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德育论文

中学生德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5:59: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德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德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22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语文教学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人格以及个性,促进学生内在文化修养即德、智、美和谐发展的使命。如何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一,汉字方面,认字写字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的要求是能够熟练地使用字典,包括通过字典识字和掌握多种检字方法。识字数量达到3500,会写的要达到3000左右。而就目前的学情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读代替纸质文本阅读,越来越多的键盘输入代替手工书写,网络间的无声交流代替实际生活中的有声沟通,导致现阶段初中生在语文字词的认知能力上出现缺失。表现为对一些常用字词无法正确朗读,甚至于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声调的判断与标注都成为了难点。而书写方面突出的体现是错别字频繁出现,书写潦草糟糕难于辨认。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提高学生在汉字识记方面的能力,解决的方法应该是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重视纸质经典文本的阅读,采取朗读的方式以训练学生的正确发声。在学习环境中要求学生运用标准普通话交流,从听、说方面加强对常用字的读音识记。此外,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不应忽视基础知识的版块,仍然可以采取听默写的传统方式加强学生对常用字字形的识记。可以采用课前查词典预习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课堂朗读训练、课后听默写考察、片段及写作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书写规范的要求,提高书写的速度,使用规范的行楷,可采用练字、临摹名家书法的方式,先让学生感受书法的美妙,培养书写的兴趣,用兴趣引领学习。

其二,阅读能力。

首先,朗读能力,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带有情感地朗读全文。其次,是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跳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默读文章。再次,在通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感受重点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通过阅读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可以就文章内容作品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或提出质疑。还要能够在阅读中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能区分文体。就古文而言,阅读能力要体现在诵读古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培养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鉴赏能力。浅显的古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基本的内容、文中关键的句子,并背诵名篇名句。除了课内的阅读,课外阅读量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师应站在学习活动引领者、组织者的角度,为学生设置阅读情境,点拨阅读技巧,补充背景知识,组织好学生在阅读后的阅读体验交流。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并在集体的交流当中发现阅读体验的差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阅读能力的缺失点,指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不能将老师个人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导致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

其三,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

在写作方面,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是可以用流畅清晰具体的文字明确表述自己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在文中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合理安排文章的内容及结构,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情感,书写规范工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制约和影响写作能力的因素较多。写作可以说是语文知识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数量以及阅读的质量,还需要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老师只有从平时学习的方方面面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也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不能正确得体地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也关系着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素质。交际首先是能够专注倾听,理解对方的意图,在交流中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连贯,要点突出。注意交流的对象及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其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初中语文新课标里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个寻找美,感受美,从中获取人之所以为人的力量和准则。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不断关注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同时,突出学生在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强化“做人”的教育。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中学生在经历过学校教育后终将走进社会,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语文素养与完美人格》中谈到,语文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素质的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J].语文学习,2009,(1).

[2]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一)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信息来源

“美是生活,美存在于现实生活本身之中,只有现实生活才是人的美感的源泉,除了现实生活,不存在产生美的任何其他源泉。”生活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生活之中,但美是需要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的。

学生不管写什么文体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写自己的生活中的人、事、物、情。只有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学生作文才能常写常新。

造成学生作文题材陈旧,语言空洞,无病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历练少,缺少积累。只有从作文的内容――生活入手,才能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让学生写作文时“肚里有货”、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必由之路。

(二)平凡的生活正是作文最好的素材

许多中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范围狭窄,不够丰富,所以无事可记;生活平凡,甚至单调枯燥,所以无情可抒;生活不够宽广,不够波澜起伏、不够轰轰烈烈,不值得写,激不起写作的兴趣。总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值得写的。语文老师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其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凡小事、包括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自己的优点、缺点才应该是自己文字的主体,作文的内容。文章应出自天然,只有“真”,才能“善”和“美”。唯有“真”,才能感人。

(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把握它们的特征,发现它们蕴含的灵性以及人性的善和美,让学生受到启迪,并在日常平凡小事中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感人的场面,并及时用简练的笔墨记录下来,点点滴滴,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素材库。学生有了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写作时就可以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四)布置作文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了解,为作好准备

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的作文训练之前一个月,我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人物:父母、科任教师、同学等比较熟悉的人物,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和目标:一是用心去观察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态的特点、工作态度、生活细节;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别人的介绍)收集一二件能表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的事情。三是,通过以上两点加深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写作文时,基本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空话少,感情真实。

二、重视另一种特殊的生活积累的方式――阅读

写文章的基础是观察,作品就是作者生活体验与积累的结晶,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就间接获得了作者的体验与积累,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活体验与积累。

第3篇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看,既有讴歌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既有介绍学习浯文方法的课文,又有介绍珍奇动植物的课文,等等。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体裁看,既有记叙文,还有诗歌、故事、说明文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时时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让学生受到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被动地接受,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性应兴而生。

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学生只有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也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不会自己学习,就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指导学习《变色龙》,可以先设计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归纳出主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依据产生时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多角度的思维,创造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学生齐答:小孩子)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生:没有!师:没有?可见他们――生:愚蠢至极。(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师: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致,并在故事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皇帝会对说真话的小孩怎么样呢?我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讨论进入了。我有问学生该向谁学?(自由回答)学生合书凝思:小孩,因为他“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想象潜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四、实施创造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干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呈现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营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攻克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注重知识迁移,感受创造成果”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识结构,总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的认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了差异性,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冲突,这一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挖掘新知识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学生自我认同需求的产生,实质上就是创造动机的产生。学生自我认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第4篇

1.利用比喻,使教中学生动化。为了帮助中学生有效掌握看似枯燥的英语知识,攻克英语学习难点,教师授课时可运用生动的比喻,使知识趣味化。2.利用表演,使教学可感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带入感情,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再现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听课。同时,可以把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中学生切身体会,形象可感,能够加深记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应的单词、语法知识。3.利用实物,使教学具体化。教学实践表明,实物实景因形象具体而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如果中学生把所学的词汇、语法与相关实物有机结合,那么记忆会尤其牢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设备和器材,有时可以举某个同学的服饰穿戴,发生在其位中学生身上的某件事,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墙上挂着的名人名言的例子,直观的实物介绍,可以使中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客观事物相联系,使中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促进学习

由此可知,要使中学生学好英语这门科目,中学英语老师就要多与中学生交流,多关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的耐心、爱心、‘巨心感动中学生,赢得中学生的爱。只有这样,中学生才会由此生发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自然学好英语。

三、创新教学手段,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第5篇

一、传统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重视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生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了积极主动思考文本的习惯,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作为语文教学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师如何教学,而是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学会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只要掌握了方法策略,那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就会达到。

时下,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得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老师把所要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是方法多样,或者合作交流,或者让学生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抖出自己的答案,学生接受。课堂教学过程异彩纷呈,部分学生的表演也可以说是精彩。就这样,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过程走,而老师的过程又非常繁琐,老师更多的考虑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否则,感觉课堂教学就不成功。同时,老师的课堂教学考虑出彩,虽然他们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但是,更多的还是考虑将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接受,而且为此想尽办法,使足功夫。唯独没有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学生学习多年的语文仍然不会写作,不会阅读。离开教师学生感到学习茫无头绪。

二、重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放不开课堂,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培养起来。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的教师放开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许多教师放不开学生手脚,他们总是怀疑学生的能力,害怕自己不讲,学生就不能知道。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但是,我们发现,学生阅读文本更多放在读上,机械性、重复性的阅读,不但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而且也使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意义。古人读书,多为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或批注写下阅读中的感悟,或阐释表达自己的见解。每到快乐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古代文论不成系统,但是却博大精深,原因就是这种感悟式的阅读给他们的启示,他们每每能从细微处体察到写作的真谛。因此古人十分重视自主阅读,宋代朱熹说读书是自家事,别人代替不得。他提出五步读书法,也是从自主阅读开始的,语文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只要学生认识一定的字词以后,就可以自主阅读学习。因此,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学就轻松多了。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怎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其实,许多教师并不清楚。作为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物。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的建构需要通过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来丰富完善。许多教师不知道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生没有用来交流的东西,必然使合作学习走过场,图了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发生。

三、重视方法策略上的指导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阅读的方法与策略。的确,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文本,我们只知道分析、讲解,但是如何分析文章,如果学生学完仍然一头雾水,或者只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常常发现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理解什么,体会什么,感悟什么,唯独没有给学生一些理解文章的方法与策略,对文章写作思路没有触及。学完文章,学生仍然不会分析文章,不知道如何分析文章。作为老师就像游泳教练,首先要给学生一些方法,然后是学生自己使用方法去实践,去体会方法。语文教学分析文本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说实在的,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不会分析文章,不能体会文章的精微之处,与他们小时候的语文学习有关。从小学到高中,他们的老师一个劲儿地讲,他们也是重复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对学习的文本可能理解了,但是离开这些文本,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去解读文本,分析文本。我们说语文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仍然不会阅读,不会写作,就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掌握阅读的策略。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感觉到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就是因为我们这种机械的教学。这样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他们除了理解了课文,课文以外他们并不会分析。

我们强调语文的实践性,那么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一方面就是语言运用的实践,一方面就是方法策略的实践。语言使用的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之后,在生活和写作中不断地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感。方法与策略的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地解读文本,形成认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这些,学生才会乐于去实践,也才会善于去实践,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学生阅读能力也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第6篇

关键词:重视过程管理

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班集体风气的好坏,对学生成绩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班级德育工作除了要以活动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艺演出、劳动基地等作为载体外,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班级工作的细微处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以求得教育的最佳效果。笔者做班主任的理念是: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交流的最美方式。

一、向贫困学生捐款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在教室里有许多同学吃零食,这种习惯不仅花费了家长的大量金钱,又易使学生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习惯。此时老师的空洞的说教,可能不仅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何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是我开学后比较头痛的一件事。正在我苦苦思索之时,一件事让我茅塞顿开。大约在开学后二个月左右,有一老师向我了解一件事,说我班有一个叫小丁的同学捐款资助一个河北太行山区的失学女童,我感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于是,我把小丁同学找来向她了解有关情况。原来她资助的是河北涞水县一个叫孟帅的女童,并且在去年暑假到河北太行山区去了一趟,对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学校情况有所了解。接着,我就把这个情况和班级干部讲了,并和他们商量,能否由我们班级来资助这个女童,班干部们一致同意。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首先请小丁同学向同学们介绍了太行山区的基本情况和孟帅家庭的实际情况,接着进行一次募捐活动,为孟帅同学筹集下学期的学费。我还发动全班同学生给孟帅同学写信,并将她的回信在教室里朗读。当同学们得知我们的捐款给了孟帅很大的帮助时,从同学们脸上满意的微笑中我知道,教育的效果达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说教都不可能起到的,但教育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二、用心交谈温暖心灵

班主任工作中最有效的要数谈心工作了,它细腻、实用、有人情味。我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一般不会粗暴地乱批评一顿,而是找学生耐心谈话,以心交心,如我班的A同学,本学期成绩明显下降,我了解情况后发现,均是由于父母闹离婚而引起的。我一面与家长沟通,一面多方面关爱孩子,使学生稳定了情绪,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

另外,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督促的方法也要讲究艺术。如当前初中生中存在着早恋问题,对班主任来说,也很棘手,但我处理的方式是:不堵而导。因为在和学生的接触谈心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的早恋更多的是出于尝试,寻找刺激,出于虚荣等。交往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是其特征。其实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异性的好感非常正常,教师不能在男女学生的频繁接触中轻易去判断是谈恋爱,而应与学生细细分析早恋利弊,争取减少对学业的影响,尽力完善人格。给予学生关注、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结合

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灵魂,在我任教的学生中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学生小宁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自幼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对他十分宠爱,养成了他任性,急躁的性格。一次他母亲来校找我,反映了小宁学习不刻苦,迷恋游戏机等情况。冷静下来分析,觉得批评、发火无济于事,象小宁这样的事例带有普遍性,如何以此为契机,来教育和启发小宁及全班学生应是我必须抓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此,我首先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小宁进行谈心,我耐心听他说完所有的理由后,有针对性地发表了我的看法:母亲唠叨,母亲不给你自由,出发点是什么?作为儿子,母亲含辛茹苦把你培养,是多么不容易,你想到过为母亲做点什么吗?谈到这里,小宁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头也低下来了。这时候我知道谈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已开始“入耳”“入心”了。接着我又找他母亲,帮他母亲分析小宁发脾气的原因:无非是爱面子,觉得母亲到校找老师告状,丢了他的面子。我也因此和他母亲交换了在家庭中如何学会和孩子沟通并因势利导做好孩子思想工作的体会,他母亲十分感激。晚上,小宁母亲打电话高兴地告诉我:小宁回家主动和母亲打招呼,母子俩已和好如初。

四、尊重学生与平等信任共行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相通,班级的凝聚力加强了,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了。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何成功的管理不在于教师做的多与少,而恰恰在于能否调动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就是优化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特别重视过程管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班级前进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维果茨基著,龚浩然,黄秀兰译.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字词教学;积累;重要性;方法

一、分析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字型复杂外,更是指字词意义的多样化。而我们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通过机械的抄写,以达到识记的目标。因此学生不会写,或错字连篇。

(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准确”等套话带过。

从这两种现象中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不重视语文字词的认知方面以及忽视其综合运用。

二、现阶段忽视字词教学的原因

(1)中考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晴雨表。一般说字词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仅达到4%左右(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卷为例),大部分学生只认为第一题那4分考查字词。同时觉得这些字词都是考查的是常用词,一般都会写出来。学生冷漠字词的现象就可想而知了。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中学老师不像小学老师,他们认为他们的重点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追寻文本的本身之美,让学生去欣赏,去解读文本带给我们的意义。一般来说字词教学就只能流于形式了。在这样的教学之下,我们的孩子却是忘了语文之初的文字。

(3)学生对字词的不重视。在上述这两种的大环境的长大的学生们对字词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他们还受错字习惯的影响。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注意到一些字原本就是错字,小学得不到纠正就一直沿用下来。学生就一直这样过来了。

三、解决方法

1.教师注重教法

(1)了解生字词。所谓解决生字词,就是学生能够认识并默写出来;能够在具体语境下理解、运用生词。以往多数教师习惯于在黑板上板书生字词并带上拼音,旁边在写上解释叫学生在笔记上如实抄录。这样一来,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他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使他们学得很是乏味,事倍功半。当然教师逐个指导是很不现实的,怎么办?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此,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在生字词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找出来的生字词在黑板上写下来,其他同学如果认识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拼音,对于在黑板上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几个重点字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班讲解。以这样的方式解决生字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了因材施教。

(2)积累分析字词。对初中生而言,积累的词汇要比小学生丰富,并且能运用自如。教学中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与字词教学贯穿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几个词,写几句话或一段话,这样训练能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丰富内容,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用词语写出了一个画面,可看出这位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对每个新字生词不仅要读字音,把握字形,还要它们的意义,且相同的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它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对每个词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去理解它的意思,而是根据所在的语境中进行赏析,感受词所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这样更好培养学生语境义的辨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赏析兴趣。

(3)结合实际运用字词。生字词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运用。运用字词也是巩固字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实现在一点,仅靠传统的听写,板书,抄两遍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是关键。

2.学生认真积累字词

(1)学生应重视。学生应抛弃对语文的功利思想,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字词学习不是为了目前的中考,而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字词学习不是为了中考,而是为了我自身修养的提高。

(2)平时应注重字词积累的方法。可以积累自己的字词的题库。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等建立自己字词的题库。也可以自己与同学相互考查字词的形式出现。一段时间自己考查自己一次。在反复中从而达到字词积累的目的。也可以去看汉字的解读,通过偏旁去了解汉字本身之美。在品汉字之美的过程中,你积累了汉字,同时你自身也得到汉字所带来的魅力。

总之,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是不能忽视的,而应重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积累与运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文字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第8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所以学生仍然必须通过高考来进行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检测。受应试教育模式所影响,大多数的教师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难以实现有效提高成绩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采取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有效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分析

教师通过对语文思维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分析,可以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首先,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文思维模式与内容。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客观情况,根据语文所具有的多样性,来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拓展;其次,语文思维具有渗透性。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以及丰富的意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艺术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而人的思维能力可以直接决定人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语文知识的熏染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最后,语文思维具有交流性。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会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多次的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且在与教师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进行不同思维的交换,通过长此以往的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对策

1.挖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的语文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教材中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与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结合点,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通过引导与指引等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发性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具有质疑与探究的能力,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认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从而有效提高其语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利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已经初步确定了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认识。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丰富课堂内容,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学会辩证地、全面地且科学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减少其过多的主观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方面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语文思维来对所布置的阅读作业进行系统地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具有辩证性与科学性的观点。

3.创设课堂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高中生的语文教育应当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仅是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育,所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增加高中生的知识储备量,拓展其视野范围,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看法,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得以提升。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虚拟的场景,根据虚拟场景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进行深入地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的语文思维能力,对于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给予具有独特性与合理性的答案,从而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质量。

4.重视学生的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新颖思维。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三点内容外,欲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还应当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当给予正确且合理的回答,并注重回答的方式,应尽量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的热情,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以有序地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注的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方法与模式给予及时的调整,以寻求能够满足对当代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赵国会 语文知识积累与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2,(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