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19 21:1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第1篇

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人的探求欲望,教师要用充满鼓动性的话语不断激发学生解答的信心和勇气,并以“四两拨千斤”的机智之语不断将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引进,使学生的情思、智力在全身心解答过程中得到提升。

例:《惊弓之鸟》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文中句子——更赢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更赢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兴趣盎然。默读思考片刻后,纷纷谈了自己对“笑笑”的看法)

生1:更赢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赢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赢“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生2: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赢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生3:我有补充,更赢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一试。”并不是很狂妄。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更赢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这不起眼的“笑笑”二字,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对“笑笑”的议论中,悟出了“笑笑”背后的丰富内涵,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实现了“有创意的阅读”。由此看来,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不经意间,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活力四射!

二、挖掘矛盾焦点,激发趣味性

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儿童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打破陈规俗套,力求新颖别致,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坐井观天》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青蛙说,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对?

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呢?你们讨论讨论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辩)

……

学贵有“疑”。当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等生发了有价值的疑惑时,正是他们主动、积极、深入地思考的时候;当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如果能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就能更好地挑起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把对课文的解读引向深处,从而享受因课堂辩论带来的刺激和快乐,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和无法重复的生命体验。

三、把握问题疑点,凸显开放性

例:《赤壁之战》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赤壁之战”实在是打得漂亮!但是,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就有可能要改写这个战争结局了。你们能提出哪些是可能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学生速读全文,静思,准备提问题)

生:当时曹操已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警惕,自然也就落到了“骄兵必败”的可悲下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想不到,学生一口气竟问了这么多问题,而且个个都问在课文的疑难处、重点处。在感受了“赤壁之战”的“漂亮”之后,教师以一个极富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能提出哪些是可能关系全局的小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回了当年的战场。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智力的支撑,需要学生用灵性来解答。在接下来的研读、交流环节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的投入,势如破竹地将各个问题一一击破,体现了学生极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同样,一个能带出更多问题的问题也应该是有效的。

四、控制时间节点,体现实效性

在四年级《生命 生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杏林子表达的热爱生命这一重点,在理解“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根据相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学生理解文本——播放录音——学生感受。一位教师直接提问:“你们听到这样的声音,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室里传来音箱“怦怦”的心跳声,学生回答不是“恐惧”就是“害怕”。而另一位教师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进而在学生听心跳声音时等待:“作者杏林子的故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但她像瓜苗一样活得非常坚强。你静静地听着心在你身体里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这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1:幸福。我觉得自己能够这样健康地活着,全是因为它的跳动。

生2:自豪。这只是属于我的心跳,单单属于我的。

这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急切地表达着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感悟。第一个老师的问题急于提出,有任务指令性,没有移情体验,让学生觉得什么都可以说,也就很难让学生把握重点了。后一位老师的提问把握时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浓浓的体验场,唤醒了学生内心真切的感触、优美的想象和诗意的情怀。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27-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普遍深入和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我们都追求快乐的课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语文学习更应如此。我们不能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痛苦的煎熬,而应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及需要出发,着眼于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望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平等交流,让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和发言,兴趣会得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这种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在乐学的气氛中得到不断提高。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出发,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将歌谣朗诵、歌曲演唱、听听画画等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其次要善于合理表扬与批评学生。P.西德尼爵士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赞扬的效果更好了。”课堂上,表扬的力量往往强过批评。当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而紧张的时候,批评会使他们越发紧张,而鼓励能帮助他们放松神经,进行思考,最终获得成功。教师在这个时候的鼓励往往能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学生开小差时,教师的批评能暂时“镇压”学生的思想,而表扬能让学生心虚,这样,在心理较量这个环节上,学生就输了。再次应保持热情向上的情绪。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教师上课的热情高涨,学生学习就异常兴奋;回答问题、思考问题都能够保持高昂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努力保持热情的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

快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安排进课堂。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气氛活跃,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乐学语文。比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景:同学们,大家见过很多动物,但是谁能把你见过的动物的尾巴的样子告诉大家呢?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问题一提出,大家立刻兴奋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这一情景的创设,激起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讲完以后,教师再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高高兴兴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好奇,乐于追问为什么。因此,教师要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尽可能少讲、精讲,让学生多体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勤于思考、勤质。这样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不停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提出问题:“更赢为什么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呢?”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因为更赢善于观察、判断、分析事物,技术高超等等。而其中会有同学反问道:“老师,我觉得更赢的做法是很不对的,我们要保护动物,不应该伤害大雁。”尽管该学生的回答不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还是应及时表学生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接着引导大家说:是啊,虽然我们要保护动物,但是更赢没有用箭射,而这只大雁却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谁又能告诉老师呢?这时,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并得出:那是因为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害怕了,以为又有箭射来,所以拼命逃脱,所以掉下来了。

四、优化教学手段,创设视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优化多媒体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无疑会给学生创造一堂视听的盛宴。尤其是小学生,采取多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描写翠鸟行动敏捷的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把形、色、光、音融为一体,取得了独特的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来体会翠鸟动作是多么的敏捷,再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进行感悟,既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又学会了描写动物的简单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课堂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多组织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莫大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及需要,创造条件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记录等。课外活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威严和压力,所以在活动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融合在这些活动中,笔者相信教学的效果肯定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音乐教学法创新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是由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也开始成为中国教育开始关注的焦点。

音乐教学法的创新是指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要采用充实丰富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的导入课题,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将知识性和趣味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设计出有特色的教学情景。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音乐教学法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初中音乐教学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过程中较少留有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这些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初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使学生学会去感受、去表达所见、所想、所知。再把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延伸到其它领域,推进综合能力的形成。正如音乐教育家们曾说过的那样:进行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对这一教育规律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不段创新音乐教学法,自觉地运用和发挥音乐教育这一独特形式的特殊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努力。

三、音乐教学法创新的实践与运用

(一)“优化导入”教学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前导入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好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投影、实物、挂图等多种导入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如小学课程《布娃娃弹琴》一课的教学,课前制作了一个布娃娃手偶,在讲桌上放了一个铝板琴,然后我藏了起来,露出手偶,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道:“小朋友们,你们好l你们喜欢我吗?我愿意为你们弹奏一曲优美的乐曲,好不好?”然后我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奏,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下面的课程进行的非常顺利。又如《小蜻蜒》、《小袋鼠》、《海鸥》等课,我全部采用了猜谜语的导课方式,效果也非常棒!

这些有趣又新鲜的导课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艺术的环节衔接设计

1.丰富的语言衔接

(1)引用典故法。它一般用来导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情趣,并且能展示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如介绍《森林狂想曲》时,以一个“惊弓之鸟”的成语导入,在配合教师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学生们立即沉浸在美丽的森林景象中,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因此以非常愉快的心情学习了新乐曲。

(2)设疑激趣法。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是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在孩子们的世界中,这种需要就表现为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如在处理歌曲《回声》的时候,我先提出问题:“你们听过回声吗?谁能模仿一下回声?”于是学生们按捺不住,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演了回声。趁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出示一条旋律:“12 345-1”,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现出回声效果。一会儿,就有了很多答案,大家有了很多方法,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回声唱出来,大家对于自己创造出的小小乐曲感动非常激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不可脱离实际,不可漫无目的,不同的问题留给不同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2.精彩的画面衔接

在课例《赛马》中,我先用投影展示了几件典型的蒙古族民族服装,又展示了辽阔的草原上奔驰的马群,再展示了马头琴等蒙古族民族乐器,最后欣赏乐曲的时候,我又播放了一段草原赛马的真实场景。看着不断变换的图片,听着老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被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再随着热烈的赛马场面的出现,我放出了乐曲《赛马》,孩子们学习的闸门如潮水般打开。当乐曲中出现模仿马蹄声的那段旋律时,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合着节奏在课桌上、自己的腿上轻轻敲击起来,有的甚至用舌头模拟马蹄声,整个课堂沉浸在悠扬的旋律中。

3.巧妙的音乐衔接

既然是音乐课堂,就一定要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音乐王国的魅力。如,让学生起立时,就用上行旋律奏出“起立!”,师生之间歌唱着互相问好,教师在用下行旋律指示学生们“请坐!”当回答问题正确了,教师可以用欢快的旋律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则换作低沉的旋律用来回应。这些指令也可以用大家熟悉的一些名曲旋律来进行,即能代替乏味的语言,又能让学生不知不觉积累了音乐素养。

(三)恰当使用肢体游戏

一方面,肢体语言就是指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手势来表情达意,诠释知识。如听辨高低音时,可用手指上下指着来表示;五线谱可用五指代替;强弱关系可用拍手、拍肩、跺脚、点手心来表示,教师这种肢体语言会在课堂上起到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效果。

另一方面,少年儿童天性好动,不满足于安静的聆听音乐,边唱边动或者边欣赏乐曲边动作,更符合少年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歌(乐)曲的内容,让学生们用简单的动作进行演绎。使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去感受、体会和表现情绪。如欣赏乐曲《采茶扑蝶》,当进行到欢快的旋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随着旋律摆动身体,自己设计采茶的动作,当听到抒情旋律时,就做自然的摆手动作。通过这两组简单的动作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乐曲的结构A B A。

在进行辨别音色教学时,我在教室周围放一些盆、碗、玻璃、木头、缸子、罐子等,让学生自己去敲、去玩,然后作对比,分辨音色。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就学到了知识,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分外活跃。

多媒体的运用。能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综合刺激来提高学习效率,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还可以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最多的知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牢记这一点。每一次多媒体的使用,都必须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必须根据教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媒体。切忌喧宾夺主。切忌舍近求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其它方面的准备。因此,富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应全面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根据音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规律,在合理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优势,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机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