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论文

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5:05: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论文

第1篇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户外空间资源,优化幼儿活动内容,从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出发,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适当的户外体育活动不仅会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精心选择内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体育活动。如跳跃区的袋鼠跳、助跑跳、跳格子、跳绳等。这些游戏都比较质朴、活泼,所以,这样的活动我们也会经常开展,同时根据主题的内容再挖掘生成一些新的体育游戏内容。同时,幼儿园一般都有很多个体育活动区域,如攀爬区、投掷区、平衡区、跳跃区等,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区域,自己选择活动伙伴,在活动中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优化体育活动器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确定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器材,在幼儿园现有的器材中选择适当的、有层次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并在运用幼儿园现有的体育器材的基础上进行自制适用的体育器材。教师在选择的体育器材时要避免盲目性,要根据目标选择器材,通过使用器材达到锻炼目的并完成目标来优化选择。如周目标的一项内容为练习幼儿的平衡性,教师选择内容有走跑区的跨栏、乌龟鞋、过平衡木、绕障碍跑、赶小猪等等。在材料特征选择方面,幼儿会习惯选择轻便、灵巧、既能一物多玩又能满足其多种多样需要的材料,教师要尽量满足幼儿的自主选择。当然,对于幼儿喜欢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

三、优化设计体育活动方案

在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小班体育活动内容要简单,规则单一,活动角色要少。中班设计体育活动时,活动内容要多样化,加强限制性,增加竞赛因素。因为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在不断地加强,知识经验变得更加丰富,带有情节的游戏占很大的比重,游戏中的角色不断在增加,每个角色都可以有自己的动作和任务,游戏的规则数量大大增加,限制性也更强了一些,因此,大班体育游戏的内容也更加体现多样化,除了跑跳、追捕外,还要通过一定的障碍物,利用一些小型器械进行游戏。如果说将中大班的游戏方案放在小班幼儿来进行游戏活动,幼儿就有了难度从而就退缩;如果说将小班的游戏特点放在中大班幼儿中进行游戏活动,对幼儿来说缺少了挑战性,各项动作发展也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年龄幼儿的个体差异。比如,某大班平时体育游戏活动有基础,班内幼儿又都是从小中班升上来的,这时可根据他们学过的各项动作和体力情况选择一些较复杂、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优化设计体育活动方案,还要明确选编体育游戏的目的。课的基本部分前半部分是练习投掷动作,后半部分选用的游戏应该是流动量大的带有跑、跳动作的,结束部分则应选用活动量小的游戏。正是因为体育活动的各部分对游戏量和动作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选编体育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一节课的各部分任务。因为游戏能激发幼儿园的情绪,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还有,在优化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时,如果上午进行的是音乐课,则应选用活动量小一些的较安静的体育游戏;如果上午进行安静的语言课、计算课或是美工课等,户外体育活动时选编的应该是活动量较大的集体体育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精力,如带有跑、跳动作的体育游戏。

四、优化体育活动教学方法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增加幼儿的求知欲,增强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能很好地学会简单的体育常识和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适应身体能力的发展。比如,当发现幼儿在练习强度圈套的教材时已显出中度疲劳状,教师则应立即调整课的节奏,改个人分散练习或集体集中式练习为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让幼儿可得到轮流休息,或直接让幼儿休息1~2分钟,教师可利用这一时间讲解、示范或简评,以纠正幼儿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又如,练习双脚向前跳时,如果前面放置一条红带,或画一个圆圈,要求幼儿往这人标志物上跳,效果就更好。为了引起幼儿兴趣,可以适当加入竞赛性。如玩“看谁跑得快”“看谁先追上球”“哪一队站得快”等游戏,这种方法在大班使用的较多。三、优化体育活动形式幼儿体育活动要不拘一格,要将“体育活动”与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挖掘民间传统游戏。生动、丰富的传统民间游戏活动,能大大激发幼儿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分享着运动的快乐,使得传统文化在家庭、幼儿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如小班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形成旧游戏、新玩法,一物多玩、旧物新玩、多物一玩、多物合玩,可以进行老鹰捉小鸡、熊和石头人等游戏;中班幼儿则选择翻饼、烙饼、打沙包、攻城、传电等游戏;大班幼儿可开展跳竹竿舞、编花篮、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等。当然,大自然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的远足活动,既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又能达到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意志品质的目的。教师可以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带入大自然,让孩子感知春夏秋冬,感受自然本色,感受家乡之美,与大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第2篇

经常训练的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伸、拉、提等动作的重复锻炼,尤其是一些经常使用脚尖的动作更是增加了小学生的下肢长度,使得下肢比不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普通孩子较长。保持优美的下肢长度对于强化体育舞蹈学员的运动能力和塑造形态之美有着直接的作用,从完成动作的动力学原理来说,较长的下肢可让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出更加开阔的步伐、起伏错落有致的升降左右移动及灵活多变的方向转换;另外从动作形态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来说,较长的下肢也有利于塑造挺拔高昂的体态。

二、增强呼吸系统和扩充肺活量

时下流行的小学生体育舞蹈相对来说运动强度适宜,并不像专业的比赛那样高强度、大规模的训练。适宜适度的训练可以使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具体表现是在静态测量时,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平缓、血压的指数增加,肺活量增大,心肌肌红蛋白含量增多,单位心肌营养性粗壮有力。血液输出量增加也就提高了氧气的利用率和功能效率,提高了小学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带来的好处就是呼吸器官机能良好变化,较大的胸廓保证了呼吸肌收缩的力量和收缩幅度的加大、肺活量增加,也保证了小学生在运动时充分的氧气供应,能活跃大脑细胞,减少突发的晕倒等情况出现。

三、改善身体速度及耐力素质

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改善了身体机能,提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了各肌群之间的协调协作关系,改善了身体肌肉的供能情况,从而会提高身体整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又是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证明身体素质有着较为明显的提高。体育舞蹈对于提高孩子腿部力量和小腹部力量较为明显,这一点与身体形态的改变也是相一致的,正因为这些部位多余的脂肪消退和肌肉力量加强为提高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锻炼前后对比数据发现,速度和耐力两项素质指标均有提高,但是速度素质的提高相对不明显,而反映心血管机能的耐力素质提高却很显著。

四、提升学生气质,提高学生意志力

第3篇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科角度考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

3.2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以获得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这样的话,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3.3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社会体育的开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13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预测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我国在2013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强化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实现人才共享,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第4篇

随着时间的延伸,时代的进步,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规范要求,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也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发生着变化。

1.1、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当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学教育和普通的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里理论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分支,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有组织性的自由行为系统,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正常体育教学行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体育比赛行为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学体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等,使得大学体育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2)大学体育相对于中学、小学体育教育,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艺术和文化水平,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

1.2、大学体育理论的外延(l)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日常体育活动设施和大学体育文化进行设置。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设置的外延J胜。(2)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而存在,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履行好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在进行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工作,加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水平,确保大学体育教育在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加适应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1.3、大学体育的定位根据大学体育的内涵及其性质,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如下:(l)系统化。结合大学办学宗旨,系统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2)社会化。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提高课程设置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教育化。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2、大学体育理论定位的影响因素

由于大学体育是大学高等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培养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定位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要受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和约束,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大学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有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差异化对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技能培养。

2.2、大学体育教学手段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与实际锻炼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环境因素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的社会因素极强,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最大,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学体育目标的设定。因此,在大学体育目标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因素,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以确保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第5篇

1.健康身体,榜样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对引导、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形象包括体型和健康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展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由于职业的特性,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技能,以及更高的健康水平。试想,自身健康水平难以保证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何让人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自身体型不标准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健身与形体练习方法如何能让人信服?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累积,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年轻的状态,但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尽量保持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用已有的健康知识、技能维护自身的健康水平。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利用职业特性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对带动学生以及周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产生运动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2.科研创新,积累知识。普通高校的授课对象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有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视野和高度。工作中要达到科研创新,首先必须做到科研过程的不断积累。由于成长经历的特殊性,科研对于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社会进步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有所突破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有更多人参与才能改变学科现状。创新的前提要有大量的科研基础工作经历,申报项目、论文写作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这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是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申报项目是写作论文的阶段性目标,虽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提高个人科研素质的全部,但却是最有效的两种手段。在写作论文和申报课题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广泛搜集文献,深入研究前人经验,同时还要拓展学科视野,立足于研究体育学科的问题,广泛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手段、理论基础等。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创新成为现实,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学及科研动力,帮助体育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研究体育问题。体育教师的科研成绩能够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升职业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产生职业幸福感。

3.顺应时代,潜心教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外在社会环境经过长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体育教师应认清时代特征、顺应时展。为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用心观察学生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感受,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的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简单的游戏,还要有引人深思的、体现年龄特点的成分。同时,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个别学生的身体状态加以额外关注。其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当今的大学生能够非常便利地获取各种体育信息,单纯的技战术已经不是秘密,关键是阐明运用的时机以及作用机理,用科学的语言与方法让大学生快速理解内涵,在需要时根据对象不同快速做出判断。最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应从自身做起,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必然引起人们重视体育锻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时代赋予的责任,从增强自身职业素质做起,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贡献。

4.借助外力,不断学习。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再培训非常重要,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是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不足,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等知识。教学第一线需要将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来提高自我。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国家很重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有国内外访学、远程教学以及各种教学研讨会、科研会议等多种形式。除了专业、正规的职业培训、学习机会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周围人群的智慧,经常与其他学科科研突出教师沟通,汲取他人的经验,触类旁通,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科研经历,也可以获得不同专业相关知识,为自己在业务上的发展做准备;还可以与本专业科研突出教师沟通,增长专业知识,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科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外因靠内因起作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对学习路径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第6篇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趣味性强、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体育游戏往往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它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师教学目的往往更直观有效。但问题在于,教师如果没有对体育游戏的内容进行创新,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很多体育游戏学生已经“玩”过多次,再以老内容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也只是重复操练,再好的体育游戏不经过创新应用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建议

2.1对体育游戏的应用时机进行准确把握

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知道该在何时应用体育游戏,其实纵观一节体育课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体育课程可以分为课前开始的准备阶段、课程中的基本阶段、课程结束后阶段。作为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同样的一个体育游戏在不同的时机应用,会达到不同的质量效果。比如在这三个阶段中:

(1)课前准备阶段的体育游戏要以热身辅助类的游戏为主,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动身体防止运动损伤,常见的游戏包括“口令反说”(即命令的同学说稍息,其他同学则立正)等;

(2)基本部分的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部分,这部分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兴奋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体育游戏达到体育知识、技能、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在篮球项目的运球技术练习中,学生在运球时不抬头,就可以采用“运球追拍人”的游戏,利用半块场地,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避免了运球练习过程中的单调乏味性;

(3)课程结束阶段的体育游戏选择要以整理放松类的项目为主,在经过一节课之后学生的身体状态较为疲惫,要选择让学生恢复安静,消除疲劳,重新获得愉悦的体育游戏项目。如“逢七过”等。

2.2在体育游戏中将体育与职业素养相融合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要与职业发展挂钩,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服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会将一些体育技巧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之中,通过体育游戏来达到教学目的,实际上一方面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整个游戏的过程当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游戏任务,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体育游戏中的体育精神,如遵守游戏规则、公平竞赛、要有拼搏意识、团队意识等等,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同样涉及到了工作上的勇于拼搏,坚持不懈,要与同事之间有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意识等,教师要注意将体育游戏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体育游戏的多重功能,不仅要让学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当中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强健身体,还要让学生学到体育精神,为职业发展服务,让体育游戏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3体育游戏的教学目的要遵循学生专业发展方向

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会经常在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这一过程的游戏内容选择要与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相一致,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不同职业的学生通过体育游戏所达到的目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导游类专业的学生注重体育教学中的体型姿态、上下肢协调能力等,所以在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上以耐力培养,动作灵敏准确为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以体育游戏的内容选择上要以站姿、耐力、体型等方面为主,结合教师上课时的状态,发展肩带肌、腿部肌肉的力量,一般耐力与下肢静力性耐力;技工修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良好的上肢力量、手指手腕的灵活性、静力性耐力等,所以体育游戏应发展上肢的动力性耐力、肩带躯干的耐力,最后上文提到的会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此类职业具有明显的较长时间坐姿的需求和注意力、专注能力上的要求,针对坐姿问题可以着重发展学生的腰背力量和颈椎耐力,同时加强手指协调能力的培养。

2.4要发挥教师在游戏结束后的评价作用

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体育游戏在热热闹闹结束后便草草收场,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在游戏表现中的客观评价,大大削弱了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评价也要站在职业发展的角度上,评价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让学生对整个体育游戏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小结,明白此项体育游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游戏本身,除了对体育游戏的过程进行详细点评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游戏过程当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体育精神等,鼓励学生勇于拼搏,永不言弃,将这些优秀品质带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3结语

第7篇

通过每天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氛围,并在运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正面影响,培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学校五、六年级383人。

3研究方法

3.1文件资料法。通过多种方式查阅我国相关政策、资料等有关数据和信息,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3.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健康及每天参与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为课题提供依据。3.3实验对比法。根据实验对象体能素质的个体差异,用运动处方的形式指导活动,动态分组分层次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变组织形式等教学实验。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进行实验前后对照的教学分析。3.4经验总结法。多种渠道收集获得有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方法,并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按研究的规范要求进行总结分类,使其更具理论性。

4实施原则

4.1活动项目开设上,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五、六年级的学生好动、精力旺盛,偏爱竞争性、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设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内容。

4.2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遵循发展性、全面性原则

通过活动的认真实施、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全面性指的是: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应面向四、五年级的所有学生;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避免单一,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4.3学生安全教育上遵循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原则

活动开展前就要做好每项活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预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5实施形式

5.1体育课程除进行传统内容的教学外,还增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的内容

开设阳光体育活动,要与体育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要选择优秀的传统教学内容,也要开展新兴的项目,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如飞叠杯、呼啦圈,等等。

5.2规范体育活动时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把阳光体育活动纳入到教学日课表中,使每个学生每周每天至少一次参加体育活动。

5.3营造体育活动氛围,阶段性开展竞赛活动

日常体育教学很重要,但每个项目教学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举办一次年段内的专项比赛,如40人循环跳绳赛、40人单脚跳接力赛、20人绕圈接力赛等,每年还可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检测,更是最大程度上给学生竞争、展示平台。

6结果与分析

6.1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实验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五项体能素质指标明显高出实验前,如50M*8项目,由实验前19人优秀到实验后55人优秀,优秀率从4.9%到14.4%;坐位体前屈的优秀人数从16人到47人,优秀率从4.2%到12.3%,良好人数从146人到201人,良好率从38.1%到52.5%。指标呈显著差异,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及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为手段的实验深具成效。

6.2实验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给学困生的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运动技能上有明显差异,学习效果欠佳。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在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设定不同的锻炼目标,变换教学内容,转变组织与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有正能量的影响,从而达到其运动技能和体能有阶段性的提升。6.2.1转变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好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二是有组织的实施阳光体育活动,每天上午大课间集体活动,时间30分钟;傍晚第二节课后进行班级分组活动,时间40分钟;三是活动内容多元化,具体有:集体项目(广播操、跳长绳等);分组项目,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实施由各班选出的2个项目,6个班级共12项,按星期每周轮转,更多方式途径让学生掌握技能;学生自主项目,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有体验游戏(合作跑、弹球、飞叠杯、滚铁环等),球类活动(轻排球、小篮球、地弹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跳绳、踢毽子、呼啦圈等)6.2.2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实验组的老师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建立健康档案,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定期写出总结报告。6.2.3分层次教学根据实验对象体能素质的个体差异,具体教学中由常规的进行分组转变成按学生体能素质情况分组分层次教学,视学生练习进行动态分析并随时做出调整,使学生都能按要求各阶段的目标任务。

7结论

第8篇

体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虽不等同于身体的直接暴力,同时表面上看起来语言暴力对受害者的身体没有伤害,但这种暴力实际上对大学生的情感、自尊和心灵伤害非常深,学生需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伤害对学生的危害程度与身体暴力产生的伤害可能更严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2.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类型

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具有隐性和显性两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隐性的语言暴力,虽其内容上未必涉及暴力方面的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强行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所以,课堂中隐性的语言暴力往往是在思维逻辑上玩的花样,因此更为隐蔽性,表面上难以察觉到。从而可看出,有时隐形语言暴力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谩骂更伤害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显性而言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言语在意义上暴力指向明确,言语多带有攻击性,如贬低压抑型、侮辱粉刺型、威胁恐吓型和抱怨哀求型等表现类型。

2.1贬低压抑型和威胁恐吓型

大学体育课堂中有的体育教师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教育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尤其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如“已经练习这么久了,还是老样子,你有没有带脑袋啊”、“笨手笨脚的,能做什么啊”等,这些贬低性言语通常会使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低能力的错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大学体育教师倘若对大学生一味固执贬低的态度,不但在精神上和心理伤害了学生,而且会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同时会降低大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威胁恐吓型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威胁恐吓性的语言,这也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和主观意识上产生恐惧情绪,不但在教学中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严重地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侮辱粉刺型和哀求抱怨型

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一种侮辱、蔑视、讽刺性的语言,其教师是想通过严厉的言语行为激起学生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改进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你的手怎么像猪脚一样,动作做得那么难看”“这么简单的动作你都不会,你吃的饭到哪去了”等等,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从本质上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轻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的情绪,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干扰正常的体育教学,重则使学生人格和心理上受到重创,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向极端。哀求抱怨型,大学体育课具有行为方式随意性大,学生的注意力易转移,行为控制力难控制等特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正常的课堂教学造成较大的阻碍。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处理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时,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哀求抱怨的心态。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暂时性的或许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尤其对一部分女生作用更明显些,但也只是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真正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3.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影响和危害

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不管是哪种类型,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语言暴力,其结果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并造成一定的危害。首先会对大学生心理上造成难以修复的创伤。语言暴力的伤害虽不能直接并马上看出对学生的伤害程度,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对体育教师、对学校产生逆反心理,在性格上易形成自闭倾向,不利于大学生走上社会,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正常心理。其次,在体育课堂上会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大学体育课堂语言暴力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处于心理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内心尤其敏感,其本身自己想法比较多,如教师在课堂中不经意的眼神,或暗示性的言语、下意识的动作都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内心潜在的回应。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一种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的,教师的不恰当言语会伤害到师生间的关系,课堂中会产生敌对的情绪,最终影响到正常教学的开展。

4.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根源分析

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影响的根源,要分析原因需深究其根源。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存在,追根溯源背后折射出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现象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匮乏和缺失、话语权主宰、言语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

4.1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尊卑有序”的观念下,极致的塑造出教师权威。在这种尊卑有序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服从成了无意识,且教学过程中惩罚成了中国教育的传统。“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过”,教师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成了学生成器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尊卑有序”的传统文化违背以人为本,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格上与师生应具有平等性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堂的教与学不应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坦诚讨论学习,是在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有些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语言暴力的行为,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受到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师生课堂上权益的平等性,教师教育学生不应该出现指责和辱骂学生,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毕竟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有错就改,教师应提出指正帮助改进。在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仍旧十分突出,“平等”、“尊严”等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4.2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和缺失

布迪厄在其符号暴力理论中指出:所有教育行动的实施都必须通过教育权威。教育权威是一种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力。也就是说,教师以一种合法者的身份实施着语言暴力。在中国传统教育道德观念当中,师生间一直就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而学生的话语权被长期忽视。从全局来看,大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快速发展的教育观念变化不相适应的。随着社会快速经济时代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变化使师生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文化落差。一些体育教师赶不上信息化时代步法,不能以新一代人平等的心态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依然沉溺于扮演权威者的角色,而未考虑学生心灵上的需求,让学生在话语霸权上能取得应有权益。

4.3大学体育教师话语权绝对主宰

话语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思想的权力。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在教学中产生,就由不得学生主观意愿,它会强制性地迫使学生接受。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话语霸权,这就滋生了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语言暴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及对学生教育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体育教师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优势,教师“话语权优势”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单方面的主导性话语权,很容易成为话语权的主宰者,学生完全失去了话语权。当大学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是强调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不接受批评意见就是不尊重教师,当起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时,很容易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如“怎么这么笨,不知道教你多少次了”等。

4.4大学体育教师言语技巧的欠缺

研究批评艺术,提高教育水平。从某种角度来看,教育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在教育中是个全方位的工程。因而教师的言语艺术技巧在批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就要提高言语表达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增强言语的说服力、感染力。并把握好针对不同学生语言评价的“度”,采用巧妙的语言艺术,进行“语言暴力”的转换,从而使大学体育教师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大学体育教师课堂中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教师自身言语技巧的欠缺是很普遍的原因。大学体育教师言语技巧的欠缺往往表现为言语中充斥着粗犷的呵斥、尖锐的讽刺并伴随着冷漠的情绪等。现在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功底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言语技巧,这就给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语技巧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号召力,同时要掌握言语技巧中的幽默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使用挖苦刻薄的言语只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失去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意识。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