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2 15:05: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文主义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雷雨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他们都是以一个家庭里的矛盾[2]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矛盾,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都充当着一个代表。《雷》里面是每一个人都会牵扯到一个问题或一段矛盾中,人物与人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如:三个儿子与父亲之间,父亲和两个妻子之间,孩子们之间也有矛盾、联系,从这些方面描写这个家庭,从这个家庭在前撤出整个社会。《哈》里面则不同,主要是讲哈姆雷特和他叔叔之间的,是一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所展开来的描述,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探讨可以说,《雷》比《哈》要描写得多得多。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而《哈》剧通篇以主角的心情一直跌宕起伏。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3]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很多东西归于命运。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也没有影响作品的深刻性。我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天命的因果报应。但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而他的当务之急是复仇,有重振国家.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思***,无疑对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
人文主义[4]者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的脚趾去踢痛贵人的后跟了。”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雷特在民众中的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
参考文献:
[1]王勇.蘩漪形象新探-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蘩漪形象.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6.
[2]冯茜.多元文化视野中东西方爱情神话传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04.
论文摘要:随着近代以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镜像思维模式主导着各种领域的理论研究,并导致哲学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流。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中范式理论的研究同样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通过对范式理论产生、发展进程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其內在矛盾与困境的揭示,可以发现范式理论向实践哲学回归的清晰线索,从中看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合流的必然趋势。
库恩首次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领域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及相关理论,后来“范式”被广泛使用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使用领域之所以如此广阔,本身就说明范式理论的产生绝不是一种偶然,它适应了近代以来的实践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普遍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又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相关。其基本特征,用罗蒂的话说就是“镜像思维”。“镜子”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与之相对的一方是被镜子衡量的东西,镜子是标准和模式,决定着被照物的特性及运动方式和规律。这种思维方式首先促使范式理论的产生、发展,但范式理论的困境也同时源自于此。从前一方面讲,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领域不断扩展,由于科学基于这种镜像思维方式,“镜子数量”必然增多,即衡量标准必然多元化,这在以前科学被认作单一模式和单线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范式理论的提出首先应该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后一方面讲,主体和客体、经验与逻辑、观察与理论,一句话,镜子与被照物的割裂,使得人们习惯于一种还原式的思维,即以某一方为衡量另一方标准的镜子,这就导致从近代开始,经验论与唯理论、实证主义与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等无休止的争论,从更宏观的方面看,所谓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流也是由于一方偏向“经验自然”,而另一方注重“内心体验”,双方都试图从自己一方来吞掉或拒斥另一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内部关于范式的主客观之争、范式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它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说是认识论困境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在历史主义科学主义与哲学内部的表现。以前关于科学人文主义合流问题的讨论,一般都着眼于宏观的思想发展,从某个基本概念、问题的发展来探讨这种合流趋势的很少。罗蒂曾经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把认识论和解释学结合起来,但他的切入点是不可通约性问题,而多元化的不可通约性在伦理道德领域却有可能导致相对主义,所以,罗蒂从这个问题切入很有创见;但是,不可通约性问题的产生,其根源恰恰在于范式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因此,本文准备从最基本的单元人手“以小见大”,从范式理论本身的发展及其困境中,发现镜像思维的局限性,并看到经过哲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终于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之复杂性和范式理论的困境
库恩首次提出了“范式”这个概念,当然,有关范式理论的思想早就有人提出,无须前溯,就科学哲学领域之内就有假设主义、证伪主义等先行理论。观察负载理论的思想、整体主义的思想、科学发展的猜想模式等类似库恩范式的理论,已经被很多哲学家提出。但是,库恩作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中最为重要的一员,他对范式本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揭示了范式现象的诸多复杂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暴露了他本人研究方式的局限性,因此,从库恩人手展示范式的复杂性和范式理论之困境就是顺理成章的。
库恩提出范式概念,其目的是要解决科学史领域的科学思想革命的问题。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言中,他首先十分戏剧性地回忆说,在他提出范式理论的最后关键时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那一年我是在主要由社会科学家所作成的共同体中度过的……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社会科学家关于正当的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本质,在看法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我的历史知识和学识使我怀疑,自然科学家们是否比他们的社会科学的同行们的解答更坚实或更持久”。接下来他就纲领性地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力图找出这种差异的来源,使我认识到此后我称之为‘范式’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很明显,库恩是从社会科学范式差异中得到启发,并将之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本身就已经暗示着范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流,库恩以前的提出早期类似范式思想的科学哲学家们,大多只是局限于从自然科学发展来看待范式及相关问题,库思的范式概念一开始就取自更为广泛的领域,这就必然具有复杂性。另外,尽管他在前言中就给“范式”下了一个定义,但有学者统计说,“库恩在仅170页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竟先后对范式作了20余种不同的解释”。大概有以下一些主要说法:一、理论、实践和方法等的“模型”“模式”“框架”;二、事例或例证;三、解题或解题的标准;四、各类从不同角度划分的成规;五、一致意见或判断;六、科学成就、特别是常规时期的稳定成就;七、方法及其来源;八、信念、预想和假设;九、学科专业的基体、科学的基本部分;十、各种层次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甚至库恩本人后来也承认,范式是他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可惜却没能定义清楚。这些复杂的含义势必引发进一步探讨的复杂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范式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范式革命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由此产生了科学革命的模式以及理论之间可否通约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库恩自己虽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但范式的内涵决定着其成败的关键;他没能摆脱镜像思维模式,在范式的主客观问题上选择了以主观为镜子,以经验为被照物。范式的主观性决定了范式革命的非理性以及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并最后导致相对主义。此外,库恩本来提出范式理论是受社会、人文科学的启发而提出的,但在说明范式革命时,由于先把“科学的”和“人文的”相互割裂之后,再回过头来用“人文的东西”来解释科学范式革命的原因,结果只能是:“客观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却是由“主观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东西造成的。这一点对库恩来说有点戏剧性,因为他提出的范式概念,就其内涵的复杂程度来说,超越了以往的科学哲学家们的思想概念,但这种超越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解释的便利,反而成为他走进相对主义的方便之门。尽管库恩具有作为一个大思想家所通常具有的彻底性,使得他宁可激化并暴露矛盾,他的理论对于彻底打击极端的实证主义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毕竟矛盾只是被提出,真正的解决还要求范式理论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只有到其复杂性被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
二、范式理论的内涵和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在库恩那里,由于科学与人文的区分,使得来自社会人文领域的东西,仅仅沦为说明自然科学范式革命的工具;他本人的研究“范围”反而“变窄了”。这其实是割裂主客观的一种必然结果。几乎是库恩提出范式理论的同时,另外一些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对此或赞同或批判或发展,但结果却是使范式本身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这个概念重新被运用于本来就应该非常宽广的领域。这反而使人觉得它本来就是出于科学哲学的狭窄领域的一种扩张,在范式的多层次性和整体性发展方面,拉卡托斯和夏皮尔值得注意。库恩的理论由于过分地偏向主观,完全用主观的镜子收摄经验的东西,不但导致相对主义,而且高层理论与低层理论划分得过于僵化,导致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界限过于分明,所描述的科学发展模式不符合历史事实。鉴于此,拉卡托斯修正了库恩的理论,将他类似范式的“研究纲领”分为“硬核”、“保护带”、“启示法”等几个部分。应该看到,尽管拉卡托斯所作的工作,在彻底的历史主义者看来,并没有真正接触到问题的实质,但在范式结构化、层次化的探索中较库恩却有所突破。
夏皮尔进一步将范式的整体性和层次的复杂性,给予了较完善的说明。他进一步将库恩范式转化为更加复杂的“域”。“如果我们考察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相对发达的领域,就会发现,在这个阶段,人们把某种信息群当成了研究对象……而且,这些一般的课题本身在许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以一定方式联系着的。我将把这些相关的项构成的群称作域。”域是一种存在问题的信息群,域中不存在高层理论与低层理论的僵硬区分,其中的“项”可以“低”到直接经验,“高”到观点、理论、方法、原则甚至传统等。各种不同层次的“项”,或项所结合成的不同“域”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可以消失、修改或重新组合、扩大。同时,夏皮尔看到了这种域的变化的动态“生成性”,因而科学革命也就不再是常规科学泾渭分明的突变式革命,而是“规模可大可小”域的不断重组和进化的过程。与此相关,夏皮尔还提出了“背景信息”概念。尽管它和域一样与范式内涵相似,但重要的是,他却坚决不把背景信息看作客观认识的障碍,恰恰相反,他把它看作是进一步获得新信息,使得域及其项不断发展的桥梁。“关于域的许多问题变得具体了,研究变得有指导了:这是由于我们称为背景信息的东西所致”。知识进步的理由、求知的根据不是抛开原来的域或背景信息,从而导致相对主义,而恰恰相反是要从中找到着眼点和合理性。因此,夏皮尔在接受库恩范式论的前提下,既用它来反对以前的逻辑实证主义,又试图避免相对主义,进而丰富了范式理论。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来看,他提出多层次的域的理论,使得范式的整体性更加精致化,特别是范式的多层次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科学实践的整体性和多层次性,有助于实践主体的确证。
转贴于
但是,夏皮尔作为科学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仍然只是局限于科学发展问题。因此,他所谓的科学发展的理由“相关性”、“成功性”、“无怀疑性”等条件,也受到极端历史主义者的质疑,特别是放到费耶阿本德的视野中,就难以有充足理由了。因为且不说这些标准是否也被范式所“污染”,至少这些条件仍然只是局限于科学标准。费耶阿本德的极端相对主义显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从我们所关注的角度来看,费耶阿本德在范式的扩展,特别是超出自然科学狭小范围方面,还原了范式所源出的领域之广阔性的本来面目,客观上有助于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科学思维的局限性,这从而加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费耶阿本德认为,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看,科学本身从近代以来已经并正在成为一个超强范式,以至于任何学科都必须将自己打扮成科学才会得到承认。但“科学的优越性是被假定的,并没有得到论证。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做法就像过去为只有一个罗马教会作辩护的人的做法一样:教会的教义是真理,任何其他东西都是胡说”。科学只是人类实践所形成的诸多范式之一,这样,范式理论就扩展到了人类实践的一切领域。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费耶阿本德提出了“观察者”和“参加者”的概念:“参加者的问题涉及的是一种实践或一种传统的成员,对另一种实践或传统(可能的)入侵应采取的态度问题。观察者问的是: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参加者问的是:我将做什么?”显然,从这个角度,即实践的角度,费耶阿本德的所谓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极端理论会被更好地理解。他已经有意试图将范式问题从一种纯粹理论问题,转向实践问题。这种转向必然离不开实践主体,因此,纯粹科学主义渐渐地发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从客观上看,费耶阿本德理论的极端形式,更加激化了范式理论的矛盾,这是由于他本人仍“处于”这个镜像思维的范式之中。
三、罗蒂对范式理论困境的解释学分析
夏皮尔、费耶阿本德等人无疑丰富了范式理论,但同时,由于当时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跳不出镜像思维框架,这种扩张更进一步将范式理论推人困境。用库恩,特别是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反对夏皮尔和拉卡托斯,是有力的和无法回避的,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又是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所不愿承认的。与之相应,可通约与不可通约性问题、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问题非但没有很好解决,反而更加各持一端,中间派也处于进退两难之境,理论的彻底性和普适性难以得兼。另一方面,尽管夏皮尔重视了范式的生成性,费耶阿本德本人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领域,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实践概念,但他们的研究方式仍然可以说是“跳出圈外”,是理论性的。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主张相对主义,正是看到人们不可能跳出范式,但实际上我们仍然会发现,他们只是“指出”了这种现象。真正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进退维谷的原因,在于他们缺少方法,他们的描述仍然是外在的,他们“提到了”实践但没有“深入”实践。对范式本质的研究,以及相关一系列问题,都不能从与主体相关的实践角度来考察,实践的考察必然既是科学的,又一定离不开主体的、人文的东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长期的对立限制了很多人的视野,甚至人文主义实际上也是“科学地”考虑的主体,考虑人的意志、情感等因素。人文主义之所以与科学主义一段时期内泾渭分明,也正是由于和科学主义一样忘掉了实践,在这方面,罗蒂通过对历史主义范式论的分析与改造,比较深刻地洞悉到了实质性问题。因此,他在其《哲学和自然之镜》的著作中提出从镜像思维的“认识论”,向超越镜像的“解释学”的发展,从而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罗蒂的视野中,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在思考有关范式理论的问题时,遵循的仍是“认识论”的方式,由此总是在两个极端上跳来跳去,比如范式要么客观,要么主观,科学发展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非理性的等等。即使试图调和的中间派,也只能说“既是……又是……”。这种“既是……又是……”仍是一种外在的联系,并没有看到其内在的关系;而要想揭示内在关系只能“深入”到关系本身中去,这就要求突破镜像思维方式。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看到了认识论建构的知识基础的多样性,并将这种东西定义为范式或类似的东西,这是对认为科学只有唯一标准并单线发展的巨大革命。“库恩特别追问科学哲学能否为诸科学理论间的选择建立一个规则系统。对于这个问题的怀疑,使他的读者加倍怀疑认识论从科学出发能否通过发现凡可被看作‘认识论’或‘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基础,而被推广到文化的其他部分中去。”但哪怕最极端的、最具相对主义特征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仍然把范式革命归结为一种东西;哪怕这种东西是非理性的,这种归结本身就是在找一面镜子,尽管镜子看起来好像不同于以往的理性。但是,“认识论与解释学各自领域之间的界限不是一个有关‘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间的区别的问题,也不是有关事实和价值、理论和实践之间、‘客观知识’与某种可疑的知识之间的区别的问题”。通常认为代表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认识论”和代表获得人文知识的“解释学”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常态科学的知识不是“客观知识”,决定科学革命的也不是类似价值、心理、宗教信仰等“可疑知识”,而是人类整体的、广泛的、多层次的实践的不同环节。范式的发展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实践。范式理论不断向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的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张,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罗蒂就通过将范式理论带到解释学的视野中,从而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带到了一起。
四、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范式理论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创新性,随即对当代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造能力人才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尊重个体的地位和个体独特的性格特征,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的素质发展,恰当契合当前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把以人文本的理念有机融入学校教育,进一步拓宽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思路,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教育中,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有益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学校整体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合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校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全体教职人员的潜力,使之自觉向学校的集体奋斗目标靠拢,自觉把学校发展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有效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之间的关系。人本主义的管理有益于营造和谐的学校环境,增进管理者与教职员工对彼此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对于齐心协力达成学校的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当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2.1阻碍教师、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小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确实找到了适宜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导致教学改革步履维艰。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一成不变的考核制度,致使教师为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偏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向,严重阻碍教师全新教学思路的开拓,打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思路的改变必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赋予创造性的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2.2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更重视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应试策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试上,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在小学教学中,原本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裁剪下,只留下语数外等基础文化学科,音体美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望梅止渴,传统教育模式物理剥夺了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在长期单一、枯燥的文化课学习中,逐渐失去动手、动脑意识,造成素质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
2.3阻碍学生自主发展
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明显带有“大众化”的特点,向不同的学生提问,可能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这严重披露当前教学模式的机械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共识,除了学校里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外,学生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过大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殆尽,进而学生会失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能力的发展。
3人本主义的管理策略
3.1鼓励全体参与民主管理
学生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校的有力配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的民主性,为了使小学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学校应该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为学校的顺利发展进言献策。强化全体教职人员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以促使学生能力更好地发展为中心,使处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以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方面多渠道为学校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使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走上科学化、正规化、全面化的道路。
3.2构建人本主义教学环境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要勇于放手,发动教师主动探索一切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益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坚持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原则,对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采取鼓励性政策,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制度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以此为教师的教学创新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3.3构建人本主义学习环境
个班集体是由几十名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班主任必须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 作,而学生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班主任应首先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统称为认知心理障碍。其从轻至重大体包括从众心理、应付心 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应及 时加以排除。现逐一加以分析:
一、从众心理
学习上随大流,不前不 后;态度上不主动,不刻苦不努力。原因在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信念与理想,控制不住 玩欲。此种障碍虽轻,数量却大,如不加控制,会形成拉帮结伙一起玩的状况。为此,在每 学期伊始,与班里几个平时玩欲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主要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 ,来激发其进取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坚持奋斗,努力向上。而对全班学生利用 班会时间进行普遍教育,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应付心理
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动脑不发言;实验操作不愿动手,得推且推;课外作业不认真,得拖且 拖,甚至借抄别人作业。这是从众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大流随不上了,于是就应付。产生原 因与从众心理相同,缺乏目标和理想,主要通过与家长密切配合,想方设法激发其进取心, 使其努力向上。
三、厌倦心理
课堂上兴趣索然,或倦怠或走神或摆弄 东西,甚至小声说话。对课外作业总是拖拉,已成为心理负担,翻开作业本就心烦。原因是 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对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应当加强个别教育,同时杜绝学 生的玩具或课外书籍的来源,实行大家共同监督的方法;在学习上个别指导,使其觉得学习 也不是太难,能自己主动去看书接受新知识,逐步变得能接受所有外来的新知识。
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成功的感觉。只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机会, 也就创造了转化的客观条件。
四、逆反心理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 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 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这一严重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 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 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 尊心遭到伤害等等。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 激励,用其所长,启迪自爱自强,如我班董建强同学,爱好运动,不喜学习,而家长管教甚 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 董建强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最后父子和好如初。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 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为其特强的主观能 动性,多开辟适于表现的舞台。
五、恐惧心理
在家怕家长查作业、查 试卷;在校怕课堂提问,怕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怕考试,怕开家长会,甚至怕升学,经常担 着一份心。主观原因是性格孤僻、柔弱;极强的自尊因学习成绩差而转化为极深的自卑。客 观原因是曾遭受过严厉的批评,或遭受过家长的痛打,而在心理上未能承受所致。为此我和 家长相约,一齐转变态度,多与其进行和风细雨的谈心,而不谈学习,尤其不谈学习成绩, 使之心理初步放松;在班会上给学生讲明,回家后主动学习,完成作业;而家长会也不是给 学生“告状”,使其放心。再进一步启发引导,以提高其自信心,多与同学交流,共同探讨 学习方法等等。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各种心理障碍,对班级的思想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
1、对优秀学生的教育
优秀生尊师守纪,成绩优良,比较自觉,是 班级骨干积极分子。但他们也有缺点,对他们缺点不能姑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他 们的发展趋向,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2、对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不是 天生的,而是不良社会风气和不正常教育所造成的。班主任要热爱、尊重、关心、体贴他们 ,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耐心帮助他们,切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增强他们前进的信 心。
反面角色违背了主流社会的道德准则、法律规范和善良的标准,表述为与社会的正义相对而行的人物定位。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唯物史观的哲学理解,事物均具有两面性,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戏剧冲突中的反面角色必需依附于物质世界中的现实生活,体现伦理关系和社会文明。
二、人本主义伦理学
从反面角色的角度分析,到底什么是大众认同的“善良的标准”“道德规范”和“社会正义”呢?事实上在伦理学的研究中,定义“人性”和“道德标准”就阐明了在人本主义伦理学中的学术方向。人本主义伦理学中关于人的自然本性“自私”和社会本性“无私”之间的讨论延续了几百年,在此将“自私”称为人的自然本性,以及将“无私”称为人的社会本性也有待商榷。在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内,没有明显的定义反面角色的概念和归属。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其实也是很难界定“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之间的人物定位。但是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启发性的社会意义,所以在此探讨艺术创作中的反面角色背后延伸出来的伦理学意义就非常必要。
三、人本主义伦理学架构反面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贪婪、残忍与自私论
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没有明显的反面角色和正面角色,这部电影很好地注释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个人物角色的背后都掩藏了一段或灰色或无奈的故事。十二位由抽签选出的陪审员在剧中可以定义为正面角色,因为他们肩负了公平和正义,有权决定违背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准则或者是法律规范的人物的命运。从这个角度分析,陪审员被定义为正面角色,而车臣男孩被定义为反面角色。但是事实上影片为观众展示了非凡的艺术创作,观众根本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反面角色。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在社会尊重感和客观职位的背后都有一颗强烈的“私心”:第一位陪审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投出了一张挽救车臣男孩的反对票,他的科研成果被国家漠视、他的微薄收入被老婆抛弃、他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落魄被火车上大多人定义为疯子,只有一个火车上的单身母亲理解他是有价值的生命。人本主义伦理学认为:自我中心构成了全部幸福的出发点,爱自己和爱他们是不冲突的,尊重自己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热爱和理解自己,是可以与热爱、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爱我自己与爱他人有着内在联系。火车上的单身母亲用“爱他人”实现了爱自己的幸福,而第一个陪审员用“爱他人”挽救了车臣男孩的生命。但是在某个生活细节上的表现,他们展现的贪欲可以用人本主义伦理学解释为“爱自己”,而且“爱自己”和“爱他人”是不冲突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很好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促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带来的精神迷茫。另一位陪审员曾经做过8年的墓地主任,他与墓地老太太和挖墓人合谋演出了不计其数的骗局,这里“自私”不能等同于“自爱”,因为他们只从能否从中获得好处这个角度观察,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脑后,无视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所看到的只是他自己。这样的自私被定义为一种恶行表现,贪欲、良知泯灭和掠夺让自己失去了“自爱”和“爱他”的完整性。尽管这个陪审员说他用这些钱修建礼拜堂、施舍墓地外的流浪汉、在自己的家乡修建学校,而且学校里有健身房、校车、带液晶显示屏的电脑机房,并声称只要有学校,没人在乎钱是从哪里来的。人本主义伦理学解释这种“自私”非“自爱”的人变得异常空虚并屡遭挫折,他必然是不愉快的,并忧心忡忡地企图从生活中获取他在巧取豪夺中所失去的满足。表面上,他对恶行做出了补偿,实则是缺乏创发性的爱的能量。因为暗恋死者,那位中年女人作伪证;因为地产开发商对利益的驱动,他忘记了死者是曾经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作出过流血牺牲的军人;继母因为自私,无视继子被家庭暴力殴打的现实。剧中每一个堂而皇之的社会角色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观点均可以定义为反面角色,因为他们对利益的追求超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爱发展到极端就成了自私,并无视他人的发展需求。
(二)孤独的良心与自我呼唤
《这个杀手不太冷》剧中杀手里昂与“坏女”马蒂尔达来自两个不同的孤悲家庭,两颗孤独的心灵走到了一起,我们很难界定谁是影片的反面角色,正如人本主义伦理学对于“自私”与“自爱”或“无私”与“他爱”之间的探究。人性的多面性必须结合伦理学研究才能做出多面性的解释。人本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生活在市场经济中,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商品而已,他已从他自身中分化出去,这正如某种商品的出卖者从他所想推销的商品中分化出去一样。他关切自身在市场上的成就,他专心致志地把自己塑造成为能被雇佣的主体,塑造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能赚到大钱的商品。杀手里昂自从19岁跟随父亲踏入杀手生涯,经验老到、干练有效的业务素质,让里昂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赚取好价钱的商品。反面角色是否有良心,他们的良心受何种力量支配,人本主义伦理学对良心做出了精妙的分析,区分为极权主义良心和人本主义良心。极权主义良心解释为:所谓好良心就是一种会使外在和内在的权威感到高兴的意识,所谓坏良心则是一种会惹权威生气的意识。好良心会使人产生幸福感,因为好良心意味着受到权威的赞许;坏良心使人产生恐惧与不安,因为与权威对着干,有被惩罚和唾弃的危险。而人本主义良心解释为:良心是自己的心声,是不受外界的权威支配的,所以良心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反应。当然这两种观点都属于人本主义伦理学。里昂不断地从老托尼那里接受新业务,挣钱后将钱交给托尼保管,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旅馆内独坐在沙发上睡去。自从做杀手后他从来没有在床上睡觉,因为他觉得在床上睡觉有恐惧感,难以入眠。里昂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为他的绿色盆栽清洗和浇灌,但是这个盆栽犹如里昂自己的生命漂泊在世间,没有生根的机会。里昂单调有序的生活是依靠老托尼运转的,当里昂为了救马蒂尔达破坏了极权主义良心所能允许的秩序范围时,他挑战了权威,最终被老托尼出卖,受到惩罚。人本主义伦理学将里昂的激变称为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因为他挑战了权威。因而,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只不过这种良心的定义需要结合反面角色自身的处境加以考量,杀手里昂是黑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同时他又塑造了黑社会一幕幕血腥的场景。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观点解释,就是里昂用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挑战权威,尽管他自身也是极权主义秩序的维护者。他不得不承认,当他竭力争取世间的财富、不顾一切地使自己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赚取好价钱的商品时,他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丧失了自我,也就是说杀手里昂已经丧失了人本主义良心。从他开始杀手生涯到遇到小女孩马蒂尔达之前,他只具有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好良心”,也就是顺从权威的意识,完成一次次的杀人交易;当马蒂尔达以“女人”的身份闯入里昂的生活后,他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他开始珍惜生命和自己的“女人”,所以最后时刻他开始转变用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挑战权威,维护他的女人和生命价值。当然他受到了权威的惩罚,最后时刻倒在血泊中逝去。因而,剧中的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但是如何提升反面角色的内质塑造呢?必须将角色与伦理学建立关联,用伦理学知识架构反面角色的内质,才能让反面角色展现“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反衬正面角色。
(三)暴力行为与角色定位
反面角色似乎离不开暴力因素,甚至暴力美学成为电影界颇具分量的表现形式。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创作了很多血腥极端的暴力角色,每个角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伦理故事。人本主义伦理学对角色之间的暴力行为有很清晰的分类,譬如两个习武的角色之间的打斗属于娱乐型暴力行为,是不带有任何病态性质的暴力行为,行为的目的在于显示技能,而不是为了破坏,它不是有仇恨或毁灭的动机所引起的。叶问与弟子们或与其他武馆师傅们的武艺切磋属于此种类型。但是叶问为了捍卫自己或民族的生命与尊严,所采取的对立行为则属于反应型暴力行为,它根源于恐惧之中自然形成的行为。《沉默的羔羊》中见习生克拉丽斯进入地窖中与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对立行为也属于反应型暴力行为,她的暴力行为源自随时可能被野牛比尔杀死的恐惧意识中。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前两种暴力类型基本属于正面角色的表现行为,叶问和克拉丽斯都是影片中的正面角色。《沉默的羔羊》中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在临时管制的监狱中将送饭的两个狱警杀死,并将其中的一个狱警像耶稣一样悬挂起来。汉尼拔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他的暴力行为已经超出了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理,这种行为不具有防御作用,人本主义伦理学将其定义为报复型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类型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行为。《沉默的羔羊》剧中还有一位更加残忍的反面角色———野牛比尔,他是一个变态的杀手,极端地痴迷于用女人的皮肤缝制女性衣服。他杀死一个又一个身穿14码衣服的女孩,将她们的皮肤剥下来缝制那件带有菱形图案的裙子。人本主义伦理学将这种行为定义为补偿性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行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用破坏自己或别人的生活来超越生活,它的根源就是在于人的无能,它是为补偿这样的无能而采取的一种暴力行为。很显然,野牛比尔是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变态杀手,他暴力行为反映出在他幼年时代不和谐的伦理梦魇,他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活动完全是对生活进行有意识的主动破坏,一个不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只想进行破坏,对于这些人来说,生活已经否定了他们本来可以明确表现出来的人的力量,他们需要的必然是破坏。补偿性暴力以病态的形式取代生活,反应型暴力则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补偿型暴力是反面角色所为,而反应型暴力是正面角色所为。
四、结语
关键词:伦理;人文关怀;道德;新闻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57-02
一、伦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定义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伦理学即为道德的哲学。由此,新闻业也衍生出了新闻伦理学,主要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匮乏的学科。新闻伦理学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带有根本性质,有关在新闻伦理中强调了人文主义关怀,在报道时尽可能减小对采访对象的伤害。这样既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没有减弱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和真实性。中国是一个国,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重伦理,更在国家关系与行为中不断践行着,因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更应该体现出伦理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的重要性。
中国的人文主义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周公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天爱民”等思想。待到春秋之时,孔子将其进一步发展,“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也进一步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地位。人文主义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相辅相成,它非常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纵观现在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很多都是在用噱头赢取关注度,而忽略当事人的感受。比如:《老太下葬70多天遭民政局掘坟火花》《纪录片披露16岁女模被侵犯》等,人文关怀更加缺失的便是在灾难性报道中,不管不顾伤者的情况而执意要对其进行采访。新闻报道在社会行为中起到和受众做到良性互动的功能,在新闻中不论何时人都是最高价值的体现,人的尊严应该受到最大的尊重。
二、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2013年7月27日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一名男子在社交网站上预告自己要投江自杀,并于次日跳江身亡。这名男子跳江时,韩国KBS电视台拍下了其投江的全过程。记者们只顾拍摄而不去阻止该男子自杀,虽然得到了一手的新闻资料,但是却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在生命面前,难道新闻会比活着更加重要。这样单纯地为了获取新闻,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种悲哀。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也就是我们的职业道德不能高于我们的社会道德。作为媒体,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也是在向受众传达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同时将受众的戾气渐渐将以减少。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阻止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但作为媒体也绝对有能力劝说那些只为了一些小事而误入歧途的人们。
作为新闻媒体来说,拍摄这样的一个事情并没有违反法律的明文条例,但是这却明显的违背了我们的道德伦理,在不同的情境下伦理道德和记录新闻哪个更重要,我们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在伦理道德之下应该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将人文主义关怀渗透在报道之中,新闻如果缺失了人性,那么对受众也会起到同样相反的作用。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所谓的新闻。
2013年沸沸扬扬的“袁厉害”非法收养孤儿和弃婴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2013年1月3日,河南兰考县一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私人场所发生火灾,起火地点为“袁厉害”的家,多名儿童在火灾中伤亡。“袁厉害”20多年来,一共陆续收养了100多名弃婴,在当地被称为“爱心妈妈”,但是这样一次意外的火灾,却成为社会以及媒体一致指责“袁厉害”的利器,甚至将她这20多年的辛苦一笔抹去,而贯上利益的色彩。除去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失职,新闻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味的批评职责和反向报道只会让受众在慈善事业上一次又一次的心寒。在各媒体看来只有金钱利益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不管个人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新闻报道都是持怀疑和讽刺的态度,认为只有这种满足利益的需求才应该是人们真正追求的。在这样的报道中很明显没有对“袁厉害”本身的人文关怀,而是将她束之高阁来供人们分析,在当作样本的同时忽视了受众在看到新闻时的感受。倘若在报道的同时可以多加一些对“袁厉害”本身的人文关怀,受众在看到时也会更多一些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而不是对利益的关注。
特别是《中国青年报》关于韩亚航空客机失事的报道,措辞更为令人震惊。记者写道:“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地,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的跳了起来。”这样的话语不仅仅是打破了新闻伦理的底线,更是打破了做人的底线。而这种所谓合理想象是不是也对逝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用孩子的死亡来当作对公权力的献媚,这更是在报道中没有体现出应该给予的人文关怀。报道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而是扭曲了写作的方向和意图。媒体工作者作为社会消息的传递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坚持自己的操守、伦理和原则,不能向博眼球这类的新闻靠拢,而丧失了新闻报道该有的底线。
三、如何解决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一)避免媚俗化、庸俗化、博眼球的新闻报道
随着微博的更加普及和微信5.0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更需要在标题上下功夫,因而就会出现很多的标题党,甚至于很多标题和新闻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在娱乐至上的现在,各家媒体为了争取受众便会用一些突破寻常伦理的新闻。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新闻丧失了新闻性,只是为了博出位而进行写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将博眼球作为目标,那么很容易断章取义和捏造新闻,甚至像中青报韩亚航空的报道那样超出了合理想象,而造成负面效应。例如,还有很多案的报道当中,不能为了让受众有视觉冲击或者为了让报道有可读性,就使用受害者大幅照片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过细的描写案件发生的过程,而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没有在其中有任何体现,反倒是这种冷漠的记录者行为可能就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其次,在灾难性报道中,很容易出现很多能够博眼球的新闻,这时便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做出合理的取舍。例如,鲁豫在进入地震现场时戴白手套等,将灾难性报道娱乐化,忽视了受灾群众更需要的是我们的人文关怀。比如说《中国青年报》在雅安地震报道中便使用了大量具有人文关怀的图片,取代了以往灾难报道中大量的血腥,悲痛的画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灾区和全国人民。在给人以悲恸或惊恐的情感体验之后,注重挖掘灾难中的人性之美,引起社会上的情感共鸣。
(二)新闻媒体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
比如我们在案中不说过度的细节,如果报道的主体是未成年人不说名字,照片要马赛克。同样其他的也是这样,先要保证隐私权不被侵犯。再者在报道中不用形容词,不扣帽子,就像朱令铊中毒案。在对待嫌疑人孙维上,媒体就不能使用杀人犯,凶手这样的字眼,在没有确定她是真正的凶手之前,她只是犯罪嫌疑人,而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猜测就乱扣帽子,这是对受害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伤害。孙维是否真有下毒,尚未最终定罪,还不能称之为罪犯,因此也就不应被扣上杀人犯这样的罪名。更不能以所谓找出真凶为理由,人肉孙维的家人,定论孙维的人品,在现实生活中围堵她,这都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也是媒体蜂拥一边倒报道而造成的结果。假如有一天,如所有人期望的那样,此案的真凶大白于天下,若到时发现真凶就是孙维,那朱令也算沉冤得雪,孙维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朱令案总算可以落幕。但如若真凶另有其人,那么孙维岂不是成了此案第二个受害者,她这些年受到的冤屈和人身攻击又有谁能给予补偿。从始至终都没有几个人站出来为孙维说话,其实所有的网友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孙维确有下毒,不过是拿着只言片语和自己的猜测,在网上声讨公正。在这种时候,新闻媒体报道时就应该给予公众正确的舆论引导和适当的人文关怀,这也是避免网络极端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新闻报道正规化
2006年虐猫事件将人肉搜索推上了一个,此事件一出网上一片声讨之声,《新闻调查》栏目前去采访,踩猫的女子说当时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释放,是对自己不幸生活的一种发泄,其实她平时也是很善良很有爱心的。女子姓王,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虐猫事件之后,她把工作辞掉了,孩子也没法上学,经常遭到威胁。甚至有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公布了虐猫事件踩猫、拍猫和网站负责人的信息,有人把他们的照片做成通缉令,以五十万买他们的人头。《新闻调查》栏目同时也采访了搜索的发起者,他在面对记者的时候问起网站负责人现在的情况,他说“他现在的处境多多少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想和他说声抱歉。当初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以后,就已经是错了,既然他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有跟着他一起错呢。他攻击了动物,我们攻击了他。”片子播出后,有人留言说:“踩猫拍猫的人不见谴责,倒让正义的人道起歉来了,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报道便会让正义成为施暴的借口,对整个社会来说,媒体没有做到对虐猫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没有从虐猫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现象的发生。如果媒体总是不断放大新闻事件本身。而忽略了作为事件中最应该被关注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永远只能听到一样的声音,而且对人的伤害也会愈演愈烈,这种伤害终会从网络虚拟到现实生活中。
理性的思辨和人文关怀是一个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才是最终会让人们受益的。过于同质化一边倒的小范围内舆论,通过选择与接收机制,会聚集越来越多与自己观点相符的意见,很容易把现有的主张推向不受理智约束的边缘,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相关的政策,可以将人文关怀切实的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使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客观事实性,也增加许多人情味。
参考文献:
[1] 赵兴林.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言艺术赏析论文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是重要的管理人员。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展现严厉的一面,同时需要让学生看到慈爱的一面。因此,班主任语言艺术的运用,应当灵活,做到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能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班主任的语言艺术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促使语言具有真诚度和幽默感,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班主任来讲,在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表现出真诚横的态度,促使双方能够敞开心扉。因此,班主任应当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促使双方管理的平等,淡化双方之间的上下级管理,促使学生和班主任逐渐形成朋友的管理,能够增强沟通和交流的融洽性,促使学生能够对班主任产生好感,更加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的发现,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解,是由于家庭的原因还是学校同学之间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促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打开心结,更加活跃的进行学习,同时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另外,在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真诚的态度,同时需要语言的幽默感,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幽默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和班主任交流的欲望,拉近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注重语言的真诚和幽默,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关注和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友谊,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巧妙的利用无声语言,感化和激励学生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适当的宽容往往比斥责和惩罚更有效果。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坚持宽容和慈爱的态度,促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需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对无声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运用,能够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对自身的错误进行认识,及时的更正。如果面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一味地采取当众斥责或者惩罚的措施,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阴影,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所以,班主任应当结合实际的情况,促使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结合,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如,在面对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班主任应当采取一些事件去打动学生,让学生对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进行体会,主动的去改正措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够成为无声的语言,带来学生鼓励,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班主任的关爱,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注重语言的差异性,合理应用语言艺术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时,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和分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策略,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批评,促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能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在面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成立比较差,难以接受班主任的严厉斥责。因此,班主任在和这部分的学生进行交流时,应当采取平和的语气,语言应当婉转,对于心理自卑的学生,通过沟通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面对性格外向但是有点急躁的学生时,教师应当采取干练幽默的语言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直接指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要求学生能够正视问题,及时的改正。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的语言方式,开展针对性的管理,促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对语言艺术进行巧妙的运用。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影响着管理管理的水平。因此,班主任应当重视语言艺术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采取科学合理的沟通方式和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促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班主任的关爱,促使学生对缺点和不足进行改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首先让他们树立小学生意识,作为一名小学生必须知道小学生活与幼儿园、学前班生活的不同之处。做到按时上课、下课,有病有事要跟老师请假。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做好自己每天的值日。其次是上课的习惯,听到铃声响了要迅速回座位坐好,上课时要做端正,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能做小动作,不能讲话。一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很多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这样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他们才会逐渐养成习惯。再次是下课时的习惯,下课了先去厕所再玩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玩危险游戏,更不能打骂同学。最后是学习的习惯,在这里为什么把学习习惯放在最后呢?因为一年级的知识是比较简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有些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反而其他行为习惯显得至关重要。一旦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后,那么学习也就不再是难事。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孩子们,必须按时完成作业,让他们认识到:写作业是“你”份内的事,是“你”应该做的,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为了任何人。
二、制定合理的班级班规,内容要具体。
比如我制定了: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卫生区、校园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坚持讲普通话,说话文明,学会用“对不起”“请”“不好意思”“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不讲粗话、脏话;做操或者升国旗排队时要快、静、齐;不经别人允许不拿别人东西。内容越具体他们才更明确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长此以往良好的班风班纪就形成了。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三、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班主任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校讯通、班级QQ群、电话、面谈等方式,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总之就是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学校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在校时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是在家里的,教师看到的孩子们只是他们在学校的片面表现。另外,父母的教育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只有班主任与家长保持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受父母影响的程度,从而使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四、重视赏识教育。
一年级的孩子自尊心很强,都喜欢被表扬。成人也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批评,更何况是内心脆弱的孩子们呢?在教学管理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们其实是很容易“哄”的。比如上课时,有同学听课很认真,我就会说“赵子怡,你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其他孩子就迅速效仿这个孩子,听得很专注。相反,某同学做小动作,我就会说“李佳琪,你坐的真端正”,其他孩子一听老师表扬别人了,立马就坐的比之前端正;某同学字写的不认真,我就会说“杨宜健,你今天的字写得真漂亮”,其他孩子听见后马上把自己写得不漂亮的字擦掉后重新写。由此我便常常利用孩子们喜欢被表扬的心理,真诚的赞美做得好的孩子,不仅肯定了德行优秀的孩子,也促使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们改掉自己的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只夸奖,不批评可以吗?”当然不是,适当的批评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或者是有自负心里的优秀者,在这里只能说赏识教育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