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贸营销论文

农贸营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3: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贸营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贸营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巴州农产品物流;现状;问题;思考;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是社会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农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之农产品品质较高,因此受到诸多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后简称“巴州”)作为新疆农产品主产地之一,其农产品物流具有典型的新疆区域特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分析了巴州的农产品物流现况就基本了解了新疆的农产品物流现况,其中的问题,相应的思考、建议和对策也就具有新疆全区农产品物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疆的物流业兴起时间虽然不长,但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早在2005年,上海海事大学的工程硕士仇军卫,就写过《新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文中对物流产业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对物流产业园的发展做了细致规划,可以说这篇文章是较早对新疆物流产业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文章,对于了解新疆物流园的发展非常有价值。新疆本土学者近年来对新疆的物流业发展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例如:新疆社会科学院的阿布都伟力・买和普拉博士自2012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新疆物流产业的研究,并在2014年先后发表了《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和《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在这两篇文章里,他以数据为依托,系统的阐述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物流产业的特点和运行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既有宏观展望,又有微观描述,是全面了解新疆物流情况的综述性论文;石河子大学的王金凤、郭军辉在2009年写过《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概括性的描述了新疆的物流现况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烽峦在2015年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物流业发展》中概括阐述了新疆物流业的发展现况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新疆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一、巴州简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省、青海省;南倚昆仑山与自治区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千米,面积达48.2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被誉为“华夏第一州”。巴州下辖一个县级市(库尔勒市),七个县(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且末县),一个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简称八县一市,其中北四县包括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和焉耆回族自治县,该区域属焉耆盆地中温带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南四县包括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和且末县。南四县包括库尔勒市在内,属塔里木盆地东部暖温带干旱区,该区域的农业气候优势是光热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冬夏和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

二、巴州农业概况

巴州全区广泛种植棉花,品质突出,长期供应内地;水果品种丰富,富有特色;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使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全州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巴州的特色农产品也受到广大内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库尔勒的香梨、若羌的红枣、和静的牦牛肉、尉犁的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的热销,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巴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1.农产品物流总额稳步增长

2015年,巴州农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7%。全州农作物总播面积749.1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181.1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86.58万亩,甜菜种植面积10.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4.95万亩(其中,工业辣椒种植面积45.27万亩,工业番茄种植面积30.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88.61万吨,棉花53.91万吨,甜菜58.45万吨,蔬菜445.19万吨,工业辣椒131.19万吨,工业番茄224.37万吨。全州林果面积204.19万亩,总产量96.96万吨。其中,香梨种植面积72.03万亩,产量54.95万吨;红枣87.67万亩,产量30.06万吨;杏子9.37万亩,产量3.76万吨;葡萄28.42万亩,产量6.52万吨。全州年末牲畜存栏470.29万头(只),全州肉类总产量14.84万吨。

2.农产品市场多元化主体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农产品市场主体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为主体的格局,逐步向多元化格局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巴州国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市场主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在,巴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2家,立足于巴州的农业特色,主要以棉纺业、乳制品加工业、特色果品加工业、天然色素生产、仓储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为主。

3.现代农产品体系初步建立

2011年,巴州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牲畜定点屠宰批发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产品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除牧区草场之外,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经基本覆盖巴州农产品主产地和主要县市。现在,巴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有67家,整个巴州均有分布。所有的县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都是批发型市场。乡镇以下基本都是集贸市场,固定在每周的某一天进行交易。其中,北四县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焉耆县;中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库尔勒市;南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若羌县;且末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单元,因且末县距离库尔勒市725千米,空间上的举例使得且末的商贸流通比较独立。

五、发展巴州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思考

1.加快实现农产品物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

引导农产品经销商改变传统的交易习惯,鼓励利用网络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溯源体系,让网上交易既便捷又可靠。笔者在巴州的调研当中走访了尉犁县电子商务平台--尉犁县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尉犁县在兴平乡达西村红色主题一条街建立尉犁县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通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实现“农产品进城”与“消费品下乡”的线上、线下双向流通功能,形成富有新疆特色的“达西电商模式”,使本地乃至全州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牧民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国内乃至国外市场。“达西模式”不仅带动了本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销售,也带动了物流平台的搭建;不仅在农产品经济上给当地带来了收益;也间接刺激了旅游产业等等朝阳产业的兴起。“智慧达西”品牌的塑造与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密不可分,与“本地本物”的合作给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颖感,将新疆本土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具有更广阔市场的新疆品牌。与此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弘扬达西村社会和谐、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红色品牌,也使品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农民群众的信息自觉性和领悟能力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完全释放出来,使传统的农产品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静县的晟鑫贸易公司是专门从事畜牧业产品加工的企业,生产羊肉、牛排肉。羊肉以巴州黑头羊为主要品种来源,牛排肉以巴州黄牛为主要品种来源。为了使产品生产更专业化、标准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财力,聘请北京的专业数据公司,为公司制作了监控屏幕和全套的管理数据系统,从养殖、产羔到屠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控范围内进行,保证了肉品的安全和卫生。此外,晟鑫贸易公司还特别为所有的商品制订了追溯系统,使每一个产品都有据可考,使消费者对产品更放心。

2.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让区域性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服务性渠道组织。一方面要引导农业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规模与效率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培养扶持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

3.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大力推进对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和物流的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借鉴内地和国外的先进农产品物流经验,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前述巴州和静县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冷冻鲜牛羊肉的,对物流车辆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冷冻车辆,需要较大开支,因此在权衡成本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全部采用内地的回头车来承担物流运输。有这种情况的类似企业在巴州还有很多,政府是否考虑建立“疆肉东运”供应链,扶持一些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与肉类加工企业合作共赢。创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机制,以良好的供货渠道来保障一定的市场规模,使得新疆的肉类加工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

4.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但巴州乃至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须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构建新疆与内地的农产品交易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发展网上订单、配送的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溯源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据笔者的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电商企业进行完整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进行线上销售的模式已比较普遍。例如电商平台“源汁源味”,总部设在上海市,平台以线上销售农产品为主,有水果、茶叶和肉类加工品等。以茶叶为例,在这个平台上销售的所有茶叶均附有二维码,每一包茶叶都可追溯其所属的茶树、所属茶农,甚至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观看茶农的茶叶采摘过程。这种配套的一些列营销方式,在“源汁源味”的产品中得到普遍的推广,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现在,这种开发软件--在线销售--物流运输的销售模式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效仿。前述的巴州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牛羊肉追溯体系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吴亚辉,庞燕.湖南农产品物流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

[2]郭玉杰.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因素分析[期刊论文].财会通讯,2014(4).

[3]哈乐群.农产品物流增值环节的挖掘[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4]朱自平,和金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论文].现代财经,2009(2).

[5]郭娟.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13(6).

[6]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14(9).

[7]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期刊论文].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4).

[8]王金凤,郭军辉.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经济视角:下,2009(10).

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徽州区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措施,即: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发展;强化科技兴菜,提高蔬菜无害化生产水平:建立技术标准,严格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强检验检测,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品质;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蔬g-c-业合作组织;建立服务体系.确保稳定健康发展。

i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发展

    首先成立了标准化生产组织。区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日常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其次建立区、镇、村三级服务 网络 ,宣传、组织、发动无公害蔬菜生产,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菜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与技能,营造无公害蔬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社会环境。三是与村里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生产管理签订协议书,全程监控整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过程,保证蔬菜的安全生产,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作。

2强化科技兴菜,提高蔬菜无害化生产水平

    一是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提高菜篮子生产者整体素质。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培训班、现场会、广播电视、宣传手册、黑板报、上九庙会、科技三下乡等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科技培训和宣传推广活动,全区10万人口中,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知晓率近80%以上,基地农户培训及宣传手册到户率达90%以上,户均有1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与示范推广。结合本区实际,选用高抗、多抗、适宜、适销蔬菜新优品种(品种主要为茄果类、瓜类、豆类、水生菜类等)进行示范推广,全区共引进各类新优蔬菜品种40余个。如:2007年我区从湖北武汉引进了优质莲藕武汉高产63新品种,该品种莲藕投人产出比1:10,产量可达45t/hm2之多(藕种4 500kg/hmz),比当地莲藕产量增加22.5t/hm,以上。在技术上加大保护地生产推广技术,合理进行大棚轮间套作,充分发挥各类设施优势,大力推广应用“三避”实用技术和诱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防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全面提升我区蔬菜科技生产管理水平,推进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建立技术标准,严格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为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做到“有标贯标、无标制标”,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标准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区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其中((无公害菜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菜豆产品标准》已报质监局审定批准,并作为我区的地方标准实施,从而使我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趋于完善。

4加强检验检测,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品质

    徽州区蔬菜副食品产销办公室自2000年起,就组织开展了蔬菜农残抽检工作,先后采用速测卡、速测录、速测仪等重点对蔬菜主产区和批发市场进行了取样检测。从2004年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农残检测室,配备了一套定性检测仪器和相关设备,全面开展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验检测工作,受到当地政府与广大菜农的高度关注。生产基地蔬菜凡是经检测合格的,允许上市销售,经检测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出禁止采收通知单或延期采收通知单,由村委会通知菜农延迟采收,责令生产限期整改,禁止进人市场,对乱用禁用农药者严厉处罚。

5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一是培植一批龙头 企业 。近年来,我区着力培植了一批从事蔬菜加工的龙头企业(黄山丰乐食品有限公司、黄山五岳食品有限公司、黄山绿生食品有限公司、黄山华翠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形式, 发展 生产,以单定产,2006年加工年产值达2 220万元,出口创汇达巧万美元。二是培育了专业合作 经济 组织。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与扶持了7个蔬菜产销合作组织,分别是:徽州安凯农副产品产销协会、凯华绿色蔬菜协会、徽州放心菜协会、徽州维佳食品有限公司、西溪南镇蔬菜协会、西溪南东红村商品菜协会、岩寺早莲藕营销协会;且对它们实行规范化管理,切实转变服务方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在蔬菜产业中上接市场、下连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菜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有效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风水 风水设计 风水文化 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广泛应用。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包含了建筑风水的因素。无论是皇宫建设、皇陵规划,还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风水学的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风水学开始传入西方,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风水文化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外国建筑在设计中都受到我国风水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风水元素。建筑风水学和现代房地产进行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风水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区南端,海尔大道的东侧沿线。工程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内商业价值较高,项目以高起点的商业天街定位进行打造,预计建立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商业圈。工程地块狭长,在建筑平面图上呈现出两排沿着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两排建筑形成一条商业街的模式。建筑由商业群房、五栋点式高层住宅和地下架空层商业建筑组成,周边无较大型的绿化用地,建筑绿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进行种植。(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3.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

3.1.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概述。

建筑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我国的风水文化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沿袭下来,通常人们都认为是趋吉避凶的术数或是一种民俗、一种人与自然环节的学问。建筑的风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所在,通过建筑风水和造园学、营造学等其他科学,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风水是研究地理磁场和生命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所处的磁场,来提供有利于人体的环境。众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场,各个生命体也存在磁场。地球的磁场影响着人类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对人类的“运气”造成影响。各类建筑工程中,达到城市规划,小到个人家庭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人体同地球磁场相协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普遍认为地球的磁场主要是通过位置来对人体产生影响,一般对住宅区和办公区等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较大,地球磁场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业主的情绪,重者会损坏人类的身体健康。

3.2.建筑主体结构形状和建筑风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体呈曲形,通常外墙颜色有浅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黄色皆属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属“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远流长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较为新颖,显得较为时尚,但由于整栋楼的中心点通常不在楼宇内部,即风水学上所说的没在中宫之位,一般不适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属“木”的建筑物是适合建筑和人体,由于水生木,因此该建筑可以作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长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风水学中,木代表树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从事文艺、研发、教育、服侍、创意等工作或相关行业,其主体颜色为浅黄色。风水中为,黄色属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风水中,火生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长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会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认为木形建筑比较适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属“火”。建筑风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状,而不规则的形状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来祸事。若建筑下部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点,可称之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较矮,通常都是厚实而宽阔,形状方厚而稳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场较为稳定,此种建筑通常适合从事政治或用于办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为金形楼盘。金形楼盘适宜从事金融行业。

3.3.建筑环境及建筑风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风水。

在建筑的外部环境中,存在三种情况,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如果存在类似情况,需要考虑各个建筑平面关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环境煞气。外部环境煞气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对建筑或人体所不利的磁场。外部环境煞气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斩煞、路冲煞、磁电煞、反弓煞、孤阳煞等。

2)外部环境阴气。所谓外部环境阴气,是指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伤、凄惨的心情等不利人体健康的磁场,通常由于阳气不见,所以阴气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则阴气和湿气较重,容易滋生细菌,长久居住必然有损身体健康;建筑位于殡仪馆、墓区、庙宇附件时,由于悲凉的气氛,容易造成建筑内部的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3)外环境秽气。外环境秽气主要是指臭气熏天、瘴气连天,对人体产生不利磁场的环境。垃圾场、贫民区、烟囱、排水沟等容易造成人体郁闷自闭,导致人缘缺失。

(2)建筑内部格局和建筑风水设计。

1)大门的格局。建筑中,大门的磁场在建筑风水中代表事业,大门对内的区域称之为内名堂,即所谓的玄关;大门对外的空间区域称之为外明堂。建筑的大门内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强阳性磁场。大门的外明堂宽敞,而内明堂则较为狭窄,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气流运行不畅,造成气不聚。在建筑风水中,通常为宅大门大,而宅小则门小,需要搭配和谐,要注意阴阳平衡。

2)客厅格局。一般情况下,客厅都将客厅置于房间的最前面,而将卧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设计中,存在某些开发商为了营销效益及需要突出与众不同,往往设计为最前面为卧室,而将客厅放置于卧室的后侧,此种结构在风水上称之为退财之所,由于将内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纳气不畅。建筑风水认为,明厅暗房,要求客厅要保持明亮宽敞,这样才能纳气催旺,但有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气散,面积过小,则不利于聚气。除此之外,客厅要具有足够的阳光,由于阳光具有驱暗智利,能助长阳宅生旺之气,才能让人生机勃勃。

3)厨房格局。住宅厨房一般不适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厨房属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属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适宜布置厨房。在进行厨房格局布置时,要注意厨房要和房间相配合,根据房间大小,来合理分配厨房的大小。另外,厨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间,要利于气流的稳定及通行顺畅。对于复式住宅,在厨房上不要设置成为卧室,也不要在将厨房放置在卧室和卧室之间,在厨房旁边,不要设置小孩的房间,更不要将床依靠在卧室和厨房相邻的墙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气太重,影响小孩的性格养成。厨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这样才能造成磁场良好,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4)卫浴格局。

《易经》有云,乾为天,为西北,为尊贵之所。建筑卫浴在风水中属于坑脏之所,因此不适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设计卫浴面积时,要根据房间面积来进行合理配套,若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安排较大的卫浴面积,房间较小时,卫浴面积也较小。卫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利用阳台的辐射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内的清洁卫生。

4.本工程建筑设计及风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较高,学校在外,有堡坎;东北位置较低,门前即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个用地的地块为狭长形,沿着公路一字排开。在建筑设计取向时,设计为巽山乾向。由于八运当旺,为财官两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点为气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贫、始吉终衰。为了避开不利影响,要将大门开在“乾方”。在民俗传统中,通常认为“乾”为极贵之位,正所谓乾方贵气太盛,常人不敌,虽然大门开在“乾方”,但要经过调整才可使用。大门位于“乾”位,同时也是驿马之位,言外之意为贵人驾马而来,所以可在大门外设置铜制麒麟一对。工程大门方向为巨门,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从立交处延伸而来,因此大门的门柱要设计为下方上圆的形式,大门要保证方正、阔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开,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处面临大路,故:虽主入口位置气不聚,方位为财位,少贵,必须要调整方位才可纳财。改变的具体做法为将内明堂要设计为尽量阔大的面积,在平台下面的外明堂入口处,要设置引导,引导方法为:从路边开始,按照左右两侧的楼房外观造型,来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种植玉兰、银杏及桂花等,种植花草要排列整齐,合理利用对仗方式,以迎财气、贵气。

工程东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圆形建筑,同时也是小区的车辆出入口,意味破军星飞临此方,要在圆形建筑的顶部位置树立旗杆造型来化解,否则不利车辆出入通行。工程东部为农贸市场入口,其对冲的位置建筑基础要有石敢当,避免造成意外之伤。西南方向为武曲吉位,同时也是最利出口。小区内B区2号和1号楼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侧,中间的间距较为狭窄,为避免从背后出入造成意外,虽小区无景可借,可以通过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动静相套、石水相套来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图)

5.结束语:

建筑风水和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将传统的建筑风水等中国元素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其锋 基于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探析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1年11期

[2]戴瑛东 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科学性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与企业》 -2012年14期

第4篇

农产品流通始终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内容,将会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农产品流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而农产品流通能否高效实现产品价值则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繁荣程度,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村商品流通的核心;另一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农村消费需要,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职称论文。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商品流通渠道、方式、体系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农产品商品流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流通渠道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渠道成员之间的资源占有不平衡,导致渠道间成员的依赖关系呈现出多种形态,从而影响流通渠道的效率,致使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交通、通信、技术等落后,物流供应链建设和市场信息难以准确对接;农村流通渠道中介主体过多与发育滞后,产销流通链过长,每个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时间严重超长,导致农产品流通的牛鞭效应,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能。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年普通性、多样性、变化性,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要。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提高了流通费用,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贱价销售,而在销地市场却供不应求。在新农村建设形式下,研究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创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同时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分析

农产品流通规模分析。农产品商品流通中,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这些农产品的70%-90%均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全国消费市场,需要强大的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流通网络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所谓农产品商品率即农产品总量中进入流通与交换的比例,商品化率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规模和效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又影响其商品化率的水平和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底,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达到了90%(顾二雄,2007),西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仅仅60%。

农产品商品化率与流通渠道效率的互动分析

农产品流通包括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和销售五大环节,流通渠道成员均为流通主体,流通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品种等是流通渠道的客体,各个环节的运行都将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农产品市场客体的发育成熟度实质上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多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顺序,基本上遵循需求弹性和渠道导向的原则。需求弹性大的产品先行商品化;需求弹性较小的农产品后行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后要实现其价值必须有合适的流通渠道将其输向市场,不同品种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取决于该农产品后向关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棉花、蚕茧的商品化率仅仅50%多,而粮油为80%,仅仅从需求弹性性质上难以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加工工业和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别上。渠道导向型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达90%,而农户自身消费比例高的非渠道导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仅仅30%(王合庆、严建科,2005)。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的实证分析

流通渠道主体规模问题。作为流通主体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沟通供求关系,需要规模、质量、品牌以及各种营销手段,需要能够把握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显然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企业依然较少。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94亩,户均销售粮食为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艾云航,2004)。这种规模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流通均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程度又可以理解为渠道系统化,任何一条流通渠道,都包括若干的渠道成员,这些成员合作完成商品的传递过程,而这些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状况就表现为流通渠道的组织化。因此,流通渠道基本要素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渠道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其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成员数量众多,规模层次不齐,以小规模为主,且各自孤立,呈现低组织化程度,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村经纪人组织规模较小。

流通渠道效率低。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继起的角度看流通效率用流通时间的长短来测算,从空间并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可以用流通的资源配置情况,即流通的半径和流通的费用来测算。首先,农村流通时间总体偏高。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比较来看,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值上仍然处于高位,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中介成员过多,产销流通链条过长,且流通渠道各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力引起的,每个流通环节都要耗费交易时间,所以流通时间长。其次,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小。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面普遍性、多样性、变化性的需求,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流通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特点限制了流通半径,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而在销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市场分割局面经常出现。

流通费用高与费用结构不合理并存。如图1、图2所示,农产品流通费用总量可以通过与其它非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流通费用的结构状况从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主要方面占比情况测算。总量来看,农产品流通费用增长率较快,与其绝对额发生增长矛盾,属于偏快性低效率增长。如我国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跟国际市场比较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对于非粮食类的生鲜农产品,中间渠道费用远远大于生产成本。结构对比可以说明,农产品流通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偏高,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管理存在问题。

农产品流通渠道所依赖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道路的70%以上属于路面宽7米以下、没有任何交通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或坑洼不平等各种隐患的乡村道路,在西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没有公路建设。总体来讲,农村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二是农产品运力不足。首先是农村总运力不足,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其次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技术装备落后。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产品积压在产地,造成20%的货物交付前腐烂变质。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好的运输方式,适宜于农产品运输,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无法大规模运用。三是储存条件不足。有些农产品从生产、采购到终端消费需要多次储存,以调节产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国农业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不科学、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设备水平低,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适应,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四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设施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大多数产品需要进行整理、分级、分类、烘干、散热、消毒、防腐包装等处理,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这些方面的作业能力不足。以烘干为例,国家每年收购的高水分原粮,利用干燥设备仅仅能够处理四分之一,大部分原粮依靠人工晾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效率低下。

基于重庆市研究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加盟,使农产品流通正逐渐培育起现代化方式,但是重庆市农村各个流通环节的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批发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局面,抑制了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的步伐。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已经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但是流通环节过多、规模偏小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相称。因此,构建并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至关重要,对此重庆市进行了具体探索。

模式一:启动了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渠道模式。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新模式主要是采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超对接方式,大中型流通参与农产品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基地并贴牌,同时通过消费需求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2008年全市万村千乡承办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直采、直建基地、贴牌销售、引导农民以物易物等方式,共收购价值50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各类农商对接推介洽谈会、网上农产品购销对接会,通过产销直接见面,达成各类意向成交金额11.6亿元,实际成交3.8亿元,深受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欢迎。

模式二: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流通方式包括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重庆市正在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产品各种检测和信息制度,如农产品价格交易库存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为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化等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保障;物流配送以及冷链中心的逐步完善,使得农产品的鲜活程度逐步提高,并与周边省市进行交通方面的接轨,如相互减免相关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等。

模式三:加强流通主体培育,促进了农村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农产品可以通过批发交易市场、农村经纪人和贩运大户等进行销售和流通,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中着重于各类方式和各种主体的培养,使农产品流通多样化,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重庆市各类批发市场48家,交易额340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达到1500个左右,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的主渠道依然是农贸市场。同时,农村经纪人对重庆市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经纪人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和长途贩运,全市各种农产品经纪人和贩运大户共达到31698户,某些地区的某些农产品销售中经纪人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R].中国合作经济,2004.8

2.万典武.对发展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五点看法[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3.12

3.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J].管理世界,2005.10

4.丁声俊.以民为本统筹发展农村商品流通[J].中国供销合作社,2004.11

5.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李飞.分销渠道设计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流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36-02

生鲜农产品一般指新鲜蔬菜、水果、鲜鱼肉、鲜蛋、活禽,这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易腐易烂、易变质的特性,因此对流通、储存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生产经营是以农户分散生产,通过产地、销地的批发市场在农贸市场进行终端销售。传统的经营方式规模小、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来源渠道复杂,市场仓储、保鲜设施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人们热切期盼有一种新型的生鲜农产品经营方式出现。

1 发展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现实意义

(1)提升了生鲜农产品整体质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在老百姓要求食品“吃的放心,吃的舒心,吃的卫生、安全”,因此绿色消费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消费观念。生鲜农产品连锁店的蔬菜、水果、鲜肉、水产品等都有固定的进货渠道,同时又是经过严格卫生质量检测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满足了消费者对卫生、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另外,生鲜超市通过对生鲜产品的深加工,为消费者提供从净菜到配菜、系列菜、营养菜,从卤菜到烘烧烤食品,以及免费加工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打造了真正意义上舒心、放心、满意、高效的绿色市场,免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成本。美国农业生产和贸易居世界前列,农产品物流量大且非常频繁。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效率高。约80%的生鲜农产品是从产地批发市场或加工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而后由零售商销售给顾客,所以经营环节少,流通速度快,成本低,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

(3)符合消费者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国大中城市的部分居民消费方式正在慢慢向着卫生、安全、快捷方面变化,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目前的超市中食品一般都占超市营业额的30%~40%以上。另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超市,主要的服务手段是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食物品种,以此方便消费者购买食品。但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光有上述服务已远远不够,于是超市开始在熟食加工上做了改进,向顾客售卖加工好的生鲜制成品,以此得到顾客的响应。但之后由于消费者反映这类食品不够新鲜,而且口感不好,促使超市又推出了适应消费者自身口味特点的加工半成品。顾客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加工程度的半成品,以便节省顾客的加工准备和制作时间,同时顾客也可以经过简单加工施展厨艺,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新鲜感和个性。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这些要求就应该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这一新型流通方式。

(4)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是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产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卖难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同时,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为了保证货源充足,在建立自己的基地的同时,为了做到商品多样性,会与其他农产品生产者签订供应合同,这样也有效地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的问题

(1)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起步晚,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强,采用的仍是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加上农村分布面广,很多地方交通不便,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在采购等环节也是地区、农户、企业自己组成自己的关系网,没有有效地沟通衔接,因此难以形成规模,不但没有降低采购成本,反而增加了分装费用。

(2)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农产品深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加工非常重视,他们用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的投资占农业总投资的70%,加工率达到80%~90%以上,而我们国家只有25%左右,加工转化后增值只有30%。这也是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接近城市人口收入的重要原因。

(3)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落后。在连锁经营中,配送中心是供应链上的关键枢纽,也是连锁经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目前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程度非常低,多数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这样就无法实现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据统计,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以内。

3 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构建的内容

(1)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在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经营与竞争环境,稳定的市场秩序,减少对农产品经营销售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具体而言,政府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协调企业与相关机构的关系,向农产品连锁企业提供政策性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政策等;出台规范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定行业标准,建立生鲜农产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等。

(2)选择符合生鲜农产品特点的连锁经营模式,巩固“农改超”的成果。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模式 “农业生产企业主导(基地)+生鲜超市”。就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资金雄厚的现代农业企业或集团,这些企业具有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并有大的生产基地做基础,同时有能力向下游延伸,不只是向中间商提供货源,而是企业自己投资在大中城市开设生鲜超市。第二种模式是处于流通环节中间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后,向销售终端延伸,在各大中城市建立自己的连锁店,最终控制销售终端连锁店。第三种模式是“连锁经营企业主导+基地”。这种模式主要是面对消费者的销售终端连锁经营企业,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货源的充足和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渠道,最终为企业减少浪费,获得更多赢利空间而向上游延伸,同时也能使连锁零售企业将所节约下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降低生鲜农产品价格。以上这些模式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连锁超市作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供应来保证货源。生产基地在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主要是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生产过于分散,管理困难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最好的选择。生产基地在保证生鲜超市货源充足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所生产的各种生鲜农产品卫生、安全。

(3)建设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是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要求快速地进入消费环节,减少流通环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中还应该包括生鲜加工处理和完整的冷链系统,才能确保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和安全。那么生鲜农产品连锁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规划、经营实力等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物流配送体系的选择。①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这一途径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便于连锁企业统一管理。②联合供应商共同组建。这种方式可以整合资源,共同发展。③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外包生鲜加工配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更专业,但是连锁企业对其的不可控因素增加。生鲜连锁经营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基地化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和企业原来建立的配送中心分开,这样可能导致企业投资加重,但对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有很大的帮助。

(4)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要走品牌化路线。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要实施名牌战略,这是农业现代流通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的需要。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开发自有品牌,依托连锁体系内各门店的销售,自有品牌的利润得到了保证,随着品牌效应的产生,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其他经销商都会对生鲜农产品连锁企业的自有品牌产生青睐,提高了生鲜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提升了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宾幕容,周发明.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的问题及对策[J].作物研究,2006(2):174-177.

[2]桑锐.我国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

[3]李晋红.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合作经济,2005.

[4]刘钦.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6篇

内容摘要: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营销的主渠道,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城市供应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指专门为农产品批发提供交易的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农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条件;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是批发商品流通的主体,不从事商品买卖,而是为批发商品流通买卖的双方提供服务;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一般以批发交易主体为主,由同业工会出面集资兴办、运营和管理的。

其主要功能有:商品集散功能。批发市场可以吸引和汇集各地的农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交易过程,然后再把农产品发散到各地。价格形成功能。由于它具有较大范围内聚集农产品的功能,所反映的是大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和供求关系,因而形成的价格具有权威性。供求调节功能。较集贸市场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供需均衡的纽带和流通的“蓄水池”。信息中心的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具有公开、完整、真实和及时的特点,可起到信息中心的作用。交易结算功能。交易结算的功能在于保证成交商品的价值最终的实现。而通过银行介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则增加了交易结算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交易种类划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可分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指进入市场的只是一种或一类商品,如蔬菜批发市场、肉类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皮毛批发市场、中药材批发市场、木材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综合批发市场是指同一市场交易多种农产品。

按市场所处的位置划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地建立的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是在农产品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建立的市场。

按市场主持者的职能划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分为服务型市场和经营服务型市场。服务型市场的主持者主要是提供交易场所,进行业务咨询,提供信息,提供生活安排、行政监督的各项服务,不搞自营业务。经营服务型批发市场除了具有上述服务型市场所具有的功能之外,还从事议购、议购代销、代销、代储、代运等业务。

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状

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营销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原有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兴建和发展起来。截至2004年11月,山西省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84个,年成交量987.9万吨,成交额达106.5亿元。

近两年,山西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建立部、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残留检测和信息采集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并与全国市场信息联网,为客户和农民提供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行情信息,正确指导农业结构的调整。如新绛县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使全县形成了蔬菜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格局,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5000多亩发展到30万亩,总产量由1500万公斤增加到12亿公斤,同时还带动了本县20万亩苹果、露地油桃、大棚油桃和庭院香菇的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蔬菜产业,蔬菜种植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另外,太原、运城、长治等地还相继开通了本市范围内的“绿色通道”,组织各类农展会,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流通,解决了农民活动半径小、信息不灵、决策盲目、运输困难等问题。

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城市供应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型批发市场少,交易规模小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84个,但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2家,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也不过9家,大部分年成交额在千万元左右。从全国范围来看,深圳布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20亿元,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也高达100多亿元,而山西省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太原市桥西综合批发市场,年成交额仅达到13.6亿元,其次是山西长治紫坊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12亿元)、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格富达农产品批发市场(7亿元左右)、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振华蔬菜批发市场(6亿元左右)。市场交易规模偏小,一方面造成交易成本的总体增加,另一方面也使批发市场的信息导向功能和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

批零兼营普遍,交易手段落后目前,山西省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不多,一般是批零兼营。许多批发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严重缺乏现代批发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交易手段落后,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全省184个批发市场,95%以上是一对一的对手交易。采用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很少,远期合同交易更少。由于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因此,其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普遍不具备应有的良好导向功能,相反,还经常产生某些消极的作用。根据蛛网理论,农民生产决策依上期价格而定,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本期供求状况,生产决策和产品上市间存在一定时差。而这个时差往往会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很大的风险。在缺乏科学分析下,批发市场现货价格甚至还是农产品“买难”和“卖难”周期性循环出现的重要诱因。

服务功能不足,服务意识不强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市场,市场的提供方应该在组织商品流通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不但要为买卖双方提供好的交易场所,而且还应该为买卖双方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提供停车、储存、包装加工场地等服务设施和具有商品分级整理、加工包装、质量验证、结算、委托购销、储运、信息提供、代办保险、生活服务等配套功能。而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设施普遍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很多市场只是提供集中交易的场地而已,稍好一点的配有一定仓储设施,供客商存放货物周转之用。调查结果显示,批发市场内经营户在货物运输方面大部分以自运为主,经营户认为运输环节费用高是影响正常经营的主要问题。而从目前批发市场的竞争来看,批发市场能否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已成为影响批发市场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市场交易者的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由于山西省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原集贸市场基础上形成的,大量的个体农户、中间商及零售商都可自由进入市场,他们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缺乏专门的经营知识,且大都不具备法人资格,在业务经营上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交易主体分散,单位交易费用过高,无法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中化来实现规模经济和节约交易费用。目前,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缺乏代表农民整体利益的中介组织,入场交易的卖方多为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这样的联合体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从而使形成的真正利益共同体少之又少。同时,农民作为交易一方,数量大大超过了中间商业组织,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是集中在过去和当前,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从而使自身讨价还价的能力削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都转嫁到农民身上。

完善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策建议

完善市场内部秩序

由于大多数批发市场是由集贸市场演变而来的,往往缺乏有效的交易管理机制,因此要加快完善批发市场的相关立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交易行为,切实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目前我省个体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关键在于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合作组织是批发市场制度完善的可靠保证。日本的农协、美国和欧共体的销售合作社都是在组织农产品集中进入批发市场的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培育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大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市场组织建设的重点。另外,大型承销商的培育也是批发市场发展中健康活力的体现。随着交易主体的培育,要逐渐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

逐步引入拍卖交易机制

农产品实行拍卖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易方式,它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价格合理、交易规范、成交迅速等优点,也比较适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逐步引入拍卖机制。首先要加快拍卖交易的硬件建设。为了保证交易效率,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大厅,成熟稳定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以及其他的设备如仓库、冷藏库等。其次要规范拍卖交易程序。完善拍卖交易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为农产品拍卖交易提供制度基础。最后要完善货款结算和信息机能的强化,实现“四流”顺畅。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及时、准确而全面的信息,是引导农产品大批量迅速集散的基础,而完备、安全的结帐、转帐等金融服务体系,又有力地保障了物流的顺畅。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为现代批发市场,不仅取决于其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创新,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加以支撑。因此,建立起与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如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加工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目前从整体来看,批发市场信息的数量不足,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得不到信息的指导;信息质量差,信息包含的要素不全、不准确、不及时;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因此,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完善信息服务功能,有效地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导向功能和辐射功能。同时,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耗、不易久存的特点,对运输和储存设施要求很高,需要快速周转,与之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必须超前。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