爱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如表6所示)。
(二)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高职学生在表明对是否可以随意翻看别人物件、上课迟到现象等的看法时,有69%的学生认为随意翻看别人物件是不道德的行为(见表7)。
在参加社区服务或参与公益劳动方面,65%的学生认为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是有帮助的,愿意积极参加,而表示不会主动参加的比例仅为4%(见表8)。
(三)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评价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社会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是符合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要求的,道德认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认为是: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较高的道德认知、较强的道德情感和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但也存在部分不足,体现在其道德价值取向的层次性与多维性比较明显,呈现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其思想道德修养需进一步加强。
(四)学生对自身道德素质的看法及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
许多高职学生认为,目前,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是存在差距,甚至是极大的差距。如只有49.99%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基本能够做到不说脏话粗话。97%的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是高手,而在道德修养方面却是矮子。而造成高职学生的道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87.76%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大学教育更多了功利性,只重技能传授忽视道德培养,导道德教育方面无所作为,也包括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环境导致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见表9)。
由此可见,社会意识形态、普通大众价值观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比较严重,如利益至上、见利忘义、只顾眼前利益等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职学校只重技能培养,而忽视道德教育、弱化人文教育,致使学生的道德水准与本身技能水平极不相称。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到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迫切需求及对学校思相道德教育活动的欢迎。
三、分析与思考
(一)呈现多样化思想意识
当代高职学生身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祖国的强盛及经济繁荣带给他们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但网络信息时代也带来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和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中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等现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娱乐主义及功利主义等错误观念造成人生偏离发展的轨道。
(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当代高职学生在校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接受、选择、认同普遍是积极正确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依然能够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但部分当代高职学生把自我利益的获得作为自己选择做或者不做的主要标准;有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人际关系看得很淡,对待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视若无睹,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却极度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有的高职学生把进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自己通往入党之路的跳板和找工作的筹码,缺乏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强
追求个性是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具有的特征,他们思想开放、活泼开朗、动手能力强、领悟能力强。他们认为努力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增强独立性;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他人、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同时,当代高职学生身上也体现出个性张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等特点。
(四)心理脆弱,行为偏激
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都给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当代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一切关系的核心,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庇护、溺爱,导致他们随心所欲、容易冲动的性格。部分性格脆弱的当代学生来到大学后,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发生改变,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迎面而来,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经不起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平衡,寻求不到合适的途径倾诉或寻求不到帮助,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一蹶不振,走向极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对策与建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对新的形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的态度应是积极面对。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互动性较强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创新多种方式、方法,探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
(一)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上的创新,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打造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网上自律教育新措施、丰富网上校园文化新模式等。如设计和制作课程网站、手机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移动终端,随时获取所需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多重功能,组织学生收看优质视频公开课、看电影、大讨论、网上作业、聊天谈心等等。教育形式趋向多样化和灵活化。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不仅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多样的信息形态刺激多种感官,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虚拟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活泼的全息影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效果得到提升。
(二)创新网络思想教育形式,加强学生思相教育工作
利用移动互联网,如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工具,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教育工作能够高效、及时,各部门建立部门微博、微信;个人设立博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实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聊天谈心,从而高效地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活动当中。高职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较多,个性较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校园网、微网站、微博,组织热点问题网上讨论、党的知识网络学习讨论、校园网上模拟面试等活动,以及构建移动图书馆、网上音乐厅,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享受到正面文化的乐趣,使思想教育的实践环节更加立体化、丰富化。
(四)创建学生可持续发展暨思想德育建设信息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构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内容的信息网络平台,设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生活心理、就业指导、人才招聘信息库、互动论坛等模块,建立丰富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信息资源,让思想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
总之,通过创新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思想教育信息平台等方式,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迎平,何会.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11(4)(下)
[2]宋钊,方传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1(7)
[3]耿琪.浅析“90 后”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成因[J].吉林工商学院报,2012(1)
[4]付占国,袁淑娟,尹树仁,马宝玲,王向东.“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辩证评判与教育策略[J].大家,2011(4)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科学技术局资助研究项目(20143120)
概念的尴尬
其实就是在年龄概念上,25岁一直以来都是个没有名分的阶段,前有二八年华,双十年华,后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单单横在中间的25岁少了个约定俗成的说法。25岁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被提出和界定,也是近年的事情。虽然是否有必要把25岁这个以往被人忽视的年龄“定义为年龄点”的争论还存在,但据北京一家知名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里,25岁是提及率最高的“标志性年龄”,而且很多关于人生的新的困惑和矛盾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感觉的尴尬
25岁是跨过第二个本命年后的第一年,是走向下一个本命年的起点,开启了下一个轮回。这个时候,人会无比真实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不小了。算是一个中点吧,跨过这个中点,直奔而去或者说是向之倾斜的是三十而立,责任感和紧迫感突然被提升。但实际上这又的确不是一个心理很成熟的年龄,在接触最多的长辈、同事。朋友圈里你可能还是个“孩子”。于是你很容易活在一种混乱的感觉里,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也确确实实是长大了,可你还不情愿背负“年纪大了”这种说法只是不敢像以前一样倚小卖小。
现实的尴尬
25岁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大学毕业一两年,工作刚刚稳定,但还谈不上事业有成,依然充满对自由、浪漫和激情的渴望,却又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生的一些大事,譬如说婚姻,这个时候该用一场怎样的恋爱来成全自己的感情,成为很多人心里左右为难的问题。是继续爱情的马拉松,还是携手步入红地毯?都说女人的身体会从25岁起开始衰老,那么25岁还得不到婚姻承诺的女人也许就急了,可是男人说我没事业没房子。另外,注重爱的感觉或谈一场纯粹的精神恋爱,其实很美,但25岁的人究竟还有多少敢为没有结果的感情耗上几年?在纯粹的恋爱里面,成熟的身体如何“照顾”?
PART2:25岁女性乏主角故事
一个25岁单身女孩的寂寞
姓名:蔡蔡 年龄:25 职业:职员
17岁那年,学校体检时发现我的左脚腿筋骨是错位的。我回忆起来肯定是五年级时的那次“车祸”惹的祸。医生说因为发现得太晚,治愈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会左右脚长短不一外,还会影响我的身高。
接下来我就是不断矫正自己的走路姿势。“尽量让双肩保持平衡走路不要跛。”每跨出一步,我都这样暗暗告诫自己。尽管我一再地努力,但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我比别的女孩总是矮一截。
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最深的痛,我变得不爱说话,沉静下来,一心只想读好书。高考后我读了一个工科学校的工科专业。后来室友们告诉我,进大学的第一天,她们看到的我是个收拾好行李就窝在角落里不声不响的小姑娘,让人觉得不好亲近且有点古怪。别人的大学生活如此多彩,而我的生活仅有黑与白。
大学四年我基本上是校园的边缘人,学习很好,却与纯纯的校园之恋无缘。
转眼大四要找工作了,我虽然已经能跟同学有说有笑,但是面对陌生人还是会脸红。一次次的碰壁,终于让我认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天早早爬起来,抱着一沓简历、一瓶水、一份地图,对着自己摘抄的公司地址,一家一家登门拜访。尽管如此的“勇敢”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工作,几个月下来,我却犹如脱胎换骨,开朗了,活泼了,结交的朋友也多了。
只是我依然感到孤单,或许改变的只是外表,而那最深的痛仍旧时不时在内心发作,隐隐作痛。
转眼我已经工作3年,周围的朋友要么即将步入结婚礼堂,要么已经有了固定的男友,要么至少曾经有过男友,而我却始终是碗清汤寡水。有时我禁不住要问,为什么我依然一个人踽踽独行,依然没有人追求我,依然找不到爱我的人?
为此,我也做过努力与尝试。我去听音乐、去旅游、去健身、去充电,增加自己的交际面。我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挂在一个著名的婚介网站上,也收到过几封电子邮件。刚开始,大家借助电子邮件,MSN,电话聊得不错,但见了面都无一例外地“见光死”。我得到的结论都是:“你很亲切,也很健谈,但是我没有感觉。”偶尔会有第二次约会的,对方也是随后发来了短消息说:“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吧,我对你没有那种感觉。”
这事发生一次尚可,连续几次就够人郁闷了。就此我也问过我的好友他们说我是个非常感性的女孩,善良,体贴、幽默,有点伤春悲秋的情愫,但懂得用理性去克服…如果我真有那么多的优点,为什么我一直寂静无声地开放?
朋友也曾感慨或许因为我还是不够自信,我也曾怀疑过是否自己要求太高,那些自己认为并不优秀的人,如今都成了男人眼中的香饽饽。
我快25岁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一路走来,从开朗到消沉到重新振作。有人说25岁是女人的一个坎。我有点紧张。我不知道自己的另一半何时才会现身?学会爱其实什么时间都不晚,但是我还要再等多久呢?
未来的幸福跟现在一样迷茫
姓名:朱君 年龄:25 职业:文员
因为我高三复读了一年,所以等大学毕业我毕业的时候,我以前的同学都已经工作一年以上了。毕业后才知道工作有多难找学的又不是什么热门专业,所以费了半年时间才找到工作,干着最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取代的文员工作。
初入职场,拿着不高的薪水,同时由于是在消费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又热衷于消费,两方面一综合,情形真是尴尬。一个月薪水也就2000多元,虽然吃住在家里,但女孩子家的,衣服、护肤品还有各种各样的精神消费,每个月都是“月光族”,有时父母还会接济我一点,这时候真是难受死了。看着别的同事干的是技术活,薪水拿得比我多,我真是嫉妒,可是嫉妒有用吗?
我开始报名上各种各样的班,什么电脑班,平面设计班……林林总总,就是想让自己多点技术傍身,就算被这家单位炒了,还有别的行业可以进。虽然自认为学得还不错,可是试着接触实际的工作才知道,里头的门道也深着呢,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本命年生日那天,我终于决定换掉现在这个工作了,把想法和父母商量后,他们说换工作可以,但目标应该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之类的“铁饭碗”。跟男友商量,他非常体贴地说:“这个工作你先干着吧,过两年我们结婚,你就辞职在家好了。”男友的提议马上被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当别人的附属品。
就这样,左右为难之下,我又快过25岁的生日了。我一边备战公务员考试,另一边则忙着找合适的工作,我那么急迫,就好像背后有人拿着鞭子在追赶我。要知道,我马上25岁了,脸上已经有了第一道皱纹,生命已经过了四分之一,再也没有挥霍、浪费的机会了。事业没有基础,银行里也没有可以让我心里踏实的存款,我只能不断地寻找机会,希望机会能垂青我。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美编的工作基本工资很低,版面费倒是有,但也是多劳多得。只是美编这工作太累了,闲的时候无所事事,忙得时候则要通宵达旦加班,尤其是还要跑印刷厂,盯校样什么的一两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眼袋就算
用EA的眼霜也“治”不好了。男友说,你真是自找苦吃啊。
累点倒不怕,就是有时候设计理念不一样,主编非常挑剔,我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心里很难过。在杂志社做了大半年,我又迷茫地回到了社会上。
还好,原来的公司又把我叫回去了,还给加了200块钱的工资,经过了一番变故,我重新回到了原点。对于未来,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真的像男友所说,以后只能当个家庭主妇了。
我该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吗?
姓名:小真 年龄:25 职业:物流公司业务员
结婚半年以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在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公之前,我考虑了半天。我很喜欢小孩,我的女同事也说,小孩要早点生好。从医学角度说,25岁左右女性生育的孩子很健康,产后恢复体形也相对容易。但我该生下这个孩子吗?现在的公司很器重我,我的客户也很多,如果休假生孩子,我最起码有半年时间和社会脱节,到时候什么客户什么业务,统统都会被别人抢走。
考虑了两天,我想到我必须和老公谈一谈,如果我自作主张,他肯定会恨我。当我把怀孕的消息告诉老公之后,他非常高兴,开始琢磨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看着他像个大孩子那样兴奋,我也高兴了起来。
没想到第二天,我婆婆和我小姑子来了,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先说我婆婆。自从嫁给老公后,她一直对我不满意,觉得我没学历,长得也不怎么样,结婚后还经常挑我的毛病,要不是看在老公面子上,我早跟她理论了。我的小姑子才1B岁,经常有事没事跑到我家,用我的护肤品,化妆品,还经常要我给她买衣服,请她吃饭什么的。这些花钱的东西都是你情我愿的,我没有义务非得给她买啊,结果她跑到我婆婆面前嚼舌根,婆婆还把老公叫去训了一顿。
经过这些人的狂轰滥炸,我终于决定还是生下这个孩子。
为了赚孩子的奶粉钱,我拼命工作,大单小单我都接,再加上怀孕的反应,可真是不好受。所以夫妻生活上我是非常不乐意他很不满。
怀孕五个月了,我的反应越来越强烈,经常半夜把老公吵醒。没过几天,他就情绪低落,说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工作,要搬到外屋去住。有时候我晚上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挂着QQ在聊天。
有一天我趁他不在,偷偷看了他的QQ记录,这一看之下气就没打一处来,他竟然在网上跟别的女人打情骂俏,还搞上了视频。那天晚上,我气得手脚哆嗦,浑身冰凉,一夜失眠。第二天一早,我就摔了电脑。我知道我怀孕了,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可是男人的需要真的比老婆孩子还要重要吗?
他认错倒快,赶紧向我忏悔。我一想,自己25岁了,又有了他的孩子,应该给他一个机会。但没想到,过了不久那个和他视频的女人竟跑了来,他俩真枪实弹地上阵了,那女人还用他的手机给我发了个示威短信――看起来,他们发展出真感情了。
开始,我欲哭无泪,觉得生不如死,后来在娘家好好哭了两天,我觉醒了。诚然,我已经25岁了,可我还有工作,还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我为什么要吊在这样一个男人身上受气7于是我向老公正式提出了离婚,他哭着跪在我面前,说不看在他的情分上,也要看在孩子的情分上。但是我还是拒绝了他,一个走失过的男人,我不会再领他回家。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要不要这个孩子?如果现在引产的话,还是行得通的。我还能抓住青春的尾巴,如果带着孩子再重新出发,会不会太难?我陷入了两难选择中……
PART3:25岁女性之生理变化
A生理变化之――皮肤
对女性来说,25岁之前,皮肤正处于顶峰状态,很有弹性,抵抗力好,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过敏现象。这个阶段的肌肤虽然不需要做额外的保养,但清洁非常重要,应占日常护肤工序的60%。而25岁以后,皮肤状态开始走下坡路。如果不认真做好清洁和保养,那么皮肤衰老的速度会加快,免疫力也会下降,一旦皮肤的免疫力下降,过敏问题便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所以说25岁是皮肤生长的分水岭,女性到了这个年龄皮肤开始停止生长,逐渐走向老化。繁重的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导致皮肤快速衰老,稍不留心,就会在镜子中发现眼角处悄悄冒出的细纹。
90%的外来因素导致衰老
医学权威部门提醒大家:“其实人体的老化过程只有10%来自内在因素如遗传、基因,这是无法避免的。医学报告指出,单就这一因素,我们应在七十岁时才出现皱纹和色斑、老化问题,因此90%的外来因素才是人走向衰老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包括紫外线,吸烟、精神压力和各种污染,还有减肥、运动等等相对较少的影响。”
测测你的皮肤年龄
“年龄”是女人最大的秘密之一,而皮肤年龄更是重要,由此可以及时知道皮肤当前的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皮肤衰老。
测定皮肤状态的方法很简单,请仔细检查你的脸部皮肤有无以下问题:
1、皮肤无光泽,用手触摸时较粗糙。
2、脸部毛孔越来越粗,尤以鼻部为甚。
3、眼尾及嘴角出现细小皱纹,笑时更加明显。
4、眼下浮肿形成眼袋。
5、脸上出现黑斑或原来的雀斑加深增多。
6、肌肉松弛、颊骨增高、嘴角似乎有些下垂。
7、出现双下巴。
8、颈部出现皱纹。
9、脸色暗淡、发黄,休息后不易恢复。
10、黑眼圈出现,熬夜后尤其明显。
11、皮肤脆弱,遇冷热刺激出现发红、疼痛甚至脱屑。
12、每次洗完脸,皮肤有紧绷感,一定要涂上乳液才舒服。
13、洗完脸拍上化妆水,水分立即被吸干或抹了乳液仍不够滋润。
14、平时无保养习惯,也不做特殊护理。
15、经常蒸脸。
16、不易上妆,涂粉底后,粉与皮肤不易融合,易脱妆。
统计一下以上的16个问题中,和你情况相符的总共有多少?然后就可推知你的皮肤年龄。
0-2项:皮肤年龄在24岁以下
你的皮肤处于健康状态,新陈代谢及修复能力均非常理想。
美容建议:开始注意保养,做好早晚的清洁、保温、滋润工作,开始使用眼霜,平时注意防晒。
3-8项:皮肤年龄在25-30岁之间
皮肤水分逐渐减少,但皮肤本身仍有较强的抵抗力,弹性还不错。
美容建议:谨防干燥,除了早晚保养外,还需要每周一次的特殊护理(按摩,敷面等) 要特别注意保温,并要时时刻刻防晒。
9-12项:皮肤年龄在30―35岁之见
皮肤弹性和保湿性已明显衰退,激素分泌容易紊乱,皮肤易出现皱纹、黑斑等现象。
美容建议:除30岁以前的皮肤保养,可开始用防皱霜,可配合使用高营养的晚霜,并定期做特别的护理,同样需要防晒。
12项以上:皮肤年龄在35岁以上
皮肤状况已经恶化,皮肤敏感,透明感消失,呈现干燥,皱纹及黑斑。
美容建议:除保湿以外,也要注意补充油分,注意按摩及营养性敷面,最好每月做一次精华素导入。
通过以上测试,如果你的皮肤年龄小于实际年龄,说明你的保养十分成功,要继续坚持;若情况相反,你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要“未老先衰”。
B生理变化之――
是女性性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女性最重要的性敏感区之一,也是分泌乳汁,哺育后代的器官。从女性生理发育的阶段来看,25岁前后是一个关键期,在完成了青春期成熟发育之后,女性开始进人新陈代谢的高峰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一过程,大概过了25岁,这一过程又放缓,呈现下降趋势,所以25岁前后这一阶段的保养是至关重要的。
提到胸部的美观,或许你会马上跟大小size画上等号,其实,松弛,下垂,外扩,才是影响胸部曲线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丰满一点,挺一点会让女人感觉更有自信,不过提醒你,找出自己的黄金胸部比例,以及进行正确保养之道,才是长久拥有迷人曲线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的保养重点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25岁是新陈代谢的高峰期,你的养护计划,可以这个阶段作为分界。
25岁前这个阶段算是的成长期,甚至包括了胸部发育最重要的青春期,因此就这一时期而言,“做对的事”比“做什么事”更重要。在内衣的选择上要注意合体,在饮食的摄取上要营养均衡这就是最基本的胸部保养之道。长期穿着不当的内衣以及营养不均衡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的成长发育,在发育时没有做好最佳保养,造成下垂,外扩等胸部不美形问题提早出现,实在是很不值得的损失。
25岁后过了新陈代谢的高峰期,不管是生理现象或是体态状况,都会慢慢走向下坡。这时候积极的保养是需要的,你可以借助运动以及胸部保养品的使用,来预防不美形问题的提早发生。每天针对胸大肌做适当的锻炼,不仅胸部线条更有型,也会因肌群受到锻炼而丰满。早晚使用美胸产品,辅以正确按摩做居家胸部保养,对胸型的维持甚至是不完美胸型的改善,都可以得到最佳效果。
C生理变化之――SEX
女性和男性一样,与年龄,体质、情绪、性刺激强度有极大关系。女性性旺盛期本应和女性生殖功能的高峰期(19-24岁)相一致,但由于多数女性的常常受到心理、文化因素的压抑,所以常常是经过一段的性体验后才被激发起来,往往到30-35岁前后才进入性旺盛期。所以,女性在18-25岁尚处于的朦胧阶段,只有在26-30岁甚至40岁左右才发育完美,开始感受到性的乐趣。
PART4:25岁之生存状态
Q问Q答。
25岁男女之生活现状
25岁的你,现在在干什么?由时下网络最流行的普鲁斯特问卷来问你――问卷由一系列简单的问题组成,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定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参加人:
户卢 女 25岁 公司职员
华仔 男 25岁 IT从业者
周琳 女 25岁 教师
天元 男 26岁 厨师
1、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卢卢:随心所欲。
华仔:踏实地工作,家人健康,每年能和喜欢的人去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度假。
周琳:和自己爱的人幸福地生活。
天元:在城市里买一套可以看江景的房子。
2、你认为目前最深的痛苦是什么?
卢卢:无法控制自己生活的走向。
华仔:没有。
周琳:冬天早上起不来床。
天元:技艺不够娴熟。
3、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卢卢:不满意。
华仔:基本满意吧。
周琳:不满意,工资太少。
天元:还可以吧。
4、有没有男(女)朋友?准备结婚吗?
卢卢:没有。还没找着。
华仔:有,但说结婚还远,思想和经济状况都还不成熟。
周琳:没有。
天元:不确定,
5、你认为目前你的生活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卢卢:我的眼界。
华仔:找个女朋友。
周琳:生活的平淡。
天元:找机会多学习。
6、相信爱情吗?
卢卢:相信,从来没怀疑过。
华仔:应该相信吧。
周琳:还好。
天元:相信。
7、有积蓄吗?每月储蓄占工资的多少?
芦芦:没有。
华仔:有50%。
周琳:有。很少。
天元:基本没有。
8、和父母住还是自己买房或者租房?首付(租金)谁给?
卢卢:和父母住。
华仔:租房子。存钱自己给。
周琳:和父母住。
天元:租房子。应该是自己给吧。
9、你最害怕什么?
卢卢:好像还没有。
华仔:失业。
周琳:嫁不出去。
天元:父母有病有灾。
10、你最奢侈的行为是什么?
卢卢:存了很久的钱,去了一趟意大利。
华仔:一件耐克的羽绒服。
周琳:一场旷日持久的单恋。
天元:自己给自己做了一桌菜。
11、你认为你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卢卢:最伟大的成就?根本说不上。
华仔:从小到大没给家里增添过多的自担,还算比较懂事孝顺吧。
周琳:帮助过一个失学的女孩,心里真的很快乐――如果这也算的话。
天元:帮我爸爸治好病。
曾经的25岁:看看过来人怎么说?
舒芬(女,35岁,已婚,情感专家)
结婚意味着两个人将长久交往下去,朝夕相处,相濡以沫,这需要恒心,耐心和强大的责任感。25岁其实是个极度敏度的年龄,25岁这个年龄概念对当事人有一种躲闪不了的暗示作用,这主要是心理上的。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并且可以承担责任了,但这种认知刚刚被唤起,所以显得稚嫩,在实际行为中就表现为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他们的恐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做不出决定。经营一个家庭的关键是什么?是懂得将一杯白开水喝出甜味来。而他们,有的还没这个信心,有的信心不足。
刘帅(男,32岁。离异,的士司机)
25岁怎么啦?我就是25岁结的婚,被女人逼,我自个儿也急,所以没多想就办了证,可刚过一年时间就又离了。我身边还有两对,都在25岁结婚,27岁离婚。可能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25岁还不太适合婚姻吧,因为诱惑太多了,25岁正是她们疯狂作乐的好时候,就算结婚,也会发生很多情感问题。所以,不要因为年龄赶着自己结婚,以后就不会有一颗恨嫁的心。25岁,你恐慌什么呢?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美丽嘛。
安安(男,30岁,单身,部门经理)
25岁是女人的一个高点,这时候结婚应该是最好的时机,女人要好好把握。这个年纪的女人,相对刚大学毕业时阅历丰富一点,成熟一些,比较能认识自己和理解男人了。但一旦过了25岁,女人年龄越大,男人越望而却步,觉得要么是别人挑剩下的,要么就是条件好得根本够不着。所以,只要找到合适的,25岁趁早结吧最好的年龄段啊。
程楠(女,28岁,已婚,媒体编辑)
25岁一定要慎重。我就是25岁左右结婚的,之前我给自己许了个愿,25岁一定要结婚,那时我觉得25岁嫁不掉这辈子就再也嫁不出去了。结婚后我很快发现,25岁有点早,这是对我个人而言,因为我觉自己心智发育比较晚,我根本不会烧饭,我从没想过自己还要烧饭!25岁结婚的女性恐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感情危机,因为她会立刻发现,她想过的还是女孩子生活,而不是女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