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班家长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的作用好象并不大。”于是,出现了“放羊”式的毫无意义的自主学习。
2、“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
3、“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4、“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一)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
1、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3、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2、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一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要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拿打气筒,另一个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
1、以游戏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经验。
2、以实验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提升幼儿探索的愿望。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幼儿教师更多是通过参观学习而吸取的外来模式,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我们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别人这样的区域活动,看起来挺不错的,于是自己也照着做一做,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一个目标。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植根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彰显。我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识字教学 识字方式
识字是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基础,如何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对识字感兴趣,快乐识字呢?我们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在小班进行以图文结合为主的识字活动;中班组织从字义到字形等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大班采取游戏比赛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亲子阅读、日常生活识字等活动,积累幼儿园识字教学经验。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
对于幼儿园识字教学,我们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一些新颖的学习方法,同时让孩子在沟通交流、娱乐游戏、模拟情境中自主学习,努力指导孩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识字。课上,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幼儿怎样识字,注重方法的引导启发;课外,老师要鼓励支持幼儿细心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识字的有心人。只要教师与幼儿相互配合,在合作中学习,就一定可以在合作中进步,逐步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幼儿园语文是幼儿第一次与中国文字打交道,语文是日常交流的基础,识字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是阅读写作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幼儿的阅读能力与读写能力。就像学英语注重单词,学语文一定要学习汉字,努力提高孩子学习汉字的热情,让他们喜欢学习汉字,并且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是语文教师工作任务的第一要点。
二、利用沟通交流,激发识字兴趣
一位很有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兴趣。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小朋友都像小精灵一样有着自己富有美好寓意的独一无二的名字。据了解,处于6―7岁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对其他人强烈的好奇心,作为启蒙老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主动与同伴沟通交流。我通过学生信息表,为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做了名片,并且在名片上写上姓名、年龄及家庭住址,然后发给每一位小朋友,让他们知道这是属于自己的名片。如果他们想认识其他小朋友并和他们成为朋友,就要主动和他们沟通,然后记住对方名片上的名字。通过这样沟通交流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满脸热情地与人沟通,不到一个月,全班孩子都已经相互认识,并且认识和记住彼此的名字。这种看似无意却精心设计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识字热情与兴趣。
三、创设特殊情境,营造识字氛围
幼儿园语文内容包括一些小故事、韵文或者儿歌,富有情趣,情节生动,内容丰富。教学中,老师可以配上一些背景音乐或者可爱的图片,讲解时多一些肢体动作,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变得不一样。如学习秋天这个季节时,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在秋天里拍摄的美丽风景画:蓝蓝的天空、火红的高粱、金色的稻田、雪白的棉花田……让学生亲眼看到秋天的美景,从而学习兴趣更浓厚。这样,看诗一般的画面,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立刻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和识字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另外,老师要注意使用课本中的小故事模拟情景,如学习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小角色,自制一些卡片。上面用彩色颜料笔写上这个卡片代表的道具,如桌子、小兔子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名字,如大灰狼、小红帽等,这样学生将卡片佩戴在身上或者粘贴在道具上,就可以更牢固地记忆这些字。
四、编歌谣识字汉字
一旦和歌谣相结合,枯燥的语言教学就会顿时妙趣横生,让幼儿感受到祖国文字的奇姿异彩,从而激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学习汉字和运用汉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歌谣识字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易学好记,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强化了识字效果;歌诀识字融分析、比较、想象为一体,能培养幼儿的分析和想象能力。我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识字歌谣,例如“其”字的歌诀是“横着两根柴,直着两根柴,老二跳进去,老八跳出来”。又如“碧”字:“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再如“日―月―明,小―大―尖,鱼―羊―鲜,人―木―休。”根据汉字构字成分,把生字编成歌谣、故事、儿歌,使字形在欢快的气氛中扎根于幼儿的脑海,让幼儿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五、变换形式教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否则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在引导学生变换形式时,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识字教学中游戏法的使用备受儿童的青睐。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愉快的状态。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的游戏方式有: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等。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游戏方式,学生从中享受到了知识的乐趣,从内心激起了自主识字的愿望,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六、开展亲子阅读,让汉字有“用武之地”
阅读能力形成越早,幼儿理解能力就发展越快,接受能力越强,学习兴趣越高。我们幼儿园历来都非常重视“亲子阅读活动”,开展识字教育活动后,每个班中的图书架增加了图书的品种,更多地使用图文结合的书目,让孩子在阅读时加深对所学汉字的印象,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加大家长宣传的力度,鼓励、引导家长在家多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活动,让幼儿所学的汉字派上用场,验证汉字从生活中来,同时为生活提供方便的理念。
一、幼儿进入小学的心理变化
只有知道了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心理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才能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有针对性地做好奠基工作。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往往出现一些不适应。一是学习任务。在幼儿园阶段,幼儿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任务,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学习没有考核,也就没有教师给予的压力,学生没有硬性的学习任务,自身也不会存在压力。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基本上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的学习状态对于幼儿而言是合适的,学生的身体发展与知识构成基本上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而进入小学后,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压力明显增大,这对原来的学习节奏是一种冲击,故而不适应。二是作息时间。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学习是自由的,幼儿心目当中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时间意识,而到了小学后,由于作息时间收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不适应,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根据我们对好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回访与家园联系,发现有些孩子上学内心不愿意,虽然他们也能让家长提醒自己要早起,不迟到。但在别的场合总会流露出一些不乐意或者是抗拒的心理。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去看背后的本质,其实际上就是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可以作如下的分析:一是学习状态由自然转向任务驱动。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是自然的,因而在幼儿的心中能够产生一种内驱力,他们愿意且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学习。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客观的压力,他们的学习状态主要是靠老师的教学任务来驱动的,因此,学习心理上会出现一种转换。二是学习主动性出现转变。这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我们的了解,虽然小学阶段会出现有趣的学习内容,但已经不占多数,这与幼儿教育几乎是相反的。幼儿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学习以兴趣为主线,而小学以知识接受为主线。这种现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幼儿教育应该为有效的幼小衔接做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幼儿园无法改变小学教育的一些客观实际,因此,更大的作为空间就是在幼儿教育阶段给学生一定的前置行为,让幼儿能够在进入小学时有一个良好的适应。当然,这里首先要强调的就是,我们说为幼小衔接做奠基性的工作,一定要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我们只是谋求为学生的心理转变奠定一种基础。可以通过如下手段来完成。
(1)帮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这实际上是适应小学生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教育尤其是大班教育阶段,要想办法给学生更多地渗透一些规则意识,让小朋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遵照一定的规则行事,在不影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形成一种规范行为。例如,我们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个案,一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在课堂上就是喜欢跟同学说话,坐的姿势也不端正,还经常在上课时走下座位跟别人说话。用这位学生家长的话说,他根本意识不到进入小学之后应该遵守一些规则。后来我们跟这位学生在幼儿园时的老师交流,老师对这位孩子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原来他在幼儿园阶段就是这样的,当时考虑到孩子的天性,也没有作过多地限制,基本停留在口头提醒的基础上。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我们就有所警醒,提醒自己在幼儿教育阶段就要适当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就能在规则上有所适应。
(2)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关注以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是玩,在课上、课后的玩中自然地收获一些知识。应当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是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但任何事物又具有两面性,这样的结果会让幼儿对学习缺少一种有意识地关注,从而会造成进入小学后出现人们常说的“不把学习当回事”的情形。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就要有所作为,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有所作为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进行关注,比如可以通过小红花等物品的奖励,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好可以获得小红花,努力学、认真学也可以获得小红花。对表扬的重视是幼儿的天性,通过这些手段能够促进幼儿对学习的关注。对学习兴趣的激发相对更为容易,因为幼儿是喜欢新生事物的,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学习材料经常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是这种兴趣往往是外在的刺激,缺少对内在兴趣的引领。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通过讲名人故事等,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学习本身的特点,这样可以引起幼儿对学习本身的关注,从而也能产生相对深层的学习兴趣。
(3)培养幼儿的交流沟通能力。这一条看起来与学习没有多大的关系,却是幼儿将来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能力。因为小学生活不全部是学习,与同学的交往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们与小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同学虽然成绩不是太好,但他们对学校却是充满了向往,每到周末总是嘀咕着想去学校上学。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们在学校有许多小伙伴,可以在互相交流中获得许多快乐。这就提醒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将来融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这里强调一点,就是在幼儿园阶段我们要多组织幼儿进行群体性的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交流面广,需要交流的信息也比较大。例如,大班与中班联合举行“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教会小弟弟、小妹妹们一些游戏方法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需要自己去思考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需要自己去寻找牵手的对象,因此,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而在一些自由活动中,比如让他们在操场上玩的话,他们的圈子就比较小,而且对象也相对固定,就起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一点思考
【关键词】 后进生的成因;转化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言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要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于每一个教师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关注一切学生,既包括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包括关心成绩不好的学生,即英语后进生。本文试从转化方法角度对初中英语后进生的提高进行探讨。
二、英语后进生的成因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及相关的调查,发现形成英语后进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基础主要是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对知识迁移能力等。由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在小学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前后内容上不能衔接,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自卑心理。
2.英语学习方法不当,效果较差。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课堂上能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不到一半。因为在农村初中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在大班化的教室里,上课时最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是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由于座位离讲台较远,他们常常被教师疏忽,这些学生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前课后很少复习、自学,不会做笔记,很少请教老师,最终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家庭环境不利。在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大多数是农民或工人,文化水平很低。他们对子女虽有期望,但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重视不够,或者是忙于生计,基本无力指导子女的英语学习。因此,当学生在家里遇到问题或不会做的题目时,只能搁置,到第二天往往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如山,学习就寸步难行了。
三、教育转化方法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笔者认为目前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的效率,是提高后进生成绩、帮助其向一般学生甚至学优生转变的关键。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首先要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在教室内布置图文并茂的英语海报,张贴英语图片、学习材料,利用课件时间播放英语歌曲,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感觉到置身于英语世界。此外,班上建立“ENGLISH CORNER”,提供图片、玩具、模型、录音机、磁带及英文图书等。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奇妙的驱动作用,能坚定学生的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教师是学生英语兴趣培养的关键,学生基础差、阅历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清楚,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是自然的,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倾心交谈,做游戏,播放英文歌曲,放英文电影等,也许就能点燃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火花。有一次活动课上,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两首英文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和《God is a girl》,这两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不少学生不仅会唱,而且把不懂的歌词都通过词典查阅出来了,这样的活动自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着赞赏和鼓励,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导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表达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3.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要优化“预习作业”设计。“预习作业”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课堂反馈等环节。好的“预习作业”,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形成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英语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
4.给学生介绍自主学习的方法。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专家及自身的学习经验。例如在单词记忆方面,不少学生是靠死记硬背,这样记忆难度大且遗忘快,如果学生掌握了音标记忆法、类比联想法、词缀记忆法等,就会记得又快又牢。此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反映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采取当天内容当天复习,隔一两天再复习,隔一两周复习,再隔一月复习的“循环复习法”来巩固词汇,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效果较好;同时要抓住每天记忆的黄金时间进行学习。另外通过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工具书,来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素质教育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选拔作用上,即如何从受教育者中挑选出适宜于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所谓"优秀者"。这种选拔功能的存在并日益被强化,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更重要是人们固执而可怕的偏见:教育被认为是一整套的学习任务,这任务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而越来越难,能成功地越过更高阶梯的人将越来越少,为此,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便是将这些少数尖子挑选出来,以便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持这样的观念:全体学生中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品行上总可划分为优、中、差三等,每类学生的比例在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虽会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且对每个学生而言,欲在短时期内有快速发展的可能性极校显然,上述这种使学生发展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学校教育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动机,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挫折和羞辱,其自我自尊被摧毁殆尽。因此,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只能是压抑和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与教育评价的本质含义相悖,更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所有这些,与当前流行的片面强调分等、淘汰的教育评价有明显区别。为了使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本人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矗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矗学生素质评价强调基础性,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素质。
2.着眼整体。人的各项素质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评价不能孤立评价学生某个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及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重视发展。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随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素质也不断发展变化着。尤其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变化既是客观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育过程。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应该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逐步提高其素质水平。
4.强调实践。人的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内化和外显的中介。评价学生素质水平,要看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用实践检验、评价学生素质状况,才能正确反映起初的素质水平。
5.承认差异。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素质评价也应从这一观点出发,评价考察其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
二、素质教育评价对象的综合性
现代教育评价的范围已扩大到教育的全部领域,于是就有了评价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评价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涉及教育的 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战略、教育制度、教育目标及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狭义的教育评价则从微观角度指向学校内部,以学生为对象,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诸种条件予以评价。显然,与传统教育评价仅指向学生及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相比,现代教育评价的内容已大为扩展。评价对象的扩展,是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是注意到了教育的整体性,即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要素间处于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动态结构之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其它要素的状态。要对教育的终结性成果--学生发展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必须首先对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各相关因素作出评判。其二是更新了评价的价值观,即素质教育评价既强调其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就必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其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因素的状态,从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服务。那么,以一个学校范围而言,素质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括哪些呢?依据教育成果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作用大小,可区分出如下六个层次的评价内容。第一层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它是评价的核心对象,包括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评价及整体水平评价。从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根本目的出发,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对象,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其它层次的对象予以评价,是当前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的认识路线和操作路线。第二层次是对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的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团队活动等的评价。将上述教育活动予以评价,无疑能提高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尽可能优化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对直接制约教育活动质量的诸要素评价。包括对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即教师、课程与教材、教法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价。课程教材是否得当,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类型与结果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助读物、练习册等各种学习材料以及音像材料的评价。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及速度,对教法的评价主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实际效果如何等。第四层次是对包括潜在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社会文化背景的评价。包括对学生集体、含教师在内的班级、教师集体及学校整体的目的、组织、纪律、风气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班级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目标的基础单位,也是对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集体对学生的成长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集体目标一致、协调和谐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否则只能导致内耗丛生,削弱甚至抵消教育力量。学校集体的组织水平、纪律、制度、特色风格,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对师生的思想、品质、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五层次是对学校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的评价。学校的基本设施设备等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发挥学校教育机能的物质基矗缺乏必备的物质条件,难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物理环境包括学校校舍的位置、朝向、面积、质量、采光、排水、有无污染和噪音;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课外活动室、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礼堂以及教育设施的人均占有的数量与功能发挥状况;伙房、食堂、厕所、医务室的地点安排、卫生条件和管理状况等等。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不但要看原有的基础状况,而且要看对现有条件的利用和效果。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周围的地区特点,有无危险的道路、河川、悬崖等,附近居民区内有无学生不宜参与的玩乐场所与设施,社会的道德风尚等。特别要对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教育因素,尽量克服不利教育因素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第六层次是对学校行政管理,包括学校各个领域的管理的评价。管理与教育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两个侧面,犹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评价学校管理,要着重评价学校管理程度以及管理效果等,还要评价学校在社会的影响与声望。
三、素质教育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一般说来,评价主体是"能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人与组织。据此,学校教育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它与学校教育有关联的社会成员和组织。教师、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机构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成为素质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毫无疑问的。家长居于教育评价主体地位也是客观存在,因为他们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他们不仅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还十分关注学校及教师的威望、水平与质量,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提出学校教育改革和调整的建议。至于学生能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即便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中,学生虽是评价的直接对象,但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学生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对教育活动、教师和学校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在素质教育评价中主客体是相互转化的,这被视为主体性的高度发挥。但在目前素质教育评价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把评价者主体性的发挥与自我评价这种形式等同起来.在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实践,把有否学生自评这一栏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标志。这显然是绝对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做法。本人以为,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关键在于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并从中逐步实现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主体性应表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而不是评价的结果上。具体地说,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活动的各个要件,诸如评价目标、意义、标准、方式和进程等。第二,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并能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及早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与行为。第三,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一起分别制定今后的努力发展方向及进步计划。
四、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评价方法是指进行教育评价所遵循的途径和程序,是完成评价任务实现评价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包括评价的思想方法和评价的实践方法两大类。思想方法是实践方法的方法论指导,而实践方法是思想方法的具体应用。这里着重阐述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科学性特点。素质教育评价思想方法是以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具体包含以下原则:
1.坚持两点论为指导,力求对评价对象作出全面而辩证的评价。即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并注意到正反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评价学生时,要认识到青少年处在成长过程之中,成熟与幼稚、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总是并存于一身。评价过程出现的"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定势偏差、感情投射偏差、中心化偏差等均是评价者主观偏见表现,应予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