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学法心得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它是保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的根本规范。
《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公民权利是经过宪法确认的,而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的宪法所赋予的。其次,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的设置是以公民权利为对象,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目标的。再者,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有组织的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如果行使不当,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为了既发挥国家权力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又防止权力行使不当造成对权利的侵害,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如果权力过于膨胀,权利则必然萎缩;权力空间过大,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反之,如果权利过于膨胀,没有足够的权力空间,导致无政府状态,社会失去秩序,最终损害的仍然是公民权利。因此,既要防止国家之权被滥用,侵犯公民之权,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要防止公民之权被滥用,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宪法》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明确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权的明确规范。对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要想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除了做到不侵害公民权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履行职责,严厉打击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具体执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时,要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努力做到不让违法份子有漏网之鱼。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国守法,要爱岗敬业。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手这一方净土,无私奉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依法执教,处处以师德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时刻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真正地将“爱”与“责任”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做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人民教师。这是我们神圣的责任,也应是我们对学生的庄严承诺。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我觉得学习科学发展观,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情,立足岗位出成果。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将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和谐课堂,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用宽容构建和谐课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宽容,宽容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性。作为教师,要宽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的过错,不能动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让学生课堂上缺少安全感。课堂中这一蕴含宽容精神的民主,对构建和谐课堂,培育学生的宽容性格,塑造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很有意义。
课堂上的安全是一种感觉,相对而言,孩子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老师对学生简直有“生杀予夺”权力,学生在课堂上的选择、学习、和身心状态全都受老师一手控制。如果这是一位珍爱生命、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成全孩子们多方面发展的老师,那么孩子们是幸运的。但现实情况是,有形无形的暴力正在伤害着许多幼小无助的心灵。作为老师应把学生当成平等的公民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反复,并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超越完善。
二、用赏识教育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快乐
赏识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赏识孩子。”这句格言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异想天开”,在很多教师心目中被视为“邪门异端”而受到指责。如何对待学生的“异想”?创新教育告诉我们,学生的“异想天开”常常是他们创新思维火花的初始出现。因此,赏识、引导学生的“异想”,是值得每个教师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们要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是真心的喜欢课堂。如果孩子们对课堂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还愁不能顺利地“传道授业”吗?
“有效率的教学总是始于鼓励,终于成功;无效率的教学大多始于责骂,终于失败。”赏识教育有时能创造教育奇迹。所以,对学生的“异想”不但不能压抑,还应多鼓励、引导,把学生的“异想”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多创造一些能产生好奇、异想的学习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去“异想天开”,去思考、创新。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长大以后,就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该暂时抛开一切,微笑地面对孩子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在这样令人疲惫、压抑的气氛下,学生能快乐起来吗?所以老师应把快乐传染给每一个孩子。自由、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究,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的。
三、用学生主体观构建和谐课堂,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应注重课堂内的启发、引导,根据学情的需要,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充分信任学生,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主持、管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促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与发展,最终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当然,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一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我们不应该只为了今天的所谓的质量而肆意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仅有的微薄智力全部挖掘出来。我们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把落实新课程标准不落实在行动上,这样,有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学生的各项技能是能够互补的,我们在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智育。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各育,这样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同样阻碍着学生智育的发展,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我们要把学生培本文由学∶生∶无∶忧∶网整理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探索新课程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结构,陶冶学生情操。
4、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让学生能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
5、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媒体,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6、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育人,服务管理的思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下面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三点体会
一、发展是中心
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科学也无所依托、无所体现,没有现实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科学是前提
发展的途径有许多条。有短期行为的发展,有片面追求速度的发展,有破坏人文环境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科学的发展不仅求不到发展,反而阻碍社会进步。因此,科学这个前提不能丢。丢掉科学,发展就没有了方向,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讲究科学,实现科学发展,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要坚持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理念是关键
实现科学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关键在理念,(也就是)我们头脑中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真正转变观念,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上下功夫。要摒弃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增强各项决策和举措的科学性。其次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正确运用科学发展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切实解决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更快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三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谋划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作为一名党员,我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要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工作中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难度进一步加大。要使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在区教委听了曾书记“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报告会,听后深受启发,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精神,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报告内容,可能更多的关心教育问题。报告中的第七部分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更需要文化、精神等软实力。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些新的提法,让我充分感受到国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性,而我们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关系,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平衡协调发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责任心、有经验、有战斗力的较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再次,要注重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和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努力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报告中的第八部分的第一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这些提法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再一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报告中同样提到“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让德育工作者感到欣慰。因为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报告中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工作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努力开拓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思考一、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亦应切合这些特点。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就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在思想上,应该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在生活习惯上,应该讲究卫生、穿着大方、仪表端庄,也只有用这些合乎规范的言行、仪表、健康的习惯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治学上,应该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工作上,应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的心理特征,如儿童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
教师要敢于创新,不要一味的用老一套办法。不能有“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敢于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的职业是应激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而且,现在的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很大,困惑很多。各种检查、评比、考核,对学生的安全责任,以及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教师工作超负荷,工作时间长,备课、批改、辅导……无休无止,长此以往导致教师身心疲惫,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专题讲座,我明白了:
1.工作中我们越认真,得到的资源越多,机会越多,越容易成功。
2.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生命中美好的进取的目标上,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管以前有多少成就或多少挫折,都要放下,否则就会成为一种包袱。
3.把每天做的事分一分,把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4.要有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
5.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6.不断学习,超越自己。
7.保持简单生活学会热爱工作。
8.培养良好嗜好,适时亲近自然。
9.说话令人愉悦,懂得知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