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师德主题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从方方面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等方面,网络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对新闻评论主体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便捷交流、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无障碍空间。
当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而是主要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的时候,新闻评论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如下特点:
新闻评论主体多元化,人数增多、范围扩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主要是从事专业新闻评论的人员或编辑、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以受雇或受邀的方式,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争论的现象发表专业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表达观点,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更不是广大普通受众的感受,而是社会主流媒体或主导思想的产物,受政治、社会、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则全然不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门槛的降低,只要接受过基础的文化教育,有思想、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对时下热点新闻及焦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方式便捷多样,无论是BBS论坛、聊天室还是专家互动,都没有明确限制规定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阶层的人不能参与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1]早在上个世纪,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普通大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一种肯定,更是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平等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得到了轻松解决。
新闻评论者之间,以及评论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用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来表述就是:一个是施事者,另一个是受事者。中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施事者由于受教育水平高、人数少,故而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而受事者人数众多,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精英——大众”的评论及解读方式,加上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背景及生活层次,造成了新闻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隐蔽的不平等性,二者很难实现文字上的、思想上的直接沟通交流,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传播是单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面对面”平等交流、互相对话的机会,这在实质的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改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由原来的“单一灌输”,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大家说”的热闹局面。话语权的放大、沟通交流的便捷带来的是思想表达上的自由,畅所欲言的结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天平的逐渐平衡,互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虽然也开辟了读者来信、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由于版面的大小限制、受众的数量众多等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交流互动是极其有限的。但现在的网络媒体则不然,它没有信息容纳的上限,没有审核某种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编辑,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空间来自说自话,只要你有想法,总会有听众。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表达愿望的增强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化、便捷化
话语权力的放开和舆论参与门槛的降低,对广大平民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下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成倍增加,这其中不乏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就业、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往只能隔着玻璃看花一样看记者写写、专家评评,而现在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了,这样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BBS论坛、聊天室已经过气,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便排山倒海般袭来,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的普及和开发使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对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加以评论。
新闻评论同样是一门艺术,且在当下来看,是一门更加强调“对话”沟通的思想交流艺术,随着大众话语权意识的加重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新闻评论注定日渐式微。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思想、境界、文化内涵的两极分化
便捷化、互动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新闻评论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闻评论主体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不需要真实的姓名、性别、教育程度、个人背景,所发表的言论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无限制的言论空间,虽然表达意愿很少受政治观念、文化传统、主流背景的约束,真实性大大提高,但仅仅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难免鱼龙混杂,产生一些诋毁、中伤和起哄、凑热闹等不负责任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特点,有其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都开始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名目繁多的与网民交流互动的专栏,以便及时迅捷地捕捉当下人们对时事的态度和观点,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普通大众也给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恰当的输出窗口。我们在为这些新特点欢欣鼓舞的时候,更要以理智清醒的态度看到诸多不利的方面,为自己在面对这些爆炸性的信息评论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门槛降低,全民皆可参与,话语权的开放性本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大表现。但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网民法制意识淡薄、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也暴露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话语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为自身利益摇旗呐喊的工具;“语言缺乏理性,易于偏激”[2];等等。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新闻评论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更应给我们以警示。
更有大量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直线上升,网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养水平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当网民获取真实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缺失时,便很容易造成“网络跟风评论”现象,尤其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后,一个极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盲目”而“好心”的网民中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动辄发起的“网络追捕令”、“人肉搜索”更是让这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个人失去安全感。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旦被大量无知却好心的网民蛊惑煽动,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与打击都是沉重的。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蓬勃向上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它带来的对社会及个人方方面面的有益性变革,常常会使人盲目地去大加追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只是二者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故而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趋利避害,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造福。(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陈茁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主体钢结构工程由于其造价低、结构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在高层建筑领域被广泛应用,施工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如何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高层建筑建设持续空前发展。钢结构体系因其本身所具有的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优点,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更具有在“高、大、轻”三个方面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已成为第一产钢大国,钢结构住宅适宜工厂大批量生产,工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可以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提高建筑产业化水平。钢结构应用于高层建筑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首先采用钢结构建造高层建筑的是美国,战后经过经济恢复,高层钢结构工程建设再度兴起,随着炼钢技术和成型制造工艺的发展,给钢结构工程的应用带来新的活力:工程建设日益增加,相应又推动了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积完善。现对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总结。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塔吊的选择与布置;(3)严格原材料;(4)钢构件验收;(5)螺栓安装;(6)钢柱安装;(7)焊接;(8)门窗工程安装。
一、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强化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工程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要组织监理人员熟悉工程图纸与项目有关的规范标准、工艺技术条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同时,要组织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检查施工图纸中的“错、漏、碰、缺”,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减少因图纸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的影响。其次是认真审查钢结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全面指导工程实施的技术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因此,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查要针对性和重点,主要内容有:①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②特殊工种的培训合格证和上岗证;③新工艺的应用;④对工程项目的针对性;⑤质量、进度控制的措施和方法;⑥施工计划(工期)的安排。
二、塔吊的选择与布置
塔吊是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的核心设备,其选择与布置要根据建筑物的布置、现场条件及钢结构的重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并保证装拆的安全、方便、可靠。在塔吊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内爬式塔吊,因为钢结构建筑采用内爬式塔吊不需要对楼层进行加固,并且在起重机布设位置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采用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高层建筑吊装施工,对塔吊起重能力和幅度要求不像采用附着式塔吊那样苛刻。从经济上考虑,为节约成本,优先选用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三、严格原材料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大,耐火性差。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耐火钢的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为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选择中,首先钢筋的质量证明文件应齐全有效,且进场检验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连接套筒应有出厂合格证,材料一般为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其设计抗拉承载力标准值应不小于被连接钢筋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1.2倍,套筒长为钢筋直径的二倍。
四、钢构件验收
钢构件住进入安装现场后,由专业质量检测人员对构件的质量进行检杏。弹出钢柱的安装轴线,若发现在运输过程中钢构件发生变形缺陷后,马上进行矫正和处理。同时还需要对构件纵横两个方向的安装中心线进行验收,对中心线不清晰的要重新弹上安装线。
五、螺栓安装
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一般用高强螺栓和普通螺栓,普通螺栓连接,每个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以上垫片,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螺栓拧紧后外露螺纹不得少于2个螺距;高强螺栓使用前我们检查螺栓的合格证和复试单,安装过程中板叠接触面应平整,接触面必须大干75%,边缘缝隙不得大干0.8mm,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不得敲打和扩孔;高强螺栓不得作为临时安装螺栓,螺栓拧紧应按一个方向施拧,当天安装的应终拧完毕,终拧完毕应逐个检查,对欠拧、超拧的应进行补拧或更换。
六、钢柱安装
按结构平面形式分区段绘制吊装图,吊装分区先后次序为:先安装整体框架梁柱结构后楼板结构,平面从中央向四周扩展,先柱后梁、先主梁后次梁吊装,使每日完成的工作量可形成一个空问构架,以保证其刚度,提高抗风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便于调整柱的垂商度,在预埋螺栓上先拧上数个螺母全部拧到接触基础面,并用水平仪找平后,开始吊装钢柱。吊装钢柱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出现,在柱的上端活系两根缆风绳,可以从多个方向临时固定,也可用来调整垂直度。测量校正,钢柱吊装就位后,用两台经纬仪和水平仪对钢柱进行测控,微调通过调整柱底脚板下的螺母来实现。七、焊接
钢结构使焊前,对焊条的合格证进行检查,按说明书要求使用,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一、二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弧坑裂纹,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满焊等缺陷,一、二级焊缝按要求进行无损检测,在规定的焊缝及部位要检查焊工的钢印。原则是采用结构对称、节点对称、全方位对称焊接。多层焊接宜连续施焊,每一层焊道焊完后应及时清理检查,清除缺陷后再焊。焊接接头要求熔透焊的对接和角接焊缝多层梁柱焊接时,应根据安装情况先焊顶层柱与梁节点,其次焊底部柱与梁节点,最后焊中间部分的柱与梁节点。在焊接顶层梓与梁节点时,应先焊梓顶垂直偏差较大的部位,以利用焊接后收缩变形应力达到减少柱顶垂直偏差。焊接顺序宜从中间轴线柱向四周扩散施焊。
八、门窗工程安装
钢窗安装质量的控制重点有两点,一是,钢窗进场合格证、产品试验报告及外观的检查。二是,钢窗和固定钢窗的立柱之间的间隙控制。先施工固定钢窗的立柱,有可能出现钢窗与立柱之间缝隙过大或钢窗安不上。我们在控制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先固定钢窗一边的立柱,待钢窗完全固定就位后,再焊接另一边的立柱,这样保证钢窗与立柱之间无缝隙。
总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我们应及时组织考察总结已建成的钢结构住宅工程的经验,满足住宅在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方面的综合要求,形成完善的建筑体系。但愿我国的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杨鹏宇,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J].山西建筑,2006,32(16):140-141.
[2]郝燕春,大型钢网架安装技术[J].山西建筑,2007,33(10):195-196.
[3]魏明钟,钢结构[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沈祖炎,钢结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J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更加深入,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应用更加广泛,建筑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完善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采用集权式的公司发包,授权项目的实施管理,采取拒阵式的组织管理结构,着重于合同管理和生产过程目标管理的方式,是较为有效的分包管理形式。
一、有关分承包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发包模式就总包方内部而言,按发包方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公司集权式组织发包和项目团队组织发包两种方式。
1.公司集权式的发包方式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包发包方式。分包商与总包商都以法人的地位签署分包合同,合同的法律地位自然。由公司的发包职能部门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承揽总包项目的分包工程,签定分包合同,其工程施工交由项目团队管理执行。这种方式,公司掌握着较项目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公司的采购发包管理更为规范和程序化,又有能与承包商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优势,公司集中管理发包,能够在市场中找到更有价值的(性价比最佳)分包价格,有利于公司对项目成本的宏观控制。缺点是,项目团队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信息不明,形成“难管”局面,但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沟通渠道,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2.项目团队发包这是由项目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自行寻找和选择分包商,由公司授权项目与分包商签定分包合同,工程管理由分包商直接管理。这种方式效率高,发包便捷,更贴近实际,项目管理较为有力。
3.公司发包与项目发包结合式这是上述两项的结合,对大中型的、复杂程度高的、合同额较大的分项由公司集中控制;小型的、简单的、合同额不大的采用项目自行处理,公司审批的方式。
(二)合同管理(分包)
1.合同类型以下为按合同支付方式分类的合同类型:
1.1总价合同也称约定总价合同,一般是投标者按招标要求,与招标方达成一个总价,在总价格下完成合同规定内容。
1.2单价合同
a.估计工程量单价合同以估计的工程量为依据,投标者只填报单价,而计算出的合同价格的发包方式。b.纯单价合同工程量未知,仅以单价签定合同c.单价合同与总价合同结合对工程量明确的部分,可使用总价合同,变化较大,不确定的以单价合同签定协议。
1.3成本补偿合同也叫成本加酬金合同,指业主在支付工程实际成本后,再按实现约定的方式支付给承包商管理费用及利润(酬金)。这种合同方式灵活机动,应用的巧妙的话,可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2.合同准备项目分包合同准备包括下列内容:分包计划一合同范围确定一询价(招投标)一合同谈判一形成合同文件
2.1总包商应在对业主的投标期间,就着手拟订项目分包计划,初步确定工作范围、数量、开竣工时间等。
2.2确定合同范围根据分包计划,便可对分包工程进行合同内容确定。这里所说“合同范围”不仅指工作内容,而是指“对分包工程合同价格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工作内容、质量标准、技术规范、材料规格、开竣工时间、进度安排、责任和义务、使用设备、枝术和管理人员、风险分摊等等因素。
2.3询价询价是一个选择分包商的决策过程。询价过程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分包合同范围说明.
2.4合同谈判合同谈判一般要对以下几点进行深人的讨论和澄清:a.合同范围因合同范围一般由总承包方拟订,对总承包有利,分包商往往对合同范围要进行讨价还价。b.变更进一步明确,变更的处理程序和办法、费用。c.甲乙方责任和义务d.违约责任明确包括质量、工期等方面的惩罚规定
3.合同执行执行阶段的合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实质是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努力促使合同卖方按合同要求认真完整地履行合同义务。
4,合同文件管理系统建立合同文件管理系统是合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合同文件管理系统应有两方面的工作:合同文件的文档化管理、合同事件的程序化管理。
二、分包生产过程管理分包生产过程主要的工作
1.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分包工程具有任务型工作的特点,它区别于工厂重复性作业的特点。传统的质量保证体系起源于工厂作业型的质量生产方式,并不适用于任务型的生产方式。传统的质量保证体系认为合格的输人和合格的生产过程就能够得到合格的产品,偏重于过程控制。但项目生产的特点,以及强调满足顾客要求为中心的今天,项目质量管理不仅要关注过程,更要关注结果(目标)。因此新版的i s 09000也提出了如何在项目环境里建立质量体系的问题,项目多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完成任务。新版的is 09000弱化了建立庞大的刚性体系内容,转而突出了柔性的8大质量管理原则。笔者认为,对分包的质量管理,应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贯彻质量管理原则的过程,来完成分包任务。目标融人过程,过程实现目标。
2.进度控制根据前面分析,进度管理仍然要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总包方应做好下列工作:
2.1制定目标,计划进度分包商的工作不一定是象总包那样,生产是连续的,分包商只承担了工程的某一个部分的工作,受其他分包影响,分包的工作可能是间断的,所以总包对分包的工期目标或进度计划也是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总包商要让分包方认识到这一点,在合同中予以明确,以免分包商因非自身原因的工期耽误,向总包提出过多索赔。总包的计划或工期目标,务必要仔细计划,符合实际。
2.2整体协调由于上面的原因,总包商在指定计划时,必须整体协调,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整体协调包括时间上、空间上的、与其他施工单位的系统协调,这是总包在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好的管理义务。
2.3动态检查进度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进度检查,这跟过程方法时相一致的。“加快进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缩短进度检查的时间间隔。”项目进度在不断变化,只有动态的检查进度,才能控制进度。
3.总分包协调项目总分包之间是由合同这一法律关系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企业内部的行政关系不同。
三、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预侧
1专业化程度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使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更精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要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的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的组建,分包商会更多的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质量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工程量大,涉及工序多,给建筑施工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探讨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对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建设工期以及控制施工成本都有至关重要作用。
1 高层建筑的类型及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是指 10 层以上的住宅以及总高度超过 24 米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高层建筑的楼层多、高度大,但并非是低、多层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给出新的特点。
高层建筑要求施工具有高度连续性和高质量,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除具有一般多层建筑施工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施工特点:工程量大、工序多、配合复杂;施工准备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工期紧;基础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层数多、高度大,安全防护要求严;结构装修、防水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平行流水、立体交互作业多,机械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类型多为宾馆、写字楼、商场综合楼、住宅等。从其建筑功能特性来看,高层建筑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1)地下室(设备层、人防);2)裙房(公共场所);3)转换层(技术层);4)标准层(写字、客房、库房等);5)非标准层(楼顶餐厅、屋顶机房等)。从工程特性来看,高层建筑有如下特点:1)施工场地及作业面狭小;
2)专业工种多,交叉频繁;3)预埋、预留作业量大;4)吊顶、管井内施工多;5)材料、设备吊运量大。高层建筑的建设工程,一般由土建施工、装修施工、安装施工几大项目组成。其中安装施工主要由管道工程施工、电气工程施工、空调通风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施工所组成。
2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问题及原因
2.1 技术质量方面。现代建筑科技含量高,涉及专业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现代建筑的个性化导致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不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2.2 管理方面。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施工单位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明确具体。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3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3.1 做好施工预案。施工单位应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编制严谨、详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方案。用来指导整个施工过程。内容包括:施工工序的安排,各工种进入工地的时间,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等。
3.2做好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由于现代高层建筑具有规模庞大,工程结构与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决定了工程进度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就必须对影响进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度全面、细致的分析和预测。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预防;另一方面,也便于来制定预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对策,事后进度妥善补救,以缩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高层建筑进度的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
实施进度控制的目标就通过有效的进度控制工作和具体的进度控制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使高层建筑的实际工期不超过计划工期,以保证高层建筑按期完成。在高层建筑计划阶段所确定的工期目标,往往是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而确定的合理工期,因此,时间上的任何变化,无论是进度拖延还是超前,都可能造成其它目标的失控。例如,在一个高层建筑施工总进度设计中,由于某项工作的进度超前,致使能源的需求发生改变,原计划对人、材、机等资源的合安排同样发生了改变,影响资金计划的使用和安排,特别是多个作业队平行施工时,由此引起后续工作时间安排的变化,势必给项目总体的协调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如果高层建筑实施过程中出现进度超前的情况,管理必须综合分析进度超前对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进度调整方案。
3.3 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工程变更。由于建筑设计与工程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设计图纸未达到开发商的要求和施工的深度,开发商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的修改或补充等原因致使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而这些变更必然会带来工程量的增减和工程造价的变化,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工程造价难于控制的局面。因此,在设计部门应切实做好调研工作,弄清开发商真实意图,不但要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踏勘。且在施工过程中派出驻工地代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结构,建筑中因现场气候等外界的变化带来不便,严格控制工程量,力求变更最少。
3.4 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工作。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十分重要,它是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一、“大学教师师德主体化发展”的界说
大学教师个人和师德的关系,一端连着大学教师自我运动的变化,一端连着教师职业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两种运动的“交汇区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大学教师自我及大学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因而两者构建出不同的关系。
“大学教师师德主体化发展”(下文简称“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未来社会中大学教师个人与师德关系的描述。主要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师德的价值判断。未来的师德无论在其内容还是在其功能上,都必须肯定并保护大学教师的合法利益;肯定个人存在的神圣性。但必须反对“唯我论”和“忘我论”的师德。“唯我论师德”认为,师德是由个人决定的,对自我有利就遵守,否则就不遵守。“忘我论师德”则认为,一个人必须为他人牺牲自己,必须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必须为他人而活着。为他人奉献是人存在的唯一正当性,自我牺牲是师德的最核心内容。
第二,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大学教师个人对师德自觉态度的集中描述。大学教师不是把师德看成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是把师德作为“自我”重要的一部分,主动、热情、自觉地修养师德。
第三,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大学教师个人与师德关系正在发生的及将来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过程的高度综合,指明其发展的趋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国家政策来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确并肯定,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因此,个人道德,包括师德的主体地位必将为时代所强调。
“师德主体化发展”内涵的三个方面是相互支撑的,前两者包溶在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之中,师德内容及功能的变化是大学教师个人自觉对待师德的前提。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与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特别是对个人的解放相联系,与现代社会中平民个人的崛起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主体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个人肯定的具体表现。
二、师德主体化发展的有界合理性
H·A·西蒙认为,社会事物主要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边界,越出边界将失去合理性;而看不到边界内的合理性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边界内的合理性在内容上既包括了人对社会事物发展的愿望、希望、理想,又包括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是人对社会事物的设计,是人主观能动性及客观事物规律的统一。这对探求师德主体化发展的合理性边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师个体和师德”的关系,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师与自身的关系;一是大学教师在职业范围内与他人、与“事物”的关系。师德主体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学教师个人在这两大关系域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我们可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其有界合理性。
(一)师德主体化发展与大学教师自我发展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意识到自我对生命本体承担的使命。那么,这种“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使命”是何?马克思认为其“使命”就在于“个人自由发展”,形成“自由个性”,〔1〕具体体现在伦理道德领域则是追求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本意,是生命的目的。现代伦理学对幸福进行着艰苦而又深入的探究,从其研究成果看,如下几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幸福应站在·所·有·的·个·人·角·度,而不是·部·分·的·个·人·角·度,即必须肯定所有的个人价值,让每个人都拥有自身、拥有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生活,道德在人生幸福中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描述出师德在大学教师自我幸福中的位置:师德处在大学教师人生事业和道德的“交汇区域”。
从幸福的角度看,师德只有在“自我、事业、道德”三者中保持适度张力,帮助自我的事业域的扩展,在道德域中的提升,才能增进人生的幸福。如果师德过分张扬道德,过分张扬事业,或者过分张扬两者,必然造成对自我的直接或间接的“压迫”,从而破坏自我的幸福。
在我们师德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中,由于对“个人”的误解或漠视,较少从个人人生幸福角度审视师德的合理性。在这种状况中,师德的基本结论有:
——道德事业外在于自我客观存在。对自我而言,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事业具有无限重要性。自我与道德根本上是“遵循”或“不遵循”的关系。自我与事业根本上是“敬”与“不敬”的关系。
——社会强调并鼓励大学教师遵循道德,热爱教育事业。
表面上看,社会的用意是在通过强调事业和道德的重要,促使大学教师自我致力于事业扩展及道德修养,以而提升自我。但由于道德与事业不以“自我”为目的、为指向,因而历史地看,这种师德实际上导致大学教师将师德作为赚取名利的工具,使师德虚伪化。
逻辑地看,道德和事业虽是人生幸福中极重要的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自我表演”的舞台。舞台再重要总不能比演员本身重要。再者,我们强调大学教师对道德及事业的自觉,如果离开了自我主体这一前提的自觉,则是自修式自觉而不是自主自为式自觉强调打磨砍削自我以适应事业和道德发展的需要;自主自为式自觉强调道德和事业本质上为人生服务,是因为人生才需要道德事业,不是因为道德和事业才需要人生。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必然日益承认并肯定个人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师德对大学教师个人的建设作用,促使“个人的高度发展”。
(二)师德主体化发展与教书育人
大学教师个体不只是固守着人与自身的关系,还需要向外扩展,与他人、与物等“对象”建立起“关系网络”。大学教师个体对社会承担的角色也包括在这“关系网”中。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其“对象”的关系,马克思曾从反面揭示其病态的存在。他说:“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普遍尖锐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任务:确定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对个人的统治”。〔2〕据此,他区别了“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并更进一步地指出:“现实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使自己的存在对象变得对自己有价值。”〔3〕这是我们分析大学教师个体与其社会角色的关系时根本的价值所在。
大学教师,就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最根本最久远的是教书育人。按马克思对个人与其对象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我牺牲和自我付出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建构自我,促使自我自由发展的过程。舍弃后一面,则教书育人便构成了对个人的“统治”及对个性的压抑了。两者相比较而言,教书育人对教师个人构建的作用更为基础。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学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教育意义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大学教师自身。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5〕因此,教书育人活动只有推动大学教师自我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发展。师德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它充分促使大学教师个体成为“有个性的个人”时,它才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促使师德的主体化发展大学教师教书育人有其特殊性。按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种特殊性在于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材料是高深学问,即教书育人是围绕着高深学问进行的。因此,大学教师与师德的关系不能不受高深学问性质的影响。高深学问的性质中有两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其一,高深性。高深学问反映知识发展的前沿,处在人类已知与未知的交接地带,对社会而言,能进入这一领域中的始终是少数。因此,这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其二,双重性。高深学问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既可以促进其发展又可以阻碍甚至破坏其发展。因此,如C·P·斯诺所言,科学家因为知道高深学问而具有一种直接的个人责任,一种比一般公民大得多的个人责任。对于这种责任,他们应具备的道德,不能以“服从”和“忠诚”为基础。因为“忠诚很容易转化为顺从,而顺从常常是怯懦和谋求私利的借口,极而言之,服从也可能是这样”。〔6〕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以忠诚和服从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是骇人听闻的。二战时,德国许多科学家,其中有许多是大学教师正是基于服从和忠诚才去研究细菌战的。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和技术已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其建设作用和破坏作用同时成长。我国也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阶段。大学教师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生力军,也是科学技术走进社会的重要中介力量,因此,他们对高深学问的态度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促进师德主体化发展的思考
师德主体化发展不能没有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从其外部条件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市场经济生活的不充分性。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师德主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在我国只有极短的历史,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真正受市场规划和市场力量所支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中,形成权力经济及市场经济共存的局面。因此,市场经济对个人的解放作用受到了权力的极大抑制。
(2)社会文化支持力度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个人淹没于重重伦理关系之中,不见有个人。而近现代以来,一谈个人,便以为只有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个人,认为是在中国实践西方的个人主义。而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在现阶段力量较为弱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文化力量对师德主体化发展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错误引导力量则不小。
师德主体化发展不但需要社会外部条件,同样需要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看,现阶段也有不少困难:
(1)师德主体不成熟。台湾学者杭之曾言: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历史传统甚至无限地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在不遗余力地接受西方文化中无意识地建立起像西欧知识分子一般的“知性之自我反省”的传统。不仅如此,今天的知识分子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之价值的控制支配之下。〔7〕
(2)道德自我约束机制软弱乏力。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德治,并且以修身为本,因此人格、道德、政治三者合而为一。如龚自珍所言:“是道也,是学也,是治也,则一而已也。”〔8〕近现代以来这种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在社会实际运行中,道德问题往往转化为政治问题再用政治手段解决。道德屈从于权力,权力排斥道德。
师德主体化发展是一历史的展开过程。在现阶段,为促进师德主体化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如下两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强政治法律建设,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政府、高校各自的职责权益,将师德建设工作主要交给高校。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设师德自我约束机制,抑制“唯我论师德”的发展。师德主体化发展并不是说高校可以不管师德建设工作,高校在师德建设中承担着重要工作,在现阶段要致力于师德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主要取决两方面,一方面如前分析的师德自我约束机制弱,另一方面师德约束机制对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为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师德建设、校规校纪建设等,通过多方面建设,有效抑制日益泛滥的“唯我论师德”。“唯我论师德”是目前最严重的错误师德倾向。
参考文献
〔1〕黄克剑·个人自主活动与马克思历史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8、515页
〔4〕〔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4页
〔6〕C·P·斯诺著、纪树立译·《两种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216、217页
【关键词】音乐表演;情绪;形象思维
表演者的情绪状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心理活动。其中,情感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表演时的感受、当场想象力的发挥以及临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把握、调节与控制,在这个复杂的表演过程中,情绪状态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地认识和理解音乐表演的心理活动的特点,能够增强表演者的音乐表演实力。
表演实践,是表演技巧及感情相结合的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它是以表演者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的活动,除了需要饱满的状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系统细致的专业训练、生理肌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即:情绪状态。作为表演者,他起着桥梁作用(是音乐作品与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者。音乐表演的实践与表演者表演时的情绪状态有着重要的关系。需要涉及到表演者临场表演的表演时的感受、当场想象力的发挥以及临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把握、调节与控制。下面就这几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投入的情绪状态
任何的演唱或演奏过程都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表演者当时的情绪状态直接作用于实践的效果。表现的好的表演者能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获得听觉意象,从而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使人身临其境,心灵与音乐沟通。表演者的表现最终体现于音乐表演实践。要想有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有很好的情绪状态。因此这次写作得目的是从音乐表演者的心理人手,分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音乐表演实践的关系,从而提高音乐表现力。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只有单纯的音乐是不能够感染人的,给音乐加上感情然后通过情感把它表现出来会有美的感觉。也可以说:音乐本身是骨架,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是灵魂。情绪状态是看不见的、抽象的,它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通过表演者的有情绪的音乐表现力来引起听众与表演者的共鸣。作为音乐表演实践,目的是为了表现完美的音乐思想和情感内涵,表演者只有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将这种感受融入到音乐表演中去,才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和再现音乐思想和情感内涵;情绪状态不够,作品显得没有生命力,但情绪状态表现得过分冲动,失却了理智,又影响音乐表演的完整性。这二者互为矛盾.在音乐表演中就存在有“形式派”和“激情派”之分。“形式派”则往往只对乐谱感兴趣,而“激情派”对作曲家、时代背景、自身感受等都非常关注。这两种表演者各有所长,又略显极端,应相互吸收,取长补短,那必将大大有利于音乐表演的成功。
作为表演者,我认为应该在音乐表演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把这种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先打动自己,便能打动听众,引起与他们的共鸣。正如德国音乐家巴赫所主张的“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他必须感觉到他想要在他的听众中引起的一切效果……”。可见,表演者必须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才可能真实、生动地表现所演唱或演奏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动。当然,音乐表演的情感投入,是建立在对作品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
2 音乐表演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敏感的、直接的、不依靠语言概念而领悟音乐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感觉。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就曾说过:“据我所见,直接感觉是,而且永远是作曲和表演的决定因素,而理解和技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直接感觉才是创作的决定因素,真正赋予音乐以生命力的是音乐的本能。”他所讲的,正是音乐表演中的感觉,这是一种对处于运动形态音乐的直接把握能力,也就是运用内心听觉,构想音响运动图像的能力。音乐表演中所体现的这种本能我想把它叫做直觉,就是能够感觉到声音的美,直觉是获得美的音乐表演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在音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锻炼、发展、提高,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真听、真看、真感受这样才可能全面提高音乐表演者的表现能力。
3 音乐实践中表演者的全神贯注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雄 嬗变
前言
英雄,过去长期作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伟大形象而存在,人们在歌颂英雄人物的同时表达美好的情感与愿望。然而,自20世纪以来,英美文学的“英雄”主题遭遇滑铁卢式的没落,主流作者笔下的社会与人物形象朝着残酷、贪婪、悲惨等方向改变。出现如此嬗变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的大幅更替、文化的升级以及人们思想的发展,更在于文化领域中文学作品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文学现象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更有效地理解时代中各个阶段的作品,并循环往复地推动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1.“英雄”的来由与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善于描述与构造拥有者完美品格的“英雄”;这些自带主角光环的人物正义、善良、勇敢、不畏权势,最终通常都以完美的结局落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1)现实的光辉为“英雄”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从现实依据出发而总结的,其主要表现为世界发展至一个富裕、崭新的阶段,以及社会各领域的繁荣、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首先,资本主义的创造与发展步入鼎盛时期,资产阶级的人们享受着由战争胜利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甜美果实,富裕的生活使得大多数的资产阶级自信心过度膨胀;其次,世界格局处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形态,无论是来自于资产阶级的文学作品,或是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创作,都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出现在文学殿堂中;另外,文学的发展步入正面价值观的鼎盛时期,人们在经济的飞速发展态势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即便是不同阶级的未来愿景存在极端差异。(2)人们在优越的环境中愈发地追求完美,并拥有对未来最乐观的预期。这是从社会精神领域方面所归纳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英雄人物”的品质多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伟人所具备,或是为后人所总结的特性,并以综合性更强、更完美的态势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社会普遍精神追求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英雄”的诞生,且在需求的增长基础上愈演愈烈。可见,“英雄”来源于现实,并且毫无消极理念地预示与指导着未来。
2. 英美文学中“英雄”的远去
跟随者20世纪的到来,英美文学中“英雄”情怀逐渐淡化,发展历程中甚至出现了消失并断层的现象。在20世纪这个分水岭的前端,曾出现过《亚瑟王》、《汤姆琼斯》、《失乐园》、《奥赛罗》以及《红字》等饱含英雄情愫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勇敢、权威、正义的亚瑟王,还是悲惨却倔强、无畏的赫斯特,抑或是坚强不屈的撒旦,都拥有着作为时代英雄的美好品质,表现着人们对完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然而,随着政治、军事、经济的沧海桑田,这些“英雄”逐渐随之远去,英美文学的主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嬗变。首先,人们在文学创作中不再致力于塑造拥有完美品质的英雄人物,取而代之的是劣迹斑斑、真实丑陋的嘴脸,即使是看似美好的图景,其背后同样不失为一个肮脏、没落的房间;正如《尤利西斯》,其中生活不检点的小名气歌手莫莉、卖旧家具的有着15个孩子的西蒙女儿、小饭馆里丑态百出的顾客、攻击犹太人的无赖等人物形象充斥着厌恶与批判的情绪,甚至看不到一丝正义与希望;又如《蝇王》,即使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下,人们依旧无法构建文明、和谐、友爱、无私的社会规则与秩序,为了争权夺利主宰世界的杰克,不顾一切地采用野蛮手段造成了世外桃源的毁灭,好似对现实生活中不自由的抗议与宣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英美文学的“英雄”主题逐渐逝去,人们亲手毁灭了曾经一笔一划构建出来的美丽愿景,将笔尖伸至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力图还原甚至更过分地表现当下的社会现状。
3. 英美文学主题嬗变之因果
20世纪英美文学的嬗变引起了文化领域甚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改变,“英雄”消逝的同时也带来了极端的、与之相反的文学主题风格。笔者以社会背景、文学发展规律等内容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出发点,将英美文学嬗变的原因总结为三大方面。首先,战争的愈演愈烈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由战争引发的环境毁灭也直接促使经济发生萎缩,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身心的基本需要不仅得不到满足,反而在不稳定的环境下承受着恐惧、焦虑、贫穷的摧残;由祖先一手创造的曾静富裕、美好世界多被战争摧毁,人们膨胀的自信遭受毁灭,愿景也逐步消亡。其次,在恶劣、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再是无止境的赞颂,而更多地转化为毫不留情的批判,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与低质现状的不满。另外,从积极方面看,英美文学的嬗变也证明着人们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更进一步地正视自我,通过对残酷现实的认知与批判隐晦地指导着未来的发展任务和方向。总之,“英雄”的离去虽归因于社会的斑斑劣迹,但也直指存在无限可能的前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曾经以“英雄”为荣,但英雄终归属于历史,在未来的发展路途上,人们更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精神寄托,而是真实并愿意不断完善的自我。因此,20世纪所发生的英美文学主题嬗变,不是一个文学时代的没落,而是另一个更正义、更无畏、更自由、更崭新的时代的崛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物 专有权 持份权 成员权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出现城市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城市居民所需建筑面积的无限增加的两难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推行了住宅商品化制度,从而出现了城镇居民购买多层和高层建筑物之一单元的情形。而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便是在这种境况下出现的由平面向空间法发展过程中的尤为突显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独立的所有权类型。
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概念
建筑物区分所有,各国各地区的学者对于它的概念的看法,有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分别为最广义的概念、最狭义的概念和较为广义的概念。最广义的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指多个区分所有权人共同拥有一栋建筑物时,各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专有部分所享有的专有所有权、对于建筑物共用部分所享有的共有部分持份权,以及因区分所有人之间共同关系所生的成员权的总称;最狭义的认为区分所有制权是指区分建筑物专有部分所单独构成的所有权;较为广义的认为区分所有权是由专有权与共同持份权组合的所有权。
上述第一种观点将专有所有、共同持份权和成员权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这更有利于解决公寓大厦住户之间的纠纷和利益的维护。第二种观点强调的区分所有不包括共有部分或认定其是共同所有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征正好突出其缺点所在:认为区分所有权仅指专有所有权,其后果是忽略和无视共用持份权的现实,从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方面来解释,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为专有所有权,对各区分所有者显然不利。如果区分所有者仅享有专有所有权,那么他就无权使用建筑物的共用部分,无权参与建筑物之维护和修缮等活动。由于区分所有建筑物住那部分与共有部分的不可分割性,无权使用公共用部分,必然导致无法使用专有部分。而区分所有权人无权参与区分所有建筑物之维护、修缮等管理活动,则必然有区分所有人以外的人或组织管理,这样显然不如有区分所有人自己结成管理团体,以自己的意思进行管理,更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第三种观点,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的“城市异产毗邻房屋”即指此种形态的区分所有权。该观点的特点在于排斥区分所有权成员权、专有权和共有权的并存。在该观点中,认为成员权是种资格权,只伴随专有权和共有权而生成,不具有共生和并存的现实与可行性。在立法的技术上,可经由合同法得到解决,其法律效力导致区分所有关系的复杂和繁琐。但是,忽略了成员权的认同对于专有权和共有权的稳定和明晰。另外,同一栋建筑物上的各区分所有人,由于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意见的不同,使得要统一各居住者的意见颇为困难,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使各区分所有人结成管理团体组织,形成意见机关,寻求更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解决纷争之道。由此看来,以上三种观点,无论是在权利的实现方面还是在解决纠纷方面,或是在维护区分所有人的利益方面,采用最为广义的观点更为合理。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具体构成内容
根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最为广义的概念,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由专有所有权、共用部分持份权及成员权三要素构成的特殊的所有权。在三个构成要素中,具有主导性的是专有所有权,指在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利用上的独立性和形成上的独立性的专有部分上成立的所有权。专有所有权的取得和权限决定共用部分持份权和成员权的有无和权限。在不动产登记上,只登记专有所有权即为设立了区分所有权,而共用部分持份权和成员权随此发生,无需单独登记。专有所有权在性质上,通说认为是一种空间所有权;它在效力上与一般的单独所有权无本质区别,权利人的处分有绝对的自由度,无需他人同意,专有部分是它的客体。
随专有所有权而产生的共有部分持份权,又称共有权,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的规定,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用部分所享有的权利。它具有从属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分离性。对于它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是按份共有,有的学者认为是共同共有,还有人认为是互有(即主张其性质为不享有分割请求权的特殊共同共有)。笔者认为,该权利的性质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按份共有或是共同共有,也不能采用按照建筑物是否为纵横分割的方式予以判定,而应按情形具体分析。对于共有楼梯、共有的设备和附属建筑物均应属于共同共有,予以共同使用;而对于建筑物共同墙体、房顶、楼梯、暖气等则是按专有部分的份额予以分担;对于地下停车场等,则是部分区分所有人所享有的专有所有权(对共用部分的专有所有权),它从属于共有权;对基地使用权则是典型的按份共有。
对建筑物区分所有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成员权,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基于一栋建筑物的构造、权力归属及使用上的密切关系而形成的作为建筑物管理之一成员而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基于各区分所有人之间事实上的共同关系和团体管理组织的要求中产生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构造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法律关系的复合形态,而团体关系作为体现建筑物整体共有的主旨,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所体现的几种法律关系的首要关系,全体区分所有人基于这种首要关系产生的权利就是成员权。
在区分所有权的三个构成要素中,专有所有权是专有所有人对其专有部分所享有的权利,虽然其中有一定的限制,但这只是为了全体区分所有人的利益而对专有所有权所加的限制;共同所有权是区分所有人对其共用部分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因为财产共有而生;成员权是对全体区分所有人的共同事务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更多的是管理关系,具有法人的因素存在。因此,可以说,前两个因素是“物法性”因素,最后一个是“人法性”因素。
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法律关系
前面已说过,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法律关系,笔者认为这种复合型的法律关系应该体现为区域所有关系及其派生的相邻关系、共有关系、团体关系这样四种关系。这里,区域所有关系是指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部分产生的关系,解决的是特定的区分所有人对其应有部分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关系是各区分所有人因其专有部分的权利在其相互之间形成的延伸,没有专有关系就不会有相邻关系。这种相邻关系是一种平面与立体相互交错的相邻关系,属于民法中相邻关系的一种,居住于同一栋建筑物上的各区分所有人,因其专有部分相互邻接,彼此之间的用地面紧密地堆砌于同一栋建筑物上,故他们之间除发生前后左右的平面相邻关系外,还同时发生立体的相邻关系。共有关系则是区分所有人对于建筑物共用部分共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各区分所有人使用维护的规则,使各共有人均衡地
受益。而建筑物区分所有的团体关系,是四种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为处理共同事务,圆满解决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团体关系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指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作为一个团体,享有建筑物的总体权利,承担总体义务,而建筑物的管理问题,只是这个总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一部分。
我国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立法规定