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5:59: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力实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技术;用电需求量
电量以及农业生产用电量急剧增加,此外,对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些现象表明,现代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量远胜于从前。用电需求量的增加致使电力系统配电任务加大,同时也给相关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自动化控制下的电力系统电网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且经济效益好,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进行改善与创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
1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电力行业方面的发展极为重视,不但投入资金大,且管理力度严格。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自动化技术有效提升,多数地区调配系统已实现自动化控制功能,且部分地区更出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为社会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电网自动化功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是针对电网中存在的各个线路的运行情况、负荷情况及不安全因素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以便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此外,监控系统还可以通过监控电表,监控用户用电量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用户不规范用电的行为,减少电能的损耗。
1.2控制电量与功率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电量和配送功率。
1.3故障处理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检测配电线路的故障,并把出现的故障及时上报。同时,故障控制器还具有自动修复故障的功能,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故障的修复工作。
1.4监测电能损失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优化线路运行模式,并对线路上的电能进行自动监测与计算,以达到损耗电能最小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1.5具备扩展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实现结点的逐步拓展功能。在电网扩展工作中,要具备以下两点要求:首先要增加硬件设备,达到扩展设备的要求;其次是通过软件操作,在原有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
2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技术
2.1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一般情况下,全网中的任何节点都存在与其他节点通信的可能性。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节点都与所在馈线中的一个管理节点相对应,并进行通信工作。在通信过程中,会出现节点丢失的情况,这个时候节点和相应的管理节点之间的通信是不能正常进行的,这时网络会对节点进行自动检索。相应的,该节点的搜索该由管理节点来执行,系统变为中继。但是,如若改为中继后管理节点仍无法检测到这个节点,那么系统会进行漫游申请,将情况汇报并反映给馈线子网,由其联络节点来执行。通信管理节点(侧变电站的)收到系统的漫游申请后,重新注册漫游的新节点。最后,相关变电站接收配调中心发送的注册信息,实现节点的全网漫游。
2.2自动设置中继技术
在设计软件时,除了能实现一般结点的功能之外,为了实现网络中节点间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转发功能,还要在NDLC中继节点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中,为了使网络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存在真实性,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信息的传输频率,还可以使信息变小,从而大大降低通信网络上的压力。自动设置中继技术的使用,可实现整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从而解决通信距离问题。其需要满足的基础条件必须是网络中的相邻节点可以通信,这里的相邻节点指的是任意两个相邻网络节点。
2.3面向对象的设计
在配电网中,馈线、负荷、开关、变电站及变压器都是按照分层进行一定排布的。单个区域是由包含多个节点的若干个馈线子网(变电站)组成。一般情况下,馈线子网之间的节点是没有互相通信的功能,但是由节点形成的网络节点是可以相互联络的,这是因为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管理点,而且只有相同馈线子网中的节点才可以相互通信,形成网络管理节点。不过如果是在网络重构这种特殊情况下,节点是可以实现与其他馈线子网节点的联通。此时需先通知节点,经过允许后方可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不同变电站之间的通信。在面向对向的设计技术中,往往在馈线子网的第一个子站中设置网络管理节点,用于实现子节点上信息的记录,这样的设计对于馈线网络的扩展是十分有利的。
3未来技术发展
为了加强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还需要继续发展。具体发展方式包括三个方面:
3.1提高电能的质量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大型电子设备增多,致使对电能需求量增加,从而对电能的质量也有了较高要求。“DSP”通过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电能的质量,同时改善算法也可以提高电能的质量。
3.2实施配电网系统保护
配电网系统馈线自动化以通信为根基,对配电网系统的整体数据进行收集和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与配电高级应用——PAS;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对配电网的设备管理;配电网自动化在PAS、SCADA与GIS的一体化的推动下,已然实现了配电网管理、监控、保护等各方位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目前,该方案已作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实施方案。
3.3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
完全分布的FTU准确度较高、承载量较大,且可以完全掌握配电网整个电流负序分量分布状况,负序电流的突变量与小波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识别的可靠性及灵活性。这种配电自动化的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性能良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配电网各功能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其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配电网全功能自动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配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及效率性。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重视,做好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保证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电力事业。
参考文献
[1]苏海勇,孙凯,孙奉杰.浅析县城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J].神州,2012,(7).
[2]白茂楠.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优先出版[J].电子制作,2014,(3).
[3]张鲲.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发展与实现技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11).
[关键词] 核电信息化系统;意义;问题;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28
[中图分类号] F272.7;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46- 02
0 前 言
核电是一种新型能源,它清洁、新式、成本低廉,而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对于缓解资源紧张,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核电企业在近些年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核电管理的能力水平对于企业的竞争实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核电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是加强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
1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1.1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核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就是对内部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合、开发和利用,达到对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动态过程。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不断改进工程管理、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降低造价、积累信息财富、提高核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1.2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核电工程是具有很高技术要求的由众多接口组成的系统的工程,包括了设计、采购、制造、土建、安装、调试等系列环节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质量带来隐患或者致使工期延误。对于核电系统的综合管理、接口管理、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难度要求比普通的工程要大得多,这是核电工程特有的特点。此外,核电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很大,建设周期长,这就给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基于核电工程上述特征,就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法,在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的前提下,做好前期的调研需求,建立核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新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及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及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新建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各承包商的信息交换服务。
2 当前核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没有规范的、统一的核电行业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标准
受到核电堆型不统一、建设规模不相同、管理理念也不相同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核电企业的管理很难规范。不同企业或者是同一企业下的不同电站的流程、数据编码、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这就成为了阻碍核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企业的管理和绩效水平的提升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2 系统内或单位内均缺少标准的共享数据库
在信息化建设中,共享数据库建设是重要的一环。核电企业只有建立了标准的共享数据库后,才能做到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基于同一的数据库,才能实现数据一处维护、多处应用,才能做到数据完全共享,避免数据重复存储,避免数据不一致性等问题的经常出现。
2.3 核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根据核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形势
建设新的核电站,其信息化的建设要符合核电行业的集团化、多基地、多项目的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制定配套的信息化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2.4 系统维护困难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体制的改变,存在着企业组织机构和数据流程的重组,这种重组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信息系统。在目前的核电企业中,由于缺少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致使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难以持续,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短暂。
2.5 核电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核电企业的信息化和发电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化的集成度不高,很多信息孤岛的存在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3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建设、统一投资和统一标准五原则,并且要考虑纵向(与上级公司)和横向(现场业主、监理、供应商、专业分包公司等)的信息接口问题, 使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试点制定标准模板,然后再推广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3.1 规范数据层
要在数据资源设计、规划方面花大力气,力求标准统一,对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挖掘、整合,梳理出核电建设过程中核心业务数据单元,规范数据元库,规范数据结构,规范数据信息编码,力求从数据层开始出标准。
3.2 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开发环境要统一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开发环境要力求统一,用户界面设计要友好、一致,程序代码力求标准,操作说明规范、易懂。
3.3 标准化、网络化、集成化
逐步确立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完善信息系统总体框架,逐步完善核电工程项目数据库,梳理项目工作流程和系统的信息流程,建立和完善核电工程项目的各种基础数据库,最终形成以物流为主线、以资金流和工作流为核心的,精细化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4 结 语
核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是核电工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对核电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电企业要建立高标准、高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不断加强系统创新,才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霞.核电工程建设中的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2007(31):93-94.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也对于电力系统供电工作效率、配电服务质量、安全措施保障建设以及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项涉及范围广、技术水平要求高、知识密集的技术——继电保护,在各行各业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人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并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项设置,不断完善图纸,熟练掌握系统中保护原理、规律,探讨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所谓继电保护(现在使用的都是微机保护),指的是对电力系统中运行的设备和线路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单片机来控制操作指令,一旦发生故障即刻发出报警信号,直接将故障部分隔离或者发出跳闸命令等。与集成型相比,微机继电保护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由软件指令来实现,实现了硬件电路模块化、调试维护方便,在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被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创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继电保护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在自动化电力系统的维护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继电保护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用电领域的控制模式,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而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甚至有些地区不得不采取限电、停电等措施来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局势。因此,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而继电保护正是其中主要的保护手段之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意义重大,并将是当前电力部门的明智之举,因为:1)继电保护的顺利、正常运作,可以有效消除电力故障的同时,还能够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经济发展的正规化做出了贡献,从而还能够确保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进而间接地为社会的稳定与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2)继电保护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以及正常运转情况。例如、当电力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故障时,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准确地从整个电力系统中切除故障设备,或者直接向电力监控警报系统发出信息,提醒电力维护人员及时解决故障,从而有效地防止其中电力设备的烧毁和损伤,甚至可以降低相邻地区供电受相应故障影响的概率。此外,通过继电保护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力系统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面积广、时间长的停电事故。
二、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探讨
1、可靠性
继电保护能够为供电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了属于其应该动作的故障时,控制单元将会发出相应指令,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保护电力系统中单元,确保整个电路系统的安全运作。
2、灵敏性
继电保护的灵敏性,指的是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在保护范围内一旦遇到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时,即刻发出相应指令。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装置的反应能力,通常以灵敏系数反应出来。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必要的灵敏度来支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
3、选择性
选择性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自动化运作模式,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向无故障部分继续供电,指的是在继电保护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部分电路的保护。在设计和运行时都必须要在可能的最小区间切除故障,尽量减小停电范围,保证其他正常区域的顺利运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切除故障。即首先由距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动作切除故障线路,保证系统中无故障部分仍能正常运行。
4、快速性
继电保护快速性是指继电保护应以允许的可能最快速度动作于断路器跳闸,已断开故障或中止异常状态发展。继电保护的快速动作可以减轻故障元件的损坏程度,提高线路故障后自动重合闸的成功率,并特别有利于故障后的电力系统同步运行的稳定性。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
1、推进控制、保护、数据通信、测量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电力系统的整个保护装置其实就像一台多功能、复杂的科研计算机,并可以看成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因此,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不但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各种停息和数据,还可以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数据以及信息传送给网络控制终端,所以,将控制、保护、数据通信、测量集中于一体,使得每个微机保护装置既能够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还能够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完成控制、测量、数据通信功能,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电力系统初步建立,进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效率,并将是电力企业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
2、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很快就在各行各业得到有效的应用,并促进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继电保护装置要实现智能化,必须重视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引进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不仅要实现电路的基本保护功能,还应该有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水平。由此可见,这就要求系统必须要有各种运行状态的参考信息,以便于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判断。例如,包括运行故障时的各种参数、安全的数据保存空间、运行正常时的各种参数和相应的计算处理能力。此外,由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成熟,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已实现运行高速化、储存海量化以及机体小型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批量生产用于工业用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继电保护,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3、加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网络化模式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使得其俨然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得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能够各个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对于单个继电保护装置而言,难以有效地控制整个电力供电系统,不能适应电网大规模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时代的淘汰产品,这就要求相关电力企业必须加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网络化模式建设,使继电保护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地运作,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来实现现代继电保护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继电保护自动化已经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相关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对电力系统控制模式的变革,深入探讨继电保护自动化发展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服务水平,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促进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是我国电力系统运作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运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珂,孟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0,(19) .
1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简介
电力系统配电网在整个电子系统中处于末端环节与用户连接的那一部分网线,正如人的神经末梢一样,配电网上有较多的设备、线路错综复杂,连于终端用户,电压等级低。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就是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由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系统中的电力设备,使其在最优模式下工作,即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自动监测电力设备,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即时合理进行配制,并报警。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电力系统输电网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程度,我国电力工作者也逐渐重视电力系统的动动化控制程度,当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2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是以实时方式就地或远方对配电网进行数据收集、控制、调节和事故处理的技术,其目的在于保证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保证电压质量,降低电能损耗、快速处理、提高供电可靠性。配电网自动化应具备以下功能:
1.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监测每条线路上的负荷运行情况,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消除事故隐患,使配电网安全运行;
2.通过系统监测功能及时发现用户计量表故障,防止窃电,避免用电量损失;
3.具备可靠的、高速率的通讯;
4.具备完善的、能识别故障电流的、满足室外恶劣环境的故障控制器FDR,以及实现断路器远方操作的RTU;
5.能通过系统监测功能及时计算线路线损,使线路能在最佳的经济状态下运行;
6.系统的电量控制和功率控制可促进电费回收;
7.配电网自动化的主站系统应具有扩充性和开放性功能,主站软件功能完善,硬件上有足够的处理速度。
2.1 面向对向的设计技术
配电网是按照变电站、馈线、开关或者变压器以及负荷分层分布。一个区域当中包括各个馈线子网,每个馈线子网即一个变电站,每个馈线子网又包括各个节点。每个节点归属于一个管理节点,并由联络节点进行联络管理。通常各个变电站之间的节点是不能进行通信的,因为只有归属于同一馈线子网上的节点才有通信的必要。但是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如网络重构时,节点需要沟通其当馈线子网中的节点时,就需要通知联络节点,当、当联络节点允许其通信时,不同变电站的节点才可以进行通信。网络管理节点在馈线子网上的第一个子站,该节点记录着馈线子网上子节点的信息,此种设计是面向对向的设计技术,有利于网络的不断扩展。
2.2 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理论上全网中的每一节点都有可能与网中其它节点通信。在自动配电系统当中,每一节点都对应着其所在馈线中的一个管理节点,与管理节点进行通信。如果某一节点A不能够与其管理节点进行通信,则网络会自动自检节点,此时会发现节点为丢失状态。系统会改变中继,由管理节点去搜索该节点。当管理节点也不能搜索到该节点时,会报告给馈线子网的联络节点,即完成漫游申请。此漫游申请经将汇报给侧变电站的通信息管理节点,由此管理节点对漫游的新节点进行重新注册。注册成功后会发通知给配调中心,由配调中心通知相关变电站,从而实现节点的全网漫游。
2.3 自动设置中继技术
在软件设计当中对NDLC中继节点设置了转发、接收信息的功能模块,使其即能够成为一般结点,又能够实现信息的转发与接收功能。设计中对于NDLC中继节点采用了数字信号,信号可以在网络中不失真传输,并且由于传输的信息小、频率低,因此对于网上通信不会造成太大压力。整个网络节点中任意两个相临节点间若能实现通信,则整个网络中的任节点都可以相互通信。通过自动设置中继技术,在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上可以解决通信距离问题。
3 未来技术发展
未来,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将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首先是逐渐提高电能的质量。当前,在工业生产中大量大功率的电子设备数据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对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很多电力工作者都在探索提高电能质量的新课题。DSP对于提高电能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使系统提高其可靠性与灵活性。同时可以通过算法的改进,达到提高电能质量的目标。
第二,实施配电网系统保护。馈线自动化把通信作为基础,实施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控制及采集,进而使配电高级应用?DPAS与配电SCADA得以实现;还把地理信息系统?DGIS作为平台,确保了配电网的设备管理的实现;同时PAS、SCADA与GIS的一体化就促进配电网自动化成为配电网管理与配电监控及保护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此方案已经成为当前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方案。
第三,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未来,完全分布的FTU将会在探索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发面绽露头角。完全分布的FTU具有很高准确度、较大的承载量,运用此技术可以很容易获得配电网的整个电流负序分量分布状况,能够运用负序电流的突变量与小波分析技术,以使识别的可靠性及灵敏度有效提高。此种基于配电自动化的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有着优越的性能,其具有喜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安全问题
1 电力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不仅可以保障电力生产运行的安全性,还是电力企业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保证。电力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项涉及到电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控制着电力系统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变电运行智能化、电力负荷控制、电力市场交易以及电力营销等环节性能的正常发挥。根据电力工业的特点,再结合电力工业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力运行实时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许多电力系统中的信息工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只是以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来作为安全防护,有的甚至连信息安全防护设施也没有,从而给电力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针对此现象,电力企业必须尽快对电力系统建立一个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以保护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
2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概述
2.1 电力企业中信息化部门的建设不健全
在电力企业中,电力信息部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它既没有配备专门的机构设施,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进行作业,更没有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从而根本无法满足电力系统信息化对人才和机构的要求。
2.2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已越来越广泛,然而电力企业针对电力信息化的管理还比较落后,无法跟上发展速度,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功能无法完全的发挥出来,对电力系统的作用也不尽如意。
2.3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所处的地位不恰当
现在,信息安全管理在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处于从属地位,从而阻碍了信息安全在电力行业中的发展。因此,电力企业要重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使其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中坚力量。
2.4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和其他的企业网络信息一样,存在着多方面的安全风险,例如:网络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风险、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干扰风险、来自企业内部的操作不当风险、病毒的侵害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低风险、系统的安全风险等。
3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电力企业对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意识薄弱且管理不够
技术人员对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薄弱,经常性的忽视了对其安全性的管理与防护,并且电力企业更侧重于网络效应,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管理和投入也达不到安全防范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一直都处在被动的封堵漏涮状态。
3.2 电力企业中网络信息安全的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今我国电力行业中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欠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不完善及实施不到位、缺乏综合性的安全解决方案。
4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内容的介绍
4.1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
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首先得识别企业的信息资产,再对威胁这些资产的风险进行预估与统计整理,最后假定这些风险的发生给企业所带来的灾难和损失进行评估,从而达到对风险实施降低、避免、转嫁等多种管理方式,为管理部门企业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4.2 企业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
信息安全策略要作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方针,它的制定必须由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进行审核通过,并要以书面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传阅。
4.3 企业员工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管理技能的培训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实施的力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安全策略的认知度和执行度。因此,电力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用户等多加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他们能够详细的了解企业信息安全策略,并执行到位,从而有效的保证电力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
5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5.1 加强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规化
企业网络安全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网络的安全问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培养人们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去考虑与解决安全问题。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划,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管理。
5.2 加强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域的合理划分
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实施的是特理隔离法,因此在其内网上要加强安全域的合理划分。这就需要结合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规划和信息安全密级进行逻辑上的安全域划分,其一般划分为核心重点防范区域、一般防范区域和开放区域,其中的重点防范的区域是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的中心部分。
5.3 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需有安全管理制度作为其基础与依据。因此,要加强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并将其落实到位,例如,加强企业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的建设,坚持安全为主、多人负责的管理原则,定期进行安全督导检查。另外,还需加强电力系统运行日志的管理与安全审计,建立一套企业内网的统一认证系统,以及建立一套适合电力企业的病毒防护体系等。
5.4 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来说也十分重要。企业在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其层次性,特定人员要进行特别的安全培训。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高级负责人和各级管理员的安全教育工作重点是要加强他们对企业信息安全策略和目标的充分了解,加强他们对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编制工作的完成。对于信息安全运行的管理维护人员的教育工作则是要加强他们对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的充分理解、安全评估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安全操作和维护技术运用能力的大力提升。对于那些关键、特殊岗位的人员可以将他们送往专业机构进行专业特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6 结束语
电力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问题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网络上的任何一处风险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电力网的安全问题,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进行电力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行政法律手段和各种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措施来进行,其中技术与管理相辅相成。电力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风险的认知和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将有效的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到信息安全中来。另外,在电力企业中建立安全文化,并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贯彻落实好,使其成为中坚力量才是电力信息化安全问题的最基本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冰.电力信息化切入核心[J].信息系统工程,2003.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安全措施;规范化管理;微机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9-013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9.069
1 继电保护概述
继电保护主要是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系统故障和危及电力系统安全工作的异常情况进行研究,其基本任务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或是异常的时候,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与最小区域内,能够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从而避免电力系统中设备的损坏或对周围地区供电的影响。
继电保护装置主要是运用电力系统中元件发生短路或异常情况的时候,电力系统的电气量发生的变化来形成继电保护动作。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工频电气量的变化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电流增大。当出现短路现象的时候,故障点与电源之间的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上的电流会由负荷电流增大至超过负荷电流的电流量。第二,电压降低。当电力系统中出现相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故障的时候,电力系统中各点的相间电压或者是电压值会出现下降情况,而且越是靠近短路点,电压值就会越低。第三,测量阻抗产生变化。当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时候,通常测量阻抗的值是负荷阻抗,而当电力系统出现金属性短路的时候,测量阻抗就会转变成线路阻抗。电力系统故障后测量阻抗显著减小,而阻抗角则会增大。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安全措施的现状
2.1 继电保护的带电检修的二次安全措施
当继电保护系统在带电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上工作的时候:第一,应该禁止工作人员打开互感器的二次侧开路,同时不能将回路中的永久接地点断开;第二,对于短路电流互感器而言,禁止用导线进行缠绕,这样才能保障短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第三,禁止在电流互感器与短路端子之间的回路进行工作,同时也禁止在电流互感器与短路端子之间的导线上进行工作。总之,当继电保护系统在带电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上工作的时候,应该以避免二次侧开路中产生高电压危险为主要原则,从而保障回路的正常工作。
当继电保护系统在带电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上工作的时候,应该以防止二次侧短路或接地事故的发生:第一,当工作人员取下或者是投入电压端子连接片与线头的时候,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小心操作,避免误碰相邻端子或接地部分,与此同时,当工作人员在拆开电压线头的时候,应该给拆开的电压线头做好标记,并用绝缘布将电压线头包好。第二,当工作人员在操作的时候,必须使用相应的绝缘工作,同时应该戴好绝缘手套。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在值班负责人或者调度员允许以后才能在工作之前将继电保护装置关闭。第三,当工作人员接临时负载的时候,必须在电路中安装专用的隔离开关与保险器,并要保证保险器的熔丝熔断电流与电压互感器保护熔丝相配合。
2.2 继电保护设备停电检查的二次安全措施
第一,工作人员必须断开与被检修设备相连接的电流回路,同时也应断开与被检修设备相连接的电压回路;第二,工作人员必须将继电保护系统中被检修设备电流互感器到母线保护之间的电流回路切断;第三,工作人员必须将继电保护中被检修设备与运行断路器之间的跳闸回路切断,如变压器的后备保护跳母线联络断路器、分段断路器以及旁路断路器的跳闸回路等;第四,工作人员必须将继电保护中的被检修设备启动失灵保证跳闸回路切断,主要包括启动远跳对侧断路器的相关回路;第五,工作人员必须将继电保护中的被检修设备启动中央信号、故障录波回路切断。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安全措施的管理
3.1 继电保护装置中的“投检修态”压板
通常情况下,“投检修态”压板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将继电保护装置中发送的报文中的“test”位置“1”,这样就能够向其他设备中传递本装置正处于检修中的信息,当其他装置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之后,它还可以与“投检修态”压板进行信息交换,但是其他装置已经不能再进行互相操作。只有检修态设备之间才能够进行互相操作。
“投检修态”压板在整个继电保护装置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二次安全措施中最基础的防线。现如今,在市场上某些继电保护装置生产厂家在继电保护装置面板上没有对“投检修态”压板的状态标注明确的记号,只是将“投检修态”压板状态在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入位置变位中进行标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对该压板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把握。因此,当“投检修态”压板产生接触不良或是该压板在连接二次引线发生松动,从而导致“投检修态”压板的工作位置与实际工作情况不符,会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继电保护装置的生产厂家可以在进行继电保护装置设计过程中,在继电保护面板上比较醒目的位置上对该压板的实际投入与否状态进行明确的
标注。
3.2 继电保护装置中的软压板投退
继电保护装置中的软压板投退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出口GOOSE、失灵启动GOOSE以及间隔软压板投退。通常情况下,软压板投退可以为继电保护装置中的检修设备与运行设备提供所需的逻辑断开点。目前,继电保护装置的生产厂家对生产环境的命名以及功能的定义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比如:在220kV母线保护工作的过程中,PCS-915所采用的主要是间隔投退软压板,而BP-2C-D所采用的主要是GOOSE接收软压板。因此,电力系统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会以所需为基础选择不同类型的软压板,这样可以满足电力系统对软压板的功能需求,但是由于软压板缺乏统一的规范,这就加大了管理上的难度。
当工作人员进行继电保护工作的时候,必须对市场上的软压板名称以及功能差异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这就对从事继电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这样才能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措施做到准确无误。
针对上述情况,在继电保护相关规范中,要统一规定继电保护装置的设备名称以及功能等,从而完成对继电保护二次安全措施的规范化管理。
3.3 继电保护装置中的拔除光纤
在进行停电检修过程中,可以运用常规微机保护方式,通过“跳闸脉冲”的方式对电力系统中的回路进行完整的检测。通常情况下,在电力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拔除光纤工作,就会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硬件间隔。因此,这就会造成继电保护装置运行中很有可能会出现风险,甚至引发比较严重的事故,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除非在现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拔除光纤工作,否则便不能进行拔除光纤的方式进行检测。
针对上述情况,需要电力系统重视变电站本身的调试工作,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跳闸逻辑的全面性检测。此外,电力系统还应该重视对相关的保护校验工作运用适当的检修方法进行定期检修。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工作中的二次安全措施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探究,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二次安全措施的规范化管理在其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电力系统在加速电力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二次安全措施的规范化管理。电力系统可以从“投检修”压板、软压板投退以及拔除光纤等方面加强二次安全措施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孟艳,全智,徐嘉,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安全措施[A].2012年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 精细化管理 在线稽查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营销稽查是各级电能经营企业对日常运营进行监督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稽查水平直接决定着供电企业电能综合服务水平和相应社会经济效益的高低。由于受当时建设、技术水平和综合投资的制约,我国各级电力企业营销稽查普遍存在管理机构制度不完善、综合管理系统自动化水平较低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能供电可靠性及电能综合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营销稽查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电力营销稽查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电力营销稽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企业改制时间不长,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中仍然受到传统的电力营销运营管理理念的影响和制约,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是电力企业服务水平及经济效益的保障,但是具体工作的开展并没有有效形成营销稽查管理的常态工作机制,其管理机构和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很多县级公司营销稽查人员业务技能不高,营销稽查员的业务技能还不如营销一线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发现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差错。由于电力企业对营销稽查不够重视,人员安排缺乏专业性,使得实际营销稽查技能水平不高。在安排日常稽查时,稽查样本提取没有针对性,也造成了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思路
针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改善和提高营销稽查工作必须从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等几方面改进,以此保证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优质、有序、高效。
建立新的稽查模式。在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方面,必须转变传统稽查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力营销稽查、电费计算、电价监管等各方面相互协调、制约的管理模式。可以认为,上述三位一体的稽核管理模式进一步延伸了电力营销管理的职能。不仅如此,还需重视对营销机构的营销业务的检查和监督,建立不定期监督制度,并将这种制度贯穿于营销业务的始终。
完善稽查管理制度。积极拓宽营销稽查管理的深度与广度,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工作流程、评价标准及工作时限等对营销业务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认真的监督和检查,保证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规范下处理业务,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基础工作的顺利展开,服务质量的逐渐提升打下基础。
3、规范稽查管理内容。规范稽查管理工作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将营销稽查贯穿于用电营销管理始终,以营销重点、难点等为工作切入点,依次展开。同时,积极把握营销工作的重心变化,关注营销稽查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并根据思路方向的调整,动态转变工作重心,保证营销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需从实际稽查工作中善于发现相关部门之间的管理漏洞,及时分类整理汇总,并基于此,提出合理规范的改进措施和意见,创新稽查管理手段。以营销业务技术支持平台为支撑,结合内稽外查工作方法,以外查为辅,内稽为主,进行周期性地专业稽查,同时开展不定时地非专业稽查,所有稽查的工作流程均必须基于营销业务稽查系统来完成。
营销稽查的精细化管理对策
业扩报装和服务质量专项稽查
根据用户申请报装时间及变压器容量范围等方式,具体检索某供电单位的业扩报装情况。包括审查客户的供电方案、计量方案是否符合规范,答复时间是否在时限之内,所有的工作流程和环节是否超过时限等等。2)、跟踪处理客户的投诉诉。考核业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对客户服务中心的满意率进行统计。审查供电抢修人员在接到客户修理请求后,赶赴现场的时间是否超过时限等。
2、基础信息质量专项稽查。1)将用户的基础信息进行确认,电费专业在提供日常核算时,应对其基础信息与基础信息不全的用户名单表示质疑。2)、关注统计抄表员的实抄情况,根据抄表期间的间隔曲线,注意拆表读数是不是比最终电量读数小,避免估抄与抄表员特意拆表将读数录小,然后直接将电能表拆换掉,从而导致出现电量损失的情况。重视电费专业在进行电费审核时所出现的固定电量、零电量、异动电量大、抄表质量等质量问题。
3、电价执行专项稽查。根据供电单位、抄表本、抄表员、用电类别、电压等级等各项具体情况对电力用户的任意范围进行检索,明确电价执行的真实情况,定期对定比定量用户清单进行检核,现场确认光力比的准确性,电费专业应提供对供电单位执行电价有疑问的具体用户名单。
4、电能计量专项稽查。对计量装置资产管理与周期检定的具体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其现场是否装设有电能计量装置,同时,电费专业需提供核实时所出现的倍率和互感器不符、故障表计追加量量有疑问的相关问题。
5、营业管理专项稽查。电费计算中心要想规范营业管理,必须严格控制修改读数、退补电量电费等各项工作流程。同时,稽查人员可以利用营销业务稽查系统对部分变更用电业务与临时用电客户进行详细的检查。
6、电费帐务专项稽查。核实电费财务系统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如资产类科目与负债类科目、总账与明细账、营销应付账款与财务应收账款、明细账与用户余额等多个项目是不是达到了平衡,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收费用户余额与现场情况进行确认,电费计算中心整理并解决日常账务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7、用电检查专项稽查。要想进一步提升用电检查的基础管理工作,促进用电检查管理水平,及时有效规避企业的风险,应常常对用电工作进行检查,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高压客户的档案资料与合同的准确性、完整性,合同续签准时性,临时用电管理规范性等。即对一些超期临时用电用户的管理、巡检管理情况以及巡检计划的制定与完成情况等;对于部分自电用户、双电源用户、无功补偿不达标用户创建特定用户台帐进行检查,并定期作好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协助、督促用户及时排除一些设备缺陷与不安全因素;对于一些出现定比定量的用户,应安排用电检查员或抄表员对其每年定期进行现场核实,然后记录在案。包括1)、核实各个基层供电单位的具体实施情况,如是不是按规定进行用电检查工作、检查工作真实度、整改落实情况、处理责任人的确认等;另外,还要注意确认供用电合同的续签、签订以及进展的具体情况,系统中的变压器信息维护完整性。2)、电费专业,应将核算过程中大电量用户变压器暂停时间较长、真实用电量与变压器容量不相符的用户名单进行统计核实。将上述各项稽查情况派专人进行进一步落实调整,之后做好相应的具体稽查报告,根据其稽查结果,实施工作质量考核。
结束语
随着电力营销稽查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在营销数据精细化管理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开拓出全新的闭环综合服务营销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智能营销精细化稽查管理目标,是提升电力营销稽查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林莉莉.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2]殷玮.试论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3]贺东明.基于电力营销系统的SIM卡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1,(11).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正在兴起,在电力系统建设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设计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环节,自动化的系统如何进行设计,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建设和改造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包括继电保护、变配电站集中监控以及远方调度管理部分。智能化开关与智能化开关柜,以及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继电保护、数据监测及远方调度于一体,在变配电自动化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
1、电力电气化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企业的生产是为了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电力电气自动化程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大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同时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减少设备的故障发生和产品次品的产生,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通企业提高企业生产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劳动的条件。提高企业的电力电气化程度,可以从改善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的技术方面着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2.1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2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组成部分,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等,其主要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如测量控制等装置)等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省级电网以上)、自动经济调度(省级电网以上)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
2.3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MCU)和智能I/0模件组成。MCU模件通过冗余的I/0总线与智能FO模件通讯。PCU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是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所有自动化的工作都由计算机支配。以下是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仿真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日渐真态化,它不仅能够呈现大量的实验数据,而且可以支持多项操作同时进行,并能够帮助实验人员测试新的装置,同时能实施同步控制,所以仿真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条件,有助于对电力系统实施动态监控及仿真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既有利于操作又易于控制。
3.2智能保护与综合自动化技术
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电站。智能自动化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3多项技术的集成
现代的自动化电力系统将多项技术集成一体,易于管理,又不会因为客户有不一样要求而达不到。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有点在于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竞争意识。因为电气自动化的统一化可以对于不同的项目给予支持,统一的工作实践少于每个部门单独作业。
3.4人工智能技术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3.5电网技术
电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网技术一体化及其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而电网技术的一体化加强了电力系统中配电模型及高级软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字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发展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调度自动化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4、电气自动化综合技术化系统
4.1综合自动化系统外部电缆设计。在变配电站中,一般而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外部电缆设计是非常简单的,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根是通信电缆,一根则是交流220V电源线。通信电缆既可以选用屏蔽电缆,也可以选用双芯屏蔽双绞线,对于大型的变配电站则可以使用光缆。对于电力监控器,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增加其抗干扰的能力,应该选用专用电源集中供电。如果变电站数量较少的时候,可以不用设置现场控制站,这样通信电缆就可以直接引到中央控制站。
4.2变压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用。该系统的成套设备比较多,生产厂家也很多,在选用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变压电站的设计要求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通常来说,变压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包括数据库、高级专家、运行管理、网络互连功能等。在选用上,需要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要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并能够保证系统的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价格相对实惠。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既能够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又能够为提高系统的性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
5、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智能化、最优化、协调化、适应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保证了控制操作的高可靠性。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②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②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③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④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⑤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⑥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⑦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