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将心比心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激发与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5-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导致教师们叫苦连天,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方法用尽就是效果不尽人意,那么怎样做效果才好?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三个方法。
1.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章,挖掘文章阅读的兴奋点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1.1 找准文章线索。课文的写作线索,如《白鹅》中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将心比心》的课题"将心比心"等词句,它们统领全文,具有贯穿作用。把握住这些,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章的对话状态。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利用这句话进行贯穿全文的教学: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学生从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学过程没有烦琐的提问,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对话。
1.2 抓住重点语句。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点讲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写草地的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两处写景的文字,,还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满哲理的语句等等。这些地方对学生的语言习得很有裨益,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生长。
1.3 适时解答疑难点。文章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如果不适时的给学生以解答,学生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如在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中的"点缀"一词时,不出示点缀着野花的图片,而是老师让孩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上密密麻麻的绿草,再点缀一朵红花。这个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还有一些看似平淡实则精妙之处,看我们能否像伯乐一样将它的妙处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让自己能独具慧眼。
2.巧妙设计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最精彩地发挥。
2.1 要有诱人的导入。抓住题眼,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富有儿童情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抓住题目专列进行语言实践,她出示"专列"一词,采取猜词的方式,例如:专门去做一个采访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懂得了和"专"搭配的词语,这是很高效的一种做法。有的课题简洁明了,采用提问切入也是比较高效的做法,让学生提问,问题来自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2.2 多创造读的机会。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课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去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运用的就多了,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多读,读出味道,合理安排读的时机,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那么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2.3 巧用辅助手段。辅助手段要恰当运用,它是为学语言而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的景物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天山风光,而后引导学生:其实深入阅读课文你更会被作家那精妙的语言所吸引。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相应的语句。再看看画面,你能给画面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吗?学生取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标题,有的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有的把课文里的词语进行重组。学生为自己的诗情而激动不已,他们享受着语言的无穷魅力。
2.4 适当穿插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穿插适当的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改变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词语意思和语境,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词语填进去,学生兴趣很高,要恰当填词,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读文,这样一举两得,既认真读文,又自主掌握词语。
3.静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带着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从容应对、驾驭自如,让学生静心品文,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细细思考,慢慢感悟,让学生收获着、品尝着文章的魅力,得到阅读的乐趣。
3.1 静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围绕"妈妈的帐单和我的帐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让学生进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明白了帐单背后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为妈妈写一张帐单,学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这么多的钱,还不包括父母付出的爱心和呵护。学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3.2 品味情感。我们喜欢阅读,经常是因为文字能打动我们的心,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文章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师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老师没有提问题,而是饱含感情地说:认认真真读课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当学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他自然会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去,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喜欢阅读。
3.3 快乐练笔。在课堂上恰当地练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点让孩子感受抒发的畅快。他们在交流时更能体验到快乐与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练笔,他们感受到来自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因素;学习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和谐愉快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有句谚语说得好: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也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克服种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而要达到这种和谐,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就应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英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所以,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是搞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率的关键。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区别对待性格不同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内向型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多开口读和说,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提供机会,并多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保持学习的热情。而对于那些外向型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不断地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可以直接批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培养学生个性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多样化
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节课堂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感到无论将来做什么,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可做一些调整,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或者适当补充教材内容激励学习动机,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怎样使学生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由快乐而派生出求知需要,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精神面貌必须是焕然一新的。其次,对所教的教材内容抱有的态度也应是积极的、热忱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课堂上,我一般尽可能不直接点不专心听讲同学的名,而是把他周边同学的注意力及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用他们的激情去迁移、去矫正分心的同学。而一旦不专心的同学有微弱的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也许只用了一声“OK”“Very good”或“You are very clever”,但对被表扬的同学而言,胜过一顿美餐。另外,要依据学生发展现状,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难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提高其自尊、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此外,我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梯度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对他们的回答,我根据不同程度的回答,恰到好处地进行评价性的鼓励。这使得课堂上始终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也为英语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是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著的爱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
(1)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当教师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地面对学生时,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影响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2)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情感沟通自然、和谐,不仅要对学生有一腔热情,要有无私的、广泛的爱,不但处处体现对他们的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对于落后的学生,感情联络会起更大的作用。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谐,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师生的情感交融不仅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促进这种交流,就要采取有利于交流的教学模式。例如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彼此间对认知信息的交流、讨论,达到相互启发、开阔思维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生命的快乐――人际引导”“生命的呵护――成长与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价值――认识自我,自信生活”“生命的探索,生命的潜能开发”“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生命的追求――学习情绪心理辅导”,开展教学研究设计。
1.开发生动有趣、意义深刻的课堂活动
我们从现有活动出发,紧密结合六个主题,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思考,开发出更多生动有趣、极富意义的新活动,并把它们充实、完善到《活动方案设计册》中,形成共享资源。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探讨、开发、充实,我们已经设计了学生人际交往引导教育、成长与性生命教育、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情绪辅导、感恩教育等多个模块的活动方案。
2.借鉴使用乡土教材,调整教学设计,多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和作品、课堂心理游戏、自读学校提供的少儿科普读物《成长与性》、教学PPT和心理短片分享、谈话沟通、经验分享、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形式,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使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交朋友,领悟合作的好处以及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心情与苦心,并掌握一些改善与父母不良关系的方法。
第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懂得保护身体的隐私,尊重他人身体的隐私,防止犯,避免伤害。树立健康的异往观,掌握异往的原则,做到与异性友好相处。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性别,呵护和珍视自己的生命,塑造美丽的自己。
第三,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感悟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认识自我、自信生活。
第四,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潜能,认识到自身的潜能。
第五,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尊重习俗,敬重逝去的亲人。
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1.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研讨
为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促进学校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提升渗透生命教育的专业能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以案例研讨的形式提升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方法的认识。
2.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氛围给学生隐性和显性的心理暗示和引导。
首先,从教学过程入手,以学科课程内容本身及学科教学过程为切入点,针对每一堂课的不同内容,以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保障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的有效实施。
其次,从学生需要入手,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品质,如认知性心理素质:感知觉、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智力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理想、信仰、观念、态度、忍耐、进取、合群、自信、自制、独立、责任等非智力心理品质。
再次,从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入手,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最后,从学校整体发展入手,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情况,关注个体心理辅导,关注学校整体文化氛围。
三、师生交流的主平台――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中的生命教育
1.进行“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快乐”的心理辅导
班集体是儿童成长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单位。如果说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沿阵地,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
第一,让每一个孩子告别心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弦,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话给孩子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第二,给每一个孩子真诚赏识。赏识,不是教师心情好时随口夸上几句,也不是只有孩子表现好时才用上几句。它不是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教条,而应该成为一种思想、一种教育理念,真正地关注每个鲜活的生命,让生命在真诚的鼓励和赏识中成长。
第三,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分析症结,引导学生自助。
第四,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我们要引导家长用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和谐愉悦的成长空间。
2.心语屋的个别咨询辅导
第一,常规心理辅导。心语屋的辅导员都是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力的自告奋勇的热心教师,“被孩子们需要”是他们的幸福快乐。心语屋,给孩子一个心灵的温馨港湾;使孩子们的困惑、烦恼、甚至忧愁得到倾诉。心理辅导员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尽力引导孩子们自悟自助,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加灿烂,给孩子的生命成长一缕阳光。
第二,“关爱生命、呵护心灵”特别活动个别辅导只能帮助少数学生,大型的特别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关爱和帮助。因此,我们举行了“关爱生命、呵护心灵 ”现场心理辅导活动,并展出了近四十份四、五、六年级孩子自己制作的精美的生命教育心理小报。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心理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珍爱。
1.把握课程目标,灵活运用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案例,并非教学的全部。思品课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打乱教材编制体系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活化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有些教学内容提前或推后进行教学,以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今春开学,我上五年级二班第一节思品课,便把《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提前,并从报刊上、生活中收集了许多打工仔辍学放弃或被他人侵权的案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深深懂得了“在校中学生如何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学生既感到有趣、亲切、亲近,又觉得思品课真管用,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思品课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近年来在思品课教学中交换运用故事法、游戏法、调查法、悬念法、图片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活动评价法等,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品课内外学习活动。特别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布置学生深入社区、上网、从报刊中搜集补充素材,他们投入的积极性十分高,有的学生请求家长援助。为了把“上好思品课”变成学生自身学习的要求,我采取班级典型事例分析讨论、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让学生在看图片、听音乐的过程中,在让一部分学生谈了解的民族风俗中,初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产生热爱民族,尊重民俗的求知欲望。
3.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体活动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师重在“灌输”,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多在教训,学生只是聆听,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学生主体学习的条件,促进学生主体学习。①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②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依托,在教学设计时,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我,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与尴尬。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拓展教学内容,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教学内容变得生活、活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例如,在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时,针对同学们相互间取绰号、嘲笑别人、喜欢搞恶作剧等现象,我设计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讨论主题,引导同学们走进自己身边的同学,给同学找缺点,提出改进的办法。同学之间善意地找出了许多具有共性的缺点,有缺点的同学也都乐意地接受。这正是思品课教育要达到的效果。
4.联系实际,让学生情感交流,道德教育遵循“知、情、意、行”认知规律
学生的道德认识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依靠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道德情感具有很强的粘合力,只有它能把知、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形成了,才能调动道德意志,最大限度地制约行为。可以说,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例如,我在教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时,借助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孩子面临的种种困难和痛苦,要求学生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收集抗震救灾的事迹资料,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乡镇向灾区孩子献爱心活动,给灾区同龄朋友写信活动,从实际活动中促进小学生体验坚强、勇敢、感恩、献爱心的真实情感。在课堂上,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讲出来,使学生懂得献出爱心,帮助他人,惠及自我;奉献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实情感。
5.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
同样,在学习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一厢情愿地把许多东西强加给孩子,可孩子却偏偏不感兴趣。而我们做老师的在教学中也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恨不能把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可学生却兴趣索然,接受得甚少。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缺乏换位思考的缘故。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要彻底地用对方的思维、对方的处境来考虑问题,让自己扮演对方的角色。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与人相处之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件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体会。我们在高三语文总复习的过程中若能做到替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一下的话,我们的总复习效果就会好得多。
当教师在给学生复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因为教师的学习、生活经验与学生有很大差异,所以往往教师认为可以听懂、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学生却不能到位,从而直接影响了复习效果。为此,我们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把心理学的方法糅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尤其注重了“换位思考”的方法,通过在实验班进行了一年的对比教学实验,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首先我们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和态度方面换位思考。高三复习任务重,可能很多学生都会错误地认为语文可以放一下,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到数理化上面去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显然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的复习任务。为此,我们从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对分数尤为追求的心理出发,为学生分析了高考六门功课的拿分策略,提出了语文复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的口号,告诉他们,当大多数人都沉溺于数理化、把语文抛一边的时候,我们把语文弄上去了,我们就成为了胜出的一小部分人,而高考就是选拔这胜出的一小部分人。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前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成绩拿出来,逐个分析每个学生高考语文分数所占的比重。这就很有说服力了,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是一门拿分的大科,许多原来不怎么重视语文的同学,都改变了学习态度,即使有个别对语文极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强迫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
其次,我们在老师的授课方法上换位思考。以前老师讲课时,往往会受到自己经验的干扰,觉得自己懂了,学生就也会懂,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学生也会很重视。而现在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课时多想想学生是否能听懂,是否能记住,是否会重视等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来组织语文复习。例如在复习“字形”这个知识点时,对同音形近字、多音多义字等容易误写的成语,我们就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老师讲时记得住,过后马上又印象模糊,考试时仍然出错的现象,加强备课力度,挖掘词语来源,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名列前茅”这个词,我们告诉学生,它的来历是古代打仗时,向导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手里高举着白茅草给后面的军队领路,由此我们就记住了应该是茅草的“茅”而不是矛盾的“矛”;又比如“再接再厉”的“历”是指磨刀石“砺”,说的是两只公鸡相斗,嘴巴接一接,在磨刀石上磨一磨,再接一接,再磨一磨,指不断鼓劲之意,这样“历”就不能写成“励”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都尽量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再者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换位思考,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少走弯路。比如说记笔记,不但必须记,还要科学地记,要手、眼、心、口一齐动起来;比如说订正试卷,要订正的应该是自己没弄明白的部分,而不是整张卷子都写得密密麻麻;比如说有些学生课上学、课后忘,我们就教给学生很多记忆的方法,如立体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散记忆法、及时记忆法等等。仍以字形的复习为例。我们教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来记住许多部首的含义,例如,“页”和头部有关;“贝”和钱财有关;“王”和玉有关;“月”和身体器官有关;“灬(火)”和火有关;“冫”和寒冷有关;“礻”和祭祀神灵有关等等。学生再看到这类部首的字,立刻就能展开联想,从而很好地记住了字形,有利于消灭错别字。
高三的学生直接要面临的就是高考。所以我们还从学生的应考的角度换位思考,想想学生在考场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我们首先就考虑到学生的答题效果,许多学生在考场上往往急于做完试题,而不考虑阅卷老师的感受,所以往往答案写得不规范,不清楚,尤其是主观题,时有答对了却得不到分得情况。为此,我们把训练学生规范地有条理地答题作为一个重点来训练。同时,学生对题目中隐含的答题点的捕捉,学生碰到不会做的难题时的心理,答题时间不够时的心理,答题顺序的习惯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对此我们都采取了相应的辅导措施。
一、“换位体验”的操作误区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透过上述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当下,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待加以厘清与剖析。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仅仅根据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一厢情愿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厢情愿地设计相关问题,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为了让孩子体会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于是,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文本角色联系起来,站在文本角色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画蛇添足”,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的教者,因为缺少对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的正确了解,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起了一些学生内心小小的骚动与不安,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而产生的体验,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专注于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所谓的“幽默”,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若能相机进行感情朗读,定会水到渠成。但教者偏偏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于不顾,而让孩子们分别扮演,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角色表演中,逐步淡化了课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最后,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毋庸置疑,换位体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打通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但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二、“换位体验”的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第六自然段“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巧妙地将角色进行了转换,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顿时,男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举手;女孩子则稳坐不动,静静观望。教者明显感觉到了男女学生的不同表现,于是,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和语言渲染,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正因为教者即时捕捉到了学生学习中的最佳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了课堂调控,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瞬间。
策略三:激感体验,顺势而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体验的前提下,顺势运用“换位体验”,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理想的风筝》第5自然段时,读着刘老师板书时那一次次艰难的跳跃和旋转,很多学生都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不屈精神感染,这时,顺着学生的情感脉络,我设计了这样的“换位体验”:如果你也是刘老师的学生,当你看到刘老师一次又一次旋转板书的一幕幕,你为什么而激动呢?在情感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孩子们将心比心,在角色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度品析和感悟,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之情。
策略四:关注教学生成,适时而用
“换位体验”的运用既需要课前的充分预设,也需要教学现场临时变通。在教学中,根据教和学双方生成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老师执教《鹬蚌相争》时,设计了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鹬和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执情景。在展示朗读时,一组学生突然举手要求表演鹬蚌相争的过程。教者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即时调整教学预设,请这组学生到台前表演。只见两个孩子指手画脚,先站着理直气壮地争,接着半蹲下互不示弱地争,最后干脆趴在地上有气无力地争……两个学生逼真的表演不仅形象地展示了鹬和蚌争论不休,最终争得筋疲力尽的场面,而且吸引着其他学生渐渐进入表演情境,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达成对文本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
关键词:高效;教学模式;学习动机;学习习惯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从2013年9月5日起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至2013年9月18日结束。经统计发现,每天锻炼1小时的支持率为95.9%。这表明学生每天锻炼时间的严重缺乏,引起了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的普遍重视。教育无小事,事事都牵动学生、教师、家长的目光。要想做好教育教学方面的事情,就必须明确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钱学森之问
曾说:“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工作,他对科技没什么意见……转过话题就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网上称作“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才,是一个人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2.“四鸭子”式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模式被戏称为“四鸭子”教学模式:(1)赶鸭子――将学生全部赶到教室。(2)填鸭子――给学生填塞各种知识。(3)烤鸭子――对学生进行各种死板的考试。(4)板鸭子――培养出没有问题意识、没有创意的书呆子。
3.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方式
巴金老人在《真话集》中写道:“城市儿童早上6:30左右就得起床,晚上9:30甚至10:30以后才能休息。”由于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锻炼的时间非常缺乏、学习压力逐步增大,眼睛近视、身体虚弱、心理亚健康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
1.科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说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一条光明之路。
2.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3.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的刘坚教授在其《感受高中新课程》的PPT中提到,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而只有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如何构建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如何做才能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呢?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n E.Doll)曾经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因此,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要通过下面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造的地方。
1.爱护、信任、尊重、赞赏和引导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引导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爱护学生,就是要容纳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
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一位学生。信任使学生拥有自信,信任使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信任使学生感到自豪,信任使学生走向成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
赞赏学生,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引导学生,应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而是点燃火焰。”教育就是通过信任、尊重、赞赏来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给学生信心、温暖和无穷的力量。
2.鼓励学生拥有感恩的心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对于美丽的星空、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承载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国家、生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关心、爱护、奉献。因此,要鼓励学生终生坚持,在一个固定时间或一段时间,义务做一件或一些感动心灵、净化灵魂的公益事情。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家人、朋友、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知恩感恩、心胸开阔的人。
3.激发学生强劲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一个人在校学致要经历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暂且不算读研究生、博士生,一个学生上学大致需要十九年的时间。如果学习动机不够强劲,那么学生很难精神饱满地渡过漫长的十九年学习生活。
强劲的学习动机对学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出学生强劲的学习动机呢?
传统方法是:社会要求学生学习,父母要求学生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不知道自己要学习,只是简单按照社会、父母、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被动学习,甚至有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了怕学习、躲学习的怪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该是社会、父母、教师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学习,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与社会对话、与家长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对话、感悟和思考,自发地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自觉养成有时间就学习、有机会就争分夺秒地学习的习惯。
4.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健康的学习习惯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健康的学习习惯呢?
第一,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到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这是与身体对话的课堂,要让学生永远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第二,引导学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不断地学习知识、活用知识,使生活、学习、工作变得轻松、快乐、幸福。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学生以自主健康的学习习惯来掌控未来的幸福。
5.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展示、交流和拓展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代替。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因此,课堂的主人不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学生在自学、展示、交流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当家作主,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的服务作用。
自学,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他人学习,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展示,就是学生自己主动把学到的知识向他人展现出来,达到展现自己的风采、共享学到的知识的效果。
交流,就是学生能认真耐心地听取别人对自己展现知识的看法和评价,并能主动善意地表达自己对别人展现知识的看法和评价,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
拓展,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从陌生过渡到熟练、从理论迁移到实际、从肤浅深入到纵深、从狭窄扩展到广博,使学到的知识不断地发生质的飞跃。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她的作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问到:“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希望用我们正在探讨的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可以交还给家长一个有尊严、有爱心、学习动力强劲、学习习惯健康、学习方法自主的好青年。
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n E.Doll)曾经说:“通向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改变着走出这条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希望在探索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变得越来越优秀,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教学越来越满意。
参考文献:
[1]巴金.真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03):1-2.
[3]王海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9-141.
关键词:信息化;即时通讯;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80-03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类型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的普通工人向技术型人才过渡,社会对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剧增,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连年攀升,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此,如何抓住这个优势,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就成了当下中职学校、中职班主任最为重要的任务。而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不只是“师”这么简单,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除了管理好班级,教授好学业,还需要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师”更是“友”。所以,利用现今的信息化手段,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现代信息化的平台,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将传统的班级管理向信息化转变,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完成好对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他们掌握技能,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迎接社会的挑战。
一、建立班级即时通讯群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应用客户端上网的方式,智能手机作为当今中职学生人手一台的通讯工具,App即时通讯软件的应用已是相当普及,其中以微信、QQ和微博为最,如何利用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方式,同他们交流并达到管理和教学的目的,正是时下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一对一互动,建立信任
微信、微博和QQ等移动终端即时通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心情、状态,或者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情,作为班主任必须利用这一优势,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开导、安慰或者祝福,同喜同乐,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和学校的关怀,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大有裨益。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班主任分享的日常生活,更深层次地认识班主任,这种双方的互动,更加开放自由,学生也更能接受。
假期是学生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无法与之面对面的交流,父母也是忙于工作、生意等等,学生的心理变化容易被忽略,这也是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办法无法触及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微信、微博等这些即时的通讯手段,关注学生的假期,对他们分享的心情、生活,点赞、发表评论、提醒……这样一方面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像是一个朋友,另一方面他们有什么心事,也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向老师倾诉,这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对一的互动更像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将心比心的方式必然能换来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2.全体互动,增强集体感
中职学校晨会和晚自修的点名到会,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从建立了班级的微信群后,笔者就规定大家每天在群里签到,签到的形式主要以现场发图为主,反响热烈。学生们签到的形式也是花样繁多,有单人自拍的,有几个合影的,一段时间下来,这里变成了大家的创意秀,气氛非常好。
传统的班会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收效甚微。良好的班会氛围是需要烘托和营造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内心情感的调动来获得。在班会筹备过程中,主题的确定通常是通过微信群由大家集体决定的,全班的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这样的班会必然是大家都踊跃参与的。在主题班会中,我们尽量加入多媒体,以动态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这种最为形象直观的方式感染学生,使主题班会真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而运用音乐、投影片或多媒体展示有关的背景、资料,能创设与主题班会密切相关的情景,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一个温暖的集体,是学生们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养成的关键。班级的任何通知也可在群里,同学们相互转告;任何活动,大家可以相互讨论方案,集思广益,非常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形式。比如运动会,赛前同学们会在群里建言献策,相互鼓励。会后又会及时比赛照片,祝贺得奖的同学,安慰没名次的同学,集体氛围非常好。在这种充满爱和温暖的集体成长的孩子,定会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此外,很多该开会决定的事情,在喝水、聊天的空隙,就在该平台上完成了,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大量资源,所以,利用信息化的即时通讯手段是在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方式。
二、建立家长通讯联系平台
中职班主任信息化教学管理经验浅析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影响,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二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教育因素的总和。”当前的中职学生,大部分存在学习基础相对差, 个性心理不稳定的共通点,他们中的一些不守秩序、我行我素、内向、自卑、独来独往等不良的性格不可能一时半会就能改变,只有家校通力协作、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家庭教育是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家长虽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起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特殊,一些学生来自于经济情况相对较差的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学生监护人往往是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沟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隔代代沟,不能发挥家长帮助学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在校外延伸的教育与督促作用。为此,中职学校班主任有责任提醒学生的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证良好的德育绩效。
所以,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成长至始至终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传统的家长会作为唯一的方式,无疑是一个耗时耗力又收效甚微的手段。传统的家长会往往是以班主任口头介绍为主,弊端显而易见,家长得不到感性的认识,换位思考就难上加难。现在绝大部分的家长都能熟练运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跟家长建立这些联系方式,双方就可以随时沟通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孩子。对于性格内向或有自闭倾向的学生,这点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手段了解班主任所做的工作,理解学校很多政策的良苦用心,就会更加配合学校和班主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样学校和家庭达成共同体,才能为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后盾。
三、推广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现代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化教学也得到了快速普及,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综合运用为标志的智慧校园已日渐普遍,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优点很多,应该推广,并且我们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网络教室和电子白板功能,可运用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进行生生互动、生机互动和师生互动等方式实时评价;各任课教师通过校园网可在自己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资源,供学生继续学习,通过开放答疑平台供师生、生生和业内人士互动交流与评价;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一个广阔平台,并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以下是一次教学设计中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课前借助微信、QQ、微云、学习网站等信息平台了学习任务,课中借助DCS仿真软件进行工艺参数设置、故障设置并形成操作过程评价,既以此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又达到了现场教学的效果;使用教学视频呈现常压蒸馏的反应原理和基本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常压蒸馏工艺操作知识;课后通过在线考试系统和3D仿真软件,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和技能;利用微云转换二维码,以实现学生移动终端对网络教学资源点对点的使用。通过对上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学生在本次教学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对此反应也非常好,因此信息化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学生们更易接受。
中职班主任身兼多职,日常工作非常琐碎,时而充当朋友,时而充当老师,还要兼任父母的角色,要参与学生的信息管理、自我评价、成长记录,还要协调学生与家长、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必须利用好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创建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构建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班级管理与现代信息化的新教育管理、教学理念相结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样一些平台的构建不仅体现了班级管理的人文性、交互性、协作性、共享性,也是教学方式的一大革新,信息化平台集指导功能、调节沟通功能、管理功能、教学功能、凝聚功能于一体,使得班主任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逐渐转变,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与学生实现平等的交流沟通,更加体现班级的人文管理特征。
参考文献:
[1]杨洋.中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与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