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学校绩效考核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实施效果与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质量有较大关系。依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模板,课程的设计包含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第一次课梗概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其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要将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考核整合于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注重过程考核的各种检查记录表。
在目前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五花八门,令人有些眼花缭乱,本人在参考范本设计《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课程的考核方案时,发现“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并非在设计的各方面都有借鉴性,有的考核方案设计过于简单,不能较好体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过程考核;有的考核评价表过多,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考核方案设计好,但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课程。本人所设计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定位于化工生产中的工控岗位,在分析了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后,设计了两个A线项目和一个B线项目,在每个项目下均有对应工作过程的七个工作任务,任务间为串联关系,想要设计一个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表且能适用于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并非易事,在经过肯定、否定的循环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因本人的单元(对应一个任务)均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步教学法来设计,所以就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考核设计,设立了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均适用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项目任务考评表,体现对学生参与性、学习效果、能力及素质形成等方面的考核。
本人针对《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考核方案的设计包含了两张表,一是考核汇总表,将A线两个项目、B线一个项目、期末的操作及理论考试分别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得到课程总分;二是最能体现过程考核的项目任务考评表,如表1所示。
因任务考评表的归档资料一栏中有对作品的考核,占到了单元考核的30%,而项目中七个任务的作品均不相同,因此补充了相应的作品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教师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又称为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人力资本及价值长期的比较基础上产生的。它要求被评价者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被评价者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教师绩效评价 高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为教师提供一个鼓励进行专业学习,又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意义的评价模式。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是一个以改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个人决策为目的对教师绩效进行专业考核的系统评价模式。教师绩效评价制度,被视为一个兼具对教师进行人事考评,负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评价制度,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对教师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绩效评价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激发教师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表现,并在必要时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有奖惩性的一面,又有发展性的一面。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
美国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并非从教育产生时就有的,教师评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萌芽与发展,并最终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了美国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让人们更多关注中小学教育质量,而这种担忧也进一步衍生成为对教师素质的担忧。报告指出:教师的工资应该增加,并且应是待遇优厚的竞争性职业,对供求敏感的稀缺人才提高待遇以工作成绩为依据。工资、提升、取得终身职业的资格和保留工作等决定与有效的评价制度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同行评议,以便使成绩优异的教师能够得到报偿,一般教师得到鼓励,差一些的教师要进修或解聘。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师评价,更多的是一种用于判定教师是否具有教学资格的终结性评价;而90年代后的教师评价更侧重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合理的教师评价应该把奖惩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发展。蒙哥马利于21世纪初率先实施旨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成长评价体系。
美国教师评价的改革过程中受到了相当多的来自社会、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今美国的教师评价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评价模式的束缚。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变静态为动态,变单一为综合,变终结性为形成性,并逐步走向多种评价方式的融合,因而取得了积极的、有效的成果。从全美范围看,目前教师绩效评价的趋势是各州倾向于颁布以本州情况为基础的评价和督导政策。下面,以新墨西哥州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方式为例进行分析。
新墨西哥州教师绩效评价的指导方针 新墨西哥州为了实践《全州高度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的指导方针,要求全州各个地区都要向州教育部门提交一份关于教师评价的书面计划。这目的是为了能向参与新墨西哥州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参与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与支持。新墨西哥州第22-10A-4.B法令指出,州教师认证制度体系是一个进步职业化体系,随着教师参评级别的提高,其绩效表现期待及责任也相应提高,教师也能在这相对提高的要求下取得进步与发展。PED第6.69.4.8.D法则指出,教育部应该为这种评价制定一种评价方式,并在全州公立学校中统一实施。指导方针的实施:一是为HOUSSE三级证书认证制度下的学区、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提供合理的信息;二是为学区教师绩效年度考核制度的政策发展、程序以及PED6.69.4法则的实施方式提供帮助。其中,三级教师绩效年度评价认证制度根据NMSA22-10A-4.B的要求为参加不同级别认证的教师提供区分性教师绩效评价方法。新墨西哥州教师绩效评价指导方针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每一级资格认证过程中的教师绩效评价指导方针;包括每一级资格认证水平的专业发展计划形成性评价在内的专业发展计划指导方针;三级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教师能力特征的描述;根据PED第6.69.4条法则而制定的地区要求和教师资格认证要求。
新墨西哥州教师绩效评价的制度要求 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目的:对教师优势的鉴定和长处的发挥起协助作用;作为指令完善的基础;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补救措施;提高课程项目的实施、开展程度;为形成有意义的专业化发展制定相应的计划;展示责任和教师质量;为教师工作的续签、晋升或终止提供公平、稳定而合法的依据。教师绩效评价能力特征:准确理解、演示课程内所要求的内容知识;在每种所教范围内适当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对学习的理解;学习并了解学生在成长、发展和学习中的原则,并在适当时候针对具体事情进行分析;有效利用学生评价的技术和程序开展工作;以一定的方式对教学组织进行管理,创设一个安全而健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积极行为和自我概念意识萌发的氛围;表现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和实践计划的意愿;与同事、家长和社区成员有效开展工作。
新墨西哥州教师绩效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初级教师评价:根据年度专业发展计划方案的目标和宗旨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侧重于课堂实践的年度观察文件记录,最后形成初级教师能力测试的总结性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初级教师的成长情况,初级教师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评价。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进步文件记录与评价: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进步文件记录周期为3年,为教师在教学领域内的绩效、学生学习和专业化学习等方面进行持续的、真实性信息记录,并在这些收集所得的记录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为教师素质提高提供信息基础。
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
2008年12月31日,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指出:“绩效考核结果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能否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绩效,成为绩效工资政策顺利推行的关键。①绩效评价指标体现整合性绩效理念,以客观性量化业绩指标为主。(表一)②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呈现单向、标准化特征。(表二)
美国教师绩效评价的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实施仍偏于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性质。评价主体由学校管理方和教师代表构成,评价人员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评价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性评价技能,这使得评价活动的经验性、行政考核的性质浓厚,削弱了评价活动对于教师教学辅导、改进与提出专业发展建议的价值;评价运作流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的人事考核程序,受评教师在制定评价计划、实施到给出评定结果的整个流程中参与不足,评价主体与受评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对话和互动,无法营造一种合作性的评价文化;评价技术单一,以简单的统计计量技术为主,按照一定的给分标准进行简单排序,很少使用访谈等质性评价技术,降低了评价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和多元性。因此,借鉴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经验有积极的意义。
评价人员的规范性 在评价人员的甄选上,要考虑评价人员来源的多样化。只有做到评价人员来源的多样化,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根据其绩效分配相应的工资,使得教师的绩效工资能真正地体现教师的绩效水平。在评价人员的要求上,注重对评价人员评价技能的培训。对评价人员就评价标准与要求进行培训,使他们对评价的目的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也才能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贯彻《指导意见》的方针、目的,避免由于对绩效考核内容了解不清楚而导致考核的片面性。
评价目的的双重性 从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目的看,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行政决策的需要,更多的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此促进教师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并最终留在教师队伍中,以达到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的目的。
评价方法的客观性 为了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受到广大教师的接受与理解,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在教师绩效评价过程中加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评价、家长评价及其他相关评价,这样才能让教师的绩效评价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评价体系的差异性 对级别不同的教师,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与绩效评价要求。重视教师间的差别,有利于教师绩效评价的公平性的实现,同时也是让教师接受教师绩效工资的一个途径。根据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差别进行区分性的评价方式,正视教师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级别教师的发展需要,对其采用不同的绩效报酬方式,公正评价教师绩效与教学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馈与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李志宏、王晓文.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魏志春.转型时期现代学校制度的解析[J].中小学管理,2004(5).
[5]程刚.现代学校制度的整体构建[J].人民教育,2006(19).
一、把牢一个中心,确立教育发展航标
自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教育经费预算不低于1亿元,先后组织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两基”迎国检工作,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教育局党政班子团结务实,激情迸发,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到基层问教育、看学校,帮助解决教育问题。近年来,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意见》、《富源县关于校点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富源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富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职责,营造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富源县教育局紧紧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2010年富源县被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县”、2011年富源县被省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
二、实施两项工程,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一是抓投入,着力夯实均衡发展资金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达18.3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3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216.7%和327.2%,教育投入占全县每年财政支出四分之一以上。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读书难、读书贵”的现象发生了根本改观,逐步向“读好书”迈进。
二是抓规划,着力加快校点布局调整。富源县出台了《富源县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即小学集中在行政村所在地办学,初级中学集中在乡镇(镇)集镇所在地办学,普通高级中学集中在县城所在地办学,不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的力度。2008年以来,全县收缩和调整撤并小学校点122个(教学点37个,一师一校点85个),并于2012年底撤并所有“一师一校点”。计划到2015年底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将由2011年的467所调整规划为226所,其中初级中学17所、小学209所。同时,加大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办学规模化、校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教育教学优质化的目标,制定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
三是抓项目,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2009年以来,全县先后完成三期校安工程107校160个项目,排除D级危房104 360平方米,新建校舍126 527.99平方米。2011年以来,县财政自主投入3 563.8万元,实施了13校33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排除危房23 330.6平方米,新建校舍29 612.6平方米。2012年又争取了中央和省级资金1 030万元,改造薄弱学校5校5项目8 000平方米。同时,争取社会力量捐资建校助学。全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抓扶持,着力保障弱势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留守孩子、进城就读的农村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就学问题,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富源县建立了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积极实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阳光工程”,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健全了多种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制度。
(二)名师名校工程
一是着力打造名校。采取与省内外名校联合办学、对口帮扶、上联下挂等方式打造高中教育窗口学校。如,2004年与曲靖一中签订协议,由县人民政府投资1.2亿元,创办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均位居全县前列的胜境中学。又如,2009年新建的富源六中与河北挥公实验中学开展了长期的教学交流合作,扎实开展教学帮扶工作,同时,学校还选派了大批教师到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交流学习,邀请了《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名师指导团专家和教授到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着力打造名师队伍。为了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富源们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工程”,制定名校长名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实施素质教育有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专家,并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教师队伍,开展“青蓝结对”,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作用,组织他们上示范课,开展二级培训,实现以典型引路、以骨干带一般,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县教育局制定了《富源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各学科带头人实行跟踪管理,目前已培养省级名校长1名,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409人名(其中省级5人,市级56人)。
三、深化三项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实行编制管理。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按照学生数和办学规模,依据“师生比”、“班师比”标准核定教育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实行动态管理,由县教育局核定报县委编办备案,逐步实行编制管理到乡镇、不具体到学校,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调剂安排使用的体制。
二是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学校岗位管理和合同聘用制,岗位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合同聘用合法规范。同时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破职称终身制,高职比例适当向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倾斜。
三是建立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长效机制。县城县直学校每年选派1名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或优秀骨干教师到挂钩联系学校或薄弱学校挂职锻炼。各薄弱中小学每年须选派1名学校领导或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县城县直学校或管理较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跟班学习。
四是建立健全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各学校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3%~5%的比例开展支教、挂职锻炼、结对帮教、跟班学习等形式的轮岗交流活动。城镇中小学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
五是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完善“以县统筹、三个倾斜(倾斜边远贫困山区教师、倾斜优秀教师、倾斜班主任)”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发挥好绩效考核在奖优惩劣、奖勤罚懒、末位警示、选贤用能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等方面的激励作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深化课程改革
富源县出台了《富源县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富源县教育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确保各中小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同时,强化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得少于1小时。要求各中小学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形成独具特色、与国家课程互补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严格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尊重、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探索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避免因过早分科造成学生不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等现象产生。
(三)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一是科学地评价学校。对学校的评价由过去的单纯以文化课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的做法改为以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教育质量等内容的全面评价,教育局每年对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进行一次系统的评估,结果通报全县,年初与县直各学校和各乡镇中心学校签订教学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中心学校对所属各中小学每年进行一次系统评价,通报全镇。以此正确引导学校之间由教学成绩和升学率的竞争变为办学整体实力的综合竞争。
二是科学地评价教师。由过去单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决定教师的优劣改为从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教学实绩、提高学习、社会满意度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苦练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社会拥护,家长爱戴、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
三是科学地评价学生。摒弃传统的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评价的做法,把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突出出来,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产品评价与效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切实使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抓好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从2012年起,富源县小学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中学考试评价在原来只注重最后分数的考核转变到注重巩固率、优生率、及格率等多元的评价。
四、抓实四个建设,提升教育发展后劲
(一)抓实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富源县高度重视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转变,突出“管理强教、管理强校”目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局、中心学校、中小学三级管理网络。教育局领导实行分工负责职制、挂钩联系到乡镇、中心学校,机关科室及干部职工挂钩联系到具体中小学,年终实行捆绑考核。相继出台了《教师跨乡镇流动管理方法》、《教师绩效考核分配方法》、《富源县人事聘用管理方法》、《富源县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程》等管理措施。同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扎实开展主题年实践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管理提升年”、“加快发展年”、“质量提升年”等主题年活动,引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各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修订完善本乡镇、本学校的重要管理制度,如《教师年终晋级评优考核方法》、《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教师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强化过程管理。各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或体验学校管理,民主决定重大事项,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积极推进校务公开。目前,全县教育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二)抓实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选拔任用机制,2008年以来,共公开选聘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校长21人,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副校长68人,乡镇初级中学校长19人,中小学校长253名,从县直学校选聘到基层学校挂职锻炼的教师4名。建立校长人才储备库,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储备入库,作为校长选聘的主要资源。强化对校长的培训,制定校长岗前、任期内定期培训的制度与方案。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县直各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各中小学校长连续两年综合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就地免职。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抓培训,富源县自2002年实行教师招考以来,提出了“上岗之前必培训,上岗能力不强再培训”的教师培训目标。将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转变为对教师有触动的、有提升的校本培训,在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全员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同时,采取主动走出去登门求教,多层次将教师送出去洗脑,请名校名师专家到校开展现身说教的方式开展“传、帮、带”活动;落实好骨干教师到省、市名校“跟班”学习制度;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辐射到落后地区,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其次抓作风,在教育系统牢固树立“作风正、教育兴”的理念。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的作风整顿活动和“以治理教师醉酒上课、教学期间参与打麻将、长期请人顶岗及不在岗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再次抓激励,建立健全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对教育教学效果好、师德师风好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表彰;深入开展“百名优秀教师”、“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设立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每年对抓教育质量实绩突出的学校、校长、教师予以重奖。
(三)抓实教研阵地建设
一是要让教师能教研。出台了《富源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意见》、《富源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富源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配备教研队伍,完善教研机构,落实专兼职教研员,聘请学科带头人,开展教学技能过关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及新课程研究等专题培训,转变少数教师存在的教育科研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打破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各学校利用假期教学技能专题培训,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掌握如何制作课件,如何运用多媒体,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如何说课、评课、听课、讲示范课等基本技能。
二是让教师善教研。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确保教研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富源们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上六课”(骨干教师上样板课、教研员上示范课、校长上达标课、外出观摩学习的教师上汇报课、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上观摩课、全体教师上高效课)活动。制定《富源县教育局关于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使教研工作不挂在嘴上,杜绝形式主义,将教学研究变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大舞台、提升教学技能的主渠道。
三是让教师勤教研。为了扎实推进学校教研工作,县教育局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学校必要的倾斜。2012年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教师培训经费比率由5%调整到8%,为教研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积极推广“资源共建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重建”的集体备课方式,定期开展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工作新举措,调动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1.引言
中小学学生不管是从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育上看,都还处于一个不成熟不稳定的时期,而受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中小学对学生的卫生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水平,同时对中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加强重视,都将对我国中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提高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探索和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实施和普及,其中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保健的重视就越来越多,健康的身体是保证学生学习生活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卫生的学习环境,才能在学习中没有后顾之忧,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而作为中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于学生的卫生保健来讲,则更为重要。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特别是抵御疾病的能力还不够,一旦一个学生或者一小部分学生发生疾病感染,很容易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产生传染,影响到其他学生甚至是学校的正常上课。因此,对中小学的学生的卫生保健进行加强,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为中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更为专业和更加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中小学生的卫生保健质量。
3.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出现的问题
3.1 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迫于升学压力,我国的很多中小学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以及升学率的多少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而对于中小学中学生的卫生保健则关注较少。一方面是我国以往长期以来对教育中分数和升学率的过度重视和解读,导致不少中小学对学生的成绩较为重视,而忽略了学生的卫生保健。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活动安排方面为了追求学习成绩方面的提高,往往会将本该是健康教育课或者是活动时间安排为学习时间,如此一来,学生的卫生保健就得不到重视和保障,导致中小学的卫生保健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中小学对于学生卫生保健工作的不重视,就导致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导致中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不高。
3.2 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数量少,专业性不高。中小学对学生分数以及成绩的重视,导致我国不少学校中的教师配置不合理,卫生保健方面的教师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当前我国有一些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教师不但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不够专业,有些甚至是由学校的体育、地理或者是生物等其他科目的老师来兼职,导致中小学中的卫生保健工作得不到提高和应有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不少学校也开始对学生的卫生保健有了一定的意识,开始培养和引入人才,但是有不少的学校以及老师对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持有一种偏见,认为卫生保健就是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等,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时,往往忽视了对老师专业性的考察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不少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教师或者是校医在正式上岗前没有接受过较为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训练,对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救护方法也不熟练,中小学的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3 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不健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校,由于对学生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每个学校都设置了卫生(保健)室,但是卫生(保健)室的硬件和软件现状都跟不上。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卫生(保健)室是被个人所承包,他们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并没有专业的卫生保健教师一样的深入和全面,而且这些私立的卫生(保健)室往往以盈利为目的,对学生的其他关怀就相对较少。中小学的私立卫生(保健)室的设立,一方面没有将专业的卫生保健老师纳入其中,对专业的卫生保健教师是一种心理和职业上的伤害。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在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方面没有将专业的专职保健老师安排进专有的课堂,而是请其他科目的教师代为执教,而对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估又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导致其他科目老师在为学生上健康教育课时,往往不重视其课堂质量,不仅影响了课堂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4.提高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对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的卫生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为此颁布了一些政策和纲领性的文件来保证中小学生的卫生健康问题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障。中小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机构,应该对中小学生的卫生保健情况重视起来。加强对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就应该从学校的领导层的思想转变方面入手,改变学校领导层对中小学生的卫生保健的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中小学生的卫生保健政策落到实处,并在学校的决策等方面有意识地向卫生保健方面有多侧重和倾斜。
4.2 提高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专业性水平。提高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专业性水平,就应该要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中小学在引进卫生保健教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察其专业知识水平,把握好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的专业水平关,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作为选拔和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在原有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应该定期举行培训会或者是培训班,提高中小学的卫生保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并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激发中小学卫生保健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4.3 建立健全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首先要保障中小学卫生(保健)室的人员的专业性,并加大在卫生(保健)室现有的资源配备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向学生普及卫生保健的健康知识。对中小学的卫生保健要配备专业的教师,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将其纳入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和省教研室、教科院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做好为“教育教学、行政决策、自我发展”的三方面服务,履行教研部门“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项职责,为温州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重点目标
(一)研究目标
1. 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温州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
2. 继续编写中职文化课地方实验教材;编写出版《校本教研行动在温州》、《珍爱生命》师生读本;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课例设计》。
(二)指导目标
1. 考核9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表彰优秀工作室主持人;召开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会。考核全市第一、第二层次骨干教师。举办2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初中段、小学段)网络直播教学活动,举办20期名师大讲堂。
2. 大力倡导有效教学,总结、推广有效教学的经验。深化、细化普高“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策略;加强对高职单招单考的教学研究;实施初中毕业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考试。开展“精品百课”活动(初中);启动小学课改领航系列现场会。
(三)服务目标
1. 运用《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报告,研究分析抽样地区、学校的学生学业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完善学业质量监测评价oar系统。建设小学新课程学业质量检测命题资源库。
2. 评选表彰“小数学家”,启动“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养计划。
(四)管理目标
1. 做好《温州教育》栏目调整及改版工作。验收农村义务教育“教学四项规范达标”学校(第三、四、五批)。
2. 制订与绩效工资制度相适应的教研(科研)员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举办教研(教学)工作论坛;评选优秀教(科)研员、优秀教研组长。
三、工作任务
(一)推进课程改革,突破疑点难点
1.开展“疑难问题”培训。反思、总结新课程实施情况,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高中、初中、小学继续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培训,针对前阶段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搭建研讨与培训平台,聚焦课堂,关注有效教学,建设生本课堂,突破教学疑点与难点,提高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能力,努力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2.编写优秀课例设计。总结、整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全市高中课堂教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科《教学课例设计》(暂名),推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课例设计,为高中教师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搭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市课改信息网络体系,以《温州课改资讯》为载体,及时反映我市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经验与成果。
3.实施“三小”培养计划。健全评选奖励机制,评选“小数学家”,启动“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养计划,建设“数学家摇篮”工程基地学校、“小科学家”培养基地学校、“文学社联盟”,推广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家庭实验室”建设经验;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发现、选拔和培养具有潜质的青少年数学、科学、文学的优秀苗子,鼓励他们立志投身数学、科学、文学的探索、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深化教学研究,倡导有效教学
1.协作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有效教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加强教(科)研员校本教研联系校的制度建设,研究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使校本教研走向常态,走向合作联盟;做好《校本教研行动在温州》的定稿出版工作,召开全市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做好“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鹿城、瓯海、龙湾、平阳)的工作,扩大校本教研的推广、辐射力度;做好市局直属学校校本教研联盟的组织工作,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召开温州中学“三磨”(磨题、磨课、磨人)项目现场观摩会;以《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的落实为载体,做好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的结对帮扶工作。
2.强化普高“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策略。动态调整“五个层次”的普高分类方案,分层次开展高中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高中各学科新课程研究指导小组和新课程重难点项目组的作用,指导学校根据区域校网布局和办学历史状况,准确定位,培育办学特色;发挥同类同质学校协作体的“同伴互助”作用。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实施走班上课,促进高中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强化备考研究与指导,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组织好全市两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个层次的高三适应性考试分析研讨交流。加强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的指导;及时做好全市高中会考数据的分析、反馈、指导。 中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 | 2011年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计划 | 秋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2010——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查看更多>>
3.义务教育“精品百课”“课改领航”活动。加强2011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研究工作、英语听力和口语考试工作,做好学业考试网上阅卷工作。深入学习执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义务教育阶段),将课程理念及优秀教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初中继续开展“精品百课”展示推广活动,收集疑难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打造精品课例,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创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产生教学的辐射与引领作用。举行“温州市小学课改领航系列现场会”(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尊重教育”等),发挥课改领航学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特色,形成课改精品,引领我市小学第二轮课改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4.农村学校“教学四项规范达标”验收。抓重点树典型,推出一批农村学校办学的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探索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常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县(市、区)继续推进第三、四、五批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四项规范达标”验收评估工作,以评促建,有效推进教学规范的落实,市级做好“教学规范达标”验收的抽查与审核认定工作,用好农村小学新课程资源丛书。深入调研幼儿园业务园长与教师的工作,建立城乡幼儿园“三级帮扶网络”,通过共性问题集中突破,个性问题现场指导的方式,帮助民办幼儿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业务园长与教师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教育科研,提升研究水平
1.深化课题研究。以教育部《温州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结题为契机,全面总结新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筛选、调研、指导部分有全局性推广价值的重点课题,参加全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度)评选;召开重点课题成果推广交流会;举行小课题与校本教研结合专题研讨;做好2011年各项课题申报立项和全市论文、案例评比;组织、参加省“三项教学评比”。拟制学校教科室评估标准和方案。
2.改版《温州教育》。做好《温州教育》的改版和栏目更新工作,拟设立行动、动态、故事、时评、思想、研究、创新、借鉴、健康等栏目,加强对全市基础教育重大项目、典型学校、有效教学、名师人生等经验的推广、宣传。定期刊出《温州教科研通讯》。
3.指导“生命教育”。编写、出版《生命教育》师生读本;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和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工作;加强对班主任德育的研究力度,借鉴校本教研模式与经验,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研究意识。
(四)联系社会实际,拓展中职教研
1.发挥教学调研功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围绕我市的社会发展目标,帮助学校开展专业设置研究,特别要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和示范性专业建设,加强先进制造业等紧缺人才的培养,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强宏观指导,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学校进行课堂调研、教学视导工作。以8个学科(专业)的专业委员会为辅助平台,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2.编写地方实验教材。开展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进一步推进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课程改革。结合温州中职教育实际,继续编写中职文化课地方实验教材,指导实验学校学习新大纲、用好新教材。修订改进分类分层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方案,让中职学生根据兴趣、特长、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发挥全市中职学校高三教学联盟的作用,加强高三教学研究和高职单招单考的研究、指导工作。
3.完善综合学分评价。继续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扎实推广、实施“综合学分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省级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实施综合学分制研究》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引导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拓展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途径,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举办“我爱职校”征文比赛和“职教之星”评选活动。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指导服务工作,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五)改革教育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项目研究。以《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温州推广应用研究》为抓手,通过参与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项目”的系统实施,建立可与全国各地参照的质量数据常模,逐步形成包括“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与标准比较”三个维度的中小学生测评、分析机制,以适应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解读我市(直属学校和三区两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报告,分析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和教育教学现状,及时发现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有效调控教育教学行为,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监控教学质量、改进命题技术。开展教育测量评价研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预警。以高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会考数据为基础,开展学业质量监测评价(oar系统)项目研究,以数据分析、反馈全市及各县(市、区)教学质量状况,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进一步增强学校、教师的质量意识。通过对试题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等项目的监测,加强对命题技术的研究、调控。启动小学学业质量检测命题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探索小学阶段有效的学科学习质量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质量抽测工作,引导我市小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2)
中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 | 2011年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计划 | 秋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2010——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查看更多>>
(六)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水平
1.搭建名师引领平台。指导、考核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表彰优秀工作室主持人,召开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会;考核第一、第二层次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三个层次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示范作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举办2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初中段、小学段)网络直播教学活动,举办20期名师大讲堂;配合市局做好第十批特级教师候选人的业务培训指导工作,鼓励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构建“大师+优秀团队”的师资队伍格局,为培育温州教育家奠基,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打造一流教研队伍。举行全市教研(教学)工作论坛,交流推广有效教学、校本教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开设教(科)研员讲座、读书报告会、专业论坛。倡导教研员展示课堂教学艺术,加强教研组建设,在全市教科研机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优秀教研员、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活动。分层、分批、分段开展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新课程教学研修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善教研(科研)员考核办法,引导教研员面向师生、面向基层、面向教学,把主要精力投入课程与教学研究,努力成为师风师德的表率、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全省一流的教研(科研)团队,宏观上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微观上为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提供策略和技术支持。
构建“大学区”,打造优质、均衡教育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今年5月以来,合阳县教育系统在全县范围开展以“激情五月 礼赞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均举办了校园艺术节活动,活动以班级、学校、学区、县级四个层面自下而上逐级开展,多所农村学校校园艺术节活动为首次举办。各校园立足校情,举办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如城关二小的“乐德教育”艺术成果展、甘井镇中学的“我梦最美”梁山校园文化展、县幼儿园学区的“七彩童心中国梦”、县中心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润泽童心”等。
一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构建的背景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100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检验专业培养的不再是检验医师,而是能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我们认为这个转变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即医学检验专业更偏重于医学技术类的专业,这种调整具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2]。为了顺应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毕业实习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3]。
1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培养模式新变化的要求等修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纲。该大纲既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的培养,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内容体系
在完善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毕业实习内容体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设计活动,提高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六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对毕业实习最有体会。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纲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我们还广泛征求了这些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实纲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根据学校指导性方案意见,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医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基于医学技术类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我们已向学校申请获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并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的业务要求、实习时间及科目安排、各科室实习内容要求等均进行了修订。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等,学生到大二期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到大三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学生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一定科研发展潜能,为毕业实习期间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条件体系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辟条件优越和带教水平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体系,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需要,以适应对医学技术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实习医院和医学检验中心两大平台,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大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将临床工作实际和学生毕业实习典型案例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初步印象和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老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老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4]。同时学院在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之间制定了适宜政策,对推荐学生就业的带教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2)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中心教学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顺利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拥有齐全的检验专业课程对应的所有实践项目,很多都是医院无法完成的。目前检验行业三大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在杭州运行良好,其中有两大医学检验中心总部设在杭州,尤其是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作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日常的实验学习、小学期见习、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在医学检验中心的实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操作、病理指标的分析、科研工作的参与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技术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提高,也便于对专业的更深理解,为将来毕业实习地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管理体系
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的关键,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级到2013级十一年的办学历程,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习由学校、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四层领导管理: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组织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和实习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检查实纲和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各实习医院给学生进行实习辅导、讲座及检查实习情况,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及组织纪律情况,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组织修订实纲,参与实习选点和实习基地建设及其它提高实习质量的具体工作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协助实习医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组织管理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拔考核实习带教老师、充分调动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的积极性,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等途径,规范毕业实习各项进程,从而体现管理的实效性。在学院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内选拔一名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定期到各实习单位走访,检查监督学生实习状况,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组组长,组织召开优秀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带教老师分享带教经验。对附属直属医院带教老师实行选拔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对有历届毕业生工作的实习单位,让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应届实习生,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各项流程,提高实习质量。对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制定奖励政策,作为评选优秀校友、优秀辅助带教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毕业实习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毕业实习管理效率,从而构建有效的毕业实习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
[2]姚群峰,宁勇.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3):1-3.
一、加快学前教育,“入园难”得到有效缓解
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甘南州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以集体办幼儿园为骨干、个体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园体制。从师资素质、财政投入、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努力,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管理、规划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2012年我县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已全部投入使用,2013年总投资201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1005万元,县级配套1005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所,共计建筑面积9132平方米。目前,全县各类幼儿园发展到20所,在园幼儿1056名(含幼教点学生、小学学前班学生和一年级不足龄生),入园人数较2010年大幅提高,使“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受教育权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我县“两基”通过国家验收,2012~2013学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8359人,已入学8359 人,入学率100%,毕业率达到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5002人,已入学5967人,入学率119.29%。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60人,已入学49人,入学率达到81.67%。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为5963人、入学率为100%,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实际困难,实现了所有学生“有学上”的目标。为巩固扫盲成果,以县职中为依托积极举办畜牧、养殖、大棚蔬菜等各类农技培训班。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1.95%,非文盲率98.64%。
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开足开齐了各学科课程。由县妇联发起,在木耳等10个学区联合创办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并为“留守儿童活动之家”捐赠学习用具、活动器材等,逐步实现了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帮、托有所管”的目标,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三、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教育结构趋于合理
实施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狠抓学校特色建设,加大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力度,不断提升高中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2年为了使柳林中学实现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县上自筹资金1280万元全面完成了面积为6251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投资296万元装备了6个高中理科教学实验室,投资25万元配备了图书,增加大灶设备2套。另外,为藏族中学购置了学生大灶、电子白板、图书以及学生餐桌、学生用床、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我县高中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把职业学校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在硬化、绿化各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成才道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做好中职招生动员宣传工作,共录取“9+3”藏区免费中职学校学生116名。
四、加强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结构趋于合理
2012年2月,县委组织部门提拔任命了66名各级各类学校新的书记、校长,给予了正科级、副科级待遇,县教育局配备了学校中层管理人员70名,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班子队伍建设,逐步落实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组织绩效工资改革和实施工作,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和管理、实施制度,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公开高薪招聘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到我县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三年来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特岗等引进教师436名,县上自筹资金从本科院校招录高中紧缺学科教师153名,分配到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全县学前教育师生比1∶12,小学师生比县镇1∶13、农村1∶15,初中师生比县镇1∶17、农村1∶22,普通高中师生比1∶13。三年来全县参加国家、省、州级校长培训146人次,参加国家、省、州级教师培训1764人次,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4002人次。有5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省园丁奖,39名教师被评为州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州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89名教师获得了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在各学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县教育局进一步细化了《卓尼县教育系统年度考核制度》等,制定了《卓尼县教育系统新教师分配和调整方案》《卓尼县教职工考核办法》,建立了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基层服务支教制度及送教下乡制度。通过开展城乡教育对口支教活动,为城乡教育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大教育投入,城乡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县委、县政府坚持制定教育工作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资金,优先解决教育经费、教师缺编问题,建立了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把教育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各类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县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努力做到了“三个确保”。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新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做到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加大教育项目投入,夯实教育发展硬件基础。自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灾后重建、校安工程、、扩大内需、寄宿制奖励及补助资金等建设项目,全县教育系统完成投资16625.4万元,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餐厅等89954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56402平方米,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在“两基”迎国检工作中,县政府下拨“两基”补缺经费4266万元,全部用于学校“四化建设”和设备仪器购置,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办学实力,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学校“校校有楼房、幢幢都新颖”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