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提问技巧论文

提问技巧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6:0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提问技巧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提问技巧论文

第1篇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

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四、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第2篇

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观察、谈话的方式寻找挖掘新闻事实和内涵的调查研究活动。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新闻评论、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态的节目大量采用这种报道形势。节目中涌现出许多出色的记者和精彩的采访,其记者成功的采访给节目带来的色彩和魅力是美妙的,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现场采访中对语言的锤炼也很重要,提问的语言应该逻辑清晰、通顺济流畅、平实精炼。语言的风格也要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协调,可以是获得松驰自然效果的生活化口语,也可以是修辞、逻辑严密的规范化语言,但都应符合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

采访成功与否,可以从记者是否能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地交谈,达到思想感情和知识上的双向交流;是否能使采访对象谈出心里话和较深刻的见解来;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的信息,来达到采访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呢?

一、深入采访提炼主题

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登堂入室”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应该能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主题,又可以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更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也更扎实典型,提炼主题应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维方式。记者首先要“ 钻得进去”,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跳出来”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角度来衡量,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能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的既有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

二、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分析选题,确定要点,然后再搜集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情况。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更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比如商水举办姓氏文化节时,我们就需要采访来自国内外研究性氏文化方面的专家。为此,我们就必须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并根据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问专长,针对性地提炼出来一些现场提问的问题。同时,为了符合媒体的特点,还必须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提问,变得通俗化、形象化。这样现场采访就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提问,而且也点燃群众的激情。

三、采访前要先进行适当的交流,引发对方的倾诉欲

在采访现场,记者首先要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尽快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尽量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使之交流自然,避免尴尬。有一次,笔者下乡采访村支部书记,该村的建筑商业以及畜牧各方面都有所下滑,有的甚至破产,但该村的经济和村里环境很和谐,该村支部书记显得很紧张,根本不愿意面对记者。提问无法进行。可是当我们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适当的交流,使他消除了戒备心理之后,我们的提问便得到了顺利的回答。事实证明,采访前进行适当的交流非常重要,关键是把握好时间,点到为止。

四、采访提问要机动灵活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完成对事件的叙述,也可以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还可以用尖锐的提问深入事件更深的层面,同样,还可以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现场采访没有一定格式,关键在于记者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内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环境,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或用正问法、或用设问法、或用反问法、或用潜问法、或用追问法,但问题要问的明确、具体、简洁、要问到点子上。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思维活跃,多提具体的问题,并善于把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化整为零,通过若干个小问题反映出一个中心问题,使现场采访更深入,最终顺利成功。

五、采访前要做一个善问的“听众”

第3篇

[关键词] 高考政治;论争型试题;答题技巧;设计要求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一直处于创新发展中,论争型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表现。所谓论争型问题,就是从同一命题对立的双方中,选择一方进行专业的思考论证。既然是论争,就必须对问题有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命题者从考生说理的深刻性和思路的多维性等角度,可以看出考生的辨识能力和辩证思维。

上述高考试题答案突破了单一学科模块知识,综合性强,蕴含着是什么、为什么、要怎么的逻辑构架。让考生从相反的答案中选择一个角度论争,既是命题者的设问创新,也是对考生生活认知的理解和尊重,因而带有点海派风格。这类试题在高考中的普遍出现,直指“论争和探究问题”的考核目标,要求考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开阔考生答题思路、拓展答案空间、展示考生思路过程,改变以往常见的知识归纳式或理论演绎式的答题方式,进而优化试题结构,甚至促进学生学习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故有“思维中的花朵”之称。笔者着力研究论争型问题的答题技巧及设计要求,可更好地对接高考,提升考生答题效率,还能优化教学方式,打造基于学生成长的魅力课堂。

一、论争型问题的答题技巧

论争型问题因其答案的高度聚焦性,是近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必考题型。从上述试题看,论争型试题的答案往往综合了多模块知识,它超越了道的真理性要求,即不要求考生绝对信从某一认识,但考生必须对自己所持态度、观点或立场能够自圆其说,考生就相当于辩论会中正反观点其中一方的辩手角色。从上述题还可以看出,论争型问题答案往往蕴含着两方面要求:其一是必须调动课程知识,体现课程特色和要求,即考生说理论争时,不能脱离学科知识而单纯运用生活中的大白话。其二是知识间逻辑的递进与答案的层次性。考生必须展示清晰的分析、推理过程,让多角度的论证共同服务于所持态度、观点或立场。这两方面的要求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实践表明,考生要能够激思辨疑,有效驾驭论争型试题,离不开以下努力:

第一,学会概念分析是提高论争能力的基础。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逻辑学也告诉我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从对事物的概念开始的。生活中,人们开展论、争、辨的前提都是对概念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考试也是如此。考生对问题中的概念把握得清晰准确,答题方向性就会明确,论争时就会聚焦核心问题,答案的层次性也会增加。如由试题材料中“‘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我们可以推导出命题者担忧的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最终是否会产生反人类的行为?它是人类的合作伙伴还是可能控制人类的对手?这就是问题中的“风险”的本质所在。明确了风险所指后,考生才能在“是否可控”中做出进一步选择,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调动知识为自己的观点论证。由于概念是含有具体内容的,如果考生离开材料,对“风险”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把论争的重心放到“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是否有风险”或“如何控制智能机器人的风险”上,就会偏离试题“风险是否可控”的要求。可见,学会概念分析才能找到答题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准确精到的概念分析是提高论争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会逻辑推导是提升论争效能的关键。论争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逻辑推理的过程。此时考生最重要的是牢记所持立场,充分调动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由于事物本身是多样性统一,同一问题往往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而论争型试题只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证。由此考生无论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作答,都必须有充分的学科依据,在答题时要力求避免思路冲突和思维打架的现象。如上述试题,如果考生选择正方作答,就必须抑制头脑中“市场调节缺陷导致风险不可控”“人的能力有限性导致风险不可控”等专业思路;如果选择反方论争,就必须抑制头脑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等专业思路。避免思路冲突或思维打架的秘诀在于,时刻牢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由于是思想政治高考,理论观点的运用阐述必不可少,考生在答题时仍应该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的答题方式。因为归纳式说理的方式,可以让试题答案饱满,论证充分有力;演绎式说理的方法,可以让试题答案论证严谨有序。两者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归纳的并列式论证和演绎的递进式论证的结合,让论证的内容变得丰富,也让答案充满立体感和多维性。

第三,学会运用学科语言是提增论争能力的重点。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学科的味道,这一味道主要体现在考生答题时对学科语言的综合运用上。就论争型试题而言,本身并没有限制考生的知识运用范围,考生可以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任意调动,只要选取的知识与试题要求搭调即可,但考生必须让各模块知识互相配合,发挥综合效能。从上述试题答案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反方,都没有哪个答案是单一模块知识点的。这启示我们,答好论争型试题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以致用、自圆其说,让固化的知识活化。具体说,选用学科语言首先应立足问题中变动的关键词,把与关键词相关的条件作为论争的重点。如上题,如果考生认为“风险可控”,则选取知识时应该强调人控制风险的能力,反之则应该强调客观条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对应试题要求。其次,选用学科知识时重点在于突出原理名称,而不是阐释原理本身是什么。如上题,考生若认为风险可控,就应该突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等内容,不需要具体阐述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人是如何利用规律等。再次,考生必须让学科知识间的有序配合,形成一个有力的逻辑链条,让自己的说理论证自然有力。如上题中论争“风险不可控”,就存在“市场调节弊端―市场主体作为―市场风险出现”的过程,答题时不能点到即止或一带而过。

二、设计论争型试题的教学要求

任何考试要求,都可以通过平常的训练来固化思路,并转化为应试能力。既然论争型试题在高考中已经出现,我们平时教学就应该予以重视,通过适当的练习来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第一,巧用教材知识,设置类似“高考体”的论争型试题。高考试题对日常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模仿高考设问,有意识地将书本中的诸多知识设置为论争型试题,目的在于增长学生见识,培塑学生分析、推理、论争的能力。如:“高铁价格既关系到铁道公司的利益,又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出行成本,高铁价格可以让市场自由调节吗?”“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它是否包括说谎的自由?”“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改变人云亦云的盲从的思维方式,辩证否定就是怀疑一切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物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现阶段是彻底砸碎还是应该保留?”“无偿性是税收的重要特征,国家是否应该对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吗?”“生活中人们常说‘]有规矩不成方圆’,又说‘创新必须打破一切陈规成说’,你觉得‘规矩’和‘创新’可以统一吗?”诸如此类的论争型问题,若在平时教学时加以训练,很容易让学生透过表象把握问题的纽结,领会命题者的考查要旨。问题是思想诞生的助生婆。(苏格拉底语)为此,教师自身必须走近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中内在的逻辑冲突,多将课堂中的直观性设问,改设为富有启发性两难性的论争型试题,用问题创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思想的神奇,实现心理学家米勒所说的“精神上的觉醒”,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第二,淡化标准答案,从追求标准答案向追求答案标准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培养能够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应试中淡化试题的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论争力。众所周知,生活中的事物本来就是多元多样的矛盾统一体,政治高考中的标准答案犹如胶柱鼓瑟,容易固化人的思维,限制人的答题思路,不利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新,也不利于学科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既如此,我们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淡化标准答案,实现从追寻标准答案向追寻答案标准的转变,上述试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它没有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是将统一的标准答案转化为学生的自圆其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见解,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观点选择并进行分析论证,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也是在考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与2018年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不谋而合。可以说,标准答案是权威,是依据,是唯一,强调的是服从;而答案标准是答案的形成准则和形成要求,突出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智慧的生成。要引导学生答好论争型试题,平时学习中教师必须放弃“权威之言”与“标准答案”,多与学生探究答案形成的要求和过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理性求实的过程中达成结果,养成品质。

第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论争的标准当然是课程理论,论争的过程实际上是理性思考的过程,答案的源头虽在书本原理,但答案却要基于材料涉及的生活事理,也就是结合材料、围绕材料要求进行论证。如果考生对试题材料一知半解的话,则很难归纳出符合题目主旨的答案。高中三年,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智能机器人、共享单车等社会新生事物普遍认识不足,反映到试卷上就是对试题材料中事物的社会属性及本质规定性把握不准,依据试题中的零散信息,凭借主观想象去答题,时常出现答案与试题要求错位的现象。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启示我们,要提升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能力,必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意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首先要求教师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角度,选择一些重大事件和典型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事件的复杂性,了解一些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社会发展共舞。其次,对一些社会热点、百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专题性学科解读,让学生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节奏,并对现实困惑进行原因分析、利弊探究、趋势剖析,做到在慎思的过程中明辨,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洞悟,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复习课实际上就是助推学生能力提升的思辨性课堂,其结论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的理性法则”。

人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成长的,质疑问难总是促使人们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说:“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明王守仁也曾说:“思即学也。”当我们真正带领学生在思考中悟道时,社会转型期学生浮躁的心态才会平息,新旧观念的冲突也才会淡化,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才会彰显,人的生命质量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寿堪.思辨的哲学和哲学的思辨[J].哲学研究,1987(8):26-33.

第4篇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第5篇

1 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上课时,如果只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不出重点,精力分散.如果讲解重点内容时有问题过渡,可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生回答问题时必定精力集中,专心思考.整堂课用几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串起来,学生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设计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反思,突破教学难点,从本质上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老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边做、边讲、边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技巧

2.1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1 要研究“如何问”

教师“问”得精,学生才能“思”得深,不要片面追求提问的数量,否则将变成满堂问.

常用的问句有:(1)对思维活动的要求不高的判断性问句.如“哪个正确?”(2)要求学生对所提问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叙述性问句.如“是什么?”(3)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诊断性问句.如“什么地方不理解?困难在什么地方?”(4)要求学生讲清道理,说明理由,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述理性问句.如“为什么这个正确?”(5)要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散性问句.如“还有哪些可能性?”(6)要学生对已有答案质疑,分辨是非的求异性问句.如“有什么不同看法?”

2.1.2 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研究“问什么”,减少提问随意性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高不可攀或繁琐浅显的提问,学生都不可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分重点的满堂提问是低效率的.

“问题”从哪里来?可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事例,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人提出几个相关的、递进的问题,并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逐个设计问题,常用在引入新课和学习新课阶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可以来源于物理知识应用方面,学以致用,从物理走向社会,常用在巩固练习阶段.这样,兼顾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多问一些基本的、清晰度高的问题,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提问.有时老师[HJ1.3mm]提问,学生没反应,可能是提问的角度不对,学生无法理解.老师要考虑换个角度提问,问题要具体、清楚.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说明学生的原认知与学习内容相冲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是最好的问题,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深刻,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1.3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研究“什么时候问”

提问前,通过必要的语言、手势、板书等,让学生注意到老师即将提出的问题.

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倾听教师所提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和准备.点名回答后,由于全班同学已经有所思考,课堂讨论大家就有话可说.

不能先点名后提问题.这样不管“问题”质量如何,课堂教学效果都是很差的.

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让全体学生思考一番,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才让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必等他回答,可以由他另行指定其他同学回答,而让他倾听、比较、思考,加深理解.

2.2 课堂提问的案例分析

结合多年来我校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听课,对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问题设计做一些反思.

2.2.1 通过提问,控制课堂节奏

有几节课,学生连续做实验的时间过长,大约15分钟,有的学生不会用好时间做该做的事情,思考该思考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把课堂实验分为几个阶段,例如“纸带打好了?”“纸带打好,该处理数据了,黑板上有提示”或简要地评价学生实验.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2.2 演示实验前,老师要交代清楚“看什么,怎么看”

如“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的引入,两位老师都用了小实验:摆球从鼻子处释放.老师的问题非常好,指向明确:“球会砸到鼻子吗?”实验之后学生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顺利进入课题.

有几节课的引入处理不好,没有“问题”,简单的“下面请看视屏”.学生毫无目的地看.

2.2.3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

对“小球碰鼻子”实验的讨论,第三位是女生回答“小球的机械能会变小.”老师追问“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摆球第一次摆到鼻子处,第二次就不能回到鼻子处.”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老师如果把握好,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猜想有根据.再分析小球受空气阻力作用,机械能减小.多一句“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那么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得出“如果小球摆动过程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结论,就很自然了.可见,教学中要有“预设”,也要关注“生成”.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回答“有点像抽水机.”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会应用类比的方法,有思维深度,老师要及时鼓励,给予回应,例如:“我们一起给它取名好吗?叫它抽热机好吗?”当然稍后要讲清“电冰箱”、“压缩机”等准确概念.

“看谁写得又快又多.你还知道哪些有方向性的自然过程?”让学生写多,写快的目的是什么?问题可以改为“你认为具有方向性的自然过程还有哪些?写出一两个例子,看谁写得准确.”不要写多而是写准,学生会有更多时间思考,老师能更好地评价.

“回答到了关键”是对学生的鼓励.

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重复”不是评价.如果担心同学们听不清楚,可以提醒发言的同学大声回答,或再请其他同学回答.

2.2.4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思想性、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简单的问题作为过渡,例如“什么是机械能?什么是守恒?”老师不一定点名回答,自问自答就可以了.

“跳高为什么要助跑?”结合实际,又紧扣教学内容,照顾到学生的思维水平.

引入新课做了“小球碰鼻子”实验,在复习巩固阶段,老师问:“小球来回摆动,会不会碰坏鼻子?”这个问题设计不好,因为刚上课时已经用实验回答了.问题可以改为:“小球来回摆动,为什么不会碰到鼻子?”

2.2.5 问题提出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问题一:“从实验看出,跳水运动员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接着可以提问题二:“怎样设计实验研究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定量关系?”

比较学生的实验和老师的实验后“这组是老师做的.0.16/0.15;0.37/0.36;0.61/0.60”还可以接着问:“为什么老师的实验误差小呢?”引出“我们一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把物理课上出物理的味道.

2.2.6 设计若干个问题,编写阅读提纲,指导学生读书

指导学生读书也是教学方式之一,而通过问题式的阅读提纲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发思考.“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一节,课本有错误,老师应当指出,也可以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

2.2.7 提问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内容都探究,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回答

“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老师突然提出“纸带中某点的瞬时速度怎么求?”学生答不上来,问题的提出需要有知识铺垫.如果把问题设计成“回忆一下,我们研究过自由落体运动,用了哪些器材,纸带如何选择,瞬时速度怎么计算?”引起学生注意,学生稍加思考,老师给出提示,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这部分内容学生忘记了,又像上新课一样再证明一次,势必花很多时间,冲淡本节课的重点.

2.2.8 多余的问题、无效的问题和不合适的回应

完整的陈述句却讲成“它可以什么?”、“做什么功”.

多余的问题,如:突然冒出“我们学习物理多少年了?”、“是不是真的正确,还是老师骗你们呢?”

学生不回答.应该考虑老师的设问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不宜讲“哪位胆子大的同学回答”“有想到的同学不要害怕”“大胆讲,讲错了老师也表扬”“如果你们不说,我就点名了.”

第6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应对措施;现代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一、桥梁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1桥梁出现裂缝

道路桥梁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和正常的使用,而且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这其中除了是桥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员没有合理使用混凝土造成的,如:没有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加以重视,使混凝土曝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混凝土受潮变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只凭个人经验不按标准规定随意配比

要进行温度裂缝计算,采取隔热设计;考虑混凝土结构所处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混凝土配筋率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式,从材料性能方面和结构形式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加之以合理的施工工艺,按设计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进行施工,控制水泥用量及水灰比,重视混凝土振捣技术,计算好拆模时间,选用一定份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遇到高温天气时使用井水拌制混凝土,这样可以降低浇灌温度。

1.2桥梁钢筋锈蚀

钢筋的使用寿命与桥梁的使用寿命密切相关,桥梁钢筋出现锈蚀的话会严重危害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有很多,如原材料、环境、施工等,以及其他诸如钢筋应力状态等因素也会导致钢筋锈蚀。

桥梁钢筋锈蚀的机理很复杂,因此道路桥梁钢筋防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措施综合治理。施工工人在建设道路桥梁过程中就要加强桥梁钢筋防护意识,要使用涂层钢筋,这种钢筋就是在普通低碳钢表面加上防腐涂层,使其与腐蚀性环境隔离开来,这样就能达到普通低碳钢防腐目的。此外,施工工人还可以使用电化学防护法阻止桥梁钢筋锈蚀。要加以强调的是,施工工人在加强桥梁钢筋防腐的同时要注意跟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根据道路桥梁的政治经济地位、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对桥梁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筛选符合使用要求的、经济合理的防腐材料。

1.3局部蜂窝、麻面和气泡现象的出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使混凝土结构大大降低了结构的严密性,其疏松的结构强度几乎降低到最低点,在使用过程中其承受能力极大地减少,并且容易遭受腐蚀而造成重大的损伤,严重地降低了工程的承载力和耐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在施工时,不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配比,施工工艺差,在操作上不按程序操作,随机性调整时有发生。在浇筑混凝土后,进行振捣不规范,不均衡,使得振捣不足部位的结构疏松,不密实,在撤膜后容易出现蜂窝、麻面等现象;在振捣过多部位,骨料易下沉,混凝土浆泌于表面,混凝土体中间段(层)砂浆富集,易发生由表及里塑性裂缝和干缩裂缝。对混凝土模加工的精度不够,或周转次数多,导致局部变形漏洞,接缝不够密封而漏浆,从而使骨料间隙无浆,干硬后形成稀疏状蜂窝现象。第四,从搅拌到浇筑之间的时间过长,混凝土水灰分发生离析,混凝土结构不密实,在浇筑时不加以振捣或振捣不均。

二、如何加强桥梁施工的质量管理

2.1应重视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并要承受车辆、风、地震、疲劳、超载、人为因素等外来作用,同时桥梁所采用材料的自身性能也会不断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各部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既影响了使用又增大了经济损失。

2.2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

首先,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建材标准采购材料,并由始至终地保证水泥材料的质量稳定、不变质,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采用水热化低的水泥;其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人必须按照强度等级、抗渗等级配比混凝土,还要充分控制好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进行分层浇筑以及设计合理的养护措施,通过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席、草帘等确保降低温度应力,避免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再次,在浇筑混凝土时一定要振捣充分,尤其是腹板内预应力管道比较集中的地方更要

做到不欠振、不漏振,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2.3充分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汽车超载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负载运营;其二是桥梁通行的车流量超过原设计;另一种是车辆违规超载。前两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荷载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后者是车辆使用者违法超载营运,后两种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

三、桥梁工程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现代测绘学是一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将其应用于桥梁修筑和管理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可以缩短作业时间,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程质量,节省建设资金,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程实施,加强道路管理,这已被大量的公路建筑工程所证明。随着今后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在桥梁的修筑和管理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技术支持作用。

道路桥梁等的设计、施工.管理都与地质地理条件、区域综合信息密切相关,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等工作。以GIS、GPS、RS为主体的现代测绘学的特点和结构决定了其在公路的修筑和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这既是现代测绘学应用领域拓宽的需要,也是公路修筑和管理的必然要求。以“3 S”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测绘技术辅以常规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等,可以在公路修筑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利用最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服务于公路的修筑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节约工程费用。

桥梁的沉降观测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对试验桥梁的观测,对高速公路新建加宽桥梁的灌注桩抛高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考数据。一般桥梁灌注桩抛高的经验数据为2~5mm。通过我们对试验桥梁的观测数据表明,在本文所提到的地质条件下,桥梁抛高要大一些,达到了十几毫米。但同时,也可以说,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灌注桩的抛高问题是多样性的,与桥梁的结构和地质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桥梁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桥墩台的沉降观测的频率,保证观测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和连续性;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观测数据要及时分析,从而真正做到利用沉降观测数据来指导施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桥梁施工 质量控制 项目管理 进度控制

一前期准备工作

⑴项目管理目标与规划。项目管理是指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能够对工程项目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管理系统。传统意义中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对象是工程项目本身,是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设计图纸、设计规范、实物模型等定义和说明的。管理目标的泛化作为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目标,是要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经济日标、进度日标。项目管理目标对―个项目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桥梁施工阶段来说更是基础性的部分。在施工初期,项目部应该明确确立项目管理目标,明确未来项目要完成或者达到的水平与标准,并且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规划,在规划中必须明确桥梁施工的工期、项目质量、安全、成本、合同、信息等各项目标,制定相应的文明施工和环保措施,对各施工环节都进行部署。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应该做出预测,并且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

⑵开工之前,对施工场地进行勘察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形、人文、气候等环境条件,初步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规划,明确划分生产区、办公区与生活区等。同时,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成立项目经理部,下设工程技术、机材、质管、财务、经营、人事、行政等部门。另外,根据工程特点,组建测量、混凝土、基础、架梁等专业队,成立电焊、张拉、钢筋等工班。

⑶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要精心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且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技术特点,认真编号每个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由项目技术主办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从技术人员到工班作业操作人员,层层落实,保证施工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基础施工阶段

⑴在基础工程施工中,着重注意结构物地质情况的变化由于勘察设计中钻探工作的不详,或因其他自然条件可能造成现场实地情况与设计图纸所给的地质资料不符时,必须及时与设计代表(或设计单位)协商,提出设计变更,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否则可能造成极大的工程后患,后果将难补救。

⑵基础埋置前由专业工程师以上的监理到现场认可保证能及时发现地质情况的变化及工程施工过程的缺陷,并对各段的工程施工程序,进行现场拍照,以备资料,作为种一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故的依据,以便以责论处。

⑶扩大基础。有大量的混凝土浇注工作,有时也有钢筋的铺设工作,因此,从开挖基坑、设置围堰、排水、架立模板到混凝土的浇筑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而对于个别部位的混凝土振捣工作,则应特别引起重视。

三施工质量控制

⑴进度控制。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问、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根据总工期目标,项目部开工前应编制总体网络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影响工程施工的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把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作为施工控制的重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各个阶段的实施计划要求,制定阶段性的网络计划,并定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

⑵桥面柔性防水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由于防水层可以同时保护桥面板和主梁钢筋不被碳化和腐蚀破坏,同时防水层还可以阻止渗入面层的水穿透梁体,避免桥梁上形成钟乳石和白色盐霜,影响美观;且原理施工组织管理易于掌握,价格合理,因此目前在世界各国柔性防水材料使用较多。

⑶防水材料现场施工技术研究。桥面防水层的施工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对防水材料的一次再加工,工程质量受场地、气候、施工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同时它又是由施工人员、施工机械、防水材料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因此有必要在试验工程的基础上对施工技术加以总结和改进研究,提出一套完善的施工技术,可以良好的调配这几方面因素,使它们能与施工环境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⑷沥青层摊铺的施工技术。沥青层摊铺阶段对防水层施工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沥青层的级配和摊铺温度。当沥青混合料的粒径较大时,对防水层产生刺破、粘带的可能性会增大,根据事内模拟碾压试验的结果规定对于卷材类和加胎体的防水材料,面层不宜采用粗粒式的沥青混凝土;不加胎体的涂膜类材料,面层最好采用细粒式的沥青混凝土,特殊情况时也可采用中粒式。在摊铺过程中必须对摊铺温度随时检测,一旦发现温度不符合要求要及时中止。检测的温度包括沥青混合料在运料车内的温度、松铺时温度、压实过程中的温度和整个过程中防水材料表面的温度。

⑸质量控制。在工程开工后,项目部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优质完成本项目目标的指导思想。项目部建立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健全的质量管理网络。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桥梁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施工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严格按照要求标准进行施工,务必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做到最好,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施工人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最终才能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

四安全控制

⑴加强安全生产。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在生产活动中,必须按“安全工作标准”落实好各项生产活动,使生产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审核雇佣单位的安全资格认证及施工队长的安全合格证;与雇佣单位签好安全合同;做好民工队伍住地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岗前培训及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好各项安全责任制。

⑵做好各工种和各工序安全规范的制定。①制定安全实施规范和实施细则,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使施工者人人都懂得安全技术规范,确保安全生产。②做好对高空作业人员的岗前安全技术交底和培训工作,对防护设施经常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网、安全护栏规范有效。③满堂支架必须经过安全计算,必须安全、经济、合理:支架基础必须牢固结实,并设有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支架安全可靠;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均匀浇筑,并指定专人检查支架的状态;泵车输送混凝土时,严禁将输送管道与排架接触;排架拆除前对作业者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并派专人在现场监护。

第8篇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施工;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在桥梁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混凝土自身的原因,容易发生裂缝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桥梁的施工质量和桥梁的正常使用。因此,必须对桥梁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加以防范处理。基于此,本文就桥梁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桥梁混凝土的施工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混凝土桥梁常见的问题及成分分析

(一)桥梁裂缝分析。

混凝土桥梁裂缝是桥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它产生的原因复杂多变,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荷载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桥梁荷载引起的裂缝主要分为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两种。直接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有:设计阶段: (1)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情况不吻合;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荷载少算或漏算;设计断面不足: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设计没有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2)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构件的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 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型;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3)使用阶段: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和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展、爆炸等。

次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有:(1)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考虑不周,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2)桥梁结构中经常需要开槽、凿洞、设置牛腿等,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形进行模拟受力计算,通常都根据经验布置受力钢筋,而大量研究表明,受力构件挖孔之后,力流将会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众所周知,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当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会发生变形。引起混凝土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年温差,一年四季温度不断变化,由于变化相对缓慢,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产生;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温度会大大高于其它部位,导致温度梯度呈明显的非线形分布,由于受到自身约束力的作用,导致局部的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有时候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日落等可以导致桥梁混凝土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而内部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由此造成应力变化而出现裂缝。

3.收缩引起的裂缝。在大量的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因收缩而引起的裂缝是最普遍的。在混凝土收缩的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两种情形。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施工后的 4~5h 左右,此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开始剧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混凝土发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形成收缩。在构件的竖向变截面处如T 梁、箱梁的腹板与顶板、底板的交接处,因硬化前沉实的不均匀多会产生表面的顺腹板方向的裂缝。缩水收缩(干缩)。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湿度逐步降低,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干缩)。由于混凝土表层的水分损失快,而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会产生收缩裂缝。

(二)桥梁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混凝土桥梁表面蜂窝状也是桥梁的一大问题。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1.混凝土含气量过大,而且引气剂质量欠佳。由于目前使用的各种引气剂性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混凝土中呈现的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引气剂在混凝土中会形成较大的气泡,而且表面能较低,很容易形成联通性大气泡,如果再加上振动不合理,大气泡不能完全排出,肯定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过于黏稠,振捣时气泡很难排出。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导致新拌混凝土过于粘稠,使混凝土在搅拌时就会裹入大量气泡,即使振捣合理,气泡在粘稠的混凝土中排出也十分困难,因此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3.由于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泌水。为了防止混凝土分层,混凝土入模后不敢充分振捣,大量的气泡排不出来,也会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4.不合理使用脱模剂也是造成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蜂窝麻面的重要原因。

二、混凝土桥梁常见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

桥梁施工技术管理是消除桥梁常见问题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在施工前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侧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施工方案落实到位,加强插筋位置的振捣、抹压、养护,同时加强初凝前的抹压,可以消除初期裂缝,并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二)对桥粱裂组的解决措施。

温度控制是预防桥梁产生裂缝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拌合混凝土时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2.夏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3.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进行内部降温。

4,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桥梁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最宜选在春秋季节施工,如果必须在夏季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同时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暴晒。

5.控制好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的混凝土如早期拆模,在表面会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与水化热应力叠加后再加上混凝土的干缩,表面的拉应力会达到很大的数值,有导致裂缝产生的危险。如果需要早期拆模,则在拆除模板后应及时在表面覆盖一层轻型保温材料,这些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度、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另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桥梁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但混凝土施工又是整个桥梁工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桥梁工程建成后的正常使用。因此,做好混凝土的施工对桥梁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采用先进有效的施工对策对桥梁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