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实践周总结

大学实践周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实践周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实践周总结

第1篇

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包含两个特点,一个是层次化,一个是立体化,因此对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需要对这个两个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所谓“层次化”是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和个人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化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采用“滚动制分级教学”,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的不同环节,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办法、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估等,教学实践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特色。所谓“立体化”是指各个要素和层次实现多方位、全面、立体的结合,在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基础必须教学和高级选修教学,以及总结性评估和形成评估的全面结合。因此,根据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两个基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特点是层次化、多角度、全面立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分析

1.层次化滚动制分级教学

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层次化滚动制分级教学”的特色主要基于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1985年提出的语言输入理论,在此基础上的层次化滚动制分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性进行分班教学。分班教学采用4级。不同级别具有不同的语言输入,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和教学手段上各有差异。因此,层次化滚动制分级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他可以保障学生在当前的英语水平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并且层次化滚动制分级教学实行“可上可下”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学生英语能力的变化,学生可自我选择“跳级”或“降级”,这种开放式的分级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根据自我现实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级别,在不断的英语点滴积累中逐步提升,

2.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

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基于计算机和课堂两种途径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司也多次提到,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要利用好现代信息化技术,发挥网络的力量,是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自主化学习的目的。在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多个院校对自主化学习进行了有效探索,但是实践表明大多数院校的自主化教学又走入了放任式学习的误区。F学校在英语教学探索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构建的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在老师指导和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在层次化分级教学体制下,F学校对于低级别的学生采用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助的模式。主教材采用《大学生体验英语》,相对教学内容较简单,拟定课时为每周4个学时;网络自主学习则是利用了《大学生体验英语》主教材配套的自主学习系统而进行的,拟定课时为每周2个学时。这样课程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为2:1,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师传授,以便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方法。F学校对于高级别的学生采用了以网络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助的模式。自主学习利用了F学校“体验英语自主学习体统”,选取了其中难度最大的第八级。要求学生在老师规定的实践和地点通过上机学习而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定期定时到现场进行指导或监控,规定时间为每周不小于2小时。对角课程教学,学校将其安排在隔周进行,时间为每周2消小时,因此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面授的时间比例为3:1,相对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长。在自主化学习模式下,教师主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隔周的面试中,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体情况进行反馈,同时对下周自主学习的目标提出要求。层次化分级教学体制下,面对“自主学习和教师面授”教学模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可以选择略高于自我能力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在自己学习承受范围内,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获取新的语言知识,逐步提高自我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

3.基础必修和高级选修相结合

这是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又一重大尝试和探索。F学校充分考虑了学生英语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设置了基础课和高级课程两档。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对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这写基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因此,F学校规定每个专业大学生必须进行学习。但是F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小组一致认为,英语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为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不能仅仅传授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学习技能,对于一些包含人文风情、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英语教学知识,学生应该积极进行了解,因此F学校大学英语层次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将基础必修和高级选修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进行完1-4级的基础必修课程学习以后,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开展“后四级”各类语言、文化类英语课程选修课,鼓励学生进行选修。其目的正是要求通过学生选修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大学英语作为素质教育课程重要构成部分的内涵。

4.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

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TRIZ;物理矛盾;分离原理

目前,我们的大学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有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这限制了本科实践教学内容的容量。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增设实践科目或增加教学内容。另外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一个宽松的实践教学坏境,但管理放松有可能造成教学质量下降。这些都属于TRIZ中的物理矛盾。

1TRIZ中的物理矛盾

TRIZ理论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TRIZ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是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所谓的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导致的,这两个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对系统中的同一个参数提出互为相反的要求时,就产生了物理矛盾。物理矛盾是技术系统中隐藏很深的矛盾。解决物理矛盾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矛盾双方的分离,TRIZ中总结了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和系统分离四大分离原理来解决物理矛盾。

应用分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是提取出问题中深藏着的物理矛盾,其次应用分离原理,找到相对应的创新原理,最后结合工程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创新原理提示获得解决方案。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解决物理矛盾流程图

2实践教学中内容设置的物理矛盾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关注。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在内容设置上面临着两个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这限制了本科实践教学内容的容量;另一方面,新技术、新知识和各种能力要求层出不穷,要求增设实践科目或增加教学内容的压力很大。由TRIZ中总结的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条件分离和系统分离四大分离原理分析如下:

2.1时间分离。时间分离是指将矛盾双方从不同的时间段分离开来,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或降低问题的解决难度。从学校的角度可把通识教育的时间由集中变成分散,在原来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融入零散的通识课程知识,但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从学生的角度,不一定要求严格地抽出一定时间去学习相关课程,而是应该把握每一个学习通识知识的机会。如学校中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学校举办的各类讲座,自己身边可以看到的所有非本专业的书籍,这些都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加人们的人文情怀。相反,如果严格把自己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之中,则容易限制自己的思维,成为孤陋寡闻的人。

2.2空间分离。空间分离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分析。宏观上,大学里的实验课程主要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限制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考虑把实验课程内容从空间上做一下划分,即验证性的实验放在实验室中完成,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可以在实习工厂、实训基地里完成,在不同的空间里完成不同的时间课内容。微观上,通过网络化远距离教学系统的应用,使一个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具有跨学科、多功能的属性,节省费用并高效发挥了资源效率。

2.3条件分离。条件分离是将矛盾双方从不同的条件下分离开来。例如:可以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专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天性,对于那些对各专业真正有兴趣、有天分的学生重点培养。对低年级学生按学院或专业设置通识教育与基础必修课程,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拓宽专业面,增强发展的后劲。

2.4系统分离。系统分离是将矛盾双方从不同的系统级别分离开来。如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建立开放式的办学机制,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即与企业合作,把课堂放在学校外的大系统中。

3总结

通过以上讨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物理矛盾都可以通过从TRIZ中总结的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条件分离和系统分离四大分离原理得到解决。这也为我们在其它的教学难题中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赵敏,史晓凌,段海波.TRIZ入门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曹福全.创新思维与方法概论――TRIZ理论与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周胜生,丁雷,李超凡.基于TRIZ理论的创造性辅助判断法――“矛盾法”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09).

[4]周永清.TRIZ中矛盾理论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10, (03).

第3篇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版权所有!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版权所有!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4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PDCA模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21-02

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基础工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最佳平台,因此对省级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对江苏省高校2000个自主创业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944份)调研实证为研究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对各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以及各自管理运作模式的对比分析入手,总结出目前江苏省内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的主要特点,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与解决方案。

1目前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

1.1宏观政策及社会环境条件状况

(1)硬件条件及制度政策基本具备,但执行理念和思路尚未成型。国家出台的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和照顾的政策实际操作层面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62.35%的调查对象认为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或者实际帮助不大。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不完善,审批手续烦琐,条件门槛高,办事效率低,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导思路,见效慢,激励低,拖延空置,流于形式。

(2)创新创业理念的相对淡薄,人们对创新创业的收益预期降低,成本预期提高,从而提高了创业激励条件满足的门槛。社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却未给予相应的认可,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群体对于创业也未能形成系统清晰科学的理性认识。94.44%的大学生对于有关创新创业不够了解。

1.2高校发展创新创业基地工作现状

(1)课程设置形式化,缺乏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被作为附属学科对待,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未被足够重视,教材体系在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上对创业者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2)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不能胜任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大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具备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脱离以理论传授为主,难以与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1.3创新创业大学生主体自身条件

对于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47.22%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33.96%是因为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无奈选择创业。

大学生具有学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新意识等优势,但88.91%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未来缺乏信息,其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缺乏商业经验,无法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清晰表达创意的市场价值,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对创业中的困难认识不足,97.01%的调查对象尚不具备创业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能力素质,难持之以恒。

2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探索同学合伙制团队人员素质水平比较接近,能力互补,能够有效分担个人创业的压力,信任感较好,但以同学之谊替代规范的团队管理制度约束力较弱,难以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

导师+学生合作制优势主要体现在创业所依托的技术成果往往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明显的竞争优势,技术研发可持续跟进以及人力资本配置成本较低等方面。但在高校范围内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导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不能保证及时充足的给予支持保障。并且师徒配备比例不合理,导师+学生合作制严重加重了导师的任务负担。

综合同学合伙制可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最多的特点,并针对大学生个人能力欠缺的问题,引入导师+学生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模式。将学生推到主置上,让其成为创业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帮助树立起创业主人翁的责任和意识。导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其解决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并逐步退出创业团队直到其能独立运作。

3概括总结出改进建议对策

3.1建立严格科学的创业团队选拔体系,配备优良的师资指导队伍,打造创业实践品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计划竞赛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通过树立典型学习标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开展创业实践。小范围试点,成功经验分享转移应用到其他范围。

3.2建立项目运作监管指导小组,及时有效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PDCA循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及时对成功的经验推广加以标准化,并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和预防,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周而复始地进行,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见图1。

EPS;S+5mm;X+5mm,图1PDCA循环控制模型

该模型以导师和学生主体确立运作项目为基本前提,以是否立项为中心,若确立运作项目,则沿着“主体贯彻执行,实现运作目标;主导实现支持,满足主体需求”的主线发展,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重复下去;若未能有效运作,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经过双方调整改进,最终实现项目有效运作,见图2。

EPS;S+0mm;X+5mm,图2基于主导+主体模式的需求偏好PDCA激励模型

4结论

政策落实过程贯彻不力是影响其效果转化的主要障碍。缺乏明确有效的行动指导体系是造成过程主义的首要原因。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在曲折中前进,存精去糟不断地总结修正是必然经历的发展过程。PDCA循环模型结合“主导+主体”制的激励监管体系是目前创新创业现状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魏圣君,诸昕雯.以创业带动就业――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144-146.

[2]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等.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251-252.

第5篇

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前进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府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教育中行之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意识,仅依靠极少数学生参加一两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十分不足和远远不够的。总结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能力方面,逐步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工程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性实验计划多种形式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及实验课教学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工程实践教学及科研训练计划来实现。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注重课堂启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是大学理论知识传授、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思维模式、理论知识讲解、工程实例分析及个人素质修养,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可利用自身创新思想和理念去引导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理念的培养。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以工程中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由学生利用已掌握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再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分析。长期以来,得以形成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老师总结点评分析的创新思维模式培养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创新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进行主动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意识。为了能培养所有学生去进行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将课堂提问回答表现情况评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潜在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创新性的想法,鼓励学生去查文献、写文章。

(二)利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材料》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操作学习,对课堂所学理论进行验证,通过课堂试验操作、培养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由于教学计划规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时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性实验受到时间限制,为此,要求学生利用教学计划创新实验周,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分析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开展零距离的工程实践教学

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如何建立单独唯一的材料特性与工程实际两者之间有机联系,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践性,在课外创造条件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工程,在工程实践中对课程理论知识有了具体的感性认知,将课程理论知识进一步充实巩固。利用社会资源联系混凝土搅拌站、建筑材料市场、施工工地现场等实践场所,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参观实习,并请相关人员进行实践实习指导实习。使学生对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和具体的施工生产过程有所熟悉,并对材料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课程时间和外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调研,要求学生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调研,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并就调研情况分组进行总结、讨论。通过实践调查环节不仅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有了感性认识,同时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也有了提高锻炼。采取这种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工程实践,交叉渗透的零距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地提高。

(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部门不断进行探索研究适合本校的管理政策措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组老师紧抓学校政策,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积极性高涨,效果十分理想。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采用分期的能力培养模式。初期,指导老师主要从科研态度、思想、思路、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多看文献,组织对文献学习讨论,期间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能力培养,为下一步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学习安排,以指导教师为主,学生主动配合完成任务。后期,学生配合指导老师制定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进度,按时完成规定研究内容。这一时期项目研究安排,以学生自主创新性研究为主,教师进行辅助指导,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第6篇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怎么写?近期举行的大学生团日活动要结束了,对主大学生团日活动来说,现在也是写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的时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1

--年--月--日下午4点,我电子--班在--校区篮球场举办本学期以“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主题,以“广阔天地,秀出自我价值 ”为名称的团日活动。活动中主要陈述班级里同学的先进事迹,还在操场上摆了班级同学及班集体的光荣榜,看到那么多的奖状摆在一起,令同学们欢欣鼓舞。此次活动不但缓解同学们大三学期紧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欢声笑语中,重拾属于我们这个年纪应有的自信与朝气,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大有作为。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我们所学知识的用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清楚地明白自身的不足,从而明确目标,提升自己。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针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现状,只有让我们投入到社会中,在社会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为将来的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外,还应当具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准备和抱负;对于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只有直面困难,才会使自己对客观现实、人生真谛和自我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更切实的体验,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发挥自己的才智。只有自觉在艰苦中锻炼,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困惑为通达,变逆境为顺境。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自己的择业和创业定位与于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通过这次团日活动,不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在实践中修身养性,树立了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助于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从而更好地于社会接轨,让我在深入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参与其中的信心和责任心。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本次团日活动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服务和奉献社会,积累实践经验和增加职场竞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用心地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虚心地去请教,认真地去领会一定会能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相信这次团日活动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一定会帮助我走的更好,更快,更远!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2

为积极响应学校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号召,努力贯彻党总支关于提高思想建设的理念,深入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更好地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凝炼和培育大学生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班隆重举行了以“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这次团日活动的旨在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想法重视并加强优秀学生观,并扩大优秀典型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这次团日活动主要以计算机系09级优秀大学生陈强学姐的演讲和同学们与学姐的交流为主,并以板报、海报、节目这三个部分加以辅助。板报的内容是在两排脚印的弯道上承载出这次的主题,左下角有两朵微笑的向日葵在握手,四周都有带摆着幸运和幸福的四叶草点缀着,色彩明丽寓意着积极,整个画面很清新很和谐。这次,我们不仅准备了幽美的海报向广大师生宣传、突出本次团日活动—“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还精心选择了许多符合主题的节目,表演精彩。板报和气氛这方面做的比较的好,达到了既有纪律又不缺气氛的和谐,同时班上做到了不存在玩手机,跷二郎腿,听歌,讲笑话等违纪现象,整场活动我们都在欢声笑语和热情的掌声中度过。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亮点和特色在于陈强学姐的演讲。她给我们作了精彩的优秀大学生个人事迹报告。学姐通过:1、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2、求学道路。3、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4、如何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这四个方面非常详细的向我们讲述她的大学时光。接下来就是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地向学姐请教经验,交流想法。

当然这次团日活动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纪律有些许松懈。二是讲解不够精炼、详细。我认为经过我们的认识和见识不断的加深,我们的纪律会因为我们的强调而得到加强,我们的讲解也会随着我们的熟练得以完善。

这次团日活动对我们的作用和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让我们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流下了集体共同完成一件事的美好记忆,加深了我们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对集体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使我们端正的自己的人生观。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3

7月过去,三大到农村的主要活动已经结束。回顾起初,我充满了期望去--小学,见面,见面,体验。最后,我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充分的收获,结束了对乡村的难忘的旅行。

在--小学十几天的时间里,被视为生活中最独特的体验。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自己,美好的所有的时间上演。但因为它是一个总结,我认为,它应该是较少描述性的场景,较少的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留给弟弟的弟弟的参考,让夏天的三个夏天练习活动越来越好。

首先,对于三个农村活动,在个人意识方面,我们必须首先树立心态。三个农村地区,顾名思义,就是去更贫穷落后的地区去体验,去实践。困难是必要的,是农村的三个主要特点。在心态上,每一刻都要做最艰苦的计划,在艰难的时候,最好学会冷静地对待,苦苦的音乐。这有利于我们的锻炼自我,收获成长;有利于工作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展;帮助我们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二,树立团队意识。三个农村活动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决定在团队中的个人地位:一个不能少。三个农村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行动,而不是自己的方式。最禁忌的是没有做什么,或点头没有一个字。我们的团队成员必须学会同情,学会妥协。可以说,团队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共识的结果。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简单的妥协不能被视为一个团队意识,我们还需要主动思考和沟通。只是折衷的程序不能是一个好的程序。只有每个人的想法的积极因素,以及在交流和协调的地方,一个接近完美的计划的可能出生。

再次,必须有自己的人,家园为每个人的精神的牺牲。作为团队中少数男孩之一,我深深地感到肩膀是负责任的。重工作一定不要说,还要负责外面女孩的安全。我知道,秩序发出的队伍必须进行,脏,笨重,重,危险的工作应该做到最好。我们必须意识到,球队选择了你,是要珍惜你的能力,这是大多数人的团队。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任务,我们必须允许范围,不惜一切代价做好。只有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奉献,三个到农村顺利进行。

另外,学习了解周围环境的细节。三个到农村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到乡村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当地和不同的民俗风俗。这些风俗无处不在,我们只需要慢慢体验仔细。

最后,也觉得最深的一点,就是互相帮助对方。这种相互爱情不仅需要在玩家之间存在,并且对待自己的学生,看到每个家长等也应该是这样。如果困难的环境让三个农村解释其本来的意图,那么无处不在的爱情已经成为三个到农村的荣耀。半个月的集体生活,一直在心中的玩家的团结的链接,自然的理解和接近,使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家庭。更加值得赞扬的小学生的简单友谊。现代城市社区可以不毗邻十年。我们和他们,从陌生人熟人,从熟人到熟人,从相互知识到相互友谊,只有短短的十四天。这个短暂而辉煌的友谊,值得我们收藏的生活。

第7篇

关键词 时事评论 教学模式 “概论课”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时事评论就是对时事进行分析、讨论和点评,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得出来时事既是“概论课”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解决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问题,同时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时事评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以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又要求要结合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社会现实,还要求要联系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大学生真实的知识需求、思想困惑以及现实难题。

大学生掌握“实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第二种是通过间接方式获得资料。间接方式大多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传播的时事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能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时事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渠道。时事评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时事热点、社会焦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时事进行了解、讨论、辩论、点评等,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世界,这既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又实现了“概论课”教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要求,让“概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喜欢的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1.2 教育传播学的信息有效传播原理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为了让教育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首先传播者要根据受传者的信息需求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转换和编制。“概论课”教学的信息主要是教材的知识内容,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信息能否得到有效的传播。把“概论课”的枯燥理论知识转化为新鲜生动的时事材料,在教学中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对时事热点关注和分析,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等媒介传播的信息,已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时事信息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价值符号,传播着某种价值理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客观认识。因此,时事评论教学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 时事评论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概论课时事评论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互动、有趣、有效,正是围绕这三个目标,笔者进行教学过程与程序的设计。概论课时事评论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最主要的设备条件是多媒体教室,辅助条件还包括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介。

时事评论教学实施过程有资料收集、课堂展示与互动、教学考核、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第一、资料收集。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请一位学生收集这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把它制作成PPT,在下周第一次课上用5分钟时间进行展示与讲解,讲解的内容必须有学生评论的部分。一般情况不限制同学资料收集范围,但在特殊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限制,例如,两会召开期间,要学生收集关于两会的资料。

第二,课堂展示与互动。首先让学生把其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展示与讲解;然后针对学生讲解的内容以及上一周的其他时事热点请其他同学谈谈看法或者提问甚至是辩论,最后由老师结合概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评论和总结。例如,关于两会的时事评论,在学生讲解完之后,老师再请其他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两会的关注,最后老师结合中国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教学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其一定的平时成绩,根据其他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状况及其表现来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卷面考查除了有10分左右的纯时事题外,其他题目也尽量结合当年的时事热点来进行命题。

第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这种反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比较正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二种是期末学生教学评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采用了方正教学系统,期末时学生必须在网上对任课老师进行打分评价。第三种相对不正式的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外经常与学生进行聊天交流例如通过手机、QQ、邮件等方式进行聊天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感情,又可以在聊天过程中获得许多更全面更客观的反馈信息。

3 业已形成的基本经验与局限

时事评论教学模式的实践,使许多大学生初步改变了对“概论课”的一些传统认识。学生对“概论课”反映最强烈的就是,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与现实相脱节,因而既“无用又无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肯定“概论课”的知识性和现实性。很多学生认为,通过时事评论教学让学生开始习惯自觉地去关注时事并能对时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在时事评论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第一,时事评论教学中要尽量要避免时事评论的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同步。第二,在时事评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打破被动、接受式学习的习惯。第三,时事评论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电视、网络、报纸、广播,构建“立体化”的时事评论教学平台。第四,时事评论的材料不仅包括国际、国内的时政热点,还应该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门事件,例如,学生家乡清明节的传统风俗。第五,时事评论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要求教师要高度关注各方面的时事;其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要有深度和广度;再次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要把时事的分析和课程内容相结合。

时事评论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当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时事评论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匹配性问题,应尽量做到二者的同步。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时政热点,而不仅仅是学生感兴趣的新闻。

本论文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科研资助项目成果

第8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环境监测;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94-02

现代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并得发展。该理论认为任何组织活动都存在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等几个阶段[1,2]。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保持与社会同步。生命周期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广泛应用[3,4]。典型的课程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应当由四个阶段组成,即:初期导入、之后发展、中期成熟和最后完成。该理论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初期引导,之后阐述课程的知识架构,而后形成课程核心内容,最后总结课程要点,体现今后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专业一门交叉型、综合性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往往存在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学生所学无法满足实践应用所需的问题[5-8]。为更好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中,我们将课程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中,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开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把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更多接触实践工作,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学到了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是实现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

一、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课作为一门专业课,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6,7]。为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去繁删重,突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其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按照综合性一体化原则考虑授课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一体化的环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弱化监测仪器的原理,突出监测方法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后,简化课程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污染物监测不同方法的改变,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环境监测的专业生命周期性。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环境监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学生的听课感受,也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6,8]。为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重点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满堂灌模式,采用项目导向法、提问法、讨论式和渐进式等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择时,重视生命周期理论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先前注重引导,之后突出重点,最后内容总结。让学生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发展和总结,让学生去体会和掌握课程的知识。

(三)开展多形式教学

多样的教学形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因此,在课程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置中,我们不仅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开展网络教学、微课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利用文字、音乐和图画等形式开展综合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技术结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并开展视频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等。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环境监测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从而更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命周期理论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工作。

(一)课程引导期

通过对多年环境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由于教师在课程教学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组织的不同,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类型,具体可以分为递增型、递减型、平淡型和波浪型四种类型[4]。为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概念介绍、案例引路、师生互动、视听资料等四种方式应用其中。针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参加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成绩,让学生在课程第一节建立课程学习兴趣,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对课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课程引导期,教学需注意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对课程充满了期待,还应处理希望与失望的关系。要让学生意识到,未来的社会竞争及实践工作的残酷,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和专业学习态度。

(二)课程发展期

借助导入期的热情,课程顺利地进入发展期。在发展期,教师需要讲授课程的核心概念,并与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和学生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发展期,学生会将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减弱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发展期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明白课程各个环节内容间的关系,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发展期教学环节,由于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课程的认识在学生间会产生差距。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进度,确保整体课程的发展进度。

(三)课程成熟期

课程的成熟期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形成。环境监测课程在经历导入和发展期教学后,需要将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和加深。这个阶段通过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实验中体会和实践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熟悉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流程与规则。通过课程成熟期环节的教学与实践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成熟期教学环节,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四)课程完成期

课程最后阶段,需要教师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对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指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此阶段,教师要避免出现虎头蛇尾、草率收场的情况,而是要通过总结和展望让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深入课程所学。在完成课程教学的总结和展望后,需要为下一个周期的教学做好铺垫,确保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生命周期理论教学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五)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个自然教学班的环境监测课程生命周期理论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果。首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其次,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两学期内先后有七个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小组,近30名学生获得了学校的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最后,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有了全面提升,课后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环境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好的了解。

三、结论

通过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教学与人才高素质培养一体化考虑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实践教学表明,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的一体化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使得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开展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改革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课程专业技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评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突破口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环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更是环境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9):73-76.

[2]张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1):31-36.

[3]许崇海,秦梦华,李红霞.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12,(3):3-6.

[4]封俊丽.基于课程教学生命周期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沙盘模拟教学[J].财会月刊,2014,(4):125-128.

[5]叶慧婷,张进.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质量标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57-58.

[6]李伟东,江霞,杨华云,等.独立学院《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5,42(1):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