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总结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4: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总结

第1篇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还没有脱离学科体制下的模式,培养目标的单一及学历层次偏低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羁绊。根据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应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使其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领域如何应用,这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更多的学校还是延续学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及进行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时间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教,做中学”职业教育理念,这给我们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思路。在多年会计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已经脱离实际。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会计,课程设置也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而由于目前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普及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正规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基本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局面,即使专业对口就业也多是会计领域的边缘相关岗位,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员等。二是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由于会计知识的独特专业性,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造成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强调注重知识性,而弱化了技能性[1]。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整合现有专业课程,抛却传统学科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了新的办学思路。

一、拓宽培养目标,以会计员岗位为本位,向相关岗位辐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势必将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并重,学生毕业后才能有较宽的就业面。因为高、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考取的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是会计员,但是相关岗位面就较宽了,如收银员、出纳员、储蓄员、保管员等,这些都是和中职生相对应的岗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会计员为主,辐射会计相关岗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和中职层次相吻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

二、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

做为专业教师,我们在教学之余,不断深入企业,对本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在通过对若干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了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运用工作过程理论对会计岗位群的划分及岗位能力的分析,让我们真正地明确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这样,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就拓宽了,也具体了,而对于课程的安排,如何能将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转变为学习领域内容呢?下面是我们研究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归纳出的结果。

三、根据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进而设置专业课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精髓,便是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或任务,复制工作过程,归纳总结职业能力,称之为行动领域[3]。所以,我们在分析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后,以企业会计员为例总结了其职业能力为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现金、银行往来业务能力,库存管理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固定及无形资产管理能力,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能力,往来账项业务能力,共计七种能力,构成了会计岗位行动领域的主体。这些职业能力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科体制下分别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不过,这些课程设置,侧重的是理论教学,知识性较强,而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是割裂开的,理论课结束后,还需要单拿出若干周的课时进行会计模拟帐套的实习,这样,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知识在实践中也显得不连贯或断档。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分析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应关系,摒弃原来课程体系,重新建立学习领域的框架[4],以会计员岗位为例,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针对行动能力进行设置(如表2所示)。这样,在学习领域重置了专业课程,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训结合,就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使教学过程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可以更加具体化[6]。

四、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配置

会计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校企合作之间的合作切入点只能保持在参观层面,学生们无法在企业实际中实训、实习。这样,就要求学校应配备完善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模拟企业会计岗位,银行柜台办公环境,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带领学生分组,学生轮流扮演会计工作角色,模拟会计工作程序进行实践教学,讲多少,做多少,让学生置身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中。这样能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也更能突出中职侧重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运用行动导向理念重新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完全脱离学科教育体制下的束缚,转变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就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让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让教师的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教学就会开展得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东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0-94.

[2]韩玉竹,龚利森,杨镇.浅谈会计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J].商,2014(26):11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6-145.

[4]王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99-100.

[5]蒋洪平,徐晓敏,刘秀丽.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141.

第2篇

关键词:课证赛融合;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07-0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力求把会计人员岗位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与此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根据会计专业的学习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将竞赛作为一种检测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有效手段。

1.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提出了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命题,并通过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框架,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课程更加实践化、应用化。

2.实践意义。首先,通过课证赛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关联性的研究与分析,发挥技能证书和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水平。其次,通过技能大赛折射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即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优化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来实施。

二、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会计实践平台,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和会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培养信息化会计人才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特色。

为了完成上述总体目标,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为:(1)开展模拟化会计过程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通过这种基本实践操作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初步培养学生的会计工作岗位理念;(2)培养大学生参加各种会计类竞赛活动,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各级奖项同时,获得相应级别证书,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3)尝试将课证赛融合的成果转化,并进行开放建设,协助我校其他专业进行课证赛的集中和转化,在成果放大的过程中。

三、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内容

1.根据课证赛融合需求,筛选和优化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当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依据多层次、宽专业、重交叉、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路对课程教学模块进行了修订。(1)课程设置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科交叉的思想,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课程、证书、竞赛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复合性、多样性和前沿性的知识体系。(2)课程安排将单一的课程教学计划模式调整为“并联”加“串联”的三者有机穿插结合的模式,使课程、证书、竞赛贯穿整个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之中。(3)基于课证赛融合的良好效果,将为会计专业相关主干课程打造为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2.依据课证赛机制,创新高职会计专业建设路径。创新提出课证赛融合课程建设,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以赛促训,以赛强技,依据证书获得与竞赛结果衡量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基于此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的路径也必将创新和优化。

3.以课证赛融合为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证赛融合的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增加岗位性、应用性、综合性项目,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位置,经过不断优化,许多主干课程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工作中会计信息化场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会计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愿景

1.理念的变革。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在高职教育方针统领下,依托课证赛融合机制,围绕会计工作岗位核算需要设置会计课程,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培养。

充分考虑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发展趋势,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路对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修订。课程设计中具体坚持以下理念:(1)课程设置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训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围绕课程、证书、竞赛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复合性、多样性和前沿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安排将单一的课程教学计划模式调整为“并联”加“串联”的三者有机穿插结合的模式,使课程、证书、竞赛贯穿整个会计课程学习中。(2)课程开发坚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会计工作人员及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核心参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集思广益,充分征求意见,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对相关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并遴选相关的课程内容。

2.硬件的更新。(1)师资建设愿景。为保证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组织与实施,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对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1)多种形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会计专业特点,会计课程组教师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以提高理论能力和培训能力。 2)校企互聘实现专业实践技术的提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会计实务者到学校任教,充实高职教师队伍。(2)课程实训保障条件建设愿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弥补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要求建立一批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配有系列管理制度及实训指导方案,并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员保障,能有效保证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实践教学工作。

3.会计教学管理机制革新。将竞赛成果与认证考试融入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程、证书、竞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教学上枯燥的东西可视化,让教学变得简单、高效、有趣。会计专业教学应革新为一种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在一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会计专业的教学时间地点安排上,应打破传统的会计教学时间安排,会计课程的教学更多地选择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对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侧重业务的操作,更要保证课时的交叉安排,注重理实一体教学及半工半学的时间安排和方案实施。

五、结束语

本课题提出了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命题,并通过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框架,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课程更加实践化、应用化。通过课证赛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关联性的研究与分析,发挥技能证书和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丹娜.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1,(10).

[2] 张振和.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第3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会计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综合性极强,不仅要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教学方法,设置高效的教学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但是从高职会计专业的实际来看,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体系流于形式、考核制度单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进行问题探讨,认真分析和总结发展经验。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流于形式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如缺乏仿真的原始凭证作为业务资料,“综合实践教学”并不真正意义的仿真式“综合”实训而是指单个项目或者一门课程的综合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规划,课程标准不统一,课程之间重复交叉,没有做好衔接。

(二)考核制度单一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多个维度的,对人才的考核也应该是呈现多种形式,而目前大多数考核方式,选择闭卷考试。闭卷考试有它的优点,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都选择这种考核方式势必显得单一死板,不能综合的考察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员的实践素质、综合素质。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实现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高效发展,有效推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针对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现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性措施,实现教育的有效改革。

(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

为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高效、高素质培养,需要科学的设置教学实践课程。以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会计职业感性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初步实践和综合提升四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会计职业感性认识可以组织新生到企业或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流程和单据;了解会计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会计岗位分工及职能。通过这些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可理解性。

第二层次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本阶段坚持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角色扮演为体验,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层次是初次实践,让学生小试牛刀。这个过程是在上述课程学习结束后用实践实训教学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尝到会计职业的甜头。

最后一个层次是综合实践,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分岗位综合的完成某个企业全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手工或者会计软件完成都可,且要求学生轮岗实训。另外,在这个阶段选择的企业可具有行业多样性,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纳税申报等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接触的行业越多,求职就业时越有自信。

通过上述四个层次和多个循环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市场、行业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形势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二)积极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教法和考核制度改革

对于初学者而言,会计课程的学习的确比较抽象。因而力求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核方法上由过去的终结性考试向形成性考核方式转变,开创一条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新路。下面选取《财务会计》中《固定资产的折旧》为例,探索会计专业一些教学教法和考核制度改革。

首先设计教学任务。根据这一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选取三个任务,分别是折旧的涵义、折旧计算、会计账务处理。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分析、思考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流程安排。先由教师阐述背景,呈现资料,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后,其价值如何转化成为费用,引出“折旧”。教师布置第一个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接下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第二、第三个任务,师生交流、教师总结评价。

“做中学”环节。要完成第二个任务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第三个任务账务处理需要教师操作、演示,教师集教练、参谋、导师、师傅于一身,向学生提供指导;学生通过思考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完成任务,再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感悟。

角色扮演环节。角色扮演是模拟业务场景,组织学生参与角色互动。这里设计两处角色体验:在完成任务二中,一部分学生扮演会计人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折旧;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财务经理,分析结果,作出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决策;在完成任务三中,会计折旧核算随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不同而不同,可设计一问一答两组角色进行对抗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游戏中记住会计核算涉及的会计账户。

考核方式的改革。形成性考核代替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即由结果控制转向过程控制,不仅是知识考核,更突出了能力考核,两者相辅相成。《财务会计》的每一次课,都可以设置成一场考试,学生本门课程最后成绩应该是由每一次的成绩组合而成。本次课有三个任务,分别赋值一定的分数,教师可以根据每次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时间、讨论和游戏阶段表现情况等给学生或小组团队打分。

整个教学安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过程。启发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及思考所接触的资料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51-02

课程模式的构建本质上是课程观的选择,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的路径是什么”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构建包含了培养目标的定位,知识、能力、素质的定位和融通组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链接。为此,本文的探索力图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我们依据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会计专业的个性特征,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各类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构建“知识一能力”两个课程系统相结合为基础的专业课程的新课程体系。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已初现成效。

一、高职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

1.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姓“高”、名“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职”字、认知“高”字。把握“职”字.就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应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认知“高”字,就是构建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三高”特征: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线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识技术性教育.前沿性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教学模式上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强。

2.把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特征。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掌握、解读和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的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基本知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二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会计职业道德。三是就业岗位群宽泛。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交叉性比较强,要求课程设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宽泛广度。四是专业复合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会计电算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国际通行财经惯例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五是会计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与其他专业比较,会计作对象是复杂的经济业务及其主导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人。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要有与不同层面的人和谐而又不失原则的本领。

3.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首先要具备从事会计职业一线实践岗位的从业资格,取得会计类岗位入门资格,这是基础。其次培养的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这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定位。再次,在培养规格上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这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标志定位。为此。我们把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必备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做好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的准备,能适应财经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职业性专门人才。会计职业的入门资格是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应用型的人才;其培养规格是高等职业性专门人才。

4.会计职业岗位群。会计专业的特点就是就业岗位群的宽泛性,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专业交叉性比较强。随着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就业方向,面临着值得研究的影响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我们认为,在专业目标定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当考虑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解决因职业岗位群的变化所形成的问题。但是专业核心岗位群以及对教学方案的决定性影响不能变。因此,我们认为.在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岗位群上坚持的原则应当有两点:一是坚持专业、适当兼顾;二是在坚持专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一线岗位的培养规格。根据上述界定原则.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岗位群划分三类,按照三类岗位群,有轻重、有指向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1)主要就业岗位群。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收银员、出纳员、核算员、记账员、主管会计等。

(2)次要就业岗位群。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岗位群;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审计助理工作人员岗位;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岗位。

(3)其他就业岗位群。仓库保管员、物流员、经济信息收集员、财经文秘、统计人员、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等。

二、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

1.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类型。总结国外职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其核心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该课程模式比较适宜以工作项目为中心、以“技能――知识”为教育路径的职业教育专业,如理、工、计等专业群。

(2)CBE课程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以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终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该课程模式比较适宜岗位活动为中心、以“技能――知识”为教育路径的职业教育专业,如医卫、农林等专业群。

(3)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其核心是以职业准备为目的,将工作内容类似、技能水平相近、学习时间相同等特点的职业归并成群集,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要求课程组合的多元化、弹性化。该课程模式比较适宜以综合素质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为教育路径的职业教育专业,如财经、服务等专业群。为了弥补学科课程模式的缺陷.我国从

20世纪80年代起在引进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过程中.先后尝试、总结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如“建教合作”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模式等。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会计工作岗位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系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综合素质高、知识系统性把握和理解强;二是专业岗位群宽泛、岗位特性具有多元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专业应用能力强、适应和转岗能力强;三是工作内涵的政策性强,与时俱进,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具备知识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基于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满足会计岗位工作需要作准备的教育理念,符合会计工作岗位的突出特点的课程模式的选择应当是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会计专业采取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主要能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强调会计准职业人的适应能力,可以以纵向深入为形式。形成逐步深入、渐进升级的策略,使准职业人把握会计职业群的多种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够满足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建设多个模式的专业要求,有利于满足会计工作岗位专业知识政策性强、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但是,仅以职业群集课程模式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满足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还面临着一些重要的课程问题需要解决.如及时适应会计改革(包括课程教学容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知识系统与专业能力的有机融合(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项目课程的开发领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在职业群集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创新。因此,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特点,综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我们在不断探索、论证、反思、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为基础的两个链路课程系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两个链路课程系统为:一是“以会计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初级会计师水平知识、能力水平准备为标志,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引领,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遵循“知识――能力”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系统。该课程系统主要指向是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并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读和应用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能力,实现职业入门资格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相融合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二是“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载体”,遵循“技能――知识”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该课程系统主要指向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与会计工作的实际相协调,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两个链路课程系统的组合,有机的将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相融合、叠加.课程设置上的学科体系与项目课程优化选择,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两个教学体系系统设计,同步实施。

第5篇

>>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课堂学习风格的调查报告 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改革 破解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难题的探索 完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高专教师课堂行为改变的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泉州市区高职高专院校影视欣赏课调查报告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2+1”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探析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是针对云南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进行了实证性调查,调查对象是除云南工商学院外云南省高职院校中开设有会计类专业的部分院校、用人单位及已经毕业的学生,调查内容是关于会计实践性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调查结果如实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其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培养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但是,目前在会计教学中,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一直致力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第一学期在18个教学周内安排了9周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课时8节)。在云南工商学院进行教改的立项阶段,我们选择性地对一部分和我们有同层次同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学生进行了外校问卷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昆明市部分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和用人单位。具体包括了各校在校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

2. 调查方法。这次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采用询问法;对于兄弟院校相关的老师及领导、用人单位的领导和相关的专家采取访谈法等。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归纳

本次调查涉及的内容有2个大的方面,即培养目标和实训教学情况,基本反映了我院学生及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现状。

第一部分: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发现50%的学生觉得学校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2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有无培养目标,只有30%学生觉得培养目标明确。

关于专业课的教学目标,58%的学生觉得为了通过期末考试,30%认为培养专业能力,12%认为两者兼顾。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学校并不明确,或至少说明学校并没有明确地告知学生,让他们目标明确化。

第二部分:会计实训教学

通过对以下12 个问题进行调查发现:

(1)关于实训课的课堂教学,60%的学生反映实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

(2)关于实训课堂的侧重点,45%的人认为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认为是实际操作方法的占到了40%,只有15%的人认为是理论联系实际岗位,可见近一半的人认为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差不大。

(3)关于实训课老师和学生的地位,22%的人认为做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8%的人认为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4)关于会计实训课的教学手段的调查,70%的人反映是传统的“黑板+粉笔”,可见教学手段依然很落后。当然,在这里可能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至少说明了教学手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5)关于会计实训课程设置在会计课程中所占比重,75%的人认为实训课占的比重小,只有10%的人认为占比重大,15%的人认为理论课与实训课所占比重相当,可见实训课程比重依然没有加大,或者还不够大,没有能达到学生的要求。

(6)关于现在会计课程开设顺序,30%的人选择了实训课与理论课同步开设;45%人选择实训课在相同内容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结束后开设;23%选择实训课在全部专业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

(7)关于会计实训课教学方式,77%的人选择了仿真和半仿真,可见在实训教学方式方面学校也在不断地改进,然而不管是仿真还是半仿真,和真实的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肯定还是有差距的。

(8)关于会计实训课的教学方法,52%的人觉得老师是照本宣科;只有7%的人认为是从实际出发总结出理论知识。可见,教学方法依然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在实际案例教学上要加强。

(9)关于会计实训课老师采用的教学内容,80%的人选择了课本内容,只有5%的人认为是实际岗位需要,可见实训教学内容很多采用纯粹的课本教学,那么这个教材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能够紧密联系和反映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真技能呢?还值得深思。

(10)关于学校对于实训时间的安排,68%的人选择了在临毕业时安排,只有2%的人选择了随时安排,20%的人认为学校没有进行实训安排,10%的人选择了统一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这种没有实训安排或者一刀切的实训安排表显然不够合理,特别是对于会计特殊岗位的考虑,一般单位不会轻易地接受学生实训,所以只有在社会上企业处于旺季或是繁忙的时候才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那么就要求学校要灵活机动地安排实训时间,然而,现实中却不是这样。

(11)关于会计实训课的考评方式,57%的人选择了纯理论知识的试卷考试,28%的人选择了纯理论知识的试卷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核,15%的人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可见对于实训课的考核很大程度上依然采用一张试卷测定,显然不合理。

(12)关于学习会计实训课的兴趣,70%的人选择了一般或没有兴趣,只有30%的人兴趣浓厚,这样悬殊的比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不可思议,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说明我们的会计实训教学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可见会计实训教学总体上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还需大力改革,加以完善。通过实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手段、时间安排、考核的方式等多角度调查研究发现,实训教学基本上还是理论教学的翻版,没有进行实质的革新,导致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自然学习效果就不会理想。

第6篇

关键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会计专业;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2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内涵的保证,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各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内涵的重点。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内容未能从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入手,实训内容以教材章节为主。如基础会计课程相关的实训内容主要以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为主,对于会计人员特别是出纳人员应掌握的如支票填写、票证用印等技能则不涉及,使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依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体现职业岗位特点。

2.实训环境以校内实训环境为主,与会计真实环境相差甚远。许多学校因校外实训基地难找而将实训全部置于校内进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才作出职业判断难以实现。

3.校内实训环境多在教室进行,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真实环境需求,以及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评价体系等不配套,实训教学流于形式,质量难于保证。

二、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阶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内涵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通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性教学方式、优化实践性教学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实一体”思想组织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加强了高职会计专业内涵建设。

1.以会计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调整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了与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设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加强会计工作岗位高技能的培养。

2.以提高技能为目标,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会计技能,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专业主干课程的集中实训问题。集中实训课程与“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中做、做中学”,能够在期末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实务训练,使学生掌握每一相关会计业务的实务操作技能。另外将毕业前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3.以强化训练为手段,探索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每周安排6课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每学期期末进行为期1周的集中课程实训,使会计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并进,“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毕业前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综合模拟实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为期六周的仿真会计账、证、表等会计业务处理,先进行三周手工实训,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周电算化实训以及两周的珠算、点钞、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等训练。在综合模拟实训完成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由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基础。

4.以“仿真”操作为方式,优化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条件。

(1)编写实训教材,提供“理实一体”教学与课程实训相融的基本资料。编写一套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训资料”的教材,是实现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将岗位搬进课堂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在实训中所使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要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一致,把“真的”资料交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面对这些“真”资料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编写的有《基础会计实践教程》《财务会计实践教程》《成本会计实践教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程》《企业会计实践教程》等实践用教材。

(2)建立专用教室,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条件。由于会计工作岗位具有对工作环境要求较低的特性,多年来会计专业根据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对教室环境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了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物品,使教室基本具备了进行会计职业技能训练和会计业务实训的条件,能够满足学生“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的实训需要。建立专用教室就是将传统的教室改造成为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学习场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增强了实训的“仿真性”。建立了模仿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会计实训室,融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于一体,配有多台计算机和“用友”“安易”等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满足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的需要。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实训中心,运用真实的会计资料进行业务处理,实现了岗位与课堂的有机结合。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创造了实现“零”距离接轨的有效途径。为给学生实习和教师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会计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学生对单位真实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为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角色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会计理论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5.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心,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任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得到了实践锻炼,也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案例。同时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每年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实际工作单位或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并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应聘请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验丰富的总会计师、审计部经理、注册会计师、主管会计等实务界专家担任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

[2]张天俊.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周竞学,朱红,李庆丰,等.坚持“实践教学一条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

[4]陈强.高职会计教育中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

[5]吴小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第7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必要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根据我们学校会计专业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情况及对浙江省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调查了解,虽然实践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如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课时比例提高、实训基地以及双师团队建设得到重视,但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项目缺乏层次性

从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进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学校设置的实践课程往往只有典型的几个实训课程:《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电算会计实训》等,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小部分,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专业技能。而简单设置的几门实践课程也谈不上层次性,无法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得到训练,更不可能实现专业技能的迁移和提升。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实施情况看,大多数是集中在课堂内进行,学校统一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训。但课堂内实训毕竟时间有限,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欠缺自我思考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层次的训练,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就无从理解会计循环中的勾稽关系,因此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任务就无从下手。因此必须要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弥补课堂实训的不足,因此重视会计技能创新性也是高职会计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缺乏有效性

多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定了学生实习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资料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资料,学生很难进行实际操作,再加上很多企业不愿意成为高校的会计实训基地,即使愿意也总是敷衍了事,造成实习环节往往没有实质性效果。

二、“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方面,依据会计职业能力分析表,将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分成“四个层次”,即专业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提高技能层次、专业综合技能层次、创新层次,并相应地开设各类实训课程,以实训周的形式在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展开,体现技能训练的阶梯渐进。“两维”指的是在每一层次设置“实训、实习”两维模式,在每个学期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如下图所示:

三、“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四个层次的阶段训练

1.专业基础技能层次

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其中认知实习是要求学生在学完《会计实务入门》这门课程之后,利用一周时间到企业感知企业财务;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以及点钞、珠算、小键盘输入等技能的培养。如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中,要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账簿、对账、结账,编制简单会计报表等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与手段,培养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专业提高技能层次

在学生掌握了企业的基本账务处理之后,进入专业技能提高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与跟岗实习,其中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具体包括:成本会计实训、外贸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这个层次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采用“分岗、轮岗”模式来完成各个实训项目。跟岗实习就是在训练完上述课程之后,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跟着师傅具体操作,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个月的跟岗实习,提交实习报告与总结并汇报,从而加深对企业岗位流程及工作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专业综合技能层次

专业综合技能层次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会计实务入门、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实务、税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可安排在第五学期,安排4周课时来训练。主要包括ERP沙盘演练、小企业ERP系统实训及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为学生设计情境,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通过这个层次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创新层次

会计岗位作为一个管理类的岗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就是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工作的人才。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欠缺。因此为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创新层次的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大赛、财会信息化大赛、手工、电算做账大赛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竞赛等学校的各种财经活动类竞赛。

(二)“习训融合、阶梯渐进”实训过程

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的,而真实的企业接触比较少。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

首先是认知实习与基础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的经营现场、会计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及相关会计资料,能使学生在对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为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等基础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跟岗实习与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在这两个学期中,要完成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电算会计等核心技能实训。而跟岗实习是学生利用第四学期暑假或校外实习的机会,跟着企业的师傅操作,主要是做一些凭证的填制与输入、凭证的黏贴、账簿的登记等基础工作。通过一个月的跟岗实习可以巩固对专业核心技能实训的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是顶岗实习与综合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五、六个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学生要完成综合技能的实训,然后进入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形成实习报告。当然为了保证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综上所述,“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提高技能层次、专业综合技能层次、创新层次四大模块融合实训与实习,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提高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创新层次体系实践技能的创新性。

四、“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1+1”校本实训教材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终落脚点是企业,担负着企业一线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因此实训教材应该立足于企业实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1”校本实训教材的建设,是指本着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使会计实训教材建设处于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具体来说,学校应选派理论知识丰富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材开发小组,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各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等一系列内容,结合相应理论知识编写教材大纲,规定人员分工、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共同开发完成时间、教材鉴定与审核等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确认,然后进行教材编写工作。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校内教师一般都拥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而企业则可以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舞台。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采用两条途径:一是“走出去”,即派骨干教师利用假期或脱产深入到工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了解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生产工艺流程,账务处理整个流程,审计过程,财务软件操作系统等,当然学校应该专门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计划与制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请进来”,教师队伍中可以适当地请一定比例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会计师或者是财务经理来学校做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学校兼职,承担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建立仿真性的校内实训室

构建“四层两维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情况下该环境应包括:手工模拟实训室、出纳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演练实训室等,各个实训室要做到“三个仿真”,一是“环境仿真”,实训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资料仿真”,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训资料,实训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训;三是“操作仿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要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来操作,采用“分岗、轮岗”的模式,真正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同步。

(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让“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有效落实,除了要保证高质量的“校内仿真实训”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因此必须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顶岗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有效实习。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是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三是与会计公司建立联系。如认知实习就可选择在生产企业,因为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一般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总之,“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然而,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兰自珍,徐文杰.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7-19.

[2]李玉珍.会计“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28-30.

[3]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98-99.

第8篇

【关键词】教材体系;理实一体化

一、《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构建过程

(一)确立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由于当前中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低,而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符合中小型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结合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和国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重庆会计上岗证认证的目标要求,主要从三个方面制定了基础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思想道德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2)具有从事会计专业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3)能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

2.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1)具有独立认识、解读、判断原始凭证的能力。

(2)能够熟练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填制记账凭证的能力。

(3)能够选择、合理组织会计账簿并登记账簿的能力。

(4)能够正确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

(5)能够正确编制科目汇总表的能力。

(6)能够正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能够正确填制抄税、报税的纳税表格。

(8)能够灵活对会计错误进行更正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2)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构建过程

1.编写《基础会计》系列教材解决学生基础会计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2004年所编写的《基础会计》校本教材没能解决基础会计入门难问题。从2007年起探索的实践性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所用《基础会计》教材系高校教师所编,其知识难度、知识架构都超越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和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因此,结合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的制定和试点班级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组织并着手重新编写符合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的《基础会计》教材。

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重庆会计上岗证认证的目标要求,根据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剖析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以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工业企业的财务核算”这个大项目为目标,以学生能完成实践操作任务为需要,引导学生展开理论学习编写的《基础会计》教材,通过2010年在特色班试行以及2011年在学校会计专业、物流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普遍运用中,能很好的解决基础会计入门难问题。

虽然《基础会计》教材加强了实训训练,解决了入门难问题,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要求略显不足。因此,为了弥补教材理论知识训练和要求不足的缺憾,随后又组织老师编写了《基础会计配套习题集》,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

2.构建《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模块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力度不够的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向纵深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要想提高中职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除进行恰当的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外,还需要有恰当的培养素材为载体。通过在班级不断的试点、总结、分析、比较,与行业、企业的不断深入合作,逐步编写并构建起《基础会计》、《基础会计习题集》、《会计基础技能训练》、《公司业务实训资料》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形成3个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以《基础会计》、《基础会计习题集》2门教材为载体,在以实践操作任务为需要的引导下,完成理论与实训学习。

模块课程二:以《会计基础技能训练》教材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仿真模拟企业,学生完成企业一个月的所有会计事务,从而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

模块课程三:以《公司业务实训资料》教材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企业一个月的真实任务为基线,学生完成企业一个月的所有会计事务(包括报税),从而实现有效理实一体化。

因此,立足工作过程,构建《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模块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解决中职学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力度不够的问题。

3.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解决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首先教师将企业的会计事务以代账的方式带回课堂,编写成《公司业务实训资料》教材,学生在学校实训室完成企业一个月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事务,然后填制相关的报税资料,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企业的报税事务。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的目的。

二、创新点

(一)《基础会计》教材体系与模块课程、教学方法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全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编写并构建起《基础会计》、《基础会计习题集》、《会计基础技能训练》、《公司业务实训资料》基础会计教材体系。

其次,以基础会计教材体系为载体,形成3个模块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完成不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工作任务,保证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统一,从而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首创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形成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将企业的会计事务以代账的方式带回课堂,编写成《公司业务实训资料》教材,学生在学校实训室完成企业一个月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事务,然后填制相关的报税资料,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企业的报税事务。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的目的。

基础会计》教材系列首先在会计专业特色班试点,然后在整个会计专业全面推广使用,最后延伸到物流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使用,效果较好,但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