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管理学习计划

财务管理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3: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管理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财务管理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科学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加上事业单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出现了公共性事业单位与盈利性事业单位等不同的性质划分,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为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国家出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概述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兼顾事业单位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并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与现在的财务管理模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树立精益求精的思想和理念,使用专业化、数据化、系统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实现精确和精细的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密不可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是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精细化是实现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体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化,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建立管理分工的专业化管理制度,这能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系统化,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事业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复杂,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精细化程度,就要将财务管理系统化。(3)数据化,数据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和基础,只有将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通过数据资料来反映,才能有效管理和权衡财务工作。(4)信息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大势所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重要性

1.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可以促进绩效政府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十一五”规划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权责不明确、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以及奢侈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绩效型政府已经迫在眉睫。而只有加快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充分适应政府管理机能的转变。

2.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较低,损失浪费现象严重。比如预算执行率不高、结余资金规模过大、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配置不合理、对外投资效益低下等,需要尽快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堵塞管理漏洞,夯实管理基础,精化管理环节,提高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措施

1.树立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观念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为方式,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带头的作用,积极学习财政部提出的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各项要求,明确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概念和内涵,将新准则运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加快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意识,对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培养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意义上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改革。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强化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事业单位应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方面着手,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首先,科学编制事业单位预算。在预算编制之前,编制人员要深入各部门进行调查,了解和预测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情况。在预算编制时,认真分析确定本单位的项目预算金额,对办公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费用按照人员测算人均定额,确保单位收支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符。其次,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事业单位要以经批复的预算项目文本为依据,严格执行预算,重视预算事中、事后监督。再次,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健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

3.固定资产核算科学化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价值,不计提折旧,通过“计提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维护和修理进行账务处理。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仅能反映固定资产原值,而无法体现固定资产价值的折损情况,易发生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同时,事业单位将购置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支出,违背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原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必须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科学化,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固定资产的科学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比如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4.推动收入管理精细化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渐深入,一些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自收自支单位,虽然国家在事业单位改革当中,意图将这些事业单位改制成公共服务企业,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难度比较大。因此,当前在财务管理改革当中,要将收入管理精细化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这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明确收入范围、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收入台账,对所有收入进行分科目管理,所有收入要存入指定的管理账户,对资金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要求进行统一的分配管理,事业单位对本年度内的收入没有支配权。另一方面,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收入要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利用统一支付减少事业单位的收入管理权,避免成本支出与收入的混乱对财务管理的不良影响。

五、总结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事业单位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阶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收支管理等财务管理内容,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7:21-22.

[2]王雪莲.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12,11:39-41.

[3]胡云.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J]. 国际商务财会,2013,06:36-38.

第2篇

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人数的增加,工作不再由国家分配,大学生毕业的黄金时期悄然而逝,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市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我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底下的农村富余人口举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环境,多掌握一门学问就多一门出路,所以,我计划自学会计这门专业。

首先,我对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现在在我国,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政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枯寂是热门专业,但如今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财务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AIA等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状况使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种状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好好筹谋自己的前途,做好合理的规划。真正走进社会工作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开始。

其次,我做了详细的规划。

一、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明确应具备的能力

1、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踏实,谨慎细致,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强,对数字敏感,记忆力好。

3、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信息快,懂变通,善学习,求上进。

三、了解主要课程:

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产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等

四、具体学习计划: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在校期间考出就业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利用较充分的课余时间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应对弱势、威胁

1利用寒暑假去公司实习获得经验。

2多与人沟通习得交流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3利用网络。报刊、人际关系等了解经融动向。

4增强竞争力。保持乐观心态。

5多学些商业技巧,商业谈判。同时增加威信。

第3篇

1.1高校教育模式逐渐开放

在这个网络信息迅猛发展时代,人们必须具备开放与闭合相统一的思维,即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信息、能量等有形或无形物质的交换,然后在闭合中发挥其作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师、实验室等信息流通相对闭合的场所进行教学,但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学生不仅能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场所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在校外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开展学习。不仅如此,利用网络技术学生还能透过互联网学习更为广阔领域的知识,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的概念,高校依靠网络技术这一载体可以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展开放式的教学。

1.2高校的办学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某高校只需要承担教育部门规定的自身办学层次内的教育工作即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希望接受高校教育,以此来实现提高自身价值的目的,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一需求在过去很难得到满足,但是在今天,高校可以依靠网络技术的支撑,开展异地远程教学,以此满足对高等教育充满渴望的各阶层群体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的办学形式。

1.3高校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我国高校是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高校中人力资源、课程安排、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发展水平的滞后,高校之中仍然存在人事安排冗杂,财务管理缺乏精准定量指导以及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管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各高校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建立了办公自动化体系,提高了高校各项事务的处理效率,促进了高效管理逐渐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向转变。

2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应对措施

在这个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时代,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端正态度,积极主动面对网络技术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以此提高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实效性。

2.1积极转变高校教育管理思想

网络技术的普及也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发生适当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逐渐向“引导”转变。这种管理观念上的转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自我管理学习”的意识。因为现代高校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所有需求,学生透过互联网反而能够接触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因而这种“自我管理学习”的方式更适用于现代的学生。此外“自我管理学习”侧重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于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课程,利用互联网参与课程的研究以及制定自我学习计划等方面。另外,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思想,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从传统的信息资源的来源者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转变,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识别、选择、组织等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日趋增加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采纳,从而锻炼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2加强对高校网络技术平台的完善

现代高校都配置了局域网络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但是对于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维护以及网络知识的普及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却比较滞后。高校信息的畅通受到网络硬件条件的制约,这不仅给现代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不便,同时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造成了不便。为此,高校有必要将网络的建设范围扩大,覆盖到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并在学生中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进而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及时和畅通。

2.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强化高校办公,实现分布式学习

加强高校的网络化办公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高校办公的“无纸化”,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办公的工作效率,又能有效节约高校办学资源。另外,由于国家财政仅对部分重点高校进行财政补贴,因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扩大办学规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教育投资成本过高而放弃的情况,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情况,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分布式学习”,即透过网络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开展教学,既节省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又有效扩到了教育规模。

2.4利用网络技术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是把双刃剑”,只要正确的利用网络,就能有效规避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并熟悉网络技术,要然后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从拓展学习渠道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将网络技术更多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中西;工商管理专业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工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类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的关注。高校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经营管理、企业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高校都有开设,但是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多方面与西方国家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在本文中,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国家与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二、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与联系

1.人才培养。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和西方国家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对培养对象而言,也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招收学生而言,主要分为在高考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或者是本科人员,还有就是一些在职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的人群。而针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而言,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在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现今的就业方向,许多高中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学科都会涉及到,更主要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所以,促使更多的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而在西方国家,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了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领域,也就是大部分人读工商管理专业就是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称为MBA学位,而读得此专业的人都是一些有着不错工作和较高经济来源的人群,相比那些没有基础的人,他们有更多工作上的经验,他们攻读MBA,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工商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另外,中西方的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区别。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设定上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目标导向。而国外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设置统一的管理模式,且培养目标规范、有一定的指导性。比如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工商管理高校,其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毕业生要对销售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并对顾客进行销售,这样的专业课程设计将课程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计划,也是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规划。

2.课程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课程,涉及的专业课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与应用、统计学等多方面,而且各个学科下面又分为不同的学科类别。就目前我国的高校而言,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较多,远远高出于国外的院校,而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所以只能是学到各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我国高校的众多学科相比,国外的高等院校采用修学分的方式来完成学业。比如美国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毕业需修满45个学分,每科5个学分,需要学生自主选择15门课程,这个学科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较高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比我国高校要求每门学科都要学习要好的多,通过修学分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轻松的掌握学科知识,当然修学分的期限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2到3年内修满相应的学科学分。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别,我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过多的是注重本专业的学习,一般的专业课程占到总科目的70%以上,一些选修的科目经常被舍弃或者是被本专业的学科占用,而在国外工商管理的高校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美国学校的选修课占总课时的1/3还要多,法国院校的选修课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这也是造成我国工商管理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而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学生知识面广,具有创新思维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模式。中西方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课堂上,多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一个课堂多数都是40多人的课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3]。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国外的高校当中,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西方国家的院校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上,国内高校强调学生进行相关工商管理学科的论文撰写,而国外的毕业论文,教师更注重学生亲自到公司去实践,将工作心得与感悟做成毕业报表或者是针对一个企业项目进行管理设计,将最终的设计成果作为毕业成绩,这样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不过,相对于西方院校实行让学生去公司实习的做法,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我国高校的毕业学生在毕业之时也有许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锻炼的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就业前景。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由于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较多,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存在[4]。在国内,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可能会进入企业做一些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总监等这样的职位,但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与本专业不符的职位,所以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很难应用到。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当中,更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又有很强的知识面和管理能力,所以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为企业服务。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涵盖众多学科的一个专业,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不同的情况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需要将这些优缺点进行整合,使中国学生不仅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更能提高工商管理的能力。作为高中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后,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

作者:王琛 单位:西安市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田翎君.浅析中西方工商管理专业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06):167-168.

[2]王坤,蒋国平.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比较——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01):68-71.

第5篇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点模块化教学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 技能型人才 资金时间价值论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因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富有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改进和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以资金时间价值论教学为例,打破课程壁垒,整合课程资源,优化专业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构建知识点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含义及意义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朱建君(2006)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主干课程按单位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划分为若干模块。财会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学科体系转化成岗位体系,以强化主干课程中对岗位职业能力实践操作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李艳(2008)和韩意(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王晓辉等(2008)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模块之间进行选择搭配,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达到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要求。卓成秀(2009)认为模块式教学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蒋胜梅(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三个“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知识模块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中心。沃雅珍(2008)认为能力观、基础观、过程观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特点是对专业采取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点模块化教学是指从素质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出发,从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向体现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的“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多维度的课程目标,打破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岗位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划分成若干独立的知识模块,为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群和知识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以财会课程群和财会知识群为主体,可以把财会专业课课程切割为专业基础理论支撑模块、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会计职业发展模块。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财会类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不能被高度仿真模拟,并且现有课程设置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现象,阻碍了财会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具有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特征,造成课程设置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材适应性差、教学形式陈旧、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关于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投资学等课程都将其视为重要的知识点,是几门课程都要讲但都不深入。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专业课程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为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以打破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突出素质技能的培养,正确地解决了会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现行“学科化”教育以知识为本,财会专业使用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缺乏计划性,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与现实单位具体的岗位操作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影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科化”教学体现不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化,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需要实施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现行财会专业以课程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能力的发展。现行课程结业考核,以及格为通过标准,继而,开展下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通过该门专业课程考核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遗忘殆尽,缺乏将多门专业课相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分析的能力。实施财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将课程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弥补知识能力构建不系统、不全面的缺陷,还财会知识集群的本来面目,克服单门课程单独结业,互不影响的弊端,变知识识记导向为能力应用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实例:以资金时间价值为例

(一)核心知识点:资金时间价值的本质及来源 资金时间价值论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它准确地提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资产评估、项目投资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重要的交叉知识点。笔者将该知识点的教学优化核心知识点、思维全新拓展、能力点交叉、决策实际应用四个层面,核心知识点是基础,思维全新拓展是激发,能力点交叉是深化,决策实际应用是提高。四个层面构成四个维度,将财会专业课程中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知识和内容凝练在一起,构成一个资金时间价值论的知识模块。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关于资金时间价值来源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资本家和消费者心理出发,认为时间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偏好、消费倾向等心理因素。投资者进行投资就必须推迟消费,对投资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以报酬,这种报酬的量应与推迟的时间成正比。显然,这些没有提示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形态是G——W——G’,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其中的 G’=G 十G,G’比G有G的增值额,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增加了自己的价值量,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机制和过程,因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时间价值量的规定性,还指明了时间价值应按复利方法来计算,他认为,在利润不断资本化的条件下,资本的积累要用复利方法计算,因此资本将按几何级数增长。从综合技能培养的层面,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并非所有的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资金,才具有时间价值。同时,善于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来源,货币时间价值不是时间和耐心创造的,真正唯一的来源只能是工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思维全新拓展:资金时间价值系数的相互关系 资金的时间价值随时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即资本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数增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有单利和复利,单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不生息”,复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又生息”,可谓生生不息。复利方法计算方法更为常见和实用。复利和年金都是资金时间价值的表现,复利是年金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年金是复利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年金按收付的时间和次数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本文涉及的年金是指普通年金,又称“后付年金”,是指每期期末有等额的收付款项的年金。这种年金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积极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思维,推导出资金时间价值系数之间存在的九个关系式: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关系;年金现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现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终值系数分解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半期分解公式。以上关系式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让他们不能仅仅满足现有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要把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知识点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扎实的综合技能。以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的相互转化为例,从实际过程来看,如果利率和计息期相同的条件下,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实为同一笔资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其内在的联系是复利现值和复利终值,年金的计算是复利计算的延展和深化,此例形象地揭示出了复利和年金之间内在的联系,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加生动。

(三)能力点交叉:资金时间价值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按照一定的方法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原因而引起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如机械磨损和自然条件的侵蚀。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从专业的角度讲,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因为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消逝(功能的降低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将其成本逐渐转化为不同期间的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既然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补偿的过程,计入生产成本或计入经营费用的过程,那么,合理地计提折旧,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贯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利润,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回收与更新改造的顺利进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产量法、工作时间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我国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笔者以平均年限法为例,探讨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其包含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两大知识模块。开辟此主题教学,目的是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找出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和交叉应用能力。平均年限法下若不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应该为:(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使用年限,即D=(C-S)÷N,若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实际上是求年金问题。可以将给定的最低收益率或银行储蓄利率为贴现率,首先把净残值贴现,然后用原值因素以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速度大大加快,这正符合加速计提折旧的思想和基本要求。在当前科技飞速发达的形势下,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在损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迫切需要加速计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视。考虑时间价值可使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增加,因而可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改造,为企业带来纳税的好处。因此,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除现有规定外,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和船舶运输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运输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经财政部批准的其他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还应鼓励其他企业在使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此外,应积极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以知识模块化的思维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论在证劵股价、长期投资等领域的应用。如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时,应特别关注:(1)前提假设的规定性。在股票分段计算价值时,往往会忽视时间的阶段性,而简单套用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由于期数的有限性,计算结果出现偏差。(2)现值和终值计算的相对性。由于时间点选择的相对性,使时间价值的计算具有相对性,只有时间点的参照物选定后,才有现值和终值的具体数额,复利和年金概莫能外。(3)东西方计息方式的差异性。在经济实践的具体应用中,我国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单利计息的方式,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复利计息的方式。为真实反映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理论研究中大多默认采用复利计息的方式。(4)不要忽视时间价值对项目投资回收期的影响。不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静态回收期,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动态回收期。

(四)决策实际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计算中的应用 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决策中的实际应用相当广泛,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每次央行加息时到银行办理转存业务的人数都会骤升,储蓄存款利率上调后该不该转存?转存是否真的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储蓄搬家与转存都需要谨慎,因为根据储蓄条例规定,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银行只能按活期利率付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在原定存期内如遇调整利率,不论调高或调低,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计付利息,不分段计息。第二十七条 《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和部分提前支取的部分,均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利率计息;未提前支取的部分,仍按原存单所定利率计付利息。”如果定期存款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就不要进行转存;如果小于转存临界点,就可以转存。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为: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需要说明的是,按《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储蓄存款计息每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计算。存期超过这一时限的存单转存反而吃亏。此实例涉及三个知识点:货币的时间价值、盈亏平衡点分析、决策方案选择,为了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学习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兴趣,拓展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一年定期转存的计算公式按货币时间价值的思维,可以表述为:转存临界点÷360×活期利率+(360-转存临界点)÷360×新利率=原利率,这要比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要易于理解和应用。如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25%。如市民在2011年4月5日和4月6日分别存入一万元一年定期存款,则到期后利息分别是300元和325元,调正后要比调正前多出25元利息。如张先生持有一年定期的80,000元储蓄存单,计算到此次加息的当天,该笔定期储蓄存款已经存了20天。是提前支取后进行转存合算,还是继续持有这张存单合算?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调整后定期年利率-调整前定期年利率)÷(调整后定期年利率-活期年利率)。即: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1年×(3.25%-3.00%)÷(3.25%-0.50%)=33天。笔者建议,做定期存款期限不要太长,以不超过半年的短期为宜,以定期转存临界点为决策的标准。这样,一旦利率再次提升,投资者存款到期后可迅速转存,享受新利率带来的溢出收益。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X11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胜梅:《浅谈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新课程》2010年第6期。

[2]李艳:《高职成本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0期。

[3]汪冠群:《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

[4]王晓辉:《谈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运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朱建君:《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17期。

[6]卓成秀:《会计专业模块教学浅析》,《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2期。

[7]苏亚民、翟华云:《财务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金泽:《银行新业务法规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第7篇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网络会计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达到与全球接轨,实现中国会计行业的新一轮跨越式进步,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网络会计管理策略与改革建议。

关键词 :国际化;网络会计管理;解决对策

一、新形势下的网络会计管理策略

1.专业技术方面

首先,网络会计使用平台应该与企业内部会计操作系统间存在一点阻隔,防止数据于外界直接相连而招到病毒侵入,需要给网络会计网络安装安全防火墙,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安全。其次,企业要对所有输入、输出的处理单据资料信息严格把控,保证所需信息真实、准确。对所有输入、输出,处理工作需要严格分工,仔细复查,多人核对并采取备份保留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密保存。最后,应通过严格挑选网络会计人员、指纹或人脸识别防护措施与加密保护文档的方式,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与自身免疫的作用,让网络会计及企业财务网络系统放心运作,减少一些不必要或者难堪的道德犯罪风险。

2.法律法规方面

对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化,需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与执行。对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严格依法处理。根据国外的制度以及实际的经验,在我国的网络信息监管机构需要发挥职责,通过信息系统的运作管理,制度网络会计计算管理、财务法规责任义务等行为准则的严格规定。这需要符合我国的社会环境。

3.技术人员的规范

网络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等涉及电子商务操作的专业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非常的重要。这可以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国家也注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面对财会教育体系人员的培养,首先要求的是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再重组专业知识人员结构的培训,再教育等方式进行强化规范。

二、我国网络会计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改革建议

1.提升我国会计国际化专业水平

首先,根据我国国情下所培养的财会人员特性,制定出属于中国会计的管理架构。以国家化会计标准来衡量,制定出标准的会计准则,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加强管理。其次,需要尽快加大制定出新的会计具体准则的进度,参照国际化的准则不断修改异处,并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最后,要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经济发展,各项业务都与国际接轨,处理这些业务的会计手段就会自动更新,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国际接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国际化的根本是经济,要使我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作业标准,必须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

2.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需要被正确理解

国际化会计准则首先要理解,它是在发展中变化的一种动态规则而非静态指标规定。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如果我国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标准时,应该做到我国的会计准则方方面面都该跟国际化接轨、合拍,不存异处,追求与国家化会计准则发展同进退,引进的国际化会计准则需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大趋势变动方向,而不是永远跟不上节拍,时刻存在差异,甚至更明显的变化。

3.加强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

要建立完整的国家化会计人才准则,需配合高标准专业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该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专业准则国际化、外语,网络操作熟练,同时根据技术选拔,严格的考试制度层层筛选出的最终复合型人才,同时这类人员需要注意后续会计培训的再教育,使其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新观念,全面的更新了解国家化会计准则的动态变动方向,以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努力保持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标杆形象,及资质,道德水平,客观,公平,公正的职业情操,引领国家会计的先端水平。

4.根据国情稳步发展我国国际化会计步伐

我国国际化会计准则的规定也在随着动态信息的发展不断变动着,这对于我国国情下的会计准则若要实行国家会计准则发展,既不能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需要合理、合适的吸收国家化会计准则适应我国会计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会计灵活,变通的特色。它需遵照我国特定环境下各种制度,意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操作等不完善的前提,这是带有中国国情特色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实际出发借鉴主流国家的通用方式进行取长补短,将处于矛盾中的规定,慢慢的与国际化管理融合起来,逐步适用与推广,在运作中把不矛盾科学化,稳步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三、提升网络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和评价体系

一是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研究;二是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同时在各级会计学会设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并依托该组织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三是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教育工作。同时,根据道德自律机制,系统建设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等评价体系,以保证各种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反馈评价。

2.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一要注重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制定每年的学习计划,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二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由于部分会计工作人员是“半路出家”,没有会计基础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工作理念,因此,需要全方位地提升会计就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三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和制定政策,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夜大、函授等课程,提升自身学历。

3.加强职业化观念教育、提升专业服务意识

一要加强会计及其外延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基础,向外延伸,涉及到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等知识,为了达到职业化的工作要求,普及各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二要鼓励工作创新,实现工具现代化。一方面要鼓励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多思考,多实践;另一方面要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现代化工具,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

4.加快会计人才的培养

首先,加大新会计标准的培训力度。可以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的考前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然后,政府应对会计人才及其培养高度重视。政府应根据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人才教育的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大学院校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项目,开放注册会计师人才教育国际合作市场,认真办好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加快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其参与国际竞争。最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才的“诚信”能力。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塑我国会计人员、会计行业“诚信为本”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悦.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期,14页.

第8篇

1.“终身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的内涵

网络远程教育这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其满足了人们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需求。终身教育概念具有两个本质性的特征,即贯穿人生始终的教育形态和高度的包容性。现代社会已是知识经济社会,人们在接受教育进入社会后,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还需要人们在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1]网络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我们所说的网络远程教育实际上经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它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成本上实现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因而得到了政府、高校和民众的重视,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开展自己的网络远程教育。

2.网络远程教育推进“终身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远程教育在推进终身教育上的功能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1﹚网络远程教育为人们提供了终身教育的学习平台。网络的便利性与普及性,可以让大家节省去学校学习的时间,这对于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网络远程教育的低成本扩大了接受终身教育的群体。对于农民、工人等收入水平有限,但又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人群而言,网络远程教育较低的成本极具吸引力。﹙3﹚网络远程教育的较广覆盖性,不仅让城市的民众可以有机会接受终身教育,更给农村的广大群体提供了机会。﹙4﹚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补偿也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现。现代许多人愿意继续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想要一个文凭,而是接受一些自己急需补充,或是有利于目前工作技能水平提升的内容。网络远程教育专业设置多,对入学者要求较低的特点,可以很好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2]

二、我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

为了解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河北省某市高校远程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网络远程教育的答案。其中,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学习效果、教学管理和教学师资等方面进行,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72份,有效问卷170份。

1.办学理念存在问题,经费投入不足

办学理念是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基石和方向标,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大多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各个学校之间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对于大多数的高校而言,开办远程教育更多时候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将远程教育当作普通高等教育之外扩大招生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这种缺乏从国家教育发展高度的远程教育发展理念,使其在教育过程以及其发展上,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将人文性、社会性和持续性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调查中,对于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自身的优势,如图1所示,选择有清晰的办学理念的为27%,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的为23%,有充足经费投入的为21%。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将网络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自动延伸,只是将其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这造成各个高校对远程教育定位不清,个性化发展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远程教育投入上,有些高校更多会强调由网络远程教育自身吸引社会资源,高校很难主动投入。除了初始的设备投入外,后续的人员配备、课件建设、教学条件等资金投入都跟不上,很难适应现代网络远程教学需要。这种做法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潜力有限,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有限,自然发展十分受限。[3]

2.专业设置与本科专业衔接不足,缺少学校特色

各个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形成的一些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独特优势的特色专业,这也是高校竞争优势所在。在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专业设置中,本应基于各校特色专业和师资力量进行专业设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网络远程教学的专业设置基本没有体现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而是具有相当明显的趋同性。比如,各个远程教学中都设有市场营销、金融学、信息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重复设置十分明显。在受调查的10所高校远程教育专业设置中,设置市场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管理三个专业的有10所,设置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有9所,设置法律事务、财务管理专业的有8所。这种情况对于想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的人而言,随便选择哪个高校的都无所谓,因为每个学校都差不多。另外,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没有体现本校特色专业,或是没有体现本区域经济社会特点、需求的专业,致使本校的特色专业在网络远程教育中得不到体现,也不易打造本校的网络远程教育的品牌。如表1所示,除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少数几个专业外,其它远程教育的专业A校本科专业中并没有相应的设置,表明该校专科与本科、网络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缺少衔接性,给学生的继续教育造成困扰,也不利于学校将自身优势专业打造成网络教育优势品牌。[4]

3.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考核制度不够严格,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低

调查发现,在选择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原因中,拿证容易和入学容易占到很多比例,有62%的学生选择拿证容易,25%的学生选择入学容易,选择费用低廉的只有6%,选择学习方式灵活和其他原因的则分别只有5%和2%。从学生的这个选项不难看到,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考核管理制度极为宽松,才使得其成为众多学生选择的原因。考核制度的宽松必然引发其他问题,比如,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拿证容易,会使得大家将网络远程教育当作“混文凭”的选择,不仅造成全社会对网络教育文凭的不信任,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心里不重视学习,认为只需要混够时间和学分即可毕业。而社会的认同度低,将严重影响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显然,如果不改变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的问题,用人单位将会越来越不愿意录用持有网络远程教育文凭的人员,人们自然也会不愿意选择网络教育这种方式。4.学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认识不到位,学习积极性差在学生认识上,调查发现,首先在学习时间上,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超过一半,达54%,3—5小时的为27%,而花费时间超过6小时的只有19%。其次在什么时候会在线学习的选项上,“课件更新时”和“在线辅导教师要求”的选项分别为35%和58%,也就是说,学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学校的要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情况非常少。学习时间少,且主动学习差,使学生既没有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也缺少与在线辅导老师的互动,表现出学习缺乏计划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此不难看出在各个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上,学生的认识很不到位,学习效果没有保障,造成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很难成才,其不受用人单位重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5.专职教师匮乏,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

师资力量是衡量现代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是从1999年开始的,而远程教育专业硕士直到2005年才开始授权,仅有十年的发展时间,使各个高校远程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突出表现在:一方面,面授辅导教师相对较少,各高校外聘的辅导教师往往自身工作比较繁忙,负责多门的远程教育课程力不从心。其教学工作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存疑。[5]另一方面,受制于教师力量的不足,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在线辅导、答疑的时间被严重削减,无法得到保障。而在线答疑正是网络远程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旦得不到保障将严重削弱远程教育的质量。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认为“在线辅导教师的态度认真”和“在线辅导时间充足”的学生分别为12%和17%,体现了学生对在线辅导教育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低。教师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基本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使各个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基于“终身教育”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路径

1.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资源的持续投入,特别是资金与教学师资的稳定投入是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根据目前情况,应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应制定科学的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采取多渠道经费筹措方式。比如,开展校企合作方式,由企业向高校远程教育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学校则对企业开放远程教育资源,或给其提供远程学历教育,或为其开展员工远程培训。比如,与具有远程教育丰富经验的电视广播大学合作,双方共同设立某个专业教育,既借助了其丰富的远程教育操作经验,也可以节省高校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各高校的本科教育相比,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投入毕竟有限,应通过明确分配经费使用,提高经费利用率。特别是要坚持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化与精细化,借助透明化加强监督,防止出现资金的流失。借助精细化提高使用水平,以形成良好的信用度,逐步提高远程网络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为远程教育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打造有自身特色且衔接专本科的专业及课程

各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定位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发挥本校的优势专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且对社会受众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教育体系。一是给予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同等地位。高校的各级管理者应将网络远程教育同样作为打造高校教育品牌的重要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资金支持到教学力量调配都能够积极配合,以帮助远程教育完成特色课程开发。二是课程设置避免大而全,着重突出特色专业。现代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参差不齐,且专业重复设置严重。高校在设置网络远程教学的专业时,应先从各个学院中选出本校的特色专业,再协商优秀老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由负责远程教学的老师共同设计和反复测评,以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如此一来,既兼顾了社会对高校网络远程教学专业的需要,也体现了学校优势专业。三是加强远程教学与普通本科教学的互动。比如,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作为软件学院、美术学院、心理学院、管理学院等本科教育学院的实习基地,集合这些学院的老师与学生力量,开展一些诸如课程开发、课件开发等工作,不断完善网络远程教育水平。

3.不断优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在“终身教育”方面的功能,以推动高等教育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实现教育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师资力量的配置无疑是关键因素,一方面,要从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层面出发,不断完善教育师资。比如,根据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加强“双能型”教育师资力量。在选择师资时,不仅要选择本身在普通本科教育中比较优秀的师资,同时,要对这些老师开展远程教育相关理论、教育技能与方法的培训,以使其更加适应远程教育专业需要。同时,要制定远程教育师资培养计划。比如,鼓励年轻教师攻读远程教育的硕士学位,提高其远程教育专业素质。还比如,制定远程教育的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高远程教育老师的积极性。教师考核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给出评价,以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学生需要。另一方面,要从老师自身发展层面出发,不断丰富教学师资。比如,给予从事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本科教育老师同等的地位,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教授远程教育课程。还比如,根据网络远程教学的学生多来自工作一线,对知识的实用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从社会上聘任那些受过完整高等教育,具备丰富实践知识的专家担任教师,以提高远程教育在线辅导的水平。

4.设计更加合理的高校网络远程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管理还存在较大问题,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职责分配不清晰,缺少与高校本科教育的协作互动等。因此,有必要设计更合理的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管理体系,一是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承受力,明晰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针对当前远程教育管理力量不足问题,可以招聘一些学生担任实习生,帮助管理部门做一些零工。也可以从网络上招聘一些热心人员担任网络在线辅导的后台管理人员,以减轻专业教师的工作量。[6]二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管理的好经验,优化管理体系。比如,设立网络远程教育学生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的投诉、咨询,策划和组织网上的学生活动,管理远程教育的学生论坛等,既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及时根据学生需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也通过无缝管理提高学生的受重视感受。三是丰富教育互动方式。比如,建立学生辅导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借助现代网络聊天工具开展网上的师生群体讨论,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比如,组织学生共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面授前,由教师将需要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设计在QQ群或微信群,接受学生的评价,收集学生关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或是小组讨论,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机会,更可以让学生更喜欢所学课程,从而提高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水平。

5.制定更加合理的学员考核制度

学员管理不到位,考核流于形式,学生被放羊是很多高校远程教育的真实写照。对于很多人而言,选择网络远程教育正是因为其管理宽松、容易毕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网络远程教育被打上“混文凭”的社会认知标签,这显然严重影响到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合理、严格的学员考核制度。一方面,提高封闭式考试的比例。调查发现,开放式或半封闭式的考试方式,往往会因为没有强制要求而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出现多数学生的答卷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的情况。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想而知,失去了网络教育教与学的本质,人为地将学生放羊。应将那些必须理解、掌握的知识设计为封闭式考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学生平时在线学习的管理。比如,对学生在线提问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考核内容。还比如,加大在线辅导的力度,通过一对一个性化教学、一对一提问抽查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作为考试分数的重要内容。再比如,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全程纳入考查内容,避免学生论文抄袭的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得到提升。

作者:陈岩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平,陈克明,刘春梅.提高高校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30—31.

[2]吴志发,牛忠国,朱伟.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7):48—49.

[3]刘永辉.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0):40—41.

[4]高晶晶.民办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专业建设探讨[J].电子测试,2014,(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