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生物论文

初中生物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4: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生物论文

第1篇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因着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期待,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理解和看法.这也就是说,基于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和他们对身边的生物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对生物教师新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期待,期待教师能够让他们的学习在变得轻松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能够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以便能够促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对于生活现象和情境的洞察和想象,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新课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但新课的课堂导入方式也要讲求技术和方法.对于初中生物课来讲,教师要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必须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搜集一些与新课有关的图片、诗文和音乐,在新课开始时,想学生展示鲜活的图片,让学生朗诵一些诗文,并播放应时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刻感知新课将会呈现的无穷奥妙,以便能够牵引学生的思维脉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二、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一节课来讲,课堂导入只是题引,而重中之重则在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成败攸关一节课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富有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过程体现一个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更容易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以直观、形象、直接的方式给学生以知识,触发学生思维上的共鸣,以便他们更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针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学内容,教师则要给予学生一个生活化的知识模型,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接近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便在主动认知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加深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能够精心备课,在新课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化的生物教学资源,以便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能够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生物的价值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自由学习空间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转变传统以来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更多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知识,去找寻适合自己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学习资源.对于生物课程来说,教师则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现实生活中找寻生物学习资源,主动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以便能够在众多的生物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多地从个体现象中总结出共性的生物学知识和理论,得到更高层次的能力提升和生活体验.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地掌握一些枯燥的理论,而是要主动地将自己探究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修养,以便进行更多角度地思维,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四、生活化的课堂作业练习,提升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进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及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自由学习空间外,在课堂作业练习的设置上也要力求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从而提高学习中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适时适量、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结语

第2篇

人们往往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对某一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探索,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特性,简单、精炼的提出一些比较吸引人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很多看似很特殊,和生活毫不相关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生活的。通过一些极其经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说在讲解《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就将大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作为例子来向学生讲解,居里夫人因为长期从事相关的试验,受辐射的影响最终因癌症去世。这一举例完全可以将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本里解脱出来,更可以让他们自主的去思考为何居里夫人会因癌症去世。而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时候,完全可以借助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以及“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到所需的知识,这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采取生活实际导入法

生物是源于生活的,所以老师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密切的结合现实,让学生从现实出发,学习在课本而最终回归到现实。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和以前的经验设计合适的课堂导入法,使得生物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化。而在讲解《人体的激素调节》的时候,可以借助初二学生正在青春期,以及身体上的变化,以一对男女同学为例,使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比如提问学生初一初二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情况,而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对最终的问题进行集合交给老师,老师再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也会听得更认真,最终的效果也会更好。

三、设计问题串导入法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对于问题串的设置应当处于已知和未知,情境与目标以及简单与复杂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比如在讲解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浓盐水,清水以及萝卜细胞液的浓度的差异会造成细胞怎样的吸水差异呢?植物是怎样吸水的呢?什么情况下才会吸水以及吸水的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一些列的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透彻的理解相关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力,自然而然的也会让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机的统一。

四、结语

第3篇

1.注重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既是概念中的重点,又是生物学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比一般概念的讲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要适时改变,使核心概念的讲解稍显生动、形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核心概念是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知识掌握牢固,熟记于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不要担心用时过多,可以通过反复讲练来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在其脑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以这种新的模式替代固有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一段时间后学生既提升了学习能力、理解力,又在学习中找到了轻松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基因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生物知识能力.

二、结语

第4篇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相应地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存在与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非常想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地提高。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早餐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早餐当中的食物有哪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牛奶、面包、鸡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行解读,并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学习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体消化系统世界的奥秘。

二、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21世纪是个多变的时代,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及走向都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生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园、还是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基础。中学生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带领学生走出生物课堂,走进生活,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强化生活化探究教学,让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首先,以生活化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的活动中去理解,去体验,在理解与体验的过程中,开拓生活视野,领略生活内涵,从而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会生物知识的运用。同时,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知识的运用,认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懂得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物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明白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属于文理综合的课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粉笔走,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引发学生排斥心理,降低生物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以便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第5篇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不失为一种应对生成性问题的好方法。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加以重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这一问题,能将生物课堂教学再次点燃。而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其内心也得到满足。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答案。而如果教师直接给出问题答案,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则显得意义不大。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人的生殖》这一课时,以组织讨论的形式,应对生成性问题,将生物课堂点燃。本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以及人的生殖过程。学生了解了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主要是: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此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正常的女性都有两个卵巢。如果一个卵巢摘除了,这位女性还能不能生育?此时,教师灵机一动,智慧理答,组织讨论交流: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但是老师想倾听你们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时参与小组,一起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有小组学生认为摘除一个卵巢是可以生育的,前提是另一个卵巢功能良好;有小组学生认为摘除一个卵巢会对生育影响很大,也有可能造成不孕等。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有些女性要摘除卵巢?是什么问题?摘除卵巢对女性还会有什么影响?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之上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将课堂推向。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用讨论法,变生成性问题为有效教学资源;再结合学生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动手实验,享受动手实验探究乐趣

生物学科离不了实验。在需要实验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应对生成性问题。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享受动手实验探究的乐趣,也能借助实验,解决心中疑惑。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生物《单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成功将生成性问题变为教学资源。在讲到“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提问:草履虫,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否也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此时,教师引导:假设能,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在教师的号召下,学生开始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探究。教师给学生选择的刺激物是:肉汁、食盐。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四人一组,两人利用肉汁实验,两人利用食盐实验,根据实验得出结果。最后,学生总结: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在这个案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并没有盲目回答“能还是不能”,因为这样只能让问题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反之,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实验的方式探究出答案,学生既能享受动手乐趣,又使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出答案。因此,以实验形式应对生成性问题,能够有效将其转换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第6篇

1.1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辅助内化、理解.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果能建立一个具备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园,让学生带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更能深化教学内容,优化科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建立植物园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作为实验活动与课堂理论相结合的实践体.

1.2拓展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观察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积累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训练操作技能等作用.虽然教师也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当面临缺乏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时不得不放弃.以往,学生的很多分组实验,就是因此而被教师演示实验所取代,甚至直接放弃实验.而植物园的存在,完全解决了实验取材问题,提高了初中生物实验开出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3露天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如果总是让学生呆在教室里,面对着黑板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难免会低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偶尔换个环境,把课堂搬到植物园中,让学生徜徉在绿色世界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映入眼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体例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植物园的建设

场地选择:因地制宜,选取校内适合种植的闲置土地或屋顶空间,面积以不小于50m2为宜,要求阳光充足、浇灌方便.土壤以山坡土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也可以自己调配.花盆、藤架、喷壶等工具配足.植物品种的选择:结合教材,选取和实验要求匹配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容易栽培的植物,以方便教学需要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种植和管理:按季节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积极性,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种植和管理.植物园定期向全体学生开放参观,成果定期汇报交流.

3如何充分利用植物园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

3.1课堂教学与植物园观察相结合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和区分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植物园中,通过分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讨论中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根、茎、叶、花瓣、子叶等方面的区别,并能准确的区分.又如,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学中,可以在植物园中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结合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及其环境,将三者的概念进行区分.

3.2就地取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如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中“观察叶片的气孔”的实验,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摘取书本中的选材———菠菜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无法获得清晰的结构图,学生将多种植物的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最后发现鸭趾草和空心莲子草这两种植物叶片的气孔在显微镜下呈现非常明显.通过此实验,学生不仅观察和认识了气孔,而且使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又如,在“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中,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采摘茶花叶、桂花叶、樟树叶、红叶李叶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有许多书本中未提到的意外发现,如:选材上,应选择质地较柔韧的叶片,角质层太厚(如桂花树叶)或者叶脉不够韧的都不适合;煮沸后不同的叶片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些像茶花一样是棕色的,有些是黄绿色的;茶花的叶脉会很明显地分成2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还撰写了实验小论文.

3.3寓教于乐,给学生参与建立植物园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我校开设了“打造更美植物园”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设计如何完善植物园,选出最佳方案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栽培植物,然后认养植物,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进行种植、观察、记录和管理的同时,养成细心做事和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在科学实践中体会到动手参与的快乐.

4我校利用植物园进行教学取得的成果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2012年建成了一个植物园,成功引种了近百种植物,还在屋顶上建了一个近40m2的屋顶花园,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开辟了第二课堂,把“德育培养、美学培养、劳动教育、环保教育”融入此活动中,对学生“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关心环保,服务社会”美德的养成、“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崇尚自然,关注社会”课外生活常识的拓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对比我校2009届学生和2012届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情况(学校没有为2009届学生提供植物园),2012届学生在充分利用植物园配合教学之后,具有以下特点:(1)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将生物学知识直接联系到具体实物上,从而更轻松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2)通过亲手栽培植物,观察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利用植物进行活体实验,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植物名称、种植养护方法等知识,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具备更强的独立实验能力;(3)学生更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强烈.植物园从此成为了全校师生课余时间最愿意流连的地方.

第7篇

真实的学习情境对于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加强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加形象与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学科内容的引入时,应当将教学情境的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初中生物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课件的播放以及相关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物学习内容上。教师更可以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生物学习动力的激发。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2以教学重难点解决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讲,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利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很难深入到初中生物的知识世界中。这就使得初中生物教学具有更多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以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是当代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工作困难点。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初中生物教师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新方法。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进行有效地结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趣味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初中学生的多个感官得到同时调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初中生物体系,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以及难点的突破。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加强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3以模拟实验的实施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科学性,生物知识的基本属性就是科学性与自然性。这就使得初中生物教学需要实验的支持,在初中生物中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白生物知识的来源,加强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真实的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实验不能在初中生物教室中开展。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学生开展一场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配合下对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实验的步骤与注意点讲解给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中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演示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使生物教学的效率在信息技术的配合中得到提高。

4以开放学习环境创设作为有效切入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培养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对学生的生物思维进行培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促进自己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创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初中生物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整合,制作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件。将这个课件放在一个师生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对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所以说,教学环境的创设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5以复习高效模式打造作为有效切入点

复习对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复习,提高生物知识复习的效率。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对初中生物知识体系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完整地理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复习课堂中,可以使课堂的资源得到扩展,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知识网络体系进行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更可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水平出发,对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再次复习,提高复习的效率。所以,初中生物复习课堂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6结语

第8篇

我们都知道初中生物的学习是从植物的学习开始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会在第一节课就盲目的开始新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机械而又被动的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不会选择直接开始新课的学习,而是会在讲课之前让学生知道生物的五界分类法: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及顺序,也就可以顺利的过渡到植物的学习中。

二、知识结构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按照教材的思路一步一步的进行讲解,即使教材中的内容安排的很清晰,但是繁琐的小知识点常常会蒙蔽学生的双眼,学生看到的仅仅是眼前的小知识点,而不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不时帮助学生回顾一遍整本书的思路以及本章内容和本节课的思路,让学生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学习头脑。这里教师就可以采取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过的知识应该等到复习课再拿过来复习,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没必要在旧知识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其实不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复习的过程,新知识一旦被抛到脑后,一段时间之后仍旧是陌生的知识,学生只有一遍一遍的学习和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它们,并能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体会出不同的感悟,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知识结构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对于生物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教师都感慨一节课的复习时间实在太少,那么我们就会思考一节课的时间真的很少吗?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整本教材都回顾一遍,时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经验的教师总是会在复习课的前段时间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重新给学生讲解一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重点内容,以致下课铃声响起时才意识到没讲的重点还有很多,而有经验的教师不会这样,他们会把知识结构罗列出来,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我在上复习课时,首先会将书上的内容通过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认为的教学重点,继而我会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把知识结构熟记在心上,很多时候我会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即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提示下让学生把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完整的默写下来,这样学生会不断的往这个大的知识结构中添加一些小的知识点,如此学生不仅会在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下了解哪些小框架下有哪些内容,更会让自己把所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