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消费议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第1篇

“什么是时文?”

“时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怎样写时文?”

“学习时文写作对于我们的高考写作有帮助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刊物编辑,我常常被一些高中生朋友问到以上这些问题,他们说“时文”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与18岁不搭调。于是,我就在想:这样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早间的报纸上读到它;尽管,我们每天午餐的时候都讨论它――可大家依然对它视而不见……

于是,我想有必要以一种比较直观和感性的形式来解答上面的这些问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与湖州第二中学的杨帆老师相识,并且与他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 “为什么不从我们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时文形式――新闻评论入手呢?”

是啊,为什么不呢?! 新闻评论以其高屋建瓴的立意、聚向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准确且具有分寸的语言魅力,成为最经典的时文形式。它不知不觉地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各类社会生活现象,让我们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于时局的独特看法……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正急不可待地梦想着作为一个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吗?我们不是渴望着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大声地喊出自己的主张吗?

当然,这不容易!那么,我们就一起假设有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仅仅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一块儿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学习时文写作吧!

《作文新天地》时文写作课话题

2006年7月10日,上海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在上海松江区新南路的一栋三层别墅里竟然有一所叫作“孟母堂”的私塾。每天,有11名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他们当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4岁。面对着墙壁上孔子的画像,这11名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也与一般学校中的孩子不同:中文――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英文――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数学――以数理读经教育为主,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此外,“孟母堂”还外聘教练教授瑜珈和游泳来代替一般小学的体育课。

我们提供给你的时文样本

7月10日的消息一经刊出,“孟母堂”的存在是否合法引起了各方质疑。《东方早报》对此进行了跟踪采访,上海教育局相关人士否定了其存在的合法性。翌日,该报刊发了名为《为什么这些教师钟情于私塾》的评论员文章:

对“孟母堂”属非法办学,不具备承担义务教育的资格,所在区的教育局已明确表态,应该不至于再造成违反《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后果。但有关报道提到,那位负责人(“孟母堂”负责人――本刊编者注)自己原来是英语教师,送子女上这所私塾的“志同道合”的家长中大多也是教师,倒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这些教师反而钟情于私塾?

照理,身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法),知道这样的私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可是那位负责人至今还认为这样的私塾可以争取作为民办学校,却不想想义务教育除了办学条件外,还应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其次,身为教师应该明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在这样一所只有十来个学生、年龄不一的私塾中,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合理的。可是这些教师却不在乎,只能说明他们教育子女的目标并不是整体素质,或者他们迷信自己有家教能力,或者他们认为只要学了那些“经典”就够了……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这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难道会做得更好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积弊太深,以至连教师都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这类学校;一是一些教师根本不认同《教育法》,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是相当危险的。虽然我无法确定这样的教师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占多大的比例。但即使只是少数或个别,也是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一段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国学”、儒家经典、“儿童读经”、蒙学读物的片面报道和宣传,造成了某些人的思想混乱。我丝毫无意否定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任何传统都不可能百分之可地适合于今天的社会,所以施之于儿童时必须十分慎重,要进行科学的试验。但有些专家学者或报道只强调优点和效果,闭口不谈同时存在的局限和弊病,以至使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只要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就行,病急乱投医者更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对某些家长的“成功经验”的片面宣传,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存在着不依靠学校的成才捷径。如大量报道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亲自执教,提前培养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却根本不指出这种经验的特殊性,不可简单仿效。

对《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远未正确理解,更没有取得共识。所以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升学率、教学内容、民办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不是左右摇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南辕北辙。

具体的“孟母堂”既然已经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相信不难妥善解决。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孟母堂”的出现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由于《东方早报》的跟踪报道和评论,“孟母堂”的存在引起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7月25日,根据国家相关条例,“孟母堂”被勒令关停。8月2日,《东方早报》再次刊发名为《孟母堂能“迁出”基础教育吗》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就外界各类有关“孟母堂”是否应该被取缔,它的存在是否是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数学模式的质疑再次进行了评论:

对于孟母堂,现在有两点可以确定:其一,它现在的办学形式是不合法的;其二,它的教育尝试值得深思。对于这两点,第一点具有优先性。舆论界有不少人甚至有些学者仅仅从“孟母堂”打破了义务教育的垄断办学、提供了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等简单方面着眼,就认为它值得肯定,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需要大胆尝试,但是,只有合法的尝试才能是好的、才可能是对的。“孟母堂”要获得法律支持,其前提只能是它自身的方式符合法律。

然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在“孟母堂”满足法律法规的条件之后得到许可,它的办学理念、内容、模式等等,是不是完全值得肯定?不可否认,现行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充分表现在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孩子们所受教育就与“真正的人”若即若离。相当部分青少年经过多年教育,仍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有起码的责任感,没有基本的人格操守,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等等,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少家长有鉴于此,对于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棋艺书画等表现出浓烈兴趣。即

使“孟母堂”这样存在违法办学的私塾,也有相当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入受教,这无疑表现了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疑虑。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评价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与“孟母堂”的办学模式,需要使用同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义务教育理念的好的教育。显然,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井最大可能地督促他们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但由此造成教育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并因此危及相当适龄孩子以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成长――比如个性、德行、人格等等的养成。

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多样性的实现,对于不同适龄儿童特殊性的关注,可能具有对于一部分适龄孩子的优越性。如果类似“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满足资质和条件要求后,能够得到法律许可,它的确能够成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是,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仅仅偏重于传统经典尤其侧重在儒家经典上来实现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对于适龄孩子,这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一个现时代的适龄孩子,必须接受适应于这个时代自身的教育。经典当然是可贵的,但脱离了当下的现实去对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抽象点说,阅读与学习经典当然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然而,对于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培养一个富有知识、充满仁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经典(如“孟母堂”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等)中可能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明确权利义务观念的、具有自主自觉能力的公民。一个现代的公民可能是孝子,但传统的孝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对于现代公民而言,传统中的东西不是一种源初性的生命本原,而只是生命的养料。孟母堂的办学模式中,过分倚重经典,而忽略现时代优秀的文化成分,与培养一个现代公民的方向不相吻合。

当代教育的理念,一个应有之又是能培养可以独立自主生活在社会中的、具有相应行为与责任能力的社会主体。在“孟母堂”的教育内容及其方式上,我们忧虑地看到,它可能使受教育者远离这个目标。

我们反省当下义务教育体制的同时,对于新的尝试,也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

“孟母堂事件”历时15天,上海《东方早报》除了不间断地刊发相关消息之外,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配发了特约评论员的时文评论,表现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态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时文评论的力量和意义。于是,我们希望同学们与我们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我闪的时文评论不幸缺,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也许你会给我这样一些答案:

1.可能我的婶婶会考虑明天把我的表弟转到上海的这所私塾,因为她认为我的表弟需要更另类的教育方式。

2.也许因为版面位置不理想,我们都不凑巧忽略了这则新闻,于是谁也不会去关心上海闽行这间小别墅里的事情。

3.我们都热烈地欢迎这间学校,因为它实在很“酷”,至于它的存在是否合法,它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我恐怕并不知道怎样判断。

4.我想――《东方早报》也许错过了2006年的年度新闻奖!

正是如此!我们发现时文评论的魅力更多的不是在于写作的技巧和文字的摆弄,它吸引我们是因为它表现出采的对社会生活密切的关照和积极的参与。它让问题本身变得不那么简单,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它甚至让思考本身更有深度,它引领我们进人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自己的主张――

由孟母堂的倒掉想到的

杨 帆

上海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查封后,有关教育选择自由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进入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孟母堂”三字进行搜索,获得的相关内容竟多达76页。对这样一个办学以复兴儒学为主要目的,教学手段以诵读为主的家长教学联盟(由于其未能获得办学资格,主要负责人也一再声称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一起发起并付诸实践,所以请容我暂时这样称呼它),各类评价意见都有,反对、谩骂者有之,以站在教育部对立面为基本立场的无条件支持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但终归还是持有限支持态度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这样一种观点构成显然是和当下众多学校办学的失败分不开的。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口号年年喊,可民间对于教育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从高分低能现象的扩大到教育无用论和教育致贫论的广有市场,有关职能部门也是难辞其咎。中国是人口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教育办得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成为巨大的优势。可当教育和政绩挂钩,和创收联袂,短视就会成为必然:我们的大学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多收费,给国家财政减压,更为了给就业减负;另一方面还成了货币政策的辅助调节杠杆,刺激消费,避免通货的紧缩。而事实上,真正被分给受教育者学习特性和未来人生的关怀则太少太少。哈佛教授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含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软实力,它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反观我们的教育,不论其教学目的被描述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还是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现在看来,由于教学布局的不科学,教学资源分配的失策等原因,这个目的实现起来也是越来越难了)。培养出的学生注定只能是有知识,没文化。

笔者并不认为“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没有任何缺陷,但相比目前的所谓义务教育,前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特性。人在5~14岁这个阶段是外显记忆、再认记忆、联想记忆的颠峰期。难道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12册那130万字的平庸教材和2000字的常用汉字需要这黄金般的6年才能学完?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一旦过了这记忆的颠峰,就很难再“腹有诗书”了。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我指导学生背诵时常说要站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孩子的记忆颠峰已经过了,有些东西,真的是“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的。

其实,没有人会认为“孟母堂”的教学模式能取代目前的公办教育,这涉及到法统、程序、学籍和教育费用等诸多问题,以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现状,要普及根本就不现实。我们这些有限地支持孟母堂的声音也仅仅是希望这种私塾式教学能作为一种在公办教育改革进行不顺利的背景下的教学试验为教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更希望这样的试验能在教学垄断(特别是教材垄断,诸多的民办学校、文武学校之所以能被批准,是因为外语、武术虽然是这些学校的特色,但也仅是副课而已,主课所用教材还是国家指定)的链条上打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教育界也需要这条能把水搅活的

鲶鱼。

好的教育应该是最具包容力的教育,即便它不能给予适合受教育者学习特性的帮助,也能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甚至只是消极地不去同化他们。好的教育体系则应该给人们选择的机会。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1972年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压倒多数判决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与我国义务教育情况类似)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审判词上这样写道:“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一致之下,仍要为百分之零点一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

在阅读了杨老师的时文之后,相信你也开始跃跃欲试了,你一定也有自己不吐不快的见解吧。正如你所见,任何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发表,不必拘于字数多少,不必圃于格式规范,关键在于你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评价形成文字,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

可是,高三的同学问了, 时文写作的学习对我的高考作文有帮助吗?绍兴县鲁迅中学的胡少男老师认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对高三同学进行高考的辅导时,胡老师特别辟出了“时文”一课,指导同学们借鉴时文写作来复习高考议论文。一起来听听胡老师的课吧:

时文原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即八股文。今天则可以表述为反映当下的一些文字,更多地表现为议论时事的文章。它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热点内容;关注主流文化,注重思辨色彩。这一特点与当前高考作文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命题特点正相吻合,因而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大可借鉴时文写作,

时文求“新”,敏锐地发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道他人之所未道。古人云,“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议论文的观点、材料也当力求新颖、精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有些议论文,论据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张海迪、雷锋、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频繁出现,令人望而生憾。

时文重“针对性”,针对社会的某个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一般先提出现象或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之,再提出解决方略,或提请思考。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同样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在谋篇布局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汲取时文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也可借鉴时文写作的方式方法。

课后,绍兴县鲁迅中学的同学们也都踊跃地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一块儿交流,我们择其一二,一起来看看:

示例一

我们认为:以下所选的《孝心无价》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两篇文章都选用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学们通过阅读报刊时文对这些事例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两位同学或铺排造势,或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将鲜活的事例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使文章言之有据,观点自然鲜明。加上语言诚挚恳切,情理兼备,让人欣慰。

孝心无价(节选)

宋海芳

顾欣在呼唤,田世国无言,他们给了我们异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一封发自肺腑的网络遗书,收走了多少真诚的泪水;一个至情至孝的谎言,感动了多少有情有孝的中国人。

但是,社会毕竟复杂。有以上这些正面教材,自然有反面人物:三亚一不孝子为逃避赡养责任,竟把老母骗进山洞遗弃;云南一不孝儿将亲娘卖给一山东老汉为妻;北京一正常老人被不孝儿女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事情,都太荒唐,令人不齿,我们在这里悲愤。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真真正正地去回报自己的父母。那时,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说,我做得很好?未来的事毕竟无人知晓。但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尽一份心,哪怕是一张简陋的卡片,一份满意的试卷,一句别扭的“我爱你”。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徐 璐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对事业的爱,任长霞把自己深深扎根在登封大地上。对黑帮恶徒,她行事果断, 巾帼不让须眉;对父老乡亲,她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她以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对百姓、社会的爱,也为“责任”二字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于是,在她生命的尽头,在万人挥泪送别的街头,她的尽职与热爱,他们的尊敬与不舍,瞬间幻化成为无数黑色的挽歌,在路人胸前白色的绢花上,在挂着泪的眼角边,在大街小巷穿堂而过的悲凉的风里,在城市上空铅灰色的云层中,久久不去。

因为对生命的爱,大连街头一位普通司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三件事:用尽最后的力气踩下了刹车,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按下了按钮打开了车门。然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没有人计算过,如果司机没有那样做,同时消逝的,会有多少生命?!所有人都被那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与爱震撼了心灵。

因为对祖国荣誉的爱,张丹忍着膝上的剧痛挣扎着站了起来。20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的决赛,当张昊把瘦小的张丹高高抛起,全场观众都屏息欣赏这个高难度的“抛四周跳”。可是伴随着华丽的乐章而来的,却是骨骼撞击冰面发出的惨烈的声音。张丹痛苦地倒在冰面上,正当观众为两人不得不中止比赛而发出阵阵惋惜声时,张丹与张吴却手牵手滑回了场地中央。音乐再次响起,托举、旋转、抛跳,优美的动作、绚丽的舞步,这真的是那个狠狠被摔落在冰面上的姑娘吗?当两人完成比赛,为中国队添上一银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这个清瘦的中国女孩,用干净澄澈的笑容和近乎完美的动作征服了裁判,更以一颗为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责任心感动了世界。

人从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不是警察,不是司机,更不是运动员,但作为中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爱同样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生命之上,它叫做――责任。

示例二

我们认为:相比前面两篇议论文,本文作者的思考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引用时事新闻为论据,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进而深刻剖析,最后又归结到时事重心,结构完整合理。尤其是结尾发人深思。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深沉的使命意识。

失落在何方

高梦琪

外国高等名校和中国清华北大曾联手搞过一次测验:请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外国学生列出的答案是:智慧、快乐、理想……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列出的是:金钱、地位、名利……让外国学者大跌眼镜。为何中国学生的人生观局限在这一世俗的观念中?中国学生的积极人生观究竟失落在何方?

有识之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中国人的思维教育因素。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场交

易,是一种淘金行为。爬得越高,所处的地方越是遍地黄金。在这种狂热的金钱崇拜中,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欲望寻求实现的途径,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个人利益范围以内,不知不觉中也为自己的民族种下了苦果。学生时代,活动区域在僵化的教育中。工作后,经营范围在利益的追求中。国家的兴亡似乎与个人并无多大关联。

据调查,半数以上高等名府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定居。是什么致使其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是什么让其置国家民族的建设于不顾?是国外优厚的待遇,是国外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优越的设备?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导致这个后果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是责任心意识的淡薄。尽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相继出台,中国的人才仍不断地外流。

责任心,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字眼,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古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将这份爱国的责任心上升到历史的高度,转变为自己的使命,甚至将一些并非能够靠个人能力扭转的国家兴衰也扛在自己肩上。苏武塞外牧羊,班超投笔从戎,不都是为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史实吗?为何脱离了书本就停止了为此实践的思考?

法国总统曾为自己国家的学生不知道拿破仑是何许人而惊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难道中国人面对这种责任心的缺失不该及时作出反应吗?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必须拒绝纯个人主义的传统思想,拒绝陈旧的教育理论,呼唤一种全新的思想教育。

谁能替我们、替我们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责任心、使命感?我们期待着回答……

示例三

我们认为:下文所选的《气球的命运》与《可贵的创举》两篇文章就“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这一时事焦点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议论文与时文之间实不可分,多有共通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细细揣摩。

可贵的创举

任盈锋

据悉,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决定由学生执行班主任职权,根据实际成立各自的执行班委。该校崔校长说:“此举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合乎新的时代对我们中学生的要求,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为其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对以后走上社会也有莫大的裨益。”然而,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有人大声叫好,而不少人却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这样做是一种作秀,要更好地改进班级工作,只需调整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即可,此举纯属无聊荒诞……我们不反对广开言路,但是,我认为有上述想法的人实在太过苛责,缺乏新思维,头脑僵化,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可贵的创举。

首先,不论其收效如何,敢于开举国之先河,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推行先进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制度,便值得我们用更理性、宽容的眼光看待它。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已难于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弊端暴露无遗:学生只会死读书,啃着干巴巴的书本,脱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该中学的做法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步伐,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新事物,虽然可能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可以肯定,它最终必将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即便难于推广,也是宝贵的创举,需要我们宽容鼓励的声音,而非毫无根据的责难。

其次,此举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尊重,实践出真知。唯有此举,才能增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互相信任与支持,搞好班级工作。如果此举能成功试行,便可给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以更宽阔的视野,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尚未成熟的思想,甚至流于幼稚、偏激、情绪化,平时可能对班主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或善意劝告难于接受,甚至闹情绪,对班主任心存芥蒂,推行此举,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帮助,使班级工作蒸蒸日上,同学们也能拥有更良好的学习环境。须知,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缺少广大同学的支持与践行,仅靠班主任与班干部,要处理好班级事务,也是难于想象的,只有每位同学亲自投身到班级管理中去,班级事务才能井井有条,学校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诚然,该中学的此次试验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半途夭折,但是其敢为人先的可贵创举和符合实际的合理想法,必将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气球的命运

王盛盛

很漂亮的想法,首先应该这么肯定它。毕竟,“执行班主任”这样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来之不易,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圣人”恐怕未必能想出如此“高招”。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致力教研,学生也可以以此培养更多的能力,表面上看无可厚非,该立即实行之。但是且慢,他们忽略了几个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此一来,中国教育的命运是否也会如同天空中飘浮不定的气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当今大喊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现实面前,谁能担保这种制度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再说,管理亦是门学问,并不是凭仅有的经验能够解决问题的,身边有许多例子:有些班级学生调皮捣蛋,气得班主任辞职。连班主任老师都难以管理的事务,就确保学生能搞好?说不定会越弄越乱,影响班风,最终仍会回到班主任制度,这种所谓新制度的推出,就成了一场作秀。但是请问:学生耽误得起吗?

第2篇

美国著名记者及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这虽然有点儿夸张,但确实道出了新闻的重要性。的确,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百年,中国也不例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新闻传播媒体日趋多元化,手段日趋现代化,新闻传播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那学会怎样甄别信息的真伪,怎样获取信息,学习新闻是个途径。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新闻规定为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此之前,新闻只是作为其他体裁或内容主题的元素,以单独篇目的形式,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没有作为新闻文体自成系列。现在不仅新闻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语文课程,而且湖南省高考也出现了新闻评论的这个新题型,这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通过学习本内容可以多了解新闻,学会阅读新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洞察力,积累写作素材。

那么,怎样学习《新闻阅读与实践》这本教材呢?笔者有这样几条想法:

一、 用新闻的体裁来指导写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新闻这种文体,它是不同于我们所学的小说散文等文体,新闻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文体,最重要的是实践,采访、写作活动应该是新闻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对于写作方面,有人认为新闻作品的借鉴意义不那么强烈,可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新闻阅读与实践》中介绍了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在学消息的时候,导语应该是最重要的部分,那可以指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导语,提炼信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这个也是高考新闻知识的重要考察方面。而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在学习一句话新闻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写好标题。在学习特写的时候,文章选取了《梦碎雅典》,这篇文章对于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很有帮助。而新闻评论,对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也是有所启发的。所以,我们既要注意新闻这个文体的特殊性,但也可以活学活用,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二、用参与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新闻的教学比其他的体裁来讲,虽然已经很重视实践的锻炼及运用,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还是容易造成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为主,实践往往与讲授脱节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还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新闻知识,却在应用的时候,无从下笔。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采用了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笔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教学的元素,如在讲授消息的时候,我采用的不是写作的形式,而是先写好,然后以播新闻的形式,学生上台播报,变了个脸,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却提高了很多。讲通讯的时候,我就一个内容,要同学们分别以消息的形式和通讯的形式各报道一次,感受两种文体的区别。我还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要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当事人,进行采访,考察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我还要同学们讲讲身边的事,看看哪些可以作为新闻来写,从哪个角度去写,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性。

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好,师生关系处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值得在教学中推行。

三、用新闻播报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新闻这种文体,重点是“新”,所以将新闻的学习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每天的上课前5分钟,我要求学生选取的重大新闻事件用自己的话进行播报,然后第二天上课,则要下一位同学就前面的新闻进行评论,其他同学听完后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些时间都是新近发生的,都是大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且在课本学习中,我也经常从报纸、网络选取相同的体裁的文章进行补充,在学习新闻评论的时候,在学习了新闻评论的一些基本特点后,我就“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这个事件,指导学生进行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评价观点的是否正确,只看同学们怎样把道理说清楚。而且也适时根据一些特殊的日子进行新闻的教学,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那天,我就是从课外选取了几篇相关的消息。如《666牌皮炎平》《变脸专家——虚假的电视广告》等等,由于是特殊的日子,又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讲起此类现象滔滔不绝,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比平日的说教效果好多了。

四、 用宣传阵地来实践新闻写作

在教材的《前言》,我们可以知道,教材的学习重点分为“阅读”与“实践”两个方面,一是要学会阅读新闻,培养初步的传媒素养,一方面要学以致用,自己尝试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自己也当一回小记者,记录自己周围的新鲜事情。强调实践包涵几方面的意义。其一,新闻学习应该将指导重点和评价重点放在学生放在能够进行初步、简单的新闻实践活动上。其二,新闻是严肃的,它不是随心所欲的文字创作,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展的工具。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态度和作风。其三,还要强调让学生认真观察、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