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2 15:04: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3]。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4]试点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和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作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充分发挥机械工程等特色学科的优势,贯彻“质量工程30条”,落实“本科教学工程”,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支持装备制造业、机械行业更新换代和不断创新,将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对“SolidWorks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就是以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为平台,通过专业课程的认证教学试点,解决教学管理、实验设计、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预期目标。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主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主导思想。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为主旨,依托行业优势,结合专业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加强校企联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围绕一个目标,培养三种能力。以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
(3)搭建一个平台,依据统一标准。以CAXC项目为平台,依据统一的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认证标准进行课程教学。
(4)“课程置换”形式,完成认证考试。课程教学形式要进行置换,既要源于认证标准,又要高于认证标准,最后完成认证考试。
2.优化教学内容,细化过程控制
(1)优化教学内容。纵向强化,横向拓展,提高和充实教学内容。应用“海天教学系统软件”进行实训和教学互动。2008年我校首次面向2006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6个班开设了32学时的“Solid-Works机械设计”课程。随后依据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2012年开始和应用工程师认证紧密相连,2013年课程更名为“计算机三维设计与分析”,并增加了8学时,完善充实了教学内容,面向4个专业共13个班授课,修订出版了新教材。应用“海天教学系统软件”进行实训,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经调查,有72%的学生对该实验课学习很感兴趣。
(2)采用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结合,由浅入深,以点带面,一人一机,学练结合,整体把握,逐步推进。
(3)规范教学过程。交叉互学,教学研讨,深入交流,总结完善。
(4)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从易到难,系统地设置实验内容,且多数内容来自企业。如并条机牵伸机构的结构设计图纸来源于企业,图纸规范,数据标注合理,技术工艺全面,使实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受到“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课程教学内容分为5章,每章配有2个单元4学时的实验,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涉及草图以及零件、装配体、钣金及工程图。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上手。
3.评估工程技术素养和基本能力并及时修正提高
(1)重心前移,提前介入。通过实习、参加企业活动,了解企业对CAE及CAM应用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最优化机械设计实验,建立机构最优化数学模型并上机求解,使学生较好地运用计算机解决机械工程设计中的一般问题。通过三维机械设计实验,运用SolidWorks计算机绘图软件,对并条机牵伸机构进行结构设计,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三维设计基本方法。
(2)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实现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学校培养之间紧密衔接及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化过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创新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到新高度。
4.加强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分析
(1)建设并完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将计算机认证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日常阶段性实物设计作业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计算,形成最终成绩。
(2)克服同质化倾向,实现特色化培养,提升整体质量。围绕行业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瞄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进行立项研究。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教学管理
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批准在我校建立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CAXC)项目考试点,成为陕西省第一家高校CAXC项目考试点单位,向校内外开放。由于机械类专业在2011—2012年度“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工作中的突出成绩,我校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优秀考试点,项目组负责人在全国大会上作专题发言,项目组成员、机电学院王贯超教授被评为优秀教师。
2.教学改革
(1)发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等论文4篇。
(2)编著的《SolidWorks机械设计教程》2012年9月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列入高等院校纺织服装类“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获得学校优秀教材奖。
(3)编写了《SolidWorks机械设计实训习题集》、“计算机三维设计建模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三维设计建模与分析”多媒体教材(光盘)、“计算机三维设计教学平台”实验作业报告单(无纸化)、“计算机三维设计建模与分析”视频教材(光盘)。
(4)建立了具有纺织机械设计和面向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多行业特色和需求的考试内容和课外实训习题库。
3.应用工程师认证
2012年,我校首次组织学生参加Solid-Works应用工程师项目考试认证,225人获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证书。至今,连续三届学生参加了该项认证,共有587人获得证书。
4.工程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训
连续四年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好成绩,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团队省级二等奖。调查结果表明,9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机械设计能力很明显。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两项作品奖得主刘晖同学感言,“其中的图纸、三维模型及运动模拟都是应用SolidWorks软件来设计完成的,这款软件的功能的确很强大,也易学、实用”。
5.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依托CAXC项目平台,依据认证标准,以“课程置换”形式,完成标准化考试和认证工作。
(2)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相脱节,学校教学与服务社会、促进行业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换代相脱节的矛盾。
(3)解决了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标准衡量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4)找到了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工程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创新点
1.开辟了标准化教学管理新途径
建立了陕西省第一个CAXC项目平台,为校内外人才培养提供了训练场所。规范了应用工程师认证标准,丰富了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管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细化实训环节,完善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现作业无纸化
从最初的单纯课程教学到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认证训练等多个环节,面向机械类专业全部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上机建模,作业以电子版形式提交,图文并茂地说明作业过程,实现作业无纸化。
3.综合考核学习效果
从教学、实验及能力训练三方面着手,在计算分析、设计制图及性能测试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将认证考试、理论考试和日常作业成绩按比例进行综合考核,保证了项目质量和水平。
4.开辟了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价新途径
关键词:工程训练;CAD/CAM;教学实践;平台工程
教育改革强调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通过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等工程设计方法的训练,获得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2,3].目前,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在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加快培养适应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吉安市“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人才,促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形成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探索并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作为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平台的重要子平台,主要服务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并兼顾电子、医疗器械工程等专业学生,通过整合现有CAD/CAM相关课程源和设备构建而成.通过平台下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工程教育中强调的四个环节,使学生掌握CAD/CA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CAD/CAM系统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初步具备CAD/CAM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以满足现代生产对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1构建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必要性
CAD/CAM技术是计算机、机械、材料等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产物,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该课程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1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在企业和高校兴起了工程领域“甩图板”热潮,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工程图纸的绘制和打印输出成为技术人员基本要求[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软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机械行业中,在现代企业中,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复杂零件制造采用相应数控设备.尤其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设计与制造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现代制造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良好的CAD/CAM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将CAD/CAM课程独立于工程训练平台外,并存在教学案例与实践脱节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相关教学资源,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2促进基础课程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机械制图课程,而计算机绘图或机械CAD课程开设的时间偏晚,并且存在课时少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学生在接下来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等课程中都需要大量用到该项知识和技能.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会使用三维CAD软件来辅助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但从教学效果来讲,让学生能自己动手绘制简单的三维图形,通过简单操作可以观察投影关系、相交相贯线等特征应该会更好.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建立,能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应个人专业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让学生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能力.为拓宽课程知识覆盖面、适应CAD/CAM技术的发展以及机械类本科专业合并、调整的需要,近年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曲线曲面造型理论”、“CAD中的数值分析方法”、“机构运动仿真”、“数控加工技术”、“CAD/CAM系统”等内容,丰富和发展了CAD/CAM教学内涵.
1.3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是学生面向毕业后工程工作的基础,CAD/CAM平台下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工程实践的过程,并培养兴趣让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以井冈山大学材料成型专业为例,在模具设计教学中关于冲压模、塑料模的设计很多图纸停留在二维阶段,不够直观,学生难理解,而采用UG、Pro/Engineer等三维软件可以进行模具型腔、分模和模架的设计,并可以实现分模动画、浇铸仿真和热流分析.同样在数控加工教学中,数控车床大多使用手动编程可以实现加工,但数控铣床在加工复杂型腔和曲面零件时难以使用手动编程实现,所以需要掌握一些CAM软件来实现.平台下的CAD/CAM综合实训能让学生体验“设计工艺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了与企业技能基础教育的接轨,做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零对接”[5].
2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构建方法
以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平台为例,其下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程训练、电气工程训练、CAD/CAM教学实践三个子平台.这三个子平台均承担着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相应的拓展功能.其中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主要特色在于提供了专业的实训平台,CAD/CAM平台实训课程体系是集基础实训、CAD/CAM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和研究性实训为一体(如图2所示),主要服务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利用常见CAD/CAM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模具设计和自动编程的能力,也兼顾电子、医疗器械工程等开设了机械制图等课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训.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课程和资源,将传统课程与现代方法结合,使CAD/CAM课程教学实践贯穿融合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真正让学刘朝晖,肖寿仁:基于工程教育改革的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构建与探索生学会相应CAD/CAM工具应用在各阶段的学习中.
3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特点
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构建适合于自己专业的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根据构建CAD/CAM训练平台教学特征,综合运用基于问题的探索发现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设计教学法以及互动讨论教学法.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突破过去单纯的师徒式的技能传授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以团队形式自主完成训练任务,激发大胆探索的兴趣和自主创新的潜能.在教学和综合训练过程中结合真实产品进行,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师根据产品实物对训练内容作示范性讲解,并提供相关资料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产品设计和加工仿真等训练内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训练,并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一起对教学和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最佳选择[6-8].在实践教学中,安排课内上机实验和大型综合实训环节.课内上机实验与理论教学适时交叉进行,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CAD/CAM技能.例如:在视图与投影关系教学时,用CAD软件建立机械零件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软件的视图变换,演示各视图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实现简单操作,让其明白了视图关系及相关机械制图标准.另外还可以探讨我国采用第一角法与欧美采用的第三角法的区别.这种教学过程能活跃实验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综合实训为结合材料成型专业特点开设的“材料成型CAD/CAM综合实训”教学环节,以加强对CAD/CAM技术在材料成形中的具体应用的认识.针对某一成形零件(锻造、冲压或塑料件),利用CAD/CAM/CAE系统进行产品实体建模、成形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工作零件的数控加工或快速原型制造,学生参加完成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或快速原型制造)的全过程,得到成形数字化制造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现代成形设计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建立多元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按照“重视过程体验、兼顾平时表现,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思维”的指导思想.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相结合,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基本技能和综合创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由当日训练综合记分、试题库测试、实习小结、实验报告、创新思维报告、小论文等组成,其中各项成绩所占比例,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期通过自行开发的课程成绩管理系统设定比例,最后统计成绩[8].
4结语
(1)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可以作为高校工程训练的子平台.承担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绘图技能、先进制造技术及CAD/CAM能力.(2)CAD/CAM教学实践平台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和学院新苗培育计划,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CAD/CAM教学实践平台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4)学校可每年定期在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下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维CAD/CAM技能大赛,对优秀选手进行表彰,并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和全国性的相关比赛.
作者:刘朝晖 肖寿仁 单位:井冈山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等教育,2008,(2):1-4.
[2]李正,林凤.从工程教育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2007,(2):19-25.
[3]邹卫放.工程训练中心在工程教育中的基础平台作第2期用探析[J].教育.教学,2009,(2):196-197.
[4]张凯.我国工程设计CAD发展现状调查及“甩图板”对策研究[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7,(2):11-20.
[5]肖寿仁,邓晓春,谢世坤,周太平.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69-75.
[6]卿兆波.基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CAD/CAM课程设计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3):45-47.
关键词:开放式;工程教学体系;创新创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07-02
1 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接近工程实际,机械工程项目涉及机械领域多学科,传统的实践教学只针对理论教学中突出的实验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设置,无法适应和胜任复杂多变的实际工况环境。
2)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所占比例较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就目前而言理论教学通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偏重,实践教学比重较低有时只能占到只有20%左右。地方院校正直转型期,不能再拘泥于基础实验教学的验证性和演示性,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3)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
工程技术人才的养成,实践能力经验的积累途径不仅是学校里的实验,还有是在企业中的实习,由于企业中生产纲领与效益挂钩,不能随时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再有学生安全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校外的实习没有实质性的,多为参观动手机会很少,实习效果欠佳。
4)教师缺少实际工程工作经验
目前我校工科教师大多是高校刚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缺少企业工作背景。加之我校机械专业新升本科,每位专业教师承担二到三门课,周学时到达16学时以上,显然教学任务比较重,学校在专科阶段重在实践教学,对基础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学的繁重和科研跟进缓慢,使两者都没有达到一个好的状态。这些现象对开展创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2 构建开放式工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1)大视野,新理念
地方师范院校要发展其工科,应该加大力度投入实践教学,一定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一要放开视野。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吸收借鉴成功的高职教育体系丰富经验,不能说本科不能向专科学习。现在正值《中国制造2025》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可以给我们在工程教育方面以启示,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学校的实际状况,探索能够依仗自身优势,符合自身实际又有鲜明特色的培养模式。加强地方区域合作。地方院校工科的工程教育是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2)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就是“树干”,人才就是“果实”,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果实自然丰满。现在转型的环境下要结出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应用人才这个果实,就要有创新的培养模式,即开放式的工程教育体系这个大树干。黄冈师范学院是国家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学校又以机电工程学院作为转型的先头兵,机电学院已经获批“省级工程实验中心”,这就是改革的大好时机。转变一以常规实验为基础,向纵向探索结合学院专业特色群进行深入改革,专业特色群就要求多学科结合,我们以机械为主线,只要涉及机械方面的我们都纳入进来,重新构建大数据下工程教育体系。转变二《中国制造2025》提到转型服务,重构中加入服务项目,实验在不孤立,顾此失彼,层层递进,有轻有重。转变三多增加实验实训周,让工程实训以项目周的形式出现,实训后呈现出文件式的实验报告。转变四项目内容要有创新,由创新驱动,不走老套路,让一个实验项目中包含多个子目标例如:理论知识的验证,机械设计的基础,机械制造的工艺,成品机器的工作情况的跟踪,维护保养。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在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课上和课下平行开展,形成基本技能操作、专业综合技能形成、初步设计理念形成、工程综合训练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这些能力的养成始终贯穿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比如数据的验证试验,金工实训,认知性实习,一门理论课后的课程设计,到企业中实习,对行业企业调研,参加各种实践大赛,等等结合起来。过程是由课内到课外,难度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由常规到创新,形成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渗透、自成系统的独立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
我院现建有机械优势特色学科群,工程教学思路要跟进,以前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记住,单纯的知识接受,现在要设置“障碍”让学生主动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形成这样的驱动力。一是对于实验项目首先设置与理论知识相符的必做实验,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延展的方向自拟实验,实验室全面开放,学生提前预约即可自行实验,达到全开放的程度。二是现在的学生认知喜欢形象化,当传统对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奏效时,就要花心思组织教学,工程案例比比皆是,像讲故事一样描述案例,或者例会的形式给出实验案例,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三是现在学生最接受计算机,机械的传统课程相应计算机辅助软件CAD/CAM/CAM/CAPP/UG等等可以用句时髦的词语“开脑洞”的软件工具。四是采用项目教学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学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增强学院自身的实践教学平台
我校机电学院结合申报的“省级工程实训中心”工作的具体要求,增强学院自身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在“综合工程”的背景下,与交通学院在机械基础方面共同建立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新进工程实验设备比如力学实验的疲劳试验机完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也可给企业提品检验的服务、再参到企业攻关项目中扩展专业实验教学综合平台再就是参加全国性机械工程大赛,大赛中的主题都是最新提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也是创新平台的建设“。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开放性”,如果说“开放性”仅单纯是时间、实验仪器设备的开放,一定达不到改革的效果,更要针对培养学生能自觉深入到实际中,我们把大门敞开,提供开放的环境,学生在思考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会有创造行的火花飞溅,实验仪器的更新不仅实验内容丰富还可以服务地方企业这也是我们的一种开放。开放的工程实践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不在眼高手低,协作能力也有提升。
5)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建设好“双师”型教学队伍才能胜任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机电学院分以下步骤:一年轻教师分批分期有侧重的校外培训进修,学习其他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好的经验;二、定期邀请行业企业工程人员来校讲座或培训,紧跟市场信息;三、实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工程实践经历要达到六个月以上,参加工程项目研发,开拓视野。
6)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推行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不是放任不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实施过程以及收到的效果,这样就要重视教学质量监督,把制度始终贯彻在整个开放式教学中。机电学院确立工作制度,建立了有效的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院实践副院长为组长,听课督导参与学生实验各项环节的检查、监督;建立了学生信息反馈员和学生评教制度,随时掌握一线信息,定期校外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结语
创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涉及实验室合理设置和运行、设备仪器的配备、实验人员的选用等一系列环节。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学生学、做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在学院现阶段所试点的情况来看,得到了学生认可,改革的路是不断摸索出来的,我们将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思路,开拓应用人才培养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田慧云, 张娟. 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6(4):266.
[2] 戴发山.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论坛,2007(2):256.
[3] 涂淑珍.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9):290.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械原理 创新能力培养
1 概述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近年来,随着机械原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深化,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教学学时相对减少,教学目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2]。因此,如何紧扣学科发展脉搏,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既能掌握主要内容,又有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3]。
2 我校《机械原理》教改的实践措施
我校机械专业在办学伊始就参照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最新《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密切跟踪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2.1 构建合理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对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的调研,深入探讨了本课程同其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细化本课程各内容所应体现的基本应用技能,力求将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基本要求》的指导原则修订编写原有教学大纲,围绕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综合设计能力这个中心构建合理实用的课程内容体系,将理论教学的内容分为五大专题:机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械系统动力学。将某些应用理论力学知识就应该能解决的内容或某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不再列入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并且增加了一些适合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删除了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要求的层次上对某些内容也进行了适当调整。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层次上显得更为清晰和规范,更符合机构学及机器动力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2 精选授课教材,编写配套讲义 目前市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本课程参考教材有西北工业大学孙恒主编的《机械原理》、东南大学郑文伟主编的《机械原理》、清华大学申永胜主编的《机械原理教程》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邹慧君主编的《机械原理》等。这些教材各有其特点,但都是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编写的。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的便利性选择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孙恒主编的《机械原理》[4],并根据授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我校的近年教学实际情况,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从培养生的工程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从2006年下半年起开始陆续编写了《机械原理习题练习册》、《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以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讲义,作为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辅导用书,使用效果良好。
2.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各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机构分析与机构创新技能训练的教学新模式,开发完善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授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功能较齐全的课程学习网站等,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将原来集中统一理论讲授、现场参观的方式改为现在的由教师边讲解、边动画演示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可直接观察到机构的运动过程及其产生的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对抽象概念和各种机构的原理、特性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创新特色 通过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些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和应用计算机等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根据选定的课程内容和必需的应用技能要求,征求企业中专业人员的意见,将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实践中的项目,进一步分解成子项目让学生完成,并且内容包含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任务呈现在复杂背景之中,使学生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2.5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原理》和工程创新设计的兴趣,我们在课堂以外开设了众多的“第二课堂”,也即学习兴趣小组。每一小组有2~3位指导教师,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随意加入,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学习探讨、技术交流、作品展示等。在这些“第二课堂”中我们给学生讲授了Matlab、Adams等虚拟仿真软件的基本用法及其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我们结合三维设计软件、反求设备以及逆向造型软件的使用,向同学们进一步介绍了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通过这些第二课堂的开设,加深了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的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各大赛事中屡屡获奖就是我们教学成果的最好证明:参加“全国第二、三、四、五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竞赛共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特等奖等。
2.6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目前《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一般为平时成绩加上实验成绩约占30%,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因此,近年来,对于《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6.1 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重点考核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2.6.2 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采取开卷、闭卷、操作、口试、专题报告以及学习成果汇报等多种考核形式来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引进企业评价作为考核参考。
2.6.3 在开课时就公开地告诉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及时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真实知晓其不足,以便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 结束语
当今我国已纳入国际经济竞争与发展的大环境中,这就要求我国的工业界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开发型工程师。作为培养机械工程师设计能力主要课程之一的《机械原理》也应该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在《机械原理》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实践表明,这种基于工程创新理念的教学改革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作为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原理》的执教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结合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及教学实践的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其研制说明. 2009年12月:mechf.省略/show.asp?id=200.
[2]王红志,李积彬,费跃农.基于CDIO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项目实践[J].高教论坛,2009,(4):25-28.
[3]王志伟,孟玲琴.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教学[J]. 农机化研究,2004,(2):270-271.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企业经营集约化和组织形成集团化、业务活动和资本流动国际化、筹资渠道和投资方向多元化以及运作方式复杂化的特点,对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出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专门人才,因此,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并吸收了国内外教学的成功经验,设计出了在教学方法上以实训基地――收集现实资料教学法为主线,以实验室――案例教学为辅线,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多种方式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以实训基地――收集现实资料教学法为主线
商业案例教学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方法去激发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独立性。问题是案例是由老师来收集还是学生来收集?答案是:不同的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的案例来源。
传统会计教学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呆板的抽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强调机械、完整的解决问题,必然会导致“单一”的答案,会使教师与学生在交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上不协调。其结果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会计工作和这个职业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为了帮助克服这些已知的教学上的失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广泛利用实际的商业案例,建立起大学专业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近几年来,高校教学大量增加了商业案例,但是商业案例大多是由教师来收集。关于案例由谁来收集的问题,谁来主导案例的演示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库伯定律,学习是一个从发现到实验的循环过程。所以,“实训基地――收集现实资料教学法”就是一个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与以前的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实习结束交回一份实习报告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历年来效果都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如现金、银行存款成本计算等等,它们的安全性、正确性对企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会计人员不愿让实习学生亲自操作,往往使得实习流于形式。因此,采用“实训基地――收集现实资料教学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
由学校组织联系10个左右的企业财务部门,建立教学实训基地;教师将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班40人左右);每组学生分别到指定的企业收集资料(原始凭证可复印件);学生带着收集到的资料和问题回到学校;学生
进行资料整理、问题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演示;撰写实习报告;老师进行评价。
(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研究的案例每个学期都是不同的,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会计制度变化较快,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制度和商业案例,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工作岗位上去。
(三)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在组织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注意学生的安全,教师在课堂上仅起引导作用。
二、以实验室――案例教学为辅线
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依据课程内容,选用或自行设计相关案例,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一)进行单项实验
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初学《会计学基础》感觉很抽象,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每周4课时理论课,1课时到实验室进行会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凭证识别和基本的记账工作;大学生们进入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相继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仍然采用每周一课时实验课,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在选用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进行综合实验
在会计基本课程结束之后,为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综合性,可模拟一个企业的特定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将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训的会计内容可涵盖会计操作的全部基本技能――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等;从日常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表、年终结账等。可见综合实验是对每一个学生所学会计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
上述“以实训基地――收集现实资料教学法为主线,以实验室――案例教学为辅线的新的教学模式”,二者应结合运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实验室――案例教学”做铺垫,学生到企业去收集资料都不知从哪下手;没有“实训基地――收集现实资料教学”,学生所得到的资料都是从案例库当中取得的,虽经教师精心挑选,由于各种原因案例不可能都是近几年发生的经济业务,出现所学滞后实际是不可避免的。而学生到企业中去收集他们所感兴趣的资料,带着问题去研究,所学到的知识,对他们将来独挡一面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培养,是实验室案例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教育、会计教学软件、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构成面向21世纪会计教学手段的新模式。
(一)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意识到计算机与会计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设置应运而生,在现代教学新模式中,硬件的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会计教学软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上却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实力来设计、研制会计教学软件,只能购进外校的会计教学软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软件的内容与所采用的教材及案例结合不够紧密,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所以,目前各高校“电算化会计”这门课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学生将会计知识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学完之后,再将有关会计分录录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根本不能达到会计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目的和要求。
为扭转这一局面,一是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自身队伍的建设,使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二是可以将设计的教学案例或自编的模拟实验教材交与有软件开发能力的院校开发研制。只有让教学案例――模拟实验教材――会计教学软件融为一体,才具有实际价值和实际的可操作性。据此,就要求从事会计教育的工作者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参与到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教学模式改革给教学手段带来的变革。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完善的电化教育环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教师发送的信息,如教师的操作演示,播放VCD,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学习,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收。教师可以随时监视学生机的屏幕,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收到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控制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二)进行模拟训练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很多会计问题,因其数据量大,处理过分复杂,在课堂上,还要受到课时的限制,往往只能介绍理论部分,而像合并报表、股票投资决策分析等,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时间来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习任务。可以把这种实际工作需要、传统教学方式又很难满足其要求的教学任务,用数据存入计算机软件中,利用软件建立预测和分析模型,测算出结果,在计算机中模拟现实环境完成学习任务。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模拟现实和交互的能力,能造成逼真的仿真环境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操作模拟训练和考试,从而节省真实训练或考试所用的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训练效果,和考试效率。
(三)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加强情景逼近式教学方式
为了克服呆板的会计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高校已认识到会计模拟实验室的重要性,纷纷建起实验室。最初的模拟实验室,一般是将各种账页按核算过程挂在墙上,当时的学生进入这样的实验室参观一下已很感兴趣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现代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是实现会计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例如对书中的“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名词,运用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具有智能结构的、立体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软件,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为感官的理解,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采取考试与会计软件相结合的办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模拟实验课都采用考查课的办法,这样虽然改变了学生一直以来惧怕考试的局面,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将学生所做作业收上来就草草了事,最好是按实验操作过程来给成绩。具体做法是:收集案例占30%,该部分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同学来共同认定;处理收集案例占30%、处理实验室案例占30%,这两部分由计算机软件根据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自动给出成绩;剩余10%则根据学生的出缺勤情况由实验室指导教师评定。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叶鉴铭(1962-),男,浙江慈溪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杭州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务院委托课题子课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10]CY0101)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陈小平。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16-04
2011年岁末,总理在苏州工业园考察座谈时指出:“中国要有‘乔布斯’,要有占领世界市场的像‘苹果’一样的产品”。中国的“乔布斯”,会不会诞生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这并非没有可能。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实现高职学生充分和体面就业的重要措施。如何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疑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现实思考
(一)实现高职学生充分和体面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制度的改革以及劳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多年来高考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我国高职发展先天不足,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质量不高。面对这种现实状况,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让高职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和获取创业的技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的主动性,拓展其就业的渠道,帮助高职学生更充分和更体面的就业。同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也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不是培养机器的附属品,而是培养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它兼顾学生的创业知识获得、创业技能获得和创业素养的形成,它旨在培养一个综合性和全面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经过创业教育,高职学生获得了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这是高职学生当下与将来创业就业的助推剂,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凸显高职特色,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它涉及高职教育内部的多个层面和方面,例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模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与教学等。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可以使高职内涵建设更加丰富,因为它涉及创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业课程内容的开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创业教育的资源支撑等多个方面,这将大大丰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容。同时,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应该和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中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差异,在探索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同时,挖掘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独特性,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渠道,也是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基本理念
(一)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相反处于“佐料”或“开胃菜”的边缘化位置。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体面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再被置于其能力体系的边缘,而是应该处于能力体系的重要位置。因为高职学生获取工作的途径不能只是被动型就业,还应该具有自主择业和创业的能力,使工作岗位更加符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高职学生毕业后不是机械的和无思考能力的纯粹操作工,相反,他们是高技能型的应用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根据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还需要创造性地工作。例如发明新工艺、创造新发明、制造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等,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他们将难以长久胜任工作的要求。因此,针对现代社会的工作要求,创业能力应当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要采取措施加以培养。
(二)杭职院可能没有“马云”式的人物,但必须要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
杭职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真实的实践机会,这种办学思路也渗透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开发区合作创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一方面积极引企入园,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立企业,这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营造了全真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这种企业气氛浓厚的情境下获得创业知识,激励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技能。为此,学校树立“杭职院可能没有‘马云’式的人物,但必须要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这一创业教育理念,区校共建创业园平台,让学生在触手可及的创业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三)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更是我们的教学成果
创业教育首先体现的应该是它的教育性,不能单纯以学生创业的成败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老板”,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提供指导、提供机会、提供保障。不能用创业结果的成败来衡量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学生创业成功或失败都是学校的教学成果,对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因为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综合性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性操作,而是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继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创业,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创业体验,使其具备创业的意识和激情,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其创业能力。学生在创业中可以发现自己直接的兴趣点,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
三、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实施原则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学习者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养成。这两种教育并不是对立和冲突的,而是可以互补的。一方面,创业教育需要专业教育做基础。学生要创业,就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教育,这样他们才有创业的能力基础,否则学生的创业活动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加大了创业的风险。另一方面,专业教育需要创业教育来补充和丰富。与创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在学生的个性挖掘、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比较乏力,而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学有裨益。因此,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互补和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具备专业特长,又让其具有经营管理能力;既培养学生过硬的就业能力,又为其奠定了创业的基础。
(二)全员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创业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每个高职学生都适合创业,因此,我们不能把接受创业教育看成是少数学生的专属权利,而应该为全体学生提供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和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事业。同时,根据学生个人的条件和需求,为那些有强烈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减少创业失败的风险,同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帮助创业学生渡过创业初的艰难期。创业能力培养坚持全员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全体学生具备创业素养,使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创业成功。
(三)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
创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基本构成要素,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方法,而应该使理论讲授和创业实践成为一个整体,使二者紧密结合。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创业实践的需要传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让学生对什么是创业、创业的基本条件以及创业中要注意的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促使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创业的主角,为学生创设参与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深化对如何创业的认识,形成创业的能力和总结创业的经验。只有在创业能力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创业能力。
(四)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创业的思维和素养实现主动就业,在就业岗位上积极发挥创新、创业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求创造工作岗位的途径和方法,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定位。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能力培养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教育,是对传统就业教育的提升和升华。
四、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渐进式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初步构建了渐进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分成五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知识普及阶段。将《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100%学生接受创业通识教育。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渗透于人文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创业课程教学包。第二阶段,文化熏陶阶段。结合专业教育,设计促进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创业活动载体,如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大讲堂、创业校友访谈、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集市大赛、创业之星评选等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其创业精神。第三阶段,兴趣激发阶段。组织开展SYB创业培训,通过对学生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以及怎样完成自己开办企业的各项可行性调查研究,旨在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通过创业培训来演练、实施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完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经过培训,一方面让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掌握基本创业技能。第四阶段,模拟演练阶段。从SYB创业培训结业的学生中遴选学生组成创业训练营(创业黄埔班),集中开展模拟公司实训。由校内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组成实训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技能训练,为学生自主创业进行前期热身,降低学生创业风险。第五阶段,实战检验阶段。经模拟公司创业培训结业并具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学生,可申请入驻创业园进行真实创业实践。学校为创业学生安排了一对一的企业创业导师和专业指导老师,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前沿信息,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学习。
(二)共建高职学生创业园,构筑全真创业实践平台
2007年底,本着“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学校与开发区政府联合创办了高职学生创业园,双方签署了《共建协议书》,共同搭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在全国首开学生在校内注册真实公司创业的先例。开发区为创业园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工商登记服务,为创业学生提供免费人事;房屋租赁费免一年,补助两年;返还前三年所缴纳的地税;报销前期工商税务登记等费用;鼓励大学生创业并资助孵化企业完成科技项目的创业种子资金;为园区创业大学生进行免费创业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开发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杭职院依托开发区相关产业,借助下沙高教园区的人才智力资源和学校的专业优势,重点孵化和转化培育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成果,为高职学生提升创业能力提供了全真环境下的实践平台。目前,园区累计孵化企业115家,在孵企业68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52家,学生创业企业年产值近3500万元,利润600余万元,已发展成为下沙高教园区规模最大、管理最成熟的大学科创园。
(三)建立创业“护犊机制”,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持续保障
创业难免会失败,可是创业失败后所产生的债务负担怎么办?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忧虑,很多高职学生即使有好的创业想法,也不敢付诸实施。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创业,保障创业学生的利益,杭职院每年出资100万元专门设立了“护犊资金”。只要学生申请,经过“护犊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学生的创业项目可获得2~10万元“护犊资金”的支持,万一学生创业失败了,所产生的债务可以用“护犊资金”偿还。“护犊资金”不要求回报,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敢于创业实践,同时允许学生创业失败,不让创业学生背负债务走出校门,免去其创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为创业学生开辟了多元融资渠道,帮助创业学生申请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助、科技局种子资金、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目前学校已有37家学生创业企业获得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共计182万元。
(四)提供个性化教学管理服务,解决在校生创业与学业间的矛盾
很多人认为创业与学业是矛盾的,创业会影响学业,因此,对学生创业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学生应当以学业为主,不应该在学习期间创业。为了解决在校生创业面临的这一难题,杭职院研究出台了《关于在校生自主创业教学管理原则意见》,该《意见》规定“创业学生所取得的各项创新成果、科研成果等经认定可计入学分”,“创业学生所进行的创业活动经学分认定可抵公共选修课、实践课学分”,“与创业学生创业项目、创新成果与所学专业课程内容相近的可申请免修”等,同时要求各二级院(系)针对创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学生创业期间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对创业学生日常教学工作加以专门化的组织和管理。这一举措强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且解决了学生创业与学业的两难选择,既不让学生荒废掉学业,又能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创业项目。
(五)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扶助学生创新发展
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到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和高校进修、培训,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优势,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企业家、技术创新能手和成功创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导师资源库。目前,学校已培养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导师18名,SYB培训师15名,模拟创业公司培训教师6名。聘请了40余名知名企业家和社会成功人士担任学校创业导师,初步构建了一支“指导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创业导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学校创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创业导师的带动下,师导生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学校通过创业教育促进了学生学业,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上频频获奖。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叶皓宇设计的作品Accordion Tent荣获素有国际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学校承办了浙江第三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杭职院学生荣获3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学校创业园成功孵化了赵武、赵子龙、王杭飞、沈康强、朱宏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已吸纳了近250名学生参与创业,带动了700多名学生实习与就业。有创业经历的学生更是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市场绩优股”,多家企业点名要创业学生所在班级或所在专业的学生。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高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平均就业水平。学校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一家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创业教育案例被写入首次面向社会的国家版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2009.
[2]陈加明,张赵根.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J].职教论坛,2010(2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 应用文写作 实践 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国外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然而它在课堂上的真正运用,却始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兰德尔教授,最初运用在法学院和医学院,在当时,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1]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多个学科,其内容与方法日渐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各地的课堂教学中受到热捧。其实,我国的案例教学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具雏形,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复也。”就是案例教学的模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本土案例教学在我国并没受到重视与研究。只是到了1979年,我国工商行政代表团访问美国后才介绍到国内的,我国教育界从1990年开始探索运用案例教学。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了一些学科的尝试,但由于起步晚,仅仅在一些学科和领域开展,“未被看做一种普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
案例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集整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与事件的有机结合体,它们富含教育价值。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这种案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案例的选择要典型、简练。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借助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和观点,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真实情境的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化培养的需要,适应人才职业化、课程职业化的要求,[3]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就倍受青睐。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应用文教学就如工厂生产批量的产品一般。学校似工厂,课堂似车间,学生似成批的产品,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僵化、沉闷的状态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耳、眼、手等器官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大脑思维活动变得越来越缺氧了。学生机械地从教师和教材中识记知识,却不会思考和加工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更无法根据现实职场的需要去写作合适的应用文。
传统的应用文教学因其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情绪。教师的满堂灌更使学生只会听,不会想。过分依赖教师,把学生训练为纸上谈兵的听话者,却训练不出思考者,训练最多的是书本知识,很少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处理方式差别很大,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增加知识的宽泛性与深刻性,把应用文写作当成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应用文写作鲜明的实用性,内容的丰富性,思维的逻辑性,结构的严谨性,强烈的时效性。应用文的语言是平实简约的,但是有些文种语言也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例如演讲稿、竞选词这类文体的写作,需要从教学中寻找生动的案例来诠释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要注意运用修辞方法来创设氛围;需要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魅力,这样才能表达深邃的思想内容。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应用文写作的内容趋于经济化,使用范围开始国际化,写作技巧变得现代化。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应用文写作对于未来职场工作者是必备的职业素质。“加强能力培养,突出使用原则”,[4]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不仅是语文素养的需要,更是职业素养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富于实践的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训练就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应运而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是以有效的行动为目的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其突出的表现。如专业文书写作、行政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日用文书写作,特别是和学生上学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等,以及求职应聘期间的应用文,如:求职简历、求职自荐书、劳动合同等,这些文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求职面试、职场工作休戚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应用文写作能力就成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重要能力,成为未来职场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体现在公务员考试中。应用文写作技能已经成为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必修课,更是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工作、生活手段。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真实性。课堂中的案例是具体的实例,具有典型性,与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案例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模仿实践的过程,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课堂案例的展示,为学生创设了案例情境,这样就可以把社会与生活引入课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短期内接触具体问题,对现实问题和未来将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案例浓缩了现实问题,通过虚拟情境的实践,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案例分析的答案应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获得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指向性的答案。开放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权威性,教师无需按照设定的内容讲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总结,用恰当、精炼的语言概括本案例所蕴含的规律及核心内容。由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收集、分析、讨论和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可以使每个文种的相关理论知识问题化,让教学从“传授型”变为“研讨型”;由“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单纯讲授“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分析讨论案例“实践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代替教师的说教。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使用语言的个体来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清楚地传达出来,因此,口头表达能力对个人将来的发展十分重要。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舞台,他们要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除了口齿清晰,还要合乎逻辑,有时还须即兴发挥,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准备讨论之前,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要学会收集、归纳、整理、概括信息的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归纳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讨论过程中,学生又要仔细倾听别人的看法,在相互讨论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应用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一)良好的知识储备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实行案例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研习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关注时事动态新闻。教师需要了解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关注国家政策法规,新闻动态。及时研究政策,领会精神,把握动态,勤于思考,善于借鉴,乐于实践;另一方面是熟练掌握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一个好教师要有渊博宽厚的知识底蕴和熟练精通的专业技能。作为现代的高职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能,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把新技术、新知识及时引入课堂,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学习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到专业知识体系之中,既要精深,还要广博。
(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过程重于结果,组织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代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五个环节。
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
①布置案例并分配任务;
②学生分析案例;
③小组讨论案例,写出发言稿,推选出发言者。
一切事物的成败取决于它的开始,案例教学亦然。首先,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生源地等因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其次,一般在一周到两周左右,教师要把准备好的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对有针对性地列出一些思考题。这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学生要按照给出的案例资料查阅、搜集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寻找答案,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
①小组集中讨论。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发表本组对案例的处理和分析意见,发言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之内。发言之后,要回答其他组成员的提问,也可以由本小组成员来回答。教师要及时针对各个小组的方案进行引导,对集中问题和处理方式由同学互动进行重点讨论;
②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总结,也可以由学生进行书面总结。
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通过不同处理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学生的体会,从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会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案例常常是引发思考的资料,启发性较强,能够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案例的借鉴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当然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思维能力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提供案例,以此了解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文种写作方面的问题。教师选择适当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对重点问题加以讲解,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这样,教师与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真正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四、对案例教学法的展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机器般死记硬背,教师似某一软件一样呈现给学生不变的知识现状。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选择案例,并且自编案例建立自己的案例库,以便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所需。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堂经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指导。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案例教学法也有缺点,准备案例的时间比较长。一个有效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这样案例教学法对老师和学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精当,注重引导讨论的方向,不能流于形式;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知识铺垫,对学生课前预习就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收效明显, 对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也为今后的案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
[2]曾雅丽,林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