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丽乡村建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第1篇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km。总面积40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hm2,粮食总产量130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440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hm2,年产量220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南窖乡优势以及建设方向:特色资源丰富,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古建资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吸引游客;生态环境保存好,遭受破坏小;由于去过的人少,对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乡的遗址可以让游人进行体验式旅游,不只是观光;发展生态农村[3],体验更高级别的农家乐;南窖乡现状资源丰富,涵盖了各色旅游资源,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同时应做好重点景观的突出,使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南窖乡的京郊农村旅游链。要充分发挥并扩大每个村的资源和优势,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将几个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并且在每个村现有的范围上扩大其影响范围,例如可将村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乐项目等,将相邻的村资源整合联系起来。为提高与周边的竞争力,整个南窖乡要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充分发展“体验式旅游”,并建立生态村。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并起到保护环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乡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着劣势,如知名度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乡旅游资源分析与定位

明确南窖乡的总体定位,以生态农村为主的体验式旅游,突出各个村自身的特色,从而让游人体验到多种活动,并可以加强其合作关系,减弱村之间的竞争[4]。

2.1花港村—生态门户

现状:在建设一条方便出入的道路;盛产桃子。

建设方向:作为进入南窖乡的门户,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和门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态观光园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加大桃种植的规模和品种,每年春季举办桃花节,夏季举办采桃节,并以一些独特的活动增加氛围,扩大突出桃子的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一系列的产业链。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现状:曾产煤矿,但现已勒令停产;栗子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进行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和改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景观,并可以介绍采矿的历史、流程,以此作为一个吸引游人的项目;充分打造栗子产业链,举办栗子节,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栗子产业链,形成栗子相关制品,带动旅游的同时推进自身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2.3大西沟——果林飘香

现状:水果、山羊、坚果、石材等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充分恢复利用采石坑,形成独特景观,并且发扬页岩的历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态园采摘水果节,丰富种植的水果种类和面积,形成一定规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策略。此处不仅可以进行生态采摘,同时也可依傍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加大农家乐和采摘园对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韵犹存

现状:自然环境优美,被评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队、碾子等。

建设方向: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气息,水峪村是南窖乡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村之一。以古建为重点,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并适当调整水系。对比周边的资源,水峪村古建的优势在于可以作为开发为住宿的客栈,可以让游客们进行体验式旅游,旅馆和餐厅都可以参照古代的客栈和小店的样式,并提供与之匹配的餐饮和服务,以此来作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发挥此地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优质,建设相关的游乐项目,扩大水峪村的影响范围,将周边一定面积的山水都划入规划范围。与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环境保留较好,只要扩大知名度,其竞争力很有可能超过十渡。

2.5三合村——生态之村

现状:小型水库;小煤窑。

建设方向:对小煤窑进行生态恢复,可适当保留几个作为遗址,结合明清时期能源供应的问题,向游客讲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扩建水坝,以三合村为例建立生态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统,增加村内绿地面积,将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坝集合成一条系统,建成房山区第1个生态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风

现状:南窖乡最大村落;拥有遗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设方向:主打京西古道这个历史文化,将古集市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现昔日古道丰富繁华的场面,参考北京烟袋斜街的做法,将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区的烟袋斜街;修复部分受损的有藏传佛教意义的古桥,加大对游人的宣传普及力度。

3结语

京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直是京城人短途出游的首选。因此,京郊旅游业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其中旅游资源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和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对南窖乡旅游资源及其竞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要明确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由客源、地域、资源特征等方面明确竞合关系,从而更合理的进行规划来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开发特色资源。当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建设的同时还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古建筑的修复留存,实现可持续发展[5]。

4参考文献

[1]史春云,张捷,沈正平,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9):86-89.

[2]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的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0(2):54-58.

[3]王冰一.大都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教学 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热点 社会关切

一、经济法教学何以需要关注社会

经济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总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济法理论教学中引入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关切,其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体现理论教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深刻巨变,经济成份、经济利益格局、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局面,社会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是任何一门理论课程所面对的形势变化,因此,任何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讲授都必须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否则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用。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不是社会“真空地带”,是社会生活的组成,也因此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正面乃至负面影响。

(二)经济法课程独特性质的要求

诚如学者所论:“现代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化的后果,是法律对经济社会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回应。”经济法所涉内容广泛,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具体的部门法。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必要要求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经济法与其他学科发展相比较更具动态性。经济法理论虽然抽象,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政策法律化的产物,其来源于经济实践。因此,经济法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解答社会热点问题才可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

经济法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社会关切紧密相连。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要求讲授者本身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讲授者能否恰当运用社会热点、社会关切来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充实教学内容。经济法教学需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抓住社会热点,指导他们运用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

社会热点是指较受社会民众所关注的新闻或事件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看法,包含了民生保障、环境资源、食品安全、医患关系、消费购物等方面。有社会热点,就会有人关注、评论,也就产生了社会关切。如果说让学生每天都关注这些社会热点尚存在困难,那么以上所阐明的三点必要性是可以,也是应该“督促”经济法理论教学增强关注社会热点与社会关切的主动性的。

二、将社会热点与关切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讲授的一些事例

面对当前我国资源形势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客观形势,我党做出了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即在十报告中首次阐述了生态文明,将其从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也绘制了“美丽中国”蓝图。其关键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秉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不能离开环境保护来谈发展、搞发展。当前高校也在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十精神和“中国梦”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势必包含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学习和宣贯。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可以在这些学习和宣贯过程中得到体认的。基于笔者所在高校地处广西,生源基本上都来自广西区内的这一基本情况,在课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一知识点,笔者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经济法相关理论、原则在教学中具体化、微观化、生活化,以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地域特点,以下所举的一些事例,可供探讨:

事例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与“南珠杯”竞赛、“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目前广西各地正在部署开展这项工作,在桂高校同样要结合此项工作开展建设美丽校园和文明校风的活动,广大在校大学生也将要参与其中。作为“美丽中国”战略任务在广西的具体化,“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前经济法教学中阐述地方可持续发展知识点的最佳案例,是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其实,早在1994年广西就发起了“南珠杯”竞赛,至今已经八届;这项活动使得广西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乡居住环境和风貌明显改善,城乡文明显著提升,极大推动了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广西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将其作为一项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深入开展。2009年广西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在全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加快形成民族和地方特色凸现的壮乡建设风格,服务广西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大局。但这三项活动对于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在“南珠杯”竞赛举行时,这些大学生才来到人世;在“城乡清洁工程”实施时,这些大学生仍是未成年人;在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时,大部分学生尚未步入大学殿堂。客观地说,“南珠杯”、“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这三项活动是“伴随”着这些90后大学生成长的,但他们对此普遍缺乏了解,谈不上理性认识,也谈不上理解这些活动背后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更谈不上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去看待此问题。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一员,家乡的环境改善、风貌变迁是他们所亲历的,这得益于“南珠杯”、“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这些政策实施和活动开展,从这点意义上说,他们是广西城乡变化、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如果将这些政策、活动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对90后大学生讲解,是可以增加他们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的理性认识,通过提高他们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从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亲历者、受益者转变为实际参与者。

事例二:“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宣传语

2009年广西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作为旅游的形象宣传口号,并产生了强烈社会影响,使越来越多人更加深入了解、熟悉广西。可以说经过多年旅游宣传促销,这一宣传语作为广西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已家喻户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意见》决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和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为广西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西旅游业也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开发将经济、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实现广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大自然赋予广西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也正把旅游资源、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旅游强区的蓝图走向现实。旅游消费、旅游业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旅游”在他们观念中或许可用另一个词替代“玩”。但如何从“玩”字入手,通过旅游消费讲解旅游、讲解这一朝阳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目的的。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区内,他们在入学前或入学后,或多或少都曾有旅游的经历,从这点意义来说,旅游消费、旅游产业不仅是社会热点,也是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是可以找到语言与思想共鸣的。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旅游经历,让他们主动讨论旅游产业给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不可否认,由于客观原因限制,有不少来自于城镇农村的学生可能会缺乏直接的旅游经历。但换个角度思考,旅游资源在广西而言,又往往集中在一些发展比较滞后的县份或者城镇,如果有来自于这些旅游资源丰富县份城镇的学生,那么他们对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比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学生更有直接认识或者发言权的,因为不少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就得益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由此切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是极易达到教学效果的。对于在大城市出生长大的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则是通过城市规划变迁入手举例,如南宁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与“水城”“绿城”建设、“百里柳江”打造、桂林山水城特色等等,对来自于这些城市的学生而言,这就是城市发展建设典型的可持续发展事例。

事例三:广西的电力形势

电力作为基础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受装机容量和水电出力不足、夏季电力需求迅猛增加等因素影响,广西自2011年起步入了缺电程度最严重和时间跨度最长的缺电局面,成为全国最缺电省区之一。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节约、清洁发展,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是推进电力产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重点保障民生用电范围,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电”、电力产业的理解较为模糊,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在校期间的用电安全教育和缴纳电费等方面,这是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因此要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基本用电行为讲解电力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教师“抽丝剥茧”的案例教学。首先,作为经历过初等、中等教育步入大学殿堂的学生,是学习过物理知识的,电如何产生送到千家万户、有哪些常见发电模式等问题,学生是可以轻而易举回答的。其次,作为一般地理常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也有所了解,比如广西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煤炭资源却极为匮乏(即使不是广西籍的学生,也能对其所在省区的资源有初步了解)。也就是说,在学生知晓广西发电主要靠水力的基础上,是可以让其认识到广西电力供应具有“靠天吃饭”的特点,进而理解枯水期广西电力供应则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抛给学生的现实问题则是广西电力需要能源节约、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可持续发展。再次,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化,则拓展出很多让学生了解的社会热点或思考的问题,比如居民“阶梯电价”机制;广西合山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防城港核电站建设等。如此引导学生通过电力,特别是广西现状来认识资源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必要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意义,应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

三、结语

第5篇

 

说起家乡,我的内心就涌起一股股暖流,仿佛和煦的春风吹遍全身;说起家乡,我的眼前不断播放着那一处处靓丽的美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志士在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家乡浓厚的感情,用隽永的文字歌颂着家乡的抚育之恩,那种莫名的乡愁,无限思乡的情感无不缭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头。常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每个爱国爱家的人而言,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浓浓的情怀。我的家乡楚雄,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它依山傍水,美景如画,屹立在云缠雾绕,巍峨壮观的哀牢山中,倒映在美丽的金沙江畔,吮吸着这一方水土的滋养。

一首《楚雄好地方》唱出了彝州美,家乡好,唱遍彝州大地。那一句句“高高乌蒙山啊长长金沙江啊……咱们彝州美啊楚雄好地方啊!”如魂牵梦绕般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瓜果飘香的元谋,恐龙之乡禄丰,风景秀丽的紫溪山……让来到这里的远方客人被这些美丽的景色迷住;三月草莓味甜美,五六月间樱桃、杨梅挂枝头,冬季还有冬桃来解馋,舌尖上的人间美味不就是在楚雄彝州吗?除此之外,在白云和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彝人古镇、紫溪彝村那一幢幢突显彝族特色的瓦房错落有致,与远山的翠绿融为一体,此情此景美不胜收;这一切让我们从中认识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彝族,了解到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品尝了美味的彝州小吃,让到过这里的每一个远方客人叹为观止,赞叹不绝,流连忘返!

随着祖国改革的春风,一项项民心工程深入人心,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的层层落实,为祖国人民营造了一个幸福家园。在这样的美好时光中,为了让家乡人民能拥有一个和谐、温馨、优美的人居环境,彝州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文明城市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更为家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祖国好政策的引领下,在家乡领导的精心规划中,彝州到处繁华热闹,到处欣欣向荣,到处绽放出绚丽之花。彝州的每草每木,每水每土都在歌唱着森林城市的“新韵”,四季在轮回,彝州的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天天在变,月月在变!变得越来越美!      

回想1994年我从偏远的山区走进楚雄就读初中时的城市面貌,那时的楚雄城区建设很小,建筑杂乱无章,一条条古老的街道并不是柏油马路,是用水泥和小石子混合铺成的;那时的城市交通工具大多是只能坐两人的人力黄包车,从郊区进城的大多是马车;那时城市周边都是山和田地,坝区人民进城也不是很方便,我们偏远山区进城更是艰难,既要转车还要步行才能回到家。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提高,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30年来我的家乡楚雄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筑处处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街市熙熙攘攘,滇中大城市的建设使家乡更加辉煌灿烂。乡村建设也红红火火奔小康。过去村中的那些泥泞小路被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代替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放眼望去,那一道道梯田,层层叠叠,季季如画,景象万千,到处呈现出一幅美不胜收的家乡风情。家乡建设越来越美,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发展越来越快,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祖国的母亲温暖的怀抱。家乡的人民总是那么热情,朴实,好客。总是笑盈盈,美滋滋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家乡永别了那段贫困的历史,在祖国改革的春光中,让他们过上了优越的生活。国泰民安,幸福满满,这一切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祖国给予我们的抚育和滋润!       

家乡——美丽的彝州!你永远是我们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为你的与时俱进喝彩,为你的欣欣向荣欢呼!亲爱的祖国,我为你的灿烂辉煌感到骄傲,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自豪!常言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富则民强,就因为你的繁荣富强才给我们营造了祥和安全的居所,让我们过上了优越富足的生活!做为祖国的子民,我知足,我感恩,感恩祖国的滋养和给予!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普定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贯彻新农村建设精神,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1] 结合2011年提出的“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加强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元素挖掘,举办系列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把握住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普定县作为黔中经济区的一员,更应抓住时代契机,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一、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年深入,普定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且基础条件良好。

(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节点之一,毗邻黄果树瀑布、龙宫和织金洞这些国家级景区。“十二五”时期,普定县被列入贵州省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区,随着贵州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普定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普定县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叙写着普定的悠久历史,城关莲花古洞、化处空山、马官玉真山寺、马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东华山“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以花灯著称的马官镇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和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苗族“阿江”、苗族射弩、西路花灯等彰显着普定民族文化的风采;“讲义—号营”景点于2005年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云中大草原”——猴场乡普屯坝草场、重荫山杜鹃湖、原始森林丰林火焰山等构造了普定美丽神奇的景观。

(三)资源的不可替代

纵观普定县乡村旅游资源中的喀斯特景观、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不难发现都具有一定的主题特色。如普屯坝高原草原风光(其中就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夜郎文化”有密切联姻的夜郎湖景观等,这些都是普定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其他地区没有,要观赏和体验,只能到普定才能满足愿望。

(四)客源充足

普定县临近安顺市和贵阳市,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法定假日的重新界定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两市的出游规模随之扩大,这也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同时,普定周边的黄果树瀑布景区、织金洞景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首选景区,其接待规模逐年扩大,这些游客也将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普定县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乡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农村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2011年,普定以乡村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5.62个百分点,超过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导的“一产”拉动经济增长的5.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催生对一批优质农产品、以中药材和冰脆李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特”,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在70%以上,为加快对各类食品、药品、畜禽产品加工奠定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普定县的讲义寨、山外山、桃花岛、普屯坝、化处茶文化等乡村旅游品牌景点,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600多人,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取得实效。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与众多行业相关联,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五个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民直接成为旅游从业者,也可以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与销售,间接增加农民收益。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普定的地戏、花灯、舞龙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由汉、苗、布依、白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构成的普定民族文化也得到关注、保护和开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开发复兴,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使加大对农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例如,2009年普定讲义寨为扫除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力投入整脏治乱的工作中:统一规划村庄建筑,聘请保洁员长期对村寨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治理护寨河,修建公厕等,使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面容一新。

三、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2] 西部地区兴起时间更晚,大部分地区发展尚未成熟,以致于存在发展程度低、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条件差、资金力量薄弱等问题。毫无例外,普定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也必然面临着这些困难,尤其是在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文化主题凸显和产业链发展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一)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管理

普定不乏旅游资源,但缺乏有效保护与管理。有“亚洲文明之灯”美誉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目前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大坑,除了垃圾就是凌乱的石头,如果没有洞口刻着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几块石碑,毫无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迹象。山下的穿洞博物馆,墙壁表层开始脱落,门栏上的玻璃多处被打碎,里面空无一物,只是个虚设的荒废庭院。又如位于县城东北马岭冈半坡上的莲花古洞,大洞厅遍是垃圾,洞内的部分石花石钟乳被敲打得支离破碎。

(二)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主题不强

普定县一些村镇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有的甚至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文脉,但都由于在意识上的忽视和投资的制约导致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的不足,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民族文化主题不明显,使得像讲义寨、号营村这样的乡村旅游点,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游客却看不到或是感受不到。讲义寨的明代古军事屯堡、古民居、白族风情、饮食文化藏在山中无人知晓,号营村同样如此。这无疑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内在吸引力和向外传播动力,没有用好民族文化这块招牌创造经济效益。

(三)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强

近几年来,普定茶产品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的评选上屡次获奖。普定茶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目前茶叶公司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很少将茶叶的产业链拓展到乡村旅游方面,即使稍有涉足,也做得差强人意。如普定县化处镇借助朵贝古茶树优势于2009、2011年分别举办了“朵贝之春”贡茶文化旅游节,由于至今只开展过两届,尚不成熟,相关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茶企业或组织在将茶叶的开发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方面明显做得不够。

(四)资金投入有限

目前普定县旅游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活,基本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普定县十二五规划中,新建休闲农业观光项目——夜郎湖冰脆李采摘休闲游、朵贝贡茶休闲采摘游,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和企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资金有限,只能集中在优势比较突出的少数旅游地,而且开发建设过程中资金能否按时充足到位同样存在问题。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普定县城至多个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道路维修速度赶不上毁损节奏,且道路较窄,通行能力弱。例如:被誉为“云中大草原”的普屯坝,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但由于道路遥远、险峻的原因,去过的游客不得不感慨“不见云中大草原遗憾,见到了更遗憾”。

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为加快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应该加大对村镇的风貌改造和保护,基本保持旅游村未开发前的风貌,不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仅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和游览道路进行完善。对于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建筑和重要历史遗迹,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对于已带有破坏性的村镇,应该实行抢救性保护,并加以重要改造,尤其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迹应尽快保护、修葺。

(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突出历史民族文化主题

普定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通过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用乡村旅游来搭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文化的展示,应以穿洞文化为着力点,充分挖掘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古文化遗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激活文化沉淀,探索和尝试把“古人类”这个点做成人类发展史的过程,靠有型的东西把这个历史表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凸显,需要充分施展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跳花、射弩、“阿江”、古歌以及汉族花灯、舞龙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发动村民组成诸如花灯、舞龙、民族歌舞、民族合唱等民间艺术团,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宏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采。

(三)注重地方特色、拉长产业链

普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走旅游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普定实际,因地制宜,需要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普定的环境和气候适合种植油菜、茶叶、冰脆李、中药材等,政府就应该按照“一粮二菜三药材”的结构调整发展思路,实现普定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拉长产业链。[3] 实现粮食产量增加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的双赢局面。

(四)加强多元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环节,政府首当其冲充当着重要角色。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参与。此外,更应注重吸引闲散民间资金进行投入,可以尝试设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募集对象可以是小企业、集体和其他自然人等,这样的好处是在募集产业发展基金的同时还可以分散村镇经营风险。

(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在设施的设计建设上,既要讲求原汁原味又要做到舒适卫生于农业系统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4] 针对目前普定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共同存在的交通、卫生等显著问题,首先,实施好“乡村公路交通通达工程”;其次,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食宿点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备齐全,且符合当地特色;最后,强调卫生设施建设,公厕、垃圾池、垃圾箱、爱护环境标牌等设施要充分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志辉、陈小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2]张遵东.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6,(12).

[3]程松涛、钱进、庄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起点——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6,(09).

第7篇

>> 浅谈建筑・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以农业观光园为例 浅谈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园建设的意义 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 野生花卉在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应用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中国八景文化中的人文建筑景观为例 农耕文化景观在农业观光园中的表达应用 以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都市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现代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初探 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点 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思路研究 农业观光园中景观空间设计探析 杨凌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分析 浅谈梅山文化园建筑人口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浅谈观光休闲与农业产业规划园区的有机结合 以武汉电影乐园为例浅谈室内综合文化游乐项目建筑设计 以植物线虫学课程为例浅谈农业高校农科专业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龙台山农业观光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如何提高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品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谈建筑·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以农业观光园为例 浅谈建筑·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以农业观光园为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论文在论述建筑景观、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农业观光园的兴起、发展以及发展的意义。让农业观光园在未来建筑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美丽富饶的新农村景观会很快实现。 关键词:建筑景观 建筑文化 景观环境 农业观光园

一、“建筑景观”与“建筑文化”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

“建筑景观”,主要是除房屋建筑以外的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景观建筑设计是安排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它所经营的舞台是我们生活的周遭,所应用的布景亦是每天接触的东西。一棵树、一撮泥土、一条小径、一泓池水……,通过感性激发、理性剖析;一位能品位生活细节,对环境体验敏锐的人,便具备成为景观设计师的基本条件。而这种美的感性能力通过专业的训练,有特殊的设计语言,将理想概念落实在实际的设计领域里。景观建筑是将天然和人工元素设计并统一的艺术和科学。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景观建筑师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一大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建筑文化内涵和风格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也完全不同,例如,中国北方的建筑文化风格就与南方不同。在不同的半球位置上,也体现各种建筑价值观的区别,例如东方和西方建筑风格就不一样。

二、观光农业的兴起

国内,20世纪90年代,起始阶段“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进入21世纪,“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农业也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种植园、养殖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日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足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三、观光农业的发展

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于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

观光农业得以发展主要基于以下条件:(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四、农业观光园的意义

1、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受回归自然、回归乡村思潮的影响,日益向往到乡村体验农村生活、现场采摘瓜果、欣赏田园风光等等这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大批的游客,从而带动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供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2、有利于扩大就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运用乘数效应理论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农业观光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农业,需要整套的服务人员和配套的技术人员,因此能吸收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一些掌握农业高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加入到发展观光农业的行列中,其示范作用和文化交流将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业观光园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农业资源作为观光休闲场所,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尝和选购等消费服务,延伸为旅游资源,可增加其农业资源的附加经济收入。

4、有利于改善乡村环境。农业观光园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发展观光农业不仅能开拓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还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

参考文献

[1]侯幼彬 著.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张文英.园林景观设计实录[M].广州:吉林科学出版社,2000.1

[3]唐勇 城市开放空问规划及设计[J]规划师2002(10):18

第8篇

连云港,作为徐福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于1982年在赣榆区发现了徐福村(原徐阜村)之后,不断掀起徐福文化的研究热潮。徐福文化天然的对外属性,激励着连云港赣榆区倾其全力深入挖掘徐福文化资源,打造耀眼的徐福文化名片。

一、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

(一)徐福简介

徐福(公元前255年―?),即徐(fu),名议,字君房,徐偃王(诞)第二十九裔孙。生于战国齐王建十年,死于日本原始部落的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的过渡时期。秦时齐地琅琊赣榆人(今赣榆金山人),精通医学、天文、航海、冶炼等知识,为当时的著名方士。

徐福因徐福东渡这一壮举为世人皆知,为世界航海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根据《史记》记载,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且有神仙居住,秦始皇便命其率楼船队和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对于徐福最后率众到底去了何处,学术界更多倾向于最后到了日本。

(二)徐福文化简介

时过境迁,但“徐福研究热”依旧。不管是中国人民还是日韩人民,都在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徐福东渡已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徐福也不单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史学界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徐福文化”。

(三)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的构成

1982年6月,江苏省在赣榆县进行地名普查时,发现了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村里老年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依据出土文物和相关遗迹,经过专家考证,该地被认定为徐福故里。有关“徐福村”、“徐福社”的记载就曾体现在《赣榆县志》、《海州志》等连云港的地方志中。连云港赣榆区的金山镇本身就是一个徐福文化资源的集群,包括有形的徐福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徐福文化资源。

有形的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主要有文化遗址、遗存、徐福祠、徐福像、徐福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以及地方志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赣榆区,大量有关徐福文化的遗址遗迹被保留了下来。位于金山镇的徐福村就有徐福种药地遗址和徐福故居遗址;在赣榆区的柘汪镇,也有许多遗址。

无形的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有徐福传说及相关的民间文学。2011年5月,连云港徐福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已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

二、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众多,历史悠久

连云港作为秦代著名方式徐福的故里,拥有丰富的徐福文化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如徐福文化遗址、徐福祠、地方志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包括无形的,如徐福传说、以徐福其人其事为主题的系列乐舞表演和专题片、徐福节等节庆活动。这些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或本身历史悠久,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赣榆区的金山镇,或说金山镇的徐福村更是承载徐福文化资源的重地,所以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地。

(二)关于连云港徐福文化的学术研究成为热点,且数量众多

1984年4月18日,中国《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罗其湘、汪承恭先生的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首次提出:“江苏省赣榆县徐阜村是徐福的故乡。”这标志着徐福研究进入新阶段,但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之后,赣榆区受到鼓励,当年就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徐福研究会,于1985年更名为连云港徐福研究会,并创办了会刊《徐福研究》。借助徐福文化这一纽带,赣榆区不断加强与日本、韩国的交流,以推进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以每届徐福节为契机,展开广泛的国际学术研究活动,如1990年,中国赣榆首届徐福节之际,连云港徐福研究会举行了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学术讨论会。2012年,连云港市在与日本佐贺徐福文化交流座谈会上提出今后将以“徐福东渡与当代社会”为主题展开课题研究。2015年10月,连云港徐福研究会承办了“赣榆2015徐福文化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国际论坛”。

就国内来看,连云港的徐福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04年10月,市社科联与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联合在赣榆区举办了“徐福与海洋文化”研讨会。《连云港论坛》专门编辑出版了《徐福研究二十年》专刊,第二年编辑出版了《徐福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被中国徐福会授予徐福研究优秀单位的称号。徐福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富有历史意义的课题。通过学者们思想的碰撞,我们总会发现,时代在变,徐福精神的价值不变,徐福文化会与时俱进地发展。

(三)政府为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文化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是软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日益增加的重视,连云港市也在不遗余力地做规划、求发展。2014年由连云港市政府颁布了《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总规划中,徐福东渡传说被明确为区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的对象和地方文化的历史标杆,还被纳入海洋文化类项目内容的规划中,同时加快建成徐福文化生态创意园也被提到建设任务中。

2014年11月26日,市文广新局了贯彻落实《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规划》提出建立“三核两翼”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两翼”是包括徐福文化项目在内的北部海洋生态文化产业翼和南部民俗生态文化产业翼。2015年,连云港市政府在《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文化建设放于重要位置。

(四)众多文化项目全面展开

2003年,赣榆区委书记孙荣章提出要打响“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的旅游品牌。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各类学术交流之外,赣榆区对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重视上还体现在修建人文景观、创建旅游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品等方面。

1.修建人文景观,展现徐福文化魅力。市级文保单位徐福祠位于金山镇徐福村北,相传是村民为纪念徐福东渡不归而建,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1990年翻修扩建。祠前广场竖有“徐福村”碑和“徐福故里”碑。2013年,徐福祠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徐福庙山门外广场东侧有一块赵朴初诗碑,上面刻着赵朴初先生1991年为“中国・赣榆第二届徐福节暨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题写的贺诗。

2016年3月,赣榆区又在区图书馆内建成了徐福展馆,馆内陈列着几乎囊括了国内、国际所有的徐福研究成果资料。赣榆区的这些徐福人文景观既讲述着徐福的故事,也展示了徐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推进旅游景区创建,打造徐福文化旅游品牌。金山镇徐福生态园和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作为赣榆区的旅游品牌,是每届徐福节展开活动的基地。2006年金山徐福生态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创建国家AA级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便启动核心区――茶文化体验区、垂钓中心和综合服务区、徐福文化开发基地。2009年,《赣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建设规划》全面完成。经过努力,2013年8月,徐福泊船山风景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徐福生态园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区。

整合了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的连云港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东倚泊船山,西偎怀仁山,环拥徐福庙、徐福广场、兴会寺、徐福山庄和怀仁水库等景点,融天工之美与人文韵味于一体。徐福生态园是整个泊船山风景区的核心示范区,园内种植3000亩茶园,十分壮观。

3.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传承徐福传说和传播徐福文化有效地结合。徐福节是徐福村最为隆重、最具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历届徐福节不仅有徐福祭、文艺表演、书画展览、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还有商品销售、经贸洽谈、项目合作等经济活动。从1990年至2010年共举办了八届徐福节。

在1990年首届徐福节上,为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赣榆区举行了隆重的徐福像揭像仪式和徐福祭祀活动。之后又连续举办了两届徐福节。直到2004年,赣榆区又接着举办“中国・赣榆第四届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2005年,在第五届徐福节之际,由县文化局推出的大型乐舞《徐福祭典》在开幕式上演。第六届徐福节的最大亮点是赣榆区邀请了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采访拍摄“美丽海州湾・赣榆”大型主题演唱会、仿古京剧表演《徐福东渡》和徐福祭祀等活动,使得赣榆“徐福故里”这一特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延伸至全国。之后的两届徐福节,媒体宣传力度愈加强势。2007年,又逢徐福纪念馆开馆,仅第七届徐福节期间就有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走进赣榆,对节庆活动和赣榆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在2010年的第八届徐福节中,共有徐福海祭、旅游商品展销、美食大赛、金鳅食节等十几项活动。正是因为徐福节广泛的影响力,2009年,中国・赣榆国际徐福节入围“2008年度全国节庆活动百强”,并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文化节庆”提名奖和“中国节庆年度大奖”。

4.徐福品牌产品创造产业经济。就目前来说,在赣榆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徐福品牌产品主要是徐福茶和徐福酒。坐落在徐福故里的江苏徐福酒厂建于1963年,后被阜宁客商孙国银先生投资600多万元收购,重新组建成如今的连云港徐福酒厂,现已经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白酒企业。赣榆区的徐福茶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据连云港2006年鉴介绍,当时的赣榆区徐福茶厂已拥有茶园面积200公顶,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主要生产“徐福”牌系列绿茶。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徐福茶被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2009年,赣榆区徐福茶厂参加连云港市举办的首届“花果山杯”名特茶评比,其中选送的“松针茶”在综合评比中脱颖而出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花果山杯”特等奖。徐福生态园里的千亩茶园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观。

(五)徐福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

徐福传说属于民间文学,需要集体传承与保护,赣榆区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传承基地。从1984年开始建立原徐福祠,之后建成徐福纪念馆、徐福像等人文景观,成立徐福研究会、举办徐福节,还于2006年成立金山镇民间文化保护小组,2011年开展《徐福传说》进校园活动,今年又建成了徐福展馆,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四级名录保护项目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从市到镇,从政府到民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徐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