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5:58: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课程标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对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做了新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新增设了一项语言技能“看”,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在理解这一语言技能标准,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关键词: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看;文图;文表;文动画
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对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做了新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特别是新增设了语言技能“看”,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发展语言技能,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一、语言技能“看”的教学概念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高中阶段英语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n(提高类)课程的语言技能标准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新增设了“看”的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其中的理念诠释如下: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多模态语篇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的语篇。理解这类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符号和动画的意义等。鉴于这种技能在新媒体时代日趋重要,在语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理解意义、传递信息和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利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通过口头和书面等形式创造新语篇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语言技能“看”的教学意义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从以往的4大基本技能扩充为“4+”模式,突出体现了语言发展的需求,英语语言教学不断改革完善的结果,有创新才有发展,课堂教学才会质量和效能能高更优,意义重大,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彰显多模态语篇形式的过程体验
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以往传统的语篇分析多关注对语言文字本身,而忽略了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或表格的教学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普遍被语言学家们研究使用,将语篇教学的研究宽度延伸到包括文字以外的其它领域,即把单模式的语篇教学法扩展到多模式来进行教学多模态中。单一模态的语篇在日常交际中不是很普遍,多模态语篇才是人们日常交际时所使用的语篇交际模式。如:人们交际语言时常伴随手势或表情等;我们也可以在同一页面或网页上既能看到文字也能看到图片,而且还能听到背景音乐或视频文件也能看到。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所设置的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的内容目标,是在原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外延;也是赶超和跨越。在高中英语语言教学中彰显了多模态语篇形式的过程,从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多重语言数据渠道构架新型的课堂师生交互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单一,更能够开发学生的大脑的潜能和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更会显著。
2.是课堂深度教学的过程体验
深度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与“相遇”。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自身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内力伴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要有灵慧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把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转化成具体行动实施的能力。引领学生步入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智慧之旅伴随在课堂上舞蹈的思维,使得这一“看”的语言技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更好,质量更高,是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3.是表达性技能的保障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高中阶段英语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n(提高类)课程的语言技能标准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其高中英语必修表达性技能目标内容。如果说理解性技能是指语言输入能力的一个体现,那么表达性技能是围绕说和写的技能教学,归属输入语言输出环节。语言技能“看”的添加,使得学生把这一对知识的沉淀和累积推向了新的高度和升华,使得理解性技能的教学环节更见实效,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学生参加高考写作水平测试拿高分保驾护航,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是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的语篇的理解能力。在语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理解意义、传递信息和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必会伴随新理论高中课程标准浪潮的来临,教师舞动其中新的理念,超越传统的对词法、句法等语言形式的机械性教学,对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更新,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贯彻实施,伴随更深层次、更智慧的思维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特别是关注并思考语言技能“看”内容目标的智慧教学活动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和完善,使得核心素养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任丽燕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9):4-6.
关键词:课程设计要素;课程标准;课程指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23-02
上世纪末,世界许多国家为增强综合国力,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教育改革。顺应这一强劲的教改大潮,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相继发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称“课程标准”),香港地区也于 2002年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指引”[2](以下称“课程指引”)。黄显华(2000)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课程要素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提到了目标,教学机会的选取,教学组织,学习方法,评价方法,实施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对课程的整体看法或研究等要素。[6]该项研究综合了前人的理论,对课程设计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延伸,因此本文将以此课程设计模式为蓝本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香港和内地两套英语课程标准文件进行比较分析。
一、目标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与目标的关系
“课程指引”指出,“课程总体目标是使每一个学习者能够适应信息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需求的改变,包括以英语为手段,以娱乐、学习或工作为目的,从事资料的翻译、使用和创造。”“课程标准”则提及“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两份课程文件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课程目标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密切关系:目标须针对时代需要,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两份课程文件均重视文化与英文教育的关系。“提供学习者扩展有关其它国家的知识和经验的机会”(“课程指引”)以及“提高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视野”(“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达语句同时出现在两地的课程文件中。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指出,目标包含“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这反映了政治环境对课程目标确立的影响,由于历史的惯性,内地尤其重视政治因素。
2.“以学习者为本”与目标的关系
“以学习者为本”即围绕学习者各方面的特性,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构建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7]两地的课程文件总体都强调“以人为本”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照顾个别差异,但具体体现的方式略有不同。“课程标准”提出“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应“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指引”提及“每个班级是由具有不同动机,学习方式,倾向,需求,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师应当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正确地帮助他们学习。”可是两地课程文件均没详细地说明学习者有哪些特性,而课程目标又如何因应这些特性作调适。
3.目标的清晰程序
“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九个级别详细描述了学习者学习之后预期应取得的成果,体现了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发展性学力培养的重视。“课程指引”则从“人际交流”、“知识”和“经验”三个维度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目标。
二、教学机会选取
1.教材选取与目标的关系
“教材是一定时空背景下,教育理论,课程目标,学科知识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物化’,是教育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介。”[8]“课程标准”中醒目地强调“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课程指引”则只是在“教材的使用”部分才提到“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牢记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相比较,确保其涵盖了学习目标。”显然,“课程标准”对教材与目标一致性关系的规定较“课程指引”更为明确,有利于更好地保证教材的正确选取。
2.教材选取的标准
“课程标准”列出了教材选取和编写的五个原则: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课程指引”则认为“学校选取教材时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能力和兴趣,考虑到他们已经知道什么,需要学会什么,和什么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相比之下,“课程标准”对教材选取标准的界定趋于取向型,而“课程指引”则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功能型。
3.适应个别差异的程度
“课程标准”在教材的选取原则中规定“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而“课程指引”则除了强调学习者个体差异外,还指出了校本课程的存在,对差异的重视程度胜过内地。
三、教材组织
1.教材序列性的原则
“课程标准”规定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需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课程指引”则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必要加以完善。“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指出,“低龄阶段或初期阶段的教材要重视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的培养,高级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些规定体现了英语学习的特点,遵循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可以说是“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内地“课程标准”没有提及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但香港“课程指引”强调了“跨学科课程设计”,要求英语教师多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资料等方面将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工作的组织
“课程指引”在课程规划中专门论述了中央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规划,合作研究和发展课程的项目,在学校、社区、高等教育部门和政府教育部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促进课程发展、传播课程改革经验并培养课程改革和设计的领头人,可见香港对教学行政组织的能动性与课程研究的重视。良性运作的行政组织对课程与教学工作会大有裨益,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理念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被提及,说明内地的课程改革忽视研究促进教学的作用,缺乏探究改革效果的眼光,因此可能会影响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后劲。
2.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十分详尽地列举出九项教师的教学原则,明确学生应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香港则描述性地表明教师应当规划并组织活动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学习者课堂内外接触英语的机会,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
3.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助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课程指引”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还专门讨论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内地和香港都很重视,例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课程指引”则列出“交流,构思,询问,解决问题和推理”是学习和使用知识的五种基本方法。
五、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建议
1.评价的目的
Eisner(1985)认为评价共有五个主要功能:(1)诊断;(2)改良课程;(3)比较;(4)估计教育需要;(5)确定目标是否达成。[9]“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有监控教学,提供教学反馈,改进课程的功用。“课程指引”则举出通过反馈衡量目标实施情况,判断学习过程和结果等评价的目的,还强调了标准比较而不是筛选比较的评价原则,使教学评价更加人性化,更关注学习者个人的发展。
2.评价的形式
两地的课程文件都提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多种评价的功能,取向上趋于一致。在评价采用的具体方法上,香港和内地都很多样,例如纸笔及口头问答,测验,游戏,演讲,方案研究,学习档案,过程写作等。而“课程标准”则列出听力,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等,它们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课程标准”不但在评价形式上,而且还在终结性评价的细节问题上做出了规定,例如“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比例不得少于20%;避免单纯语音知识和语法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性试题,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课程标准”还对低年级的教学评价的特殊性作了专门论述,认为低年级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的规定比“课程指引”更加细致,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M].北京,2001.
[2]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Primary 1-Secondary 3)[M].HongKong,2002.
[3]Tyler,R.W(1949).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4]Nunan D(1988)Syllabus Design[M].Oxford Press.
[5]黄政杰.课程定义及其改革意涵[M].台北:汉文书店,1999.
[6]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轮基础(增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龙世佳.关于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5(11).
[8]韩艳梅.大陆《语文课程标准》与台湾《语文课程纲要》之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3(3).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 课题 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 文化意识
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使英语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加速英语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加速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当务之急就是要与时俱进,强占先机,改革不适的旧课程,摒弃过去那种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的教育模式,让教育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接近时代要求的天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尝试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展了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改革和尝试多数还局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其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要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程上进行改革。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才能适应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专业需要,也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近我们,面对这一将改变我们专业生活的全新的工作,我们需要学习和认识的东西很多,我们既要了解它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更要掌握它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还要知道它的实施方法和策略。这次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政策保障和条件保障系统等内容,是一次有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必须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并在其成熟后长期贯彻下去,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必须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国学生发展的现状令人堪忧,虽然有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题能力很强,学习勤奋刻苦等优点,但是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创造性,注重知识点的识记却忽视理解,不能学以致用、有所创新。同时忽视情感体验,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危机。如自私自利、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强、不能与同学团结协作等心理不健康现象十分普遍。笔者身处的县级普通高中,对这类事情司空见惯。笔者刚接手一个别人教过半年的一个班时,一次为了活跃班上沉闷的气氛,笔者启发大家进行对话交流,但是看到很奇怪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根本不屑于与成绩差点的学生为伴,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我不行,没人搭理我更好,正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活动与我无关。这次的活动给我的振动很大,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还在实施应试教育的学校是相当普遍的,因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创造力匮乏,知识陈旧落后,绝非危言耸听。
外语教学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过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建立起全新的“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面向全体大众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学院,应该长期坚持。
为了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语教学更好的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教育部新指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原来的教学大纲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英语课程结构,着力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的总体构架更加完整、科学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更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它的实施建议也更有了可操作性。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指向,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他,突破了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的语言教学的教学观念,一旦先进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教学实践只有将教学思想,教学技能与方法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以下笔者就内容标准所要求的方面来探求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以便与各位同行商酌。
1)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指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人的语言能力首先是从发展语言技能开始的,特别是听说技能,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必须先发展听说技能,然后是读写技能,因为听、说、读、写、作为语言实践的不同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感知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在语言交际中处于首要地位,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经过长达10年的实践证明,语言教学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脱离语境的词语,学习他们很难理解的语法知识,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的。
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面,传统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象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中学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近10年来,我们镇四所初中没进一个英语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简陋。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导致很多教师仅凭一张嘴,还有所谓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上课,英语基本功都没过关更不用说是教出的学生了。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学生直到大学阶段才猛然醒悟,原来自己的英语根本不能够算是英语。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开口说那是很困难的,让人懂那更是难事。如果说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上了大学不敢开口讲话那是正常的,那么下面的事例则就不能算是正常的了。曾有报纸报道过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基比尔先生在上海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演讲后,三个学生分别用英语提问,而基比尔先生却“一脸茫然”无法听懂。最后,主持人不得不要求学生用中文提问,让他的随从翻译。另外,英语教学界也有同样的看法。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回答外籍老师的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 这样简单的问题,原因是他不知道 “稀饭和馒头”用英语怎么说。这些事例虽然表面上反映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低下,但实质上这种现状与中学英语教育不无关系。
因此,口语教学应从中小学开始认真抓起,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听说技能的训练,加强师资力量,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口语测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转贴于 在读写方面也要加强指导,在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要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大,逐词逐句的分析课文,力求弄懂文章中每句话和每个语法点的含义的做法显然已不合时宜,也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使学生具有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要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必须在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和扩大词汇量上下工夫,而对于目前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阅读量不足和阅读题材单调等问题则需要开展应用泛读教学的实践加以改进,同时精泛并举,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写作方面,在正确的拼写、运用纯正的英语作文,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至关重要,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达清楚,应该具有思想内涵和文化积淀在里面。
2)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现代语言教学改革研究发现,语言知识不只是语音、词汇、语法的总和,还应包括语言功能和话题,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形式)是在一定的话题中得以体现的,只有当人们既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又具有语言功能和话题的知识时,才能得体有效地运用语言。我校申请的市级课题《说英语、话家乡》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笔者作为学校此课题实施的负责人,对这点感受很深。下表是笔者所带的实验班与另一老师所带的非实验班所做的对比,该老师与笔者同时从三年级到一年级任教而且她三年级所带班级的成绩与笔者的班级成绩相差不大,且两个班在时间的投入上相同。
上学期情况对比
人数 月考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中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末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实验班 60 69.6 105 23 70.8 108 33 69.4 117 39
非实验班 60 75.8 116 35 76.1 118 38 72.3 119 36
下学期情况对比
人数 月考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中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末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实验班 60 74.6 120 45 73.7 122 42 78.5 121 56
非实验班 60 73.5 116 32 70.1 112 21 70.5 102 24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题的开展给了学生很好的学英语的话题,在此活动中学生受益非浅。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人人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英语从大部分同学畏惧到人人喜欢。这是其他班级所不能比的。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的内涵界定为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作为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却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往往比单纯传授知识及技能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
4)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策略应灵活多样,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人们的思维,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范畴,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意义,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上文提到的旨在发掘高中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说英语、话家乡”的活动,就是一次英语与本土文化的亲密接触。它拓展了时空,以提高学生幼年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是在发扬本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开拓了国际视野,融入了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中,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当然,教学过程的变化与更新必然会导致评价体系的改革。过去那种以考试作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地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用单一维度的,针对语言知识的考试代替多元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策略和评价手段,使测试等同于评价的陈旧的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适当的调整,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书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3. 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外语界》 2002年第1期
4. 咱说外语,老外不懂 《文汇报》
本次修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力求巩固和深化21世纪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总结十年课改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在深入分析当前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十年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指导建议,着力解决过去十年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
《标准2011》在保持《标准(实验稿)》的结构和目标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价值、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总目标,修订并调整了部分分级标准,完善并细化了实施建议,增加并补充了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为推动和深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对于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来说,深入理解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实施好新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问答的形式,针对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仅供学习参考。
问题一:《标准2011》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性?是否指每课中的“情感目标”?
人们对于外语课程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从知识观到工具观或者功能观再到人文观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三种观念之间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各自的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传统的外语课程理念强调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语法和词汇知识,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应用价值。改革开放以后,外语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观的弊端凸显出来,学生学习了多年外语,却听不懂也说不出,难以用所学的外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受到了质疑。此后,外语的社会功能和其应用价值受到重视,其工具性得到广泛的认同,而教学也开始从仅关注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向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的教学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教学。
2001年启动的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社会功能的意义,而且开始转向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关注。尽管在《标准(实验稿)》中,没有明确提出人文性的概念,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渗透了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课程目标中也凸显出过去英语课程从未有过的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的要求,这即标志着课程的人文观的到来。
《标准2011》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概念,并对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其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即要通过英语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显然,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中已经看到,英语课堂不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很多教师都努力把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有效落实课程的人文性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的文本中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围绕文本的主题意义,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和整合所学的语言知识,加深理解语言与文本深层意义的关系,进而运用所学语言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和认识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落实课程的人文性要基于对课程价值的整体理解,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语境和语意的学习之中,以“情”和“意”为主线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词汇而词汇,为了语法而语法。具体到落实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设计中会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学习策略目标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问题二:如何理解“强调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是相对应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也为考而学,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教师往往采用高压的题海战术,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思维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学生考分高,但实际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都非常薄弱。
为了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利于他们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否促进了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新课程特别关注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要能够体现教育的价值,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培养厌学、低能却高分的“好”学生。
新课程提出的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尽量真实而有意义的语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开展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标准2011》对一级和二级“写”的要求作了调整,教师平时该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学中给予落实?是否要上专门的英文写作课?
本次修订调整了一级和二级有关“写”的要求。《标准(实验稿)》对一级“写”的要求是“能抄写字母和单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经过三、四年级两年学习)英语之后,仅要求他们能抄写字母和单词。不少一线老师认为,《标准(实验稿)》对一级“写”的要求偏低,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英语“写”的能力发展。此外,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母语书写的能力,而在英语“听”和“说”能力也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发展英语的“写”的能力。而一定的书写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英语,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认识,通过在一定的语境中英文书写练习,提高对英语的感知能力。这当然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指导,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完全应该能够做到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特别提醒老师们不要采用简单的机械训练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其中,逐步提高“写”的能力。
一级“写”的标准要求学生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并不像老师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写”的训练,初期主要是书写习惯的训练,包括句首单词的字母大写,句尾的英文句号的使用等,这些习惯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提示和指导的,并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帮助,并不需要上专门的所谓“写作”课,“写”的活动应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从描红到抄写字母和单词,再到描红和抄写句子中的单词和词组,再逐步到学生根据提示,模仿范例写词句。《标准2011》中的“评价案例14”(第135页)和18(第139-140页),具体展示了一级模仿范例写词句的要求。
【评价案例14】(一级读写评价)
根据图片,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制作购物单。
这个案例主要考查学生看图写字及抄写单词的能力。通过提供购物的情境,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识别单词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抄写单词。
【评价案例18】(一级写的评价)
仿照范例,看图写话。
This is a cat. This is a monkey.
It’s my pet. ________________
Her name is Lylie. ________________
She likes fish. ________________
I like her very much. ________________
这个评价案例主要是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并且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适当降低要求(如改为三句话,或者标注部分关键词汇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句子的数量和词汇的选择适当增加难度。
问题四:如何理解新课标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和“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
传统的语法学习通常采用对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忽略语法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比如,英语的比较级的形式是通过形容词或者副词后面的变形来实现的,这是比较级的形式,其意义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仅仅有了形式和意义还是不够的,在什么情况中,有什么人对什么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该语法项目的语用功能。
在《标准2011》中,语法标准特别强调:(1)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2)关注语法的功能,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以“常用介词”这个语法现象为例,以往的英语大纲关于语法项目的学习中,一般要求学生要记忆常用介词的基本形式,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则要求学生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的意义与用法,并要在语境中体会这些介词的表意功能。
由此可见,学习语法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法的形式和基本意义,还特别要关注如何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将形式、意义和功能统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再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关注其用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使用该语法项目,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该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说,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法项目的学习会从使用的场景和交流的需要出发,选择最合适的语法形式,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因此,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应更关注语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的语法项目选择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没有必要把每一个语法项目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当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时候,语法教学可以采用隐性和显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法意识,但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在语境理解、在语境中训练、在语境中应用、在语境中迁移和巩固”的原则。
问题五:新课标的二级语言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解英语语言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讲清每个语音现象?
二级标准中有关语音部分的标准并不是要求教师讲解每一个语音现象,而是要求教师要多利用儿童乐于模仿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知英语语言的连读、节奏和停顿。
由于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所以教师要创设必要的语境让学生去体会、模仿和练习不同的语调变化所带来的语义方面的变化。例如,“Come on”就有多种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调的变化,创设语境让学生去模仿和练习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义,从而能够更自然和得体地表达自己。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练习同一个表达方式的时候,可以采用愤怒、兴奋、幸福、疲劳等语调进行表达,使学生体会到语调所具有的表意功能。
一、新旧课标在小学语音教学要求上的变化
2001年版课标对小学语音教学的要求是:a) 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b) 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c) 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d) 了解单词有重音;e) 语音清楚,语调自然。而2011年新版课标对小学语音教学的要求则是:a) 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b) 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c) 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d) 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
2011年版和旧版的差异是:新版课标强调通过对26个英文字母的名称、读音和写法的正确掌握来学习简单的拼读规律;强调要在语流中学习语音,在语流训练中掌握重音、重读、连读、节奏、停顿和语调。新版课标还提高了评价的要求。把原来的“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并通过第二条“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来继续要求掌握原来所规定的“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新版课标还明确了音标教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小学阶段只要求针对简单和基本的“字母的简单的拼读规律”进行语音教学。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拼读法”初级阶段的教学相似。
为了整体地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明确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英语语音教学上的共同和不同的任务,笔者把2001年版和2011年新版课标对初中语音教学的要求也做了比较: 新版课标强调了初中阶段必须进行音标教学和对读音规则的掌握,这就明确了过去10年里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要不要教音标,在哪个阶段来教音标的困惑。同时也强调了语音教学必须强调语流训练,让学生在语流中训练中掌握正确、自然和流畅的语音语调。
二、对应新版课标在小学语音教学要求上变化的策略
完成新课标修订版所规定的语音教学任务有很多策略。笔者择要阐述如下。
1.英语字母表的读音教学
和英美国家相比,中国在英语字母教学上的一个缺失就是我们在基础阶段只教了26个字母的名字,却没有教26个字母的发音。其后果是学生们在背单词的时候只是在背诵每个单词的所有字母,而不是读出每个字母的发音。由于英语字母发音存在较大比例的关联性,因此在基础阶段教会学生根据发音来记忆单词的拼写就显得很重要。因此语音教学必须从26个字母的发音开始。具体的教法是:将字母表的发音以视频的形式、字母歌的曲调将26个字母的发音唱出来。此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性强,学生能朗朗上口,省时省力,效果较好。如:
A B C D E F G 唱成 /?/ /b/ /k/ /d/ /e/ /f/ /g/
H I J K L M N 唱成 /h/ // / / /k/ /l/ /m/ /n/
O P Q R S T U唱成 // p/ /kw/ /r/ /s/ /t/ //
V W X Y Z 唱成 /v/ /w/ /ks/ /j/ /z/
2.分割法的语音学习方式
学会26个字母的发音是为了达到两个基本目的,即拼读字母成为音节和将音节分解成字母音的能力。从单词的发音中学习26个字母的发音,这是属于分割法(segmentation)的语音学习方式。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阶段,学生们用儿歌的形式练习组目标的发音。如:
a/?/,a/?/,a/?/,a/?/ is for apple.
b/b/,b/b/,b/b/,b/b/ is for bat.
c/k/,c/k/,c/k/, c/k/ is for cat.等等以此类推。
第二阶段,辨音练习。此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辨音能力。教师分别读下列四组字母的音。学生认真地听,并指出哪一个和另外两个发音不同。如:
/n/ /l/ /n/ , /v/ /n/ /n/ , /j/ /j/ /f/ , /k/ /k/ /s/.
第三阶段,音节分解练习。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音节中区分单音的能力。教师先读一个单词,如:task。然后读 t,并让学生把后面的ask分别读出来。类似的词还可以是:back,find,land,black,fast, must 等等。
3.单词押韵意识练习
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声音押韵意识。教师可以朗读一些简单的英语儿歌,如:
Rain, rain, go away,
Come back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教师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哪些单词的音是押韵的,接着教师再读一遍儿歌,并让学生在听到押韵的声音时拍手附和。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并在押韵处击掌。
4.音节意识练习
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节意识。教师先示范朗读一些简单的英语儿歌,如: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教师一边朗读,一边按音节拍手,向学生们强调儿歌中的音节。如果遇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将拍错的单词单独拿出来做音节击掌练习。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做整个儿歌的音节击掌练习。
5.音节合成拼读练习
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拼读能力。教师在教了s, a, t, i, p, c 这几个字母的发音之后,可让学生依次将s,a, t 的发音缓缓读出,然后将这三个音迅速地一口气读出来:s—a—t, sat,n—a—t, nat, p—a—t, pat. 这样的训练在小学低年级比较成功,是主流方法,并在英美国家被广泛采用。
6.以韵为基础的拼读练习
此种方法可以提高拼读的效率,加快学生认读单词的速度。 如:教师先展示单词 all, 然后在all的前面加上 w—all, 构成 wall, 加上 t—all, 构成 tall,加上 b—all, 构成 ball, 加上 h—all, 构成 hall, 加上 c—all, 构成 call, 等等。类似这样的押韵组合在英语中有很多,如:an,at,ad,ap等等。
7.听故事辨音练习
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语流中的辨音能力。教师先教一个字母的发音,如:字母a发短元音/ ? /的音。在通过单词练习之后,教师给学生读一个基础级带插图的故事,并要求学生在听到故事中有/ ? / 的时候,就拍手示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可以是:
Cat, rat.
A fat cat,
A fat rat.
A fat, fat, fat cat.
A fat, fat, fat rat.
以上这些就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其中既强调了让学生掌握英语字母的读音,又确保了让学生学会拼读字母、拆分音节、辨别音韵,掌握认读这些phonics教学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坚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就必然会有积极而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语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尽管经过10余年的持续改革与快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高校的自身特色,学校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英语知识基础也相对地越来越差,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远低于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建立起切合中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体系,重新思考英语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英语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求中职英语课程发展必须在考虑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环境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标准
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英语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的理念。《大纲》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采用“能做”行为目标表述方式描述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将“语言+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始终。可以按照英语基础课、行业英语选修课和英语文化选修课等模式划分,涵盖语言基础和行业英语应用技能。
1、语言基础课程是中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交流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为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行业英语应用技能课程则显现中职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能直接应用所学英语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按照岗位所需有针对性地设置行业英语课程,将学生未来职场所需的英语应用技能纳入范围。
3、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针对英语学习所需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的建立还需要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化和弹性化评价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主要内容是趋同于高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单一片面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
(三)“宽渠道、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大纲》还提倡教师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内容、途径和手段,改变单一地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状况,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拓宽学习和英语运用的渠道,构建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四)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英语课程标准的建立还应该将英语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和授课的随意性。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教师进行理性规范,让教师明确职责,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培训和自我提升,提高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中职特色。
三、结语
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身特色。参与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结合国内外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依据专业、社会、企业要求,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或行业)标准融合,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英语课程标准体系,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扬.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框架及其开发[J].职教论坛.2006,(22).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词汇水平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是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中提出,应及时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时为教材的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适当选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或开发适用的校本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受话题内容、编撰体例等因素影响,教材编写难以做到使全部课程标准词汇在教材中高频率复现。而过低的复现率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词汇习得。通过增加有词汇控制的校本阅读教材,提高课程标准词汇的复现率,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
本文以《新目标》教材和校本阅读教材为输入源,研究了初中生对课程标准词汇的习得情况。
一、研究问题
1.以《新目标》教材为输入源,学习后,初中生对课程标准词汇的习得情况如何?
2.以《新目标》教材和校本阅读教材为输入源,学习后,初中生对课程标准词汇的习得情况如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进行,随机抽取四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实验班,两个对照班,共224名学生。实验班以《新目标》教材和校本阅读教材为输入源,对照班以《新目标》教材为输入源。分三次(七、八、九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测试。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南京范大学马广惠教授(2006)设计的词汇水平测试卷测量被试的词汇习得水平。词汇测试卷从课程标准1500个五级课标词汇中,用SPSS随机抽取60个作为测试样本。
四、研究结果
1.词汇水平。研究发现,七年级实验班平均词汇量为899词,占总词数的59.9%,最高水平为1225词,最低水平为525词;对照班平均词汇量为865词,占总词数的57.7%,最高水平为1175词,最低水平为500词。八年级实验班平均词汇量为1188词,占总词数的79.2%,最高水平为1450词,最低水平为725 词;对照班平均词汇量为1127词,占总词数的75.1%,最高水平为1425词,最低水平为625词。九年级实验班平均词汇量为1374词,占总词数的91.6%,最高水平为1500词,最低水平为825词;对照班平均词汇量为1281词,占总词数的85.4%,最高水平为 1475词,最低水平为675词。可见,各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平均词汇量高于对照班学生的词汇量,且随年级升高,差距更明显。七、八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著差异(七年级p=.243,八年级p=.083),九年级时二者有明显差异(p=.003)。在九年级期末时,实验班学生对课程标准词汇掌握情况较好。
2.词汇增加水平。研究发现,七年级到八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 289词,对照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262词。八年级到九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186词,对照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154词。可见,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增长量高于对照班,且随年级升高,差距不断拉大。
3.一词多义。研究发现,实验班七、八、九年级平均一词多义的词汇量分别为70词、83词、96词;对照班平均一词多义的词汇量为63词、70词、79词。由此可见,各年级实验班学生的一词多义词汇量高于对照班学生,但无显著差异(七年级p=.270,八年级p=.193,九年级p=.144)。总体上,学生一词多义知识习得水平较低。
五、讨论
1.在平均词汇量、词汇增长量方面,各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均高于对照班学生,且随年级升高,差距逐渐扩大。在九年级期末时,实验班学生对课程标准词汇掌握情况较好。研究表明通过补充阅读校本教材,提高词汇复现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标准词汇。
2.在一词多义方面,各年级实验班学生优于对照班学生,但总体上,学生的一词多义知识习得水平较低。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应尽可能提供课程标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典型范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一词多义的语言输入,促进学生对一词多义的习得。
综上所述,通过补充有词汇控制的阅读校本教材,提高词汇复现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标准词汇。同时,在教材编写时,应尽可能提供课程标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典型范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对促进学生的一词多义习得显然十分重要。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马广{教授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伟,马广惠.《英语(新目标)》教材词汇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01).
1.理念方面
⑴确定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⑵从外语学习规律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2.目标与标准方面
⑴课程总目标的陈述更加详细、更加全面。
⑵更加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级别标准。
3.实施方面
⑴强调并明确了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都应以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为前提。
⑵增加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标准(2011年版)》主要变化的解读
1.为什么要将英语课程性质定位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⑴符合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主要属性。工具性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作用。它的作用包括认知,即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交流,即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思维,即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即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因此,英语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通过本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的统一是对语言类课程本质的体现。两者有机结合把英语学科从教学层面上升到教育层面(2012,黄元振 兰春寿)。
⑵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的培养应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即外语教育绝不只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外语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就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如何理解课程理念中的渐进性与持续性
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来看,学习和掌握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词汇或语法内容不是一节课就能掌握好的,它需要多轮的循环,多次复现和实践才能内化和吸收。
从英语语言的特点来看,英语本身也在发展,英语运用的语境千变万化,无法预料,我们也不可能教完所有的单词。我们只需教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⑵改变英语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宏观理念,应认识到小学、初中、高中是一个整体,是需要连贯而有序地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意各段的分工,如义务教育阶段只完成本段的任务,不要去完成高中的任务;小学阶段要求理解的不要强求去运用,又要改变过去各段脱钩、互不衔接的问题,如提倡小学与初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衔接模式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学中就不会急于求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计就会趋于合理,也就保证了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3.如何认识课程目标描述的变化
⑴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变化点。
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更为清晰,明确分为三个层次: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这样有利于教师分解课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课标。
《标准(实验稿)》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标准(2011年版)》的描述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后者最大的变化就是阐明了英语学习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学生心智和人文素养发展的双重作用。这也是对英语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呼应。
⑵课程总目标描述变化的意义。
外语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一般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外语。实际上,这只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从社会文化学、功能语言学和脑科学等角度来看,学习外语的意义远非局限于在交际中使用外语。语言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心智发展既是生物性也是社会文化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语言在促进心智发展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促进人的心智进一步发展。(2011,程晓堂 岳颖)。由此可知,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更是对学习者思维发展的推动。因此,课程总目标描述的变化意义就在于,较全面地说明了外语教学的目的,改变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功利思想,对外语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4.小学阶段分级目标和标准的变化
⑴分级目标变化。
分级目标在总目标的框架下,共分为五级。对各级目标的描述均从原来的一段分解为四段,按照情感态度、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顺序进行描述,能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各级目标。
一级目标的变化主要是两点:①将“能书写字母和单词”改为“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这种改变首先要求教师要从过去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单词转变为放在有意义的词句中去记忆和书写。这就改变了单纯地为写而写的教学要求。其次明确了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即要求学生模仿而不是造句。这实际上也降低了难度。②增加了 “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的关于学习策略的表述。这里的感知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初始对英语语言特性的感受和初步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了在一级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
二级目标的变化主要是四点:①口语表达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用英语进行相互间的简单交流还能够独立地进行语言的表达,这也是注重个体表现的一个缩影。②对学生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以及演唱英语歌曲和歌谣方面增加了“在教师的帮助下”的描述。首先是降低了难度,明确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其次界定了表演的内容是有意义有情景的小故事或小短剧,说明这些活动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③对写的要求由“写简单的句子”变化为 “写出简短的描述”。首先是写的方式的变化,即不是独立的写,是对图片的描述并在词语和例句的提示下完成。其次是写的内容和长度的变化,即不是简单地写写句子而是要在情景的提示下写一段较为有意义的小语篇。这就突出了英语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④在学习策略中,增加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小学段的学习策略更多的是习惯的养成,是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站在长远的角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⑵分级标准的变化。
分级标准是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采用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的表述方式,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①语言技能标准。
一级标准仍然从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几个方面来描述。听做要求中去掉了“做手工”一项;说唱要求中由原来的分别能唱英语儿童歌曲和说歌谣15~20首减少为两项共15首左右;玩演中取消了“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的要求;视听中将视听时间安排在课堂时间,而不是课后。从以上的变化不难看出本次课标修订遵循了为学生“减负”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对语言技能的要求有一定的降低。但同时对写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例句”,这是将《标准(实验稿)》中二级标准写作要求提到了一级。例如:学生可以仿照“This is my father”写句子如“This is my mother”;“This is my brother”;“This is my friend”等等。
二级标准从听、说、读、写和玩演视听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其中听和读没有变化。说和写的方面提高了要求,说方面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和“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对简单的小故事的描述”。与原来的“讲述”相比“描述”不仅是将内容讲出来而且还要形象生动地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还要教会如何得体、生动地表达。写的方面首先是将原有的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方面的“基本正确”提高为“正确”,并将此项要求提升为写的要求的第一位。在教学中教师对此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其次是由“能模仿范例写句子”提高为根据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从单句的层面提高到了语篇的层面;从被动的模仿到主动的写。最后,对日常表达的书写范围也从“问候语”扩展到“问候语和祝福语”。对玩演视听降低了要求,如将表演童话剧改为表演小短剧;将歌谣诗歌和歌曲各30~40首降低为歌曲和歌谣共30首左右,并取消了对诗歌的要求。
②语言知识标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标准(2011年版)》中只列出了二级和五级(二级为小学毕业的出口级别,五级为初中毕业的出口级别)的要求。
语音方面解决了《标准(实验稿)》中表述较为模糊的几点。具体为:“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这当中什么程度的发音、怎么样的发音、会影响交际都不明确。《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为“了解句子有重读”。句子的重读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如:Mary likes a red dress.如果重读Mary,说明强调喜欢红裙子的是Mary不是Lucy.如果重读a red dress,说明Mary喜欢的是红色的裙子而不是其他颜色的。“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中对字母读音掌握的程度描述不清,是能认读还是了解?《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语音清楚,语调自然”,那么如何才是语调自然?应当从哪些方面注意?《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说明为“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具体解释了语音语调的培养方向,并且将程度界定为“了解”。
词汇方面首次对小学阶段的掌握词汇给出了具体的说明,即:学生在学习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的基础上,要能够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在《标准(2011年版)》附录中具体列出了423个词汇,这些词汇就是“四会”词汇。其他200个左右的词汇仅要求学生看到能认识即可。这种明确的说明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新增加了“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强调了学习词汇的方法,使词汇学习更加完整。
语法方面在过去十年中,教师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语法的教授难度较困惑,对“知道”和“了解”的程度把握不准确;二是对语法该如何教?教学方向是什么没有认识,大多数教师采用对语法规则的讲解再配以练习的方式,使语法教学仍处于一种应试状态。《标准(2011年版)》对以上两个问题均给予了明晰的描述。首先,语法的教授难度上,对学生二级要掌握的语法项目都一一具体列出,其中增加了对名词所有格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要求;降低了对介词的要求,仅要求学生掌握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具体列出了要掌握的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改变了过去“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的模糊说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难度,而不是任意扩大教学范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次,明确了学习语法的方式。《标准(2011年版)》倡导“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这就是说语法教学再不能是枯燥的语法规则的讲解和大量的缺乏情境的机械练习,而应当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体会语法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明白语法的作用是为了在表达语言时更准确、更地道,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对语法规则的考核。同时,对语法的实践很重要,就是体会语法的表意功能,即语法表达的目的和作用,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2012,林立)。如动词后加“ed”不仅是过去式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
功能和话题标准的变化不大。功能中增加了邀请、情感、喜好、建议、祝愿等内容,但实际上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这些项目都涉及到了,只是在本次修订中更具体。话题中最突出的是由“理解和表达”变为“理解和运用”,这呼应了课程基本理念中阐述的“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对话题的设置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将“食品”改为“饮食”,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仅接触食品也包括饮品。
③情感态度标准。
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2012,林立)。《标准(2011年版)》的情感态度二级标准表述明显比《标准(实验稿)》更全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倡导“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二是通过语言学习增强祖国意识。这两点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更合理的实施。
④学习策略标准。
《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因此,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策略二级标准中增加了一点,即“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传递了小学生更应该专注课堂,提高听课效率,以减轻课后负担的学习策略。改变了两点:将“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改为“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培养。将“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改为“能初步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学习英语”,强调了各种工具书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⑤文化意识标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学好英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与理解,而学习英语又会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语言学习与文化意识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意识二级标准中主要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一条。表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应当注意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特别是与本族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小学阶段更多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不同,为今后更得体、更地道地表达奠定基础。
5.以实践性为前提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才是有效的
外语教学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2011,陈琳)。因此,《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第二条是这样陈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个表述突出了两点:一是推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多于实践问题的改变。尽管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强调在创设的情境中来呈现和体会语言知识,并在情境中运用语言。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教学生什么叫时态,什么叫形容词,什么叫副词等,小学生没有开口的机会。(2011,陈琳)。所以,在新一轮的课标实施中仍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二是教学途径更宽泛,不只是任务型教学,只要是坚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的教学途径都可以。这两个突破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学生更多地从语用性体会语言。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多样,更符合实际。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会更有效。
6.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是教师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