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园活动反思

幼儿园活动反思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8 01:07: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园活动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园活动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反思;分析;实践;总结

新课程改革强调理念向实践转化,需要教师不只是教学者、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是我们教师要“成为反思实践者”。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最常用也最便于使用的方法是进行活动反思,反思不是简单的反省,而是对活动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对不足之处的醒悟。教师应该以反思的方式提升教学智慧,以研究的态度开展,以实践为依托,做一名反思实践者。

说到种植,我们“80后”的教师自己都不会,有的教师家住在镇上小区里,家里都不种蔬菜了,有的教师都是爸爸妈妈种点蔬菜,自己根本不会亲手栽种。在幼儿园里,我们有了一块种植园地,为了开展我们的园本课程,搞好种植活动,我们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思

一、反思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一种事后的反思行为,即不仅是教师实践的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和批判总结,还应有着其属于意识层面的深层含义。反思作为一种意识,总是激发某种体验,伴随着实践。

二、在反思中总结

本学期,我们在一起总结上学期课题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时,列出了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争取落实到位,真真实实开展好种植园地活动。

我们在课题计划中提出:“幼儿园种植园地较小,所以扩大种植面积是一个首要问题。”这点我非常赞同,我们的种植园地中农作物不够丰富,通过上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参与的一些种植活动发现,班上的幼儿一部分生活在农村,对青菜、金花菜、菠菜见得比较多,平时进餐也会常吃到,我们也通过活动,让幼儿逐渐养成了观察、记录、讨论的好习惯。而其他一些蔬菜,由于我们种植园地很窄小,没有种植,孩子们也不能更多地了解和观察。所以本学期课题计划中提出的这点,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

三、在反思中解决问题

1.种植面积小

我们努力扩大种植园地的面积,丰富了蔬菜种植园地,利用春、夏两个利于蔬菜种植的好季节,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种植活动,现在我们的种植园地的蔬菜非常茂盛,教师带领孩子们在晨间、户外活动、散步等时间经常进行观察,孩子们更是用爱心关爱着每一株蔬菜。孩子们成功地收获了茄子、辣椒、开花的黄瓜、丝瓜、豇豆等蔬果。

2.种植工具紧缺

种植需要的工具缺乏,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请来了小朋友的爷爷奶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小铲子、化肥、鸽子粪等材料,使得我们的种植园地土壤肥沃了许多,蔬菜也长得非常好。

3.正确的观察方法

经常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及时帮助孩子们一起分享,一起学习和总结,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记录,孩子们不识字的,我们可以鼓励幼儿一起参与绘制观察图表,孩子们有了观察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兴趣,接下来不用我们提醒,孩子们自然而然会在生活中、园内园外、家里户外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此外,请家长把孩子最近的观察发现带到我们幼儿园来交流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做什么事情都很受成人的影响,要让幼儿有观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饱满的热情,始终以极大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这样一来才能感染幼儿,带动幼儿观察的兴趣。

四、在反思中分析实践

1.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孩子们在家亲自动手进行种植劳动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开始了种植活动:有的手拿小铲子挖土,有的埋土,有的等同伴种完后拿着小杯子拎着小水桶负责浇水,充分享受种植的过程。

2.带孩子动手参与

和孩子一起劳动、交流、探讨,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想法,多感受一些孩子的活动,多接触一些科学探索的知识,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和小朋友在幼儿园一起种植植物,我们教师也多了一份闲情雅致。

3.实践案例

1、3月初,我们大班的教师所带的大班小朋友和我们幼儿园的“种植高手”门卫的保安叔叔一起种植了空心菜,我们小班小朋友一起观看了整个种植过程,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2、4月初,我们开展了小班种植活动《种瓜啦》。在活动中,我们通过迁移种植青菜的经验,带领孩子们一起种瓜秧,继续学习了栽种的过程。

五、在反思中再总结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关注植物的生长,记录孩子们观察的情况,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愿意连续观察与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情感。通过活动的照片和填写的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情况记录表来进行商讨,一起交流分享,互相提建议和意见,并及时相处对策改进。

在活动中课题组的教师共同商讨,结合环境、季节、资源、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等各方面因素,及时有效地做好反思、分析、实践、再反思的工作。为开展好幼儿园种植活动做好切实的研究,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沙龙活动“反思:成为实践反思者”..

[3]朱光明.从反思日记到反思性实践者:谈教师反思日记的写作.http://.cn/xiaoyu/qk/2007/11/jsjy/201011/t20101106_947355.

第2篇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幼儿园社会教育;规则教育;违反规则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在其中,成人肩负着与儿童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的“使命”,并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儿童的行动是否恰当。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是幼儿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几乎时时发生着幼儿与各种规则(以教师有意或无意制定的规则为主)的冲突或对抗。可以说,幼儿不同程度地违反规则的现象从未间断过。本文拟采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与方法论,探寻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与体验,并反思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与启示。

一、悬置:一日生活中幼儿违反规则的各种现象

所谓“悬置”,其原意为“加上括弧”,即把主观成分以及一切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放入括弧,然后将它们搁置起来。排除了主观意识之后,客体会把自己原本的面目毫无阻碍地呈现出来,这种客体的自我呈现即是“现象”。我们采取悬置的方法,借助在幼儿园的自然观察,获取了有关幼儿违反规则的6则案例,其“现象”呈现如下:

案例一:当研究者走进活动教室时,发现高高正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其他幼儿都在上课。研究者便悄悄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坐这儿,高高回答说是老师让他坐这儿的。研究者故意说那肯定是因为这儿是个好地方,高高答到不是的,是因为老师以为他调皮了,所以惩罚他坐这儿,而后说其实同学们都调皮了,但老师就让他一个人坐到这儿来。说完,高高露出了愉快的表情。

案例二:吃饭前,老师要求洗好手,安静坐好,高高还在玩玩具。老师问他洗了手没有,高高回答洗了,于是老师说洗手再玩玩具,容易把手弄脏,不卫生。高高又说自己没有洗手。老师便追问到底洗没洗?高高回答说没洗。老师接着就生气了:“那你刚才撒谎了?”高高说:“没有撒谎。”老师又问:“那你到底撒谎了吗?那样做对吗?”“不对。”“撒谎时你想什么了?”“我想不撒谎,可是我想玩,我就撒谎了。”说完高高安静地去洗手了,回来后非常兴奋。

案例三:老师安排亮亮在绘画区,亮亮不同意,要去积木区。老师便将他关进了教师办公室。研究者走进来,发现亮亮在墙角一边抽泣一边用手在墙角上画画。“我要爸爸买积木,我想回家,我不喜欢这里”。“为什么不喜欢这里?”“老师不好。”“是因为没让你玩积木,所以说老师不好么?”“是的。”“老师怎么不好?”“老师心不在焉,不像个老师,整天生气,挺不好的。”“真的?”“老师还无理取闹,不关心人,总是批评人,从不批评自己。”亮亮说完就过去把门使劲一推,门锁上了。“我不要她进来,老师真坏,坏老师。”

案例四:户外活动下楼梯时,凯俊、达达、尘尘、壮壮4个小朋友边下楼梯边相互打闹,被园长看到,她批评了带班教师的粗心大意。到了活动场地,老师让他们站到旁边的一棵大树前,并对所有幼儿说不许他们玩游戏,因为他们下楼梯时打闹太危险了。五分钟后,尘尘跑到老师跟前问什么时候可以玩了,老师说:“回去好好站着,哪来这么多话!”十分钟后,凯俊、壮壮被“解禁”,尘尘和达达因为罚站时偷偷说话依然不被允许去玩。几分钟后,尘尘又跑到老师跟前问可以去玩了吗,老师依旧拒绝了他的请求。过一会,老师让达达去玩,因为这期间达达都低着头没有说话。尘尘第三次跑到老师面前问可以玩了吗,老师大声说:“你回去好好反思!”尘尘看着小朋友都在高兴地跑着叫着,便大声地哭了起来。

案例五:孩子们都坐成u字形。丁丁淘气地把坐在他旁边的佳佳推了一把,佳佳马上告诉老师。老师走过来,揪住丁丁的肩膀,把他从座位上拉了起来,拽着往外走。丁丁的头快要缩进衣领里了,其他儿童看了“哈哈哈”地大笑。老师回头说:“谁在笑,我就请他出去。”

案例六:孩子们在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美丽的秋天”画画,老师走到强强面前时脸色马上“晴”转“阴”,质问他在画什么?强强说:“铁路。”“你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呀,你看秋天有多么美丽的东西,你都不画,为什么要画铁路呢?”“我喜欢铁路。”“你以前画过铁路了,今天画秋天,比如树叶呀,水果呀什么的。”强强不说话了,继续画他的铁路,老师在旁催促:“快画呀!你总不能老画铁路吧。”

在现象学那里,空间性、实体性、时间性和相关性四个范畴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上述幼儿与教师要求发生冲突的各例现象,无疑都发生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如教室、楼道)里,由特定实体(行为、言语、材料等)带来特定的可感受性,使之成为连续的生存时间(集体教学、自由活动等)中的片段,并在其中与他人(特别是教师与同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编织起幼儿生活世界的立体现象维度。

二、还原: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违反规则的体验

在教育现象学中,还原的目的在于以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指向存在的普遍性。我们将努力抛却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前提和伦理干扰,去真切地感受、平视和明了这些案例中幼儿对违反规则的体验,从而还原处于规则冲撞中的幼儿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一)无奈――乐于获取惩罚

在案例一中,高高在课上违反了规则,于是受到了教师的惩罚。当问及原因时,高高的老师说:高高好动,所以经常被单独“请”出来,坐在书架旁边。这使高高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久而久之,高高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自由看书的机会。可见,高高在其生存空间与生存时间内对违反规则的第一个体验是接受――通过惩罚获得“特权”;第二个体验是高兴――表情愉悦,可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从生活的空间性和生存的实体性角度分析,案例一呈现给我们以下内容:高高违反规则的目的在于脱离教师的“掌控”,获取独立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这也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伴随着痛苦的体验。在某种情境下,幼儿违反规则是为了能够自由地游离在教师的视野之外,随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抗议――不满于教师制定的“规则”

在案例三中,亮亮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体验首先是失望,因为老师拒绝了自己的提议,其次是委屈,所以他会向作为“外人”的研究者“控诉”其老师的行为,再次是愤怒,所以他走过去把门使劲一推,把门锁上,不让老师进来。亮亮的这一体验说明,当教师的规则没有说服力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抗议”。这也就提示我们,当幼儿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幼儿会“奋起”反抗,据理力争。

(三)忍受――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

在案例五中,丁丁在活动室内推了佳佳一把,此时丁丁的体验是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攻击了一个比自己弱的幼儿。但是,当“象征正义”的教师出现时,丁丁马上处于被惩罚的境地,此时他的体验为失败,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减轻惩罚,他尽力把头往下缩,可见此时其可感受性体验为害怕。丁丁的这三种直观体验告诉我们,当幼儿欺负比自己力量弱的同伴时,教师的适时介入会让幼儿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欺负行为,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继续欺负弱小者。

(四)承认错误与讨价还价――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1、承认错误――短暂的内疚。

在案例二中,高高在活动室内承认错误的同时产生了可感受性体验,那就是内疚,意识到自己撒谎不对,但是在高高内疚体验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续玩玩具而不去洗手是不恰当的,因此他的内疚必然是短暂的,他不会从根本上反思自己行为不妥当的地方。同时,这种短暂的内疚还可以博取教师和同伴的原谅,恢复教师对自己的好印象。

2、讨价还价――减少被惩罚的时间。

在案例四中,尘尘第一次去问老师自己什么时候能玩时,产生了两层体验,一是充满希望的可感受性体验,他猜测老师可能会允许自己去玩了。在遭到拒绝后,尘尘产生的第二层体验依然是满怀希望,因为他从教师的言语中认识到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老师就会允许自己去玩的。于是他好好表现了几分钟后又去找老师,但遭到了教师的又一次拒绝。此时,尘尘产生的体验是疑惑,老师是否发现自己在罚站期间和达达说话了。第三次,尘尘走向老师时的可感受性体验为充满信心,他觉得自己这次表现够好了,肯定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没想到,老师再次拒绝了,并要求尘尘继续反思,尘尘终于忍不住哭了。尘尘的努力显示了幼儿在违反规则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争取减少被惩罚的时间或程度。这一现象折射出幼儿在受到惩罚后经常会“缠”住老师不放的动机与目的。

(五)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干涉

在案例六中,教师强制幼儿画美丽的秋天,强强因此产生的体验为不满,因为他喜欢画铁路,为什么非要画秋天不可呢?于是,强强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继而产生了气愤的可感受性体验。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按自己的想法指点幼儿的行为,很多幼儿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但类似强强这样个性很强的孩子则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出现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都较低,其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伤害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反思:还原幼儿违反规则体验的教育意义

(一)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不切实际”的合理愿望

在案例一与案例六中,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提醒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满足某些幼儿看似不合理的合理要求,同时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让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满足幼儿部分合理的愿望并不是纵容更多的幼儿去违反规则,而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自主冲动,这种做法同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对幼儿喜欢做的事提出相应合理规则的话。

(二)应帮助幼儿做到“言行一致”,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

在案例二中,幼儿言不由衷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需要向幼儿解释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帮助幼儿把规则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利用环境与材料的新颖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严厉惩罚幼儿的不良行为

在案例五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在日常教育和保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对幼儿不良行为必须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应伴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与要求,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幼儿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四)应修正不合理规则,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在案例三中,幼儿不是故意违反规则的,而是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审视规则,区分出哪些规则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哪些规则是可以灵活对待的,还有哪些规则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教师应不断建构对幼儿发展有利的规则。另外,在执行规则时,教师不能给幼儿“有机可乘”的错觉,使幼儿有机会挑战教师的权威。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可以调整的规则,把对幼儿的伤害降至最低。

第3篇

[关键词]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幼儿教育;世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34-05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园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幼儿园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不是仅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而是包含幼儿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从教师专业化概念的首次提出到现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产生和新制度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改革潮流,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很多国家都把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教师教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幼儿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个阶段。幼儿园教师教育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而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

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在职进修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初等学院、大学和幼教机构形成伙伴关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在延长职前培养学习年限的同时。大力推广在职进修。例如。韩国20世纪90年代延长了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年限,在原来2年的学习时间基础上增加1~2年,延长的时间主要用来进行现场参观、实践学习、体验生活以及科学研究等:缩短幼儿园教师的在职轮训周期,将过去5年一次的教师轮训改为3年一次;延长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时间,把培训期由半年增加至一年。

第二,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联系更加密切。很多国家增设了可以提供在职进修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这使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其在职进修也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幼儿园教师教育出现了整合的趋势,而其结合点正是幼教机构这个“基地”。这些国家不仅注重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阶段的联系。

第三,建立开放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要求打破单一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澳、日等发达国家大多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这种培养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开放性,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如社区学院或短期大学(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二是采用多系科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方式,以满足幼教机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此外,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人能随时参与职前培养,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二、以幼教机构为本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幼教机构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幼教机构及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分不开的。幼教机构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和外部条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幼教机构的发展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幼教机构的发展需要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教机构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幼教机构为支撑和依托,幼教机构的文化、同事关系和协作氛围等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以社区学院和大学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仍然是各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幼教机构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提倡以幼教机构为中心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以幼教机构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参与和指导下,由幼教机构负责人和全体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幼教机构内外部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幼教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活动。园本培训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幼教机构的实际工作,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它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幼教机构的变革与发展,因而成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目前,各国采用园本培训的主要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拓宽园本培训的途径。园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完全在幼教机构内进行的在职培训活动;二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幼教机构和幼儿教育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活动。如果只局限于第一种含义,那么园本培训就局限于幼教机构本身,变成相对封闭的培训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因为完全由幼教机构开展园本培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例如,前一种园本培训仅限于在职进修,后一种园本培训不仅包含在职进修,也包含职前培养中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培训。事实上,目前一些国家为了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了学生在幼教机构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又如,日本幼儿园教师在职进修分为园内进修和园

外进修两种,这主要是根据场所来划分的。可见不仅园内进修可算作园本培训模式,园外进修的某些形式,如与其他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参观其他幼儿园等,也可拓展为园本培训模式。

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园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园本培训强调以幼教机构为本的群体合作研究,它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研究的合作方式,即建立起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创造潜力,努力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建设一个具有内在的持续发展动力的集体。以幼教机构为单位构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集体(包括在幼教机构见习和实习的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促进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幼教机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二是通过信息交换、深度交谈和讨论等方式优化组织资源,营造研究氛围;三是提供学习与研究的课题,供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幼教机构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都注重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共同理解的组织氛围,促进了教师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幼教机构的具体要求,从幼教机构和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培训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幼教机构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园本培训能够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并能针对幼教机构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加以安排,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都能学有所得,而不再使在职进修流于形式。目前,世界各国园本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幼教机构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发展;二是请专家、学者到幼教机构指导研究,作科研报告:三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任教师结成对子,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四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五是开幼儿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

三、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个体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离不开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离不开幼教机构和教师群体的支持,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传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是外控的,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其结果往往较为消极;理想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内控的,强调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努力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追求专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提倡园本培训、强调幼教机构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主张培养反思型教师,重视以教师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西方国家,它以杜威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为理论源头,并从认知心理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里吸收丰富的营养,逐渐发展为新的教师教育思潮。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主张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主张教师既是学者,又是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和处理能力。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职前培养机构和在职进修机构的共同配合,需要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流。各国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创设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环境。研究表明,压制性、非民主、不重视共同学习与研究的环境使人缺乏反思精神,相反,重视合作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则能显著增强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职前培养阶段,许多国家的社区学院和大学提倡通识教育,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前教育实践,创造充满批判、反省和研究的文化氛围:在在职进修阶段,许多在职进修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园教师及理论工作者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指向实际的学前教育活动情景。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2年6月发表的《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了自主学习的幼儿园教师》的报告中提出,在职前培养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实教育环境;在在职进修阶段,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自主进修的环境,充实幼儿园教师的园内进修和园外进修活动。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咨询报告中,再次提到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主张。报告指出:在职前培养阶段,学员应在学习一般教育科目的同时,注重获得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在职后阶段,要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及其他学校教师之间的人事交流与研讨活动。由此可见,日本政府注重在学前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

第二,以实践为中介,培养反思型研究者。很多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学前教育活动的践行者、学前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和学前教育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其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反思者。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反思型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反思学前教育过程中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以便作出更科学、更适宜的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反省学前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和道德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思型研究者的幼儿园教师还可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标准衡量整个学前教育及其所处的环境,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并就教育生活对幼儿的价值进行反思。幼儿园教师作为反思型研究者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离开了学前教育实践,幼儿园教师就失去了研究和反思的对象,就不可能成为反思型研究者。因此,许多国家在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阶段,都注重以学前教育实践为中介,培养学生或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反思型研究者。

例如,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2001年发表的《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研究报告中指出,“要培训和鼓励教师反思自身实践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应并相应地修改和制订教学计划”,“职前培训阶段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应

该是亲自参与他人指导的教学或实习,这样,教师可以从指导教师那里不间断地得到指导和反馈信息”。可见,美国国家研究院倡导在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阶段要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不同阶段;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4-0020-05

专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着幼儿园保教质量与幼儿发展。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逐渐成为关注焦点。例如,胡祥云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在年龄、教龄、幼儿园性质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并从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两方面提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议;〔1〕付敬雯的研究显示, “领导者” “幼儿园组织文化”等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重要的园方因素;〔2〕段炎娟对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杨云秀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进行的研究发现,通过参与式理论培训、主动性实践反思、网络状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建设等方法能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4〕然而,有关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特征及提升策略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按照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划分,分别为:新手型(1~3年)、经验型(4~9年)、成熟型(10年以上)、研究型(15年以上)教师,同时对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支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随机分层抽样,选取了安徽省合肥市328名在职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28份,回收问卷308份,回收率93.9%,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8份,回收有效率为90.3%。其中,新手型教师90人,经验型教师80人,成熟型教师64人,研究型教师44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某一省级示范公办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参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对该园34名教师进行了一对一分层随机访谈。同时,研究者对一所民办园的14名教师进行了结构化访谈。最后,对观察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进行归类。

第二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对观察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以及《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划分为: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引导、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问卷》。问卷内容有三方面,分别是教师的个人生活和工作背景、能力水平以及具体表现。其中能力水平部分最初设计了92个题项,对这92个题项进行了项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CR值未达到显著的5个题项剔除,最后形成了87个题项。本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从1到5分别代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其专业能力越强。统计检验显示,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94,表明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数据通过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及各方面发展水平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沟通与合作、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引导、激励与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反思与发展(见表1)。

对幼儿园教师各方面专业水平差异所进行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C1与C2(p>0.05)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本研究发现,约70%的教师与其他教师沟通的话题主要为幼儿发展、家长关心的问题、家园合作等,对自身专业发展以及幼教前沿理论等话题较为关注的教师不足50%。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接触幼教新理论、新思想,阅读更多理论书籍,听专家讲座等的教师却高达80%。统计发现,超过60%以上的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坚持写教学日记,但反思的方式较为单一,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认为,教师更多关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一些外力支持了解幼教方面的新理念以求发展,但是他们大多忽略了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反思。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如果教师只是想通过外力支持获得发展,缺乏对自身教育实践的主动反思,这将大大限制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差异所进行的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方差分析显示,新手型、经验型和研究型教师在六项专业能力上的得分排序基本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沟通与合作、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引导、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激励与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反思与发展(见表2)。

新手型教师在六项专业能力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阶段的教师;经验型教师在六项专业能力的得分上明显高于新手型教师,但低于研究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引导、反思与发展上得分高于成熟型教师;成熟型教师的得分明显高于新手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除了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沟通与合作三个方面略低于成熟型教师外,其他均高于另外三个阶段的教师。

由上图可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随着教龄的增加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尤其是从新手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提高更为明显,但在进入经验型教师阶段后,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开始趋向稳定、缓慢。

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主效应显著(F(3)=22.352,p=0.000),不同专业能力的主效应也很显著(F(5)=50.590,p0.05)。

对幼儿园教师与不同专业能力间差异性所进行的事后检验显示,除了经验型教师与成熟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在专业能力上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两两比较的结果均为极其显著(p

三、讨论

1.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水平

整体来看,幼儿园教师各方面专业能力的发展参差不齐,其中,沟通与合作方面的能力较高,专业发展的意识较强,但教学反思的能力不高。幼儿园教师能够与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能与同事共同探讨家园合作、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他们还非常渴望通过一些外力支持,如听讲座、外出培训等方式获得专业发展,却忽视了教学反思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且反思也往往局限于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5〕如果不重视教学反思或教学反思形式单一,将大大限制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新手型教师的专业能力

新手型教师的各项专业能力均低于其他阶段的教师。其中,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得分较低,自己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方案、与同事合作设计教案的教师分别为41.1%和37.5%,绝大多数新手型教师表示,教学方案大多源于教材或网络,占比分别为92.3%和72.6%。《专业标准》提出,教师应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教师制定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性(刘占兰,2012)。教材或网络上的教学方案一般只能作为参考,不宜直接搬用,教师应自主设计教学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手型教师在“反思与发展”上得分最低。对新手教师来说,如果不善于反思,他就有可能永远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张筱良,2008)。本研究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新手型教师没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有84%的新手型教师认为外出参观和观摩园外活动是提高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从长远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依赖外力支持。总之,本研究表明,新手型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表现得较为被动,过于依赖外在因素,主动学习以获得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3.经验型教师的专业能力

经验型教师在经历了3年的工作实践后,对幼儿园保教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组织与实施活动,也能尝试进行教学反思。然而,经验型教师的教学反思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反思形式比较单一,局限于写教学日记;反思内容不够全面,局限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形式是否新颖等,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度等。

此外,在制定教学计划与确定教学方案时,虽然有超过半数的经验型教师会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但是从确定教学目标到设计教学内容,再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会与同事沟通、商量,活动开展过程中同事间相互配合的也不多。但在活动结束后,大多数经验型教师会与同事讨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园沟通工作中,经验型教师能尝试通过电话、家长会、网络等途径和幼儿家长保持联系。由此可以认为,经验型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说经验型教师的专业能力总体低于成熟型教师,但其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引导能力明显高于成熟型教师。比如,在设计游戏活动时,经验型教师比成熟型教师更能结合班级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兴趣,对游戏材料的使用也更合理。

4.成熟型教师的专业能力

总体而言,成熟型教师的专业能力高于经验型教师,低于研究型教师,但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沟通与合作能力上,成熟型教师略高于研究型教师,这可能是因为成熟型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方面上,实践起来比研究型教师更加得心应手。在沟通与合作方面,成熟型教师也会更多地与同事讨论有关家园合作、育儿心得等方面的问题。

第5篇

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从最初注重知识,到强调技能,再到现在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正是基于幼儿园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见习活动日益重视。一方面增强了与幼儿园的双向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见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对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见习活动存在以下问题:见习时间安排过少、见习缺少针对性,见习过程缺乏有效指导。

二、问题分析

1.根本原因在于重技能轻理论。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艺术类课、师范技能课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专业理论课,但从上到下这种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

2.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见习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见习活动只是作为学期工作的一部分,相机安排,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见习使用手册,学生的见习活动目的性不强,浮光掠影,主要就是关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经过多次见习仍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不熟悉,更谈不上懂得具体的工作方法。

3.缺乏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全程陪同,偶尔点评一下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收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观察,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打折扣。

4.缺乏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主要是看,幼儿园教师主要是做,基本就是两条平行线,互不交流。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经验往往比专业教师更为丰富,而由于缺乏合作意识,没有创造条件为双方的交流搭建平台,浪费了幼儿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

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三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实际上也表征了幼儿教师教育三个不同的阶段。“知识拥有者”重视幼儿教师的知识素养、学历水平,这是幼儿教师职业由非专业走向专业的最初形态;“技术熟练者”强调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反思性实践家”则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其终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境界。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艺术技能只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外在条件,而如何扮演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在懂得幼儿的基础上科学施教则有赖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见习活动恰恰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印证理论,促进对理论学习的极好的平台。

2.设计见习实用手册。

为了使见习活动能够统筹安排,有科学的依据,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专业理论课程中确需见习活动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增强见习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加强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在见习指导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见习指导方法。

(1)群体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首先在学生集体观摩的基础上,安排施教老师介绍教学意图,其次由幼儿园教师和专业教师分别点评,回校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最后完成教学反思,由教师批阅,结合问题进一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

(2)小组辅导。适用于幼儿园一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见习手册,观察幼儿行为,教师可以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幼儿行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个别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前期阶段由专业教师逐一辅导学生完善教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散到各个幼儿园开展试教活动,再由幼儿园教师负责评定和具体指导。

(4)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运用情境化教学,注重课堂模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见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见习指导,其目的在于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著名教育家阿尔贝兹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经验情境中形成的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具有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知识。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

我认为,唯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见习活动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而且这种践行与反思是一体的,它是“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只有思行合一,才能在螺旋形的进程中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4.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请进来,近年来我校经常邀请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围绕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常规管理、游戏指导、幼小衔接、就业指导等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幼儿园见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进幼儿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增进对幼儿的认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设计组织;问题;对策

一、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内涵

所谓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是指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计划或生成的,有幼儿参与的,以支持、促进、引导、激发幼儿所开展的教育与保育活动,着重指幼儿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幼儿园保教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集体教学活动。根据本文章的讨论重点,狭义上,暂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定位于集体教学活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质量息息相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出了较高要求,优秀的幼儿园保教活动不仅能增长幼儿知识、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和求知欲,还能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等。但是目前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存在着众多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存在问题

目前幼儿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存在众多问题,例如保教活动目标设置的问题、保教活动组织过程中问题、教育方法问题、活动评价的问题等。

(一) 幼儿园活动的目标设置问题

1.教师对幼儿园活动目标的设置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中不仅包含知识技能性的目标,还包含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知和理解缺少整体性、整合性,比较零散。例如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活动的语言技能发展目标,却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即其对幼儿审美发展的功能;幼儿教师认识到了文学作品对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价值却忽视了道德情感、价值观的传递和传授。

2.目标定位不具体,略显空乏,操作性较弱。幼儿园的目标体系非常明确,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有显著体现,保教目标体系包含体智德美等方面,各领域目标包含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除此之外还有幼儿园各年龄阶段目标和学年、学期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等。作为幼儿教师经常设定的具体的教育活目标,却在设计和编写中表达的不够清晰、准确、明了,经常使用空泛的词语和语句,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难以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教师组织实施和实时监控、调控教育行为。例如,有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此类表述方式就非常空洞、模糊,难以落到实处,而且仅仅通过一次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的过程问题

1.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不完整。例如,幼儿的教师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只是一遍又一遍让幼儿聆听音乐作品,在反复的循环播放中感悟音乐的优美,暂且不谈是否能达成教育目标,单是考虑活动就缺少完整性,没有通过音乐作品了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忽视音乐作品的生活迁移性,没有生活性的欣赏怎能算作真正的欣赏。

2.活动设计与组织高结构化。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中严格规定了教育内容,活动流程详尽且严密,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控制整个活动的走向,无法体现作为调控者的功能,高结构化的活动更是严重抹杀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方法问题

1.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较多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法。讲述法和讨论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但是其采用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采用了此种方法。甚者在使用讲述法时,欠缺讲述或讨论的技术技巧,讲述语气平淡、无情感,情绪紧张、严厉,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过程、效果。

2.活动方法较少体现游戏性。游戏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基本方式,这就要求在活动的要体现游戏性。例如,有些教师认为采用游戏性的教学方法费时费力,还有些教师虽然在活动中穿插部分游戏,但是游戏在其严密控制之下,规定哪些幼儿可与参与游戏,哪些幼儿不能玩游戏,通常是教师所谓的听话的乖孩子才有机会玩游戏。

(四)幼儿园活动的评价问题

1.活动评价缺少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在幼儿园活动评价中的自我评价通常指对自身在活动的表现的评价,例如教师在活动使用的指导语是否正确,是否在推动着活动的发展,是否达成了计划的目标,活动中寻在那些不足,应如何改进等,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很少进行自我评价,多是对幼儿或者教育目标进行评价,更少有教师将活动中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2.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评价不够全面。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评价基本包括对目标的评价、对过程的评价和对教育方法的评价。在部分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有的教师对教育目标、过程、方法等方面都能进行些许评价,至少能涉及到最基本的方面。但是绝大多数的教师的评价都侧重于教育目标的评价,而对教育目标的评价又集中在知识目标中。

三、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知识素养。良好的专业性素养是教师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素养离不开丰富的幼教知识,只有牢固掌握幼儿保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才能对幼儿教育充满热情,才能设计与组织好幼儿园保教活动。专业性素养的提升除了职前专业教育之外,更应该注重在之后的自学与培训,因为职后专业学习是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充足的发展。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幼儿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和保育技巧及水平,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教育行为、教育言语,并不断的改进完善,调整修改教育行为等。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密切关系着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虽然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在目标设置、组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反思等方面存在着众多问题,但是,只要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双眼和一颗誓于解决问题的内心,就能改进现状,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走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2-0036-04

三年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我们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解决了以往专业教学中的学用脱节、院园分离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和反思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是还有诸多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模式的跨度太大。从见习直接跨到实习,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帮助不大。见习只要求学生观摩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了解工作岗位的任务,获得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感性认识。而实习则要求学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直接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实习阶段尽管有专业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双重指导,但因为学生的实践体验过于薄弱,〔1〕只有见习期获得的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大多数学生会在实习中出现很多问题,给接受学生实习的幼儿园带来诸多不便。久而久之,许多幼儿园不太愿意接受学生来园实习了。

第二,实践教学项目间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衔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与实践教学项目间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衔接有关。目前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针对完成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实践教学项目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有些项目甚至流于形式;二是实践教学项目间缺少梯度设计,即项目和项目间缺少层次和难易梯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第三,学用脱节,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学用脱节是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用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角度看,现有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理论空洞、抽象等问题,有的甚至脱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往往导致所学非所用;从时间角度看,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很快在幼儿园得到运用,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内化为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更谈不上转化为教育能力了;从环境角度看,除了见习、实习是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学生其他时候最多只能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一些模拟训练,缺乏真实的情境体验。

二、“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养成需要,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幼儿园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构建一个贯穿于三年始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年级的教育见习和三年级的教育实习之间,增加二年级每周一天去幼儿园参与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实训环节,从而将开展保教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落实到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形成以见习——课程实训——跟班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时间轴。各阶段的学习方式有所区别,如见习以观摩学习为主,课程实训是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行动而学习,跟班实训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保教任务,顶岗实习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保教任务。二是教学内容维度,即设置一批具有“走园”特征的项目化课程。“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加强“走园”课程教学模块建设,建设一批基于幼儿园教师真实工作任务、融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项目化课程,从而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融入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之中。三是教学条件维度,即要为“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例如,建设一批可供“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实践平台,建设一支融合学、教、研为一体的教师指导团队,制定与“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与“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校园文化等。四是教学环境维度,即创设真实、民主、开放的环境。“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真实的幼儿、真实的教学内容、真实的教学过程,与富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指导教师开展民主、开放的教学探讨和反思共享,促使学生逐渐实现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走园”教学,通过将基本理论的“学”和在实践基地的“训”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知识,促进各实践环节的有效衔接,消弥实习与见习间的鸿沟。课程“走园”教学促使教学形式从纸上谈兵变为全程实践,教学方法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单向填充变为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紧跟幼儿园教改的步伐,同时将更多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带到幼儿园,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三、“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

1.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现“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可以选择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设施齐备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省一级幼儿园,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前教育专业与实践教学基地互派教师,围绕“走园”的需要和幼儿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问题,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学、教、研共同体。学前教育专业选派骨干教师到幼儿园担任副园长或园长助理,承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任务,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负责“走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则选派教师作为“走园”教学指导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学前教育专业“走园”课程建设,担任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也可以参与课程教学工作。通常每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要承担1~2个“走园”实践教学项目的教学示范活动,提供一个班级的见习和一个班级每周一天的实训平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共同解决项目实施面临的问题,共同致力于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专业之间通过现场或影像录播等方式开展园、院之间的教学互动,共享教学资源。学前教育专业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幼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以促进学、教、研共同体更高质量地开展幼儿教育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

2.开发课程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需要有明确的任务与路径。任务的完成与否,需要有及时、客观的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基于“为行动而学”和“在行动中学”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系统分析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需要的职业能力,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开发项目化的“走园”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保教项目任务书,并使其系统化。同时,配套设计系统性强、精细化的“走园”课程实训指导手册,以指导学生开展结构性较强的课程实训。教师按照行动导向原则,遵循保教活动基本规律、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基本步骤和相关要素等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使学生在真实的保教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教师团队进行的是现场指导,即依据实训指导手册、保教项目任务书等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研讨。课程考核则强调在行动中考核,着重考核学生所组织的保教活动的质量及反思情况等。

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照教师提供方案——教师提供目标与素材——学生独立设计方案的顺序进行。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根据幼儿实际进行适宜性调整,随后实施活动并及时反思。第二阶段由教师提供目标与素材,学生根据教学对象进行过程设计,随后实施活动并及时反思。第三阶段由学生根据幼儿的需要独立设计并实施活动。教师运用示范、组织反思、支架式教学、多元导师制等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学训交替、全程实战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常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3.建设教学指导团队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2〕“走园”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的建设是开展“走园”实践教学的关键。我们以基地幼儿园为单位组建“走园”教学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或心理学教师和技能教师等。学前教育专业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经历、发展阶段和课程教学任务的不同,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团队组合,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除了指导学生外,学前教育专业还要求教师每周到幼儿园开展观摩或教学研讨活动,并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专题研究,使“走园”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常态工作,以此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走园”教学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主动开展行动研究,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4.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是提高“走园”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建设与“走园”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课务安排、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督查以及教师到幼儿园挂职制度等。另一方面,营造开放、互动的研讨氛围,通过“走园”教学,促使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对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深入探讨,注重研讨过程中的交流、反思、共享和提升,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考核,既注重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和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也注重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通过学业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和对专业价值的认同。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实训和跟班实训环节,开发了 “走园”课程教学模块,在真实的幼儿园情境中开展专业课程实训,丰富和发展了已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在真实的幼儿园情境中的观摩、实践、体验和反思,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迅速提高,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不断强化,实现了渐进式的角色转变。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及幼儿园的充分肯定。

此外,“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给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是幼儿园在与高校的互动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共赢。学、教、研共同体的建立既对幼儿园的发展有利,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利。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学生的实践场所、教师的教科研基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则为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发展规划等提供了专业指导,促进了幼儿园办学品质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还需要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训项目的统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陈建华.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共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5.

〔3〕刘安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40.

“Garden” Practice Teaching Model:Construction of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Cheng Jun, Fan Fengfu

(College of Normal,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7)

第8篇

【关键词】案例;幼儿园教育案例;案例研究;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2-04

幼儿园教育案例作为教师之间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以及提升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正日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起幼儿园优秀案例评比活动,鼓励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然而,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么写案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案例,有些教师甚至连什么是案例都说不清楚。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进行指导。笔者认为,要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2)为什么要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3)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下面笔者将一一阐释这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写作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1〕

在教育界,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希望教师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因而,案例概念被引入教育界。大部分研究者把教育案例定义为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3〕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教育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应当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案例中的事件须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并且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并能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三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虽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决不是杜撰的。

幼儿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的)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针对幼儿园集体活动(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集体活动之外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案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活动的案例,另一类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4〕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集体教学案例成为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将涉及个别幼儿的教育现象称之为个案,因而产生了一个疑问:个案是不是案例?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个案不等于案例。

在教育领域虽然也有人将“个案”称为“案例”,但是“个案”这个词在教育界原本就是专业名词,专指“个案研究”,即教育领域的“个案”实为“个案研究”。由此可见,“案例”和“个案”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着特定范围的现象(如一个机构、一种课程、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进行细致和整体的描述与分析。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假设,而不是检验假设,即它是从原始资料(对某一个案整体情况的实地考察)中推断出有关这一个案的假设或理论。幼儿园教师所称的一些“个案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因为其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某一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某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反思,并没有建构某种假设或理论。

还有些教师在为自己撰写的案例命名时,写作“××案例研究”。那么,“案例”等于“案例研究”吗?笔者认为“案例”与“案例研究”是有区别的。案例侧重于分析或解决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中的问题情境。简言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而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究,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黄娟娟,2003)因此,案例是构成案例研究的基础,没有案例便没有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价值的展示和功能的显露,案例只有经过解释和剖析,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一种教育反思,不能等同于案例研究。目前幼教界鼓励大家从事案例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能从事这类研究性工作的。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师资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案例研究有一定的困难。而案例撰写作为一种详实的教育教学性反思,是幼儿园教师能够掌握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案例撰写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为日后案例研究的进行打下一定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案例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的撰写,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写下这些困惑,作出自己的解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案例撰写要求幼儿园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能接触较多的教育教学实例,因此学会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尤其是优秀的案例,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观察、学习反思的过程必然促使教师学习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此外,案例撰写是教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案例撰写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案例撰写的价值,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三、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

目前可供参考的网络和杂志上的案例形式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合乎规范的呢?

根据幼儿园教育案例的定义,笔者将其分成两大类型,即集体活动案例与个别幼儿教育案例。

无论何种类型的案例,一般都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故事性。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是生动教学事实的再现。案例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典型性。案例需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案例可以引发教师诸多思考,今后若遇到同样问题或类似事件,他们便知道如何应对。案例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3)问题性。案例中要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可以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思考。

1.集体活动案例撰写形式

(1)夹叙夹议。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2)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述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还可以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由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2.个别幼儿教育案例撰写形式

个别幼儿教育案例的呈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形式:引言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即开场白,不必花太多笔墨,可简单介绍案例大致涉及的主题。

(2)交代案例背景。即交代与案例发生有关的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能否真正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主题,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细致描述。

(4)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这一部分的作用是深化读者对案例的认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带有负面性质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郑金洲.“案例”ABC〔J〕.教育文汇,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