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惊弓之鸟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我们主要对小学阅读课程中教师的理答问题出发,来探讨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理答;小学阅读;教学效果
理答,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们所回答的相关内容予以标准化的评价,学生在进行阅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与同学之间的讨论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课程上的教师提问环节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而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提问以及分析问题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1教师课前的备课充分,合理准备提问环节内容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阅读课程的教学时,需要严格把握学生们的兴趣心里,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没有完全的形成,学生们心理大多以好奇心为主,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结合学生们的这一心理,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前时间对本节课所需要讲述的相关课件进行预习,所设置的提问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来进行制定。对于教师的客观评价来说,如果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学生们的回答内容过于空泛,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合理的评价就缺少可以借鉴的内容,教师很难从学生们所回答的内容来给出客观的评价,也很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只有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课程目标来设置提问内容,选择有趣味的提问方式来进行,并且所提问的内容能够不超过学生们所学习的范围,那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时,他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羞愧万分,最后他蹑手蹑脚的走近妈妈,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这一段话中,文章中用了好几个成语短语,而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通过朗诵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的话,那么是很难帮助学生学习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这一段话中同学们能够找到几个成语词语,同学们讨论后告诉我答案。”这样学生们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来发现语句中的词语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此类提问的方式所回答出来的内容能够帮助教师合理的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当学生回答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没有发现全部成语的学生予以鼓励,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发现成语,从而加深学生学习成语的效果。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既帮助学生们加强了学习效果,而且还使得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教师能够更好的通过理答的方式引导学生。
2在进行理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
在进行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的把握好理答的时机,一方面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需要留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问题,从而回答的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学生们的回答内容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等待,在内心及时的思考学生回答的实际含义,并且根据学生所回答的内容给出合理有效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完善的评判学生们回答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1]。例如前面我们在提问《惊弓之鸟》一文的寓意时,学生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两种侧重不同的寓意,往往需要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当学生回答“我从文章中看出了当一个人脱离了集体之后,其内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往往对于一些非常微小的外界因素都难以承受,因此可以看出集体的重要性。”教师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之前,需要首先考虑到学生能够思考到大雁这一个方面的寓意是非常好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但是并没有能够考虑到全面问题,因此教师的评价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你在回答这一文章的寓意过程中,能够通过大雁的实际表现情况来反映出人们的内心思想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没有考虑到惊弓之鸟的主人公的射箭技术问题呢,可以再思考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回答方式一方面能够大大鼓励学生的回答方式,使的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了思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到实际所回答的内容中欠缺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来进行一定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阅读思考方式。
3教师需要根据理答情况进行反思
教师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课外阅读课程的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对于学生阅读中不懂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指导[2]。对于课堂学习过程中理答的情况,教师在课下时间应当及时的进行反思,一方面通过对课堂过程中理答进行反思能够将本次理答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下一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出现此类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在初次的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自信的情况,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教师会出现一些口误等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的反思。教师进行理答的反思工作可以从课堂上的记录开始。例如在开始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提前准备好笔记本在进行提问环节的过程中,当教师认为自己评价不正确的地方或者一些评价存在缺陷的位置,将其进行记录,将所记录的内容在课下时间进行反思,找到课上回答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对症下药,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保持这种课堂记录的习惯能够大大降低教师在理答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从而保证阅读课程理答的有效性,保证学生们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来看,本文主要从小学阅读课程中教师理答的重要举措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加强理答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走正确的道路,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和知识,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小学阶段的教师应当重视课程学习的理答过程,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作者:周钰钢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幼儿;角色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和解惑,3到7岁的幼儿不是小学,中学的孩子那样,已经具备很多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理解力。幼儿的情绪不稳定,理解力和注意力正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72变的本领。
一、 在日常生活中像母亲,做传播爱心的使者。
现在孩子都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中,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不适应。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会觉得幼儿园里关心他的人很少,一切都很陌生;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很多:独立进餐不能挑食,自己睡觉,自己穿脱衣服等等。类似问题攒多了,孩子就会闹情绪不愿去幼儿园,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让孩子在幼儿园感觉和在家一样,温暖。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做呢?对于刚入园的新生,我们一定要做到微笑,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接着老师就要开始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爱好、兴趣、等等。要让孩子感到老师很爱他们。比如:今天情绪不是很好,是不是哪不舒服,午休时被子盖好没有,裤子提好了没有等等。特别是对胆小,内向的幼儿,老师一定要拿出更多的细心与温柔去帮助他。比如:尿裤子,此时的幼儿就如惊弓之鸟,他已经很害羞了,如果老师针对此事强加指责,幼儿一定会更怕上幼儿园。可如果老师拿着干衣服,帮幼儿换上,或者让他躺在小床上帮他把裤子吹干,并且对他说:“今天尿裤子了没关系,下次想尿时给老师说一声,不然,弄湿了衣服,会着凉的。”这样,胆小的孩子又不伤自尊,还会更加信任和喜欢老师,
我们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到幼儿园也有关心,爱他们的老师妈妈。让幼儿觉得在幼儿园里就像在家一样安全塌实。
二、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幼儿阶段的教育已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大家都意识到幼儿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中的基础。适时的教育与引导可以改变人一生。可是每次在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想象力极丰富,而上课内容较广。我们要让所有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重难点,以及本节活动技能,情感教育,确实很困难。我们不但要运用多种教具,更要精心设计多种教法。我时常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变成魔术师、故事大王、画家、演员、舞蹈家、歌手、《十万个为什么?》等角色,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往往经过改变角色的活动,幼儿对活动的理解会更好!整堂课气愤活跃,幼儿注意力集中。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幼儿喜欢听故事,对故事有一种百听不厌的感觉。会讲故事的老师往往是幼儿最喜欢的人。当然,讲故事也是要讲究方法的。直白的念故事并不吸引幼儿,而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再加上自己的表演,幼儿就会欢呼,拍手鼓掌;通过故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及模仿能力。因此好的故事就是我们教学中的无形帮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很强的语言功底:表达力,理解力,创造力,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眼神、夸张的动作去营造出故事的气氛。幼儿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非常强,老师只需有感情的讲一遍故事,幼儿即可模仿的惟妙惟肖,还会通过故事知道善恶美丑、是非对错!
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每一个活动都很感兴趣,他们善于思考,好奇心强。作为幼儿老师就要随时根据他们的喜好去改变教法,这也能起到正迁移的效应。比如,我所带的大班孩子们很爱突发奇想的提些奇怪的问题或要求。有时会问到“老师,你会唱歌星 ….的歌吗?”、“老师,太阳睡觉吗,它喜欢吃什么?”、“老师,树叶为什么要落下?”……每天面对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教师就要拿出看家的本事——百问不厌!无论幼儿问什么问题,老师都要努力找出合适的答案。如果真没有答案或自己也不太了解,就要如实告诉幼儿:“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不如让我们一起去查查看!”千万不要嫌幼儿烦。我们要引导孩子遇到不懂得问题,学会像别人请教,要支持鼓励孩子探索动脑,或许老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就激发了某个孩子的浅能。因此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导航系统。
三、教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游戏中的好伙伴。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朋友。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无论是集体游戏、角色游戏、,孩子们都喜欢。幼儿园就是幼儿游戏的天堂。教师天天挖空心思的创编各种游戏去迎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当然也要成为他们游戏中的一个伙伴。“大家一起玩”、“快乐一起分享”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快乐成长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心愿。
在我们班上,每到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尽情的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有时,我也会参与到其中,我们一起游戏还会吸引其他幼儿的加入。所以有老师参加的游戏,一定会更加有意思。游戏中孩子门从不把我当老师,他们有时让我当老鹰,有时让我当鸡妈妈,有时让我当大灰狼,他们一起那枪打我,而我也会很津津乐道的好好表演一番,自己不但很开心,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玩的如此开心,我更加开心。在游戏中我们成了好朋友。
因此,幼儿老师一定要学会玩,喜欢和孩子们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快乐,分享知识,获得友谊。其实,孩子的世界除了充满欢笑与游戏,偶尔也会有不高兴的事,作为教师,我们除了给他们爱,还要做一位聆听者。
四、做一名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
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活动,要学会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本班老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帮助幼儿园管理好自己的班集体等等。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趋于多重化。在生活中除了做他们游戏中的朋友,还要做他们生活中的领路人,同时还要组织好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做一名善于反思和研究的新型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 反思和评价,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创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一、关注预设,抓住理答生成的基本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学情来设计教案,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如果没有精细、周全、巧妙的预设,课堂上教师理答生成的质量就难以保证。理答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不可能预测教学的全部,但尽可能做到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一)理解编者意图,细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专家沈大安认为“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文本本身是作者无声的语言,是作者思想表达的一种形式。而教材中的文本已经经过了编者多方面、多角度的斟酌、筛选。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解读文本和教学时,先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是进行有效理答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崔峦先生曾经说过:“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没有细读文本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理答?有些课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说的全是套话和传声之话,这样的理答怎能说是有效的、成功的?
晋江市首届名师讲堂小学语文专场级教师武琼的《惊弓之鸟》一课,大家至今还记忆犹新。没有课件的点缀,对于学生已经上过的课,武老师就以孩子的疑问为交流的支点,整堂课依然上得精彩。她那豪爽的语言,敏锐的视角、深厚的功底、细致的点拨,无不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
课后,武老师这样反思:“回想这一次经历,让我深感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她认为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吃准年段目标;研读各册教材,把握知能要点。其中武老师对课堂中两个“直”的引导理解非常精辟,使学生不仅非常清楚地了解了文字的不同意思,而且激发了想象,在朗读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正是由于细读文本,武老师才会有智慧理答,也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工作琐碎、繁忙,很多教师匆匆看一遍课文,马上就写教案做课件,这样的课十之八九会出问题。因为“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语言感觉和语言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语言感悟和语言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语言悟性和灵性”。“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语言经验、获取语言感悟、启迪语言智慧的重要路径和平台。语文教师只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语言存在,课堂上才可能挥洒自如,有效理答,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预设“问”“答”
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迭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上课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学生已经会的少讲或是不讲,学生不会的或者是想知道的要多讲,我们要充分考虑这节课给学生什么,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预想多种理答的方案。请看我校施芳芳老师在上《老树的故事》中的一个片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看到了一棵好大好大的苍天大树。这么大的树它有几岁呢?(孩子七嘴八舌地猜测着)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一棵树的年龄?
(孩子们说开了,但答案都不正确时)
师:大家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博士,以前可能看过这方面的课外知识,怎么知道树的年龄?
生:树墩里面一圈一圈的。
师:一圈一圈的叫——
(生齐答,但含糊不清)
师:(出示图):这就是年轮,里面有一圈一圈的,一圈就代表一岁。
生(突然站起来问):在哪里数?
师:这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能不能砍了树数年轮?
生(齐说):不行!
师:是呀,老树会不开心的,咱们一年三班的同学都是爱护植物的好孩子。我们就用问的方式一起问问老树爷爷等待它的回答,问一问!
(全班齐读)
教师在这个环节积极理答,彰显深厚的教学功力。我想,她和武琼教师一样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是因为她们课前都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而且认真“备了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了很好的预设。
二、关注生成,促进理答预设纵深发展
任何教学预设都可以根据学情加以优化和调整,而教师的理答正体现在这优化和调整的艺术之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促进师生互动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应对的主要策略有:
(一)关注倾听,实现生成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一位教师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问:“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学生答:“哈尔威船长死了令我感动。”孩子的意思可能是,哈尔威船长牺牲了,他很感动。但是他的表达有问题——词不达意。碰到这种问题,教师是急不得的,要听明白学生的真意,即使学生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也要往这个方向引领。所以,教师就接下去:“你是不是想说,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为了保护乘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你很感动?”学生点头,教师就让学生完整说一遍。事实上,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开始不在教师标准答案范围时,教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否定学生的回答,而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年幼的孩子是很善于模仿的,特别是教师的行为,一个注意倾听孩子讲话的教师在无形中会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倾听的榜样,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倾听别人讲话,这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促进生成
“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语文课堂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变化的空间,必有很多动态生成,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学生在对话中即兴的火花,机智而又巧妙地对此作出理答,层层深入,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并得到提升。
例如,在我校刘舒媚老师的《特别的作业》一课中,一位学生朗读:“今天,小朋友们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一句时,特地将“红红”读得比较重,“细细”读的比较轻、慢,刘老师顺势追问:“你为什么将‘红红’读得比较重,‘细细’读得比较轻、慢”,学生——(略)接着又问“通过朗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学生——(略)通过这样的追问,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周密的思考过程,对文本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使听者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我们将学生对“问题”和“话题”的反应状态视为可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发挥教学机智,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理答。比如: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激励评价给予信心;当学生认识肤浅时,追问校正促其发展;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循循善诱启发“学会”;甚至有时当课堂发生意外时,顺水推舟,抓“意外”促生成。
(三)总结评价,升华生成
对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况及时给予总结评价,既要激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题意义建构,又要坚持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避免“满堂夸”的伪评价倾向,对生成问题的价值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促进师生互动生成的升华。如薛法根老师曾执教过一堂素描作文课,他对一位学生写的作文作如下理答:
生(读自己的习作):就像小朋友和小朋友玩一样。
师:这种感觉多好呀!你很善于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
生(继续读):……别看他长得高,却一点也没有架子……穿着也很体面……但他却也很想绅士……
师:好好读,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善于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好。
生(又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紧张的情绪顿消……
师:他重点写的是老师哪个特点?
生(齐答):幽默
师:抓住一个特点和一个侧面描写这个眼光就是独特的。
【关键词】对话 “倾听”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新取向。
对话教学理论严格细分,我以为可分为两个层面:“倾听”与“诉说”。 “倾听”,就是阅读文本,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诉说”,就是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所以,合适的对话,应该先是“倾听”,思考,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之后;才有内容“言说”。然后,在对话中就某一话题,再“倾听”,思考;再“言说”。这是一个反复的确定意义的过程。因此,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倾听”现状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是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然而,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己的阅读、“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
一、时间短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优秀作品文章,如鲁迅、巴金、老舍、叶圣陶等,阅读这些作品,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那么,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做法应取后者。”“倾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建构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学生自身获得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阅读意识、能力。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让学生开始“言说”,交流,就开始“批判性阅读”,就让学生拓展学习了。
比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导入课题后,老师请学生“走进这个感人的真实的故事”。在学生初读仅仅两三分钟,大部分只读了一遍的情况下,教师马上便连珠炮似的提出“八岁的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要给陌生女孩买洋娃娃?”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听清作者所说,没有时间与文本真正直接接触,与文本对话。这其实是完全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力。
二、方法简
我们将阅读中的“倾听”,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在教学中缺少方法上的重视与指导。
可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自身能力,包括知识积累比较狭窄,语感素养还是浅层次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二,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像《惊弓之鸟》《西门豹》;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三,对话双方的思想感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现在,在课堂上,我们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放任自由的去读,没有任何的指导引导。
三、形式化
要使学生与文本的视界差距得到融合,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在作方法的适当引领之前,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在一旁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对文本内涵与哲理的感悟,对文本思想与感情的领会,已经到何种地步何种状态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以学定教,确定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生发点,从而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擦出自主阅读的火花。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往往只是课堂上教师一个预设的环节。虽然,有时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识文本有反馈,但是,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比如:教学《麻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对老麻雀的印象,学生答案众多:勇敢、不顾一切、负责任、冒险……可是,老师三言两语后,非得转换到“母爱”: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其实完全可以抓住“不顾一切”、“冒险”,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细细品读。但是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前教学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切体验,强迫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原因分析
一、理解错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将对话理解成了谈话,完全不知道二者的实质区别:谈话的前提是强迫霸权,对话的前提是平等民主;谈话是以教师为绝对正确,对话以信任学生为基础;谈话是以灌输教参为目的,对话以自主阅读为宗旨;谈话是猜测答案应付考试,对话是感悟交流,验证完善自我建构。
二、理解偏跛。不理解前面提到的对话的两层含义,认为在课堂上重要的是,不是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想展示的是教师的独特理解,在教师引导下的精彩。只注重教学对话的自己预设,不关注学生可贵的自主阅读状态。
有效策略
多种形式的对话,能保证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地对话,通过学习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阅读期待,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张康桥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在课文的学习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把原有的一个自然段分成两个自然段来读,引发同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觉地、更深入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寓意。
最后,对话之后泛化期待。比如在学完《只拣儿童多处行》后,马上介绍冰心的其他文章,并呈现相关的评论。以此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冰心的文章的欲望,继续与冰心进行对话,交流思想。
二、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朱爱朝老师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就注重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实质。如朱老师在破题后即让学生质疑,此时老师并没有放任不管,任其发挥,而是适时点拨引导“针对父与子你有什么问题?”“扣住地震联系父与子你能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扣课题中这两个关键处进行质疑,从而实现有目的地与文本对话。二是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反复质疑,揭示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在朱老师的这堂课中,围绕 “长时挖掘”重点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驱动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悟出父亲意志坚定,铭记承诺,坚持挖掘,终于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这一主题,同时,悟出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越深入。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辛弃疾的词,与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在学习这首词时,窦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背,而是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上课伊始,她就用柔美、舒缓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意境,在音乐声中跟着辛弃疾走近村居,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意愿。接着,窦老师就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在解放学生手、脚、口的同时,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于大胆地与文本对话。尤其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受阻时,如在理解“媚”时,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当然与文本对话时有一定心理距离,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窦老师就请了同学起来扮成翁与媪,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翁与媪相互赞美,互述衷肠,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媚”的含义。达到对文本深入地进行解读。
四、圈划批注,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
总感觉有许多时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人云亦云。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于老师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划,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划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遵循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五、适时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以往总感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隔着,如何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中领悟,从中获取,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
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对话的“精”,以点带面。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点子上。闫学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为抓手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后,闫老师一点,甬道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
二是要注重拓展超越文本。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生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语文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应当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富的内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应当是学生在对话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在对文本“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