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翻译工作经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一、最后一年的艺术节

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是我颇为头疼的活动,因为班级中擅长各种才艺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今年六年级展示的是合唱和器乐,恰恰是班级最弱项,怎么办呢?心中虽然忧虑,嘴上却满口鼓励,让孩子们勇跃报名,积极参与。没想到,孩子们热情极高,自告奋勇地表示在最后一个艺术节为班级争光。他们自己设计好排练内容,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排练,特别是每个人的服装也在家长的支持下统一在网上购买的。演出当天,看着他们一个英姿飒爽,动作整齐,投入地表演,我被感动了,他们原来如此可爱!

二、最后一次家长会

为了更好地加强学校联系,本学期学校统一召开了家长会。会前我认真思索,精心准备会议内容,希望能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家长会,让家长们对学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认识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表示愿意配合教师工作。自本次家长会后,我为班级建立了微信群,这样便于每天随时沟通,各位家长也都相互交流经验,共同督促孩子。

三、采用信封知“情报”

第2篇

工程硕士主要面对的是特定的工矿企业,不同企业的生产过程与产品不尽相同,来自不同企业单位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也相差较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实践过程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制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按照国家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标准,在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时及内容的范围内,针对各个企业的培养方向灵活的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学到实际需要的课程。另外,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一定要慎重选择,在广泛征求企业的领导、专家、硕士生导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根据大多数学生所在企业单位的行业需求合理制定,以真正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而对于选修课程,设置的范围一定要宽,尽可能使多数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或者想学习的课程。这样就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效果。

二、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把学生需求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推动力

要提高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授课对象相匹配的优秀教材。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目前化学工程硕士专业除了公选课的教材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教材非常短缺。这就需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专业课教材,从教材体系和内容上体现出重基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重个性化培养、重创新性培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把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掌握第一手资料。总之,要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教材建设。

三、改进授课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

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①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工程硕士大部分都是工厂企业的骨干,看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和实际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将它放到现场,结合现场实际,尽可能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②集中上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地点。工程硕士学生较为分散,工作比较忙,不能像全日制学生一样按时上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可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采用不同的集中方式来进行。③利用网络,加强交流,完善师生互动。课堂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点评为辅,以网络为媒体,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建设专业硕士教学网站,将教师的教案、课件、习题答案以及部分重要内容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实时查询学习;还可利用QQ、MSN等聊天工具保持与学生的互动,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完成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好坏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硕士的特点是学员进校不离岗、在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由于多数学生来自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产业和行业要求,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所教所学的内容都做好充分准备。

五、改革考核手段,把课程论文与生产经验总结相结合

第3篇

一、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关于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均进行过多次阐述,政府有关部门也有明确的解释,概括来说有五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不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你不走出去,别人也会进来,不参与国际竞争已不可能,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二是国际化经营可以转让国内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加快自有设备技术的转型与更新换代。三是国际化经营可以消化国内过剩的劳动力,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四是国际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并降低生产成本。五是国际化经营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国际化经营面临全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形势,它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与国内经营不一样:第一是所处环境不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从事经营活动,面临着不同的人文环境、社会法律环境等等。第二是服务对象不一样,我们的顾客是外国人,外国人的需求与中国人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第三是竞争对手不一样,国际化经营,竞争来自全球的同业者,竞争更为激烈。第四是标准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国家在产品的规范、标准上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了解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第五是合同条件不一样,面临不同的法律体系,有不同的合同条件,只有充分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第六是后勤保障体系不同,在国外经营,国内的法律保护不了我们,总部很难提供及时的后勤保障服务,必须独立组织,自主决策,利用好当地的政策,合理地应对好各方面的竞争和阻力。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营规模小,且比较分散,中国企业的经营领地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0%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单项投资额不到60万美元。其次是技术优势不明显,品牌优势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主导致的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评价结果显示,72个国家的平均技术成就指数为0.349,而中国的指数却为0.249,居45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第三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不足,国际惯例不熟悉,中国公司海外经营本地化程度低,很多公司仍然用的是国内带出去的员工,采取的是国内的管理模式。第四是国际化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回国后安置困难。多数中国公司从事跨国经营还需要依赖翻译进行工作,懂技术的不懂语言,懂语言的不懂技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上国内待遇提高,国外工作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尤其是一些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家属的工作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有本人奉调回国以后的就业问题等等都是困扰国际化人才走出去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使是美国企业,也很难解决,有研究显示,美国企业外派管理人员,1/4的想离开公司,回国后一年即有一半离开公司,主要原因是60%的人回国后没有机会运用他们的国际工作经验。

四、国际化经营的原则

针对以上的特点及我们自身的条件,综观国际公司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国际化经营应遵循以下十条原则:

一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国际化经营应该遵守国际化的规则,国际上通用的规则是由西方国家及其企业或社会团体所主导形成或制定的,对于我们这种从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制度下诞生的企业而言,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正逐渐地向市场经济体制靠近,但是要适应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适应国际承包市场的需求,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的经营规律。这些年,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传统习惯及人员素质等软件方面的东西还是很弱,尤其是在思维定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充分理解和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还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与代价,如何避免在转型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一定要量力而成,不能急于求成,虽然不能等到一切就绪后再进行国际化经营,但也不能盲目冒进,因为我们底子薄,经不起折腾,所以,量力而行,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壮大自己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二是量利而行,效益最大化原则。

搞国际化经营不能“一窝蜂”,更不能理解为有了国外的项目与驻外机构就算国际化了,国际化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组成的,硬件是国际化的规模与程度,软件是指国际化的能力与水平,中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上讲是很低的,如果一个公司业务中没有相当的比例是在境外执行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能够融入各种不同文化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企业不是按照驻在国的法律法规去处理工商、税务、劳工等方面的事务,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都不能算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讲的是效益,目的是用国外的资源赚国外的钱,哪里有机会就在哪里赚钱,而且是既讲短期效益也讲长期效益,既讲局部效益也讲整体效益,力求利润最大化。

三是内外联手。国内外一体化的原则。

国际化经营的后方是国内,人才、资金、核心技术及后勤补给等方方面面均需要国内的支持,没有国内的支持国际化经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国际化经营随时随地无不需要各驻外机构之间的协调以及驻外机构与国内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所以说,国内外一体化经营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条块分割,山头主义现象在跨国经营中普遍存在,企业形不成整体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因此很难做大做强;要想在国际化经营中有所作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做到企业国内外联手,企业与企业联手,通过资源整合,扬长避短,争取竞争优势。

四是洋为中用,本土化经营的原则。

本土化经营是长期从事国际公司跨国经营实践的心得。本土化经营的核心是组织机构本土

化,资源配备本地化,人才利用本地化,这既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组织利用当地资源,又能够从法律上“阻断”与总部的连带关系,避免局部的问题泱及全局.而且还能够解决外派机构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是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际化经营是有投资的,有投资就需要有回报。但熟悉了解一个市场是需要时间的,收回投资也是需要时间的,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效益就不可能最大化,没有可持续发展机会的市场也就是没有吸引力的市场,所以选择市场一定要考虑到市场的前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市场机会的可持续性。

六是好坏评判。企业与市场相匹配的原则。

俗话说“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商业机会,主要是看我们是否能够适应这个市场。这就是企业与市场相匹配的原则。一般来说,中国公司比较适合的市场包括:亚太地区,尤其是东盟这种华人文化影响较大,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市场;非洲市场,虽然当地经营相对欠发达,但中国技术、产品均具有比较优势,同时非洲各国与中国关系比较密切;中东市场,中东地区的主要产品是石油,其他均依赖进口,这是一个混合市场,各种文化均能够融合,加上中国产品有价格优势,所以经营也比较集中。我们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决策时首先应当充分研究市场,比较各种统计结果以及相关参考依据,尤其是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初期应选择力所能及的效益比较明显的市场,集中精力逐步开拓。

七是经营规模,规模效益的原则。

有一位企业家将前人经营经验总结为“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这也辩证地说明了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的关系。一般来说,没有规模也就没有效益,小富即安的思想难以发展万世基业,也经不住任何风险的考验。国际化经营的实践已经证明:小规模大风险。没有规模不仅没有效益,而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八是市场选择。比较优势的原则。

国际化经营不是点越多越好,也不是覆盖地域越大越好,要说好应该是那个地方能够发挥自身优势,那个地方就好,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还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如果盲目的到那些明显不如别人的地方去竞争,肯定是占不到便宜的,所以,选择市场一定要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可是体现在技术方面,也可能体现在产品的性能与价格方面,那个地方有优势,我们就发挥哪能个方面军的优势。

九是投资决策。风险利润共存的原则。

任何投资都存在着风险,国际化经营除了要以利润为目标外,还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及避险措施,要时刻准备着迎接风险。避险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防范风险,二是规避风险即风险转移,三是风险处理;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从单一项目与投资来说,这就需要我们既作好项目与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又要从合同人手,作好自我保护条款,还需要完善风险处理措施与办法。从公司整体来说,除了作好评估以外,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分散风险的办法应该是多地域经营与多领域经营,即使在局部市场形势不好或都是个别地方,个别项目亏损的时候,公司的整体经营不会受到大的冲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十是经营布局,重点市场与战略市场并存的原则。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市场的变化,没有经久不衰的好市场,也没有永不翻身的坏市场,国际经营的布局需要具有战略眼光,要跟随世界经济趋势走,跟随国际关系的形势走,跟随国家对外投资政策走;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放眼世界。对重点产出市场要加强投入,对潜在新兴市场,要加强培养,只有这样,对外经营才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经营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