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5:59: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引导教学 寓言故事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动力不足。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一、重视新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师可利用趣味性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乌鸦喝水》一课前,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种鸟?喜欢哪种鸟,其特点是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喜欢啄木鸟,是因为它有一个长长的嘴,可以啄出害虫,为树木治病;有的学生喜欢百灵鸟,是因为它的叫声特别好听;有的喜欢鹦鹉,是因为它们会模仿人类说话,等等。我问:“有没有喜欢乌鸦的?乌鸦有什么特点?”其实,很少会有人喜欢乌鸦,但大都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俗语。我顺势引入新课:“乌鸦是一种又黑又丑的鸟,但实际上,乌鸦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如乌鸦反哺的故事就是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的体现。而在《乌鸦喝水》这节寓言课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聪明、智慧的乌鸦形象。”
这样,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同时,顺势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带着好奇心继续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个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并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引导学生逐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如:小乌鸦非常口渴,千辛万苦地终于找到半瓶水后的他,心情如何呢?学生阅读课文会知道:小乌鸦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这时,问题又来了――水只有半瓶,小乌鸦没有手,嘴伸到瓶子里又够不到水,怎么办呢?提问:如果你是小乌鸦,你有什么好办法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最后看一看小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这样,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会让他们在文章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不断拓宽视野,锻炼动手能力,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能够坚持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兴趣的激发和热情的保持。因此,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兴趣与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我事先准备一些小道具: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一些玻璃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乌鸦,如何用已有的经验化解这个未知的困难;引导其体验投入“一颗一颗”的“小石块”和放入水中后水位“渐渐升高”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困难的克服需要智慧、意志和耐心等认识,从而深化本节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进行反思
知识来源于生活,终将为生活服务。当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高端人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最终从寓言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或者得到一些生活感悟。《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讲完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结束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实际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抽象的概括凝练成寓意,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点,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引导其从文章中获取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应让学生感受到小乌鸦不辞辛劳地寻找水源的形象,体会小乌鸦求之而不得、受挫而不馁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不怕辛苦、不轻易放弃。
总而言之,应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在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并从中获取人生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案例一:"找规律"的情境设计
片段一: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很多学生英语学得不错,我想考考大家。(教师分别指着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让学生用英语说。)
师:你们学得可真不错,那老师连起来边指边说:eye --nose-mouth,eye --nose-mouth,eye --nose-mouth。
师:谁能接下去做?
指名让学生做。
师:他做得准确吗?你为什么是这样做的?
生:因为老师做的时候是按eye --nose-mouth这样做的,那接下去也应该也是这样做的。
师:那说明做的时候是有顺序的,我们可以说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接着教师出示课题)
片段二:
师: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箱子,猜猜里面会是什么?
生1:可能是奖品。
生2:可能是球。
……
师:你们想不想看呀?
生:想。
教师从箱子里拿出一串红绿黄的珠子,但半串还在箱子里。
师:下面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没看见的)
生:红色的。
师:再下一颗呢?
生:绿色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球的颜色是从红绿黄这样下来的。
……
教师最后又出示一串珠子(没有规律的)让学生猜,结果学生没猜到。
师:刚才小朋友猜的时候都猜对了,这次怎么没猜对?
生:因为前面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有的红绿黄,有的圆有的方,而这串乱放的。
(接着教师引出课题)
思考一: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上述第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手脑并用,还渗透了英语教学,初看似乎"新颖、漂亮"。然而,透过表面我们仔细地思考一下,这样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做这样的小游戏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是比较新奇,也乐于跟着老师做,可是这样的规律是无形的规律,眼睛看不到,只能在感觉中体验,同时又要把它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做的时候学生跟着做,可是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学生只能说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很少有学生能说清楚,甚至有的"学困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课的开始气氛就不怎么热烈,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内容像片段二的教师处理的就比较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内容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直观地展示教具,并让学生进行猜想,引起学生学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走进学习的环境。教师又巧妙地从珠子颜色的变化到颜色形状的变化再到无规律的排列,从猜对到猜不对,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积极引发思考,非常自然地过度到新内容的学习。
案例二:"求石头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片段一:
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
师:这时乌鸦该怎么办?
生:往瓶子里放石头。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
师:乌鸦现在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生: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位上升,所以乌鸦可以喝着水。
师: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找到求石头的体积的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形或圆柱体的容器里,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
片段二:
先让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拍摄来的一些物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石头、茶叶罐)的画面。
师:看了这些物体,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
生:石头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
师:那么怎样求石头的体积?
思考二:情境的创设要发展思维
一的教学情境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再加上动画效果,学生喜闻乐见,看似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是接下来要探究石头体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却受"乌鸦喝水"的影响,让"乌鸦"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依样画葫,所以只探索出一种求石头体积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被"乌鸦"操纵,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这样的情境无疑是教学的绊脚石,没有很好的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片段二就有很大的不同,它立足于学生,源于学生的生活,既开放了学习的内容,开放了课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探索出各种求体积的方法:(1)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形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2)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体积。(3)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一个长方形,算出体积;再把石头拿出,将橡皮泥搓成长方体,算出体积,再求出石头的体积。(4)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体积。……这样的情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一、运用现代媒体,构建故事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很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但时间一久,如果缺乏变化,他们的兴趣就会消失,注意就会转移。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是促使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更多的方法将故事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表现出来,如将声影像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启发,吸引学生专注课堂,让学生进入教师布置的故事情境,这样的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用“声影像结合,构建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朗读一遍,知道故事的概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你知道当时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吗?”为引导,让学生进行故事场景的想象。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之后,开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片,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不断地结合课文,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进行“预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的语境。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看到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移情”,让学生产生深入其境的故事感。
二、运用学生表演,提炼故事梗概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积极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望都很强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故事性教材,有机地把课文内容提炼出一个故事梗概,或是把课文的重要情节编排成一个适合小学生表演的小剧目,让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学生作为小评委来评判及分析表演者是否把故事人物表演好,哪里有待改进。
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角色扮演中,有些同学指出狐狸表演者没有把狐狸的狡猾性格表演好,还有同学觉得“狐狸”在对“乌鸦”说奉承话的时候,语气不够生动,“乌鸦”找到一片肉后炫耀自己时的表情、动作不够骄傲自大等等。这些学生们通过表演以及讨论后得出的意见,都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故事表演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表演把学生真实地融合在故事里,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事人物的性格,继而讨论、分析人物,开发小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分析思维,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发掘故事梗概,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大意,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运用文本空白,开发故事资源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生接触语文、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开放性和弹性的特点,为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教学和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故事性教学设计时,应该紧紧地围绕教材进行,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拓展延伸,将文本的“空白”进行放大,提取最精华的内容。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借课文的图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学中的乐学因素,将看图与看故事结合起来,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难点。例如,《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播放《放小鸟》故事情节后,结合文章主题出示以“鸟”为主题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文本知识串联起来,增强记忆。这时,教师可以先“出其不意”通过图片展示,辅以故事阐述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呢?请大家帮小乌鸦出个好主意。”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述和问题提出,让故事性课堂教学更具神秘性和启发性,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教改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想和同行们进行一下交流。
1 深备课――潜心会文本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1.3 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2 抓时间――课堂的合理分配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质量的课,关键就看教师的思想观念了。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教师,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教案,教师首先要形成不浪费一分一秒,惜时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从而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因为教师讲课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实践练习也需要时间,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设计导入方式,精讲,巧讲,尽量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甚至表演展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3 巧设计――课堂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时间有限,很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适应学生特点,设计得精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效率。
让我来分析 我在教《荷花》一课,整堂课以“”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型中发现;(2)在品词悟情中感万;(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爱好,从表象的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万意会,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针对《乌鸦喝水》一课,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充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文的意趣性,这样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抓住乌鸦是怎样从喝不到水到喝到水的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让学生思考“乌鸦喝水”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学生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4 促自主――课堂的能力培养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说过:“在课堂里,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这充分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不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而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关注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师生间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对话、友好交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次热情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泛起无限涟漪,滋润学生的心田,助推学生以后对语文的兴趣与良好发展。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课文《夕阳真美》时,就让学生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带着“神往”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根本没读出“陶醉”、“神往”的语气。这就是教师以自主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将自己的事先设计的教学成果强加给学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关心学生感受,注意学生兴趣的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体验,学生体验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
5 重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与作者对话
师本对话,是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是整个阅读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也是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铺垫和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时自身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状况,把握其写作的动机,研究其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这是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是联系课程和学生张凤梅之间的纽带,只有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中值得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文本的创新点,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作者对话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品味和对比法朗读文本,可以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展现学生对文本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大雪纷飞的场景”,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哇!”“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我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的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三、质疑问难,激起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笛卡儿说过:“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实质。
四、丰富想象,点燃对文本的热情
奇妙的想象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象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关键词:情感熏陶 机智调控 相机行事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师对语文的理解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学生是天真的,甚至口无遮拦,往往出现不太和谐的音符。总之,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因此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沉闷的氛围、棘手的问题、意外的变故面前合理实施调控策略。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感熏陶,变冷为热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朋友、引导者和促进者。可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我们去听某教师上公开课,这位教师笑容可掬,态度和蔼,提出的问题也很适度,但课堂上学生的精神就是提不起来。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课后一了解才知道,这位教师平时对学生太“冷”了,时不时地将学生呵斥一顿,甚至还有体罚行为,所以“情到用时方恨少”,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课堂效果也就不好了。看来,平时教师只有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情感调控。
此外,教师还应将自己的情绪调到最佳状态,以幽默的话语、温柔的目光、激励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机智调控,变滞为畅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师生被扯到一个或几个问题里,怎么走都走不出来,这时的课堂停滞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打不开,时间也浪费了。这时,教师应该运用教育机智,让课堂重新走向光明。具体做法是如下:
1.降低问题难度。有时出现课堂冷场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提的问题不当,或是太模糊,学生抓不住要领;或是太难,学生无从解答。如果这时教师善于变化,改变提问内容,降低提问难度,便可打破这种僵局。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由于问题太大,学生找不出头绪,很难回答清楚。如果这时教师换一种问法:“你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又可以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是爱国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峰回路转找到答案。
2.改变提问角度。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一位教师问:“怎样才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急切心情呢?”由于一年级学生太小,因此请了好几个同学起来读都达不到朗读的效果。这时,这个教师灵机一动,另辟蹊径,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请你想象一下乌鸦口渴时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他们一个个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乌鸦一边飞一边叫‘渴死了,渴死了!’”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乌鸦一会儿飞到山坡上,一会儿飞到田野里,到处找水喝。”还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见乌鸦一边飞一边说:‘水在哪儿?快给我水!’”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读课文,学生一个个都找到了感觉,读得非常有感情。
3.注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应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有一次上课,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高兴地走进教室,当时教室里很安静。可是当我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便张嘴乱说起来,吵得我的头都快爆炸了,当时我很生气,打算凭着自己的嗓门来维持秩序,可是学生却置之不理,个个说得热火朝天。于是,我使劲地拍拍桌子,课堂总算安静了一会儿。这时我也冷静下来了,心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和颜悦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多嘴的八哥鸟”的故事。学生听的时候非常认真,接下来的教学,好动的他们也变得乖多了。
三、相机行事,化险为奇
不管教师怎么精心设计,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的“险情”。经验不足的教师常常被这种“险情”难住,弄得下不了台。而另一些教师,却能相机行事,巧妙调控,化险为奇,借偶发事件迸射出教育艺术的绚丽火花。课堂中“排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借机导航。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册语文《两只鸟蛋》一课时,先请学生想象一下鸟儿欢唱的场景。因课文情节所引,竟有一位男生忘乎所以地吹口哨,顿时全班哄笑。但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指责这名学生,反而大度地一笑,说:“这个小朋友就像那只小鸟。瞧!他在大森林里唱得多欢快呀!”这位教师表现出宽容大度的胸怀和良好的职业修养,微笑之余,不忘“借机导航”,仅仅一句话,就转变了课堂气氛,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正道之中,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对该名学生起到了委婉含蓄批评的效果,真可谓一石二鸟,不能不令人折服。
2.因势利导。前一段时间,我在上《荷叶圆圆》这一课时,突然教室里飞进来两只蜻蜓。学生的眼睛一下子集中到了蜻蜓身上,他们随着蜻蜓的飞舞不停地转动。我想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时,我灵机一动,高兴地说:“既然蜻蜓飞到我们班做客来了,就让我们好好地观察一下它那透明的翅膀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学生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观察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又问:“谁能说说透明是什么意思呢?”就这样,我因势利导,巧妙地把这意外的“客人”变成了有利于教学的情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学习上。
可见,课堂调控艺术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官,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展示个人魅力,让美丽的意外绽放精彩,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厚桀.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 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联系方式:曲岸,;QQ:472275060
教学设计概述
1.思路概述
本节课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初中地理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试图打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结合自我探究学习方式,开放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2.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南水北调”工程。培养学生搜集、讨论分析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研究问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地理知识,并利用Word或PowerPoint制作报告,或利用Excel统计调查结果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的水资源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3.学习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
4.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上浏览和利用Word、Power-Point等方式制作探究报告的方法,打字和浏览速度较快,有一定演讲能力。学生对地理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能踊跃地参与课堂的每个教学活动。
5.教学流程图(如图所示)
6.学习环境选择与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的选择: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网络中去,拓宽学习环境。课室要求是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有数码投影仪。
学习资源的设计:自制课件及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习资源。
教学准备资源:用水问卷.doc;分组名单.doc;评价量规.doc;中国经济“瓶颈”之水资源危机――搜狐财经.html;Flas《乌鸦喝水》;教学课件《中国的水资源》;罗展鹏小组探究报告.ppt;视频:《南水北调》;学生家庭用水调查.ppt。
7.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学习任务。各小组题目如下: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周边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学校不文明的用水现象;开展家庭用水调查以及利用网络了解我国水资源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种调水方案。
课前指导学生根据所选的题目制订调查计划、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并用Word或PowerPoint整理出自己的探究报告。
8.学习评价的设计
根据《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通过自评、他评、教师评等环节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小组合作情况、演示文稿制作技术水平、演讲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请欣赏Flas《乌鸦喝水》(省略/xswz/wuya.swf)。
问题思考: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搬倒瓶子,装石子,打碎瓶子吗?动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专题一:中国水资源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
(1)问题思考
①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有什么特点?
②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上有什么规律?
③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2)学生活动
①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本组对“中国的水资源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分布上为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②其他小组进行讨论、点评。
③应用所学的原理思考和交流: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专题二: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1)问题思考
①首都北京已相当干渴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替她解渴呢?
②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③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以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学生活动
①师生总结得出解决办法:限制人口、节约用水、提高水费价格、海水淡化、调整产业结构、污水处理、人工降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学生自学得出解决办法: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平衡的途径――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途径――跨流域调水。
(3)问题思考
从输水线路长短,施工难易程度,水质优劣,经济效益等方面说一说“南水北调”的三种调水方案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4)学生活动
①学生观看录像《南水北调》。
②小组代表陈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方案的研究。
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东线调水工程――水源保证,工程量和投入少,技术简单,收效快,但有水的污染和供水区偏东、不能直供到特大城市的问题;中线调水工程――优点是水质优良,总干渠较高,可引水自流,不足之处是人口迁移和管理运营成本很大;西线调水工程――所调水清洁优质,且调水距离最短,但工程地段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极大。
专题三:缓解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1)问题思考
①我们身边有没有存在一些浪费水的现象呢?
②我们身边有没有存在一些水污染的现象呢?
(2)学生活动
①小组代表汇报家庭用水的调查结果。
②小组代表介绍学校用水情况及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用水现象。
③小组代表介绍身边的河流受污染的情况。
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他们会发现很多人的节水意识还很差,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浪费水的现象。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假如我们再不节约用水,那么干渴的日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教学实施效果
由于课前对学生作了充分动员,学生都积极参与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出去调查、访问,有的负责制作探究报告,有的负责统计调查结果,还有些小组的学生甚至发动了家长的力量,可谓“全民参与”。
组织课堂教学时,适当穿插和引用了部分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有些还直接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汇报。课堂上,学生热烈、积极地讨论问题,流利大方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探究结果。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学习新理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堂上不仅重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看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增强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是课堂热热闹闹。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做学问”先要学会“提问题”,这是探索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这一问题立即在学生间激起了波澜。有的说:“‘解’是一个头上长角的人拿着一把刀宰一头牛。”有的说:“‘营’是吕洞宾带着一群人在草地上搭了一个营房。”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准切入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优化课堂提问,也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良好的提问艺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师生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在各抒己见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各种奇特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或许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雏形。
课堂中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预设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制定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这中间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要教师"导"的科学,"导"的及时。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新问题非常敏感。针对这一特征,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重视对学生进行开创性思维的训练,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活泼好奇、好动、好胜,好奇大于好动。在好奇、好动、好胜的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三好”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设问质疑,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好奇,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全神贯注地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于是就“乌鸦叼起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中“渐渐”这个词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每组准备了一个装了一小半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要求学生们一边操作一边观察水升高的速度如何,当学生仔细地完成这个操作后,对于“渐渐”这个词语也能够直观的理解了,并且能为它找到一个相近的词“慢慢”来替换。这样动一动手,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效果。再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灵活地设计精美的课件,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采用这种感情强化刺激手段,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古诗教学中,许多情景交融的诗句,都可以通过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或小声跟读或放声吟诵,移情入景,仔细品味,学生都能当堂理解成诵,并对诗句的深层含义有较深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空间,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宝玲,张庆贵.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2007—10
[2]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和实践[J].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