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病理学

病理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3: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病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病理学

第1篇

关键词:考试改革;病理学;行程性评价

考试改革是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本校病理学教研室进行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改革, 建立新型的分阶段多形式的综合考试模式, 以取代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 改单纯知识考核为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考核。这种综合考试模式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 使教、学双方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为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传统考试方式的现状

1. 1 考试内容、方法单一

传统的考试模式使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有实验课的课程,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80 % ,实验课成绩占20 %。无实验课的课程则多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单评一次期末考试就能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1] 。一次考试定终身,促使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不能合理地考察学生平时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方式。对于医学生,学业的负担原本已高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为了突击考试,短时间死记硬背或部分学生采用作弊方式,这样往往也能取得好成绩,而那些思维活跃、方法灵活的同学,往往考试的分数并不高。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弊端已经显现,考试的命题注重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主观性自由发挥的试题较少,简单的选择题就可完成试卷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考试充其量是在知识点上与书本更接近,而在检验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偏离了科学评价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 。

1. 2 现行考试方式的负面效应 医学生面对门门课程结课的一次次性闭卷考试,如兵临城下。教师的严格监考,巡视组的时时出现,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极大,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相互不信任的场合,视同对手,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提下,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如此不协调。从病理生理学应激的角度来看,现今如此多的心理疾病的发生,抑郁症、神经衰弱的高发,心身疾病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如此的应试有关。

2. 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考核制度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考试还是“ 指挥棒”,它直接引导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考试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3]。为此我们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考核制度,目前考试方法基本方式为多形式分阶段的综合考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2. 1 理论课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 占总成绩的60%。试题由题库选调,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为主。题量较大,覆盖面广。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线,考核同学整体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当然,为了拉开层次,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书本中没有现成论述,得综合分析,尤其要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才能整体观察同学们的基础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

2. 2 课堂提问, 占总成绩的10%。在备课期间设计了每一章的题目,既有针对重点、难点的题目,更多的是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紧密联系医学及生活实际的问题,甚至是病理学专有名词的英语等等。这种形式虽不会针对每一个人但会尽可能覆盖多一些人,在最终统计成绩时针对是否及格、是否优秀的同学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2. 3 分析病例,写出详细诊断报告, 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分析典型病例,通过病例内容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理由,必要时给予多个病例,进行综合诊断。实验课中,现将病例发下,同学们自己思考,结合理论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讨论,写出报告。教师介绍报告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格式、技巧,提出要求,报告要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字数不限,独立完成,不得雷同,课程结束后上交报告。在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实际上就是复结理论内容的过程,并能够理论结合临床,建立临床思维,为将来临床课打下基础。

2. 4 行程性测验评价, 占总成绩的20%。在整个学期至少有3次行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理论、实验、病例讨论,综合考评每阶段的学习情况。由于内容都是刚学完的知识,同学们的知识掌握较好,出题可灵活机动,与临床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的能力。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考试的导向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和完善考试的模式,对我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素质培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3. 行程性评价考核制度在病理学中的特点

3.1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病理课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功能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临床医学在对疾病诊治时,往往必须借助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因此,病理学不仅与基础医学中的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第2篇

1.1传统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教学模式的缺点现今,大多医学院校一般是在一年级开设组织胚胎学课程,二年级时开设病理学课程,其教学模式为:第一年学习正常形态的组织胚胎学,结课进行考试考核;第二年学习病理学内容,以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学习病因病机及与临床的联系。此模式下,使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的教学时长间隔达1到2个学期,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的内容已经模糊遗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理学的教学。如此沿用的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二者之间在教学上相互渗透及结合不足,学科之间未能密切联系,难以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水平和综合能力[2]。

1.2制订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且对教学、实习和科研等作出全面安排。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教学计划构成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依附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将分散在两个学期的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以一门课的形式讲授。坚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合理调整、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使重新修订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实现“内容先进、层次清楚、重点突出”[3]。

1.3教材编写依据教学大纲,将《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这2门课程按教学内容有序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编写适合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大量,前沿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材,结合影像学专业的特点,突出“正常形态结构—病变形态结构—影像学观察”的撰写思路,做到由浅入深,由简渐难,先正常后异常,先总论后各论,让学生通过教材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融会贯通的医学学习思路。

2教学实施

2.1理论教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论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学内容分别由组织学教师和病理学教师讲授,先各自侧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授课,再由病理教师进行区别总结。在各论的教学中,病理学的临床病理联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因此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本此部分课程。病理学是涉及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或病变、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的一门学科,教学跨度较大,学生如果在基础结构学习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将对学习病变的内容产生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想法,本次改革减小了两门课程间隔的长度,利于了病理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各论环节,在正常结构的基础上添加病变机制及病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用病理改变解释影像学上的临床表现,突出教学改革在不同专业的果效。并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2.2实验教学病理学是医学生首次真正接触与疾病、临床相关的医学科目,内容多而广,对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加大,同时病理实验课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会用微观的改变解释宏观的大体变化,因此对刚刚接触病理学的医学生来说,想学好异常,就应先学好正常。如在组织病理学实验课上讲到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时,应先带领学生学习正常肝脏的结构,掌握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再对比观察病变的肝脏,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杜绝了时间间隔过久造成利用过多时间复习的情况。又如,与学生观察血细胞的形态,为后期学习各论中各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奠定了基础,这又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加添病例分析,使整个组织病理学完成正常—病变—临床病理联系的教学内容。

第3篇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点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许多疾病如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中,病理学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病理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类型

1.1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科学研究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也是推动着病理学科发展水平的灵魂。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样,先进行一年的集中授课,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第二年开始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最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研究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先进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等),提高科研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研究生期间,基础医学研究生还要进行本科教学,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此期间,基础病理学研究生不进入临床进行对疾病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

1.2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集中授课之后就进入临床,在医院学习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病理培训,使其获得诊断病理学如外科病理诊断和细胞学检查等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成为高级临床病理医生。可以说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病理学研究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依然和其他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一样,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临床病理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甚至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的一些原则和常规。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很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受到影响。很多医院在面试的时候主要注重独立操作能力(如采集标本、切片、读片等),没有真正接触过临床的研究生很难通过这一关,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即使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从事临床工作,到医学院校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并担任教学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之处。因没有实际接触过临床,其知识都来源于教科书,缺乏实际操作,影响了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出来的学生也难以对病理学产生兴趣,感觉这是一个枯燥无趣的学科,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因病理学在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病理学专业人才,急需大量的病理学人才服务于医院、服务于社会。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加大,一些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只想尽早参加工作,不想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这种想法就导致培养出的一些研究生成为没有思想的干活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病理学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不仅如此,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研究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诊断和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服务。病理学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之广泛[1]。故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3培养复合型病理学人才的思考

如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的教学重点,高水平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也就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2]。医学研究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故传统的培养方式即单纯的基础或临床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病理学科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

病理学课程涉及的医学知识广、针对性强,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同时临床病理的定性诊断也被看成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而病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学思维模式,为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独立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毕业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点,针对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然,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多样化教学模式落实不到位导致效果不如意

目前,中职医学教育不断推出各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各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师资、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多数中职学校中病理学的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LBL模式。这使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整体的课堂呈现出一种相对冷清、肃静的状态。教师这种一面式课堂,无法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对于病理学习的兴趣[1]。这种被动的知识灌输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抵御,盲目的依赖与懒惰的思考,严重阻碍医学专业所要求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另外,由于病理学课程内容的繁杂与难懂,导致多数学生只应付学习课堂中的内容而忽视课外所需拓展的内容,现实中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真正理解病理学的精髓,进而影响他们后期构建良好的临床诊断思维体系,也进一步阻碍了病理学教学发展和临床课程的学习。

1.2培养方式失衡

现阶段,部分中等医学职业学校以执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加上多数人对中职教育水平高低仅凭借着资格证的过关率来衡量,导致中职开展了大量与资格证有关病理学教学的改革。但是国家助理医生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中,病理学仅仅占据一小部分,且大多内容与临床案例不相符合,若一味地按照考纲内容去改革病理学教学方向,会导致病理学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2],很难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医学思路,也无法将病理学的整体精华传授给学生。另外,按照考试纲领改革,会将灵活性高、自主性强的中职医学变成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去学习病理知识,是无法满足今后社区医疗、全科医生所要求的自主性人才培养,也会阻碍学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以及后期的自我提升。

1.3教材不够严谨质量有待提高

近几年主要使用由各中职与高职病理教师参编的教材,存在编写时间较为仓促,不够严谨的现象。新教材编写内容相对农村医学专业针对性不强,病理学最新进展纳入不足,常几个专业共用一本相同教材,安排相同的授课课时。这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无法及时学到更实用,更实效的知识。这明显影响后期临床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学生步入医疗机构后的医疗诊断水平。

1.4病理学学业评估简单局限

病理学学习效果最终评价方式简单,一般以一个阶段时间的作业,试卷考试成绩来衡量,侧重学生知识点测试,无法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态度,认真程度,真正对病理学学习掌握程度,无法区别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成绩。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病理学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需求。需要重新设计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自觉提升病理学的学习效果。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探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1.1问题基础教学法问题基础教学法(即PBL)是在讲授式教学法(即LBL)基础上拓展的方法[3],主要是以具体的病理案例为基础,将各类病理学科知识点渗透其中,主要以培养学生今后医疗诊断的横向思维为目标,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回答问题为主,但中职学生由于入学时的学科基础较差,很难开展预学习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中需要结合LBL教学方法,通过半讲授半自主的学习模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学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提升病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去巩固学生的病理基础知识与掌握程度。

2.1.2团队基础教学法团队基础教学法(即TBL)是近些年逐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主要由自学、讨论以及应用三阶段构成,但中职教育的病理学知识仅局限于深度,不局限于广度。因此在这个三阶段实施中,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通过建立班微信群体团队,教师结合专业特点依据相关授课的病理知识,准备一些较为简易的基础题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借助微信的便捷即时信息,通过课前或课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成队,通过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花费一些课外时间去查阅和积累相关的病理知识,及时在微信群上,以队代表为首约定时间和教师互动反馈。各学生相互参与讨论,来提高病理教学的综合效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讨论协作能力。此教学方式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兼顾着学生的自我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

2.2调整培养方案

2.2.1增加验证性培养中职教育的病理培养方案一般都是以4∶1的比例去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而实际操作上,各专业统一压缩课时,常导致课程实践环节缺失,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动手能力。因此,农村医学专业更需要增多病理学教学课时,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小班教学为主要单位,进行大体标本与切片的病理诊断教学,侧面加大对于大体标本实验描述的要求与报告,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内容梳理能力。在实践课中,结合基于微信的团队基础教学法,开展相关的临床实例讨论,通过团队讨论与探究,将基础病理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5],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能力,也能很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动态开放性培养根据中职医学生在社会上实际就业的情况表明,中职单一的实验课程的内容难以锻炼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也难以进一步去提高今后在医疗机构中的实践核心能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从病理学实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进行相关的探究与分析,积极进入当地的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中,设置一些动态开放性的医疗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本校每学期都安排2周见习周,针对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其中专题参观医院病理科,观摩医院的外科手术,体会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性重要性。由教师主导,推荐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病理学的病例讨论,观看前辈们的远程讨论和诊断,通过这种动态、开放性的实践培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也能改善他们今后进入医疗机构的适应能力。

2.2.3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目前,多数以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率为奋斗目标的中职学校需要及时进行理念的转变,要将培养人才目标由应试教育转向学生实际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中,通过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拓展[6],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质疑能力可通过专题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得到训练。另外,课堂上教师的授课理念和技巧也需要进行改善,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将病理知识中最有用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的知识去引导课外探索和巩固病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的医学诊断能力提前打下基础,也留有提升的空间。

2.3注重拓展更新充分运用互联网+

2.3.1信息化与自我提高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临床病理必将迎来一场大变革,诊治手段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及时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扩充和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因此在中职医学农村医学病理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现今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新兴医疗技术来进行教学,注重自身的病理知识补充和更新,参与临床病理实践,去发现与摒弃书本上所存有的相对落后,不够严谨的病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存有丝毫的错误,以最权威最新型的有专业针对性的病理学教材为标准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筛选和推荐优秀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为学生答疑,共同讨论病例。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减少学生后期临床课程的知识联系的障碍,也能及时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病理学知识[7]。

2.3.2互联网+和资源利用如肇庆医专的“随身课堂”云平台的医学卫生类专业教学信息化,全方位体现了互联网+医学教育,走在中高职教育的前列。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建立专门的课程微信平台,由主讲教师在平台中结合教学进度,同步给学生提供相关课件、视频、病理学图片、微课等。利用微信即时通话功能,建群给学生课后讲解习题,病例分析。最大优点可反复听取教师讲解,让学生即时得到教师解答,对病理学教学方式进一步扩展和精准补充。运用打卡小程序,调查学生们的动态学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及时点评,以评促学。另外,可以在校园网站链接一些免费或收费的病理学网站,建立精选的病理图片库和相关病例题库,让学生在遇到问题之余,可以去借鉴和查看,去更正自身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以此达到自我检测自我更正的学习目的。充分发挥互联网+医学教育的模式来补充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去运用和实践。

第5篇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直观性很强,我们在一般教学中运用语言描述、绘图等方法,相对的静止会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和正确认识形态与机能、局部与整体、病理与临床之间的辩证关系。现在数字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原本难于理解的形态变化可以直观易懂,它也打破了传统病理学教学的声、光、图的教学技术。所以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既可以展出图像清晰的图片和声画并茂动态的变化(如炎症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肿瘤的转移途径、氧分子进入机体的环节和过程等),更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课件进行科学编辑和改进,发挥多媒体本身优势,充分展示形态学变化的多样性和机能变化的动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倦”,也给病理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灵活应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病理学理论性较强,术语枯燥、乏味,内容抽象、难懂,教学时数有限,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护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1PBL教学法

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寻找解决疑难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目前备受青睐的PBL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显著提高学生临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在教师在每次理论课前可先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就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2案例教学法

从临床病例入手进行病理学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广为采用,但是如何合理选择病例以及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一个难点和重点。笔者认为,在课程开始阶段要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病例。如在讲解高渗性脱水时,以正常人进行体育运动时机体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想运动时机体“皮肤汗液排出增加、口渴、尿少”等表现,通过这一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后,就要适时地提高难度,举一些较为复杂的病例,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脱水这一章节内容学完之后,就可以举“发热体温下降期最容易导致高渗性脱水”这一案例来进行病例分析和总结,这样做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联系了临床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可总结为“课前引言病例浅,课后思考病例深;单节课病例浅,阶段性讨论病例深”。

3对比教学法

对于两个相互间既独立又有联系.还容易混淆的问题,采用对比的方式效果良好.如在学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这两个概念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来掌握它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首先确定了它们的相同点——二者都发生了心肌缺血.然后又找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缺血持续时间不同.心绞痛是心肌急性短暂缺血引起.而心肌梗死则是心肌持续缺血缺氧引起的坏死。学生认为,通过对比一下就能清楚地认识和掌握两个以上的概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在讲授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时,一样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

强化深入双语教学,体现“涉外”特色

第6篇

关键词:病理学;课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5-02

病理学是与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它是由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在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学好病理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课程的学习,但病理学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并且课时有限,所以教学任务比较重。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本学科的新发明和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导致学科高度分化、高度集中、高度综合,因此必须加强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以使其适合目前医学发展的步伐。

1 病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授课形式单调,学生死记知识点不理解实质意义,课堂效率低下。

(2)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教学媒体的演示,学生在没有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很难对知识点做全面清晰的把握。

(3)师生交流少,教师仅仅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比较模糊,而且填鸭式的教学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效果差。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医学创新开拓式人才。因此要按质按量地实现病理学的教学目标,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

2 关于病理学教学改革模式创新的探索

(1)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对病理学教学进行改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通过结合临床病例设置病理学问题,并通过学生在课下自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结合实验增强直观认识,是目前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该种模式最主要是结合临床病例问题设置病理学问题,也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对问题产生兴趣,在每个章节的开始设置了符合教学目标中多个结合临床的病理问题,通过设置问题可以巧妙使学生对机体由正常演化为病变时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其进行对症处理的一个完整的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2)将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整合进行连贯式教育。通过将病理学与其他基础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结合病理、临床设置中心问题,以讨论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新教学模式使病理学与其它基础及临床学科之间知识有机地融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科界限在日趋消失,实现医学整体化。在逐步实现医学整体化教学中病理学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这对于学生走出学校后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用的,达到了教育的终身性效果。此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病理学坚持“必须、够用为原则”,坚决删除陈旧、偏深的内容,防止必要内容的遗漏,避免传统医学教育中的分科太细,彼此间联系较少的缺点,减少重复讲授,节约时间,注重实用和培养其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多渠道获得学习资源,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科、时间、空间的限制,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多媒体教学表现力强,能清晰显示大量典型的病理变化,解决了教学中病理标本缺乏或不典型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使用时,应遵循“适当、适度”原则。

首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注重课件的实用性。多媒体教学中所应用的课件一般由各章节授课教师自己制作,因水平和经验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教师把课件当作教材的拷贝,把屏幕当作黑板,课件缺乏特色,这样会淡化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在多媒体教学时不应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应该体现出质疑、解惑、演示和推理以及精讲点拨等教学过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想将相关知识点都插入,这样虽然信息量大,但却难免重点不突出,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紧扣教学大纲,删除不必要的内容,减少信息量,突出重点,而且课堂教学速度要适中,避免过快,重要的教学内容要适当停顿,让学生做好笔记。

其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选好多媒体的切入时机。传统教学方法仍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在有些章节的讲授中,传统教学法(如板书)仍为获取知识、强化重点难点的主要途径,对于推理性、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必须通过演示、推理、板书等方式讲清、讲透,学生才能弄懂,并且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和记录,同时也要发挥多媒体直观、生动、高效、表达准确到位等优点,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他们的接受能力。根据讲授内容,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之间应进行合理取舍,在现有条件下互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网络病理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病理学的网络课程建设,是将多媒体课件、实习指导、课时计划、教学大纲、题库等传送到校园网络上,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结合自身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通过浏览病理网页得到补充和强化,从而达到更加个性化、具体化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资源共享,链接更高层次的医学院校的精品网站和相关专业网站,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的学习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在病理学知识容量上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在学生自学习惯养成、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学生走出校门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以后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优于传统模式。

参考文献

[1] 向德兵,牟江洪,李昱,等.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病理讨论课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10(5):455

第7篇

 

烟草作为我国特殊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烟草种植规模扩大化,田间生态单一,烟草病害呈现局部加重趋势,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经济损失严重。为响应国家提倡的两减一增计划,如何防治烟草病害的大规模发生提高产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需加强烟草病理学的基础研究和烟草病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保证烟草安全高产高质具有重要意义。烟草病理学作为烟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及烟草主要病害症状、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等,对烟草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植物病理学科不断发展,新概念、新成果不断更新,面对知识的持续不断更新,技术改进与发展,探究新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授课方式成为高校老师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的探索,我们结合烟草的特殊性建立新的初步教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实践,强化解决烟草病害防治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烟草安全生产的植物病理人才。

 

一、明确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制定教学大纲

 

烟草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同时也满足当今社会对烟草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规划,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烟草专业的重要任务。

 

烟草病理学作为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烟草专业人才培养显得极为重要,为满足烟草公司在农业生产中对烟草专业人才需求,经过植病教研室和烟草公司共同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了烟草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其中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规范等内容有很大变化,要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加大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讲授烟草病理学基本理论和重要病害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对烟草病理学新知识、新动态和新技术的了解,使学生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安全生产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态

 

目前烟草病理学的植物病害理论知识部分内容陈旧,很多内容参考《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讲授过多的陈旧概念和理论,而忽略了新理论概念、新技术和宏观策略上的思考。目前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创新,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引入生态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与病原物互作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新知识。

 

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植物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给出的定义较为空洞,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在“烟草病理学”授课时将IPM这一重要概念以具体病害为例来阐述,以丰富学生的新概念和新知识。

 

在讲授烟草黑胫病与烟草互作时,结合现在研究比较成熟的致病疫霉与马铃薯的互作,介绍烟草疫霉及其他疫霉的基因组,疫霉无毒基因,以及疫霉与寄主(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大豆疫霉和大豆)基因对基因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在讲授病害综合治理的生态防治时,介绍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的“稻米基因多样性和病害控制”(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在病害防治上的生态学概念。

 

我们在讲授病害防治时给学生注重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如美国已有4株枯草芽抱杆菌生防菌株,得到了美国环保署(EPA)商品化或有限商品化生产应用许可。其中QST713为美国AgraQuest公司开发出来的活菌制剂,商品名Serenade,不仅通过美国环保局(EPA)的登记而且还得到食用作物病害应用的审批和认可,通过叶面施用能防治蔬菜、樱桃、葡萄、葫芦和胡桃多种作物的白粉病、烂根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等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病害。

 

GBO3由美国Gustafson公司开发注册,商品名为Kodiak。GB03可以直接施用于土壤或者拌种可以预防棉花、豆类和花生等由镰刀菌、曲霉属、链格孢属和丝核菌属所引起的根部和种子的真菌病害,其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还可以直接促进植物生长。这些新知识、新进展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新概念和新技术的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理论知识是烟草病理学重点,因此在病理学基础知识授课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由过去板书,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变成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形成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在制作烟草病理学课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优势,把大量病害症状、病原物的典型特征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穿插视频和动画,将教学中的枯燥知识理论以更生动、直观和形象地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也会播放国外著名教授讲授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制作课件过程中,不断改进课件相关内容,补充新概念和理论,促进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上关于植物病理学和烟草病害的知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制作授课课件时,添加图像、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受和掌握知识。“烟草病理学”教学初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了烟草病害相关网站。网站中有烟草病害分布、主要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及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目前市场上最新有效药剂)。另外对一些主要病害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均有介绍。此外,还不定期更新与烟草病害相关的新闻与植物病理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另外推荐给学生一流的国际植物病理学网站,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它有力地激发烟草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容量。

 

五、考核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知识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效果的检验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但传统考核方式以试卷笔试为主,从试卷中很难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考核方式与方法上进行改革初探,采取了学生分组课件讲授及课件制作,课堂课下问题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衡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和老师授课质量。

 

1.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由于烟草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在学习烟草病理学理论知识之前,因此学生对烟草病害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烟草病害知识时,可将部分主要烟草病害分给学生,让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一种病害,组内学生可以分别负责不同内容。课件内容主要包含症状、病原及相关研究动态进展,病害循环及现在大田中的防治方法。并且在病害研究进展中需展示最新的相关文献。课堂上每组由一名代表讲解15分钟,然后讨论5分钟,然后教师再点评和补充相关知识。

 

2.课堂互动式讨论及答疑。为加深学生对烟草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能力。在课堂或课下,通过课堂提问、课下QQ群、微信群等互动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烟草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烟草生产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可就实际生产中发现的问题提问老师,形成师生之间相动讨论,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增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针对烟草病理学的重点问题,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最后老师总结。

 

3.期末考试。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烟草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并评定成绩。试题内容采用多样化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简答和问答题,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

 

以上措施在烟草病理学课程改革效果中发现,学生主动学习性要高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在学生课件讲授中表现积极主动,课件制作精美,讲解认真,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这些改革措施对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实践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结束语

 

烟草病理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授课艺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研究动态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滞后于时展。通过初步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我们的烟草病理学初步改革是成功的。以上只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究,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目前知识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或许会遇到不少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第8篇

1.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相结合,将信息比较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接收比较大量的信息,促进解决课堂时间短与教学内容多不协调的问题。

2.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声音等方式可以直观、清楚地展现病理形态的演变过程,使抽象、晦涩难懂、枯燥的信息变得具体可见、活泼生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形式上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技术多形式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了解信息,正确地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

1.主次不分。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盛行的时代,很多教师为了多媒体技术而实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成了主导,学生真正所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指导都退居二线。

2.重量不重质。多媒体课件一节课所展现的内容比较多,有的教师认为课件播放完了课就讲完了,完全不顾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消化信息。

3.过多运用多媒体技术,造成学生视听疲劳或者学生注意力被承载知识的外在形式吸引而忽略了知识本身。

4.医学信息是时时变化的,而有的教师怕麻烦,一个课件用几年,造成信息的滞后。

5.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实物,过多地应用,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是大势所趋,病理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发生问题有可能是因为教师对新技术把握不够,经验不足,不能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与新技术进行良好的结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当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对策,多思考、多变通、多改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有利作用。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形式而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学辅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吸收、运用知识。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使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就使用,如果使用多媒体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产生不利影响就没有必要使用,有些课程运用常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在病理学教学中,如病理形态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加仔细、微观、清楚的认识人体组织主细胞在病态下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刻的学习知识,就可以使用;在学习病理生理学机制部分,对于比较晦涩难懂、语言难以描述的知识点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课程就不必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需要在临床上做的观察,不能用多媒体操作或者观察多媒体资料替代。

2.提高教学质量,控制信息量。

信息量大,效率高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优势,但是如果不注意控制将会转变为问题。当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超过可接受范围后,所接收的信息将会处于“无效”的状态,即使课上讲了很多,学生所接收的也有限,甚至因为学生对知识来不及理解,还会造成知识储存的混乱。另外,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只会忙于接收,思考的时间减少,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接收。一般一节课多演示的图片在10~15幅为宜,每幅停留的时间2~3min为宜,需要给学生留下眼见、耳听、脑记的时间。

3.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