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5:5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班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90-0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他庞大的知识系统为生命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与有效的营养。世界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性各方面的培养,包括人格的塑造、才华的挖掘、情绪的认知与管理、意志力的锻炼、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充沛的资源。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德育育人的教育方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下面就以班队会为载体,来谈谈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一、各中队建立特色中队名称,对学生进行熏习
各中队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不同的中队名称。如:一、一惜福中队,一、二丹青中队,一、三墨香中队,一、四感恩中队,二、一翰林中队,二、二古风中队,二、三德音雅乐中队,二、四儒济中队,三、一舞韵中队,三、二集邮中队,三、三纸鸢中队,四、一风雅中队,四、二云剪中队,四、三京韵中队,五、一乾坤中队,五、二锦绣中队,六、一博弈中队,六、二尚礼中队,六、三善才中队。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各个中队命名,使学生从这些儒雅的名称中得到启发,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
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个人修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小说《烈女传》(西汉)刘向、《说岳全传》钱彩、,诗经词曲文集《诗经》、《论语》、《孝经》、《全唐诗》,《全宋词》。史书传记《史记》、《资治通鉴》、百家经典《老子》、《孙膑兵法》、《孟子》等等,百科学术杂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九章算术》等。在孩子成长的初级阶段,要引导孩子读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古典书籍,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古典书籍的习惯。各班队根据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学弟子规做文明小学生》、 《百善孝为先 》、《用心感恩,用爱回报》、《中国好少年》、《仁学仁爱》、《在诗中徜徉》,队会通过诵读背诵经典《弟子规》、《孝经》、《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论语》、《知翰林爱读书》 等经典,讲中国传统而德育故事,了解翰林文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热爱读书,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学、知耻、力行、健康快乐成长。
三、传统艺术净化心灵高雅洁净提升品位
中国传统艺术渊源流长,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有陶瓷、泥塑、瓷器、风筝、剪纸、年画、苏绣等。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各个班队运用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棋文共赏》、《我会说我会演》、《悦动少年齐舞飞翔》、《锦绣中华》、《剪刀下的艺术》、《国色天香话京韵万古流芳戏中藏 》、《中国舞 》、《我的邮乐园》、《欢乐的乐章》、《聆听幸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走进水墨世界》、《墨香文化进校园》、等班队会了解京剧、中国舞蹈、中国的棋文化、评书、刺绣、剪纸、集邮、乐器、茶艺、国画、书法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起源及种类,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熏习和陶冶,净化学生的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修养,开启他们的智慧,有助于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四、热爱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影响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及人情世态的内化形式。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则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大学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责任担当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多元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具体事情的行为取向上是非不够分明,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消极价值观
1、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金钱和物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意识淡化,攀比奢靡之风在全社会散布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受商品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过分增强,甚至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将权利、享乐、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标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日益增强,很多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挣钱、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作为追求目标。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追名逐利,精神追求下降,缺乏奉献社会的信念。当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当代大学生呢?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毕业证,这必将使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不思进取。在择业上,多数人想去国外、进外企、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基层、去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人际交往上,都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裸的金钱、利害关系代替了本应高洁的师生关系和无瑕的同窗之谊,甚至把亲情、爱情、友情当作交换的筹码或向上爬的阶梯。
3、缺少社会公德意识,诚信缺失
部分大学生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不健康消息等。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考试作弊,竞选班干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甚至在高校假装贫困生骗取贫困补助,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有待提高。
4、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背负起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帆风顺,致使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脆弱。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调适能力差,遇到挫折,就会心理失衡,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厌世、仇视社会等情绪。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层出不穷,更有为琐事毒杀同学,无不让人心寒。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博爱精神
当代大学生普遍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宽容。儒家思想中包含“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墨家思想中有“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和互助,这些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改变当今社会风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善良的道德,使人民不断更新思想,互亲互爱,达到至善的境界。我国儒、墨、道都认为,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时,最重要的是修身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以物欲为耻,以高尚其志为乐。古代的自省、克己、慎独等修身之道,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借鉴学习的,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诚信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基本美德之一,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儒家主张“信”,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学》云:“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而且会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这种正确的意识引导他们的行为,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4、能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于大多大学新生来说,校园、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都很难适应,而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学习、工作等多重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心理适应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儒家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君子不器”。言外之意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历练品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中国古代圣贤的优秀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而在当下,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术理念已有很多,但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尚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亦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项长期重要课题。(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工一,浅谈偏释道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1卷第l期
[3]刘西华,传统文化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1)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思潮相互交织,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使其感到困惑与迷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其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关键词】动漫;传统文化;文化缺失
Abstract: As China's animation recent years to develop industry in China has formed a preliminary scale.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imation works, a lot of animation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earth came into being. But careful study of difficult to find in this great anime is difficult to have a good exemplary works of various animation production base production center also did not form their own style and sadnes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henomenon in the end is what causes it? Traced culture, especially with the lack of separation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lies.
Key words: Anim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e is missing
0引言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 现可考证,该词语出处为1993年创办的动漫出版同业协进会与1998年创刊的动漫资讯类类月刊《动漫时代(Anime Comic Time)》,后经由漫友杂志传开,因概括性强在大陆地区的使用开始普及起来。在中国以外,并没有此种说法。国外习惯性将动画(anime)、漫画(comic)、游戏(game)三者合称作ACG,或加上轻小说(novel)合称为ACGN。其实究其根源我国对动漫艺术的贡献更早,皮影戏就是其中最有力的佐证。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的结合了起来。现代动漫虽然不是发源于中国,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动漫的创作与发展必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动漫就不能不提到动画,在过去近100年的世界动画史中,欧美出现了如保罗・格利牟、卡洛林・丽夫、约翰・哈拉斯、沃尔特・迪斯尼特等动画大师,在中国,则有特伟、“万氏兄弟”、等老一辈动画家,他们无疑是动画创作领域最耀眼的明星。 在20世纪中国动画也创造过辉煌的的过去。对于观众来说《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等都是我们曾经百看不厌的经典,
1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
古老的文明,丰富的文化遗产,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曾为我国的动画制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大闹天宫》为那个时代的每个男孩子女孩子实现了叛逆之梦和英雄之梦。《大闹天宫》的造型设计不同于国外动画作品人物的无基础夸张,其造型灵感统统来源于传统文化,京剧造型、敦煌壁画、门神……都是人物创作的源泉,每个人物造型都有据可查、有案可找,整套人物绘画大大张扬了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三个和尚》的讽刺故事,用最最简单的线条、最最简单的形式,做了最充分的表现,整部作品没有配音,音乐只是简单的几声木鱼敲击声。这种表现模式恰恰同佛家万事皆空及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的道家思想完全契合,很好的适合了国人的欣赏情趣,在简单的叙述之中将观众带入中国文化的意境,让人不舍得遗漏一个镜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水墨画借助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水墨画具有水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1]。《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利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动画的代表作之一,看这部作品好像打开一本素雅的国画画册,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琵琶和古琴乐声悠扬,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淡淡推入,勾画出抒情优美的水墨世界,这种意象效果能,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这部片子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恰恰是这种打破使得中国画和动画这种表现方式做了很好的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各种文化的成功融合与包容使这部作品获得多项国际殊荣。
2当前中国动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传统文化的缺失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普片存在不足,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只关心数理化,而很少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一代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这种背景下,当外来动漫进入我国时,我国大批的青少年极易产生盲目迷恋的现象。尤其是对美日韩动画的缺少价值观的、空泛的没有目的的盲从与追崇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国产的动画片的发展越来越困难,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难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这看似是市场因素所致,但其根源则除了近一代人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外,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当代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动漫制作过程不是产品生产流水线,动漫作品不仅仅只是商品,她还是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使者,因此一部没有优良文化传统内涵的作品,最多只能是一顿视觉快餐,它是没有营养的,更是没有生命力的。目前,很多动画创作者不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学习,不重视市场竞争所掩盖的文化价值内涵,盲目拷贝美日韩的动画的外在形式,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这种做法不利于青少年内心深处优良传统文化品质的形成,忽视青少年自身的审美与文化需求。
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扭曲与偏差是当代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提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保留中华民族传统风格、本土化、民族化,许多人就认为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落后的,和时展的步伐不相适应,而且这种认识在动画创作领域极具普遍性[2]。其实,这种认识观是片面的,有着悠久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她海纳百川,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自身从来都是不断吸取外来有益营养,努力发展自己。应该说,善于吸纳任何外来优秀文化并进行再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在历史文化长河的发展中,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嬗变正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与动漫创作的融合与并存
“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融贯中西,走民族化之路”,就是给当代动漫创作人前进的风向标、指南针。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宝库中有着丰富的动漫创作源泉,在20世纪60年代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动画片,震撼了全世界。
动画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的有利条件很多,文化传承的血脉是创作出一部好的动漫作品不可或缺的也是无法割舍的。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广泛而又浑厚的受众群体。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创作的灵感并非固步自封,不求创新[4]。我们是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创新元素的优秀作品。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任何文化创作都要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如何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山做到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从创作手段,文化传承、艺术融合等方面重新解读,使动画真正成为文化传播商品,做到既能获利又能获益。
(3)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动漫产业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源泉,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人类文明在进步,民族在发展,当然与之对应标志性产品“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但这并不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相背离。相反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这种发展应用在动漫产业中,给动漫的文化积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动漫产业向着更加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3总结
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中华民做的宝贵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抛弃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新的艺术形式从出不穷,但无论文化形式如何变化,优秀的,被历史所证明的文化传统都应该被继承。在当今动漫创作中更是如此,一部好的动漫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灵魂和生命的创造者除了动漫创作者以外,更重的就是传统文化给予的血液。在中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动漫产业振兴腾飞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动漫作品长久生存,不断壮大成长的永不枯竭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陶雯.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动画发展探讨[J].电影文学.2010年9月.
[2] 田冰. 动画形象的设计、传播与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D].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08年8月.
[3] 陈晓毅. 民间工艺形式在定格动画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5月.
[4] 陶雯. 中国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接受[J]. 文艺争鸣. 2009年6月.
作者简介:
张勇, ( 1 97 7- ) 男, 安徽宿州人, 硕士, 副教授, 从事软件工程、 图形图像处理的研究。
找回打开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
让中华文化的根深深扎入稚嫩的童心!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谈儿童经典教育的文集,包含南先生的文章、讲座辑录,南先生推荐的小学弦歌选本,还收录了少数跟经典诵读相关的研究或论文。文字平易浅白,深入浅出。
南先生认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儿童经典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南老师多次意味深长地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南先生认为,儿童经典教育的目标崇高而远大,可用宋儒张横渠的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先生更是将儿童经典教育看成是民族延续国家强盛的必要手段,他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而经典教育可将中华文化的根须深深扎入儿童纯净的心灵,并让华夏子孙借此找回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
从实用的角度讲,诵读经典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观 大学生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多种,英国人类文化学创始人泰勒(E.B.Tglor)把文化界定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美国学者M.克迪维拉称文化是指导人们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观念,其核心是一种“精神形式”。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体系的外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结构。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样式,主要是指儒、道、释三家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以及民众精神生活的结晶,它体现为由历代劳动人民、工匠技师、文人学士等创造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倡导“见利思义”“见利争让、闻义争为”的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个人的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倡导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气节;在国家观念层面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和提倡的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在一般意义上都具有化育人的功能机制。古语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此中“文化”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蕴涵着自我服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营造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强势氛围,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并认可文化的化育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体系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人的道德观形成和人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一直处于社会的主流和主导,倡导高尚的人格信念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道相济的生命哲学。儒家思想蕴涵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的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注重主体的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形成了一整套引导民众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个人的内在道德功能和思想自觉。儒家文化认为,个人是具有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从而形成一个和谐中庸的道德社会。据此,儒家文化下的处世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思维高于并优先于功利思维,人的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中进一步深化此种原则,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的体现,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这一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并激发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体现着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不单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并努力实践重视伦理、义高于利的金钱价值观,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反己正人、成己成物的道德修身精神。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涌现的为群体奉献的思想,激发人们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义务观念。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体现了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和志士仁人报国的信条。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利己思想倾向,表现为:在自我认识中的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以个人为中心;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的麻木淡薄或无知偏激;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的环保意识淡薄、浪费严重等。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以继承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改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1.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作为有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人,决不会将自己与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应将个人与社会、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孟子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之推而内之沟中。”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胸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了文人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后来经过儒家学者的大力提倡,诚与信逐步摆脱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成为进行个人修养与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孟子把“诚”放到了道德本体的高度进行讨论,认为人若要加强自身品行的修养,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他说:“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而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为紧迫,必须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3.以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观点。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体谅,相互宽容。对待别人将心比心,由己及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对朋友的“忠信”之礼,孔子教育学生的“四教”(即“文、行、忠、信”)中有一半就是培养学生的“忠信”观。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言:“信于友有道。”孔子更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为日后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4.以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念,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使人们产生了种种困惑甚至迷惘,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施以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及宋明时期的新儒家都非常强调义利之辩,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在当前的大学生中较多出现过度追逐物质利益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的义利观教育,重点培养其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拜金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5.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处世态度上显著特征就是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急”的入世思想,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以适应客体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一、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后,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传统文学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学的嵌入。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之处。其中优秀的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合理挖掘、撷取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因子,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传统文学具有深刻性、高雅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共鸣,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1.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除了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现今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而文学具有熏陶、启迪、塑造、促人反思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学问。传统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汲取其中的营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传统文学中有忧患、进取、创新意识等,对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其次,诗赋、词曲、小说等传统文学样式蕴含了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学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传统文学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并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如《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明白成大事者必然要经过一番历炼。一些文学作品满含生存奋斗的坚毅。最后,传统文学中蕴藏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文学的教学与传承,有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和诚挚的感情。尤其是对经典的感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素质方面作用很大。文学“展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社会最先进分子的命运”[2],传统文学富有美感,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适合隐性教育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传统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也有着一定作用。
2.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3]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3.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4]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道德标准、价值理念等,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理性与辩证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学必须采取的态度。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继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